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慧律法师著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

 

唐 承远(莲宗三祖)

 

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衡山教化众生,后来追随承远受他教化的众生有数以万计之多。承远刚开始时住于衡山西南边的山岩下面,有人供养他饮食他就食用,如果没有人送供养来就吃土石泥沙。承远的身形瘦弱、面貌污垢,自己亲身去捡拾柴火回来使用。凡是教化众生,必定先令他建立中道的观念,然后再教导权巧方便,同时承远为了使人们的修行可以很快的成就,因此开示众生专修念佛法门。并将它书写在巷道里,刻在溪谷石头上,如此精勤地诱导鼓励众生念佛。附近的人们都背负布匹衣服,砍木材、捡石头把它累积在承远的山洞门口,送给他建寺院,承远不刻意拒绝也不去攀缘追求。等到寺院完成之后,将它命名为弥陀寺。而建造寺院剩余的物资,则布施给饥饿和疾病的人。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西元八○二年)七月十九日,命终于弥陀寺,享年九十一岁。

 

在此之前有一位名为释法照的僧人,居住在庐山里面,他在三昧正定之中到了极乐世界,看到有一位穿著破旧衣服的人奉侍在阿弥陀佛身旁,阿弥陀佛跟法照说:‘这位是衡山的承远法师。’法照出定之后就到处找寻,后来遇到承远,看他的相貌很相似在定中看到的那位法师,因此就追随他学习佛法,并广大地宏传念佛法门。法照在唐代宗(西元七六三~七七九年)的时候为国师,曾经告诉皇帝,说他的师父承远有极高的德行,皇上于是遥向南方顶礼,同时如此思惟揣度:以承远大师至高的德行,是不可以随便征诏入京的。因此将承远的居处恭称为“般舟道场”,大文豪柳宗元曾为承远大师撰写赞咏的碑文,立石碑于弥陀寺门口的右边。(柳子厚文集)

 

唐 法照(莲宗四祖)

 

法照。不知道是什么身世来历的人,唐代宗大历二年(西元七六七年),居住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的云峰寺,精勤修行从不懈怠。有一天于斋堂用饭时,在盛著粥的钵内,看到五色的祥瑞云彩,云层里现出山林寺院,寺院的东北方有一座山,山下有溪涧,而在涧水的北边则有一道石门,石门里面还有一座寺院,它的匾额题著:“大圣竹林寺”。又有一天,再次地于钵中看到云层中有几个寺院,其内有池水高台宫殿楼阁,数以万计的菩萨众,间杂地居住在其中。法照将他所见的境界请教一些善知识,有一个僧人说:‘诸佛菩萨圣人们的神妙变化,是不可以凡夫的情见来推测的。但是如果只就山川的地理形势而论,这个地方应当是五台山。’

 

大历四年(西元七六九年),法照在本郡的湖东寺,开设五会念佛道场,感应了祥瑞的云彩覆满天空,云层中现出庄严的楼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的身像遍满虚空。衡州全城的民众看到之后,都烧香注视礼拜,过了很久才消失。又有一天,法照遇到一位老人跟他说:‘你曾经发愿要往五台山金色世界,礼拜朝见文殊师利菩萨,现在为什么停止不前呢?’说完之后就不见了。法照于是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人,远赴五台山。

 

大历五年(西元七七○年)四月六日,法照等一行人,到达五台县的佛光寺。就在那天夜里四更(凌晨一~三点),法照远远地望见一道奇异的光芒照在自己的身体,因此向前接近跟随而去。走了五十里,见到一座山,山下有溪涧,涧水北边有一道石门。看到两位童子,自称是善财和难陀,他们引导法照到一座寺院,匾额写著:“大圣竹林寺”,就如同过去在钵里看到的一样。此处黄金为地七宝行树,以众宝来庄严整个寺院。法照于是进入寺院,登上讲堂,见到文殊菩萨在西边,普贤菩萨在东边,各自坐在师子座上,有数以万计的菩萨众围绕在旁,文殊、普贤则为围绕在旁的大众说法。法照于是向前问讯顶礼,然后问说:‘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距离世尊在世的时间已经很遥远了,知识浅薄根器陋劣,业障烦恼尤其深重,本来具足的清净佛性无法显露出来。而佛法又浩瀚广大无量无边,不知道要修什么法门,才最容易得到佛法的心要?’

