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会性法师集)

辛三、结成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前第二,本是冰观,以先用水为所缘之境,故立水观名。此第五,本是水观,以与第二名同,故立池名。其实是水,故结水想,为第五观也。言八功德者:功德,妙用也,彼水有八种妙用,故称八德。一、轻德,不若此水,但能下注,不能上流;彼水能上能下。经云:「寻树上下,流注华间」。二、清德,此水触沙泥即浊,彼清洁自如。三、冷德,此水遇曝则热,彼水凉冷自若。四、软德,此水体质强硬,往往冲坏塘堤;彼水体质柔软,能益余物。五、美德,此水淡而浊味,彼水甘而清美。六、香德,此水全无气息,彼水扑鼻芬香。七、饮者无厌德,此水多饮生厌,彼水饮者调适。八、无患德,此水饮多生病,病饮增剧;彼水调神开慧,增道损生。故称为八功德也。(演义)

庚六、总观分二

嘉祥疏云:「无量寿国有无量事,不可具观,故第六观总作一切观也。」文分二段:初、正明,二、显益。

辛初、正明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先、别观宝楼阁。界上,谓界道内地面上也。(直指疏) 灵芝疏云:「一一界者,准小本即池岸上。经云:『四边阶道』,『上有楼阁』等。」其下,楼中诸天作乐也。又下,空里乐器自鸣也。此下,乐内演出三宝声也。众音,指天乐空乐二种音。(直指疏)

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此总结也。释论云:「此观须取前列第三、第四、第五诸观之宝树、宝地、宝池,而合观之,方得名总观想。因第六观中只说楼阁及声尘,不得名总也。」妙宗钞云:「最初系念,且寄此土日冰,以为方便;次观彼国地树池楼。应知此四,得后后者,必得前前。故楼观成,四事都现。是故至此,得总观名。虽云总见,若望后观,此犹约略。故曰粗见。」后二句,结名。

辛二、显益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利益有二:一、灭罪,二、生西。除亿劫极重恶业,灭罪也。命终必生彼国,生西也。前地成,除八十亿劫;后座观,除五万亿劫;皆是佛智如量言之。非初心人所能思议。但可信奉而已。后四句,显邪正。(演义)

戊二、观正报分四

初、如来诫听许说观门 二、三圣现身以启信解

三、韦提夫人为未来请 四、正说观法令成修证

己初、如来诫听许说观门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初、诫听。灵芝疏:「如上观依,意在观正,故重劝嘱。」吾当下,许说。直指疏:「苦,三苦八苦等,果也。恼,十使烦恼等,因也。除苦,转生死得涅槃。除恼,转惑业成菩提。」灵芝疏:「娑婆众苦,非观佛三昧,无由解脱,名脱苦法。三界为苦器,六道是苦报。」汝等下,劝持说。

己二、三圣现身以启信解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直指疏云:「今佛将说三圣观,故现身相以证信也。」演义云:「如来正许说时,阿弥陀佛及二大士,并立空中,全身显现;唯以光明炽盛,初心不能具见。设使以百千亿阎浮金,比校不上。圣像金相晃耀,概可知矣!」灵芝疏:「前文光台现土,令韦提见,以为依报发请之端,故云『以佛力故见彼国』等。今三圣共临,以为正报发请之由,故云『因佛力故得见佛』等。佛立空中,二圣侍立;三圣立像,斯为明据。阎浮金色犹不可比,则知其光不可尽见。」

己三、韦提夫人为未来请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直指疏云:「接足,顶礼三圣足也。白佛,仰白释迦尊也。因佛者,目睹观则易,自可缓;未来者,未见观则难,他须示,故须代请。然云观佛菩萨,拣前兼请观极乐界。」灵芝疏云:「菩萨存心,不专为己;虽令我见,意在未来。」

己四、正说观法令成修证分四

灵芝疏云:「就后十观,复分为四:前三观佛—第七观佛坐处,第八观像表真,第九正观佛像。十与十一,观佛侍者,左右分殊。十二、十三,总观三圣,普杂不同。十四、五、六,观佛徒众,三辈差降。」即分为四:初、正明观佛,二、观佛侍者,三、总观三圣,四、观佛徒众。

