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慧律法师

【解】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然诸经示净土行,如果念作净dù是一种超越娑婆的感觉,超越娑婆的感觉是修行而有所成就,念作净dù,如果念净tǔ,是表示极乐世界有很大的一个地方,庄严的地方,

所以念净dù是属于修行而超越的感觉,如果念净tǔ是庄严的清净极乐世界,然诸经示净土行,那么在种种的这个经典,开示这个净土的修行方法,万别千差,万别千差,比如说你观像,画这个西方三圣,画这个西方三圣,观像就是看这个西方三圣来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观像,观想呢?

没有看佛像,只是自己念头想而已,礼拜呢?我们认真拜佛,认真拜佛,供养呢?有的人读作供yǎng,若对长辈读作供yàng,对晚辈读作供yǎng,供yàng,若在《雷音宝鉴》它就有这样写,若对长辈,我要供yàng法师才对,我供yǎng法师,这样就不对,供yǎng法师就变成法师是晚辈,若供yàng法师就是说师父就是我们的长辈,读作供yàng,但是因为现在大家都供yǎng供yǎng习惯了,供yǎng法师,供yǎng法师,没关系,念习惯就好了,习惯就好了,

所以供养,五悔呢?就是能悔过,五悔就是五种事情会让我们改过自新走向佛道,叫做五悔,六念,后面有,念佛、念法、念僧,这后面待会讲到,在这里不必重复,什么念天、念戒、念施,后面会讲,六念,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只要你有一项好好用功全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讲】此下校量行妙。先示诸行。然诸经中。有示净土之行。种种不一。故曰万别千差。】万别千差,【观像。即《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经》,【示观像之法。】观像之法,般舟三昧就是九十天没睡,站着睡,不可以坐,不可以躺着,不可以坐,不可以躺着,九十天,三个月,有的人是一百天,般舟三昧,示这个观像之法。


【观想。即十六观经。观想西方。】观想就是说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按照经典所记载的我们好好地观想。

【依正诸法。礼拜。供养。五悔。即《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此两愿。】礼敬诸佛就是对一切的众生,因为众生是未来佛嘛!礼敬诸佛就是对一切众生都恭恭敬敬,礼敬诸佛不是叫你在佛祖面前拜佛,不是这意思,当然尊重佛祖这大家都会,意思是说众生是未来佛,所以你要礼敬一切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诸佛跟众生,第二称赞如来,要赞叹一切众生,随喜功德,钓竿如来,不要造业,不要造这个口业,这两愿就是【摄属礼拜。】十大愿王,这两愿是属于礼拜。

【既礼拜。必恭敬称赞也。三者广修供养。此愿属供养。】供养。

【五悔者。】就是哪五种呢?


【一忏悔。二劝请。】劝请就是请佛住世,请佛住世,比如说……,这请佛住世目前没有,没有这个佛祖,目前只有一些大法师,或是一些法师在弘法,像我们这些不是大法师,我们这是小法师又没德行,没有能力,简单,滥竽充数,这劝请的意思就是说,噢!请佛住世,那么我们现在请大法师住世,那么请大法师住世就是怎样呢?

像广化法师修的,广化法师每天若在念佛,都回向给广钦老和尚跟李炳南老居士,这是我亲近广化老法师,这位老法师实在是很不简单,我不曾看过这么慈悲的人,若煮云老法师是我所看过最没有是非的人,我的上人一辈子不曾讲人家的坏话,不曾讲人家的是非,不曾,我不曾听过,不曾听过,

所以广化老法师他自己病苦病得很严重,他每一晚在念佛,早课、晚课都回向给广钦老和尚住世,李炳南老居士住世,那时候他们两个老人家还没有往生,他们两个老人家若住世我们佛教就会兴旺,还回向一些高僧大德、长老,一些老和尚,那么我现在在修行,换我回向给他老人家,广化老法师,老法师,我们法会也是有写上去,法会也是有写上去,写这个牌位,所以这个劝请就是请这些高僧大德来住世,我们平时在修持一直回向给他,一直回向给他,这样众生就有福报,众生就有福报,

所以说广钦老和尚活到九十岁,李炳南老居士活到九十岁,可能全台湾省很多人都念佛回向给他,若我可能不用念,我这个人可能很快就回去了,真的,我不骗你,我很快就回去了,你再回向也维持不久,拚命一直吐,刚才要来讲还吐,很奇怪,这鬼都不要原谅我,我发一个大愿你知道吗?发一个大愿,我说要将……,

高雄,我本来要开《比丘尼戒》,我要开这个《比丘尼戒》,戒本都印好了,重新打字,重新校对,都印好了,现在外面乱搞,搞得我暂时停,暂时停,不敢讲,这个人的罪过会下地狱,这个人的罪过会下地狱,会下地狱,经过半年、一年之后再跟法师开《比丘尼戒》,经过一年半载,我发一个愿要弘法,要将这个佛法带来高雄,录音,带到全台湾省,噢!辛苦,发愿之后一直生病,一直痛苦,实在是……,

可见众生的业实在很重,确实很重,很感应你知道吗?比念观世音菩萨还感应,真的,我发一个愿要普度众生受不了,躺着,吐又腹泻,吐,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一直痛苦,发愿之后马上躺在床上,你知道吗?

诸位菩萨你若不稍微帮忙我稳死的,后面稍微撑一下,稍微撑一下,若在修行多少帮我回向,稍微帮忙撑一下,不然会死,真的,所以这个魔王,魔王看到发大愿的法师要来普度众生,大家要跳出六道轮回,他的魔宫会震动,魔宫会震动,

所以他要困扰,要困扰我,所以我常常在睡的时候,常常要来找我,很奇怪,不晓得有没有去找你们,若有人要代替,你来告诉我,说:我代替慧律法师,将你的名字、住址抄给我,我就叫他去找你。劝请。

【三随喜。】随喜就是说不要持反对的这个意见,人家若有好的要赞叹人家,全台湾省什么做得最差,佛教当中全台湾省做得最差的就是这两个字,随喜功德,门户之见,佛教一盘散沙,门户之见,山头主意(义),就是随喜功德不够,

所以我常常劝告徒弟,你认为我这个法能契合得来你就进来,你进来的时候要互相赞叹,你若是认为我这个法不契合,菩萨!对不起!别间道场还很多,门都开着等你,离开的时候不要诽谤,不要诽谤,你有缘来我这个讲堂,无缘,离开不要互相诽谤跟攻击,要随喜功德,彼此认为无缘,无缘,所以来我这个讲堂,来我这个讲堂,尽量没有是非,尽量赞叹如来,诸位众生不要传是非,不要听是非,不要讲是非,尽量随喜。

【四回向。】回向有三种,回小向大,回事向理,回因向果。(法师在打嗝)要来了,要来了,过去看人家起乩就是这样,起乩,我很害怕有一天发作,拿七星剑起来砍,没有啦!这是胃,胃寒,胃寒。

我今天讲给这个大专生听,所以我今天有比较累,所以这个时候已经讲五十分了,五十分了,诸位!让法师休息一下,待会再来,回向,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小向大。回小向大,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你先抄起来,待会我再来解释。回小向大,因为我们是修菩萨行,我们不可以自私,我们自己念佛是小,法界众生是大,叫做回小向大,因为要扩展我们这个心量,符合这个菩萨行,所以回小向大,小就是个人,大就是法界无量的众生。

回因向果,我们这个时候所有的修行,供养、礼佛、拜忏、布施、持戒、念佛、佛七,这都有功德,所以要回因向果,向果就是我们最究竟,该当成佛道,大家都希望能够成佛叫做回因向果。回事向理,我们念佛是事相,有出声音,用这个色身,为什么向这个理呢?

因为理是无生的东西,你要回向理体,无生的东西,你才有一天会进入佛的果位,所以回事向理就是要直入无生的道场,大寂静处,所以回事向理就是回这个对立性的世间法,进入绝对的出世间法,就是无生法忍,这是成佛最重要。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这就是回向。

【五发愿。】回向,发愿。【后四亦名悔者。】后面四种叫做悔。【以五者皆能悔过灭罪故。】意思就是说劝请、随喜、回向、发愿,这都叫做悔,以五者,以这五种都能悔过,灭罪故。

【四者忏悔业障。此愿属五悔第一忏悔。五者随喜功德。此愿属五悔第三随喜。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此两愿摄属五悔第二劝请。】第六请转*轮就是希望请这些圣人、菩萨来转*轮,就是讲经说法来度众生,来降伏诸天天魔外道,令一切众生能够走入佛道,走入正途,好好修持来普度众生,

所以转这个*轮众生才有福报,若没转*轮,众生就没有福报,经典这么说,说若是有无量的众生,以一切饮食、医药供养二乘人,就是声闻跟缘觉,如是经过无量无边的劫所修的福德,不大,这样修的福不大,所种的福不大,比不上一个人上台转*轮讲到自性清净心,讲到这个本性的东西,因为本性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本性,讲一点点它就是遍法界,不如一个大乘菩萨上台讲四句偈,解释四句偈,依法修行,功德比这个法师所修的法,所修的福还要少,这样意思就是说你用金钱去布施,边是有形相的东西,你有福,但是你若用佛法一滴,四句偈,边样就能令众生解脱生死,

所以施舍佛法,转这个*轮的功德,会无量无边,因为它通达本性,通达本性,不是可以用数量去衡量,第七请佛住世,请佛住世,我们现在佛不在了,只有请一些大法师住世,请一些大法师住世,这两愿就是摄在五悔里面第二的劝请。

【既请佛说法。必请久住世间也。】现在佛不在,现在请高僧大德住世来度众生,众生就有福,这个法界若没有转,这个五浊恶世就没有一个有办法脱离三界,没有一个有办法,没有办法。

【八者常随佛学。】就是不要离开善知识,不要离开善知识,常随佛学就是不要离开佛学,当然你要研究佛学你就一定要有善知识,你没有善知识你怎么研究佛学呢?你自己看你看得懂吗?你自己看看得懂吗?一定看不懂,看不懂你就不可以离开善知识,常随佛学就是不能离开善知识。