 

文殊师利菩萨告诉法照说:‘你现在修习的念佛法门,正是最适合这个末法时代的。在一切的修行法门中,再也没有胜过念佛和供养三宝的了,如果能够这样做,就能快速圆满地福慧双修。此念佛和供养三宝两种法门,最为胜善和重要。我文殊师利在过去劫中,因观想佛的缘故、因为念佛的缘故、并且由于供养三宝的缘故,得到如来的一切种智。所以你应当要知道,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以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诸佛,都是从忆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

 

法照又问:‘那么应该要如何念呢?’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说:‘在此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彼佛所发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要净念相继,不要令它间断,临命终后,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住于不退转之地。’说完之后,文殊,普贤两位大圣,同时伸出金色的手臂,抚摩法照的头顶说:‘你因为念佛的缘故,不久之后就可以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期愿能够尽速成佛,再也没有比念佛更好的了。只要一心念佛,就能够快速地证得无上菩提。’法照听完之后欢喜踊跃顶礼菩萨,然后告辞退出讲堂。两位童子将他送出寺院。才一抬头,整个寺院突然消失不知所在,法照因此在当处堆积石头,以标记它的处所。

 

到了四月十三日,法照和五十几位僧人,一同前往五台山的金刚窟,虔诚恭敬地礼拜三十五佛洪名,法照才礼拜了十拜,忽然看到整个地方变得广大辽阔庄严洁净,其中有由清净琉璃所建造的宫殿,文殊、普贤两位大圣,都在里面。后来法照又独自一个人到金刚窟,希望能够再次见到文殊师利菩萨,因此全身扑倒在地恭敬地顶礼恳求。突然看到一个清净的僧人叫佛陀波利,引导他进入一座寺院,门口的匾额题为:“金刚般若寺”,整个寺院都以奇异的珍宝庄严而成,清净光明闪耀亮丽。

 

法照虽然一再地亲身经历不可思议的祥瑞感应,但是从来没有告诉别人。就在同一年(即西元七七○年)的十二月,于华严寺进入念佛道场,断绝饮食订定日期,誓死往生极乐净土,到了第七日的初夜,法照正在念佛时,见到一位清净的僧人进入道场,告诉他说:‘你所见到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金色世界的殊胜境界,怎么不宏传显示给世间人知道呢?’说完之后就不见了,法照当时心里觉得非常奇异。第二天,又见到那位清净僧,依然如昨天那样说。法照于是回答:‘我并非敢于隐藏文殊大圣不可思议的境界,只是恐怕令凡夫产生疑心而起毁谤。’那位清净僧说:‘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现在居止于五台山,尚且都要招人毁谤,你又有什么好自我爱惜、有什么放不下的呢?只要把你所见到的境界,普遍地告知天下的众生,使得凡是见闻的人,皆发菩提心,就如同涂毒鼓一样能普遍地作为影响众生的因缘(指凡有见闻者皆发菩提心)。’法照因此回忆他所见所闻的境界,并记录下来流传于世间。

 

第二年(西元七七一年),江东的释慧从,与华严寺的一些僧人,随同法照来到金刚窟,以及在大圣竹林寺立下石头标记的地方,瞻仰过去的遗迹。来到这个地方之后,正当大众内心悲喜交集之时,忽然听到一阵钟声,它的音声优雅响亮,音节段落清晰分明,众人愈加感到惊喜和怪异,才知道法照所见所闻的境界,的确是真实不虚的,因此将此事书写记录于金刚窟的墙壁上,普愿见闻的人,都能一同发起无上菩提心。后来又在化现题名“大圣竹林寺”匾额的地方,建立一小区的寺院,仍然称为竹林寺。

 

自此以后,法照于是专志念佛,日夜精进从不间断休息,有一天忽然又见到僧人佛陀波利告诉他说:‘你极乐世界的莲华已经成就了,再过三年莲华就会开放。’等到三年的时间一到,法照告诉大众说:‘我要走了。’然后端坐往生。又有人说:法照曾经在山西并州举行五会念佛,唐德宗时,皇帝诏他入京城,请他教导皇宫里的宫人念佛,也有五会之多,因此号称为“五会法师”。(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唐 少康(莲宗五祖)

 

