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慧律法师

五时,你先将这个五时画一个四角框,画一个方型,现在开始要讲这个五时。好!翻过来,看到第三,一、二、三的三,第二张,第三的中间,中间有一个八教,你有看到吗?八教,第三的这个中间,那里有一个八教,有没有?把它画一个四角框,四角框,画一个四角框就是第二阶段,我们要讲这个五时是一个阶段,要来解释,八教又是一个阶段,又要来解释,现在翻开第一张,五时,智者大师将佛陀所说之一代圣教分判为五时:

第一、华严时,就是指佛陀成道最初三七二十一天,说这个《华严经》的时间,如日照高山,把笔拿起来,高山表示最利根的人,意思是说佛一成道讲这个《华严经》,从这个根机最利的大菩萨讲经,当时说教的内容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这正说圆教就是说针对圆教的众生讲的,为什么兼说别教呢?因为别教的根机还不到那里,但是别教当中还有人根机很利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讲这个《弥陀要解讲义》,是针对可以说对年轻人讲的,正说就是针对年轻人学问较饱学的,因为这个《弥陀要解讲义》比较深奥,但是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菩萨,他对这个净土法门也很有兴趣,所以旁兼说别教,就是说也可以附带度到这个年纪比较大的人,对这个佛法有兴趣的,所以我们讲这个《弥陀要解讲义》,对这个大专《十四讲表》是针对年轻人讲的,正说,针对这种根机,但是老人若来听多少也可以得到利益,这样知道意思吧!正说圆教,兼说别教,兼说别教,而说法对象是别教的大菩萨,大菩萨众,与圆教当中优秀份子,对象就是说这别教的大菩萨,跟圆教中优秀的,将佛陀教化的意义,因为这是佛陀的自内证之佛慧,什么叫做自内证呢?自己内心证悟到的究竟的这个法叫做自内证。再讲一遍:自己内心证悟到究竟之法,我空、法空、一切法,就是自内证的佛慧,佛的智慧,拟试验是否适合众生的根机,佛成道之后讲这个《华严经》,要试看看众生有没有办法适合这种根机,故称为拟宜时,就是说讲看看,要试试看,从教的顺序来讲,相当于从牛身挤出的乳味,意思是说乳味,意思就是说《华严经》就像从牛挤出来的牛奶,为什么呢?就是没有经过变化,亲自从佛出来自内证的东西,就是像牛出来的牛乳没有经过再调适过,意思就是说根机很利,保持原来佛这个自内证的功夫跟这些大菩萨讲,就像牛挤出来的这个牛奶保持这个原味,原味,《华严经》有前分跟后分的区别,前分是三七日的时候说法的,前面,佛成道,佛讲《华严经》分作二个阶段,第一就是佛坐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二十一天讲这《华严经》,之后,起座之后,看这些声闻大家都证阿罗汉果了,讲给舍利弗听,所以后面叫做《入法界不思议法界品》,所以后面就包含到舍利弗,那么前面三七二十一日来讲是针对这些别教的大菩萨,圆教的优秀份子讲的,所以全都没有这些声闻、缘觉,全都没有,都是大菩萨在听,所以《华严经》非常深奥,叫做经典之王,经中之王,这是《华严经》,前分三七日的时候说法不含声闻在内,后面这个《华严经》入这个《不思议法界品》,那么里面就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在内,但是这个时候因为说法的程度很高,所以声闻、缘觉听到如聋如哑,听不懂,像聋子,像哑巴,听不懂,因为讲那个《华严经》,连这个大乘的阿罗汉都听不懂,拟受利益,化益的效果,就是说他虽然要度化,但是度不了,因为根机不够。

第二叫做鹿苑时,就是小乘的,是指佛陀说这个《华严经》之后十二年,意思是说十二年讲这个小乘的经典,在十六个大国讲这个小乘的《四阿含经》,《增一阿含》、《长阿含》,后面你们自己了解,《四阿含》,什么《增一阿含》,那么这《四阿含经》,什么《中阿含》、《长阿含》,《四阿含经》的时间,那么这里面讲的全都是三法印,苦、空、无常的这个法印,诸行无常,讲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四阿含经》里面不是破外道,要不然就讲一些世间无常的故事,要不然就破这个外道,《阿含经》,《四阿含经》里面所讲的,就像日光照到这个幽谷,前面说日光初出来的时候先照到高山,因为根机很利嘛!这个根机很利,先得到一些利益,这日光渐渐、渐渐、渐渐来,照到什么?照到幽谷,幽谷就是根机比较差的意思,慢慢照到这个幽谷,因为佛陀最初说法的场所在鹿野苑,所以这个时期称为鹿苑时,又取所说之经典叫做《阿含经》,《四阿含》叫做阿含时,这期所说教法的程度比较低,诸位!这比较低你不要看作低,对我们而言是很难的,你不要看那个比较低,佛陀怎么要讲这比较低的,这低是对这些要成佛的大菩萨讲的,对我们而言这《四阿含》,就已经很深奥了,讲这低,你不要瞧不起小乘,不要有这种想法,我们连这个低……,我们不是低,我们是烂,我们这根机不是低,是烂,仅为小乘法,即三藏教,经、律、论,经、律、论,从佛陀教化的意义而言,就是因为根机比较浅为对象慢慢、慢慢引导他,引导,所以称为诱引时,诱引时,在教化众生的顺序来讲,此期譬喻叫做酪,酪,就是我们讲的酪味,是不是?酸酸,这牛奶去提炼、提炼,酪味,酪味,酪味。

第三、方等时,这是指鹿野苑之后八年讲这个《方等经》,《方等经》就是大乘经,所以叫做《维摩诘经》就是大乘经,《思益经》就是大乘经,《胜鬘经》就是大乘的经典,这个时候就是像日光照到高山,高山之后照到幽谷,幽谷之后又照到平地,平地,食时,把这个食时旁边写个:八点,AM,早上八点,称做食时,举例这个时候是早上八点,到最后会全都解释,你先写起来,这个时候的教化也有讲到这个藏教,对这个小乘的,也有讲到这个通教,通教就是通小乘、通大乘,别教就是只有单独对大乘的教化叫做别,别小乘,别二乘,别二乘法,专为大乘的讲叫做别教,也有讲圆教,圆教,圆满,所以这个通就是藏……,方等时对这个藏、通、别、圆四教,打破视这个第二时得到小乘那个浅证,小乘的证到我空,他以为与佛之深证同样一个偏见,小乘的证到我空,认为他所证的跟佛所证果的是一样,大乘的方等时就是说这样还不行,这样还不行,你只有破掉我空而已,还没有破法空,你还有法执,你对这个人生观你有破,但是对宇宙观还没破,所以叫做打破视第二时得小乘之浅证,第二叫做通,鹿苑时,鹿苑时证到小乘的果位,以为他所证的跟佛深证的一样,这种偏见,不可以说跟佛的一样,因为这还不够资格,佛证的是圆满,你证到是小乘而已,大乘就是叫他放弃小乘的,要慢慢向大乘法,其中所讲的斥小叹大,斥小就是指责,指责这个小乘的,你这样修不可以,你怎么可以进入这个偏空涅槃呢?你不可以,要继续回向走入这个大乘,所以说斥责这个小乘而赞叹大乘法,叫斥小叹大,指责小乘的,这样不可以,要向大乘法,弹偏褒圆,弹偏就是弹诃,这个偏教,偏了,不要偏空,不然就偏有,要空、有圆满叫做褒扬,赞叹的意思,叫做弹偏褒圆,弹诃,诃斥,诃斥这个偏教,偏空不然就偏有,褒就是赞叹,赞叹这个圆教的思想的意义,乃是欲启发小乘的人生起这个惭愧心,耻小慕大,我们修这个小乘的,惭愧,我们要度众生,要度众生,尊大乘之心,若从佛陀教化之意义来讲,这一期叫做弹诃时,诃责小乘的,弹诃时,在教的顺序来讲譬喻作生酥味,生酥,生酥味,我们吃的那个酥,酥,生酥味,又方等为大乘经典的通称,这个时候初说大乘经典的时期,亦称呼作方等时,方等时。

请翻开这个讲义。第四般若时,般若时,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般若谈,就是般若讲二十二年,可见般若经典总共六百卷,《般若心经》刚好二百六十字,可见这二百六十字有多重要,可见这二百六十字有多重要,所以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之间,说诸般若经的时候,所以依照经典名字而立名,就像日照禺中时,禺中时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这巳时,有的人念shì时,是不是?那么禺中就是指十点,早上十点左右,在说这个般若的时候,这个经典就像譬喻早上十点的时候,我们讲说这个方等的时候就像早上八点的时候,渐渐进入这个中午,那么般若时是禺中,禺中是十点左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午时的前面,那么这个时候所说的教法在内容上为通,就是通教、别教跟圆教,诸位这个通教、别教、圆教,这不是佛教或是不是外道,这不是这样,这是将我们佛教在讲经当中有分作根机利跟不利,藏教根机最差,小乘的,通教根机就比较好,别教就是大乘的根机,圆教就是顿根,就是最利的,最上(利)的根机,是这样分法,所以在般若时就对这个通教、别教、圆教三教全都教化,从佛陀教化的意义来讲,从佛陀教化的意义来讲,教化的意义来讲,这个时候,这个淘汰就是去掉,要去掉大、小乘分别的偏执,要说这个诸法皆是空,要融合这个大、小乘于一味,一味就是诸法皆空,毕竟空,所以这称为淘汰时,淘汰,去掉的意思,在教的顺序中来讲,顺序来讲,比如熟酥,我们把生酥煮熟,熟酥味,更熟的味道,这个时期乃是佛陀为须菩提等说般若,所以我们看到《金刚经》,我们就知道这在讲空的思想,须菩提就是解空第一,解空第一。令其仰慕大乘,让他欣慕这个大乘,而且由二乘再进展至大乘中的空,所以叫做般若转教,以此能够消除上面的区别,所以这叫做法开会,故亦称法开会,法开会,其中在说明通教消极的空,即是共般若为三乘共学之般若,共般若就是空的思想,声闻也证到空,缘觉也证到空,菩萨也证到空,这叫做共般若,亦说明别教跟圆教二教积极中的不空中道,不空中道就是有,因为他要度众生,这叫不共般若,简单讲就是说共般若就是大家都证到这个空性,但是不共般若就是大乘的这些菩萨为了要度众生,要去跟这些众生结缘,所以他不空,他要从本性产生妙有来度众生,所以共般若就是空,不共般若他就是证到妙有,因为他是摩诃萨,大菩萨所要学的这个般若,因为他要度众生,他要度众生,般若时。

