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会性法师集)

丙三、频婆蒙光,获证道果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如来现土,正意在兹;机感相投,潜通密应,故佛微笑。观佛相海经云:「诸佛常法,凡笑必有五色光从口而出。」光照王顶,佛力加被,令增道果。蒙光见佛,深悟无常,发智断惑,遂证三果。阿那含,此云不还。结惑将尽,不还下界。据此频婆见佛得果,应与夫人同闻观法;后结益中,但教韦提五百侍女,乃知频婆证果,即归灭矣。(灵芝疏)

微笑,有二意:一答夫人乐因,故欢笑;二成大王乐果,故欢笑。(笺注云:「佛不妄笑,惟遂其出世之本怀时,始以微笑许人。故佛之微笑者,显现其出世之本怀也。」)不待答而先光照王者:一令相见佛僧断疑释结,二令相悟世法尽如幻梦,三令相信善恶因果不忒,四令相知各得修证利益故也。五色,表破五阴而成五分法身乐,超五浊而得五清。(直指疏)

疏云:「不直答其土因,而复放光微笑者,有二意:初、为欲(令王)增道,次、欲使王与夫人相见,王既睹光增道,知国非实,视死如眠;夫人见王无忧,观法成果也。微笑,如释种被诛,如来光色益显。正以如来善达因缘业报无差,对至叵避。王虽应死,而获道迹。夫人幽絷,即是现净土之缘。有此多缘,所以致笑也。」窃谓:佛因频婆果熟蒂落,时至理彰,故先放光照触,令其出樊笼而成圣果;况彼小机,自成小果,不止韦提是本经发起人,又是当机众,频婆二事俱无,故令先脱也。频婆若不生阇世,未必现生即成圣果。即使现生得成,亦未必有若斯之速。阇世若不逢恶友,未必便有杀父图王之念。无此极恶之心,断不作此逆事也。以世间极恶之苦因,助成出世证圣之善果,岂非不可思议者欤!频婆因亲生子,杀父图王,由是尘念若灰;及至关于七重室内,国政纤芥不闻,此时还他本来面目,兼之以奉戒闻法,三学齐修,是故断惑证真也,宜矣!光有五色者:表从佛法性五阴体上,显露妙光,照破频婆五阴,转变而成五分法身果也。所以王虽幽闭,而内外身心无不舒畅。七重房壁,万不能遮;虽曰遥见,如在目前。作礼之顷,即证三果。梵云阿那含,华言不来。谓已断欲界九品生因,可以不来下界受生也。(演义)

笺注云:观念之心,能照了诸法,曰心眼。

净影疏云:王先须陀洹,故今增进成阿那含。

乙二、正明观法,净业正因分二

初、总示许说 二、别明净观

丙初、总示许说分二

初、总示 二、许说

丁初、总示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

先审知否者,欲明净土非佛自说,他无知者。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信佛土」,而云不远者,此有三释:一、佛眼观故,如楞严说:天眼观大千,如观掌果,况佛眼乎?譬如登高视下,一目万里。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也。二、心念速故,心神无碍,遐方异域,举念即至。所谓心念疾于风也。三、佛力摄故,虽未得通,乘佛神力,如十疑论说:劣夫从轮王,一昼夜行四天下。所谓青蝇附于骥尾也。(灵芝疏)

妙宗钞云:「言不远者,以佛力故,令修观者欲见即见。故此文云:『汝当系念谛观彼国』。故知佛力加欲见者,令观成见。后文云:『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故般舟见佛而论三力: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

笺注云:「系念者,系念于一处而不思他处也。谛,审也。」

净影疏云:「『谛观彼国』,劝观依报。『净业成者』,劝观正报。谓佛菩萨及与三品往生人等,名业成者。」灵芝疏云:「净业成者,总目彼土依正二报。」直指疏云:「彼国净业成者:极乐国中无量庄严,皆是无漏性德熏成,清净福业修成者也。」

