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

○戊三 引经翻迷令开解

经云: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谓不了法性体无悭贪,违于法性而不行施。纵施住施,不能舍施,非垢如何?若能了知随顺法性,行檀波罗蜜,无悭施相,善顺于理,非净如何?不善,无记,乖于法性。不可与至善联镳也。

经又云: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取,着也。我,指我执,即身见也。不达我空,横生取着,即为根本大病,故称为垢。不取,即名为净。既不达我空,焉知法空。所以谓不了法性体无悭贪,违于法性而不肯行施。纵能行施,依然住施。而不能舍施,非垢是何?若能了知随顺于法性者,此人修行檀波罗密时,匪惟无有悭相,并施相亦无也。可谓善顺于理,非净是何?其不善、无记、二境,不得与至善同日而语。故云不可联镳也。

○丁二 引般若文以示其修

○戊一 示修观法

佛告胜天王: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行禅波罗蜜,当观此心,行于何境。若行善境,则勤修习。譬如莲华,不停水滴。一不善法,不得暂住。是则顺理善心,行于善境。炽然念佛,解脱在心行中。如斯解脱,迷之,则滞于浩劫。悟之,则证如反掌。习禅明镜,允兹在兹。如来考彼群定,以念佛三昧为禅中王。余有对待者,皆匹夫之定耳。

此菩萨修禅观法也。佛言:菩萨行度时,当观察此心,行于何境。若起念行善境者,则于二六时中,殷勤修习,譬如莲华,不停水滴。若有一丝一毫不善法者,不令暂住。是则名为顺理善心,行于善境。当炽然念佛,解脱即在心行中求也。如斯解脱法不修,谓之迷。迷之,则滞于浩劫。修之,谓之悟。悟之,取证如反掌。习禅之法犹如明镜。行者理合,允兹在兹。念佛三昧,可谓彻底道破矣。故如来考诸三昧,以念佛三昧为禅中之王。余之有对待者,皆匹夫之定耳。

○戊二 示无住法

然宝王三昧,不住尊相、卑相、邪相、正相、生死、涅槃、烦恼、菩提、静、乱、乃至成正觉、度众生、坐道场、无所得。如是等相,皆悉不住。尚遣中道,岂住边僥哉!

谓然此宝王三昧,举凡尊卑、邪正、秽净、有无、人我、是非、生死、涅槃、烦恼、菩提、如是等一切待相,皆悉不住。乃至成正觉、度众生、坐道场、无所得、亦皆不住。中道尚遣,况二边哉?边僥二字一义。

○戊三 引最胜证

诸法无行经偈云:譬如人,于梦中,得佛道,度众生。此无道,无众生。佛法性,亦复然。坐道场,无所得。若不得,则不有。明无明,同一相。知如是,为世尊。众生性,即菩提。菩提性,即众生。菩萨众,亦不二。知如是,为世尊。

经偈三字句。四句为偈,共有六偈。第一偈谓;成佛度生,皆在梦中。乃所谓建水月道场,作梦中佛事。第二偈;意显称性之谈也。第三偈;初句,有也。二句,空也。三句,谓既空。四句谓空亦不有也。第四偈;明,即智慧。无明,即烦恼。智慧即菩提。谓烦恼菩提,同是一相,并无二物。古云识得一,万事毕。故云知如是,为世尊。第五偈;谓众生性,即菩提,菩提指佛。云即者,不二也。第六偈;谓生佛不二。菩萨众生,亦不二也。此不二旨,唯佛证知。故云知如是,为世尊。

○乙十八 三业供养真实表敬门

○丙一 着事迷理供多福少问

问:三昧观门,已闻奇唱。三业供养,佛在灭后,献福何多?