庚初、正明观佛分三

初、观佛坐处(第七、华座观)

二、观圣像(第八、圣像观)

三、正观佛身(第九、佛身观)

辛初、观佛坐处(第七、华座观)分五

初、正明观境 二、明座本因 三、总示观法 四、显观利益 五、简观邪正

壬初、正明观境分三

初、总示 二、别说 三、结成

癸初、总示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演义云:「韦提代请观三圣法,如来先示座像二观者,意谓:真像微妙,不易成观;言佛必坐座,故先观华座;要观真像,先观似像,使观心流利,先说座像二观也。」灵芝疏云:「华座观者:欲瞻尊境,先观坐处。如对君上,目视阶陛。」

直指疏云:「佛所坐者,莲台为座,故当想莲花也。」七宝地上作莲华想者,总明台座所依处也。灵芝疏云:「华依于地,显是台座,非池莲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癸二、别说分二

初、明华叶 二、明华台

子初、明华叶

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演义云:「先观整朵莲华,华叶有八万四千,每叶有百宝色,又有微细纹脉,好比天然妙画。又有八万四千光。华叶之量,有二百五十由旬。华叶两间交处,有如意宝珠以为庄严。珠放宝光,犹如伞盖,覆于莲华之上。」灵芝疏云:「光形如盖,下覆其地。」

子二、明华台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

初、明台体。此莲下,明校饰。演义云:「此华内之台也。毗楞伽,见前。甄叔迦,此云赤色。西土树名。华赤色,形如手。此宝似之,因以名焉。」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此明台上宝幢。即土台面四向立柱。上擎网幔,以覆佛顶。(灵芝疏)演义云:「须弥,此云妙高。四宝所成曰妙,超出七金为高。」直指疏:「前观宝树,止高八千由旬;今宝幢高百千万亿山王,观境展转深胜可知。」演义云:「夜摩,此云善时,谓以莲华开合,善适昼夜时分也。」灵芝疏:「夜摩,即欲界第三空居天。彼天华光,庄严最胜,故多取为比。」复下,明珠放光。直指疏云:「幢幔周围,皆有如意珠璎珞垂也。」一一金下,明光色变现。灵芝疏云:「其色变现为三:金台、珠网、华云也。更有别相,故云随意等。」施作佛事,谓随机利物。直指疏云:「见台,则悟如来妙觉果。见网,则解心地众法门。见云,则知菩萨万行因。故随现佛事,机无不被其泽也。」

癸三、结成

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壬二、明座本因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阿弥陀佛昔为国王,遇世自在王佛,弃国出家,法名法藏,发四十八愿。(详见无量寿经)彼国依报境界,身寿光明,种种庄严,一切果相,皆愿所成,岂唯华座?寄此点示,使知净土即佛愿体,愿由心发,即佛心体。故知愿力理绝言思矣!(灵芝疏)

壬三、总示观法

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灵芝疏云:「不先华座,则观佛不成。」故观佛须先观华座也。

演义云:「首句,念作观看。观想须专一,不可夹杂,少一不慎,观即不成。故嘱以不得杂观。皆当一一观之,谓:叶、珠、光、台、幢,循序而进,依次不紊。」灵芝疏云:「一一观之,贯下五种。华叶及幢,皆有珠光。台不明光,在文少略。镜中见面,喻其无差。」

释论云:「了了分明,皆令得见:然外境可同时具现,一览无余,以用眼根故;作观只凭心力;用心与用眼,成反比例,必待前念既灭,后念始生。只能为时间之继续(竖义),不能为空间之普遍(横义)。莲华之瓣、脉、光,各有八万四千,何能同时皆令得见?此非眼根所见,乃定慧之境。谓修三摩地(或称三昧),如菩萨四智中之『随观察者智转智』,谓得胜定,随观一境,众相现前。三摩地分大小二类,如瑜伽说:『云何小三摩地?谓或由所缘故小,观少色故。.........此中大心三摩地者:谓于一树下,想诸天光而生胜解。.........遍一树下,乃至大地,大海边际,发生胜解。』又有一分修、具分修之别:『一分修三摩地,谓于此中,或唯作意思惟光明相,或唯作意思惟色相,而入于定。具分修三摩地,谓具思惟而入于定,亦了光明,亦见众色。』准此,如『分别次地,一一观之』,为一分修。若将瓣、脉、光,总揽观之,则为具分修。要非借定力不为功。然佛之本愿,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其他珠网台幢,皆一一于定中观之。不取别宗外道方法,不作世事杂念,即是正观。成与不成,皆属顺益,而无违损。」