演义云:「佛意谓:尔前言乐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今告韦提希:汝今知否?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去此不远,不难往生;祇要系念阿弥陀佛,谛观彼极乐国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丁二、许说

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我今为汝广说众誓,许说也。亦令未来世下,明说之意。所以说者,为欲利益现在未来众生故也。(嘉祥疏)

极乐境界,众生未识;以物比拟,故云众誓。如下云:「如亿千日」,「其光如华」等。或可所有言谕,通名为譬。亦令未来者,正彰本意,非止当机。所谓千钧之弩,岂特为鼷鼠而发机乎?(灵芝疏)

丙二、别明净观分二

初、示三种福业 二、明十六观法

丁初、示三种福业分三

初、总标 二、别释 三、结叹

所以先明三福者:即是修观行人,合行事业。非观无以导其福,非福无以成其观。有观无福,则阙于庄严;有福无观,则牵于异趣。阙庄严,则获报非胜;牵异趣,则往生莫由。二法相资,无往不利。寄言学者,克意研求。无惑两歧,自迷发足。(灵芝疏)

约论云:「将明净观,先教众生修三福者:由世间法,渐达出世间法。如贮醍醐,先净其器。其器不净,其味则坏。」

戊初、总标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灵芝疏云:「欲生者,言其志愿。当修者,教令必为。」

戊二、别释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既是三世佛因,明知菩萨大行。第一共凡夫业,第二共二乘业,第三大乘不共业。(直指疏云:「第三共大乘业」。)初中,上二句,报恩行。父母生育恩,师长教导恩。下二句,离恶行。不杀为十善之首,故特标之。身除三邪,口离四过,意断三恶也。(灵芝疏)

孝善父母者:众生依于父母而有其身,依于此身而知有佛。故不敬其身,则不成就一切种智;不敬其亲,则不能长养一切福田。或谓:如来舍亲出家,疑乖孝养之理。不知有世间之孝,有出世之孝。世间之孝,生则尽养,死则尽享,立身行道,扬名后世,则已。出世之孝,必待吾亲出三有,证无生,子道方尽。大孝尊亲,孰过于是?(约论)

 

奉事师长者:有世间师长,有出世间师长。道之以诗书之业,策之于仁义之涂,世间师长也。启之以三尊之教,进之以不二之门,出世间师长也。其宜奉事一也。(约论)

慈心不杀者:佛心者,大慈悲是。娑婆恶业,无过杀生;历劫冤雠,从杀生起。杀心不断,则慈心不充;慈心不充,则与众生成敌两立;与众生成敌两立,即与如来成敌两立。欲求生净土,难矣!(约论)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上句,即翻邪三皈。凡夫无始系属于魔;作法皈投,希求救护。若但受皈,有善无戒。若受众戒,必兼三皈。下二句,即受戒法。在家五、八,出家十、具,故云众戒。受持无缺,故云具足。威仪亦戒,轻细难持,人多陵犯,故特标简。(灵芝疏)

能修十善,对治十恶,则夙障渐除;夙障既除,故往生无碍。然必受之以三皈,广之以众戒者,不受三皈,则不能植出世之种;不具众戒,则不能培出世之基。三皈众戒,入佛正因故。(约论)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就中四句:初即发大心。菩提翻道,即无上道心。二即起大信。善恶因果,皆我自心;了知畏慎,故云深信。三即生大解。教诠本智,因诵发生。四即修大行。劝诱修行,不令退堕。上三自行,后一化他。(灵芝疏)

然虽归戒具足,苟不发菩提心,纵饶福德,终成有漏;以与如来无依智印不相契故。(约论)

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智度论四十一:「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净影疏:「菩提是道。佛果圆通,说为菩提。起意趣向,名发心。要而论之:如佛所得,我亦当得。」四帖疏:「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心者,即是众生能求之心。故云发菩提心也。」

