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在八识田中下阿弥陀佛的种子

在八识田中下阿弥陀佛的种子


智谕法师

众生都是凡夫,难免起烦恼,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注意,起烦恼不可在八识田中下种子,下了种子,一定受果报。那么,怎么叫不下种子呢?就是在有烦恼的时候,不要放到心中忆念。烦恼略说有六种,就是贪、嗔、痴、疑、恶见。这六种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贪嗔痴。对这三项,众生都不能断,而且天天要犯。

那么,怎么办呢?当贪恋起来时,随缘过,过了就不要忆念它;时常忆念,放在心里念念不断,就成了种子了。在八识田中下了种子,迟早会要受果报。譬如说,今生贪恋眷属落入畜生道,你也跟着他掉入畜生道里面去。嗔念也是一样,嗔念一起的时候,要起观照,随缘过,不可放在心头始终记恨,记恨不舍。那一定下种子受果报。所谓痴,浅现一些讲,就是不懂的道理。贪嗔痴念要是起的时候,起观照,知道它是贪嗔痴念,就放下它,不可在心中忆念,这样,意根就没有业因。同时,还须注意一点:千万不要教它起现行业。什么是现行业呢?现行业就是不但意根里有了,还出之于身根、口根;就是口也说,身也造。这样就叫现行业,身口意三业造成的善恶业复成了种子,一定受来世界报。

那么,怎样能不下种子呢?依照佛的教导去做,就不下种子了。佛的教言太多了,按照什么去奉行呢?按照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所以大家要时时刻刻记住一个“正”字,我要走得正,做得正,想得正,不种恶种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可放到心中去想,愈想,积的恶业愈重,积的烦恼也愈深,我不可起,那个烦恼刚一起来的时候,马上就会有观照功夫起来。你一观照,烦恼灭了,才能够念佛,真正的念佛。所以念佛必须起这种观照功夫,来帮助念佛的力量。

譬如说,大家在世间要是贪心一起,赶紧观照,哦!这个是贪,不可起,一发脾气,哦!这是嗔心,不可起。这样不断用功,当发脾气时,对照心就会起来,脾气马上就消了,绝对不会记在心头,时刻忆念。这样,就断了来生六道的种子。这个方法叫离苦法。

烦恼业固然是这样除灭它,可是念佛呢,恰恰相反。阿弥陀佛号,西方极乐世界的美景,往生的意愿,要时时刻刻记在心头。愿见弥陀,愿生西方,时刻不忘。因为我们知道,贪嗔痴要是时刻不忘,一定受果报,那果报就是往生西方。

明确了这个道理,各位居士回家以后打算怎样念佛呢?时刻不忘,记在心头。做事的时候,心中不忘阿弥陀佛,不忘西方极乐世界,不忘往生。甚而言之,吃饭,睡觉,走路的时候,也不忘记,要见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叫得乐。这两个方法联起来叫离苦得乐法。

要是时刻不忘,把这个种子下到八识田中去,还有一项好处,即使功夫用得不够纯熟,临命终时暂时不得往生,但如果八识田中有了这颗种子,命终以后也能得生佛前。因为释迦牟尼佛说过,众生可以命终以后生佛前。

既然,虽经多生多劫,这个种子也能成熟,那我念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一善根也决定能成熟的,而且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待来生,今生就可成熟。阿弥陀佛自己说过了,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生报,命终以后再生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大家看到有人命终时没现瑞相,也只管替他助念念佛,他在命终后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就是因为八识田中有这一颗种子的缘故。

最后,我不嫌重覆,再告诉大家;在八识田中千万不要下贪嗔痴六道三途的种子,一定要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种子。怎么下这种子呢?时刻不忘,回去以后,时刻不忘。吃饭、睡觉、做事、走路、时刻不忘,不忘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这个种子一定下去了。