壬四、显观利益

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演义云:「此观若成,灭罪多矣,故云五万亿劫。罪灭,则福生,尘去,则明生;生极乐国,无可疑也。」

灵芝疏云:「此是观佛最初方便,灭罪犹少。次至像观,灭罪乃多。后至佛观,得无生忍,即破无明。」

壬五、简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辛二、观圣像(第八、圣像观)分二

初、结前标后 二、正示观法

壬初、结前标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

见句,结前。次句,标后。灵芝疏云:「众生无始未识真佛,多见形像,故使先观。以像表真,观佛易就。」

壬二、正示观法分四

初、通示想佛之意 二、正明想佛之法 三、结示 四、显益

癸初、通示想佛之意分四

初、明佛身普遍,能应物心

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体

三、举彼果德,令信因心

四、结劝修因,须依果德

此一段经,我佛如来欲明佛观,故于像观之首,先叙观佛之功;即是开示众生成佛要道。一经妙旨,唯在此文。后学讨论,宜须穷究。此而不了,余竟何言。(灵芝疏)

子初、明佛身普遍,能应物心

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初句、征。谓:观佛其利安在?诸下,释。此中正说弥陀;以法身体同,故言诸佛。华严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此明诸佛果证法身,无所不遍;则与众生因地法身,无二无别。故众生作想,佛身随应。疏云:「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能入众生心想中。如白日升天,影现百川。」故想佛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如势至圆通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明佛常念众生。「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此明众生不念,有应无感也。「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此明众生念佛,感应道交也。此实弥陀世尊同体大慈悲善根力,随缘赴感,应物垂形,不思议用。苟明此理,佛入何疑。(灵芝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子二、明行者想成,即其佛体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初句、示心境相应。是心下,显因成果相。下二句,释成上义。是心者,即指行者观佛之心。由观佛相,相现心中,此心即具佛之相好。此据小身丈六为言,其功若此。若观八万四千相好,心具亦尔。教令观佛,其功若此。众生依教,修因感果,始于此心,故云是心作佛。恐谓修成佛从外得,祇由此心当体是佛,故使建修,无不果满,故云是心是佛。若不尔者,生彼国已,具三十二大人相好,自何而得耶?当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莲胎孕质,即是此心。是证菩提不从他得矣。(灵芝疏)

约论云:「作者,离自然义。是者,离因缘义。知是心作佛,不知是心是佛,则昧本妙而滞功勋;知是心是佛,不知是心作佛,则任天真而废修证。离此二边,一念圆融,方明中道。」

释论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句,为全经之总汇。作、是二字,又为二句之纲领,示心佛不二之义。华严经解脱长者语善财云:『善男子!我若欲见安乐世界无量寿佛,随意即见。.........

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无所从来,我无所至。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悉如梦,知一切佛悉如电光,了知己心如水中像。知一切佛皆悉如幻,己心亦尔。知一切佛声音如响,己心亦尔。如是知,如是解,如是入。』华严之诠「入」字,圆融如此;揆诸本经,谓佛之法身入众生心想中,或众生心想入佛心中,皆无不可。不必问他来我往,非他非非他,非我非非我;自他皆不可得,是谓心一境性。古德疏注此章,既云「感应道交」,复恐谓心外有佛,每为种种补救之词,以泯此见。实则心作心是之句,本已圆融;无疆界之可泯。修观属熏种作用,不求感应,以免躁进着魔(魔谓神经病)。俟工力纯熟,如水到渠成,春回华绽,自得效果。故初机行人,不求与佛相应,唯求与经相应,所谓『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是也。」