【九者恒顺众生。】所谓恒顺众生就是永远顺着众生各种的喜爱,施舍种种下根机的法叫做恒顺众生,那恒顺众生也可以改变我们的修养,我们可以常常恒顺众生我们比较不会生气,比较不会生气。有的人说众生做坏事你怎么顺从他,恒顺众生,恒顺众生不是这意思,恒顺众生就是说他是要求佛法,要合他的根机,要说什么法,只要众生,比如说老阿婆年纪大她要听一些故事,年轻人他要听一些比较深奥的,若法师要听一些戒律,意思是说恒顺众生,恒顺众生,不能说杀人放火你也要恒顺众生,对不对?这句话不要解释错误。

【此两愿。摄属五悔第五发愿。】第五发愿,【十者普皆回向。】就是回向净土,【即回向众生。同生净土。同证真如。同成佛道。此愿属五悔第四回向。】我们这样看起来有时候你会觉得很乱,会很乱,我现在跟诸位解释,你现在将笔拿起来,你这样看起来可能会很乱,其实这就是在解释十大愿王而已:

一者礼敬诸佛(,画一个四角型,画一个框框),

二者称赞如来(,画一个框框),

这两愿就是属于礼拜,礼拜。

再来第三广修供养,(,画一个框框),这是属于供养,供养。

中间,中间,四者忏悔业障(,画一个框框),这就是属于五悔里面的第一个忏悔。

五者随喜功德(,画一个框框,框起来),这个愿是属于五悔里面的第三随喜。五悔就是忏悔(四忏悔业障)、劝请(第六请转*轮,第七请佛住世)、随喜(五随喜功德)、回向(十普皆回向)、发愿(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所以第五随喜功德是属于五悔里面的随喜。

第六请转*轮,第七请佛住世(,这个都画起来),这两个属于五悔里面第二劝请,这样你就不会乱掉。

第八常随佛学,第九恒顺众生这两愿摄五悔里面第五发愿,所以第八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这个都画起来,这两愿是属于五悔里面的发愿。

第十普皆回向,画一个框框,回向众生,就是这个五悔里面的回向,这样就清清楚楚了,我这样跟你讲,你照这样画起来,你就不会乱七八糟了,你就不会看得乱七八糟,这样就很清楚了,简单讲就是五悔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就是跟五悔同一体的东西,名词不同而已。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六念等者。一者念佛。为慈悲导师。】为什么念佛呢?念佛的慈悲,念佛的德行,念佛的智慧,念佛的修行,利益众生,为慈悲导师,为我们慈悲的导师,【二者念法。乃诸佛所师。】就是诸佛他……,所师就是遵守的法则,这个师,诸佛所师就是诸佛所遵守的法则,念法,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念法,所以简单讲就是佛悟到宇宙人生的道理,为什么要念法呢?诸佛所师,诸佛所师就是诸佛所遵守的法则、真理。

【三者念僧。】要念念,僧就【是人天福田。】人天的福田,天人看到法师也要顶礼,当然是有修行的人,像我们这种没有修行的他看到合掌,就算对我们很恭敬了,我们是不够资格让天上的人顶礼,像道宣律师,像今天的忏云老和尚,还是像这个广化老法师,这引起高僧大德,这都够资格,至于我,我不够资格,我这个黑卒人家不要唾弃我,就算很好了,念僧就是人天的福田,种福田。

【四者念天。】把笔拿起来,天翻译成中文叫做光明的意思,这个天跟我们那个天实在不是这个意思,念这个天上的人这个光明,天翻译成中文是光明的意思。【得长寿安乐。】长寿安乐,因为天人寿命长又安乐,安乐,所以他无量的光明。

【五者念戒。】意思是说念念持戒清净。【能清净三业。】就是身、口、意,身业、口业、意业三业都清净,念戒。【六者念施。】念施就是布施,你若心里常常布施,心里就没有恨心,就不会悭贪。

【能普济有情。】帮忙一切众生叫做有情。【此六念是十六观经。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之一。】这六念要记得是《十六观经》三种的众生,当得往生就是修六念,修六念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三种者。一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这样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你看看!我劝告诸位,你若犯到其他的戒律,你还好忏悔,这杀生是断众生的正报,这很难忏悔,这是算欠人家的命债,欠人家的生命,我杀死这头牛,我欠这个牛的生命,我杀死这只鸡,我欠这只鸡的生命,人是一条生命而已,你命终的时候,杀死这么多众生的时候,噢!除非你像张善和这样临命终遇到善知识,还生生世世有修,要不然杀生要往生很困难,所以第一个要戒杀,慈心不杀意思是说绝对不可以杀生,具诸戒行,要持戒,身、口、意清净。

【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绝对的平等,换句话说方等就是大乘的别名,把笔拿起来,方等就是大乘的别名,所以方等经典就是大乘经典,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平等,绝对平等,遍十方,绝对的平等,那当然是大乘经典,读诵大乘方等的经典,意思是说我们要诵《金刚经》诵《弥陀经》,要诵经,要诵经,诵经之后回向,诵《地藏经》、《普门品》、《法华经》、《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诵经,所以我们都有共修念佛,共修,所以念诵《弥陀经》,念佛,《普门品》、《地藏经》、药师经》都有,

【三修行六念。】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这念的意思就是说去实行,这个意思要学佛。念佛就是要学佛的行为,念法就是遵法,重视这个法,念僧就是尊重出家人,念天就是常常刻这个光明,我们人心地要光明,念戒就是去实行这个持戒,念施,化这个慈悲心去普施,所以这个念是念头没错,实在说是去实行,去实行。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等字。】这个等,前面两种,【即等前二种。】把笔拿起来,哪两种呢?就是五悔六念,五悔六念,【以及万善。】以及万善。

【皆可庄严净土也。奉劝念佛。必宜正助双修。】正就是我们的色身,助就是行善,行十善,正助双修,【以念佛为正修。以余行为助道。】比如说发一个大心清理讲堂,发一个大心供养、布施,发一个大心利益众生,行十善,这都是助行。【所修余行。回向发愿。亦得往生。故曰。一一行成。皆生净土。】皆生净土。好!

【解】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行经)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教经)。无上了义。圆顿中(理经)。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古人圆极语)。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解,唯,把笔拿起来,唯独,单独的独,唯持名一法就是只有这个持名一法,执持名号,执持名号一法,收机最广,上根、中根、下根机的人全都摄收,不遗就对了,摄受最大,下手最容易,意思是说下手最简单,下手最容易,要如何用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念而已,一心这样念,所以释迦慈尊,这个慈悲的慈父,不问自说,为什么不问自说呢?

因为太深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等觉菩萨就不知其一、二,等觉菩萨就不能了解持名念佛为什么这么不可思议殊胜,等觉菩萨就不能了解,所以何况说这些大智舍利弗,所以不问自说,不问自说就表示这《弥陀经》,太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有佛他能够通达而已,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特别向这个大智舍利弗介绍,拈出就是介绍,向他介绍一下,介绍这个极乐世界,而且有这个执持名号,可以说方便中第一方便,方便中第一方便,就是因为众生怕烦,修行怕辛苦,你若没有教他一个最简单方便的,他难修行,所以说方便中第一方便,方便中第一方便是什么呢?

执持名号,念佛,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就是在教经里面教人家怎么修行,把笔拿起来,了义就是究竟的意思,这个经典有称了义经跟不了义经,了义,了义中的无上了义,就是最究竟的,无上的究竟法,这个《弥陀经》讲的你若好好照这样做,这就是最究竟的,了义,究竟以外还能讲彻底,彻底,很彻底,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圆顿中最极圆顿,圆顿是理经,理经就是专门在讲我们的本性,圆顿就是圆满,顿就是顿悟这个本性,最圆满在刹那之间领悟到本性,最极圆顿,意思是说《弥陀经》执持名号这个法,是所有圆满顿悟本性里面最快的,

故云,所以这么说,清珠投于浊水,这污染的水,浊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这清珠就是宝珠,这肮脏水放一个宝珠,这个肮脏水慢慢会澄清,会沉淀,就像肮脏水放这个矾,矾放在里面,这水慢慢就会清,我们这散乱心,佛号放下去,心自然就佛,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不得不佛,要佛,意思是说这佛号不管你用心念也好,没有用心也好,全都有结这个金刚种子在,不得不佛。

【讲】此显持名。先示诸行不及持名。】这就是显示这个持名念佛太不简单,先开示诸行不及持名,现在再看:“然诸经是净土行,万别千差,比如说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这都是修净土法门。”再看:“唯持名一法”,现在就是在说唯持名一法,前面讲的全都是很好,只有独独不及持名念佛,收机最广,下手最容易,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


所以【以持名具足事理二妙。】事妙跟理妙,【堪称妙行。】堪称妙行。【唯者独也。独显持名一种法门。收机最广。普被三根。下手最易。但持六字。此二乃事妙。

下三为理妙。方便者。对机修法也。持名念佛一法。念念即佛。不落三乘诸行。故为第一方便。了义者。大乘显了之义也。亦以念念即佛。不落第二义门。故为无上了义。圆顿者。圆融顿超之法也。亦以念念即佛。不落偏渐阶级。故为最极圆顿。】你先把笔拿好,我叫你画,你要画,不然念了一段,你不晓得在念什么东西,“收机最广。普被三根。”

画一个A,写一个A、B、C 的A,若不会写的人就写一个甲,甲、乙、丙、丁,没有读过英文的人A、B、C不会写的人,写一个:甲,“收机最广。普被三根。”写一个:A;“下手最易。但持六字。”写个:B;“此二乃”是 “事妙”,这就是事相的奥妙,事相的奥妙是什么呢?

