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慧律法师讲圆瑛法师《劝修念佛法门讲义》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不乱即是定。此乃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亦即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一心者。专一其心。纯一无杂。不乱者。湛然寂静。而不动乱。既得一心。自然不乱。果能不乱。才是一心。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其定力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众生之心。多随境转。从朝至暮。从年竟岁。从生至死。都是对境生心。念念分别。起灭不停。纷乱无绪。例如眼根见色。无论是好是丑。则被色动。耳根闻声。无论是赞是谤。则被声动。鼻根嗅气。无论是香是臭。则被气动。舌根尝味。无论是美是恶。则被味动。身根对触。无论是违是顺。则被触动。意根缘法。无论合意不合意。则被法动。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为境动。如果专念于佛。心不攀外境之缘。净念相继。则六根都摄如如不动。即入三摩地(译正定)矣。

或问念佛:如何可以不为境动。

答曰:念佛之时。其心归一。心念于佛。佛不离心。六根虽是对境。而不攀缘。自然不为境动。

所谓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裳。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门。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其人在殿中。瞻仰恋慕于佛。一心专注不散。则虽六门洞开。门外所有种种境界。浑然不见、不闻、不知、不觉。念佛亦复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分别不生。如古德云:“铁牛那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自然不被境动矣。

又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语。译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得正定。如成具光明定意经云:“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而一其心。”念佛能得一心。此岂不是念佛。具足定学之明证耶。

念佛何以能具慧学。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具有佛慧。昔日世尊。于菩提树下。腊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世尊亲见此理。欲令众生。证入佛慧。故教人持名念佛。即是离妄想。得智慧之妙法也。


众生虽具佛慧。奈为无始一念无明所误。从迷积迷。以历尘劫。无量妄想烦恼。障蔽自心。以致本有佛慧。不得现前。喻如净镜。本具光明。而为尘垢所障。净光隐没。众生之心如净镜。本具佛慧。如镜中本有光明。粗细妄想烦恼。如所有尘垢。镜上尘垢。须假擦磨之功。而得清净。心中妄想烦恼。必仗念佛之力。可以断除。

佛之教人称念佛名。即授以擦磨心镜。断除妄想烦恼之法。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念兹在兹。无有间断。则妄想自离。而佛慧自发。此即念佛。能发慧学之功用。

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能于一佛。念念相继。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阿难所闻说法。犹住量数。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切分别。皆悉了知。昼夜宣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此岂非念佛具足慧学之明证耶。


第十念佛普摄群机

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善导大师云:“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念佛即是契理契机之法。今略举十种人。正好念佛。请各三思。赶快发心。

一、出家人。正好念佛。既已削发为僧。发心修道。割恩断爱。背井离乡。住清净之伽蓝。受现成之供养。无忧无虑。不羁不绊。正好发心念佛。求出生死。念佛之时。就要生死心切。念生死轮回。依业受报。无有了期。必须精专恳切念去。万念自然放下。六根自可都摄矣。今举一例。

昔有国王。见外道苦行。比丘(出家男僧之通称)清闲。一日谓一念佛僧曰。朕见婆罗门。(修外道之人)勤苦求道。比丘但念佛名。相去远矣。僧对曰、修道不在色身上苦不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僧人虽清闲念佛。而求出生死之心特切。六根终日对境。而六根都摄。眼根不见色。耳根不闻声。乃至意根不缘法尘之境。王闻不信。僧知其意。即启白王言。可借一事以验之。请王明日。派宫娥彩女两班。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著一囚犯。盛油一罐。交其执持。告言汝罪应死。今交汝油。持向四街行走。令四人持刀随行。若油在何处倾出。立即斩首。若行竟、油不倾出。赐汝无罪还乡。囚犯闻已。心思今日。是个生死关头。乃一心专注。所执之油。不敢丝毫疏忽。四街行竟。油不倾出。归至王所。乃赦其罪。僧请王问囚犯曰。汝于东街见何物最为美观。答曰不见。又问西街闻何声最为好听。答曰不闻。王斥曰乱道。东街彩女跳舞。西街彩女唱歌。岂得不见不闻。答曰。大王。我一心顾著这罐油。那里还有心去看去听。是以不见不闻。王忽悟此僧所言。一心念佛。求脱生死。六根都摄。不见不闻。斯言诚不谬也。而念佛之人。生死心切。乃是真念佛。