子三、举彼果德,令信因心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正遍知者,十号之一也。出世法无不究尽。深广无际,故喻如海。佛德无边,略举遍知以摄余者。果人万德,皆心想生;意勉下凡,专勤修习,功不虚矣。(灵芝疏)

子四、结劝修因,须依果德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祇由观佛功德高深,故劝系想。前则通举诸佛,此则别指弥陀,结归今经正意。故云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即十号中略举三号。委释如别。(灵芝疏)

癸二、正明想佛之法分二

初、正观三像 二、观成境界

子初、正观三像分二

初、观佛像 二、观二菩萨像

丑初、观佛像分二

初、正明观像 二、因像见土

寅初、正明观像

想彼佛者,先当想象;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以像表真,从易至难;故若画、若雕,随人见熟,即以为境。坐彼华者,即前华座。(灵芝疏)

寅二、因像见土

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因像见土,即见前依报。妙宗钞云:「像观既成,心眼开发,广见依报地树等相。应知树等,超过前观无数倍也。所以者何?以今宝像,必称华座;树若不高,焉能覆座?皆由妙观转深,故使所观愈胜。」灵芝疏:「观掌中者,言其明了也。」

丑二、观二菩萨像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初、观华座。如前莲华者,即佛所坐者。据菩萨身,计应须减。次观形像。亦作金色者,即菩萨身同前佛色。(灵芝疏)

子二、观成境界分二

初、眼见胜境 二、耳闻妙法

丑初、眼见胜境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初、三像放光,光色照树。次、一一下,遍见三像,无处不有。(灵芝疏)

丑二、耳闻妙法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

初、明观中闻法也。水流光明,及诸宝树,无情说法也。凫雁鸳鸯,有情说法也。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于是可见。(灵芝疏:「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故云妙法。」)行者匪惟入定得闻,出定亦尔,故曰恒闻。二、行者下,明当与经合,否则即妄。故云:「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见。」此明出定境也。因入定闻时,必与经合(灵芝疏:「谓所闻之法,不乖教典,故云合也。」)。恐出定不然,乃有此示。若出定仍与经合,则不出而出,出而不出也。如此犹名粗想者,以像望真,须分粗妙。此想乃是佛观方便,岂可全同真佛观耶?(演义)灵芝疏云:「违教即妄,合法犹粗。对下三昧,以分粗妙。」

问:经云「所闻之法忆持不舍」,若未闻奈何?

答:须得胜定,方能闻之。若不闻者,即取第五观所谓水声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及鸟赞三宝,依此忆持,不违经教。(释论)

经云:「想彼佛者,先当想象」。先字诠表观像与想佛是两种工作。由「次当想佛」至「从心想生」等句,皆谓想念佛之威德。云何威德?「正遍知海」,威也;大慈悲,德也。既想佛智之汪洋如海,后观佛心之慈悲无缘。像须先观,心作一阎浮檀金色宝像,与二菩萨各坐华上,像皆放光,照诸宝树。各树下影像皆同。第八观只限于此,不必求三十八十之形体各部分也。

观佛望熏种有直接功能,唯识述记云:「自性亲因,名等流种。异性招感,名异熟种。一切种子,二种摄尽。」等流通漏无漏。异熟唯有漏。观佛是出世间法,非异熟摄,当属等流。摄大乘论云:「从最清净法界所流经等教法,名最清净法界等流。」准此,观佛者,近则为往生净土之因,远则为僧祇劫后成佛之因。所谓同类所引,果似因故。然行者须一切时自净其心;若习染时多,观佛时少,其量悬殊,亦乏胜用。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实为不易之理。(释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癸三、结示

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癸四、显益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文有二:一除罪障,二近三昧,即下佛观。像观若成,真身必见,故云现身即得。(灵芝疏)

辛三、正观佛身(第九、佛身观)分五

初、结前起后 二、正示身相 三、举益劝修 四、结示观名 五、简观邪正

壬初、结前起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此句,结前。次句,起后。灵芝疏云:「此与像观,皆有蹑前起后次第之文;意使正修,不容异辙。」