就是“收机最广。普被三根。”这一项,下手最为容易,只要你执持名号,六字: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事妙。底下“三”种是“理妙”:“方便者”,写:C,“了义者”,写:D,“圆顿者”,写:E。C、D、E,这是理妙,理妙,理体的妙,理体的妙,噢!这样我们就知道事妙就是“收机最广,普被三根,下手最容易,但持六字”,这是二项事妙,底下是“理妙”,理妙,C,“方便者,对机修法”,“持名念佛一法,念念”就是“佛”,“不”会“落”入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诸行”,所以叫做“第一方便”,“第一方便”就是最方便,所以这多一个C。

底下,“了义”的旁边写个:D,“了义者”就是“大乘显了之义”,大乘显了之义,也是“以念念即佛,不落”入“第二”个“门”,就是第一义,中道就是第一义,真如就是第一义,实相就是第一义,不落第二义就不是权巧,是实相的东西,所以叫做“无上了义”,

究竟,简单讲就是念佛,念念就是佛,念佛就是最无上的了义法。“圆顿者,圆融顿超之法”,也就是以“念念即佛,不落入偏、渐阶级”,偏就是偏小乘,渐就是根机差的权巧方便,阶段就是菩萨的阶位,意思是说念佛一下子就顿超一切法门,直入佛的心,所以这叫做最极圆顿法。好,看“此二乃事妙”,此二写个:A跟B,下三写个:C、D、E ,这样你自己看经典你就知道,说你已经看到什么地方,此二A、B就是讲前面的,“下三”“理妙”就是C、D、E ,我若叫你标示,你若标出来,下次自己看经典就很方便。

故云下。】所以这么说,【譬喻清水珠。】就是要澄清这个污水,浊水,清水珠【能清浊水。珠到水清。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以喻佛号能治乱心。故曰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看,“解”,黑字的“解”,大字的:

【解】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那么这个是讲这个三资粮,到这个地方结束,结束,这就是结束三资粮,我现在先解释这个黑字,信愿持名,我们在讲信愿持名,我们前面讲的最圆顿妙法,这就是我们一乘的真因,四种净土就是这个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四种净土这就是一乘圆修的妙果,简单讲就是说信愿持名这就是一乘,单刀直入,不是权巧的,不二也无三,一乘就是最究竟的真因,四种净土就是它的一乘的妙果,它的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

信愿持名当下就是因,净土就是四种净土,就是它的果,举因则果必随之,就是说你若信愿持名果就是在我们身边,简单讲就是说你念佛当下四土就具足了,举因则果必随之,意思是说很殊胜,很殊胜,有因必有果嘛!

念佛是因,净土是果,所以以信愿持名为经典的正宗分,正宗,四种净土之相,全都写在《妙宗钞》跟《梵网玄义》,兹就是说在这个地方,没有再详细讲,兹不具述,在这个地方没有详细将他解释,等到后面讲到依报跟正报的文中,再简单,当略示耳,就是再简单解释一下,看“讲”:

【讲】此结三资。信愿持名。(即圆顿妙行。)】三资粮就是信、愿、行,信、愿、行,净土三资粮,【以为一乘实教之真因。】以为一乘实教的起因。【同居】净土【。方便】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圆修之妙果。宗者。具足因果。】具足因果就是说就有因果,因的当下就是有果报,意思是说你信愿持名念佛,四种净土就跑不掉了,具足,具足因果就是,因当下就是果。【今举三资之因。】三资之因,【有因便有果。】有果必有果,【而四土之果。必随之。】四种净土的果,一定跟随在后面。【故此经以信愿持名为正宗。】正宗分。【其四种净土下。如文易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重玄义。第三明宗讲竟。

甲四明力用

【解】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力用简单讲就是它的功能,它的力用,达摩祖师说:力就是功,用就是德,我们讲力用,简单讲就是功德,它的功德是什么东西,讲力用有的人听不懂,讲力用人家听不懂,简单讲他有什么功德,简单讲就是这样,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功德,念佛有念佛的好处,会产生一种力量,他的作用,他的功德,就是要往生,不退就是不退下来为凡夫,我们经典讲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的意思,不退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讲】先总标力用。即功能力用。达默法师。以力言功。以用言德。此经以往生为功。以不退为德。经中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译不退转地)。不仅上三土不退。】上面的三土就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你就是凡圣同居土,【即同居土。】凡圣同居土简单叫做同居土,凡圣同居土简称同居土,凡圣同居土【亦得圆证三不退(释在前)。既生彼国。即是最后身。可以入补处位。】意思是说你只要往生极乐世界,你当生你就可以成佛,简单讲就是这样,一生补处,可以入这个补处位,补处位就是补佛的位,我们所讲的等觉菩萨,在等待,候补的意思,候补,佛若入涅槃,补佛的位子,意思是说到极乐世界决定成佛。【疾趣菩提。】最快就趋向菩提了,最快,最快就圆满佛果,这样我们怎么不要念佛呢?

【解】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往生有四种净土,四个国土,凡圣、方便、实报、常寂,各论九品就是每一个土都论这个九品的莲花,意思是说凡圣同居土也有九品,九品就是上上、上中、上下品,中就是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凡圣同居土也这样,方便有余土也是这样,实报庄严土也是这样,且,且就是简单,且略,略明,简单来说明,得生四土之相,现在要来简单解释,解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四土的相,现在讲若是执持名号,没断见思二惑,随其惑散,散心,或者是说定心,于同居士,分三辈九品。

【讲】此下别明力用。】力用就是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他的功德。【有往生四土。不退四义不同。】你往生净土有四个土,但是四种不退就是第一念不退,第二行不退,第三位不退,第四毕竟不退,所以不退有四义不同,【四土者。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土。每土各论九品。】就是每一土都论断这个上、中、下,上、中、下每一个上、中、下,又分作上、中、下,每土名论九品。

【皆以念佛之勤惰。功行之浅深。而分品位之高下。】这句话简单讲你若是希望要往生极乐世界,要上上品,那你就要认真念佛,打断这个妄想,所以说我们要发一个愿:我就是要上品上生,取乎上仅得乎其中,取乎中仅得乎其下,意思说我们若发一个愿要得上上品,这样我们就精进念佛,至少还有中品,假设说我们若发一个愿,我没关系,我下下品没关系,我会往生就好了,这样连一品也没有,你懒惰,懒惰,一百块捡不到,捡五十,五十元捡不到,捡二十,意思是说极乐世界很简单,所以都说:随便,我下品也要去。

对啊!你下品也要去,看你功夫够不够,这我也知道,所以不要发那个我要去下下品的,不要发这种愿,要常常想:我要去上上品。这样勤,精进念佛,让你再差的也还有中品,不然就下品,每土各论九品,皆是以念佛,勤就是精进,懒惰,这个惰就是懒惰,功行之浅深,来分这个品位的高低。【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四句。】看他的散心,还是他的定心。【此先明凡圣同居土之相。极乐同居。与娑婆不同。娑婆此土。有六道凡夫。二种圣人。】这在最后一行,二种圣人,诸位!看最后一行,最后一行有实圣,第三个字,第三个字,实圣,再底下,二、权圣,实圣就是已经证到三乘的圣果,声闻、缘觉、菩萨,还没进入涅槃,权圣这是四圣法界来示现人天道度众生的,凡圣杂居的,所以说现在翻过来,有六道凡夫二种的圣人,实圣和权圣。

【六道者。天道】看底下小字的,【(有三界二十天)。】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人道(有四大部洲人)。】所谓四大部洲就是东胜神游,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这在《十四讲表》我们会讲到,【阿修罗道】翻【(译】成中文叫做【非天。】非天是什么意思呢?有天的福报,但是【无天德故。】有天福却没有天德,阿修罗遍满四生,四生就是【有胎卵湿化四生)】这是阿修罗,阿修罗【。地狱道(有八寒八热等。多种不同)】总共十六,【。饿鬼道(有三品九类)。】多财鬼,少财鬼,无财鬼,还有分作九类,那么为在《十四讲表》里面都有,【畜生道】畜生我们就比较清楚了,【(有胎卵湿化鳞甲羽毛)。后三名三恶道。阿修罗。善恶杂修。人天为善道。】

什么叫做【二圣者。】我们刚才有讲二种的圣人。【一实圣。即已证三乘圣果。】声闻、缘觉、菩萨。【未入涅槃者。二权圣。即四圣法界。示现人天等道度生者。凡圣杂居。故名凡圣同居土。极乐此土则不然。虽有凡夫。纯是念佛净业得生。非是有漏业感。】极乐世界就不是这样,虽然有凡夫但是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全都是念佛,净业往生的,不是有漏业感的,简单讲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凡圣同居土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是大不相同,大不相同,人家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凡夫跟圣人,虽然他是凡夫而言,但是都是净业往生才可以去,不是有漏的业感。【但有人天。】意思是说极乐世界有我们人跟天道,【无四恶趣。】四恶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跟修罗。

【亦无四空。外道。魔王等天。】到极乐世界就是全部善知识,究竟不退,全都不用害怕听到什么是非,全都没有人要把你搞垮,都要成就你成佛的,没有人要把你搞垮的,不是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样,做个法师差点被搞垮,幸好柿子很粗(基础好),不然马上就倒了,所以说这个世间,我到今天我活到三十七岁,我觉得这世间就已然很没意思了,真的,这世间我就觉得不晓得什么叫快乐,也没什么所说的希望,没什么希望的意思是说我的心没什么很特殊的,我将来要做什么、什么,我都没有这种心,我只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念佛,照常这样讲经,出家体会十年我也体会很深、很深了,在娑婆世界坏人很多,良心被狗咬了,讲话哪一个摸着良心在讲话,所以说有信心的就来,极乐世界就不同了,极乐世界大家都很有修养,没有人违逆你,也没有人诽谤你,没有人阻碍你的修持,只有一直精进,一直精进,所以我没有当祖父,我度这么多众生,光凭这个功德就可以往生,好了,再活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已经度超过十万人,听录音带,估计也有三、四百万人在听,对不对?外国不要算,光是台湾就有好几百人在听录音带,

所以有人因此入佛门,这样我的任务完成了,到有一天我要回去我再叫你们来为我助念,真的,这世间不晓得你们的看法如何,至于我,我的看法:一时一刻都待不下,时一刻都待不下,没什么意思,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你觉得这世间有什么意思,不晓得,对不对?因为我们人若透视这个世间就是这样,今天唯一很安慰就是说我们大家有一个共修的道场,让大家来了解人生宇宙的道理,这样师父活着比较有意义,因为众生要活,我就得要继续活,就是这样,不然早死跟晚死没什么差别,我觉得没什么。