二、女界人。正好念佛。托生人世。秉质女流。不出户庭。执掌内政。非若男子之奔走四方。身劳神役。故正好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又女人月经不净。生育痛苦。多有厌恶女身。欲为男子者。而此娑婆世界。有欲转女成男。诚非易事。须经几世修行。若肯专心念佛。则临命终时。娑婆业卸。净土缘深。莲华化生。即是大丈夫之相。一生可转男身。而且寿命无量。得与观音势至。把手共行。女界之人。既有这个微妙法门。可以满汝愿望。望大家赶紧念佛。

三、聪明人。正好念佛。世人聪明难。而不为聪明所误更难。每见聪明。恒多自误。只因好奇好妙。反视念佛为平常。费尽心机。徒求世智。那知“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若肯以聪明。用之于佛法。多看净土经书。研究念佛宗旨。了知持名念佛一法。为诸佛所护念。群贤所继述。以一念而空尘念。藉一佛而证净心。专心致力念去。即事念而达理念。亲见自性弥陀。得生唯心净土。岂不快哉。

四、愚痴人。正好念佛。人无论智愚。而佛性一也。愚痴之人。只因前生不信佛法。不肯修学。惑深业重。故感此报。若是聪明之人。则贤者多劳。念佛恐难一心。而愚痴之人。则事少身闲。正好念佛。又愚人心直。知见不多。容易生信起行。而持名念佛法门。不假参究。不劳观想。故不怕愚痴。只要直心道场。将一句佛号。蓦直念去。努力无间。即得成功。古诗云“修行如驾上滩舟。暂歇篙时便下流。若不从兹勤努力。几时撑得到滩头。”此数语、可为念佛之助也。

五、富贵人。正好念佛。今生富贵。都从前世修来。当知娑婆福乐。终不久长。古云:“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正好趁此福乐。衣食无忧。受用具足。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登不退地。享无为乐。西方边地。犹胜天宫。娑婆福乐。何足与比。亟宜猛省。一心念佛。庶可舍娑婆劣报。而得极乐净身。

六、贫贱人。正好念佛。今生贫贱。都由夙业所招。往昔不肯布施修福。傲慢贡高。故感此报。既无田园产业。又无房屋栖身。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自出娘胎。饱受众苦。正好念佛。求生净土。而七宝楼阁。不俟经营。自然衣食。随念而至。可以永离贫贱之苦。有此良好法门。慎勿错过。

七、老年人。正好念佛。桑榆晚景。岁月无多。如鱼少水。斯有何乐。如囚赴市。步步近死。急宜恳切志诚。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善导和尚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竹名、取摇动貌、)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老年人。请三复斯言。切莫万般放不下。总有一天。放不下。也要放下。当知、“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八、少年人。正好念佛。年华少壮。膂力方刚。既无老病之忧。正好发心念佛。莫道修行尚早。务宜预布津梁。岂不闻、“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当知“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慎勿蹉跎岁月。虚度时光。“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九、有子人。正好念佛。俗云积谷防饥。生子养老。今既生子。长大成人。家业有托。宗祧有赖。正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切莫千谋百计。为子为孙。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如果儿孙有福。不必先人遗产。也能白手成家。倘若儿孙不肖。任汝万贯家财。不足以供数年挥霍。反令造业。反害儿孙。诚为失计。好把世间。许多富贵人家。作个龟鉴。

十、无子人。正好念佛。世人生子既多。负担必重。抚养教育。需款孔殷。不得不勉力经营。撑持门户。既然无子。清闲绝累。正好自嗟薄命。夫妇同修。称念弥陀。求生净土。疾趣菩提。为大悲父。则尽大地众生。无非是佛之子。岂不快哉。举世之人。无一人不可念佛。是念佛一法。可以普摄群机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一念佛可度众生   