少康。俗姓周,浙江缙云仙都山人。生下来之后就不言不语,七岁时,到灵山寺礼佛,母亲问他说这是谁啊?少康忽然开口说:‘释迦牟尼佛。’父母因此让他去出家。年十五岁时,即已经能够通达五部经典。唐德宗贞元初年(西元七八五年),到了洛阳白马寺,看到大殿中的文字放出光明,仔细探究一看,原来是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少康因此祈愿说:‘我如果和净土有缘,应当使这篇文章再度现出光明。’说完之后,光明又再次闪烁起来,光中隐隐约约有菩萨的形像。少康因此说:‘再巨大的劫石都可以磨灭,而我愿生西方净土的心,永远不会再改变了。’少康于是前往长安的光明寺,到保存善导大师肖像的纪念堂瞻仰礼拜,忽然见到善导大师真实的身像升在虚空当中,告诉少康说:‘你依照我的教法,普遍地教化一切有情,等到他日净土功业成就时,必定可以得生极乐世界。’

 

后来少康向南到了湖北江陵的时候,遇到一位法师,跟他说:‘你如果要化度众生,应当到新定去(今浙江遂安县西),你的因缘在那里。’说完之后就消失不见。少康因此就前往新定。少康把他所化缘的金钱,用来诱导小孩子念佛,念佛一声,就给一钱。如此经过一年多,无论男女老少凡是见到少康的人,都会念阿弥陀佛。念佛的音声,充满于新定的街道。

 

少康于是在乌龙山建立净土道场,建筑三层的坛场。凡是遇到斋日,善男信女全部都来道场共修,每一次约有三千多人。每当少康升座,高声念佛,众人则一起跟著念佛唱和。少康每念一声佛号,大众就看到一尊佛从少康的口中出来,念十声,则有十尊佛如同念珠般连贯地从口中出来。少康并开示大众说:‘你们凡是有见到佛的,必定可以往生净土。’大众听了都非常欢喜欣慰。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西元八○五年)十月,少康嘱咐僧俗二众弟子说:‘大家应当对净土法门,生起增上精进好乐喜悦的心,而于污秽的娑婆世界,生起厌恶出离想要解脱的心,你们现在见到我放光明的,乃是真正我的弟子。’说完后就放出几道奇异的光芒,接著即安然地往生。由于弟子们为他建塔于台岩,因此又号为“台岩法师”。(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唐 辩才

 

辩才。俗姓李,湖北襄阳人。诞生的时候,室中发出奇异的香气。七岁时,依止岘山寂禅师出家。周遍地游学于各个郡县。曾经追随奉事长安安国寺的怀威律师、报恩寺的义颁律师。辩才对于经典义理的解释分析,无不通达透彻,后来为章信寺的住持,暗自地修行净土法门二十年,从来不曾告诉别人。

 

辩才一生不好交游,唯独与护戎任公亲近熟悉,他告诉任公说:‘我辩才必定可以得生净土,在十年内的期限一定可以往生。’当十年约定的期限已满之后,辩才派遣弟子去报告任公说:‘过去约定的期限已经到了。’等到任公赶到辩才住持的章信寺后,辩才说:‘我去了!’然后安坐在绳床上,寂静地往生。大众都听到天乐从西方传过来,奇妙的香气充满室内,时年五十六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唐 善道

 

善道。临X(今山东X博市)人,曾经进入藏经阁,随意用手探取经典,拿到《观无量寿佛经》,因此就专心念佛,修习观经的十六种殊胜观想。后来他往庐山,参观慧远大师在庐山莲社的遗迹,心中感慨不能恭逢盛会,同时也更增加了对极乐净土思念向往的心。善道后来隐藏形体于蚴山,修行般舟三昧数年,曾经亲自目睹极乐世界的七宝楼阁清净莲池,清晰真实如同亲临其境,就好像是在眼前一样。后来又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追随绰禅师,绰禅师教授他《无量寿经》。

 