第五、法华涅槃时,《法华经》,我们有一部经叫做《妙法莲华经》,有一部经叫做《大般涅槃经》,《法华经》的意思是在讲一千佛大家都能够证到佛因,《法华经》是在授记成佛的经典,《大般涅槃经》这个大般就是大家每一个众生,每一位众生全都可以达到不生不灭究竟解脱的阶段,叫做《大般涅槃经》,简单讲就是每一位众生就是有佛性,包括一阐提,叫做法华涅槃时,是指为所受教者的能力进入最高的境界,要进入佛的知见的时候,大约佛陀在最后八年的时候,讲这个《法华经》到入涅槃前一天,一日一夜说这个《涅槃经》的时候,佛在说《涅槃经》是一日一夜而已,一日一夜而已,所以就像在日轮当午之时,像日光正中时,这是究竟圆满,这个时候所说的教法纯是圆满的圆教,圆满的圆教,所以会通前面四个时之浅方便教,前面四个时,这个藏、通、别,会通圆教,藏、通、别、圆,那么会通前面四个这个时,比这些显……,彰显就是显示真实的,开显圆,就是说过去都是权巧,现在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别,就是说在讲这个《法华》、《涅槃经》,这是讲出一实相,实的东西,诸位!我们前面讲的,讲这个圆教是对这个根机比较利的,圆教,开显圆,这不同,纯圆,纯的,比圆教更加圆满,最究竟的圆满法就是大家都会成佛,会通前面四个时候,叫做之浅方便教,到最后就藏、通、别、圆,跟他讲、讲、讲……,之后叫他要放下这些,这是权巧讲法,到最后开显圆,开出真实的教法出来,从佛陀教化的意义来讲,不止于理论上的法开会,法开会,不止在理论上的法开会,那么这是实际令一切皆证入这个开会,我们人的开会,那么实际证入我们这个人,就是说他会证悟到最后这个佛自内证的东西,比如说到法华涅槃的时候是最究竟,最圆满,是纯,都讲到佛陀内心的东西,每一个众生都可以达到这个时候,所以理论上叫做法,可以证入的是我们人,所以理论上叫做法,法开会,开权显实,可以证入的是我们人所以叫做人开会,在教理当中的顺序叫做醍醐,醍醐这是什么东西,不晓得,意思是说牛奶去提炼,提炼、提炼,酪,酪去提炼称为生酥,生酥提炼为熟酥,熟酥提炼为醍醐,《法华经》跟《涅槃经》的关系,在显扬毕竟一乘,毕竟一乘就是一实相,一实相,一实相,《法华经》属于前番,五味中的后教后味,就是《法华经》在最后,佛从七十二岁讲到八十岁,这是从华严时以后到《法华经》期间,二乘加以开会,令成就就是开佛的知见,令成就,入佛的知见,为大目的,大收教,所以这一贯道叫做收圆,收圆,这就是在学我们《法华经》里面的,三期末劫收圆,令成就入佛的知见为大目的,大收教,所以这一贯道看到:你看!这也是收圆,你看!《涅槃经》对《法华经》所遗漏,就是有这个能力的,追说追泯藏、通、别、圆四教,并说佛性常住,扶律谈常,这个没讲绝对听不懂,追说就是说佛要入涅槃就一直讲,讲、讲……,讲过去他藏教的道理,通教的道理,别教的道理,圆教的道理,叫做追说,已经要入涅槃了,就讲过去他一辈子所讲的教法,追泯,就去年,要去掉藏教的,要去掉通教的,要去掉别教,要去掉这个圆教,进入开显圆,纯的圆教,纯的圆教,所以这叫做追说,追说就是说他要入涅槃,我再跟他讲一遍,讲藏、通、别、圆的教法,追泯就是你要放下这个权巧,这是权巧,佛在权巧讲法的,只有《法华》《涅槃》这是最好的,并说佛性常住,我们的佛性是常住,扶律谈常,帮助这个戒律来讲这个本性,谈常,常就是我们的本性,扶律,帮助这个律,帮助讲这个佛性,教化使你成佛,所以为后番五味中的后教后味,五味最后就是醍醐,所以也称后教的《涅槃经》,叫做捃拾教,全都揀起来,全都包括在内,除了华严三照,华严三照,就是先照;高山,之后照这个幽谷,之后照这个平地,叫做华严三照,涅槃经五味,华严三照,涅槃经五味以外,另外还有《法华经》长老穷子的譬喻,因为大家没看过《法华经》,《法华经》举一个例子说佛陀就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很有钱的父亲,我们众生就是一个很没用、很穷的儿子,看到很有地位的父亲他会害怕,他会害怕,所以这父亲就方便权巧,就先雇佣这个穷子,因为他穷习惯了很有自卑感,我们就是穷子,没有智慧,先雇佣他来扫厕所,打扫家里,打扫家里,这就是佛的慈悲,就是说一个父亲他当皇帝,或是他很富有,很有势力,因为我们人有自卑感,佛就是像这样,我们众生就是什么?就是很自卑感,我不够资格成佛,佛说:没关系!先来结缘。就先进来,先讲堂清扫厕所,现在扫地板,做这些打杂的工作,慢慢再跟他开示:你也会成佛。所以,噢!常常扫厕所之后,咦!心相体信,慢慢、慢慢他了解这个心是佛,他了解本体,他就相信他会成佛,慢慢再教导他,到最后佛就为他授记,佛就为他授记,授记说:你将来你会成佛。所以说法华长老穷子的譬喻,就是说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就是很贫穷,生生世世就是没智慧,所以我们这辈子听到这个佛法,说我们会成佛,我们会害怕,我们会害怕,佛祖他这么慈悲,要将这个佛法给我们,我们会害怕,自卑感,所以就跑掉了,这个佛陀说:不要跑、不要跑。我这里厕所缺少人打扫,你来为我打扫厕所就好,你不会成佛没关系,你慢慢来,慢慢来,一天,两天慢慢培养,再为他说法、说法、说法,咦!有一天他悟到,悟到之后他这个本性,他这个外相慢慢会起信心,噢!这样我的本性就是跟佛的本性一样,慢慢引导进来,引导进来之后为他授记,授记,他将来会成佛,是方便,佛的慈悲,这是《法华经》在比喻,在比喻,因为诸位没看过,若有看过的人就知道,若没看过你就简单听我这样说,你就知道这《法华经》就是在讲这样。显示佛陀一代教化的次第,像左手边这个表这样,左手边这个表这样。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时,还有通五时跟别五时,诸位!不要看这讲义,现在听我这样解释,佛说华严时、这叫做别五时。就是分得很清楚,不可以乱,但是佛在讲经的时候,佛若在讲阿含时,若有诸大菩萨要来问,佛祖会再为他解答,所以这叫做通五时,虽然他在讲《阿含经》,但是有根机比较利的来问他,佛也跟他讲根机比较深奥的法,佛在讲这个般若时的时候,后面度来的这些,后来才出家的这些不懂,佛虽然讲这个般若时,但是根机比较不够的来问他,佛也跟他讲四谛法、十二因缘法,这叫做通五时,那么这样讲,别五时就是分得很清楚,知道吗?分得很清楚,每一个时候都……,佛的一辈子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但是这样讲行不通,那佛岂不是就这样,佛在要入涅槃的时候,或是讲般若的时候,根机比较不够的问说:世尊!世尊!什么叫做四谛法?你不要问,这已经讲过了,二、三十年前已经讲完了,佛祖没有这样,来,他也慈悲跟他讲四谛法,这样叫做通五时。同那个时候,通五时就是说同要在讲般若的时候,也有讲华严,也有讲四谛法,也有讲十二因缘法,也有讲权巧菩萨法,对不对?但是实在讲它最重要的就是要讲这个般若时,这样知道吧!

如果你们还听不懂,换我来比喻:比如说我现在在讲《十四讲表》的时候,研读班,比如说我们讲这个《弥陀经》,一段时间,一年,再来讲《无量寿经》,再一年,再讲这个《观无量寿经》,再一年,这是我们就讲堂来讲这是一年、一年,对不对?但是有的人根机比较利的要来问《华严经》,我是不是要对人家讲,也要跟人家解释,所以就时间的分别,是说有《弥陀经》、《无量寿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观无量寿经》一个阶段,但是就师父来讲,我度的根机不能只度这样,对不对?有人再来问四谛法,我当师父的也是要对人家解释,所以这叫做通五时,我这个时候也可以在讲《弥陀经》,也有在讲《华严经》,也有在讲《楞严经》,只要来跟我参考我就会跟他解释,跟他解释。别五时就是分得很清楚,能五时意思就是说慈悲纳受其他的众生,这样还听不懂就没办法了,没办法,听不懂就真的要去跪香。五时,五时,亦有通五时跟别五时,别五时就是佛陀才华众生的方法,以此分为五个时候,以显说法的次第,通五时指每一个时期当中相应受教者的能力而说法,随其各自不同的反应以显教法的融通,此法关于五时的年限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说五时是不是应以时间而分别,或者是以理论的组织分别,自古以来争论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就智者大师怎么说我们照这样就好。

底下说八教,就是第二个阶段,前面讲五时,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现在讲八教,又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八教就是化仪四教,化仪四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佛陀教化众生所用的形式跟仪则,以这个化法四教就是佛在教化众生所采用的教法的内容,所采用的教法的内容:第一、化仪四教,顿教,佛陀最初将他自内证的方法直接教示这个众生,相当于《华严经》所说,《华严经》直接讲他内心的证,这么深奥的道理,第二就是渐教,教化的内容从浅而渐渐进入深奥的教法,相当于《阿含》,《阿含》,所以写一个:初。渐教分作初,渐初,渐中跟渐末,所以这《阿含经》就是渐初,根机最差的,慢慢成熟;《方等经》就是渐中,渐渐的渐,渐渐进这个《方等经》,《方等》底下一个:中。般若时,末,就是渐教进入般若智慧的教化,根机更加利,三时所说,所以有渐初、渐中、渐末,就是渐教分成初、中、末。第三,秘密教,佛陀应众生不同的根机的能力因材施教,施以各别的教化,因此彼此互相不相知这叫做秘密,佛陀教他,他不了解他,他也不了解他,这叫做秘密。不定教,各种根机的众生虽然坐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因为能力不同,所体悟的教法不同,这叫做不定,简单讲就是每一个人体悟都是不一,不同,这叫做不定,其中秘密教跟不定教共同的点就是同听异闻,秘密教跟不定教的共同点就是同样在听,而所产生的听法不同,同样坐在一度听法,所讲到的法都不同,但是前者,前者是秘密,前者就是相互俱不知利益之差别,就是说秘密教是因为互相不晓得利益,你听你得到大利益,我听我得到小利益,互相不了解,是为人法俱不知,秘密就是说人,你也不了解我的内心听佛的讲法我得到多少,你也不晓得我听多少,比如说佛在讲这个四谛法,这个人听的跟那个人听的感觉不同,他听这个四谛法,但是他证到圆满法,他听这个四谛法,得到一点点而已,所以人也不知道,法也不知道,俱不知,后者就是不定法,后者就是不定法,是了知相互利益的差别,我有得到利益,你也有得到利益,但是你得到利益比较大,我得到利益比较小,都知道,但是……,这叫做人知,但是法不知,你知道我,我也知道你,但是你所听到的法是很好的法,我听到的法是平平的,所以这叫做不定法,不定教,前面,前者就是说秘密教,后者就是讲这个不定教,又不定教原义,不定教它的原义,本来的意思是说个人所体悟教法不一定,所以严格来说上面的秘密教理,应该称为秘密不定,上面的秘密教理应该称为秘密不定,而不定教应该称为显露不定,前面这个秘密教就是说他听到法不同,但是大家都不了解,这叫做秘密不定,没有显示出来,后面这不定教叫做显露,因为你知道我也知道,但是你听得比较得利益,我听得比较不得利益,像我们大家都在听《弥陀经》,大家都知道你在听《弥陀经》,你得到法喜充满,他得到的比较少,年经大的人没读过书,他就说:都听不懂,都听不懂。因此要了解,显露不定教对此顿、渐二教,乃是公开的教法,所以称作显露定教,显露定教,这个顿、渐二教就是公开的教法,称为显露定教。