法门无量。而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但求自利。独善其身。大乘志在利他。广度群品。或问念佛之人。厌苦求乐。愿生净土。舍此娑婆。取彼极乐。但求己利。是为小乘。而菩萨发心广大。舍己利他。不辞劳苦。不求安乐。涉世度生。大作佛事。不懂人中勤修万行。乃至泥犁(地狱)苦趣。饿鬼道中。马腹驴胎。时出时入。苦乐情亡。取舍见泯。方合大乘之道。大小比较。何啻沧海蹄涔。念佛者,何不善择也。

答曰:念佛修行。正是最稳当大乘之行。可以报答四恩。而能济度三有。若不发心念佛。即欲救度众生。只恐于他无益。于己有损。譬如有人。不能渡水。便欲入海救人。不特不能救人。而反自取沉溺。其危险孰甚。今之徒慕大乘。便欲度生。不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者。亦复如是。

大凡欲修大乘者。发心则易。不退为难。经中有云:“鱼子庵罗花。(此二譬喻因多果少)菩萨发大心。三事因中多。及其成就少。”

舍利弗过去劫中,曾发大心,欲修菩萨利他之行。

是时天人知而试之,化一婆罗门,从途中号泣而来。

菩萨问曰:为何悲伤?

答曰:吾母有病。

乃告云:母病则请医诊治,何须大哭?

答曰:医已请,药不可得。

又云:有方必有药,如何不可得?

答曰:医云我母之病,须用发道心人之眼珠,煎汤服之,方能得救,否则必死。因求此药不得,是以痛哭。

菩萨心思:如来累劫行施,舍头目脑髓,救度众生。我今已发大心,当施我眼,而救其母。即告之曰:汝不须哭,我今发大乘心,修菩萨行,当施我眼,为汝母作药。

婆罗门曰:感谢。

菩萨即以手,将右眼取出付之。(此难行能行也)

婆罗门曰:取错了,医云左眼方可,右眼用不得。

菩萨暗想:右眼既不可用,应当早说,何待取出方说。又想既欲利他,当勿吝惜。

复将左眼取出与之。(此难舍能舍也)

婆罗门接向鼻中一嗅曰:此眼臭气如是,安可做药。

遂将此眼抛掷于地。

菩萨心中动念,(此难忍而不能忍也)叹曰:众生难度,众生难度。

于是退失大心。

此皆由末得无生法忍。虽然欲学菩萨。难行能行。难舍能舍。而难忍则不能忍。遂致六心堕落。尘劫声闻。(小乘)由是未敢再发大乘之心。若欲修行大乘。广度众生。必须念佛。求生净土。见佛闻法。得无生忍。然后普入十方尘刹。发四无量心。修六波罗密。饶益有情。同出苦轮。同生极乐。此虽先求己利者。实正欲利他也。岂彼小乘求出三界。求证涅槃者。所可比耶。

夫念佛法门。以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离苦得乐。一往观之。似属小乘。但为自利。实际论之。正是大乘。可以利他。何以故。念佛往生。花开见佛。亲闻佛法。证无生忍。得身、口、意、三轮不思议业。普入尘刹。广度众生。而因中厌苦者。正欲拔众生之苦也。即菩萨之大悲心。因中求乐者。正欲与众生以乐也。即菩萨之大慈心。何得谓念佛是小乘。而非大乘耶。

三轮不思议业者。一身轮现通。一身能现无量身。或现佛身。或现菩萨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六道等身。或慈或威。或定或慧。遍入十方佛土。饶益无量有情。二口轮说法。具四无碍辩。说六波罗密。四谛、十二因缘。十善五戒。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随机教化。拔济众生。三意轮鉴机。能鉴众生。根机大小。智慧浅深。易度不易度。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如观世音菩萨。应机示现。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以无违。是为不思议业。得是业已。自可报答四恩。济度三有。

若不念佛求生净土。虽发心广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众生。惟有念佛修行。专心励志。毕命为期。内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弥陀之愿力。会二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已。然后乘大愿轮。回入娑婆世界。以及微尘刹土。显六神通。行四摄法。广度有情。同生极乐。去来自在。不被业牵。方能大作佛事。报答四恩。