有一次善道准备入定七天,绰禅师请善道为他观察他来世所要投生之处,出定后善道报告绰禅师说:‘师父应当忏悔三项罪,才可以往生净土。师父曾经安置佛像于屋檐的窗户下,而自己住在安稳的深房内,这是第一项罪过,应当在诸佛之前忏悔。又曾经劳役指使出家人,这是第二项罪过,应当于四方僧众前求忏悔。又因为建造房屋,损伤很多虫蚁的性命,这是第三项罪过,应当于一切众生前忏悔。’绰禅师听闻之后,即寂静地思惟自己过去的过失,洗除烦恼尘垢的妄心,至诚忏悔谢罪。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次善道出定,告诉绰禅师说:‘师父的罪已经灭了,将来有白光来照耀的时候,就是师父您要往生净土的瑞相。’善道在京城施行教化,来归依学习的,多得像市集的人潮。有一天,突然稍有微疾,善道就把房门关起来,自己在屋内寂静安然地念佛往生。这时有一阵异香和天乐,向著西方飘然而去渐渐消失。(佛祖统纪)

 

唐 智钦

 

智钦。不清楚他的身世,专门修习禅定的法门,又礼拜称念一万五千佛的洪名,礼拜称念到了第一万尊佛。然后在鄮县(浙江鄞县)阿育王寺佛陀的舍利塔前,燃一只手臂供佛,以求往生极乐净土。他的弟子僧护,半夜里看到庭院前面光明照耀异于寻常,因此问:‘是什么人拿著火炬呢?’总共问了三次,空中回答说:‘是来迎接智钦法师的!’僧护急忙把门打开,看到阿弥陀佛金色的身像放大光明,幢幡香华七宝伞盖,从空中飞腾而下,智钦就在此时即刻往生而去。(佛祖统纪)

 

唐 知玄

 

知玄。字后觉,俗姓陈,眉州(今四川眉山县)洪雅人。七岁时,在宁夷寺,听人讲《涅槃经》,觉得好像以前就学过了。那天晚上,梦到佛用手抚摩他的头顶。十一岁时出家。凡是教授给他的经典注疏,都能贯彻通达其中深奥的义理。年纪才十三岁的时候,即在讲堂升座讲经演说,而僧俗二众则在下面听讲。唐宣宗的时代(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皇上诏请入京城,赐给他紫色袈裟,知玄因此奏请宣宗,恢复全国之内在唐武宗时代被废除的寺院。不久之后知玄就向皇上请求回到过去居住的山林寺院。

 

唐僖宗的时候(西元八七四~八八八年),皇上赐号为“悟达国师”。僖宗赐给他一个沉香座,那时他的膝盖上忽然长出人面疮,知玄特地前往四川彭州的九龙山,拜访以前在京城所遇到患迦摩罗病(癞病)的僧人,来向他请求救护治疗。那位僧人命令一个童子带引他到一处泉水的地方,以泉水洗净之。这时人面疮忽然说:‘你知道袁盎杀晁错的故事吗?你就是袁盎,我即是晁错啊!我累世以来想要报仇,而你十世以来都是高僧,奉持戒律精细严密,使我没有下手的方便。现在你所受到的奉赐太过奢华,因此我有机可乘才来害你。今日承蒙迦诺迦尊者,以三昧水来洗净我,我现在可以超脱离去,不再与你为怨了。’洗了三昧水之后,膝盖上的人面疮即消失痊愈。

 

知玄平日少欲知足,过了中午就不吃饭。六时精进行道,屡次获得明显的感应。有一天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必生净土。’知玄于是询问说:‘是谁在说话?’空中回答说:‘佛也!’知玄又看到一位菩萨,从空中下降到庭院之间,再三的嘱咐和赞叹他,然后突然不见。等到知玄临命终时,遗嘱命令弟子们将他的尸体舍弃去喂鱼鸟,然后说:‘我很久以来就与西方净土有约,今天就是约定的时候了。’说完之后,右胁而卧,面向西方而往生,时年七十三岁(宋高僧传。神僧传)

 

唐 端甫

 

端甫。俗姓赵,甘肃天水人,母亲梦到有一位清净的僧人送给他舍利子,令她吞食,然后就诞生了端甫。十岁时,归依道悟禅师,离家而往崇福寺居住。到十七岁时剃发染衣,隶属于安国寺。后来周遍地参访各个讲座,因而兼通经典和戒律。端甫曾经梦到一位清净僧人以琉璃器皿盛满了舍利子,命令他吞食之。并说:‘三藏大教,全部都贮藏在你的腹中了。’从此以后智慧辩才无有障碍。曾在山西太原宏扬经法,几乎全都城的人都来参与盛会。唐德宗时奉诏入宫,赐予紫色的大袍袈裟。一直到顺宗、宪宗两朝,都受到极大的尊重礼遇。