深信因果者:为善得福,为恶得祸;如人参主补,大黄主泻。补泻在人,全由本具。故知为善即福,善外无福;为恶即祸,恶外无祸。是谓因果同时。然则一念念佛,是念即佛;念念念佛,无念不佛。心净土净,亦复如是。(约论)

读诵大乘者: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则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纵生彼国,不得见佛。果明佛心,果契佛智,自利利他,机不容已。以佛与众生同一体故。(约论)

戊三、结叹分二

初、结成 二、叹胜

己初、结成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己二、叹胜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三世果德,藉此而成,故曰正因。(灵芝疏)

约论云:「三福齐修,净因具足;或观或念,随所愿求。譬如持镜取像,扬声责响,何远之有。」

丁二、明十六观法分二

十六观者:净影疏云:「一是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是总想—观一切楼树池等,七、华座观,八、佛菩萨像观,九、佛身观,十、观世音观,十一、大势至观,十二、自往生观(即普观),十三、杂明佛菩萨观,十四、上品生观,十五、中品生观,十六、下品生观。」此十六观,古疏科判不同。灵芝疏云:「就十六观,大分为二:初一种,先观此方落日,指定向方;后十五种,正观彼土依正二报。初观是总,该下十五。下皆为别,各不相收。就后十五,复分为二:前五、先观彼土依报庄严,后十、观彼正报殊胜。就前五中,又分为二:前二、观彼所依境界;观水成冰,见冰为地。

后三、观彼庄严之相。国土庄严,不出三种:树即观彼林荫,池即观彼流泉,楼即观台阁。地观为总,摄余三故。树等为别,皆依地故。就后十中,复分为四:前三观佛—第七观佛坐处,第八观像表真,第九正观佛像。十与十一,观佛侍者,左右分殊。十二十三,总观三圣,普杂不同。十四五六,观佛徒众,三辈差降。」净影疏云:「此十六中,初之七门,观其依报。后之九门,观彼正报。前言『汝当谛观彼国』是初七观。『净业成者』,是后九观。观别如是。然今文中,初之六观,一处论之。后十观门,一处而辨。华座之观,应与前六一处论之;以与佛观相起义便,故在后说。」今依文便,分为二科:初、观依报,二、观正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戊初、观依报分三

初、如来诫劝 二、韦提重请 三、正示观法

己初、如来诫劝分三

初、敕听许说 二、别嘱阿难持宣

三、叙韦提希见土之由

庚初、敕听许说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佛下,诫听。如来下,许说。善哉下,赞前问。

告韦提希复告阿难者:告韦提希,令一心谛听;命阿难,使传化未闻。为是因缘,故双告二人也。(嘉祥疏)

谛听,生闻慧;善思念之,思、修慧也。(天台疏)

为未来者,正指像末也。烦恼贼害,即具缚凡夫也。清净业,即十六观也。(灵芝疏)

烦恼言贼者,能损慧命、伤法身故。(天台疏)

善哉,是叹词。善,犹好也。哉,是助词。快问此事,出其所叹。由前请问,广开往生净土之业,所以叹之。(净影疏) 灵芝疏云:「悦可圣心,故云快问。」嘉祥疏云:「由其问故,得近利现在,复益未来,故叹快问。」

庚二、别嘱阿难持宣

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阿难多闻,劝令持说;由在幽宫,同闻尚少,后还耆山,意令重述,故预嘱之。如来今者等,并是付嘱阿难所说之词。(灵芝疏)

如来下,出劝嘱所以。净影疏云:「近教韦提,远教未来一切众生,圣意普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出所教事。以佛力下,明观利益。益有三种:一、佛力故见。见之分了,故如明镜自见面像。(直指疏云:「执譬修持,镜譬观心,像譬土境。」)二、由见心喜。三、得无生忍。由知彼国从心而现,达本无法,故得无生。无生,理也。慧心安理,名无生忍。」直指疏云:「得,证也。忍,智也。无生法,理也。慧心安此无生法性理故,名得无生法忍。应时者,圆顿入也。见土,是境妙。心欢,是因纯。即得,是果熟。」灵芝疏云:「得无生忍,位当初住。若据观法,功德力强,现生可证。准下佛观,即指生彼获证之相。下云: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也。」

