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道学义理:明明是修道,为什么还要学忏悔?

道学义理:明明是修道,为什么还要学忏悔?

道学义理


明明是修道,为什么还要学忏悔?

道教


1


看很多国外的电影时,经常会出现教徒到教堂忏悔室中告解的场景,这其实是在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过。但你知道吗,忏悔并不是外来宗教的专属,我们道教也有非常明确的忏悔观和忏悔仪式。其实,熟悉道教经典的小伙伴们都不陌生,在道长们日诵的《早晚功课经》中就有一篇著名的“忏悔文”。

这里的忏悔不单单是一种形式,更多的是一种宗教文化体现,道教和佛教都有使用,其特点是在神明仙真面前忏悔以往的过错,立誓皈依正道。在早期道教的科仪中,忏悔就占有着重要地位。南北朝时期灵宝斋法大行,其重要的一环就是正不正以为正,忏悔往昔罪愆,改过从道。后来,道教中形成了专门的忏悔仪式,称为忏法、拜忏。但是仪式中的忏一般都是罗列所应忏悔的条款,而很少以专门文书的形式出现。忏悔文则是专门的文体,它与经文中常见的发愿文一样,都比较质朴,不讲究文采而注重达诚。

道教此“忏悔文”光绪本置于日课中,题为《邱祖忏悔文》,明确称其文为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所撰。为何要讲忏悔,以及此文看的如何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以及体悟。若论其大体,则是请求祖师仙真来见证自己的发心,希求的对象即是十方圣众,恳请圣真出来证盟弟子今日忏悔之诚心,从今以后改过从前而发愿精进。

而生活在红尘俗世中的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做下一些罪业,由此而生成修行的障碍,此即是阻碍人们认识、学习大道的种种因素。于是人们便希望圣真们能见证我们真心请求忏悔,要把像河中沙数那样多的罪业、障碍全部都消除,祈愿我们从曩劫乃至今生的种种罪业都可以消除。我们每个人现今已获生人身,辱承亲近正教,岂不是千生庆幸的事?如此境况,必然应当反省自心,如果还是像以前似的身心俱皆漂泊流荡而找不到正确方向,终究还是要迷失了本性,轻则找不到自我、迷茫、烦躁,人生总遇种种不顺;严重恐怕是要堕入无穷轮转,流浪爱河苦海,永世难以出迷津。

明性明己,应当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想要达到的是什么样的人生修行。这便是忏悔的最大意义所在。



2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明辨:在俗世人的认知里,我们所讲的忏悔简单地等同于后悔。我们都知道,遗憾和后悔是偏消极的情绪。当一个人意识到(或相信)如果他当时做出不同的决定将会得到更好的结果时,就会产生这种情绪。判断是否后悔的标准是:我本应该做点别的,而当初并没有这样做,以至于对现在的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在感情中,生活中,家庭中,遗憾和后悔的情绪经常会出现。例如情侣分手了,回头看时,多么希望自己没有说出那一句最致命的话,多么希望自己没有做出那个让情感万劫不复的行为。当放不下舍不得时,才想着“要是”“如果”“当初”,才想如果我曾经那么做是不是就能换一种结局?道教认为,人们很多时候都会被过去羁绊。

但是,人生哪来如果,感情哪来如果,有的只是必然。而忏悔,就是在让人们明白因果必然之理,从而在下一次做选择的时候不会再次跌入同样的坑洞。忏悔的愿力,其实是在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先贤圣人之告诫,在于教会人们知道珍惜,学会去守住自己手中握着的安稳和幸福。

心中忏悔,不是形式,更不是念几遍经文那么简单……复杂的事其实简单,而简单的事反而要复杂。道教讲“志一心诵持”,用一心一念、一生时间去坚持做一件事,忏悔是在给我们收心,当心无旁骛,自然有高真感应,万事遂成。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