 

端甫一生讲《涅槃经》、唯识学,总共有一百六十次的讲座。每日持诵诸部的经典,但是都以极乐净土为栖身安息的归宿。所得到的供养布施有数十百万,全部用来庄严寺院殿堂,而他的方丈室却只有一张床,生活得恬淡安适自由自在。唐文宗开成元年(西元八三六年)六月一日,向著西方右胁而卧,然后往生,此时奇妙的异香浓郁遍满屋内。火化之后,得舍利子三百多颗。(宋高僧传)

 

唐 雄俊

 

雄俊,俗姓周,四川成都人,为人能言善道,但是没有戒律和德行,曾经还俗从军。不久又出家为僧,但也颇知惭愧忏悔,平日经常持念佛名。唐代宗大历年间(西元七六六~七七九年),突然暴毙,入于幽冥,被阎王呵斥责备,命令把他交付地狱,雄俊大叫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说:造五逆重罪,只要临终十念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雄俊虽然也曾造恶,但是并没有犯五逆重罪,若是依照我平日都在念佛的功德,应当要往生净土才是,否则十方诸佛就成了妄语!’说完就恭敬合掌专心念佛,此时七宝莲台突然出现,雄俊于是乘著莲台凌空向西飞去。在此同时,有从幽冥界还魂的人,因而传出雄俊往生这件事。(宋高僧传。佛祖统纪记载:雄俊进入幽冥界时,自己说明念佛的功德,阎王于是把他放回阳间。后来就进入西山,专心一意称念佛名。居住了四年之后告别大众而往生,与前述《高僧传》的记载有些差异。)

 

唐 惟恭

 

惟恭。荆州(今湖北一带)人,常常从事饮酒赌博等恶业,但有空则时常诵经,祈愿往生极乐世界。同一寺院里还有一个叫灵岿的僧人,行为和惟恭非常相近,乡里的人为他们评论说:‘灵岿作尽一切恶业,惟恭也同样追随他的脚迹,地狱有千重万重之多,到时候他们俩可就要毫无厌烦地依次排队进入受苦。’惟恭听到之后说:‘我虽然罪无可逃,但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本愿加持力,十念都可以往生,我怎么还会堕恶道呢?’

 

有一天,惟恭生病,而灵岿正好离开寺院出门在外。在出门的半路上,遇到一群少年童子,手里拿著乐器。灵岿问他们从那里来?有人回答说:‘从西方来,准备要去迎接惟恭上人。’其中一个人从怀里拿出一朵莲华,莲华闭合著如拳头那么大,叶子放出奇异的光明,接著这些人向著寺院快速而去。第二天,灵岿回到寺里,惟恭已经往生了,灵岿因此有所感触而觉悟,从此以后改变他的行为操守,后来以善名德行而著称。(佛祖统纪)

 

唐 大行

 

大行。齐州(今山东历城县)人。最初学习天台宗的教法,后来进入泰山居住。编结茅草为衣,捡拾果子为食。精进修行法华三昧,感得普贤菩萨现身。有一天,感叹说:‘人命无常,终究要归于消失磨灭,不知道未来之世,要往何处去投胎受生?’因此就进入藏经阁恳切地叩头祈祷,然后随手探取一本经典,拿到了《阿弥陀经》。大行于是专一心意思惟忆念阿弥陀佛。如此经过了二十一天,在半夜里,忽然看到极乐世界琉璃为地,心眼于是洞彻明了。又见到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两位大士,从地涌出伫立在虚空之中。唐僖宗听闻到大行的德行高名,因此下诏迎请入皇宫,赐号为“常精进菩萨”。过了一年之后,有一天,琉璃地又再度出现,大行于是告诉左右的徒弟说:‘琉璃宝地又再次出现,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到了。’就在当日,右胁卧而命终往生。(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石晋 志通

 

志通。俗姓张,陕西凤翔人,出家之后,游行到洛阳,遇到日啰三藏法师,此法师专修瑜伽行(唯识)教法,志通礼拜奉事他为师。钱文穆王时(西元九○八~九三二年),向东游历到吴越(江苏浙江一带),入天台山,在智者大师的道场,看到了往生净土灵异瑞相的传记,因此发心愿生极乐世界。从此以后不向西吐痰,不背对西方而坐。