庚三、叙韦提希见土之由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大权引实,故示同凡。(净影疏云:「韦提夫人实大菩萨,此会即得无生法忍,明知非小,亦化为凡。」)天眼,六通之一;障内障外,无不彻见。凡仙小圣,虽得天眼,遐方净剎,亦不能观。异方便者,若对当机,即前光台现土,令韦提见。据论垂教,即下十六观法,专被未来。欲彰权智道同,故言诸佛。(灵芝疏)净影疏云:「教观此方日水等事,令知彼方,名异方便令得见矣。」直指疏云:「异者,胜捷奇妙也。起信云:如来有胜方便,谓以念佛因缘,常见于佛。」演义云:「胜,是超胜。异,是殊异。经论合观,足见净土是胜异方便法门也。」

己二、韦提重请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此问意者:我今以佛力故,得见彼土;若佛灭后,众生云何得见?为未来众生重问也。(嘉祥疏) 灵芝疏云:「此即大悲权巧利物,方见韦提位非凡小。浊恶不善,义同前释。五苦者:疏云:五道皆非乐故。修罗一道,开则为六,合但有五。或取大本五恶、五痛、五烧,以为五苦。即五戒所禁五种之过,为五恶。犯此五事,遭难犯法,为五痛。后堕三涂,名为五烧。未来众生:一、生不值佛,二、浊恶转盛,三、苦逼益深。业障如此,疑无见土之理,有何方便令得见乎?」

己三、正示观法分六

观法有六:一、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总观。嘉祥疏云:「前一观半(日观及水观前半),作观方便。后三观半,正作观(正观依报)。」今且随文分六:初、观落日,二、水观,三、地观,四、树观,五、池观,六、总观。

庚初、观落日(日观)分二

初、总劝修观 二、正明观日

辛初、总劝修观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

净土观门,要在专一,故须指定一方,以为投心之处。故放光现土,厥意在兹。(灵芝疏)

言专心系念者:凡心暗散,何能明见净土妙境?故令专想落日之形。想之不已,其心则定。心若静细,种种观法皆可造修。系心之法须落日者,欲令定想趣于西方,是向弥陀所居之处。(妙宗钞)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辛二、正明观日分二

初、举所观境 二、正明观法

壬初、举所观境

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方隅渺漭,无物表彰;此间落日,有目皆见。显了易观,是可标准。疏云:「落日悬鼓,用标送想之方。」即此意也。言作想者,想即是观。胎中失目,谓之生盲。(灵芝疏)

壬二、正明观法

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文有四节:初二句,示修仪。起想,即发观也。正坐,则身仪也。全趺、半趺,直身、累手,如坐禅法。故僧传中,古晋高僧,坐不背西,盖遵此耳。二、谛观下,示观相。心境相应,凝然不动,即定体也。三、见下二句,显成相。日没近地,云散光收,莹如鼓面,悬住空中。四、既下,劝常观。想成相起,念念相续,任运不忘。末二句,结示。可解。(灵芝疏)

此观先定方所,如航海指南之针,俾修观者心向往之。问:按唯识义,心外无境;此云境在西方,岂非心外有境耶?答:心者,谓阿赖耶藏识;色身之心依藏识起,非即心也。阿赖耶藏识无始以来,迁流不息,菩萨登第八地时,始舍此藏识,当未舍藏之前,此识以六道为传舍,受无量分段生死;色身之心乃传舍,而非舍之主人。主人之物产,竖穷三世,横遍十方,非传舍所能尽藏。主人之力量,能变起根身器界,则山河大地皆识所现,西方岂独例外?一心赅十法界,且能摄及地狱,更何间于净土。

