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



  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

  你不要小看我们内心是无形无相的,佛教一再强调,我们心中会创造相状出来。

  所以你心中的恨会产生细胞病变,因为它的那一种力量,是无形相的。我们在观内心的时候─即空、即假、即中─它没有形状,但是它有它的作用,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当的把自己负面的能量化解掉!蕅益大师他提出了:

  如何来化解心中的怨恨?

  第一个随缘消旧业想:

  这是我们一般常用的方法。我对你这么好,你还不把我当一回事…那就是欠你的!前生欠你的,来还债!一个人经常去做一件好事情,但是你所得到的果报,却是跟你所做的因地不相符合,你的果报非常的差,那就是有两种情况:

  (一)你本身有罪业,先把罪业逼出来。有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善法,它不是先表现善法,它先进入阿赖耶识,先把恶法逼出来,就是你本来有三恶道的果报…重报轻受。

  (二)你真的欠他,没办法,没得说!

  随缘消旧业,这是比较消极的看法。

  第二个当善知识想:这是积极的!

  诶!这个是菩萨示现来考试的,我必须通过这个恶因缘来增长我止观的力量、来增长我忍辱的功夫。忍辱的功夫不是在顺境完成的,忍力是从逆境的观照当中,点点滴滴的,不断的调整自己,失败了不放弃,不断的调整,慢慢、慢慢,你的忍力才会培养出来,是从逆境中培养。

  第三个代众生受苦想:这更难了!

  代众生受苦想,就是我们从逆境当中学吃亏,从吃亏当中培养一种慈悲的胸怀、菩提心的胸怀。

  忏公师父说:一个菩萨你不学吃亏,你很难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在学吃亏,这个吃亏就是─忍让。

  不过也有人说:你情绪不好的时候,唱唱炉香赞也不错,对了!妙境长老就这么讲:有时候我们在修念佛止观的时候,诶!很顺畅,这车子开得很顺,路上没有什么石头;有时候你怎么修,就是都不得力,挫折感很重,诶…唱唱炉香赞…真的有效。你就在山中哼个炉香赞,唱完再去打坐,诶,不同…整个情绪有变化…总而言之,你一定要把负面的能量,把它释放出来。

  有一个西藏法王说:一个人经常把负面的情绪隐藏在心中,你很难去关心别人,你就很难发菩提心。

  因为:你自己都不可能快乐,你不可能给别人快乐,这是个很重要的思考!你自己就闷闷不乐了,你怎么去帮助别人呢!所以我们要知道怎么去化解自己的障碍,我们内心本来是没有障碍的─心本无生,因境有。

  我们学习佛法一路走来,得到一个讯息──我们心中是什么都没有的。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因缘假相显现出来的,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一个东西─它会假借因缘生,它一定可以假借因缘而灭。

  你有本事把它创造出来,你就有本事让它还灭,它本来就没有的。所以佛教是讲双向的,你能够让它缘起,你就有本事让它还灭。

  如果说:烦恼是本来就有的,那就糟糕。本来就有你怎么消灭呢?所以菩萨要有善巧─你要怎么去化解…人生的确是充满了不圆满,因为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善业,但也累积了很多的罪业;在得罪业果报的时候,的确是有一些困境,我们应该要不断的去化解它,不要继续让它产生一个怨恨。

 曾经,有两个很有修行的出家人,其中一个叫寒山,另一个叫拾得。有一天,寒山问拾得: “世间滂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抬乎?”拾得回答道: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又问: “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答: “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白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 争名利,转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这即是著名的《寒山问拾得》,答问之中皆俚语村言,妙趣横生, 自成一体。同时其中深具佛家况味和人生哲理,意味深长,颇堪玩味。

  文中寒山、拾得第一次问答的内容, 旨在劝诫世人在世间要能够“忍让、宽容”,要禁得住别人的诽谤、欺辱、嘲笑、轻贱等种种世间的恶缘的考验,做到赞谤由人,不去计较,这样就不会心生烦恼。同时佛家的“逆来顺受”思想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也是人生处世的智慧,不是以怨抱怨,不是以牙还牙,不是以恶对恶,而是要你“忍他、让他、由他、躲他、敬他、不要理他”。所谓: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要相信这世间是有因果的,任何人都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付出相应的代价。中国古圣先贤历来都教导我们做人要有涵养,要能够包容,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有水平的人,都是能忍得这种轻贱你的态度的,何况外人看来是忍,他们本身都不会觉得,这才是君子的境界,宰相的肚量。

