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解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解

本站注:行策大师,即截流大师,为净土宗第十代祖师。

  【行策】(1628~1682)清代僧。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字截流。其父全昌精通儒佛,与憨山德清有亲交。德清示寂后三年,全昌梦其杖锡入室,于是生行策。长而父母相继逝世,年二十三投于武林理安寺箬庵通问门下,五载不横卧,彻达法要;住报恩寺,受自庵瑛之劝,而修净土,并就钱塘樵石研习天台学,共修法华三昧,研习教义。清康熙二年(1663),于杭州法华山之西溪河渚间结庵(莲柎庵),专修净业。康熙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复兴莲社,学者翕然风从。康熙二十一年示寂,世寿五十五。着有金刚经疏记会编十卷(乃宗密‘金刚经疏’与子璇‘金刚经纂要刊定记’之会本,成于康熙三年)、劝发真信文、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宝镜三昧本义、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等。[金刚经疏记会编序、净土圣贤录卷六、新续高僧传卷四十五]

----------------以下为卍新续藏原文----------------

卍新纂续藏经 No. 312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解  清 行策撰 1卷


  首楞严经势至圆通章解

清 行策撰


  首楞严一经。说在法华之后。实为佛法堂奥。昔智者判教时。此经未来支那。故唯以法华涅槃为后味。若令一见。必广有疏释。且判属醍醐无疑矣。奈四依大士已灭。古今疏主各兴异见。久如聚讼。后学不具择法眼。靡所适从。至欲尽废疏解唯看经文。亦过激之论也。及乎以己智寻经。又多不能达其旨趣。则终于昧昧而已。试平心论之。众解岂无长处。然不失之乖谬。即失之粗略。闲有智识高超出乎其类者。则又借此经。发挥匈中。创论有真。能舍己从经。曲顺佛意。则西湖鉴一疏之外。吾未见其能并美者。孰谓今人必不能迈古耶。或病其主张太过。讥其杜撰不无。纵未能无遗憾。要亦大有功于此经者矣。至于舍识用根归重圆通之说。则诸佛诚言谁敢不信。此方教体谁敢不遵从。

而议之者。皆违经抗佛者也。现前诸善友既已标心净土。复欲研究此经。甚不易得。然始末无论。只此圆通文中大有淆讹处。若非善读善会者。则所谓醍醐毒药亦不甚远。岂不闻楞严会上选佛场开。观音登科。势至下第。修净土人于此若不拣辨。何以发此经之密意。而坚后学之行愿耶。但势至法门非此经要义。故鉴师疏中亦引而不发。今则先辨法门。次彰密意。

  辨法门者。当知此圣圆通属七大中根大。以都摄六根故。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一者念自佛。二者念他佛。三者念自他佛。若念自佛。则与诸圣圆通。是同以根性为所念法门。以旋湛为能念方便。如央崛经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彼意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知等。亦如此经十方诸佛同告阿难。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唯汝六根更非他物

又如祖师云。在胎名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从上诸祖如斯指示甚多。此念自佛三昧具摄一切教义。一切禅宗直指法门。罄无不尽也。若念他佛。则与诸圣圆通有异。以六根为能念。以果佛为所念。法身虽复一体。我无二种庄严。诸佛福智圆满成两足尊。念彼果德。不生疲厌。眼常瞻佛相。耳常闻佛教。鼻常触佛香。舌常称佛号。身常礼佛像。意常缘佛法。六根所注无非佛境。如是相继无闲无杂。此念他佛三昧。具摄一切弥陀药师弥勒上生等经。及莲社一切业行事想法门。罄无不尽也。

若念自他佛。则与诸圣圆通。同而复异。先须开圆顿解。了知生佛一如心土不二。托彼依正显我心性。既不迷性外。有佛亦不执。彼土非心。此则开圆解处与诸圣同。托他境处与诸圣异。十六观经所谓胜异方便。今文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以此方便最胜极异故。不更假余方便也。祗就圆顿教中三种念佛三昧。对四种净土。略辨摄生大用。惟念自佛者。摄归实报寂光二种净土。然但能竖入不能横超。又但被利根不能普摄。又则诸圣所同不显此门独异。似非势至摄归本旨。今谓正摄念他佛及念自他佛二种行人。归于同居净土。兼复横超方便实报寂光。是故文中深明感应道交之益也。