底下,【纯入正定聚。无不定聚。及邪定聚。】这个佛经,唯识学将这个众生分作三类,这个聚,把笔拿起来,这个聚就是类的意思,把同类的聚在一起,将同类的聚合一起,意思是产众生分作三类,第一类就是正定聚,第二类就是不定聚,第三类叫做邪定聚,简单讲众生分作三类,就是正定一类,不定一类,邪定一类,所谓正定聚,这个正定就是不退的意思,正定就是不退,不退的意思,就是说不再退墮,不会退墮恶缘之处,不会再落下来,出世在恶缘的地方,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恶缘比善缘多,这个娑婆世界全都恶缘比较多,谁要成就你的道业呢?谁要帮忙你了生死呢?谁要帮忙你修行还要赞叹你呢?都是害人的比较多,所以说正定聚就是说,我们到极乐世界就是这一类的众生,正定就是永远不退,西方极乐世界连小鸟都在说法,游水都在说法,树木也在说法,树木也在说法,

所以说我若研究这个《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就很不想活,太好了,哪有世间这么好,这又不是虚构,这又是释迦佛祖讲的,自古至今又那么多人临命终佛祖来接引他,闻到香味,看到莲花,听到窜的音乐,若骗人的自古至今怎么千百万人往生极乐世界,对不对?拼死拼活大家都要拼命往生,不然拼怎样的,世间人拼三餐,我们拚什么,世间人拼三餐,对不对?我们拚什么?拼往生,对不对?有人说:师父!你看,我每天早课、晚课,你看我会不会往生?往生是会,不晓得哪一道?看你怎么念法,看你怎么念法,对不对?每天你要做表面的,我到佛祖面前报到一下,对不对?念佛、念佛……,对不对?会钱,烦恼,子孙,放不下,对不对,多会念,你多会念,往生是刹那间的事情,

诸位!你要记得,千念万念就在临命终那一念,刹那间,一刹那间的意思就是说平常你就要学无所著,金钱要放得下,感情要放得下,人家侮辱你你要放得下,是非要放理下,没那么简单,所以我常常说往生说很简单是很简单,要说难是非常难,说难是非常难,我们在看武侠片,我们在看武侠片那个楚留香,郑少秋摆那个架势,以前演那出楚留香的时候整个商店都打烊,你去西门町看一看,全都在看楚留香,整个商店都没有生意,都打烊,这支片子除了情节很好,看他在打杀,真的影星就是影星,不是盖的,你看他在杀、杀、杀,那个功夫一刀唰过去,马上让那个死,他算得很冷,刹那间一刀画过去,马上死,

大家说:啊!这很厉害。武侠片拍得很好,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一刀要练习二十年,唰、唰……,这样二十年,二十年,你看是这样下去的,那一刀要练习二十年,这意思就是说一刀下去正中心脏,这意思就是说一刀插下去正中心脏,要练二十年,不是普通的功夫,简单讲一下就是说我们念佛也是这样,说他临命终有办法刹那间往生,就是你弄倒那一刀插下去,绝对让他死,我们临命终这口气回去绝对要让他往生,人家那把刀练习二十年,我们这心要练习多久,这样知道吗?不是简单的,哪有像吃豆腐那么软的,随便念两句佛,我要往生,我下品就好,门儿都没有,下品,郊外你都没有,下品,你以为下品那么简单,一辈子没度什么众生,都在造业,对不对?

那张嘴整天在讲是非,你会往生,你会往生,我会成佛,真的,所以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世间都不是正定聚,都是不定聚,要不然就众生这个邪定,五逆的众生,那么正定聚就是说我们若往生到极乐世界,全都进入永远不退转的地方,不像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念佛念一念马上就退,遇到逆境就退,无不定聚,无不定聚,不定聚就是二乘人,就是声闻、缘觉,这声闻、缘觉,我那时候时候看,哎哟!这自己证阿罗汉果,声闻、缘觉,又不要下来度众生,我那时候都瞧不起小乘的,你知道吗?我说:大乘跟小乘,大家都要修大乘的,谁要修小乘的,我那时候就觉得,奇怪!这泰国人怎么这样,小乘不究竟,应该修大乘的,

噢!大家都讲得很好听,说他是大乘的,结果连小乘的都不够资格,连小乘的都不够资格,小乘的持戒是那么严格,小乘的最主要就是没发菩提心,我们去泰国的时候刚好看这小乘的,泰国的寺庙刚好在讲经,泰国人讲经,这在家人都穿白衣服来,都穿白衣服来,所以泰国的海青也是白色的,泰国的在家人穿的都是白色的衣服,叫做白衣,泰国比丘尼也穿白色的,他们在泰国不承认有比丘尼,因为比丘尼要经过式叉摩那的二年学戒,学戒,所以在泰国不承认有比丘尼,只有承认比丘,在佛教的戒律里面比丘尼要二部僧中传戒,就是必须要在十个比丘尼那里受戒,然后再在十个比丘前面,这样才能得戒,二部,二部就是女众部、男众部,比丘尼部再比丘部,二部僧中传戒,

所以泰国不承认有比丘尼,只承认有比丘而已,我们去刚好看他在讲经,坐着,坐着,不晓得在念什么,没有一句听得懂,念念有词,念念有词,我那时候老是想,你明明知道这是小乘的他为什么要修小乘的,怎么不修大乘的,我们要知道小乘也有了不起的地方,小乘也有了不起的地方,若是我们连小乘的都不够资格,不要老是说你是菩萨,土虱跟泥鳅,不要老是说我们是菩萨,我今天度众生度到今天也是这样,若没有人再来打气快退道心了,快退道心了,差不多,现在是随……,

以前是很精进你知道吗?三更半夜若打电话:慧律法师!我父亲往生了,你来替我助念。车子一开就出门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的啊!他的家人都跑去睡,只剩下我在念,好像我在守灵,很奇怪!死了父亲却是我在助念,跑得没有半个人,整夜换我在守死人,那是很没有良心,很没良心,只有我在念而已,念一念,念一念的时候,到了隔天,隔壁那个太太来看我在念,讲一句你听了会观世音菩萨,那都是赚红包的,你钱不要给他,看他念得下念不下,实在听得……,我们从昨晚念得……,隔天没睡,问题是还没断气才严重,念了老半天不死,你就没办法,你就拿他没办法,我搞了整夜看他会不会断气,这样也不会死,我说:没办法、没办法,你们自己去念,你也好了,以后要死你再叫我就好了,念了老半天也不会死,我整夜都没睡,很气,这若要赚红包,我问你这要算多少,讲那个话很没良心,我那时候就想:以后再叫不要去了。又怕退道心,不行、不行,有缘也要为人加持一下,有缘,

所以说你说菩萨就变成用生命要给众生,又得接受众生的恶言、诽谤、攻击,又被人不屑,又被人瞧不起,这实在……,说真的,所以我觉得行菩萨道这不是很简单的事,以后你们当法师你们就知道,你们就知道,禁得起被人骂才出来,若禁不起被人骂,躲起来就好,无不定聚以及邪定聚,把笔拿起来,邪定聚就是五逆,还有邪知见的众生,这个不定聚就是二乘人,声闻、缘觉,简单讲就是众生分成这三类,这三类叫做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这个聚就是类的意思,不退转的聚一类,不定的聚一类,邪定的,邪知邪见的,五逆的聚一类。【但见思烦恼未断。】只要见思烦恼没断,见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这烦恼没断,【且名凡夫。】暂时叫他凡夫,【圣人亦有权实可知。】底下说:

【若执持名号。是修法。断见思。即力用。未断者。于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此见思惑。为凡夫生死之因。详在三藏法数)。未断故是凡夫。】见思惑没断就是凡夫,【虽是凡夫。横超三界。带业往生。】带业往生,注意!这个业是清净的业,是善业,你不要说修净土法门还杀人放火,我就可以带业往生,这个业字你不要解释错误,你不要认为……,记住!极乐世界不是坏人的包庇所,极乐世界不是坏人的包庇所,我可以带业往生,我再继续造业,不是这样,你要搞清楚,那个是善业,那是善业,那不是恶业,这句话很多人解释错误,他认为极乐世界可以带业往生,我就来做一些坏事,不可以。

【能了生死。不同娑婆。定要断尽见思。】一定要断尽这个见惑跟思惑。【竖出三界。方了生死也。】竖出三界就是说,我们上次有解释,从侧面出来叫做竖?不,直线上去叫做竖,那么横超三界就是横的,才能够了生死就是竖出三界才能够了生死,【或散即名字】即佛,名字【位。】名字即佛,那么这个是天台宗的六即佛,一个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再讲一遍:理即佛,道理的理,名字即佛、观行即佛,即佛,观行即佛,分证即佛、分证即佛,再来就是究竟即佛,中间还有一个相似即佛,相似即佛,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再来是分证即佛,再来就究竟即佛。

我们《十四讲表》也会讲到,六种即佛,或散即名即佛,就是说在名字里面你若能好好地念,当下他就是佛。【或定乃观行位。】观行(hèng)即佛,你若有这个定力来观,当下就是佛。

【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三辈就是上、中、下。【(每一辈有上中下三品)。】所以全部有九品,【此土以见思二惑分九品。】简单讲就是说断见思惑轻跟重再来分作莲花的九品,你见思惑烦恼若重就下品,见思惑若比较轻就中品,见思惑若更加微细,更少,就上品,这是说同居土都是以见思二惑来分九品的,见思二惑若比较重,品位就比较低,比较轻,中品,更轻,上品。

【方便有余土。以尘沙惑】的轻跟重,比如说你尘沙惑比较重,那么这就是在方便有余土的下品,尘沙惑若中等的,就在中品,尘沙惑若比较轻,就在方便有余土的上品,所以方便有余土以尘沙的惑来【分九品。实报寂光二土。以无明分九品。】以无明分这个九品,无明若比较重就实报庄严土,就下品,无明若中的,分作中品,无明若比较轻, 这个究竟,快成佛了,就上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解】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土。】若持至事一心不乱,你若能持到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就是自然的意思,任运就是自然,先落就是断,你若持到一心不乱,这个见思惑他自然就会断,就会断,先落就是断也,任运就是自然,nature自然,这是方便有余土。好!