心用之广,应尽其量;放之六合,不限于方寸间也。今教先观落日,状如悬鼓,应永记勿忘,临命终时,阿赖耶识与色身脱离,此识于茫茫前途,何所趋往?如契经云:唯见眼前为各色毡,则生郁单越等洲;或见丛林、竹苇、芦荻,当生下贱之家;见升宫殿,生尊贵家。修净业者,死时不见此类杂相,唯见暮霭明处,落日一轮,金光晃耀,即向之直奔而往,自不迷途。若净功成就者,佛自现前,更有恃无恐。故此日观,不但为乐国之方所,亦备临终尚未见佛者之旅行指南也。(释论)

就后十五观,前五依报中,第二水想,欲成此土凝冰;第五想水,正观彼方池沼。名同体别,学者宜知。(灵芝疏)

庚二、水观分二

初、观水 二、观地

辛初、观水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文有三节:初、正想水。演义云:「承上日观成已,依次进观水。不言观,而言想者,以改观故。初心修观,必先用想。系想定心,始能修观。今举水为所观境,人先已曾见过大池湛水,是以教令用心想也。须知想有二种:一、纯想,二、杂想。修观初心用纯想也。」灵芝疏:「水想正为观地。琉璃宝地,举世所无;水面结冰,是人皆识。因此见彼,用似比真。故先举水冰,后成宝地。疏云:『大水结冰,实表琉璃之地』,是也。」又云:「显上澄清,湛然不动,故云无分散意。二、既见二句,变水成冰。三、见冰二句,变冰为琉璃。齐此已来,当观文毕。此想已下,属后地观。」

辛二、观也

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

文有三段:初、此想下,地体明彻。笺注云:「先教行者想水以住心,转水以成冰,转冰以成琉璃,转琉璃以成琉璃地。」

二、下有下,地下幢擎。文有二节:初二不幢体。演义云:「言在地之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幢,柱也。其实是柱,以其明净莹彻,俨似空筒,名之曰幢。金刚,取坚固义,所以能擎宝地。其幢下,明其形相。幢有八方,方脊四楞(笺注云:「楞与棱通。物之有棱角曰楞。言幢形为八角式也」灵芝疏云:「八面八楞,其状如塔。」)。而八方正面,均以百宝所成。」次、一一下,珠光上映。演义续云:「宝中有珠,珠珠有光,光光有明,明明有色,色有八万四千,照映琉璃宝地,如百千万亿之赫日丽天。行者观中心眼,尚不可具见,况常眼耶!」

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

三、地上庄严。文有四节:初、地面华级。直指疏云:「先、金绳为间,谓以黄金绳间厕界道傍也。以七下,次、七宝为界,界,阶道也。琉璃地上有八交道,俱以七宝成也。」灵芝疏云:「金绳七宝,互相间错,如世华砖。」演义云:「良以净土宝地,有八交道,即八方通衢,皆以宝绳作界,其绳各宝所成,一宝一绳,绳绳间错,间于交道衢上。

金等七宝,各有分齐,眼见分明。」 二、一一下,众宝色光。灵芝疏云:「众宝色光,其光从地升空,故如华。从上照下,故如星月。」 三、成光下,合此宝光以成台阁。

演义云:「上言宝珠有光,地内之光映彻于上;此言宝中有五百色光,指地上界道之光,映上空中。其光下,连举两喻,以彰光相。光是假色,华与星月,俱是实色。今以实色以喻假色,以显净土宝光能假能实。所以宝光悬于空中,变成光明宝台;台中现出百宝楼阁,自然合成。」