现在再来,化法四教,前面是讲顿、渐、秘密、不定,顿、渐、秘密、不定,第二个是化法四教,化法四教,第一、三藏教,略称藏教,就是小乘教,是为三乘人说《阿含经》,为了声闻、缘觉、菩萨,菩萨比较钝的,说《阿含经》,以明但空就是只知道空的一面,而不知道同时有不空的一面这个道理,并由析空观,析空观的意思就是说慢慢去分析,慢慢地分析,又作拙度观,拙度,拙就是比较笨,比较差,简略……,就是说析空集……,慢慢、慢慢、慢慢……,审纸,慢慢分析这个纸变成纸灰,纸灰就变成电子、质子、中子,再来就没有,慢慢、慢慢来分析,我们这个色身,色身就是四大造成的,四大都是假的,假的里面的细胞、骨头有一天会死、会无、会灭,慢慢觉悟,叫做拙度观,根机比较差,入这个之教,无余涅槃,这《十四讲表》有解释过,无余涅槃就是没有存这个色身,该教的菩萨已制伏见思二惑,见思二惑,惟未断尽烦恼,为教化众生经三大阿僧祇劫证悟到长时间实践因行,所以叫做伏惑行因,意思是说藏教伏惑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实践,所以这叫做伏惑行因,根机比较差,第二叫做通教,通教,通,有通同、通入与共通,诸位!你们初看有比较困难,听到这个时候很吃力,一团雾水,没关系,录音带再买回来,再继续听,再继续听,回去一定要听,听得耳熟能详再来,再来,当然我不可以一直等你,我不可以一直问:你听得懂吗?听不懂再讲,听得懂吗?听不懂再讲,这样会耽误到众生,听不懂没关系,慢慢来,通教,通有通同、通入、共通,以该教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通的大乘初门教,这叫做通教,通往大乘,即有如幻即空,如幻即空,简单讲当体就是空,当下就是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因为因缘所成立,所以叫做如幻的假空,如幻之空,空、假的道理,观体空观,观空上体空观,就是观这个全体本来毕竟空,又作巧度观,比较厉害的,头脑比较好,简单讲就是谰观就知道这是因缘和合的,根本就无所著,也没什么好执著的,此教菩萨中的钝根者只能理解比较浅的教理,以藏教的菩萨同证到菩提果,叫做通同,通同,就是说藏教的菩萨同证到菩提果,通同。底下:胜根的菩萨能够领悟到教中所含的深奥中道的妙理,所以最后他能够进入别教跟圆教,就是通教能够进入别教跟圆教叫做通入,通同就是以藏教能够证到藏教的菩萨的,同证到菩提果,那么现在讲以胜根比较利的菩萨,能够领悟到比较深奥的道理,进入这个别教跟圆教,通入,如此由通教转进别教,叫做虽接通,别接通的意思就是别教来到这个通教,意思是说通教的人会进来这个别教,别教接引通教,慈悲,别教的根机比大乘根还深,所以叫做别接通,别教来接引这个通教,或者是可以说别入通,就是别教进入通教,由通教转入圆教,这叫做圆接通,或者说圆入通,圆教进入这个通教,圆教根机这么利进入通教,或是通教根机比较利能够圆教接引走,同时通教的菩萨为了学习别教的教,而以别教修行的目的、名目来表示通教的位次,此称为名别义通,就是名是不同,但是义理是会相通。第三、别教,别就是不共跟历别两种意义,就是不共二乘,独为菩萨叫做不共,别教就是不是小乘的,不是声闻也不是缘觉,这一点别于其他的三教,又由差别的面观……,又由差别面观察诸法,差别面来观察这个诸法叫做历别,所以叫做别教,简单讲就是说藏教也有藏教的差别,通教也有通教的差别,别教有别教的差别,所以这叫做别教,叫做历别,因为跟这个二乘不同,因为独为菩萨法,这叫做不共,还是叫做别教,别教就是说别于其他的三教,都有差别叫做别教,别于二乘法也是可以说别教,所以称为别教,此教次第观空,观空观,再来观这个假观,再来观这个中观,三谛,观空观叫做真谛,观假观这叫做俗谛,观中谛叫做中谛,领悟到中道的道理,但是因为他中道不同空、假,假就是假有,所以称但中,但中就是只有中道,不是圆满,不是圆满教,只有讲这个中道,但是因为他的中道是不同于这个空、假,意思是说离开这个空跟假另外有一个中,所以观空、假之外,还要安立一个中庸、中道,他的观法叫做次第三观,次第三观是有次序的,根机又比较差,根机又比较差,根机又比较差的意思,根机又比较差的意思是说观这个空就是空,观这个有,假有就是有,观这个中就是中,叫做观空、观假、观中,这有次序的叫做次第三观,又称为隔历三观,有隔阂的,别教的菩萨到实地之后悟到中道的道理,就是见法身,与圆教的人一样,但是在初地以前,从这个但中就是只了解这个中道,不了解中就是空,就是有,不了解空就是假,就是有,假就是中,不了解假就是中,就是空,意思是说圆教就是说即空、即假、即中,即假、即空、即中,即中、即空、即假,愈来愈一头雾水了,你看,已经两眼无神了,初次来听经的时候听到这个稳倒的,第一天若不曾听过听到这个稳死的,躺着睡精神比较好,若听得懂的人是:噢!像得到宝贝,得到宝贝,就是这样,所以因为他只但中就是只了解中道,不了解中道又有具足空跟有,所以别教的菩萨到初地之后悟到中道的道理,与圆教的人相同,但是在初地之前从这个但中的道理,体悟到其中所含的不但中,就是空、假中不离中,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就是自信这个十住位到十回向之间,又将这个别教转入圆教,所以叫做圆接别,圆接别教,也称为圆入别,那么前面在讲别接通,圆接通,还是圆接别,全称三被接,别教来接引通教,要不然就圆教来接引通教,圆教来接引别教,叫做三被接,被接的意思主要是说观理之际,体悟到其中所含的深义,由此再转进,更高的次第,以上三教在理论上皆可通至佛果,但是实际上行者在因中被接,以至于没有人可以达到三藏教的断惑,因为这个藏教是断这个见、思、惑,证到这个阿罗汉果,但是这个通教,八地以上,乃至别教,初地以上,这全都还没有断惑证到这个佛果,因为藏教断见、思二惑,在三界内就是已经证阿罗汉果,但是这个通教跟别教是行菩萨法,他就是断这个三界外的法执,尘沙惑跟根本无明,所以在通教跟别教他没有究竟证果位的人,所以说乃至别教初地以上到这个有教无人,有教无人就是说有人学这个教理,行这个菩萨道,但是没有人证到这个果位,因为通教跟别教是大乘的过程,必须要到圆教才有办法,或者是果头无人,果就是说至佛果,但是没有这个人,我现在解释,解释,意思就是说藏教他断这个三界内的见、思二惑,断这个三界内的见、思二惑他证到这个阿罗汉果,阿罗汉分作二个,一个是小乘的阿罗汉,就是四果阿罗汉,一个是大乘的阿罗汉,就是我们所说的佛,小乘的阿罗汉是断这个三界内的见、思二惑,大乘的阿罗汉断这个三界外尘沙惑跟根本无明,所以在藏教他有证果位,因为他证到四果,但是在通教跟别教,因为他在行菩萨法还没有证到佛果,没办法,所以必要在圆教才能证到究竟的佛果,究竟的佛果,所以叫做无人证教,就是有教无人,或者是果头无人,叫做无至佛果者,无至佛果者,讲归讲,自己回去想,待会儿回去慢慢去想。

请翻开讲义:我们看圆教,第四的,一、二、三、四的四,四的最底下圆教,我们昨天讲这个藏教、通教跟别教,今天要来讲这个圆教,圆教,圆意思就是不偏,就是圆融、互备,就是无论他迷,还是他悟,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处于真实之理,也是为佛所觉悟的道理,所以圆教在显示佛之所悟,也就是明示佛陀自内证之教,自内证就是佛有证悟到什么道理,那么圆教就彻悟到什么道理,此教观空、假、中三谛,三谛之理在一谛,互具其他二谛,意思就是说这个中道的道理不但是中,他是用一心三观,不是像别教,别教是说次第三观,观空、观假、观中,这有次第,若圆教不是,即空、即假、即中,即假、即空、即中,即中、即空、即假,当下就一心三观,他悟到空,当下就是假跟中,悟到假,假有,当下就是空跟中道,悟到中道,当下就是具足空跟有,这叫做一心三观,空、假、中,故此三观,称为一心三观,或称不次第三观,圆融三观,以上四教中藏、通二教为教证俱权,教证俱权就是说这个教法跟这个证悟,全都是方便,不是真实法,至于别教呢?是教权证实,教是方便,证到是真实法,所谓真实法就是大乘的一实相,一实相法就是真如的意思,证到真如的本性,这是别教,所以前面二教是教跟证都是权巧方便,若是别教是教是方便,那么证是真实法,这叫做教权证实,圆教则为教跟证俱实,教就是方便法,证就是真实法,这个教跟证全都是真实的,全都是真实的,意思是说别教,教是方便,证是真实,若圆教,教是真实法,那么证也是真实法,教是真实法,这是唯是一个真实相,一真实相,《华严经》讲一真法界,那么《法华经》讲实相,那么《涅槃经》讲大般涅槃,那么这《楞严经》讲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那么这圆教讲的教跟证都是真实法,若是以此配这个五时,看第五,现在要翻过来看,看这个斜的,因为接不起来,接斜的,第一华严时正说圆教,兼说别教,因为圆教教理很圆融,很彻底,对这个利根的这个菩萨讲的,所以兼说这个别教,这个别教若有大菩萨的根机也可以适合听这个圆教。第二、鹿苑时,但说三藏教,所以底下一个括弧,一个但,但就是只说这个三藏教法而已,经、律、论,第三、方等时,对说四教叫做对,对说四教就是藏、通、别、圆全都包括在内,用一个对字。第四、般若时,带这个通教跟别教二教,正说是圆教,是针对根机比较利的人,但是还包含通教跟别教。第五、法华涅槃时,时中法华是纯圆教,纯的,于《涅槃经》是对说是明说四教,佛要入涅槃再跟他讲,跟他讲这四教,追泯就是纯圆教,追泯就是说讲这个藏、通、别、圆,跟他讲这是权巧方便的,所以这还要去掉留一个纯,这是要成佛,大家都可以成佛,圆满,圆满教,当时法华之圆的圆满是今圆,以说《法华经》以前四时,那个四时那个圆是四时,过去的圆满,《法华经》是这个时候的圆满,《法华经》以前的藏、通、别、圆,那是过去的圆满教,虽然同一个教理说是圆满,圆满是昔圆跟今圆,但是这体是不同,无二,今圆,今圆满教,跟过去的圆满教,这个圆体无殊就是不同,没有说不一样,全都一样的意思,这是说在论它的作用,互有,优跟劣,所以说今圆为纯圆,独妙开显门,开权显实,开显就是显示这个纯圆,这个独妙的这个法门,叫做今圆,而超越前面四时的过去的圆满法,显出这个殊胜的作用,意思是说法华涅槃这个圆是纯圆法,圆满法,纯正的圆满法,前面那个圆是藉着藏、通、别、圆去比较出来的圆满法,比这个藏、通、别还圆满,所以叫做圆满法,但是这个昔日的圆跟今日的圆满法,今天这个圆满法,法华涅槃又是纯圆法,由此《法华经》乃是四教之外,超八醍醐之最殊胜,超八就是超前面的,前面的,也就是超越化仪四教,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就是藏、通、别、圆,超越这个八教,所以叫做超八醍醐,而为最上的醍醐味教,醍醐味教。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那么这样讲,诸位!这样讲有时候会听不懂,听不懂,会一头雾水,会一头雾水,昨天下课就有人摇头,现在这简单,现在翻到第一张来,我若将这个第一张这个讲表有画线路这些,从头,你只看这个表就好,都不用看前面、后面你就通达,你就会通达了,不用烦恼,不用烦恼。