一者、可以报答佛恩。佛为我故。于无量劫来。不曾弃舍于我。我昏迷时。佛则指示于我。我作业时。佛则怜愍于我。我沉沦时。佛则救拔于我。我得人身。佛则忻慰。此恩此德。莫可言喻。若肯念佛修行。自度已毕。然后度他。广宣净土法门。代佛宏化。普令众生。念佛往生。横超三界。而畅佛怀。则真报佛恩也。《内典》云:“假使顶戴恒沙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恩者。”

二者、可以报答亲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所有恩德。昊天罔极。父也、养我教我。一生经营。无非为我。爱我如掌上之珠。望我若凶年之谷。母也、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咽苦吐甘。移干就湿。鞠育顾复。无微不至。若但生奉甘旨之供。死尽丧葬之礼。均未足以为报恩。必须念佛。求生净土。然后还来此土。度脱亲灵。永出苦轮。得生乐国。方得报答亲恩。又我等自无量劫来。舍身受身。生生皆有父母。或生人中。或堕苦趣。肉眼不知。无由报答。若念佛往生。得六神通。不独可度此生父母。且能度脱生生父母。其为孝也乃大。则真是报答亲恩。

三者、可以报答师恩。父母生我。为生身父母。师长教我。为法身父母。若无师长。我之智识。无由开发。我之学问。无由增进。我之道德。无由成就。师恩浩大。更有过于父母。若欲报答。惟有念佛。求生西方。自度已毕。然后度他。如鸠摩罗什法师。初从槃头达多法师。学小乘。后从苏利耶须摩法师。学大乘。深明法性理体。自悔从前学小乘之非。因念旧师。归为演说大乘真理。令师得悟。而沾胜益。其师反拜为师。罗什不敢受。师曰。我是汝小乘师。汝是我大乘师。如罗什者。可谓真真报师恩也。

四者、可以报答众生恩。

或问:众生于我,何以有恩?

答曰:农人种植,而我得食。女人纺织,而我得衣。百工技艺,所成众器。而我得以受用。

或曰:我以钱财购得,何足称恩?

答曰:虽有钱财。若非彼等劳力所成,何从购得,而受用耶?又一切众生,或是我过去父母师长、亲朋眷属,不过改形易报,不能认识。未可谓众生,与我全无关系?乃至耕田之牛,守夜之犬,于我亦皆有恩,应当报答。

念佛求生净土。虽则自度。实欲普度众生。而报其恩。若以此现前。未得无漏之身。欲学菩萨。度生之行。诚非易事。譬如破船拯溺。非但不能救人。而反自遭沉溺。生净土已。见佛闻法。证无生忍。如前所说。得身口意三轮。不思议业用。可以广度十方。一切众生。则真报众生恩也。既能报答四恩。自可济度三有。其胜益殊勋。岂语言之所能尽耶。

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也。三界、何以曰三有。因三界之内。六道众生。随善恶以升沉。善业则升。生天、人、阿修罗(译非天福报不及天)、三善道。而受福乐。恶业则沉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而受痛苦。若善业更兼禅定不动之业。则生色界无色界。因善恶不动三业。起轮回性。有因必定有果。因果不亡。故谓之曰有。若以三界九地论。则名九有。九地者、六欲天以下。名五趣杂居地。五趣众生。混杂而居。例如人间。人鬼禽畜同居故。初禅天、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天、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天、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天、名舍念清净地。并四空天。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广名二十五有。都是有因有果。随业受报。念佛之人。自度已毕。发心度他。乘愿利生。竖穷三界。如金刚经所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谓济度三有。故曰念佛可度众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二念佛得成佛道   

或问:念佛本极易之事。而成佛为甚难之事。佛道长远。经中所云。必经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度万行。方可得成。何以念佛即得成佛?