【讲】此明方便有余土之相。极乐此土。与娑婆亦复不同。娑婆必须超出三界。凡圣同居土外。三乘圣众。修方便道之所游居。但离三界内生死。未断变易生死。但断三界内见思烦恼。未断尘沙无明。以烦恼生死。二皆有余。故名方便有余土。】


这可能没几个人看得懂,看得懂的举手,所以我告诉你学道若没有师父,就会一头雾水,每个字都知道,字大家都懂,就不晓得什么意思,不晓得什么意思,跟诸位解释一下,极乐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不同,娑婆世界,现在……记得!

现在在讲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超出三界,凡圣同居土以外,意思是说娑婆世界他一定要超出这个三界,凡圣同居土以外,这个三乘圣众,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意思是说在娑婆世界的声闻,不是在极乐世界的三乘,现在讲的三乘是娑婆世界的声闻、缘觉跟菩萨,不是在极乐世界的声闻、缘觉跟菩萨位,修这个方便道之所游居,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娑婆世界三界外,凡圣同居土以外就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跟常寂光净土,

这个地方是三乘圣众修方便道所游居,他只离开三界内的生死而已,还没有断这个变易的生死,但就是只,只断这个三界内的见思惑而已,意思是说三界外这个尘沙惑还没断,尘沙跟无明还没有断,所以说三界内见思烦恼还未断尘沙无明,以烦恼生死,二皆有余,二皆有余,以烦恼生死二种都还有剩变易的生死,尘沙跟无明都还有剩,所以叫做方便有余。

【依天台宗所判。有九人生此土。】九人就是要多一个九种人,九种人,注意听!哪九种人?哪九种人?底下,【藏教二乘】藏教二乘就是【(声闻、缘觉)人。】两种,这样两种人,生此土,方便有余土,就是有九种人要往生的地方,在藏教来讲是声闻跟缘觉,【通教三乘(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别教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位。】那个字印错,这“位”是不对,“位”不对,要画掉,十住、十行、十回向(新版已更正)。

(已更正)【圆教十信位。】十信位还没有证到法身的果报,圆教的十信位就是别教的三贤位,那么这个藏、通、别、圆有的人还搞不清楚,天台宗是我们佛门八大宗派其中一宗,讲四化仪,四化法,讲五时八教,所以这个四化仪跟四化法就在讲藏、通、别、圆,藏教单单讲就是小乘的教,我现在将这四个字解释,因为这大藏经太多,智者大师将这个经典的高低分成小乘的,藏教,通、别、圆教,那么我现在慢慢、慢慢地解释,藏教就是全在讲二乘法,全都是讲《四阿含经》,

修无常、三法印,二乘,通就是通小乘也通大乘,就是一个桥梁,简单讲佛在世的时候,佛成道的时候,先度这些小乘,先度这些凡夫,他修、修……,修到一个程度,啊!你够资格修这个大乘,所以这个通就是一条桥,就是从小乘的要进入通到大乘的路,所以叫做通教,简单讲通的意思就是通小乘跟通大乘,简单讲就是小乘根机够要通到大乘,这叫做通,这根机渐渐、渐渐成熟,大乘的根机,别教,别就是别于二乘,单谈大乘教,实教,菩萨,别教就是别于小乘,他专讲大乘,于小乘不同,这叫做别教,别教专讲大乘法,这大乘,别教,到最后佛要入涅槃,讲这个《法华》《涅槃》,讲圆教,圆满教,这圆满教讲无量无边的世界,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严经》,都有讲到圆教的道理,

所以说圆教就是说一真一切真,初发心即是佛,初住菩萨见到法身与佛没有什么两样,简单讲就是说这个孩子出世他就是人,他就是人,但是他的力量比较不够,圆教的初住菩萨见法身,等于佛一样,等于说这个孩子出世他就是人,你不可以说他不是人,只是他的能力不够,

所以一初发心即入佛地就是圆教的思想,圆教的思想,这慢慢教导诸位,所以圆教的十信位,这样诸位有九种人就是藏教一、二,通教三,一、二、三,五种,别教三贤,一、二、三,就八,圆教十信位,对不对?九种人,【皆断见思烦恼故。】【

○若约净土。但出娑婆三界。不出极乐同居。】意思是说刚才我们讲的这些都是娑婆世界,我们现在讲的是极乐世界,若就净土极乐世界来讲,你只要离开娑婆世界,娑婆的三界,把笔拿起来,不出极乐净土,不出就是不离,你就不会离开极乐世界同居士。


【极乐此土。纯是大乘菩萨。经中虽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此皆大乘阿罗汉。非是定性声闻。】把笔拿起来,定心声闻,这定性声闻就是固定,固定做声闻,不回小向大,不回小向大,不回小乘,向大乘,这个叫做定性声闻,不是不定性声闻,意思是说他是声闻要变成定性就是说,他就是声闻,小乘的,不回小向大,所以说我们只要出离这个娑婆三界,不出极乐同居,没有离开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

极乐此土都是大乘的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但这都是大乘的阿罗汉,不是不要回向的那些定性声闻,就是说没有发菩提心的,所谓定性声闻就是不发菩提心,没有发菩提心,不要回小乘向大乘的来修行。

【以其但断见思惑。未断尘沙无明。】因为但断见思惑,还没有断这个尘沙无明。【故名方便有余耳。】底下:

【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者。此约功行。】他用功的程度,【见思任运先落者。】就是见思惑自然就断叫做任运,就是自然先落就是断,自然地断掉见思。


【此约断惑。此节意义。极关重要。不可不明。我等修持净宗之人。但求一心念佛。不要求断惑。】当然能够断惑是最好,不要求断惑就是说让你有一个保障,你临命终不用断惑只要伏惑就好,伏惑就是拿一块大石头将草压住,拿一块大石头将这个草压住,这草就长不出来,所以说不要求断惑。

【持至事一心不乱之时。】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

【见思二惑。任运(自然之义)先落(断也)。即水到渠成。】就像一棵树木你一直栽培,一直浇水,一直施肥,到有一天水果成熟,成熟就掉下来了,成熟就掉下来。在座诸位!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也是这样,今天我们若要在临命终侥幸要往生极乐世界,这不可能,要记住哦!即使是张善和他杀牛、杀鸡、杀鸭,临命终遇到出家人,他又有遇到瑞相往生,张善和是一种示现的菩萨,是上辈子不晓得做多大的善事,这辈子他不晓得修行,被迷了,所以我不敢来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会怕,就是怕下辈子也是杀猪的,我就惨了,下辈子出世不一定会穿这个,对不对?没有这种红色可穿,跑去杀猪、杀鳝鱼,

真的,所以修行不可以停,我们今天若想说我今天用功,就是百年之后临命终刹那间最强的力量,就是在那个时候在运用,【瓜熟蒂落。】这是功夫成熟,功夫成熟,没有结婚的人若听到佛法又再走结婚的路,很可惜,若还没有结婚的人你听到这个佛法,知道修持的法门,要结婚以前你先问看看,先打听看看,看结婚好不好,若打听之后十个里面九对告诉你不好,刹车就稍微踩一下,不要一直滑下去,真的,稍微踩一下,不要……,徒弟写信给我:师父!我没有办法,我明明知道这个感情这个是为火坑,但是我很乐意跳下去,这是一种甜蜜的负担,没救,没救,这叫做甜蜜的负担,神经病,哪有这个道理的,没听到佛法迷迷糊糊跑去结婚,听到佛法还去走结婚的路,

啊!可怜!自己一个吃饱全家饱,就是这样,我肚子饱全家饱,难道不是,若有结过婚的没关系,有结过婚的反而好修行,结过婚的,若回去太太违逆我们,师父讲的世间痛苦,下辈子不娶你了,现在丈夫揍我们,师父讲得对,世间痛苦,要去极乐世界了,还有一处可以依靠,所以结婚也是比较好修行,逆境多比较会觉悟,

所以嫁人可能也不错,不然你嫁看看,这样可以观想,都可以观想,总而言之就是出家比较好修行,简单讲就是这样,那么这个瓜熟蒂落,

【自然而然。可以横超娑婆同居秽土。而生极乐方便净土也。

如何是事一心不乱。事者。念佛之事相。一是纯一。】在座诸位!什么叫做精进佛七呢?精进佛七是什么意思?精就是纯,进就是不退,纯粹念佛七天叫做精进,不打其他的妄想,精就是纯,纯就是进来一直念佛,《弥陀经》,赞佛、念佛、大回向,纯,所以说念佛的事相,一就是纯一,


【乱为杂乱。令依事相法门。以能念之心。专念所念之佛。心口相应。非同口念。】就是不只是只有这张嘴在念而已。


【而心不念。】系念,一心一意去念。【又非同心念。而心不一也。既一心系念。】不是说像心在念,但是心又不统一。【六字分明。】这六字分明,清清楚楚。【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无间。名为事一心。】所以从早上睡醒一直念到晚上没有打妄想,叫做事一心不乱,我们众生没办法,我们众生哪有办法,难道不是这样。

【一心是功用纯熟。不乱即三昧成就。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不乱即正定。亦即念佛三昧也。】念佛三昧,正定,正确的定,什么叫正定呢?定中有慧名为正定,定中有智慧,不是坐在那里傻里傻气的,坐在那里头脑都不想,这个不是正定,不是正定,不是正定。前面是讲事一心不乱,底下:

【解】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我们若是念到理一心不乱,破这个无明的一品,破这个无明的一品,这个天台宗的无明分作四十一品,这个天台宗讲的无明分作四十一品,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四十位,跟等觉,豁破就是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显,这是天台宗的思想,禅宗不是这种思想,禅宗认为数量一就是二的开始,二就是三的开始,无明不可以分四十一品,无明它是根本无明,断就是头断,人一定要死,断根本无明当下见到佛性,没有分数量的一、二、三,