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四、于台下,华幢乐器。灵芝疏云:「华幢乐器,四面围绕;风动出声,说法警众。」演义云:「华幢乐器,以成台外之庄严也。八种下,风乐说法。清风有八种,此风不从八方而来,乃由宝光而出。其光所以流出清风者,以台之左右,有华幢乐器,八风一出,华乐齐鸣,演唱妙法,说苦谛法门也。」 末二句,结示。可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释论云:「前文尚可就世间实地观,如坐水边观日,即可实习。此则全入幻境,惟以心力构造之。日定方所,水奠国基。莲邦以水德为最胜,融则表八种功德,结则成七宝琉璃,止则水流同澄,观则心华并绚。此中境界,实有左右逢源、引人入胜之概!经中辞句瑰丽,气象万千,犹其余事。无常苦空无我之演说,非指净土;是令由三界往生者,回忆前尘,永不退转而已。无常,谓生住异灭四相。苦,谓五趣之苦。......净土中尚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谛,则求生净土者,尤应预习。......

问:实相无相,而净土中楼阁华幢,无量乐器,色相纷然,云何为净?

答:约理而言,固云无相;约事而言,不堕顽空。实报庄严,皆净因之果。如成唯识论云:「有执大乘遣相空理为究竟者...........染净因果,皆执非实,成大邪见。......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习菩提资粮。」可谓直捷爽快之论。

问:佛教人淡泊不贪,何佛国庄严不离金宝?

答:此有二义:一、随顺众生故。二、实报法尔胜妙故。世间珍宝,争夺为用,鸩毒为性。广五蕴论云:「云何为贪?谓此缠缚轮回三界,生苦为业。由爱力故,生五取蕴。」佛国珍宝成于自然,随缘为用,幻化为性。如经云: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而至。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着心。此其所以异于世间珍宝也。

问:一珠一宝,光色千万,如此繁复,作观何能成就?

答:有志者不畏难。循而修之,无论成就与否,皆谓之成。盖一念即一法界,念念相缘,即尘尘法界。一珠而有八万四千光,一叶而有八万四千脉;现前一念,求八万四千之相虽不可得,然此一念之求,已具八万四千之性,法尔具足,即是成就。如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求相不得,则摄相归性,皆得成就。但有四因难成:一、与修多罗不合故。二、求相不现,便起烦恼,自疑不成故。三、戒行有亏,自起忧悔故。四、夙业为障故。对治之法如次:一、修此观者,纯以观经为标准,虽别宗各有妙法,概所不取。二、具忍耐心,具自信心。三、严持戒律。四、忏悔夙业。此中持戒所关最要。后当广说。」(以上均录释论)

庚三、地观分三

初、正明观法 二、显示利益 三、辨观邪正

辛初、正明观法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所观之境,备在前文。故第三但有蹑前结劝而已。(灵芝疏)

释论云:「此观即第二观之水想后半段,所述地面各种庄严,是为地想,仅粗见极乐国地而已。若得三昧,了了分明,不可具说者,谓若观想精进,至妙不可言境界,方为第三观。即得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报后,必生净国。」

灵芝疏云:「一一观者,指前总别相也。除食时者,开暂间也。有依别本,改为睡时。寻诸古本,并作食时。且凡人睡时,任运自息,岂待除耶?或云:大小两乘,各有食观,故此除之。此局道众,亦非通论。今谓:余诸观法,不择时处;此观圣境,理合虔恭。对食起想,义乖尊敬。故观佛三昧经观像法云:『想念成已,唯除食时,除便转时,一切时中,恒见佛像』等,斯为明据。不须改作。 初心渐想,未成定相,故云粗见,言其未明也。 三昧,正音三摩地,此翻正定,或云等持。想成见地,不待作意,任运契合,见境分明。如人学射,初生后熟,发无不中。言思叵及,唯证方知,故云不可具说。」

辛二、显示利益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

文有二节:初、重嘱转教。敕阿难者:以前二观,止是此方之物,以为发观之端;及观宝地,心达彼方,定能脱苦,破障除疑。重嘱转教,意见于此。(灵芝疏)

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次、正彰利益。初二句,破障。八十亿劫,或云无量劫,或云五万,或云五十亿劫;随宜不定,非凡所测。舍身下,除疑。此观若成,往生已决。如唐高僧大行,于泰山结庵修净业。未三七日,见琉璃地,心眼洞明。至后得疾,其地复现。乃曰:吾无观想,宝地复现,岂于安养无缘哉!即日终于所居。(灵芝疏)