壬二、正示身相分三

初、别辨身相 二、总示相好 三、观成境界

癸初、别辨身相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初、观佛身色。直指疏云:「夜摩天金,超过日月而倍万亿,辉艳叵思矣!」 次、佛身下,观身量。直指疏云:「那由他,垓数,此云万亿。由旬,此云限量。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较二大士,少二十万亿那由他,而多恒河沙矣。」灵芝疏云:「佛身无量,机见有殊;文中所举,假以数量,显非数量。欲彰佛身不可定故。即下文云:『如前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又云:『或现大身,满虚空中』。举此证前,知无限量。蠡杯酌海,丈尺量空,是可得乎?喻可见也。」 三、眉间下,眉毫量。灵芝疏云:「右旋宛转,其状如珠。一须弥,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尔。五须弥,共一千六百八十万里。」 四、佛眼下,眼色量。灵芝疏:「一大海,八万四千由旬。四大海,共三十三万六千由旬。」 五、身诸下,毛孔流光。灵芝疏云:「演,即流也。一一毛孔光如须弥。」直指疏:「光如须弥者,具众宝色故。」 六、彼佛下,圆光化佛。直指疏:「先、形量。大千世界复有百亿,圆遍量大可知。于圆下,次、化佛。一下,三、化众。」

癸二、总示相好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

初、正明相好。灵芝疏云:「丈六之身则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今弥陀身相好光明三量八万四千,则其数无量,不可算矣!」直指疏云:「皆八万者,转尘劳成智德故。」妙宗钞云:「相、好、光,皆云八万四千者,即障显德,故成此数。佛居凡地,具于八万四千尘劳;于此尘劳,皆见实相。理智既合,故能示现相好光明,故节节云若斯之数。行人今观,心知即是,能于尘劳,皆见佛相。」

次、一一光下,明摄生。灵芝疏云:「下示光明遍照摄生,即是弥陀慈悲心体。」直指疏云:「佛念众生,如母忆子,故相好中光明一一照摄念佛人也。」妙宗钞云:「生佛体同,虽土广生多,摄无一失。」约论云:「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知众生一念念佛,常在我佛大慈悲光中,坐卧经行,丝毫不隔。」

问:不念佛人,佛光摄否?

答:念与不念,光无不摄。但念佛者,与光相应,摄取往生,定无退堕。智论云:「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楞严所谓「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但子于母,有忆不忆耳。又如盲人在日轮下,日无不照,盲者不见。不念佛人,亦复如是。(灵芝疏)

三、其光下,总辨难思。灵芝疏云:「其光相好,兼上身项(项即圆光)二光。化佛,即圆光所现。言不能尽,忆想方见。心眼,即意思也。」

癸三、观成境界

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此明观一佛即见诸佛。灵芝疏云:「见多佛者,法身体同。念佛三昧,从此得名。」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此明观佛身即见佛心。灵芝疏云:「见佛心者,身为心相故。佛无一切心,唯有大慈悲。慈者,与乐,悲即拔苦。众生无尽,佛大慈悲亦无有尽。智论云:慈有三种:一、众生缘慈,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二、法缘慈,无心观法,而于诸法自然对治。三、无缘慈,无心观理,而于平等第一义中,自然安住。后一举理体,前二约事用。今举无缘,义收三种。谓诸佛心,不住有无,不依三世;平等大慈,常照法界。以此摄生,生无不摄。不由缘起,故云无缘。即前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也。」直指疏云:「以观下,次、观佛心。先举观身,全悲心应现,故云观身见心。亲爱欢念曰慈,与乐德也。怜愍恻怛曰悲,拔苦德也。各有三相:一、生缘慈,缘一切众生,如父母六亲;二、法缘慈,缘一切诸法,皆从因缘生;三、无缘慈,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悲三例知。佛心无形,依性德显,故云大慈悲是。运同体慈,度诸众生,而亦不取众生相,亦不限劫数,故云无缘慈摄众生。三昧经言:『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既诸佛以众生为身心,则如来外身内心,众生皆可随顺而观矣。」

壬三、举益劝修分四

初、正明益 二、劝修观 三、示观法 四、重举益

癸初、正明益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舍身他世,生彼土已,即证无生;故知此观若成,则上品上生明矣。(灵芝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癸二、劝修观