 

有一天,志通登上了山中的招手岩,读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期愿能够尽速往生净土,然后从山岩上投身而下,结果堕在一颗大树中,由于树枝的枝干非常柔软,因此并没有丝毫的损伤。于是他又整顿身心,再次登上山岩,发誓愿说:‘我往生的大愿已经发了,而在娑婆世界的余生实在令人厌恶,唯愿极乐世界诸圣贤众,同时来接引我往生净土!’然后再次地从山岩上投身而下,结果这次掉在草堆中,过了很久之后,又醒过来。寺院的大众僧找寻而来到了草堆这里,于是把他扶持回去。

 

由于两次舍身求生净土不成,志通于是往浙江越州的法华山,隐藏静默地修行净土法门,后来见到白鹤孔雀,排列成行地从虚空中下来,又见到莲华开合于面前。志通说:‘白鹤孔雀,是西方净土的境界,莲华放光的妙相,是极乐世界受生之处,我往生净土的瑞相现前了。’因此站起来礼佛而命终往生。火化的时候,有五色的祥瑞云彩,环绕覆盖在火焰上方。火化之后,舍利子如鱼鳞般地堆砌于身体的表面。(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后周 可止

 

可止。俗姓马,范阳(今河北涿县)大房山人。年十二岁出家,十九岁,到五台山求戒,感得文殊师利菩萨灵光照触他的身体。二十三岁,往山西并部,学习《法华经》、《百法明门论》。后来在长安开讲演说,受教化引导的人日渐增多。不久之后,回到故乡,当时母亲仍然在世,于是每日持钵乞食以奉养母亲。可止法师长年持诵《金刚经》,晚年居住在长寿净土院。后周太祖广顺元年(西元九五一年)正月二十二日,得了一点小病,召集弟子们说:‘大家一起念阿弥陀佛,帮助我往生。’然后气息渐弱而往生,时年七十五岁。(宋高僧传)

 

宋 绍岩

 

绍岩,俗姓刘,雍州人(陕西甘肃一带)七岁出家,依止高安禅师。周遍地阅读经典书籍,觉得好像都是过去已经学习过的样子。后来居住在浙江钱塘的湖心寺,恒常读诵《法华经》,昼夜没有间断,期望能够早日诵满一万部,以此功德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有一次突然感得莲华化生于陆地上,因此誓愿焚身供养西方三圣,吴越王极力地劝告阻止他。后来又投身曹娥江之中,可是水中好像有东西支持著他的双脚,因此没有淹死。于是吴越王在宝塔寺,建立一座净土院来让他安居。宋太祖开宝四年(西元九七一年)七月,得疾病,拒绝医药治疗,作偈颂数篇,开示门徒说:‘我诵《法华经》两万部,决定得生极乐世界。’然后结跏趺坐而往生。火化时,舍利子多得无法计算,时年七十三岁。(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宋 守真

 

守真,俗姓纪,字法灯,湖南永兴万年人,出家于圣寿寺,亲近从朗法师,学习《大乘起信论》。接著依止性光法师,性光传授他华严法界观。后来又礼拜奉事演秘阿阇黎,教授他瑜伽行(唯识)教法。守真皆能悟得心要,明白通达一切法义。他一生之中努力地宣扬演说佛法妙典,四十年间没有丝毫的懈怠间断。因此受皇上赐号为“昭信”。

 

守真常在半夜里,修习西方阿弥陀佛的观想,修行念佛三昧,以期望能够往生净土。宋太祖开宝四年(西元九七一年)秋天,八月九日,命令大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叫大众停止念佛,然后突然往生,时年七十八岁,火化之后,获得很多舍利。(宋高僧传)

 

宋 延寿(莲宗六祖)

 

延寿。字冲玄,浙江钱塘王姓人家的子弟。年少时即在家诵《法华经》,钱文穆王年间,主持税务的工作,常常用官方的钱来买动物放生,因此被判死罪,牵引前往市街大道准备处刑。钱文穆王派人暗中窥视他的行为,只见他脸色安然自如毫无改变,因此下令无罪释放。然后延寿就往四明山依止翠岩禅师出家。后来又参访天台山德韶国师,发明心性法要。