承示三昧观门,可谓奇闻绝唱,得未曾有。惟是三业供养,面对金容,固获多福。在佛灭后,即使诚心奉献,所获之福,未必同佛在世时也。请示佛在多乎?抑灭后多乎?问意在一何字。

○丙二 即理成事在少后多对

○丁一 示就理成事供

对:供养法界海者,万行之中,能净三业,皆供养也。况思真境,而非供养哉。理趣曰:观一切法,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于诸如来,广设供养。又如来在世,严荐表诚。华云香海,微尘剎,犹恨其少。

意谓供养法界海者,此句就理也。万行之中,唯取能净三业,皆供养也。此句但以事论,其福尚多。况思真理之境,而非其福弥多乎?理趣下示即理之观,供在世佛。经云:能观一切法皆空,若常,无常,皆不可得。对佛金容,广修供养,其福固多。此指外财供养也。又有一说,佛在世时,以外财严荐,用表诚意。唯是华似云,香如海,微尘剎,虽多未奇。故云犹恨其少耳。

○丁二 引即事成理供

故焚金色之臂,献净明之塔。金身火焰,洞照十方,则喜见菩萨是矣。

所以法华药王,酬闻法获益之恩,焚金色臂,献净明塔,即事也。金身火焰,洞照十方,成理也。内财供养,虽少亦多。喜见,即药王之前身。

○丁三 斥无事非理供

今人但推于自心,或遥指华树;乖奉献之仪;何慢之深也。

谓今人以邪妄之见,但推自心,指其由悭怠习气惯然。遥指华树,不敬。乖奉献之仪,何慢之深也。

○丁四 全事全理供(指佛灭后)
○戊一 示灭非灭

佛虽示灭,而实不灭。

意谓:佛虽示灭,其实不灭,以法身常住。由法身常住故,供养亦然,以全事全理也。

○戊二 引古人孝心证

如丁兰刻望于堂,温清如在,名光青史,人到于今称之。

如孝史:明昔之丁兰,以木雕作母像,冬温夏清,敬神如在,名光青史。人到而今,犹称赞之不已。可证灭后之供虽少,而获福多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戊三 明供像诚敬证

○己一 正明

夫如来在世,金山晃耀,严相赫然。谁有胜之,不发道意。世雄晦冥,月隐重山,不奉真仪,但传贝叶。对之形像,发无上之意,能献一华,如是亦难。

初先举佛世易。世雄下,次示灭后难。法华称佛,为大雄猛世尊,故以世雄美之。晦谓韬光晦冥,指涅槃也。乃喻月隐重山。不奉真仪者,谓既灭后时,不曾面奉金色真容,但传贝叶像教而已。对泥塑木雕,丹青纸素之形像,能发无上道意,献一华一香者。诚不易也。以其能悟常住佛,修常住供,故称谓甚难。

○己二 引证

涅槃云:乃至献一华,则生不动国。是则一香、一华、一灯、一乐、及以饮食,尽心乐得,奉荐三世诸佛者。乃净土妙因,成圣元始,安得轻易其事。

经云:乃至献一华,则生不动国。据此,则一香一华、一灯一乐、及以饮食,能尽心乐得,奉荐三世诸佛者。可为净土之妙因,乃称成圣之元始,安得不尊重。而反轻易其事耶?

○己三 斥邪

若听无稽之言;献心华,点心灯,焚心香,礼心佛,何异骋猿猴之巧,守梅林之望欤!及令彼衣心衣,饭心饭,则困拒不已。何独以六度万行,排于空见之心哉?指心望空之言,其过若此,不可不慎也。

言若听彼狂愚无稽之谈;华香灯乐,不以物呈,但云心供。何异骋猿猴之巧,守梅林之望止渴乎?及至令彼衣心衣,饭心饭,则以冻馁,故当困拒之不已。何独六度万行,排于空见之心哉?指心望空之见,其害有若此之甚,不可以不慎也。

○己四 结证

瑜珈观行,亦约事门表相,不一向推心。常严荐香华,六时无废也。

瑜珈,此云相应,谓须三业相应也。虽云三业,重在观行。此经观行,亦约事门表相,不一向推心。常严荐香华,六时无废也。

○乙十九 无相献花信毁交报门

○丙一 耽事供养信毁之报问

问:华者,事也。理何在焉?信之与毁,交报若何?