  而寒山、拾得的第二次问答,其中拾得所言的“弥勒菩萨偈”则可看作是对这种思想的进一步阐释。由于内容涉及比较广,下面本文对此略作解析。

  “弥勒菩萨偈”是弥勒菩萨所作的偈语。弥勒菩萨即是弥勒佛,是中国民间信奉的佛祖之一。弥勒的梵名音译,意为慈悲。据说弥勒佛常怀慈悲之心,故以“慈”氏为姓。他名阿逸多,意为“无能胜”。佛典记载,弥勒出生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婆罗门家庭。与释迦佛是同时代人,随释迦出家,修行佛法,成为佛门弟子。他在释迦人灭之前,先行去世。释迦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升兜率天宫,与诸天演说佛法。直至释迦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下天宫,来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渡众生。我国从西晋时就供奉弥勒佛。每年正月初一日是弥勒佛的圣诞日。

  浙江奉化为弥勒菩萨道场。据传五代时,奉化出一奇僧名契此,常荷一布袋自随,能预言人之吉凶,人皆莫测,咸以布袋和尚呼之,后于岳林寺东廊磐石上说偈坐化,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白不识。”后人尊其为弥勒化身。而相传宋仁宗因弥勒感应梦游雪窦山,理宗御书“应梦名山”以彰祖德。雪窦山即被称为应梦名山,弥勒道场。

  在“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一段偈文中,弥勒教给世人对治恶人的方法,不要生嗔怒之心,要能够忍辱,对于他人强加于自己的“坏事”不生恨、不怨怼,坦然自若地承当下来,让他的一切气恼和愤懑投过来如同打到了棉花团上,并被融消。一个巴掌拍不响,他就是再怎么挑衅,也都是无济于事,你这里仍是一派风和日丽,冲突自然也不会有所发生,于他于己都是有好处的。

  无独有偶,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释迦牟尼佛也曾教人以慈心来对待恶人,佛言: “汝自禁息,当无瞠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说人以恶来反祸自身,如送礼不纳还自持归;说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又如逆风以土坌人还污己身……

  而弥勒菩萨教人在逆境之中,被人骂时,说好,被人打时,自睡倒,涕唾吐在脸上,擦都不要去擦,让它自己干。这也是菩萨度人的法门之一:忍辱,在面对恶人之时,不要心生嗔恨。

  佛家认为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嗔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但如果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忍辱的真实义,因为心中还有嗔恨在。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何平等之有?要做如是想: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这对我是有益的增上缘。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可检验出我现在修行的功力。

  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所以清净心中一丝一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偈语第二段“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是弥勒菩萨在告诉世人,即便暂时身心处于困苦之境,也不要因此而放逸或者消极人生,而是应当积极地调整出一个良好的心态,安贫乐道,境随心转。

  这段文字强调出一个人在世上安身立命之时“心”的作用。

  早于孔子而生的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曾在其《心术上下篇》中指出:“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其意是说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拥有一个正常的心态的作用之大。

  医家也认为人身以心为主,心忿则热,心劳则汗,心恐则栗,心惊则颤,心忧则癖。人身以心理为主宰。心理上一忿怒,就会发热;心理上一疲劳,就会出汗;心理上一恐惧,就会瑟缩;心理上一惊吓,就会颤抖;心理上一忧虑,就会形成反常而固执的性格。

  所以不管你是处于怎样不利于自己的处境之中,即便再吃苦、再受迫,都要保护好自己的心态,切不可让它被外物所动,常陷人悲苦忧戚的氛围中,要知道,那样的人生是没有快乐可言的。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名,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盛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一一安于贫而乐于道。

  一个人如果坚定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就会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艰使再艰苦的生活也能泰然处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