 

延寿曾经在国清寺修行法华忏法,在禅定观想中,见到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入他的口中,自此以后获得无碍的广大辩才。后来因为自己终身的愿望归宿尚未决定,因此到智者禅院,作了两个签,一个是一心修禅定,另一个是广修万行庄严净土。然后寂静心思专注祈祷,七次抓取都得到净土签,于是一心一意地专修净土。

 

宋太祖建隆二年(西元九六一年),忠懿王迎请延寿前往永明寺居住,并赐号“智觉禅师”。延寿每日订功课一百零八种,夜里则到别的山岭去经行念佛,在附近的人常常听到螺贝天乐的声音。一生诵《法华经》,总共有一万三千部。居住永明寺达十五年之久,弟子一千七百人,时常与大众授菩萨大戒、施食给鬼神饮食、并以钱赎取性命来放生,这些种种善行都回向往生极乐净土。著作有《宗镜录》一百卷,会通天台、华严、唯识等各宗学说的异同,又著作有《万善同归集》,此集之中指引归向净土的地方,最为明确和重要,其大略如下:

 

问:‘唯心净土,本来是周遍十方法界的,怎么可以只是依托心念于净土莲台,寄归形体于极乐世界,而生起取舍分别的念头,这样怎么能够达到无生的境界呢?欣喜厌离的这种爱憎情感生起,怎么能成就平等的法界呢?’

 

答:‘唯心净土的境界,是要彻悟了解心性的人才能达到,《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三世一切诸佛,都是悟到一切法唯心所造,才能随顺无生法忍。有的菩萨证入初地,即迅速地舍身命而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由此可知彻底了悟真心的人才能够达到唯心净土,而执著境界的众生,只能堕在他心所攀缘的境界。只有能究竟明白因缘果报而没有丝毫差错的人,才能透彻了解心外无有一法可得。另外,关于平等法界不二法门,一切法无生的究竟了义,虽然仰仗佛陀的开示教化而生起信念。但是无奈众生修行的力量尚未充足,观照的力量浅薄、内心散乱浮动;再加上外在的境界强大、自身的习气又重,必须要往生佛国净土,仰仗佛菩萨及外在境界的殊胜因缘,自心的忍力定力才容易成就,才能尽速地修行菩萨道。

 

《净土十疑论》说:有智慧的人内心强烈地想要求生净土,以便能够证悟往生之事了不可得,如此才是真正体悟了无生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心清净故国土清净。愚痴的人被“生”这件事所系缚,听到人家说往生,就真的当作生来理解;听到人家说无生,就真的当作无生来体会。却不知道生即无生,无生即是生。若是不能透彻通达这个道理,彼此随意交互地争是说非,这就是诽谤佛法的邪见人啊!’

 

问:‘心外无有一法可得,佛亦无有去来之相,那里有见佛以及佛来迎接的这件事?’

 

答:‘一切法唯心而又一心念佛,从唯心的角度来看,心是周遍收摄一切万法的,既然了解一切的境界唯是心的作用,了知所有的心念无非是佛,因此随著众生忆佛念佛的当下,就无不是佛了!《般舟三昧经》说:就如同有人梦到七宝财物,或与亲属相聚而感到欢喜,梦醒之后追寻回忆,不知这些都到那里去了,真是了不可得,我们应当以如此的理解体悟去称念佛名。(换言之,众生在迷时虽然也念佛,也求往生,但一旦往生开悟之后,念佛、往生都不可得,念佛、往生本来就是自心中的事。)

 

这段经文是比喻一切唯心所作,就在一切“有”的当下本来即是“空”,因此没有舍报往生去来之事。又因为一切法如梦幻而非实在,则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两者自然就遗忘而不执著。然而也不是没有如梦似幻的相貌存在,如此则不会断灭能念之心与所念的佛。“空”、“有”本来就圆融无碍,所以在本来就无去无来之中,不妨普遍地令众人见到阿弥陀佛去来之相。因为见即无见,本来就恒常契合于中道。因此佛实在不曾来接引,众生也不能去往生,一切的感应道交,无非都是自心的显露发现。就如同造罪的众生,自己感报地狱的恶相一样。

 

《唯识二十颂》说:“一切法就如同地狱一样,地狱的众生都同时见到狱卒刑具等,而又能来作逼害折磨他们的事。”(实则地狱是如幻不实、唯心所造的。)所以这种种苦痛的事,都是罪人们造恶业的心所显现的,并没有自心外实在的铜狗铁蛇等事物。世间种种一切的万事万物,也都是如此的。然而这种“毗卢遮那佛”的唯心净土,虽然没有局限东方、西方而遍一切处,但是这个只有正见悟解清楚明白、习气业障都已消除、理事相融圆满无碍、亲自证入无生境界的人,才可以体悟、才可以说唯心净土。而那些初发心的人,怎么可以随便仿效而说不必念佛、不用求生净土呢?’