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智者,即目修观之人。依前观法,即是谛观。以修此观,往生得忍,功深利大,故劝系心。故般舟经:众生问佛:何因缘故,得生此国?弥陀答言:以修念佛三昧,得生彼国也。(灵芝疏)

癸三、示观法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多相自具者,眉毫一相,总诸相故。若据经文,即观五须弥量。故云「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即知非丈六眉毫。(灵芝疏)

癸四、重举益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

灵芝疏云:「多佛授记者,皆蒙印可,授记作佛。」

壬四、结示观名

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灵芝疏云:「一切之言,或总指所见诸佛,或别在弥陀诸相,二释并通。」

壬五、简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庚二、观佛侍者分二

初、观观世音 二、观大势至

辛初、观观世音(第十、观音观)分五

初、结前起后 二、正示身相 三、结示观名 四、举益劝修 五、简观邪正

壬初、结前起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

壬二、正示身相

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

初、明身量。直指疏云:「量较佛身短少恒河沙者,例如东方净光庄严界中,净华宿王智佛,身长六百八十万由旬;妙音菩萨,四万二千由旬(见法华妙音品)。此土释尊丈六,人身八尺。」释论云:「此观先说身量为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按佛身为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约万亿言,八十较六十为多;约由旬言,无恒河沙字句,则减少甚远。然此等处不必执着,但想象身量之高与佛相仿而略低耳。」身紫句,二、明身色。顶有句,三、明顶髻。笺注云:「肉髻,梵名乌瑟腻沙,佛之顶上有一肉团,其状如髻,故名肉髻。为三十二相之一。」

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四、明项光。演义云:「光量四面,各百千(即十万)由旬。中有化佛,佛有化菩萨,复有诸天为侍者,其数无量。」灵芝疏云:「如释迦者,丈六身也。」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五、身光。灵芝疏云:「五道众生,合修罗故。菩萨垂形五道,救苦众生,故于光中现其色相。」释论云:「光中不仅化佛菩萨,且有五道,摄及恶趣;盖此菩萨本愿,被弘誓铠,游行各界,度苦众生故。非如寿佛之建立净土,专以摄受众生为主要之事也。」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六、天冠。演义云:「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冠中有立佛,高二十五由旬。」灵芝疏云:「冠中化佛,以表带果而行因故。」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七、观面色。八、眉间下,毫相。毫备七宝色,色有八万光,光有无数化佛,佛有无数化菩萨为侍者。变现自在,满虚空中。(演义)

 

释论云:「眉间毫相,作七宝色,异于白毫。」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九、臂相。色如红莲华。复有八十亿妙光为璎珞,璎珞中现一切庄严。(演义)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十、手相。掌如杂华色。手十指端,各有八万画;画有八万色,色有八万光;光照一切,接引众生。(演义) 释论云:「周身各部,色不尽同。如面阎浮檀金色,身紫金色,臂莲红色,手五百亿杂莲华色;而宝手特色尤多,表直接援引之德。此应注意。」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十一、足相。若不举,似不能观,故须举足时观千辐轮也。(灵芝疏:「轮有千辐,号千辐轮。」)轮相化光台。下足有金刚宝华,弥布一切。通身相好,大概若斯而已。(演义)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此明余相同佛,唯肉髻不同。妙宗钞云:「肉髻是相,无见顶是好。此之相好,表于极果;今作因人,故不及佛。」

壬三、结示观名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灵芝疏:「真实色身,即应身也。」

壬四、举益劝修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初、约修观灭罪劝。灵芝疏云:「当作是者,即上诸相,不可异故。不遇诸祸,除现难也。除无数劫罪,破往业也。」次、约称名获福劝。演义云:「称名散善,尚得无量福,况修观定善,故能除无数劫生死重罪矣。」闻名获福,如普门品广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三、示观次第。灵芝疏:「从上至下,以为次第。」演义:「谓从顶项循次观下,直至于足下轮相,悉令明明了了,如于掌中,自见掌文然也。钞云:身相既多,先观何相?今示:先观肉髻,次观天冠。以此二种,能别表示观音德相。何者?肉髻降佛,表现行因;冠有化佛,表昔成果。别相若显,其余通相则易可明。行者观于冠、髻、毫、面、身色、光明,一一须用心作心是而为能观。说在像前,用在此处。既云作佛是佛,岂不能作观音是观音耶?作髻、作冠,是髻、是冠,皆可为例。不独以佛例观菩萨,亦须例于普、杂、三辈。岂唯以前例后,亦合以后例前。以令行人,始末经文,俱可修观故。」