好!看这个表,化仪四教就是佛要度化众生的形式,分为顿就是根机很利的人,根机非常的利,像大菩萨、六祖,一听就顿悟那种,很利的人,顿教,用这个顿的方法,像药要开药方,这个人寒性要开热药,这个人热性的要开寒药,这个人容易感冒,要开这个改变体质的,所以化仪四教就像开药的那张药单,药单,药方,开始在开药,有的要开顿教的这个药方,再来底下渐教,渐教的意思就是说他的根机不够利,他必须要慢慢、慢慢引导他,引导他,但是这个渐教又分为渐初、渐中、渐末,渐初就是说他的根机是小乘的,根机是小乘的,所以他必须要讲这个《四阿含》,渐中可以渐渐进入这个大乘法,进入这个大乘法,渐末就是说大乘法听得已经很久了,所以渐末的意思是说究竟般若法,究竟圆满,后来讲这个圆满法,渐末。

再来,秘密教就是说……,秘密教旁边你写几个字,写:根机不同,佛所说法所得不互相知道,你若写这样看了就会懂,因为根机不同,佛所说的法,所得到的互不知,互相不知道,比如说我现在在这里说法,你所得到的跟他所得到的不同,这叫做秘密,你知道你的而已,他知道他的而已,不定教,写八个字,法会同席,所证不一,法会同席,佛在说法的时候,佛在说法的时候坐在前面的这些众生,全都同这个时候叫做法会同席,所证不一,他所证到的却是不同,有的讲四谛法证到圆教的菩萨,有的讲到菩萨法,证到小乘而已,所以说不定教就是说法会同席,所证不一,法会是大家同时坐在这个地方,但是他所证到的却是不同,却是不同,所证不一。再来,最左边,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就是法华涅槃时,他也不是顿,也不是渐,也不是秘密,也不是不定。好!在秘密教跟不定教的上面,画二条线出来连在一起,上面写四个字,叫做同听异闻,大家都在听,但是听到的都不同。好!在秘密教的上面写个:秘密不定,在不定教的上面写个:显露不定,你先写起来我再跟你解释,秘密教的上面,秘密教的上面,写一个秘密不定,不定教的上面写一个:显露不定,显露不定,这意思就是说秘密教就是说虽然大家听互相不了解,叫做秘密不定,但是不定教是大家都在听是很清楚,都在听是很清楚,但是所证的不同,叫做显露不定。他是显示出来,大家都在听,大家都很清楚,你也在听,我也在听,大家都知道,但是却是所证到的境界不同叫做显露不定,前面秘密教叫做秘密不定。好!在顿教跟渐教的上面画两条线连在一起,上面写个:显露定教。顿教跟渐教,渐教底下分渐初、渐中、渐末,顿教跟渐教画两条线起来连在一起,上面写四个字,叫做显露定教。显露的定教就是说它是很明显出来还是定教,它不是不定的,你是顿,还是渐,根机不同,这样好,底下。

这个化仪四教来搭配这个五时,五进,顿教,我们现在看这个华严时,佛成道的时候讲这个《华严经》,这个《华严经》是针对这些大菩萨讲的,后来又针对这些声闻、缘觉的根机讲的,所以《华严经》的时候画一条到上面:顿教,意思就是说《华严经》就是这些大根器的人在听的,所以这顿教画一条线下来,配合在《华严经》,《华严经》为什么画在这个秘密教,又画在这个不定教的上面呢?这个秘密教跟这个不定教为什么也画在《华严经》,就是说佛在讲这个秘密法,这秘密法就是说佛在说法的时候,有的人悟到《华严经》的思想,证悟到《华严经》的思想,所以只有他知道而已,有华严的境界,有华严的境界,所以这秘密画一条线到华严来,是因为根机不同,所以大家不了解,但是其中有根机,适合这个华严的根机,这个不定教为什么画一条线下来这个华严时,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说法会同席,说的不是华严,但是他所证的刚好《华严经》这个境界,所以说不定也有华严的根机,所以第一叫做华严时,那么佛成道之后,先照高山就是《华严经》,讲这个《华严经》,对大根器的人说法,三七,二十一日,后来佛又在声闻、缘觉当中讲这个《华严经》,所以《华严经》分作两个阶段讲。

再来鹿苑时:佛讲这个《华严经》,小乘的根机如聋如哑,完全听不懂,佛认为这样没办法利益众生,这样没办法利益众生,必须要跟他讲这个四谛法,小乘的四谛法,讲这个小乘的四谛法,所以他就下这个金刚座来到这个鹿野苑,三转四谛*轮,三转四谛*轮,就是在这个鹿苑时,所以鹿苑的旁边写一个:阿含,因为佛所讲的都是离不开《阿含经》,《四阿含》,所以又名阿含时,但是是在鹿野苑讲的,又名鹿苑时,所以鹿苑时,这针对小乘的根机讲,因为《华严经》讲的听不懂,所以佛就下座,下座之后,就开始讲这个最简单的四谛法、十二因缘法,这个顿根的菩萨,六度法,鹿苑时,佛成道就先来度五比丘,佛在讲《华严经》的时候,众生在看佛是坐在金刚座下,菩提树下金刚座,菩萨看到佛是在说法,因为众生看到的是丈六金身,但菩萨看到的不是这种,菩萨看到的是百千万亿由旬的色身很大,所以我们凡夫看佛是坐在那个地方不动,若菩萨在看他是在华藏世界在讲这个《华严经》,在讲这个《华严经》,那么鹿苑时的时候佛就现这个比丘相,比丘相,佛是十九岁出家,经过十二年刚好三十岁,三十一岁成道,佛是三十一岁成道,有的人讲佛是二十九岁出家,四十一岁成道,两种说法,那么不管如何佛就是一位圣人,因为印度不重视历史,所以一般的人都是采取十九岁出家,三十一岁成道,为什么会采取这种讲法,因为印度人是很早结婚,差不多十二岁就结婚,在比丘尼戒里面都有讲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都差不多在十岁、十一岁就结婚,怀胎罗睺罗是六年,依经典记载,罗睺罗在母亲腹中是六年,这六年是因为老鼠东奔西跑的时候,他拿一块破布塞住老鼠洞,让老鼠关在里面六天没东西可吃,感应到这辈子在妈妈的腹中六年才来出世,叫做密修第一,听说在腹中就在修行了,所以塞住老鼠洞,塞老鼠洞,塞住,这辈子生不出来,经典这样记载,按照这么说,所以若说佛是在十二、三岁结婚而言,怀罗睺罗六年,算起来刚好十九岁、二十岁,那时候佛是离开之后才生这个罗睺罗,所以说有的人说佛还没有离开这生罗睺罗,因为印度很不重视历史,所以我们现在要考核就非常困难,非常困难,所以一般而言演电影还是采取十九岁出家,佛是十九岁出家,三十一岁成道,三十一,不是像我们现在七、八十还在这里熬,我们是真的很可怜的众生,真的很可怜,佛三十一岁就成佛,大彻悟,所以说人家说佛四十九年转法界,若这样三十一岁成道,加四十九刚好八十岁,这样刚好正确,刚好正确,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就是讲经讲三百多会,集合三百多次讲经,以历史这样来印证,这样是正确,这样是正确的,有的人讲二十九岁,一般人是不采取二十九的观念,说佛二十九岁才出家,一般是没有这样讲,所以都接受十九岁出家的情形,照理讲佛不是国王,照理讲佛不是国王,也不是皇太子,照历史上,印度当时分作北天竺、中天竺、南天竺、东天竺、西天竺,印度当时分作五个天竺,天竺就是印度,东、南、西、北、中,那么就像现在的美国划分五十个州,一州、一州,就是联邦调查,联邦调查,联邦,一个联邦,那么释迦牟尼佛是中印度的一个小国,叫做加毘罗卫国,加毘罗卫国,所以你要说佛当时在世的时候,是整个印度的国王的儿子,称为太子,这不是这样子,但是我们现在中国来讲应该是讲诸侯的儿子,诸侯的儿子,而不是国王的儿子,但是因为我们佛教徒讲太子出家是很有面子,你听得懂吗?他是很有面子,但是这么讲是违背历史,违背历史,我们释迦牟尼佛是太子出家,大家都很有面子,但是实际上历史记载,按照历史上考据,他不是太子,一个联邦,像美国的一个联邦州州立的一个政府的儿子,这样讲是符合历史,若讲这个太子,是佛教徒很有光彩,很有光彩,像这样很不简单了,这样就很不简单了,算是很大了,照历史来讲是这样,照电影来演是大家都说太子出家,太子出家,所以这佛教徒大家走起路来就很神气,我们佛祖是太子出家,这出身身份有差别,出家身份有差别,现在若人家要来听经,喂!来听慧律法师讲经,对不对?我不要去。人家研究所的,读很多书的。这学历就搬出来,压住,读很多书,不是没有读书,有时候佛教徒就觉得很光荣,这种就是说配合世俗人,世俗人要读书比较高的法师他就看得起,不然我们读这么多书怎么比得上广钦老和尚,他若问你一句,你就哑口无言了,难道不是这样,人家没有读书,难道不是这样,因此配合这个世俗,世俗人学历比较高,看起来就比较有份量,说:来听学历比较高的人讲经。是这种原因,所以鹿苑时是佛下这个金刚座下,下这个金刚座下,那么他来讲这个四谛法给这个小乘的根机,那么鹿苑时,所以鹿苑时有这个渐初,画一条线就是渐教,因为它不是顿教,所以它是渐教的初机的时候在鹿苑时,那么秘密教呢?就是说因为根机不同,它所听到的只得到这个小乘的法,所以叫做鹿苑时,不定教也有,因为法会同时在讲,他所得到的只是像小乘的利益而已,所以秘密跟不定,再画一条线下来,秘密跟不定也有得到,讲大乘法却得到小乘的利益而已,所以秘密教、不定教都有在鹿苑时,画这个线下来鹿苑时,就是说秘密教、不定教有讲这个大乘的,或讲这个圆满教,就是他所得到的只有小乘的利益而已,所以画一个路线下来就是鹿苑时。