答曰:修行法门。顿渐不同。渐则三祇炼行。百劫修因。方成佛道。顿则不历僧祇。可获法身。未可一概论也。

念佛、乃是横超生死。疾趣菩提。圆顿法门也。只怕大家不肯念佛。不怕不得成佛。如果一生精进不懈。自然佛果可期。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云:“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劫受无为之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善导大师。一生专修念佛法门。念一佛、口放一光。念百佛、千佛、其光亦然。如上开示之言。自应深信。加以切愿实行也。

又文殊菩萨告莲宗四祖五会法照大师曰:“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一日四祖至五台山。大圣竹林寺。亲见文殊普贤二大士。分坐左右。同舒金臂。摩四祖顶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观此二大士之言。分明指示念佛。可以成佛。何疑之有?

念佛之人。而得诸佛慈悲之所护念。弥陀愿力之所摄持。命终往生。径登不退。任运进修。直至成佛。《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候补成佛之位)其数甚多。”观一生补处之句。一经往生。即是最后身。岂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此乃约事而言。若约理说。念佛功深。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圆融。自他不二。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证惟心净土。见自性弥陀。不待往生。即成佛道。其圆顿为何如耶。

或曰:念佛往生。其事确否。

答曰:信、愿、行三种资粮具足。往生必矣。

永明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净土往生集》:出家在家之众。念佛往生者。不可胜数。临终皆有证验。或预知时至。或端坐而逝。或体出异香。或天乐鸣空。岂虚语哉。

宋时、湖南潭州。黄打铁。以打铁为业。一家四口。全靠手艺以度生活。一日不作。便难度日。常生怨叹。前世不修。今生受苦。常思修行。奈不知如何修法。又无闲空工夫可修。一日见一僧。从其店前而过。遂请入店奉茶。请教修行之法。要求指示一种。可以作工。又可修行之法。僧曰有。只怕汝不肯相信。黄曰、大师明教。那有不信之理。僧曰、汝欲离苦得乐。娑婆世界。无有真乐。惟有西方。阿弥陀佛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欲生彼国。只要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念念不断。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即得往生彼国。我教汝手掣风箱时。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推进时、亦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铁红取出。打一槌、念一句。槌槌如是。不打铁也念。未睡著也念。若能如是念去。包汝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黄打铁闻教。十分欢喜。极端相信。既可修行。又可工作。即依教奉行。人皆嗤其愚。打铁本来辛苦。再加念佛。岂不是苦上加苦。黄打铁则不然。念之数日。愈加深信。谓此念佛法门。真实有益。我平日在火炉边站著。有炎热的苦。打起铁来。有辛劳的苦。今念起佛来完全不晓得炎热。也不晓得辛劳。由是更加精进。经历三年。有一日自知命终时至。遂即剃头、沐浴、更衣。告其妻曰、我今日回家去了。妻曰、汝何处还有家。答曰、此非我家。我家在西方。于是再站铁炉边煨铁。照常念佛。铁红取出。乃说偈曰:“钉钉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举槌打铁一下。遂即立化。身出异香。天乐鸣空。此弥陀接引往生之瑞相也。众皆闻香。无不惊叹。因此潭州之人。多皆念佛。迄今尚盛。

古今多少念佛往生。不可不信。

又问:十方世界。无量众生念佛。如果皆得往生。则极乐世界。如何容纳得了。

答曰:沧海纳百川而不溢。尺镜含万象而有余。世间之物。尚且如是。何况弥陀广大愿力。及不思议力。成就无边庄严之佛土。安有不能容受往生之众耶?

又曰:天衣怀禅师论莲宗言: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子言实有往生净土。岂不与古人相违耶。

答曰:不违。此乃古德悟实相念佛往生之旨。真俗不乖。理事无碍。汝但诵其语。未解其义。上句生则决定生。是俗谛事法界。下句去则实不去。是真谛理法界。即是生唯心净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安有去来之相可得。省庵大师发菩提心。念佛往生。其偈曰“身在花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身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往生一事。不必怀疑。若稍有疑虑。即信不深。而愿不切也。