意谓:华但属事,理何在焉?信之与毁,敌体相反,其因果报应之道,未知若何分别?请示其详。

○丙二 悟理与否邪正不同对

○丁一 引缘明理供

对:华即理也。昔有王子,名无所畏。持莲,上宝藏佛。佛言:汝以莲华,印于虚空,今与汝名虚空印。当来成佛,世界名莲华,佛号莲华尊。华能印空,则华非华。华非华,故华即世界,华即佛也。

言往昔有王子,名无所畏。以恭敬心,持一莲华,上宝藏佛。佛言:汝以莲华,印于虚空,今与汝名虚空印。当来成佛,世界名莲华,佛号莲华尊。据此,则华能印空,则华非华也。华非华者,故华即世界,华即佛也。

○丁二 引缘明利害

大方广总持经说:比丘净命,住于正见,持华供养。比丘法行,住于邪见,坐得四禅。常说空宗般若为胜,谤净命法师,受华供养。坐此一言,六万世无舌。乃至成佛,犹居五浊。彼何人耶?释迦是也。佛言:少闻之人,于我法中,作二说者,命终堕狱,多百千劫。

经言:时有比丘,名净命。住于正见,持华供养。又一比丘,名法行。住于邪见,坐得四禅。常说空宗般若最胜,谤净命法师,受华供养。坐此一言,经六万世,招无舌报。乃至成佛,犹居五浊世界。足见世界净秽,与佛关系实重。彼何句,结会古今。谓昔之邪见,即如来是。佛言下,出获罪根由。由于二见,谓空理为第一,实事为第二。重空轻实,名为二见。作二见说者,命终之后,堕千劫地狱受苦。宁不惧乎!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3-4 00:23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丁三 引人证理供

○戊一 称实正供得福

若唯修般若波罗蜜得菩提者,迦尸迦王。行菩萨行,舍所爱身,头目髓脑,此王岂无智慧。六波罗蜜,应具足修。

言修般若得菩提者,当学迦尸迦王。此王行菩萨行,不但仅施外财,以及舍内财所爱之身,头目髓脑。岂无智慧哉。至于六波罗蜜,亦应具修。

○戊二 取空邪供获罪

执一非余,是为魔业。安得以恶取空,僭易于般若真无相哉。无舌之报,自贻伊咎。如来自引昔非,欲众生不覆车于前辙耳。

言执一非余者,谓执空理为是,余实皆非。故佛斥为魔业也。僭,妄也。安得妄以顽空与真空,同日而语哉。无舌之报,自贻伊咎,何尤于人?如来自引昔非,欲众生不覆车于前辙耳。真可谓怜儿不觉丑也。

○丁四 举一例诸供

一华若此,一切土木形像;竹帛诸经;剃发僧尼;住持三宝;戒定慧学;无论福田;及非福田;悉可敬之,皆入三业供养法界海中。

文显浅不赘辞。

○丁五 引经证理供

法华偈: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若据前四时经说:此等供佛,为生天因。经法华经王开显后,九界咸归佛界。故天因即成佛因,如文可知。

○乙二十 万善同归皆成三昧门

○丙一 天因何以得佛问

问:施灯长明,生日月宫。华香幡盖,与灯未异,实生天之福也。而皆成佛,何哉?