现在我们至诚恳切念阿弥陀佛,下这个往生的种子。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念佛须知了生死欲了生死先知苦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曰《无量寿经》、曰《观无量寿佛经》、曰《阿弥陀经》;一论即《往生净土论》。三经以《无量寿经》为根本,《观经》为演绎此经之观想行,小本乃此经之缩写,《往生论》系集此经之精华。净宗行人,于此大经宜谛观审思,决志修持,必定“万修万人去”。然而今世“念佛人如牛毛,往生者如麟角”,此何故?未读此经,不知弥陀因地愿行,果地成就,及其摄引十方众生往生彼国之慈悲方便故也。试观我国人为何尊重孔子,因人人曾读《四书》、《五经》及孔子家语,识知孔圣伟大故也。又国人为何敬仰关公,因有《三国演义》流传民间,人人知其忠义,遂生恭敬故也。今之念佛行人,少读经教。纵然读经,又只持小本,对弥陀“所行”、“所成”、“所摄”,知焉不详,于是信不真,愿不切,行不专一,又何怪念佛者多,往生者少,辜负我佛一片慈悲,可叹!可叹!今为使诸仁者了解全经意旨,作进一步研究,便生信愿行起见,谨将全经要旨,分作八节说明如次:

  一、明信佛智。即对佛的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须生深信,不得怀疑。如经中所说,若有众生不了佛智,于佛胜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命终之后,生彼边地,寿五百岁,不见三宝,无由修习善本。故知对佛智慧生疑惑者,为失大利。古德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如大海,唯信为能入”、唯识家说:“信摄善法者”,这些尚属一般理论,若依净土宗说来,只要深信切愿,称念佛名,便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话乍听起来,似难深信,但细加研究,确有至理,且以此证诸古今往生事迹,历历不爽,此何故?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故也!此一法门,甚深难测,等觉菩萨,略知少分,其余声闻缘觉以下,难思难议,唯深信而已。故经中说:“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明信佛智才可得度。

  二、广发大愿。净土三经虽均赞净土,可是各有各的重点:《观经》侧重观,小本偏重持名,此经则著重发愿。试看经中详叙弥陀因地--法藏比丘发四八大愿后,历劫修持,而其所行、所成、所摄,无非出自愿海。彼佛以愿力成就一切,摄引众生往生彼国,众生以发愿求生彼国,佛愿生愿,协同一致,如函盖相合,如水乳交融,感应道通,决定有愿必遂。此经说三辈往生,无论上中下辈,均须发菩提心,故知发愿之重要,高于一切,应当处处时时,照顾愿心,唯求愿生西方,成佛度生。

  三、一向专念。《阿弥陀经》重一心不乱,此经重一向专念。一心不乱之意,《阿弥陀经》已有详明,今讲一向专念。一向者,约时间和空间两层解释,以时间论,即自始至终,绵延不断也;以空间论,即对准一个方向,绝不偏差也。专念者,专心系念西方极乐世界求愿往生也,经中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圣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我常听到一般念佛之人说道:“我已念佛几年几年了,总未能得到一心不乱,恐怕不得往生吧!”言下大有无限疑虑之意。一心不乱之境界固高,但不容易念到,而易生退转;若平日一向专念,不问一心与否,亦不问往生品位高下,但尽此一生,一向专念求生净土,当决定得生。永明祖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是最稳当最可靠的良策。

  四、修诸功德。净土门中,分正行与助行,念佛为正行,其余六度四摄等为助行,念佛固然重要,修诸功德亦决不可少,念佛与修功德就犹如鸟的双翼,很多人不了解念佛法门,以为念佛的人,只要念一句佛号求生西方,别的如布施呀!做功德呀!看经书呀!……种种都不要了,这是天大的错误。我们念佛行人,必须正助兼修,力改前非,若存心诽谤念佛行人,拿此来作攻击的口实,当造无间罪业,不可不慎。试看本经说法藏比丘发过四八大愿之后,亦尝“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才得成就庄严净土。又此经说,三辈往生,其上辈中辈者,皆要修诸功德。不过这里所须注意的,即虽修诸功德,仍应一向专念弥陀,才得往生。  

五、至心回向。所谓至心回向,是要你以至诚心,恳切回向所修功德,不是叫你随声附和念念回向文而已的回向。回者回转,向是归向。细分来说,共有四义:(一)回因向果:念佛为因,往生为果。(二)回自向他:己要得度,先发心度人,将所修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共成佛道。(三)回小向大:回小乘自利行归向求愿上品往生,成佛度众。(四)回事向理:将事相的三业念佛,回向于理性的一真法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若拿记账来比喻,念佛如记流水账,回向如结总账。印光法师说得最透彻:“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成佛之果,不使直为人天之福而已。”故须将平日一念之善,一行之益,悉皆回向法界。回向时须发至诚心,才有大功德,如此经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其国,即得往生。”故知至心回向,是非常要紧的。