 

问:‘《观无量寿佛经》分明所说的十六种观想法门,都是收摄心念修习禅定,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观想得详细明了圆满光明,才可以往生净土,如何以散乱心念佛也可以往生呢?’

 

答:‘九品往生的经文显示,往生的品位各有高低差别。不论上品、下品,统摄而言,不出以两种心而得以往生,一个是“定心”,譬如修习禅定观想,则能上品往生。第二是“专心”,只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以一切的善行资助熏习,回向发愿往生净土,可以成就末后中下二品,但仍须要一生一世全身归命,尽此一报身精进修行。坐卧之间,要时常面向西方。每当经行礼拜之际、念佛发愿之时,都要恳切勤苦诚心仰望,没有其他的杂念。就如同堕入地狱遭受刑罚,好像在痛苦的监牢、或被怨家恶贼所打杀、被水火逼迫性命,这时候只有一心一意寻求救拔,期愿能够早点脱离苦轮。并希望能够尽速证得无生法忍,广大周遍地度化一切众生,承继弘扬佛法僧三宝,誓愿报答四种重恩,如果能够如此至诚恭敬,那么他念佛往生的功业,必定不会虚妄而无所得。

 

但是如果,言语与行为不相应,信心之力轻微薄弱,不但没有念念相续的清净心,反而生起数数间断的妄念。依靠这种懈怠的修行工夫,临终时想要往生净土,只恐怕被业障牵引,同时也很难遇到善友的开示助念。那么临终时四大分离风火逼迫、身心热恼痛苦不堪,正念就没有办法成就。何以故?我们如今的心念是因,临终时的反应是果,必须要因地实在,果报才不会虚妄。就如同音声和合回响才会平顺,形体挺直影子才会端正。如果想要临命终时,十念就可以成就往生,那么只要预先筹办资粮找对渡口,合集一切的善行功德,回向临命终时,念念真实而不虚妄,那么往生净土之事是不用疑虑的。

 

凡是善恶这两件事、苦乐两种果报,都是身口意三业所造成的,是由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种业果所收摄。若一念心起嗔恚邪淫,即是地狱业;若一念悭贪不舍,即是饿鬼业;一念愚痴昏昧障蔽智慧,即是畜生业;一念我慢贡高,即是阿修罗业;一念坚持五戒的心,即是人道的业;一念精进修行十善的心,即是天道的业;证悟人空,即是声闻业;知一切法因缘所生本无自性而断离缘起,即是缘觉业;六度万行一起修习,即是菩萨业;大慈大悲清净平等,即是佛业。

 

如果心念清净,则感得香华莲台七宝行树、清净国土而化生,内心染著尘垢,则高山丘陵坑洞坎坷,在浊恶的秽土而受生粗恶的形体。这些都是以目前相同的果报身,藉著心念的不一而感得不同的增上之缘。由此可知,一切诸法如果离开我们的自心根原,更没有其他的体性可说。若是想要得到清净的果报,只有修行清净的因行。例如水的性质自然趋向下方而流动,火的特征自然地向上而飞腾,这是由于形势运数本来就是如此,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永明延寿大师又曾经作四料简说:‘如果有禅而没有净土,十个修行有九个差错蹉跎于道路上,中阴的境界如果现前,一转眼的时间就随业力而去生死流转。假使没有禅而仍然有净土,那么万人修行万人都可以往生,只要见到了阿弥陀佛,又何必忧愁不会开悟呢?若是有禅又有净土,犹如戴著双角的老虎,现世可以为人天的师范,来世速得成佛作祖。如果没有禅也没有净土,恐怕将来见到的就是地狱的铁床铜柱,万劫与千生长久的时间,没有人可以依靠帮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