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三、示观次第。灵芝疏:「从上至下,以为次第。」演义:「谓从顶项循次观下,直至于足下轮相,悉令明明了了,如于掌中,自见掌文然也。钞云:身相既多,先观何相?今示:先观肉髻,次观天冠。以此二种,能别表示观音德相。何者?肉髻降佛,表现行因;冠有化佛,表昔成果。别相若显,其余通相则易可明。行者观于冠、髻、毫、面、身色、光明,一一须用心作心是而为能观。说在像前,用在此处。既云作佛是佛,岂不能作观音是观音耶?作髻、作冠,是髻、是冠,皆可为例。不独以佛例观菩萨,亦须例于普、杂、三辈。岂唯以前例后,亦合以后例前。以令行人,始末经文,俱可修观故。」
壬五、简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辛二、观大势至(第十一、势至观)分四
初、正明观境 二、结示观名 三、显观利益 四、双结二观
壬初、正明观境分三
初、观身相 二、观行相 三、观坐相
癸初、观身相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首句,总标。此下,别示。一、明身量。灵芝疏云:「如观音者,亦八十万亿那由他也。」 二、圆光。 三、身光,有三:一、光色。二、光用,谓有缘得见。灵芝疏云:「修此观者,即有缘人。」三、立名所以,有二:一、从光立名,二、从威势立名。灵芝疏云:「以光照众生,拔苦与乐,从威势为名。无上力者,即十力也。」
释论云:「此菩萨身相多分与观世音等无有异。兹略释别相,其同分则不重述。按观音之圆光百千由旬—百千,按华语为不定之多数,按西语云百千者,则是十万。—,何势至之光仅百二十五由旬?此非光有胜劣,乃其相及用之不同耳。夫毛孔微矣、细矣,然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不关圆光相之大小。且能令有缘众生皆悉得见,则其用妙矣。」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
四、天冠,直指疏云:「华,莲华也。」余如文可知。
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五、肉髻。初、明髻色。钵头摩,此云赤莲华。次, 、瓶光变现。
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六、指余相与观音同。谓面臂手等。
癸二、观行相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谓菩萨行时,十方地动;动处即有宝华出现。华之高大,如极乐等。(演义)
癸三、观坐相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菩萨坐时,地亦震动。行时横遍动,坐时竖彻动,文互显也。从下至上,中间有尘数分身三圣,云集弥满空中,说法度生。(演义) 笺注云:「云集,喻集合之盛。又,如云之聚来无心。畟,音测。畟塞,直指疏曰:遍满也。」
问:何为此菩萨行坐时,横震十方,竖摇上下耶?
答:此菩萨威力殊胜故名大势,以刚表德,而观音则以柔表德。故经云:「其光柔软」。欧人著作,亦持此论。是否适当,究俟来哲。予未敢作定论也。
问:此菩萨于极乐国土,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岂极乐国亦有苦耶?
答:说法非仅限于本国;诸佛不动道场,威被十方世界。如极乐国中天人皆俱天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见四十八愿)。此菩萨为苦众生说法,俾诸天或其他苦世界之有缘众生皆得闻之。犹如极乐国中之天人,得闻他方诸佛说法也。否则生极乐者,则是已度之众生,更有何苦可称,何处可渡耶?(以上二问答录自释论)
壬二、结示观名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观。(此依流布本,大正藏经文为「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直指疏云:「三圣皆云色相身者,显非法身;以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报化色相,皆从法身之所现。故起信云:『诸佛法身,唯是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
壬三、显观利益
观此菩萨者,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益亦有二:谓灭罪,生西。灵芝疏云:「不处胞胎等者,脱娑婆苦,生佛净土,宝莲孕质,永绝胞胎。」
问:何故世人多供养观音,而不供势至?
答:前已说明,观音之行,多饶益世间法故。若思出世间而厌畏胎生者,应兼观势至。因观此菩萨,不处胞胎故。(释论)
壬四、双结二观
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此总结观音势至二观也。言具足者,灵芝疏云:「总摄身相,故云具足。」直指疏云:「谓上二观成时,则于二大士身,名为具足观色身也。」妙宗钞云:「具足观者,以二菩萨,唯有化佛、宝瓶,二种有异,余相皆同。同异分明,名具足见。」今谓:寿佛左右侍者,若唯观一,则不具足。今二俱观,故云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