  六、唯求往生。唯求往生与发大誓愿有分别。发宏誓愿是广义的度己度人,唯求往生是专一的求生净土。我们平日无论动静语默,时时刻刻,都要检点一心,唯求愿生西方净土,久而久之,自然生起欣求之心,由于欣求往生西方,遂激起厌离娑婆之念。经中佛语弥勒:“人能自度,转相拯济。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夏莲居会集本)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之本。能作如是想者,对世间名利自然淡薄,亦不生烦恼,可说是获益无量。你们不信,请自己尝试看!久而久之,自会明白。复次能唯求往生者,信愿行三,自然真切。

  七、拯济群萌。群萌系包括有情的动物和无情的生物而言。何以能拯济群萌,这就靠以无分别智,行平等慈悲,若有分别心就不能达到平等一例了。佛法教人以平等心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是予乐,就是要人不分亲疏,一律以三轮体空,平等施与欢乐;悲是拔苦,同体大悲者,即是视众生之苦,好像自己的痛苦一样而拔救之。有此等大慈大悲之精神,才能拯济群萌。不但如此,即一草一木,亦不得无故折伤。古有草系比丘故事,说一比丘遇贼,遭贼洗劫之后,被用一根生草系缚,此比丘因不愿挣扎脱逃,致生草断折,宁愿站立终日,由此可知佛教拯济群萌,系将有情无情均包括在内。至于乱杀生灵,教内绝对禁止,昨日讲经时已有详言,今不赘说,实在应有平等普济之怀,这才与阿弥陀佛愿心相应。

  八、圆成佛果。《华严经》四十卷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彼经含意,盖谓证得“智同诸佛”的等觉菩萨,当回向往生西方净土,才能即生圆成佛果。《华严经》广博渊深,系佛为诸法身大士说成佛之法门,素称诸经之王,而今此经却是《华严》之缩影。何以故?试观此经序分中叙此一法门开演之际,十方世界不可称计菩萨摩诃萨一时来会,随喜大法,便可证明所说非妄。又此经常说,十方世界恒河沙佛国无量无数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得蒙授记。可知此经乃接引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机,其他各宗竖出三界,需时久远,唯此净宗带业往生,一生成办。若想一生圆成佛果者,于此法门,须力求之。

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了生死!若对此目的不明,则念佛就没有甚么意思了。普通人到寺里来念佛,为的是向佛祷告,希望能够消灾免难。求消灾免难固然是好,但这不是佛的本意。还有一种人,因为现生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到这里念佛,求佛保佑,希望来世能够事事如意。求来世如意固然也好,但仍非佛的本意。另有一种人,觉得人生没有意思,即使大富大贵也没有多大快乐,希望以念佛的功德,能够升天。来生得能升天,这固然也是好,但亦非佛的本意。

  佛的本意在那里?在令众生了生死!为什么要了生死?因为生死轮回是大苦!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学佛应先知苦,倘若不知苦,则学佛亦学不好。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修行成佛,说法度生,首先度五个人,即是憍陈如等五比丘。所说之法,就是“四谛法”。四谛法之第一就是“苦谛”,可见“知苦”是何等重要了!“谛”就是真实之理,一切众生皆在受苦,这是真实不虚的。但众生迷而不觉,总以为有快乐可得。殊不知不但地上的众生是苦,天上的众生亦还是苦,所以谓之“苦谛”。

  苦必有因,“集”就是因。“集”是聚集起来的意思,前生所造的种种业,聚集起来,招感今生的苦果。今生的苦果,决定是前生的“集因”招感来的,所以谓之“集谛”。佛说我自己没有苦,我的苦已“灭”了。“灭”就是寂灭,也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佛果。证得寂灭的佛果,真实灭除一切苦恼,所以谓之“灭谛”。佛果由何而来?由“道谛”而来。若能修“道”,一定证“灭”,所以谓之“道谛”。现在明白了佛说的四谛法,我们要“证灭”,就必须“修道”。修道为的“断集”,断集必先“知苦”。所以第一段先讲“学佛应先知苦”。