释论云:「或疑:仅观其地,何能即得如此胜果?不知此地为寿佛历劫以来净德所成,唯为救度众生而设。然众生若不修观,则彼此两不相涉,无从联合,以阙乏种子故。按唯识理:众生所依之器世界,皆识所变现。今于宝地令一一观之,了了分明者,即是熏习其识,使留深刻之印象于藏识中;若本有出世净种,则熏令长成;如或未具,亦得新熏而生。由此变起根身器界,而以宝地为依报焉。法尔成就,故云心得无疑。」

辛三、辨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先、显正。言作是者,指前观相。心境相称,教行无违故。次、简邪。乖前境量,名为他观。不正曰邪。虽是佛教大小观法,若非往生净土之观,并是偏邪。非同外道邪见之邪。余皆例此。(灵芝疏)

庚四、树观

初、结前生后 二、正明观行 三、结示

辛初、结前生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

初、告诏当机。地想句,结前。次观句,生后。(演义)

辛二、正明观行分二

初、广明观境 二、总示观法

壬初、广明观境分二

初、总明体量 二、别示庄严

癸初、总明体量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

初二句,教令遍观。树相多种,故云一一。(灵芝疏)

作下,正出体量。体谓七宝所成,量谓八千由旬。七重行树者,演义云:「彼国琉璃地上,周匝皆有宝树行列;行行皆有七重。不上不下,共井齐齐。高八千由旬。枝叶华果,一一备具。」灵芝疏:「由旬,西竺驿亭之量。经律所出,远近不定。诸家多取四十里为准。叶具足者,无雕落故。」

癸二、别示庄严分二

初、光明庄严 二、华果庄严

子初、光明庄严分二

初、华叶宝光 二、珠网弥覆

丑初、华叶宝光

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

演义云:「体是七宝具成,本有七种色相;其所出之光,则转变他色,故曰作异宝色。」灵芝疏云:「宝色与光,五色相间:琉璃碧色出黄光,玻璃青色出红光,玛瑙赤色出白光,砗磲白色出绿光。若准大本,琥珀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等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广如彼说。即是众宝以为映饰。」

丑二、珠网弥覆

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文有四段:初、示重数。每树七层,每层一重。其形如塔。二、一一下,网间宫殿,如色界天梵王居处。三、诸天下,殿中童子。一一下,天童严饰。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摩尼,此云离垢。亦云如意。(笺注:「按摩尼为宝珠之名。释迦毗楞伽摩尼者,能胜世间一切珍宝之宝珠也。」)四、其摩下,珠璎光明。众宝间者,不独珠也。色中上者,异于常也。(灵芝疏)

子二、华果庄严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

此总举也。灵芝疏云:「行相当者,当,犹对也。叶相次者,如鳞接也。」

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

此下别示。先明树叶。一一下,示量。其叶下,明色。百种画,即叶上痕脉。如天璎者,状其文也。(灵芝疏)

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次、明华果。有众下,明华色。直指疏云:「阎浮檀,此云胜金。阎浮树果水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成金。其色赤黄,兼带紫焰。」灵芝疏云:「其华旋转,犹如风车。」涌生下,明果实。笺注云:「帝释瓶,帝释天之宝瓶也。所须万物,自然涌出。又名德瓶。」有大下,光变幢盖。灵芝疏云:「映现有二:大千佛事,一也。十方佛国,二也。示生、唱灭,说法度生,皆名佛事。」

壬二、总示观法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恐其参乱,故令次观。茎等五种,即是次第。茎谓根干,必兼枝条。(灵芝疏)