因为我们的本性是绝对,我们的本性是绝对的东西,本性的东西不可以让你分,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这样你要断到民国几年,你要断多久你才断得完,有一就是二,一是数目的开始不是结束,绝对的东西当下进入这个断掉这个根本无明,什么惑都没有,即见佛性,直入佛的本怀,所以天台宗他的思想他有他的看法,至于我支持禅宗的思想,因为我们人的本性是绝对的东西,你要把分成几品来讲这变成是一种对立性的东西,变成我们的无明可以分割,我们的无明可以分割,所以说天台宗也有他很了不起的优点,我们必须要研究看看,禅宗是怎样谈,所以人家说:请问法师!请问师父!六祖证到什么果位?我说:你头脑不清楚,六祖他是顿悟,顿悟就没有阶位,他没有什么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三果阿罗汉,顿教就是没有阶位叫做顿,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小、始、终、顿、圆这是华严宗,

就是贤首他分的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这个顿就是没有阶位叫做顿嘛!哪有说六祖证到什么果位,初果、二果、三果,或是说广钦老和尚证到什么果位,一悟即入佛地,证什么果,搞不清楚,你在研究什么经教你都搞不清楚,禅宗没有阶位的,知道吗?不要问人家被当笑话,广钦老和尚证到几果,神经有问题,禅宗一入就是到佛要证到什么,经教搞不清楚,我是支持禅宗的,我是支持禅宗的这种思想,根本无明一断,无明如果可以分割,一就是数目的开始,可以分成四十一品,也可以分成四百一十品,对不对?

但是因为他有他的教理在,他有他伟大的地方我们也要去研究,才知道智者大师他行,行在什么地方,我们这不是诽谤,是说八大宗派他的思想不同,我们一定要彻彻底底去了解,豁破无明一分,法身就显一分出来,乃至四十一品的无明破掉,佛性就……,我们这清净的本性就显现出来,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也分证,分证就是沾了一点边,沾了一点边,分证,沾到这个的气息,意思是说生这个实报庄严净土,渐渐,分证就是渐渐接近,证到这个常寂光净土,究竟的觉。

【讲】此明实报庄严土之相。亦名实报无障碍净土。全性起修。称性所感。真实果报。色心自在。】全性,实报无障碍净土,实报庄严土亦名实报无障碍净土,全性起修,所谓全性起修就是本性当下,本性当下就是在修,所修就是会归我们的本性,叫做全性起修,就是简单用本性在修行,用本性在长养圣胎,称性所感,依照我们本性所感应的真实的果报,我们本性,用这个清净的本性去修持,


所以感应这个清净的色身,色跟心法,微细的色法,清净的心变成自在,简单讲我们今天就是用贪、嗔、痴去造业,去造成这个色身,诸佛、诸大菩萨就是用他的愿力,慈悲,用他清净的三业,般若的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色身自在得到这个色身,就是得到这清净的果报,我们是用身、口、意三业去造业,而产生我们今天痛苦的果报,所以人家诸佛、诸大菩萨是用无量的愿力,无量的清净,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悲心,无量的慈来普度众生,所以得到的果报是这样,色身自在,

【身土互现。】色身因为是用本性显现出来,这个四土也是用本性显现出来,所以身跟土就可以互相显现。【身能现土。】土能现身,所以身土互现。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土能现身,什么叫做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就是佛的一根毛,佛的一根毛,在座诸位!佛的一根毛,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就是无量清净的三千大千世界,意思是说佛祖他的能力有多高呢?有多了不起呢?只要佛祖一根毛,这么微细的东西,无量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包容在里面,这意思就是说佛已经证悟到本性,开悟我们的佛性,我们佛性本身当下就是一切清净的心,一切清净的心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性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所以我们的本性用一点可以包含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这个头脑,我们头脑里面的智慧一点点,芥而纳须弥,芥子纳须弥,我们一点点,我们用意识来解释,我们头盖骨一点点而已,我们的脑髓也一点点而已,我们头脑的神经也一点点而已,但是我们一个人头脑一点点,从小读书、读书,噢!读这么多书,都记在我们头脑里面,都记在头脑里面,藏经看二、三遍,大藏经三百本,

《中华大藏经》,把它记在头脑,记在头脑,头脑也没有胀大也没有减少,我们的意识就有这种能力,叫做芥子纳须弥,我们这个本性比我们这意识还厉害,本性若证悟之后,包括每一个细胞它都含有无量的智慧在,因为他是唯心所造,所以这色身就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就是这个色身,清净的心就是他的本性,本性就是这个色身,他所站的地上就是他本性所显现出来的四土,四土就是他本性的东西,

所以三身四土互用,因为全修在性,全性即修,所以他有得到真实的果报,他有得到真实的果报,因此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就是说在微尘一点点里面的本性,因为他一根毛,他的毛就是本性所显现的,这一点就是包括全部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因为他是本性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刹,简单讲我们这个头脑也会显现,但是用这头脑来解释这是很不得已的,因为我们这个头脑若来解释是说我们有思想,我们会想很多事情,它有这种扩张性,但是它是无形相,它无法容纳,无法容纳,但是佛祖不同,

佛祖他在母胎里面他就会说法,为什么呢?他所有都是本性,本性无大无小,他是绝对的,因为我们今天是有我执跟法执,因为我执跟法执的业障遮住,所以我们看到就是有这个我,有一个桌子,有一个山河大地,对我们意识都打开的人,色身都从本性显现出来的人,每一个时空的交会点都是我们的本性,但是因为时空的交会点,这是因为在不得已众生意识的观念里面,所以用错误的坐标去描写,去描写一点的感觉,因为照理是没有点也没有三千大千世界,因为我们讲到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就觉得它很大,是因为过去我们就执著,到今天我们一直无法扩张我们的思想,这个本性符合无量的虚空,我们若讲到一点,小点,我们就觉得这很小的东西,是因为我们意识的惯性意识所产生的一种意识的观念,见到本性的人不会这样,见到本性的人他是绝对,你要讲它多小都没关系,多小是你在讲的,本性,要讲它多大,大而无边,小而无内,

本性是什么东西?小是小到没有里面,大,大到比虚空还大,无边,到底本性是什么东西?但是因为我们人生活在束缚的环境里面,所以一听到虚空,噢!好像我们的本性很大、很大,都用这种观念,错误,本性很大不会离开我们的心,既然没有离开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充满在宇宙里面,这个宇宙当中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因为感觉大,是凡夫感觉大,若佛祖它就在他的掌中,都不来不去的东西,不增不减的东西,都不能离开他的本性的东西,所以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一根毛现无量清净的世界。

【土能现身。】土能现身,土能现身。【于微尘里转大*轮。】在微尘里面转大法界,为什么?微尘就是他的本性,本性里面就是有无量的色法,色、声、味法,所以在微尘晤面转大*轮,意思就是说自性有无量的神通力,自性有无量的神通力,但是用科学,还是用数学的观念来讲,就是说坐标轴里面这个零点是因为我们人定的,我们人定的,我们人定的时候,所以我们人有读过数学的观念,从小就教我们数学的坐标轴,我们坐标轴定这个零,定这个零,它就是零,所以我们在演算这个数学都是从这个零点,X轴、Y轴跟Z轴,但是他没想到我们人的思想不能用零点来定,我们人的思想不能用零点来定,

意思就是说,这个零点本身可以重复的作用,本性有很大的能力,本性不能用零点,假设说这个坐标轴的零点它能够连续地作用,他产生无量的智慧,你说这个零点在哪里,因为我们画的这个十字,这个零点是固定的东西,它是用数目去绑死的东西,这个零点不能扩张,不能缩小,如果说把零点扩张,对不对?他就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把这个胸量扩张,因为我们人有执著,所以要定这个是零点,因为我们人有我执,所以以我为中心,佛祖不同,他将他的心发展像虚空般,所以就像这个零点,永无止尽的零点,所有的坐标对立统统包括在胸量里面,意思就是说当你摸一个零的时候,你东看,这个零就变成西,当你摸一个零的时候,再西看,它就变成东,当你摸一个零点,南看,就变成北,你跑到北边看,它就变成南,意思就是说只要有定位都是对立的东西,这样知道吗?当你破除这个定位的时候,因为我们人讲的是心,不是这个零点的数目字,

所以这零点一扩大,扩大时它就无边,没有正,也没有负,也没有高,也没有低,所有的对立统统除掉,所有的对立统统除掉的时候,他就进入绝对的状态,你定在哪里都不对,不能让你定位,不能让你定位就是什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听不懂,听不懂没关系,听不懂没关系,慢慢来,慢慢来,不要再讲太多,讲太多下次不来了,讲了没人听,惨了,我看大家两眼无神,无神。于微尘里面转大*轮。

【称性庄严。无障无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所游居。必由全性起修。而至理一心不乱。豁然大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方生此土。】这是天台宗的讲法。

【乃至破四十一品无明。】好!这个四十一品无明是圆教的,意思是说什么叫做四十一品无明呢?圆教,圆教将这个无明安排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跟等觉,所以每一品就有一个无明,因此总共四十一个阶位有四十一品无明,别教不是这样,藏、通、别、圆的别,别教是十二品,圆教是四十二品,最后一品当然断就是成佛,别教十二品无明,圆教四十二品无明,这个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的。

【位居等觉。】在等觉菩萨,赞赏菩萨就等于佛祖一样。【亦属此土。位位皆得分证。】第一位就去掉一分的无明见到一分的法身。【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如何是理一心不乱。理者。净宗之理性。即达理念佛。称性念佛是也。了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简单讲就是禅宗讲的即心即佛,佛就是心,心就是我们的佛,【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念的心也没有,所念的佛也没有。

【能所双亡。心佛一致。】我们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们的心,也没有能念的心,也没有所念的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要是问年纪大的阿婆,她就会说:听不懂,不晓得在讲什么,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听不懂,干脆讲个故事比较快。

阿婆她来这里等故事,等不到又回去,她来这里等很久,都等不到故事,等不到故事,要提高高雄佛教水准不能顾虑这么多,所以说能所双亡。心佛一致。

【不住有念。不落无念。】所有的念不住,就是无所住,不落无念,无念就是顽空,不落入这个顽空。【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清清楚楚叫做灵灵不昧,清清楚楚,【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无念而念。念即无念。唯是一心。寂然不动。是之谓理一心不乱也。】清清楚楚。底下:

【解】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无明断尽,我们这个别教是十二品无明,现在讲圆教,圆教讲四十二的无明,无明断、断、断……,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究竟寂光。

【讲】此明常寂光净土之相。常寂光土。即如来所证三德秘藏。】三德密藏,底下,【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就是不生不灭。


【常即法身德。】法身是无相,无相就是常,【法身常住不迁故。】所以佛教会搞不清楚就是在这个地方,现在你若告诉他:噢!这个常寂光净土这个常就是永恒,他就把一个永恒当作观念化的观念,永远就是不会死,永远就是不变,完了,

所以法师不好讲就是这样,因为这死在文字里面,因为他要解释他的本性,所以他要讲常,如果他若常,他就不能随缘不变,我问你,假使这个本性常的话,就永远常常在那里,也不能示现来度众生,如果这本性是常来讲,我们要如何从烦恼来改变呢?