再来方等时,方等时就是渐教,小乘的根机,渐渐就成熟,渐渐成熟而言,就渐教的中间,就方等,方等就是遍十方,平等法,遍十方,平等法,这就变成大乘的,大乘法,这个大乘法里面,渐教的中间画一条线下来,渐中画一条线,方等,那么秘密教跟不定教有的人听小乘的得到这个方等,那么有的人听这个法华涅槃或是说听这个般若时,咦!得到这个方等,所以秘密教、不定教也有在方等,再来渐教的末,画一条线下来:般若时,佛经过这个鹿苑时,小乘的根机,经过方等时的这个大乘的根机,他知道要讲这个究竟空,所以在般若的旁边写三个字:讲毕竟空的道理,毕竟空的道理,这般若时讲毕竟空,讲十八空,空空,十八空,般若时讲毕竟空,大乘的根机已经成熟,他必须要讲这个般若时,就讲这个无相法,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无六度万行,无所谓的布施,无所谓的持戒,有自性本有布施,自性本有持戒,自性本有具足般若,所以说空全都否认,全都去掉一切的执著,毕竟空,连所得到的法全部要放下,毕竟空,叫做般若时,般若时,般若时画一条线上去:渐末,就是这个渐教根机,这渐教渐渐来,渐初、渐中、渐末,这根机渐渐来,渐渐成熟,所以渐末,秘密跟不定也是这样子,讲小乘的,那么他得到的般若的这智慧,或者讲圆教的得到般若的智慧,不一定,秘密,般若时,最后法华涅槃时,佛要入涅槃《法华经》,《法华经》,《法华经》的旁边写一个:佛从七十二岁开始讲《法华经》,佛从七十二岁一直讲到八十,《涅槃经》的旁边,佛入涅槃一日一夜讲《涅槃经》,《法华经》讲八年,《涅槃经》讲一日一夜,《涅槃经》讲一日一夜我们就要读很久了,很大本,《涅槃经》你看看很大本,很惊人,所以法华涅槃这个时候就是佛已经进入最后的阶段,最后的阶段,来!看这个……,五时看完了,现在看这个五味,五味,不是五味丸,乳味,为什么叫做乳味呢?《华严经》为什么叫做乳味呢?你知道什么原因吗?你知道是什么叫做牛奶的乳味,意思就是说华严是大菩萨,佛已经证到这个究竟法,他将他自内证的东西讲出来就等于一头牛,直接挤出来的牛乳,最新鲜的,直接、直接从牛的身上挤出来,简单讲这《华严经》,就是从佛的自内证的本性流露出来,一模一样,简单讲乳味就是与原来的味保持原来的味道一样,牛乳从牛身直接挤出来,这大菩萨的法从佛的自内证直接去体悟,意思是说直接的东西,直接的东西,没有经过任何地改变,简单讲《华严经》就是在讲佛他自内证的东西,他这个圆满法,富贵法,华严时就是乳味,但是因为这个乳味有的人不习惯,咦!慢慢、慢慢再转变,提炼变成酪味,有的人牛奶喝了会腹泻,不合,改变一个酪味,像小孩要吃酪味,鹿苑时,鹿苑时的小乘,酪味,酪味,就是乳味再提炼变酪,有一点酸酸的,再来方等时,方等时是什么呢?生酥味,生酥味,酪味再提炼变生酥味,慢慢再蒸熟,煮熟叫做熟酥味,般若时,熟酥味,熟酥味再提炼变醍醐味,醍醐味,醍醐是什么没有人知道,那么我有问过忏云老和尚:请问师父!这个醍醐是什么东西?他告诉我这个我印象很深,我们出那个冷盘你听得懂吗?冷盘若筍子出来,冷的筍子出来,沾的稠稠的那种叫做什么,沙拉,问起来就是那种东西,以前搞了老半天不晓得醍醐是什么东西,有的人说不是,有的人说不是,这醍醐是什么东西,不晓得。所以这逢甲大学的素食,素食团,忏云法师提一个字叫做醍醐轩,醍醐轩,人家十字轩,醍醐轩,我就是喜欢吃这种东西,醍醐轩,那么这个味道愈来愈纯,有的就愈来愈好,乳味是表示说它保持原来的鲜味,酪、生酥、熟酥、醍醐就是变……,改变提炼。再来《华严经》的底下,华严时的底下一个尖,简单讲就是说讲《华严经》的时候,因为根机太利,但说这个圆教,但是兼说别教,所以这个华严时只对这些大菩萨讲的,就是圆教,要不然就别教,鹿苑时,但,就是只有对小乘的,但三藏教,但就是藏教,藏教,藏教,对呢?方等时,方等时刚好小乘、大乘全都讲,就是藏、通、别、圆都有,就是对藏教也讲,对通教也讲,对藏教也讲,对通教也讲,对别教也讲,对圆教也讲,般若时,带有圆教这个道理,但是兼附通教跟别教的思想,所以用一个带,《法华经》叫做纯圆法,就它的教来讲它是属于圆教,属于部来讲它是纯圆,开显圆的旁边写两个字:纯圆,开显圆,我们圆教的旁边有一个开显圆,旁边写一个纯圆法,约部来讲它是指纯圆,纯圆法。

再来涅槃时的底下有个追说,佛要入涅槃的时候还有一些小乘的根机,一些藏、通、别、圆的根机,他不能讲这个纯圆法,所以说他就要追说,追说就是说追溯以前的,因为还有佛要入涅槃的时候还有一些小乘的根机,还没有收回来,还必须利益这些小乘的根机,所以从头再讲这个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的思想,让这些应该得度的他得度,因为佛要入涅槃了,叫做追说。所谓追泯,泯就是说他讲出来之后这个藏、通、别、圆再去掉,这个都不是究竟的,每一个众生该当成佛,十方三世一切佛每一个众生具足圆满,追泯,泯就是除掉,只有纯留这个圆满法,纯圆法就是泯,追说就是慈悲纳受比较差的根器,追泯就是要除掉这些权巧方便,只有留这个纯圆的法,泯,除掉的意思,除掉的意思。你若听这个讲表,这个线这样下来,就每样都解决了,对不对?就不会一头雾水,听这个讲表就OK了,对不对?听完之后心情就很好,以后自己看经典就有一个入处,在化法四教的旁边,写个:药味,药味。我们说化仪四教是药方,化法四教,药味,就直接开药。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看第三,看第三,五时:第一、华严时,第二、阿含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第五、法华涅槃时。华严三照,华严三照就是说《华严经》先利益,先照高山,高山的旁边写个:上根利智的人,大根器的人。次照幽谷,这个照就是利益,先利益,高山就是先利益地根机最利的人,这个日光慢慢、慢慢一直转、转……,转到中间这里,次照幽谷,幽谷就是差的根机,小乘的根机,蒙在谷子里面,山谷里面,次照幽谷,幽谷就是小乘,最差的根机,后照平地,后照平地,后来照到平地,照到平地,后照平地,平地,方等时,慢慢、慢慢照到这个大乘的根机。左边,食时,禺中时,正中时,现在讲,食时旁边就写个:方等时,禺中时就是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正中时就是法华涅槃时,这个是用吃饭的时间来譬喻,华严时跟阿含时这没有用吃饭的时间来譬喻,只有方等时,后照平地,中间画一条线跑出来,就是在讲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就吃饭的时间来形容它,来解释它,方等时,吃饭的时间等于八点,早上八点,AM,八点,八点,这意思就是说佛开始要利益众生了,开始有一点入这个佛法了,就是从大乘经典开始,方等时,这般若时,这个根机已经渐渐接近了,圆满了,就是早上十点,禺中时,早上十点,禺中时,到正中时,正中时,就是说佛他最重要要等的一天就是这个时候,在正中时的旁边写四个字:实相中道,实相中道,在旁边再写个:无影。为什么说正中时呢?就是无影。我们若拿一根竹竿,我们若拿一根竹竿去插在日光中间,日光照下来,这个竹竿没有这个影子,没有这个影子,这意思就是说佛在度众生度到最后,入这个法华涅槃时,法华涅槃时,没有二乘的,没有二乘法,声闻、缘觉也没有,没有权巧方便的菩萨法,全都直接进入中道实相法,正中时就是没有影子,没有影子就是除掉二乘还有权菩萨,权智菩萨,因为分一个实智菩萨,一个权智菩萨,除掉三种人,没有二乘人,没有权菩萨,权教的菩萨,所以叫做正中时,无影就是没有影子,正中午没有影子,没有影子就是不混杂的意思,直接进入实相中道,正中时,正中时,醍醐味,醍醐味,所以涅槃五味,《华严经》先照高山,乳味,阿含时,次照幽谷,酪味,方等时,后照平地,生酥味,般若时禺中时,叫做熟酥味,那么法华涅槃时,正中时叫做醍醐味,醍醐味。

再来,底下,《法华经》穷子喻,《法华经》在比喻,《华严经》的时候,佛在讲这个《华严经》,噢!很好,华严时表示说这个人,长老子他很有钱,很有势力,遥见其父,看到这个父亲是这么有地位,这么行的人,就像我们看到佛这样,《华严经》直接看到佛,但是这根机不够的,阿含时呢?阿含时是什么呢?雇汝除粪,现在看到长老有钱,有势力,儿子反而不敢认父亲,不敢认父亲,却一直离开,这个长老为了慈悲要让他继承这个财产,就是要继承这个佛的慧命,他先雇用他,你不是我的儿子,没错,你不是我的儿子,没错,但是我雇用你,雇用你来扫厕所,他现在扫厕所,扫厕所,每天就接触这个长老子,就像在座诸位说自己根机不够,自己根机不够,那么不敢讲他将来能够成佛,那么不敢承认他将来能够成佛,师父就要方便,有时间老菩萨来帮我清扫这个厕所,帮忙清扫这个讲堂,他就真的来了,所以一些老菩萨说:我到极乐世界扫地就好了。老菩萨没想到他也会成佛,他也会成佛,难道不是这样,所以现在师父就为他开示,就为他开示,开示:你也有成佛的一天,雇汝除粪,先雇请他来扫房子,阿含时,第三、方等时,方等时,心相体信,他现在慢慢,你的本性就是佛,你有具足这个本性,佛的本性,你有具足这个佛的本体,所以你要相信你也会成佛,心相体信就是说慢慢让他产生产生他的本性就是佛性,要让他相信,心相体证。