又唯心净土。并不是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佛土。乃是指真心体遍十方。量周沙界。即西方极乐净土。亦不出自心之外。故曰唯心净土。念佛之人。慎勿错解唯心之义。若以唯心二字。即谓没有西方净土。则阿弥陀经。释迦呼舍利弗。而告之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此岂是欺人之言耶。佛为大圣人。决无捏词欺人之事。又不可以不见。西方极乐世界。遂谓无有极乐。如世人未至西欧者。安可说实无西欧耶。念佛必定成佛。《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散心之人一称佛名。尚能成佛。何况终身。专心持念。精进不懈。岂有不成佛之理耶。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观去佛不远句。明示念佛即可成佛之意。何谓现前见佛。或念佛专切之时。常梦中见佛。余曾梦见极乐世界。弥陀慈尊。并闻说法。敕我当自行化他。修持净业。故从三十六岁后。禅净双修。每当传授三皈依。或讲经法会。力劝大家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告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应以持名念佛为正行。广修众善为助行。正助合行。如船帆顺风。更加橹棹之功。往生净土。品位必高。

或三昧功成。定中。见佛。如莲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结集莲社。专修念佛法门。三十年。迹不入俗。澄心入定。三睹圣相。沉厚不言。唐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弥陀之侧。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也。此皆定中见佛之明证。后于八月七日。集众告别。谓弟子法净、慧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诫。端坐念佛而寂。异香满室。天乐鸣空。弟子等奉全身。塔于庐山西岭。何谓当来见佛。若念佛功成。往生时至。临命终时。则见阿弥陀佛。现身接引。此当来见佛也。又托质宝莲。花开见佛。面礼金容。亲蒙授记。忍证无生。位居补处。不仅可以常见于佛。亦即得成为佛也。有此圆顿殊胜法门。可以横截生死欲流。疾趣菩提觉岸。凡欲离苦得乐。超凡成圣者。自当以持名念佛一法。为唯一无上法门。终身力行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集白云法师撰望江南净土词十二首


西方好。随念即超群。一点灵光随落日。万端尘事付浮云。人世自纷纷。

凝望处。决定去栖神。金地经行光里步。玉楼宴坐定中身。方好任天真。

西方好。琼树耸高空。弥覆七重珠宝网。庄严百亿妙华宫。宫里众天童。

金地上。栏循绕重重。华雨飘飘香散漫。乐音寥亮鼓清风。闻者乐无穷。

西方好。七宝甃成池。四色好花敷菡萏。八功德水泛清漪。除渴又除饥。

池岸上。楼殿势飞翚。碧玉雕栏填玛瑙。黄金危栋闲玻璃。随处发光辉。

西方好。群鸟发音声。华下和鸣歌六度。光中哀雅赞三乘。闻者悟无生。

三恶道。犹自不知名。皆是佛慈亲变化。欲宣法语警迷情。心地顿圆明。

西方好。清旦供尤佳。缥缈仙云随宝仗。轻盈衣祴贮天花。十万去非赊。

诸佛土。随念遍河沙。莲掌抚摩亲授记。潮音清妙响频伽。时至即还家。

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三心圆十念。即登九品越三祇。神力不思议。

临报尽。接引定无疑。普愿众生同系念。金台天乐共迎时。弹指到莲池。

娑婆苦。长劫受轮回。不断苦因离火宅。只随业报入胞胎。辜负这灵台。

朝又暮。寒暑急相催。一个幻身能几日。百般机巧衮尘埃。何得出头来。

娑婆苦。身世一浮萍。蚊蚋睫中争小利。锅牛角上窃虚名。一点气难平。

人我盛。日夜长无明。地狱争头成队入。西方无个肯修行。空死复空生。

娑婆苦。情念骤如风。六贼村中无暂息。四蛇箧内更相攻。谁是主人翁。

无慧力。爱网转关笼。一向四楞但担地。不思两脚无梢空。前路更忽忽。

娑婆苦。生老病无常。九窍腥臊流秽污。一包脓血贮皮囊。争弱又争强。

随妄想。耽欲更荒唐。念佛看经云著相。破斋毁戒却无妨。只恐有阎王。

娑婆苦。终日走尘寰。不觉年光随逝水。那堪白发换朱颜。六趣任循环。

今与古。谁肯死前闲。危脆利名才入手。虚华财色便追攀。荣辱片时间。

娑婆苦。光景急如流。宠辱悲欢何日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

三界里。水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只留白骨掩荒邱。何似早回头。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