打印

《列子》: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

《列子》: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

列子


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


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

道教


《列子》相传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的道家经文。

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唐玄宗时,列子被诏封为“冲虚真人”。故此,《列子》又被称为《冲虚真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列子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



1


“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

自古圣贤皆寂寞,虽然活着的时候,没有享受过一天的欢乐,但死了以后,却能留下万古流传的美名。

也就是老子那一句:死而不亡者寿。身体虽然死了,但精神却永驻人间,流传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既然如此,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么就试着改变生命的质量。

圣贤之所以能够流芳千古,正是因为他们承受了他人没承受过的艰苦,付出了他人没有付出过的努力,从而真正的把自己有限的人生发挥出无限的光亮,才而能够流芳千古,拥有万世之名。



2


“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把利益给出去,就会有实惠返回来;把怨恨给出去,就会有祸害返回来。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善于奉献爱,自己也能收获爱;能够施恩与人,自己也能得到帮助。

生命是一种回响,理解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学会换位思考是人与人相处最好的润滑剂。

理解多一点,苛责就少一点;体谅多一点,矛盾就少一点。

真正优秀的人,都懂得换位思考、善待他人,这种根植于内心的善良,也会为自己积攒好的运气。

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你施于别人,别人才会回敬你。



3


“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

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人做善事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名声,名声却跟着来了。


往往越是追求什么,什么就不来,如果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反而额外的奖赏纷纷跟随着你。

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有了名声,但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利益,而利益却也跟着来了。

希望借着名声获得好处,心里的贪恋,其实大家都知道,你越是妄图得到越是事与愿违。


不妨做好事儿就是做好事儿,做好事不是贪图有好处,这就很纯粹,内心很充实也很愉悦。

我只要当下收获帮助他人的快乐,这就足够了,别人反而敬重你。



4


“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做大事的人,不会拘于小节;建大功的人,不会在意小事情。


很多事情,根本不要去注意细枝末节,不要咬文嚼字,因为一旦注意力放在琐碎的事情上,很可能就偏离航道了。

所谓成大事者可不拘小节,善拘小节者必陷于琐屑,甚者不可自拔。或者进一步说,胸无大志者必趋实事,苟安一世。

不拘小节,一心想成大事者,往往会变成大智大勇,甚者称为千古枭雄;纵观历史,大智大勇者,又往往是性格分裂得非常明显的人,功过是非一大堆。正是那“不拘小节”造成的。

要成就大功业,就不会去纠缠小的利益。不能为了蝇头小利,却而因小失大。



5


“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

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死亡是人的最终结果,处在常态下得到最终结果,还忧愁什么。

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既然选择了读书这条道路,就不要抱怨怎么没钱;

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如果通过读书能够给自己带来收入,那是额外奖赏;如果生活清贫,这本身就是自己的选择,这是常态;

死者人之终也,人生终点必然就是死亡,人生自古谁无死,没有人可以例外。

处常得终,当何忧哉:既然这是常态,这是自然现象,就安心于此,有什么可以忧愁的呢。


列子也和孔子一样,聚徒讲学,弟子甚众;列子拜访南郭子时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学生众多。

列子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

其著作《列子》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消解种种执著,上达于虚无之境,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