再来第四般若时,更无希取,啊!太好了,更无稀奇就是说噢!原来就是这样,我就是跟佛一样,更无希取就没什么自卑感,能够直接了解我的本性就是佛,并没有再要求其他的,我有这个能力能够继承佛这个衣钵,更无希取,确确实实有这个能力,叫做更无希取,到最后法华涅槃时聚会亲族,这个长者子他百年之后,要将这个担子交代给他的儿子,说:啊!……就集合这个亲族,我从今以后要将这个担子交给这个人,以前就是被我雇用来扫厕所的,慢慢我为他开示,他就是我的儿子,因为他相信他确确实实就是我的儿子,今天他没有自卑感,他有这个能力,荷担我这长者子的这个家业,就是聚会亲族,就是准备授记,旁边就是准备授记,为他授记,授记,授记就是他要成佛了,就交代你经过几劫之后你在什么他方世界你会成佛,你的国土叫做什么名,多清净的国土,叫做聚会亲族,就是表示说责任要交给他了,叫这些亲族大家集合,大家集合,这样讲完了(众鼓掌)。

现在再来。我们现在五时八教已经讲完了,已经讲完了。

【释《法华经》。】是解释这个《法华经》。【亦分三分。第一序品为序分。从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止。为正宗分。从后至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即为初善中善后善。】不是人很累的累,是前面也很善,中间也很善,到最后也是很善,是善事的善。底下:

【又一时下。指智者大师。先将全经二十八品分三分。又有一时。讲《法华经》。则将述本二门。各分序正流通三段】就是说【(即】门十四品分作序、正、流通,本门分作序、正、流通,这叫做各分【三分。)。《法华》一经。前十四品。乃迹门开权显实。迹者。即释迦今生。示现成佛之事迹。开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之权教(权巧方便而设)。显一乘之实理。】就是实相法,实相的道理,简单讲就是说《法华》就是要成佛,所以古时候的人说“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经》,我们要要开智慧要研究《楞严经》,这叫开慧楞严,成佛法华,要成佛要研究这个《法华经》,所以显这一乘的实理。

○【后十四品。乃本门开近显远。本者。】就是无量劫,【乃释迦】牟尼佛自【久远。】无量劫以来,【早成佛道谓之本。开如来之近寿。显本地之远寿】最近的寿命。显本地之远寿,【(法华如来寿量品云:】释迦牟尼佛开始讲,【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那由他劫翻译成中文叫做亿劫,亿,亿的意思,那由他就是百千亿,百千万亿叫做那由他。【迹本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把笔拿起来,就是第十品到第十四品叫做法师品,第十品到第十四品,《法华经》第十品到第十五品,所以叫做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者。第一序品。全为迹门序分。第二方便品。至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授这个学跟无学的记,授记就是要成佛了,【共八品为迹门正宗分。第十法师品。至第十四安乐行品。】那么这是这个流通分,就是迹门的流通分,【共五品为迹门流通分。】底下,【第十五从地涌出品前半。至弥勒菩萨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乃本门发起序。】发起序,【从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止。共二品半。乃本门正宗分。从第十八随喜功德品尽经。有十一品。皆为本门流通分。】那么讲这个的意思是要让大家简单了解一下,诸位!可能听起来会迷迷糊糊,但是没关系,先有这些观念就好,因为《法华经》很多人没看。

【解】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盖序必提一经之纲,就是说这序分就是一本经最重要的,流通分就是这个法可以布施出去,不会阻挡到,不壅。关系非小就是说很重要,后人不达,后来的人他不了解,看到经文稍微关涉这个义理,便判入这个正宗分,所以因此变成序分及流通分,只存这个故套,古时候的人怎样,我们就照怎样,并没有什么意义,这怎么可以说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讲】此乃寄责疏家。】就是说:寄责就是说有一点责备,有一点说这样是不适合,有一点说这样不适合。【分科未善。】分得不好。【蕅公对本经。】蕅益大师对本经【所分三分。与人不同。故首明三分。皆属紧要。】皆属于很重要。【引《法华》为证。以显初中后善也。】讲,通序者,现在看这个: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甲初序分为二乙初通序二别序

什么叫做通序,什么叫别序呢?

二别序

【讲】通序者。通于诸经皆具故。】意思是说别本经典也有这样,别序是只有我们这本《弥陀经》有而已,通于诸经典皆具,【即六种成就】所谓六种成就就是说【(如是乃信成就、】就是说我阿难确确实实,如,像听这样,如是,确确实实是从佛所听来的,不是我自己编的。【我闻乃闻成就,】信成就就是说这样人家才会相信,我们常常在说,国父说,总统说,我们佛教讲,佛说,若多一个佛就比较有力量,你不能说,我说,你算老几,你是老大还是老小,你说什么,人家瞧不起,对不对?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人这个权威性有时候力量很大,你说佛说力量就很大,因为这佛说的嘛!是圣人所讲的嘛!你若说我讲,没有人要相信你,如是,就像这样,信成就,为了要奠定众生信心,所以叫做信成就,我闻乃是闻成就,我阿难确确实实听到,那么这个佛成道之后差不多十几年,那么阿难是后来才出家,阿难是后来才出家,在僧团当中因为他前面没听到,没听到,没听到的时候,这个阿难他就要求佛祖、佛陀,说:希望佛陀从过去你所讲的法,我没听到的再讲一遍给我听,因为阿难记忆力很强,只要佛讲过的他就全部都记起来,我们这书还得背,但阿难不用,用看的就背起来,所以说我闻,虽然佛出家之后十几年当中他没听到经典,但是阿难剃度之后佛有补说,补以前他没听到的那些法,所以我闻就是阿难亲自听到。【一时乃时成就。】有一个时间,为什么讲一时呢?因为印度算的时间跟我们中国算的时间不同,所以你也不能讲某时某月某日,因为时差,以前的算法跟我们现在不太相同。【佛乃主成就,】就是有佛在。【舍卫国乃处成就,】有一个地方。【千二百五十人乃众成就)。又名证信序。有此六种证明。方信此经乃为佛说。】所以你若去看一贯道的书,神教的收就是没有这些,但是到今天很严重,今天都自称他是某佛再来的,将阿弥陀佛拿掉,将他的相处站在莲花上面也拿莲花在接引众生,这实在很悲哀,他也说:如是我闻,一时什么佛。现在还活着,我不能讲是谁,实在很悲哀,很悲哀,现在在美国,加拿大,加拿大,美国,如是我闻一时什么活佛在什么地方人有多少,他也用这样,很可怜,所以这末法,末法要遇到正法很难,要不然就搞一些有的没有的神通,要不然就用一些密法,密法实在是正法,是佛教的宗派,让这些不肖份子乱搞,搞得变成骗财双骗色,搞得乱七八糟,密宗人家真的是很有修行的一个宗派,让这些人乱搞,搞得破坏这个佛教的形象,形象,所以现在他也用如是我闻,他是什么在什么地方,看到那些你真的会头晕,真的,那么这个情形就等于,六种成就就是等于我们现在在开会,开会也有主席,这佛实在很厉害,当时两千多年都是国王的国家,当时他就知道要用民主去实行,所以最早的民主思想不是欧洲,不是我们这个中国,最早是佛,佛当时他就实行这个民主,出家人早出家排前面,晚出家排后面,无论皇亲国戚,你太子出家你也是……,他今天他乞丐来出家,也排前面,你是太子来出家,你比较慢出家你也要排在后面,这佛实在不简单,打破这个种族阶级的观念,所以利和同均,出家人要有大家都有,我来供养,要有大家都有,要有,大家都有,这间寺庙有十个,供养二百,要有大家都有,但是有一种开缘,比如说这众生跟这个师父比较有缘,他对这师父很有信心,佛有开缘,因为他要行菩萨道,这众生喜欢供养这个法师,所以他来到这个地方只供养这个法师,这样不犯戒,这样是一种度众生的办法,这样不犯戒,那么佛在两千多年以前他就知道这样,他就知道要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与大比丘僧多少、多少,就像我们现在开会,时间、地点、什么主席,多少人来签名,刚好跟我们今天开会不谋而合,很厉害,实在很行,真的,实在很行,你回去好好冷静想想佛怎么那么行,你想不透,他要让你相信,他第一个就是这样,所以内行的人他就看到什么一贯道扶鸾的鸾堂出来,一看就知道,前几天才接到一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写那个实在会呕吐死,真的,印那本经典会下地狱,下阿鼻地狱,真的,我叫阿贵师兄拿去烧掉,乱写,乱写,什么精、气、神,舍利子结成的气,唉呀!写那个实在真的是,所以说诸位!大家都认为弘法利益众生,不是这样子,弘法,你经教若不通达,因果你若分不清楚,你要弘法,我告诉你,你绝对下地狱,一定下地狱,根本你搞不清楚,这到底是正的、邪的,你自己你就不了解,你自己没有明心见性,你对本性的东西你不了解你还讲《六祖坛经》,根本你自己搞错了,佛性,非常非无常,惨了,这要怎么讲,什么叫非常非无常,佛性是永恒的生命,他就想这佛性是永远的生命,非常,佛性是永远的嘛!我们不是常常在讲佛是证到这个常乐我净,永久的,所以他听到常就认为本性就是永久的,完了,翘辫子,死路一条,死在文字里面,他没有悟到本性,他不知道本性是什么东西,所以这个讲经说法你说要造功德,是因为他必须要贯通这个经教,必须要了解悟到这个本性的东西,这样他讲这个法他绝对不会偏,他就不会离开这个本性的东西,我们若是不了解,只看到注解就乱写,就像我那天接到那本书,唉!一定死的,真的,那惨了,所以你说弘法是度众生也是造很多业,一句话不对你就惨了,比如说我们这些楼上楼下,我估计差不多有个在听,四、五百在听,讲一句话不对,要负五百个因果,一句话不对要负五百个因果,对不对?难道不是这样?知见错误嘛!不能引导众生入这个解脱的境界,难道不是这样,所以说诸位!不要稍微懂两句就要出来弘法,还早得很,还早得很,度众生,度鬼,度你就度不了还度众生,你先超度你的肚子倒是真的,吃得饱,穿得暖,听经听得清楚,不要动不动就要出来度众生,不要下地狱,不要下地狱就很好了,度鬼都度不了,鬼你还看不到,所以说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弘法不是很简单的事情,若要讲是很简单,注解血型来随便讲大家都讲得来,造业你就知道严重了,下地狱你就知道严重了,所以有这六种正信证明,方信此经乃为佛说。【又名经后序。】经后序,才能够证明这本经就是佛说的,又名经后序,经后序就【是佛说经之后。】佛说经之后。【佛临涅槃时。阿难问佛。一切经首。当安何语。】安何语,【佛示云。如是我闻等。六成就者。】如是就是要让他相信,我闻就是闻成就,一时就是时成就,佛就是主成就,什么人在讲经?佛在讲的,舍卫国就是处成就,什么人在听,一千二百五十个阿罗汉,这众成就。【具足六种。法会方得成就故。别序者。别于诸经不同故。惟此经是此序。为本经发起因缘。又名发起序。】发起序,发起序。【亦称经前序。】经前序就是说这本经前面讲经以前叫做经前序,【是说经之前。序述缘起也。】缘起,这本经是怎样来。底下:

乙初通序分二丙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

今初标法会时处

【讲】标弥陀法会。科中但云时处。文具信闻时主处五成就。乃从略也。】标这个弥陀法会时跟处。

【经】经典,《弥陀经》这么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给孤独园。【

【解】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师承就是有这个我确确实实是听到佛这么说的,师承,【一时标机感。】这个根机已经成熟,机感就是说众生的根器感得了佛要讲这部经,简单讲就是因缘成熟,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这看了很简单,如就是标这个信顺,就是说诸位一定要好好听这部《弥陀经》,要信顺这部《弥陀经》,我闻就是我是听佛说的,这确确实实是有根据的,一时是标这个因缘成熟要来讲经,佛是我们的教主,舍卫国就是标这个说经处。

【讲】此总标五种成就。标者表显也。如是标信顺者。

阿难结集经时。大众请云:如尊者所闻。】像阿难,如尊者你所闻到的。【当如是说。】你就要这样说。

【阿难答云:如是当说。如我所闻。】叫做如,如是当说,如我所闻,【故为信顺。】所以这叫做信顺。【乃表其信实。】要信,实实在在。【以顺众心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故居其首。】信才能够入,意即你要对佛有信心,今天也是要劝告诸位,你今天你对师父有信心你得到利益,你今天你在外面听到是非你对我没有信心,你没有得到利益,你绝对没有得到利益,你下决心依法不依人,我今天了解这个师父讲的法确确实实是正法,我不管众生讲什么,我就紧紧跟随这个师父,你有这种决心,你就绝对成佛,你今天来听这个经典,对这个师父有信心,外面听人讲两句,信心又失去,你这样没有得到利益,一点也没有得到利益,这个法这么好你不听,你听那些是非做啥,福报不够他就是非很多,你老是听到是非,人家福报够不曾听到什么,慧律法师,你有听到什么,我不曾听到,我福报大,你要听我们不要听,对不对?我老公怎样、怎样,你讲尽管你讲,让你透一口气,对不对?你讲是你个人的因果,对不对?我要如何,最多写名字为你消灾一下,你讲,我听我的,我不会动摇到,没有用,所以过去有高僧大德,他若听到对生死没有帮助的他不要听,发这个愿很不简单,你知道吗?我所听到的绝对要有助于解决生死的他才要听,若无益于我生死,他连听都不要听,这就不简单了,诸位!你若发这种愿,不怕你修行不会成功,保证成功,你内心都清净,全都清净,我不要听你那些有的没有的,明明真的我也不要听,对不对?我就听法,听法,所以说诸位!信要懂得,你要下一个决心,要下一个决心,下一个决心,所以我常常劝告说这些男众若是可以不要再犹豫,要来师父这里剃度出家,没有娶的就稍微暂缓一下,真的,有益无害,要成就要有两种条件,第一,要环境,对不对?吃、穿、住,我也建好了,我搞了二年三个月搞好了,你来到这里你也不用建给我住,你不用辛苦,有得吃有得住。第二、要善知识,对不对?师父这里一星期讲三天,我们这里的活动真的很惊人,我们这里一星期是五天,你知道吗?五天,我们这里一星期抵外面道场一个月的集合,你要了解,这种道场可以去了,可以去了(众鼓掌),有的人很严重,初出家剃度之后就要自己一个去住茅蓬,广化法师说这一定著魔,绝对著魔,广化法师有一个徒弟,有一个徒弟,还是他的同参,老和尚告诉我,好几年前告诉过我,说那个人是当兵的这个上尉退伍,三、四十岁,四十几岁,身体好,头脑又很好,出家之后就孤僻,就自己躲到山区里面,他认为他学问渊博,他绝对没有问题,就躲到山林里,躲到山里自己修行,经教看不懂,经教看不懂,他认为他学问渊博,都误解经典的意思,讲到禅,无所著,无所住,每样都开缘,全都开缘,到后来在山区里面著魔,著魔,所以广化法师,我们那时候初出家在南普陀佛学院他就教我们,在座诸位!初出家绝对不可以自己一个住,自己一个住保证完蛋,一定要住在团体里面,一定要有师父在旁边督促,至少有五年、十年以上,他盯着你你才不会懈怠,若自己初出家之后自己躲到山区修行,一定死的,那样修到后来就变成很孤僻,要是跟大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却不愿被人管,被人管,人家念他几句就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就离开,自己一个生活,住茅蓬住习惯了,不要人家管了,要自己看经典,所认识又有限,学问又有限,看是看不懂,现在再来团体生活又在生活上无法安住,因为看不习惯,看那个也不习惯,看这个也不习惯,每天都说人家不对,每天都说人家不对,都没有想到他自己不对,所以变成在茅蓬住习惯,自己一个住习惯,却变成孤僻,孤僻个性,跟人家都不合,也不让人家管,每天都说人家不对,自己不通达又低不下这个脸,所以老和尚一直劝告我们,诸位!这是最宝贵的意见,男众也好,女众也好,你若真的有想要走修行这条路,你初出家你一定要在团体中磨,这点我劝告你,一定要住团体,再怎么差你就有一个团体磨你,要不然自己一个住茅蓬,要早课也好,不早课也好,今天比较累,明天再来补,今天还很累,后天再来补,到后来早、晚课都没有在作,全都没有在念佛,人家一问:你怎么没有作早晚课?佛在心中,佛在心中,唉!死了,真的,真的,有时候跑去住茅蓬死在山路不晓得,身体烂光了,都没有人去为他埋葬,很可怜,不要这样做,这是老和尚再三交代,老和尚也告诉我,说:慧律法师!你以后若在讲经你就要劝告你那些徒弟,不要剃度之后三年五年就跑去躲在山中,绝对不可以这样做,我讲你你高兴也好,不高兴也没关系,听不习惯,拉倒,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对不对?再来:

○【我闻标师承者。】我闻就是标师承者。【师资一堂。】资就是学生,都是跟学生共聚一堂,【面命耳提。】面命耳提就是面对面这样告诉他,再三、再三劝告他。【亲承金口施教。】亲承金口施教,亲自教导他。【非辗转传闻也。】直接的。

○【一时标机感者。时至机熟感应道交。良时嘉会。大法当宣也。

○佛标教主者。佛自觉已圆。】已经圆满,【然后觉他。】之后再觉他。【以为应机施教之主。

○舍卫等标说法处者。】说法的地方。【舍卫是波斯匿王都城之名。此翻丰德。有谓】这个国家【国丰】很丰富,【四德。多闻。】这个国家大家都爱听法。【解脱。】这个国家很多解脱的圣者。【财宝。】这个国家很富裕。【五欲。】这个国家全都有,吃、穿、住都没问题。【四皆丰足。】现在说【余以财宝五欲。未可称德。】他就在想这个财宝五欲不可以说德,【将丰德二字。要分开说。当云国多财宝五欲之丰。人有解脱多闻之德。祇树。是祇陀太子之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金砖布地。所买之园。供养佛僧。为佛说法之处。】为佛说法之处。

【解】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悟此者少)。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讲实相的妙理,古今不变,实相的妙理从过去到现在绝对不改变,名叫做如。依实相理,旁边,看那四个字:“悟此者少”,悟到这个实相理,无念无所不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实相道理,悟到这道理的人很少,念佛求往生净土的人,决定无非,绝对没有错,你只要念佛求往生净土,绝对对,决定没有错,叫做是。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讲】此别释】这个时候特别解释【如是。不变名如。无非曰是。实相妙理。乃指本经正体。实相者。真实之相也。远离虚妄名相故。妙理者。妙性理体也。幷非一切事相故。此体非古非今。不属古今。故古今不变。名之为如。譬喻虚空。非明非暗。不属明暗。而明暗不能变也。】【

依实相理。求生净土四句。实相妙理。并非他物。即现前一念心之自性。】现前,注意这个现前就是当下,但是这句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他把当下解释作现在,又完了,那又完了,我们说当下一念有人解释作现在,现在是过去、现在、未来,那才说现在,所以你若说现在就落入生灭法,过去、现在、未来,你说今要念,现在要念这个佛,现在,不对,所以你把当下解释作现在是不对的,这样也无法解释,若说当下不能解释作现在,那么到底是要用什么来形容我们这个念头的真实相,简单讲当下要解释说现在无所住,这一念才能讲当下,连当下,连现在,这个念头都没有,藉着时间的假相存在现在这个念头而无所住,无所住于过去,无所住于现在,无所住于未来,只是一个理体的念头讲当下,但是那个当下是无所住的存在,无所住的存在名为当下,诸位!你慢慢去体会我的意思,知道吗?无所住的当下,无所住的现在名为当下,你只能这样解释,你若说当下解释作说现在,那这个又变成生灭法的执著,你不可以这样讲,当下就是现在,现在这一念又马上过去,现在又过去,那当下就是现在,现在又变成生灭法,知道吗?所以这个当下不可以这样解释,这点听了快开悟了,这样知道吧!所以说听经闻法就是那个要诀而已,你听得懂吗?那个要诀,那个要诀若一打开,电灯就开了,电灯就开了,若自己看二、三十年,还在看当下解释作现在,死路一条,所以现前一念心之自性,现前的旁边还要括弧无所住,无所住,现前一念这心之自性,【依此心性念佛。】用无所住的心、心性去念佛,【求生净土。能念是实相心。所念是实相佛。能求是实相信愿。所生是实相净土。即前辨体文中所云。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故谓决定无非。曰是。

小字批云。】小字批云讲什么,这四个字什么意思,看这四个字就看不懂了,对不对?看不懂,对吧!看懂的举手,小字批云什么意思,好!看:“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实相理旁边那四个字是什么,听师父讲比较快,你看,自己找得找老半天。【悟此者少。】“悟此者少”,所以说小字批云,批在大字旁边的小字叫做小字批云,光是这样你就看不懂了,光是连这个你就要靠师父了。【达默法师曰:真实不多也。世人但知实相无念。而不达无所不念。又但知实相无生。而不达无所不生。今依此无所不念。故念佛。无所不生。故求生也。是之谓决定无非。曰是。

【解】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我先解释,待会儿再翻过去,待会儿再翻过去。实相非我非无我,实相非我,这四大皆空不是真的我,但是你也不可以说无我,因为我们的本性清清净净,你跟他讲一个我,大家比较有一个具体的观念,具体的观念,所以说实相非我非无我,也不可以说有我,也不可以说没有我。阿难不坏假名,假名就是我,慧律法师这个就是我,这是四大皆空,五蕴无我的假我,这是假的东西,我若要讲也得讲我,不然你要讲什么人,这个明天还要领众做晚课,对不对?不可以这样讲,要是没有名字,没什么名字,对不对?那个,那个是谁,所以你叫名字出来是比较好叫,我们虽然知道空,但是不坏假名,你叫他没关系,没差别,不在这个文字上,意思是说不坏假名,简单讲就是文字当下就是般若,简单讲就是这样,文字当下就是般若的意思,文字当下就是般若,故仍称我,所以还是称为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亲聆,把笔拿起来,你不要以为那个好懂,聆是什么意思?聆听,聆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个字大家都懂,不然你举手,不懂,连这个字最简单的,从小学读到大学你都不懂这个字是什么意思,这个字叫做心中了了分明,不然你以为你很行,我说你不行,这个字很简单,你每天在看的你都不懂,亲聆,心中了了,清清楚楚,圆音就是圆满的音声,这个圆包括有彻理的意思,包括有彻理的意思,彻这个道理的意思,如空印空,空就是无所著,无所对立,印空,当下,佛这么说,我也这么听,他无所著,我也无所著,这个叫闻,所以如空印空的意思就是说佛他虽然这么说,当下是空性,我这样听当下也是空性,名叫做如空印空,无所住的意思。