  第二、次观人生之苦。人生有八种苦,第一是“生苦”:人生出胎,“呱呱堕地”,即是证明“生苦”。设若生而不苦,小孩子落地,应当不呱呱的哭了。第二是“老苦”:老苦的证明很多,在这念佛堂里面,多半是老年人,老年人的六根都暗钝了。例如:念《阿弥陀经》,老年人大都不能背诵,记忆力很差,赶不上青年人,这是意根暗钝了。又如我们要学炉香赞,为甚么总唱不好,不如青年人学得快呢?因为是舌根暗钝了。我们绕佛时,感觉脚酸,打坐时,两脚都盘不起来,勉强盘起来,疼得要命,这是身根暗钝了。总之,老年人的鼻根眼根耳根,都不如青年人,这就是老苦。第三是“病苦”:在现时代,医药的价钱很贵,生病本来是苦,而因医药价贵,负担不起医药费,真是苦上加苦!我们若能留心观察,就知道有了病是多么痛苦了。第四是“死苦”:一听到死,谁都不高兴,为什么不愿意听这个字呢?因为死苦太苦了啊!

  前面所讲的生老病死苦,无论富贵贫贱都免不了。还有四种苦,有的人受的多,有的人受的少。第五“爱别离苦”:有了六亲眷属,就有恩有爱,倘若最爱的人别离了,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啊!我们大陆的人来到台湾,大多数家眷都不能团圆,有的家眷已经死了,那是“死别”!有的家眷留在大陆不能见面,那是“生离”!不但大陆的人有此爱别离苦,就是台湾同胞亦有此苦。你想,有的是丈夫死了,有的是太太死了,有的是父母别世了,有的是儿女夭亡了,这种爱别离苦,谁能免得了呢?第六“怨憎会苦”:你的怨家对头讨厌憎恨的人,偏偏要聚会在一处,想离都离不开。你在台北,他在台北与你相会;你到台南,他到台南与你相会,这种怨憎会苦,才令人难得忍受呢!第七“求不得苦”:我们所求的事情很多,大都不得满愿,这就是求不得苦。例如:我们的念佛会,为甚么白天人少,晚上人多呢?因为居士们白天都要去做事,想来念佛不得来,只得晚上稍有空闲,方能参加,欲求在这佛七之内,好好地用七天功而不可得,亦是一种求不得苦。第八“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阴”是身,“受想行识”四阴是心,简单讲一句,这是身心之苦。我对于此苦,另有一种很浅显的解释,叫做“健康苦”。世上的人,大多不知道有苦,若对他说“生苦”,他说生时我不知道。若对他说“老苦”,他说我现在还没老。若对他说“病苦”,他说我从来没有害过病。若对他说“死苦”,他说死还未到。若对他说“爱别离苦”,他说我的家眷团聚没有别离。若对他说“怨憎会苦”,他说我没有怨恨憎恶的人。若对他说“求不得苦”,他说我凡事都很如意。如此说来,这种人就没有苦吗?有的,有“五阴炽盛苦”。我们试看:现在社会上的凶杀案、抢盗案、奸淫案,真是太多了!为什么有这些案件发生呢?因为有一些人的身心太健康了。他们受了心理上的支配,生理上的冲动,坐卧不安,无事生非,所以才造出许多杀盗淫的罪业来。他们的身心不能安宁,好像给火烧着似的,故曰:“五阴炽盛苦”。

  连前面所讲的七种苦,合起来叫做人生八苦。这八种苦,只是苦的大纲,每种苦中,都含有无量无边的苦。我们学佛的人,须观察自己,观察他人,是不是有上面所讲的八种痛苦?如能观察到人生确实是“苦”,那就与佛道相近了。

  第三、再观轮回之苦:我们既观察了知人生之苦,那就应当进一步观察轮回之苦。因为人生只不过数十年的光阴,虽然受苦,而为时甚暂,假若像世人所说的“人死如灯灭”,并没有什么来生来世,那这苦不算大苦。如世尊所说轮回之苦,方是大苦哩!三界以内,有三善道,有三恶道。今生若造恶业,来生就堕三恶道。今生若造善业,来生就转三善道,头出头没,永不停止,这就是所谓“六道轮回”。

  有智慧的人就要观察:人生之苦,乃是短暂的小苦,而这死此生彼,生生死死,永无了时的轮回之苦,真是大苦!欲脱此苦,须了生死。能发起了生死的心,则可谓入于佛道了。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了生死。若能真发“了生死”的心而念佛,方与佛之本意相应。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