所以本性也是无常法,本性也是无常,为什么呢?你今天烦恼我可以转成智慧,我今天有这个恶业,我转成净业,但是你说本性是无常法,那这样跟凡夫不是凡夫不是不同,无常啊!也是六道轮回,

所以说《大般涅槃经》里面说,不悟常与无常,学佛的困难不能彻悟本性的东西,众生就是你若跟他讲一个常,本性是常,他就想:噢!是一个死板的,永远这样子,不是,记住!本性有大用,本性有妙用,本性有清净的妙用,每一个妙用就是无相,当下它是本性,本性有无量的妙用,所以说本性非常非无常,你若说常,它就永远不变,你若说无常,又是凡夫法,如果你说这个佛性是常来讲,那么他如何将烦恼转菩提呢?对不对?烦恼转菩提是不是无常?

会转的东西,难道不是这样,所以要讲到无常,但是你可以说它是无常,不可以这样讲,因为它若无常来讲变成六道轮回的凡夫法,所以说佛教不是断见,所以这经典不知死多少人,这个注解不晓得死多少人,为什么?他不了解本性的东西,当下是无相,当下是清净,当下是常的东西,但是他又不了解无常的法,所以本性是非常非无常,若常者就是外道,天然的外道,若无常就是众生,凡夫法,回去慢慢想,用想的还很困难,因为用想就是意识心,我若要告诉你,我只能讲到这样,我只能告诉你本性的东西就是这种东西,简单讲就是说本性的东西就是说,无证就是证,无任何的证,离一切法即是佛法,若有人告诉你他是成佛,那个就不是佛,若有人告诉你他证到果位,那个就没证,因为他心有念就不是证,不是我们的本性,这不是佛法,

若有人告诉你那个有很大的神通,那个就有问题,本性的妙用自有神通,不是修来的,本性不用让你修,本性具足妙用,他就是有神通,所以佛教没有在讲神通,佛教没有在讲神通,成熟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显现出来,所以佛他为什么一直禁止讲神通,你讲神通有时候众生会追求错误,会跑去追求神通,知道吗?你只要证悟到我们的本性神通自然显现出来,就像一面镜子你把它擦干净它自然就会鉴照,它自然就会照天照地,你都不用去管它,

所以从无开始,从无开始,从无开始。过去有一个法师,一个法师,高僧大德,高僧大德,他修这个无相法,他通达了本性,附近一个道士,算是外道的,他就呼天唤地,因为信徒都跑到高僧大德这里来,就打他,人家所谓的斗法,他修这个空,无所著的东西,这个外道一直跟他拼,他就施展所有的本事,刮风下雨,风火,地震,呼天唤雨,一直跟他拼,用有相的东西一直跟他拼,那些徒弟大家都吓到,高僧大德旁边的徒弟,啊!师父!他这样搞,我们怎么办?刮风下雨,风雨交加,高僧大德坐着都没有感觉,到后来他已经有搞到没有了,他所有的办法都用完了,

现在有人问师父:师父!奇怪!外道每样都搞完了,你到底是用什么赢他,你怎么都没有动也没有反抗。我就是什么也没有,才用不完,我随他,有一定会用完,我没有就用不完。噢!就是这样用不完,无就用不完你听得懂?这句话你有没有觉悟,人家要搞你你就一直让他搞,搞久了就没辄了,你听得懂吗?他所有的东西展现出来,展现他就没花招了,到后来无的人赢,你听得懂吗?

他说:我就是没有,我无就用不完,若有就一定要用到完。真的。人家说道士赢不了和尚就是这样,道士他“有”,出家人“无”,(众鼓掌)所以有的就赢不过无的,人家诽谤不要理他,他就搞,搞久了……,

从有办法,不为所动,搞到后来他就没有花招,这样听得懂吗?你不要理他他就没办法,他没有花招可搞了,对不对?我们没有花招,无所著,招数最多,招数最多,为什么?具足一切法,这故事回去慢慢去参,你马上就开悟,马上就开悟,我现在是讲这个常字,诸位!不要误会,常就是法身德,法身常住不变不迁故。

【寂即解脱德。一切尘劳永寂故。】一切尘劳永寂,永寂,【光即般若德。般若光明遍照故。三德不离一心。】三德就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不离一心。【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是证常寂光净土。

若无明断尽者。四十二品无明。生住异灭】生就是刚出来,缘起,住就是停一段时间,异就是变化,灭就是无,所以这个生住异灭,这【四相。悉皆断尽。】全都断尽。


【如《起信论》云:破和合识相。】破这个和合识就是染净,这《起信论》里面讲一心开二门嘛!染净和合,染净和合,破这个各合识,当然我了解这个《大乘起信论》矛盾的地方,诸位!你不了解,我今天只能方便对你解释,

因为《大乘起信论》讲的道理是错的,讲这个道理是不对,佛性,自性清净的东西,这污染是绝对不能放在和合的,本性和合的,比如说佛祖修行,修、修……,

修到后来成佛,成佛之后又变众生,众生又成佛,成佛又变众生,这样就跟凡夫没什么不同,所以《楞严经》讲的才对,这《大乘起信论》的理论问题很大,本性它是实在的,清净的自性,污染的东西你不能碰触,为什么?

虚妄的东西,它是一种影像的东西,影像,是因为本性迷了,影像的东西,既然影像的东西就是假的,假的怎么跟本性合在一起,这绝对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所以《起信论》的思想须要再商讨,那么这个地方只有这样对你们解释,破和合识相,

【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则是上上实报。即实报土上上品也。究竟寂光者。即至究竟位。而证究竟无上菩提。究竟无余涅槃。常寂光净土也。往生四相讲竟。】

意思是说我们若灭掉这个相续心,法身就出来,就是上上实报,就是实报土上上品,究竟寂光者,就是到这个究竟位,而证到究竟无上菩提,究竟无余涅槃,常寂光净土也,

所以我们今天我们若是有正知正见的人,我们就不会东奔西跑,闯什么,你告诉他闯什么,你在追求什么?追求,噢!师父有神通,啊!这个神通很大,跟随他修行,这个师父,噢!咒念下去,噢!是怎样又怎样,人家说:慧律法师你有没有通?我说:有啊!我也是有通,怎么没有通。他说:你是什么通?

脖子饿就吃饭,累了就去睡,这也是通,对不对?你若跟那个法师每样都有,怎样灵验,看到什么光,他是什么神通,他是知道什么,他就是有办法,他怎样为你观想,怎样为你灌顶,慧律法师!你有吗?我没有,我全都没有,我每样都没有,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照祖师讲的解释得对,不要解释错了,我,我全都没有,无用不完,你听得懂吗?有用得完,我都没有,慧律法师你有什么神通?

没有,你有帮人加持吗?没有,难道不是这样,慧律法师!你来为我加持,我这只手痠成这样,我这只手痠成这样,几十年都不会好,帮我摸一下,摸,我们没有这一招,若摸一下就好,我这只手,左手也在痠,不然你帮我摸一下,一个人一种业,你也好了,痠就吃药,看医生,你将这个佛法当作什么,将佛法当作什么,当作像世间人神通广大的活神仙,来这里咒念一念,哪有这种事情,佛教不是这样,佛教是在修我们的心,要明心见性的,对不对?

有这种业你当然要还,你有佛法的时候,什么为你改运的这些江湖术士,怎么骗得过你,对不对?我今天我慧律法师有zai 难,我拿八千块,我拿八千块让你改运,我问你,若这样八千块有办法改运,改运是不见了还是……,后面还是要受报,这样佛祖不就要自打嘴巴,你每次遇到逆境的时候,来,用八千块,铃……,八千,OK!还得了,你上辈子造什么恶业你都不用受报,有这种道理?

用钱可以解决你的恶业,只有一种可以解决我们的恶业,求忏悔,求忏悔也不一定解决恶业,要顿悟自性,你今天你求忏悔的时候,我讲给你听,求忏悔不一定能解决事情,师父!你不是常常叫我们要求忏悔,你是不是常常叫我们要拜忏,我现在讲给你听,我今天杀死人,杀死他父亲跟母亲,杀死他父亲跟母亲,我求忏悔,我杀死他父亲、母亲,不好,对不对?

我求忏悔,求忏悔是我,我现在在佛祖前拜,换我问你,对方要原谅你吗?要吗?不要,不要,你求忏悔你照样没用,照样要报应,听得懂吗?学佛要学得比较有头脑,不是说你造一切恶业,我前面拜佛拜一拜,啊!我家发生火灾,我儿子被水溺死,哎呀!前几天我公公被车子撞死,一年死三、四个,我拜佛拜这么久没效,开玩笑,你拜佛下去,这些冤业就原谅你,有这样吗?