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实相它是非我,因为实相的东西是中道,若有我就有偏,非无我,也不可以说无我,因为自性具足清净之心当下就是绝对的东西,所以也不可以说无我,所以说我若就众生而言是虚妄的执著,四大的假我,就诸佛菩萨是证悟到本性,那个清净的本性的我就是不同,不同,所以说实相非我,非无我,也不可以说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我们就要有这个名,名虽然是假的,但是会让我们达到真的,这张地图虽然是假的,但是会让你找到目标,语言虽然是假相,会让我们悟到实相,所以文字也是实相般若,语言也是实相的般若,文字当下就是般若,语言本身就是般若,只看你如何运用,所以阿难不坏假名,故乃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耳根发这个耳识,心中清清楚楚来听这个圆音,圆音就是无缺陷、无偏、无执著,圆满之音,如空印空,名闻,意思就是说像空印空,空就是无所著、无所住,那么佛这样说,我这样听,所以说通达到本性清净的东西,佛在讲的时候也没有讲的这个语言,我在听也没有我在听的这个分别心,虽分别当下就通达清净的本性,就是我们的本性实相的东西,所以说如空印空,空就是无所著、无所住的东西,所以名闻。

【讲】此别释我闻。实相无相。故非同凡夫之有我。实相无不相。故非同二乘之无我。】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凡夫,此别释我闻,实相无相,这不是非同凡夫,凡夫是执著我们这个四大假的色身当作是自己,这个色身是臭的、会烂的、是生灭的东西,不是真实的东西,不是像凡夫的有我,凡夫执著一个有我,实相无不相,故非同二乘之无我,声闻跟缘觉他知道这色身不是我,所以他就修这个空观,修这个空观,破这个执著,修这个空观,那么到后来,修到最后无我,无我,他无我的意思是说,破除这个我执,但是他还不知道我们这个清净心是绝对的我,清净心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有一个真实的本性,所以诸佛菩萨说我们这个我是指我们绝对的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简单讲这个我也就是清净的本性,清净的本性,所以也不是二乘人的这个无我。【阿难乃随顺菩萨假我。随顺世间。假名为我。并无我见之与我慢。】意思是说他虽然称我而言,不是像众生的我见,自己的看法都对,我们众生一辈子在这个我见里面,都死在这两个字上,因为我们人他主观的意识很重,所以他不能接受客观的环境,我们这个世间人接受人家劝告的很少,接受人家建议的人也是很少,事实上我们人很傻,人家在跟我们讲这个道理,是他累积十年、二十年的经验,我们人很傻,这个人很慈悲,他这样劝告你,怎样劝告,我们都不听,有时候人家是累积,累积几十年的经验劝告你,但是因为我们没有遇到的话,会用我们这个我见,用我们这个我见,那么用我们这个我见就是说主观的意识,这个主观的意识会让我们产生对立性的敌人,我的见解就是怎样,我的见解就是怎样,我们人很自私,我们这个执著若遭受到逆境的时候,因为他以他自己的看法,现在人家很不满意他的看法,他就隐藏起来,说:这别人说的这不是我的意思,将这责任都推给别人,所以我们人是一种无知又无耻的动物,现在我的见解我认为这样对,做到一半,发觉这条路行不通,就说:这别人的意见,这不是我的意见。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推掉,事实上明明是他的意见,事实上就是他的意见,所以我见是我们修行很大的障碍,但是我们也不可以全都听人家的,全都听人家的,我们今天无法办事情。有一个故事,经典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建一间房子,前面,人家说他要向南方,说帝王,帝王之向,向南方,现在建房子就向南方,说:你这样不行,向南方蜂窝很多,你要向北方。他再向北方,打掉,再向北方,向北方不好,北方,北方一吹会感冒,要向东方,他就向东,东也不好,东边,太阳升起一下子就照到日光,整天热呼呼的,西方不好,太阳西照,晚上睡觉会热,东南西北都建过了,不晓得要建向哪一边,都没有自己的意见这样也不可以,所以这种事情就是说我们有智慧,我们还要接受别人的看法跟意见作一个综合,适合我们的环境,我们人的我见也是很重,比如说他看到诸佛菩萨发那个愿很大,啊!我要到地狱救众生,谛闲大师有一个徒弟,谛闲大师刚好在修行,他徒弟说:师父!师父!我要学这地藏王菩萨,要到地狱救众生。他师父刚好拿一把香,说:来、来……。他以为他师父叫他做什么,他说:那尊地藏王菩萨。是啊!那把香触下去。啊!师父!你怎么拿香烧我。这把香你就受不了了,要下地狱救众生,你脑袋有没有坏掉。这束香你就受不了了,你要下地狱救众生,讲开玩笑的话。所以我们这个我见,就是说我们发的愿,就是说我们根本做不到,发的根本就是空虚的愿,空虚的愿,所以这个我见不管是在家、出家包括一切修行人,多多少少都有他自己的看法,多多少少都自己的看法,所以也不可以偏自己的看法,也不可以没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变成很难做,很难做,因此这世间的冲突,意见的不合,这是绝对存在的,你走到世间哪一个角落,哪一个时间都是这样,并无我见之与我慢,我慢就是高,将自己提很高,我慢高山不留德水,我慢的人他不可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也不可能修行,再好的东西到他身上都被排除,排除,留不住,所以我慢的人他就像开门见山,因为他不肯自己打开他的门,若打开他的门,第一个就我慢,开门就见山,因为他将自己看得很高,看得很高的时候,别人所说的就不能接受,就不能接受,我慢,你注意看,你注意看,每一个人讲话当中都有我慢,我慢,都有一介我存在,有的赞叹自己的意思,都批评别人,有在赞叹自己的意思,所以这个我慢是遍一切众生都有,遍一切众生都有,这个狗也有狗慢,这狗若在咬那个骨头,你若走近的时候……,不要靠过来,我现在在吃骨头,太过份我就咬你,慢,他若有得到一点利益的时候他就紧抓不放,他就不会管一切众生,所以这个斗争,这个社会,除非你往生极乐世界,要不然这世间你走到哪里都一样,所以人家若怎样修理我们,我都认为这很自然,这娑婆世界本来就是,没有一片、没有一寸、一尺的土地让我们安居,三界犹如火宅嘛!三界就像火宅,对不对?根本没有一个地方可住,对不对?你今天用菩萨心肠要去救一切众生,众生也是要让你死,一样,他不会很感恩你,你知道吗?所以只有哪一种人可以解脱,只有佛那种人能够解脱,他不管众生对他看法如何,我就做我的,你若要讲,你家的事,这是唯一的办法,就这样而已,你若说我要来要求别人,你不要批评我,拜托!你不要诽谤我,不可能的事情。人要怎么做,修行人也是很困难,你今天你跑到深山林中躲,人家说你是小乘的,你自私,今天你来都市度众生,人家也会说你不知道要修行,攀缘,就是被这个五欲六尘迷了,所以你到底是要躲到山上,还是要躲到山下,所以说一切法就问我们自己良心,我尽心尽力做,其余不重要,学佛就是学心安,要讲尽管讲,要批评尽管批评,所以因为众生的我见跟我慢,对不对?全都具足,因此自古迄今,像道安法师,东晋的道安法师将这个经典分作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人家就说他自作聪明,人家印度经典就没有这样分,到后来证于亲光,《佛地经论》来,亲光菩萨著作的《佛地经论》,证明他确确实实就是这样,对不对?大家都对他诽谤,所以说每一件事情若没到最终的目的你很难讲,因为每一个人这个见跟慢,他会将别人的优点看得一文不值,看得一文不值,你若常常出去你就会听到佛教一些闲言闲语,像我坐计程车,他就听到某某大师怎样,那么你走到哪里都有听到这些闲言闲语,你今天想,你想,他今天影响佛教这么大就像一根大柱子一样,这大柱子稍微缺一角,你是要将大柱子**,还是要拿外面那支栏竿撑着,很简单的事情,佛教里面的法师真的影响我们的实在是很有限,现在他稍微一点点缺陷,就要把他整死,现在剩下这支大柱子稍微掉落一个洞,稍微油漆就好,他现在不是,啊!百分之九十九对,你一分,百分之一不对,你这支柱子要整支砍掉,整支砍掉,整个佛门都倒,不是这样?你去看病,你去看医生,你去看医生的时候,先问医生:你的身体好还是坏,你管他的身体好还是坏,他若能治你的病你管医生的身体好还是坏?你听得懂我的意思吗?这个法师所护的法若有办法救度你,有办法超越你一切的痛苦、烦恼,你管法师他有修行没有修行,这样听得懂吗?佛门就是这样,今天我们若做百分之九十九好,零点一不好,该死,所以我现在很自在,我都躲起来,躲起来,因此我们说修行当中这个见跟慢绝对要去掉,不然佛门绝对乱的,真的,讲虽然这么讲也是很困难,人家说佛教一盘散沙,山头主义,门户之见这么深,是从哪里来的,大家都说大慈大悲,拜这个师父不可以拜别的,我这里没这种事,你要皈依我,你要再皈依我,你要再皈依一百个也没关系,反正你要结一百个法师的缘也没关系,这没关系,对不对?善财童子就五十三参,你们拜百个法师跟我无关,我没有这种心理,文殊讲堂的信徒是十方的,十方来,十方去,十方来,十方去,你要跑哪一间道场都跟我无关,来来去去都没事,不会要求你一定得到我这里,一定要供养,没这种事情,没这种事情,反而为了众生而起烦恼,所以说我无所见,也无所慢,一切随缘。【但不坏假名。故仍称我。非如凡夫妄执之实我。及与外道妄计之神我也。】外道,外道他这个妄计有一个神我,有一个神我。

【耳根发耳识者。耳根。有浮尘胜义之分。】把笔拿起来,浮尘根,浮尘根就是我们今天的这个所谓的肉,肉耳,胜义类似神经,耳朵的神经系统,类似,不是真的哦!类似,浮尘根,有胜义根,浮尘根就是说浮在外面的,浮在外面很明显的这个耳朵这个肉,胜义就是类似今天的神经系统,但是事实上它不是神经系统,藉着胜义根而发识,而发识。【浮尘是地水火风。】地、水、火、风。【粗四大所成。即今两耳。人人可见。胜义是清净四大所成。惟天眼圣眼能见。】惟有天眼圣人的眼睛看得到。【耳识依胜义根发。】这胜义根是微细的四大,又不是我们今天的神经系统,类似而已,所以有的人说这个胜义根是神经系统,我看有的人唯识学的注解,唯识学的注解胜义根就是我们所说的神经系统,这不对,胜义根不是神经系统,不是耳朵的神经系统,是类似而已,所以耳根依这个胜义根所发。【当知根无分别。识有分别。不可不知。】不可不知。【唯识云:愚者(指声闻)难分识与根。】这个阿罗汉,愚者就是“指声闻”,阿罗汉,证到阿罗汉果的还无法分这个识跟根,意思是说这很微细我们无法分别。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