壬五、简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辛二、观大势至(第十一、势至观)分四

初、正明观境 二、结示观名 三、显观利益 四、双结二观

壬初、正明观境分三

初、观身相 二、观行相 三、观坐相

癸初、观身相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首句,总标。此下,别示。一、明身量。灵芝疏云:「如观音者,亦八十万亿那由他也。」 二、圆光。 三、身光,有三:一、光色。二、光用,谓有缘得见。灵芝疏云:「修此观者,即有缘人。」三、立名所以,有二:一、从光立名,二、从威势立名。灵芝疏云:「以光照众生,拔苦与乐,从威势为名。无上力者,即十力也。」

释论云:「此菩萨身相多分与观世音等无有异。兹略释别相,其同分则不重述。按观音之圆光百千由旬—百千,按华语为不定之多数,按西语云百千者,则是十万。—,何势至之光仅百二十五由旬?此非光有胜劣,乃其相及用之不同耳。夫毛孔微矣、细矣,然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不关圆光相之大小。且能令有缘众生皆悉得见,则其用妙矣。」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

四、天冠,直指疏云:「华,莲华也。」余如文可知。

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五、肉髻。初、明髻色。钵头摩,此云赤莲华。次, 、瓶光变现。

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六、指余相与观音同。谓面臂手等。

癸二、观行相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谓菩萨行时,十方地动;动处即有宝华出现。华之高大,如极乐等。(演义)

癸三、观坐相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菩萨坐时,地亦震动。行时横遍动,坐时竖彻动,文互显也。从下至上,中间有尘数分身三圣,云集弥满空中,说法度生。(演义) 笺注云:「云集,喻集合之盛。又,如云之聚来无心。畟,音测。畟塞,直指疏曰:遍满也。」

问:何为此菩萨行坐时,横震十方,竖摇上下耶?

答:此菩萨威力殊胜故名大势,以刚表德,而观音则以柔表德。故经云:「其光柔软」。欧人著作,亦持此论。是否适当,究俟来哲。予未敢作定论也。

问:此菩萨于极乐国土,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岂极乐国亦有苦耶?

答:说法非仅限于本国;诸佛不动道场,威被十方世界。如极乐国中天人皆俱天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见四十八愿)。此菩萨为苦众生说法,俾诸天或其他苦世界之有缘众生皆得闻之。犹如极乐国中之天人,得闻他方诸佛说法也。否则生极乐者,则是已度之众生,更有何苦可称,何处可渡耶?(以上二问答录自释论)

壬二、结示观名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观。(此依流布本,大正藏经文为「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直指疏云:「三圣皆云色相身者,显非法身;以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报化色相,皆从法身之所现。故起信云:『诸佛法身,唯是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

壬三、显观利益

观此菩萨者,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益亦有二:谓灭罪,生西。灵芝疏云:「不处胞胎等者,脱娑婆苦,生佛净土,宝莲孕质,永绝胞胎。」

问:何故世人多供养观音,而不供势至?

答:前已说明,观音之行,多饶益世间法故。若思出世间而厌畏胎生者,应兼观势至。因观此菩萨,不处胞胎故。(释论)

壬四、双结二观

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此总结观音势至二观也。言具足者,灵芝疏云:「总摄身相,故云具足。」直指疏云:「谓上二观成时,则于二大士身,名为具足观色身也。」妙宗钞云:「具足观者,以二菩萨,唯有化佛、宝瓶,二种有异,余相皆同。同异分明,名具足见。」今谓:寿佛左右侍者,若唯观一,则不具足。今二俱观,故云具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