若知前门末了一科,可不须问。为不了者,作此问词。

○丙二 法华会三归一对

○丁一 举世帝王例

对:帝王行幸,万乘千官,步卒已来,皆带御字。若犯天仗,死在斯须。銮辂还宫,散卒归墅。苟称御字,亦死在斯须。步卒同,而生死异,盖缘起殊也。

譬如世间驾幸(指出宫游赏也。)动以万乘千官,步卒以来,皆带御字。若庶民平人,犯于天仗,即死在斯须(言倾刻间耳。)銮辂还宫已,即散卒归墅(回家返舍仍旧庶民)苟称御字,亦死在倾刻。步卒同,而生死异者,盖缘起不同故也。

○丁二 直示法华合

○戊一 直以法合

华盖香灯,不遇法华经王命之天仗,实亦报在天宫。今逢三昧宝王,犹当扈从,乃至献一华皆已成佛道。斯则佛种从缘起,理教然耳。鸟向须弥,皆同一色。川朝巨海,无复异名。

如彼步卒,不遇王幸,实是庶民。以逢天仗,乃敢称御。今亦如是,华香供养,不遇经王,实是天因。今逢宝王天仗,故招佛报。斯则佛种缘起,理教使然耳。鸟向下,联设二喻,其旨炳然。

○戊二 引经详示

○己一 点示情与非情尽是三昧神用

故大宝积经:文殊普门会,会天龙八部地狱畜生色声香等。一切法皆三昧者,亦犹毛容巨海,芥纳须弥,岂毛芥之神乎?神者神之尔。

宝积文殊会,天龙八部地狱畜,有情也。色声诸法,无情也。皆以三昧摄之者,彼情与无情,无非善恶缘了二因之果报,咸归正因理性之中。故能摄入三昧,亦犹毛容巨海,芥纳须弥。岂毛芥之神。谓正因性力,实赖缘了修功,故云神者神之尔。

○己二 的示觉行邪正全凭解为主体

则知解目行足,解正即行正,解邪即行邪。魔佛浅深,俱凭于解。一行既尔,万行皆然。

谓须知解如目,行如足。是故解正行正,解邪行邪。所以行有魔行佛行;解理有浅有深;均以解为主脑,故曰俱凭。一行既尔,万行皆然,不待言矣。

○己三 拈示宝王不轻应知体同名异

法华三昧,即念佛三昧也。如来名此胜定,为三昧宝王,为光明藏,为除罪珠,邪见灯,迷者导,为王子金印,贫夫宝藏,空三昧,圣三昧,陀罗尼,真思惟,最胜观,如意珠,佛性,法性,僧性,无尽藏,胜方便,大慧光明,消恶观法三昧等。故知教理行果,八万四千波罗蜜门,皆念佛三昧之异名也。

宝王,念佛三昧也。不轻,法华三昧也。理体是一,事名千差。故佛名此胜定,为三昧宝王。下列十九种异名,名下皆有真实义故,总名三昧宝王。义取诸禅定中之摩尼,能雨施诸善法故。别名如来藏,义取烦恼心中有佛故。又名除罪珠,义取清诸五浊罪垢故。又名邪见灯,义取能照裂邪见网故。又名迷者导,义取能归正觉故。又名王子金印,能为法王储君故。言贫夫宝藏者,能济一切贫穷苦故。言空三昧者,能空三界诸所有故。言圣三昧者,能转六道凡情成圣智故。言陀罗尼,能总持万善故。言正思惟,能转邪心成正智故。言最胜观,能超一切诸观道故。言如意珠,令人称心如意故。言佛性,离过绝非故。言法性,竖穷横故。言僧性,调和大众故。言无尽藏,取之不竭故。言胜方便,权宜巧妙故。言大慧光明,破愚痴暗故。消恶观法,三毒恶根尽蠲除故。更有无量妙义,尽归一等字收之。故云教行理果,以至八万行门,无非念佛三昧之异名也。

○己四 结示举一赅诸俾识多罗横竖

夫如是,则献一华,普奉三世尘剎。念一佛,体通未来世雄。如大地为的,岂有箭发不中者哉。不然,则违思益经,畏空舍空行空索空之诮耳。

初三字,指结之词。则献下,赅通一切。能修法界妙观,一供一切供,故云奉三世尘剎。一念一切念,故云体通未来世雄。例如以大地为的,莫论千军万将,无有箭发而不中者也。如或不然,岂不违思益梵天,畏空舍空行空索空之诮哉。彼经义取反复不常,因畏故舍,由行故取,俱不免人讥诮耳。释正宗二十门竟。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长文

○丙一 翻迷悔误

客曰:医去留药,商行寄金。前贤所藏,非其人不可。弟子昧道懵学,辄窥三昧之门,每希一实之唱。如上奥旨,法之宝印。动寂双照,理事圆融。举心咸真,触类而长。一称南无,皆成佛道。散华弹指,尽超菩提。经王所在而自尊,目翳金而抉膜。二十义门,未尝闻诸。欣澡雪轻众生之愆,得优游宝庄严之土。何其幸也!