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佛法是讲智慧的学问,不是说你今天你来拜佛,你拜佛是你个人求忏悔,你已经不造恶业了,对不对?但是人家对你的恨是不是还怀恨,他不原谅你,你怎么求忏悔都没有用,照样要报应,难道不是这样,我今天痛苦所以赶快讨,临命终你不要来讨倒是真的,临命终慈悲,放我一马,难道不是这样,你现在让我腹泻没关系,让我头痛没关系,让我呕吐也没关系,临命终你可要保佑,这三八业障的兄弟,临命终你可不要来找我,临命终来找我我稳死的,惨了,求忏悔就是……是我个人的,减轻我的恶业,可以解决因果,不能解决因果,不可能,还不一定,看你造的罪,你若在佛祖面前求忏悔,上辈子你有剁他一只手臂,现在这冤亲债主来,

啊!你有在求忏悔了,你上辈子剁我一只手臂,我原谅你,对不对?这样就没恶业了,这冤亲债主就不会捉弄你,不会让你生病,上辈子剁人家一只手臂,你这辈子拿筷子拿不稳,拿筷子拿不稳,你剁断人家一只手臂,突然间好了,所以拜佛拜到会好就是说这鬼躲在你这只手,对不对?

你每天在拜,好,原谅你,咦!明天马上……,OK!OK!你听过人家拜佛拜到感应吗?那就是冤亲债主原谅你了,这样知道吗?冤亲债主原谅你了,你的手OK了,手OK了,对不对?就是这样,所以说那些江湖术士或是说专门在为人改运的,他多会改,对不对?学佛的人智慧一级棒(日语),我们学佛的人头脑是最棒的,骗不了我们,学佛就是有一点好处就是说谁都骗不了我们,对不对?就是这样?所以我的头脑不错,你就知道佛祖的头脑多好,就是这样,难道不是这样。(众鼓掌)

【解】不退有四义,是从这个地方讲吗?对吧!【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

【讲】此明不退四义。】四种意义。【本来只有三不退。今加毕竟不退。故成四义。特显佛号功德。念佛功德。二皆不可思议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一念不退者。念念流入如来果海。】如来果海的意思是说成佛是我们究竟的果,因为他以这个海表示无量的智慧,无尽的神通,无量的力量、功德,所以如来的果海表示蕴藏很多的神通、智慧、功德,都集中在最后的这个境界,所以说念念流入如来的果海。

【已破无明。已显佛性。用中道观智。破一品根本无明。显一分三德佛性。】三德佛性,把笔拿起来,底下,A:【正因佛性】A【。】的旁边写个:A,底下最下面一个字:了因佛性旁边写个:B,左边缘因佛性旁边写个:C,这个叫做三因佛性,什么叫做三因佛性呢?正因佛性简单讲就是每一个人全都有这个本性,清净的本性,清净的佛性,我们现在发一个菩提心,

正确的菩提心,不是为了品,也不是为了利,也不是为了一切其他的攀缘,我们一发心就是正确的,完全是为了自利利他,所以这个叫做正因佛性,就是说我们正确的本性发心,

所以说【理心发。】理心发,【显法身德。】理心发就是我们本性清净的理体,我们现在发一个菩提心正确去修持,显出这个法身出来。

【了因佛性】B【。】在“了因”的旁边写两个字:观照,还要再加一个字:力,力量的“力”。

了因佛性就是说你虽然发这个理心的这个正因的佛性,但是你若没有观照的力量,你没办法,所以他必须要有观照的力量,所以叫做了因佛性,简单讲就是观照,有因地的修持,

【慧心发。显般若德。】智慧的心发起来,显这个般若德,因为他有观照的力量。【缘因佛性】C【。】写四个字,就是随缘自在,随缘自在,这个叫做三因佛性,叫做缘因佛性。

【善心发。显解脱德。】我们在一切缘起性空当中发起这个善心,随着这个缘解脱得到自在,这叫做显这个解脱德,

【是谓圆发三心。】圆发三心就是理心、慧心、善心,是谓圆发三心,正因的佛性就是理心,了因佛性就是慧心,缘因佛性就是善心,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同时发这三心,这三个心是无次第,没有次第,无次第,一发下去三个心同时具足叫做【圆证三德。】圆证三德,

【开佛知见。径生实报上上品。】到这个实报庄严土,上上品,那么已经接近【分证常寂光土。

【解】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行不退就是见思惑已经断,尘沙惑,尘沙,这个见惑惑就是二乘在断的,尘沙是菩萨在断的,尘沙惑已经破,那么他就生这个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进趋极果。

【讲】二行不退者。度生之行】叫做度众生,这种的菩萨行【精进。不退堕二乘地也。】声闻跟缘觉。


【见思我执之惑既落。而尘沙法执之惑亦破。】意思是说我执跟法执都有破。【尘沙二字。从喻立名。此惑】尘沙惑,这个惑,【能障化道。】把笔拿起来,化道就是障碍度化众生,简单讲尘沙惑就是说他对着这么多不同根机的众生,这么多众生所须要的法他不能完全了解,就像无量无边微细的尘沙那么多的执他还没有破,他就没有那个能力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所以说尘沙惑是对度众生而言的,这阿罗汉断掉这个我执,他有这个我空的功夫,但是他要来度众生,但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无量无边,他遇到根机不同,他要说什么法也不同,他须要什么也都不同,所以困难,尘沙惑意思就是说,这种尘沙惑就是说因为众生太多,所以他觉得很迷茫,能障化道,化道就是度化众生,会障碍他度化众生,

【化道多故。】因为他度化众生太多,【如尘若沙。须修假观。】把笔拿起来,假观就是有,有观,因为众生确确实实有,阿罗汉是修这个空观,破这个我执,进入这个涅槃,佛祖说这样不可以,不可以退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名魔道,你要从空出假,你不可以跑到涅槃坑里面,你自己证到阿罗汉果了要回小向大,要回心来做菩萨,

所以因为众生太多,如尘若沙,如尘若沙就是众生太多,无量无边,所以须要修假观,修假观就是说,噢!众生他确确实实有存在,你要不怕辛苦,那么在缘起法里面度众生,随缘化度,再辛苦你也不能退失菩提心,所以须要修这个假观。

【此惑可破。】这个惑可以破,【见思既落。】见思惑既然落下来,就是断,【即生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方便有余土,

【从空出假。涉俗利生。】涉就是涉,干涉,干涉,涉俗利生就必须要跟众生打转周旋,所以有很多这个小乘的发一个菩提心度众生,差不多大家都退道心了,过去有一个人在山上修行,在茅蓬里面修二十年,修得非常地好,在山上都没有烦恼,早上起来就听到树木上面的蝉、虫、小鸟在叫,晚上自己一个人打坐,坐禅,看经典,修二十年,他自己认为他因缘已到了,

应该要下山度众生,结果他下山度众生的时候,因为他二十年不曾接触到众生,他都修苦行,下山,语言不灵活,这样讲也不对,那样讲也不对,虽然他本身很有修行而言,但是他没有这种功夫,没有智慧世间的语言、智慧、辩才,不能修包在这个美好的语言、词句,有,假有的东西他没有具足这个条件,假有就是要学问,辩才,知道众生他须要什么,假有你都要学,简单讲做一个法师,像今天而言除非你开悟,明心见性,不然天文、地理、心理、化学、女众、男众,你全都要了解他的心理,包括一切医学,多少都要涉猎,哲学你都要懂,这就是假有必须要具足的条件,

所以这个法师下山讲经之后,他一直讲,听众一直跑,一直讲,一直跑,没有人要听,虽然他自己很有修持,没有人要听,后来他一边讲一边生气,我用生命在讲,没有人要听,就跟佛祖讲:佛祖!对不起!从今以后我绝对不度众生,我生生世世我看到众生就讨厌,我用生命讲经给众生听,众生不听,再到山上躲起来。又上山,晚上睡觉,菩萨,菩萨现身,说:这样而已就退道心,要如何当菩萨,你不是发一个大心要讲经。所以说这种事情没那么简单,要度众生真的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大家都要躲在山上,有一个人来问师父,说:请问师父!要如何才会没是非?很简单,两种人绝对没是非,第一避居深山林中,自己种菜,拉屎自己挖洞掩埋,自己煮饭,自己砍柴,都没有人认识你,都没有人认识你,在山上,没是非,

这第一点绝对没是非,第二大开悟的人没是非,你怎么搞他,他都没有感觉,你怎么搞,就像人家假怀孕来诽谤佛祖这样,佛祖一点感觉也没有,他没感觉这有什么,他大彻大悟,他的心中已经是大慈悲、平等,他怎么会跟众生计较这些,用不实在的证据要害佛祖,佛祖没感觉,人家提婆达多滚一块石头要把他压死,佛祖也不要报仇,只有大彻大悟的人没是非,两种人没有是非,第一就是躲在深山林中,像凡夫般,没有人知道;第二就是要像佛祖这样,没是非不是别人没是非,是他的心中没有是非,他的心没是非,别人也都诽谤佛祖,那是佛祖过去的业,也是众生的福报不够,才会诽谤佛祖,两种,

所以你若在人群当中要能没有是非的,那怎么有可能,一百个当中有八十个,八十个说:慧律法师!你讲的不错。唉!我们揽镜自照,就觉得很安慰了,现在我都不敢要求一百个中有八十个,六十就好,六十,我们若在讲经,十个,十个里面有六个讲:噢!法师!你讲得很不错。

噢!我们就精神又来了。法师!你讲那个烂死了。那时候就要托着下巴,自己观想,不然就到山上,躲起来。所以这个从空出假是很困难的东西,记住!这个“假”的旁边你写几个字,包括万有之法,所有一切法你都要学,工艺、哲学、心理、医学,众生所懂的你全都要懂,众生所有须要的你全都要懂,假有就是这么困难,这么困难,所以菩萨根本就不可能做,对不对?不可能做,困难,假有,缘起性空是无量法,无量无边的法你都要学叫做菩萨,涉俗利生,

【常修度生之行。上求佛道。故曰进趋极果。】常修度生之行,上求佛道,所以说进趋极果,极果就是佛果。

【解】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我们若带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土,莲花,进去莲花苞里面,永离退缘,永离退缘,永远离开这个恶缘,会让我们退道心的缘叫做退缘。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