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南怀瑾:时间用在何处最好?修行!

南怀瑾:时间用在何处最好?修行!


所谓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从内在起心动念的心行,到外在的行为。——《圆觉经略说》

  修行就是理性的警觉性特别强,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清清楚楚;是罪是福、是功是过,自己要看得很清楚,这才叫修行。——《药师经的济世观》

  所谓修行,其实就是彻底修正自己的心性行为,由里至外,巨细靡遗,完全加以确确实实的检点与改善,此即是做为一个修行人至死不渝的生命主题,必须永远追求达成的生命事业。——《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南师:你们太忙了,给名困住了。名气越来越大,演讲越来越多,消耗也越多。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消费刺激生产,但人不是物质,人的生命、精神消费太多,生产反而就没有了。……

  圣吉:明年就又老一岁,所以我要用功。

  南师:中国有两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的李某不是去年的李某,明年的李某不是今年的李某。这是客气地讲;不客气地讲,今年人还见面,明年那个人走了,换了新的人了。

  圣吉:昨天老师提醒我老化了,而我自己原来却没有感觉到,心中着急。我已经认识到修行是生命的中心,请老师指点我。

  南师:你有修行的发心,把修行当第一,好!很多人都认为修行是第一,但因为生活没安排好,把修行摆到第五、第六位了。名望、事业、金钱、利害,乃至家庭、夫妻,这些都排在前面,反而把修行放到后面,普通人都如此。

  我当年,年轻正飞黄腾达之时,为修行而摆下一切,这个是很难的。所以,学道如牛毛,但真的走这条路的很少。真走这条路,要调整生活。你到中国这样跑太辛苦了,我心疼你。这些活动演讲,虽很重要,但是,时间安排得太紧,太疲劳,对身体是有妨碍的。正如古人的话,这是细细消磨渐渐衰。

  我的一生,从二十几岁起,在声望最好时,为修道都放掉了。几十年来,很多升官发财机会,一概不理。……真修行只管自己,你有缘找上我,其他外国人想找我的也很多,都拒绝了。下面给你讲一个生活安排的方法。

  你著的书,在中国名气越来越大。名气大,要写的赶快静下来写,不然,今后很难坐下来写书了。以你的管理学,可配合认知科学,写薄薄的也可以,新的书出来了,你的名气和影响更大。比如说,美国的亨廷顿,他对于世界趋势的论断,是有问题的。美国不了解东方,东方包括中国与印度,他也不了解少数民族。你把这个写写,介绍介绍东方文化,也是对美国的贡献,使美国领导人头脑清楚一点,如此对世界也有贡献。中文的书,可找人合作翻译,彭嘉恒也可帮忙找这样的人,把东方文化介绍给美国。修行,可来这里个把星期,再回去,这样做可减轻劳累。这个供你参考。

  圣吉:感激老师。我这辈子钱也够用了,请问,时间用在何处最好?

  南师:修行。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古人说:“人间莫若修行好,世上无如吃饭难。”……“食”和“货”,确是人类基本需求,不可或少的东西。但从人类文化的人生哲学角度来讲,“名、利、财、货”“富贵功名”“权位金钱”,都只是在生存生活上,一时一地的应用条件而已。它的本身,只能作为临时临事时所需要支配的机制,根本上,它都非你之所有,只是一时一处归于你之所属,偶尔拥有支配它的权利而已,并非究竟是归于你的所有。因为你的生命也和“功名富贵”那些现象一样,只是暂时偶然的存在,并非永恒不变的永生。可惜那些大如开国的帝王们,小如一个平民老百姓,大都不明白“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因果法则,都以为那是我所取得的,而且千秋万代都应统属于我的所有,谁知恰恰相反。反而变成后世说故事的话柄,惹得人们的悲欢感叹而已。如果能够在这个利害关头,看得破,想得开,拿得稳,放得下的,就必须先要有“知止而后有定”,乃至于“虑而后能得”的平素涵养功夫。

  ——《原本大学微言》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修持正法的心情来生起喜心,这里都是讲菩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学大乘菩萨必须要培养的心情,也就是我们必须培养的情操。我们读佛经真应该一边研究,一边掉眼泪,自己感到很难过。

  为什么?就拿喜心来说,一天到晚看到人家嫌烦,别人看到你也烦死了,脸孔像讨债的冤家,一点喜心都没有,你还能度众生?凡夫就是如此,你慢慢修吧!三大阿僧祇劫再来。逢人就笑也不算喜心,喜不是笑,是喜悦之心,真学佛修道的人,你看他那个神情,脸上的细胞都是使人看到就喜欢的,即使他在骂人打人的样子都是慈爱的。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能做到心念清净,于心念清净中起欢喜心,亲近善知识,就是亲近一切有成就的圣人、贤人。在中国的儒家文化里,孔子是圣人;孔子的弟子三千人,其中了不起的有七十二贤人。佛法的圣贤有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做到这三位才够得上佛法所称的贤人。

  十圣是初地到十地菩萨,十住之前有十信,那还是预备班。三贤是修菩萨道的资粮,有了累积资本才可以开始修行。十地是正位。好了,这个里头一共分五十几位,等于是五十几层楼,我们还在门口没进来,十信都不够。不要才学了几天佛就“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傲慢起来了,那是释迦牟尼佛,不是你。

  要想亲近善知识有一个条件,要心净。

  但你的心不净,不是上面所说的“质直心”,是说你的心都有所夹带。好像很多人学佛打坐,目的是为了身体好,那你去吃药去运动不更好吗?动机不对,有所夹带,认识不清,做不到心净。怎么样叫净心?就是善念不起,恶念也不生,念念清净,念念在空,修净与空的三昧,引起自心欢喜。

  我常说你们不要成天绷紧着脸,要学中国的弥勒菩萨像,一脸笑容。有一副对子最好的,你不要只把它当文学,它就是佛法,“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你做得到吗?“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我们就可笑啊!讲什么《维摩诘经》啊!道家也有两句话值得参考:“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每天都是欢喜的,自然阳气充满。

  你纵然好像是起了欢喜心,只是凡夫的欢喜心,是亲近不了善知识的。在心境中有充满法喜的欢喜心境界,才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善知识、亲近圣贤。很多同学修法、拜佛修持很久,好像诸佛菩萨都没有感应。

  当然不会有感应,因为你没有做到心净的关系,好像电线的插头没插进去,接不上电。就是子女向父母亲讨点钱,也得说几句好听的,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嘛!这虽是笑话,但是我们自己反省,一天之中能有几分钟几秒钟,对佛法起了欢喜恭敬心?没有吧!

  可能在家人反而比专门修的人还恭敬一点,为什么?在家人是用做生意的心理嘛!他忙了一天然后烧枝香,那一下是很诚心的,要发财、儿女好……三毛本钱一枝香,再加磕一个头。我要是菩萨就不理他,本钱花得太少了嘛!

  用不净的心理来求感应是行不通的。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