首二句设喻,联举两喻,以喻佛法。医与商,皆喻佛。药与金,均喻法。医诊病人,佛度众生。药治身病,法治心病。商为后嗣而寄金,佛为众生而遗教。金能济后嗣穷,教能救众生苦。佛欲众生生渴仰心,非灭现灭,故不去而言去。商要后嗣立为人志,故不行而说行。法喻齐等,不二不三,无拟议也。前贤所藏,非其人而不可托。佛将大教,嘱累四依大士。商把真金,付托十善友人。弟子下,翻自前迷。昧道句,指昔之迷。辄窥下,翻前迷而启悟。三昧之门,指念佛。一实之唱,指法华。奥旨,即宝王论语。宝印,即念佛三昧。动寂四句,是悟本论之纲骨。一称四句,是解法华之司南。经王二句,是获益。二十二句,是赞词。欣澡二句是自庆。故最后云:何其幸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3-4 00:25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丙二 归向投诚

愿不易此身,获醍醐之妙记。悟当来诸佛,即众生是焉。遂稽首多宝塔,对莲华僧。吾与之普观十方,圆念三世。长跪叉手,而说颂曰:

初一行,是归向。言不易此身,即指现生。醍醐妙记,如法华三周别记。当来诸佛,即现在众生。宜如常不轻菩萨,行礼拜之不遑,安肯蔑慢哉。遂稽下,是投诚。意谓既悟此论,是醍醐上味,与法华并荐。佛说法华,有多宝佛塔,涌现其前,而作证明。兹师演此论,冥冥中谅亦有塔证明。况古佛有愿,岂不乘愿再来乎?故先礼塔,佛坐百宝莲华,而谈妙经。师今谈妙论,亦宜身坐莲华,今承耳提面命,故云对莲华僧。吾今秉师之教,自宜遵教修行。故云普观十方,圆念三世。遂长跪合掌,而说颂曰。

○乙二 偈颂

一心忆念过去佛。亦忆未来诸世尊。现在一切人中雄。亦学于其所说法。无有一佛在过去,亦无现世及当来。唯此清净微妙禅,彼不可言证能说。

颂文八句。初四句;全理成事。初句,念过去。二句,念未来。三句,念现前。四句,通三世。次四句;全事即理。分二:初二句,泯相归性,真性会内,绝诸佛之假名,故三世皆云无也。次一句,通颂全文总意。意云:闻此宝王三昧,悟障即德。无惑可破,故云清净。即此念佛三昧,即是微妙禅那。全性起修,故不可言。唯证方知,乃假言说以示人。因有四悉之机,故能不说而说也。民国丙寅十一月初七日日中下笔、十四日正中脱稿。(完)



沈君浚文,皈心净土,尝发愿刊印经论。以接初机,询于余,沪上佛教机关谁可托付兹事者?余云:盍商诸居士林。一日沈君持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示余曰:居士林嘱刻此疏,君意如何?余曰善哉!此疏是谛闲大师手笔,大师以台宗耆德。而提倡净土,凡有著述,海内传诵。独此疏以初印无多,见者尚少。夫流通经疏,当择鲜见之本。吾子若以此法雨,普被众生,其功德岂可量哉!沈君韪其议,即以嘱居士林任校印之责。书既成,为志其因缘如此。

庚午冬日蒋维乔跋(民国二十年上海佛学书局印行本)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