辛三、结示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庚五、池观分三

初、总标 二、别显 三、结成

辛初、总标

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极乐有八池,此有二说:一谓一国有八池,灵芝疏:「一国八池,渠道相通。」二谓八池水,即八功德池,演义云:「言极乐有八池者,并非指土祇有八个池;乃指一池有八功德。谓池中有水,水有八德。下结云:『八功德水』者是也。幸勿以文害意。」后义为胜。演义续云:「须知极乐国中,有总报池,圣凡共业之所感报。小本云:『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指此池也。其大无喻。十方众生往生彼国,即在此池。池水汪洋,如香水海。水上莲华,居中者,如须弥卢;其八品旋绕,如七金山。十方苦恼众生,闻知识开示,信得有西方极乐世界,国中有阿弥陀佛;肯发心念佛,愿生彼国者,此池内即有一朵莲蕊透出。故知总报池,匪唯彼国圣凡所共有,尽十方众生皆共有也。若言别报池者,别业所成,千差万别,大小不同,行人修功所致。其数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各在楼阁之傍,行树围内。行人生彼国后,自所受用者也。今经所观者是也。」

辛二、别显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初二句,明水色。演义云:「一一二字,承上八池而来。言彼佛国内,所有无量阿僧祇不可说池;每一一池水,无不七宝所成。」灵芝疏:「池塘阶岸,众宝合成;池中泉水,色亦如然。故云七宝成也。」其下二句,示出处。灵芝疏:「每一池心,各有珠王;泉从王出,流落池中,常时盈满。」演义云:「其净国之宝,与我娑婆不同。此土虽有七宝,其体坚硬。彼国之宝,其体柔软。」分为下,明支流。笺注云:「凡一源而歧出者曰支。」谓宝水从如意珠王中生;自一源出,分作十四支流。如意,即梵语摩尼。摩尼宝珠,为众宝之王。故七宝水从彼而生,亦名摩尼水。水既宝成,故各有妙色。况是黄金为渠。(演义) 黄下,明渠成。渠,水所居也。如沟渠、河渠。演义云:「渠,即池也。渠底有沙,沙名金刚。则上下明彻可知。」笺注云:「杂色,谓五彩相合也。」

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此明池中莲华,及水流华间出声演法也。初二句,示数。次二句,明量。灵芝疏云:「十二由旬,计四百八十里。小本经但云大如车轮,举其极小者耳。」其摩下,明水流华间。灵芝疏:「从如意珠出,故云摩尼水。华梵互举也。寻树上下,寻,犹循也。树,即茎也。言水循华茎,上入华中,旋转发声,却从茎下。」释论云:「此水不唯在池流注华间,亦且寻树上下,作悬瀑飞泉,故能有声,演说妙谛。而百鸟和之,赞叹三宝。」其声下,水声演法。灵芝疏云:「演说有三:四念处,一也;六度,二也;赞佛相好,三也。」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此明珠王出光,化禽演法也。百宝色鸟,灵芝疏云:「即小本中白鹤孔雀,今经下文凫雁鸳鸯。即知珍禽非止一类。今此但举毛色,以通收耳。赞叹三宝,令归向故。」

问:佛国中用何种语言文字?泉之与鸟,依何而说?

答:此有二义:一、有名句文身,二、无名句文身。一者、生净土之人皆来自殊方,语言各异,泉鸟等声,随听者之识而转,梵天闻为梵音,阎浮闻为世语。佛以一音说法,众生各随所解。华严所谓「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是也。又契经说,佛得希有名句文身,若约了义,佛无言说,众生自识所变,如闻佛说,而各生解。水声鸟声,应知亦尔。二者、音以意会,不假诠说。如成唯识论云:「且依此土,说名句文,依声假立。非谓一切诸余佛土」。管弦音韵,无名句文,然闻者或哀或乐,东坡诗云:「溪声便是广长舌」,盖闻声而得解也。.........凡此皆不待名句之诠,而自能领会,尘世且然,何况净土佛愿所成,各物皆起自然妙用。若谓水成文句,鸟作人言,则刻舟胶柱矣!(释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