  次显经密意者。选择圆通法门。犹如国家用兵选将相似。或推作先锋。或压令殿后。殿后者为正选。余则各随常队而已。其推与压要非无故而然。祗如十八界中。必先根次尘后识。此常例也。今以六尘居先而根次之。六尘中必先色次声。以及香味触法。今以声最居先而色次之。于六根中仅列其五。抽出耳根置于二十四门之后。盖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以音尘开先。闻根殿后。而独详明之也。虽不显言其故。人已觉之。既归重耳门。一经要旨排列圆通法应如是。

然念佛法门亦逗此方机宜。末世众生须依念佛得度。乃此经方令一门深入直了自性。若复双选二门。则昧本经旨趣。若令念佛法门直尔混依常队。又失他经广赞之意。故今巧示推压。如军中密令未许泄漏。盖前于十八界中。明抽耳根为重将矣。今乃于七大中。暗压根大为重将。而此根大正属念佛法门。既不违他经广赞之宗。仍不乖此经用根之义。可谓至巧亦至密矣。夫七大次第。曰地水火风空见识。见即是根本。应根先识后。今移识居第六。而以根大殿后。亦如十八界中之耳门也。又于前五大中。推火大作先锋。而以地水风空次之。此有两意。一为当机堕淫起教故。以多淫召火。警多闻人先除欲漏也。故文云。说多淫人成猛火聚。乃至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诸佛呼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愿为力士。亲伏魔怨等。明以警之也。

一切经律中。皆以不杀为首戒。此经则以不淫为第一决定明诲。于三缘中。亦以欲贪先于杀盗。均此意耳。二为末世对治重障。以烦恼虽多惟淫欲为生死根本。最能障往生法故。令行人观凡夫身内淫火。即如来藏性空真火循业发现。深观得悟成智慧光。非唯不障往生。且能将送行人托上上品。所以净名赞淫怒痴。以其体即藏性而染净。功用在反掌间耳。故以火头居先。亦如十八界中之陈那也。今请历观诸圣。除此二先锋。二重将外。余皆一依常例。次第不紊可见。二十五圣起座之时。诸大弟子结集之际。一威一仪。一起一止。皆有深意。悉符教义。以粗心遇之。又安可得耶。然则观音虽独登科。势至岂全下第。但于观音则明选。于势至则暗选耳。良以圆根别入故明选。诸相总摄故暗选。此方教体故明选。此土有缘故暗选。通益当机时会现未众生故明选。别益恶世法末时不见佛众生故暗选。虎榜高显处人所共知。朱衣暗点时人所不觉。

故曰大有淆讹。须善读善会也。或曰既是密意。何得泄漏。曰楞严选佛场中。揭榜已二千余年矣。此时若不明破。密将焉用。或又曰。诚如子言则文殊说偈选择时。岂亦不知密意。何不遵前例一概都拣耶。曰。诸圣自陈各说第一。故寄推压巧示密机。若承敕正选时。一依前轨。何得成密。然但声尘火大准归常次。以此二门别意助显。非本所归重。故不更推出。至于势至法门。仍顺长行。置识大后。为二十四门之殿。未始不遵也。且既令专选一门。何得不拣势至。观其拣辞。仍与诸圣不同。但曰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意谓彼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此相继之念。既属行蕴迁流。亦生灭法。以此为因。欲往生见佛。谁曰不可。今欲现证不生灭圆通。则因果不符。何能克获。此拣现获圆通为难。非拣往生后益也。其余诸圣单念自佛。唯属现修现证。故拣则全拣。以不逗此土机宜。不合此方教体故也。有志修证者。亦可以深长思矣。

然此为信力未坚者说。若果深信净土。纵令楞严独贬势至。亦自不疑。何以故。以他经广赞故。曰不可思议功德。曰世间难信之法。曰一切佛护念。曰无上深妙禅。曰胜异方便。曰三昧中王。多处极赞。既不生信。一处乍眨。何辄生疑。而况曾不独贬。而况复示暗选乎。奈末世众生读此经者。既不能依教从耳门深入现证圆通。偏于念佛法门好起疑惑。乃至破他净信。障他善行。薄福少智人。往往习气如是。故兹约法依经。曲为辩析。不自知其辞之丛沓也。岂得已哉。

  首楞严经势至圆通章解(终)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