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

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

○庚一 释佛字

言佛者,梵语佛陀耶。华言觉者。觉、对迷之谓也。不觉谓之迷,不迷谓之觉。今言觉者,取不迷之意。若谓从本以来,未尝受迷,乃指本觉。若谓一向受迷,今始觉悟,名为始觉。若谓一觉永觉,尽未来时,不复受迷,名究竟觉。本觉指法身;始觉指般若;究竟觉指解脱;举一佛字,即三德之秘藏也。法身即实相;般若即观照;解脱即文字;亦即三般若也。凡是三法,俱可摄入其中,兹不繁赘。若以六即判位,本觉指理即佛;始觉指名字至相似即佛;究竟觉指分证乃至究竟即佛;以发心究竟二不别故,略释佛竟。

○庚二 释念字

言念者,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广明之,具足三千。略言之,乃有百法。所谓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共百法。今明念字,即指百法中五别境心所之一,谓念心所也。以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心本无念,有念,即指此心所也。

○己二 合释

○庚一 明能所

明能所者,念属心,佛属境。心为能念,境为所念。

○庚二 明正意

明正意者,夫念佛,先须识得能所,复须识得非能非所。既知心属能念,佛属所念,复须知得能念之外无所念,即心外无佛也。所念之外无能念,即佛外无心也。心外无佛,全佛即心。佛外无心,全心即佛。故云佛者,觉也。觉即是心,所以云心外无佛。心不迷,即是觉,所以云佛外无心。前释觉既有三,今以念念佛,是故亦有三种念佛也。一:念本觉者;即念未来佛,属论之上卷七门。二:念始觉者;始觉,直指前明记不忘之念慧二心所,通念三世佛无不是佛,属论之下卷七门。三:念究竟觉;即念现在佛,属论之中卷六门。略释念佛竟。

○戊二 释三昧

○己一 明梵华

言梵华者,梵语三昧耶。或云三摩提,三摩地,梵音之楚夏耳。华言正受;又云正定;又言调直定。正受者;无受也,不受一切诸受之谓也。正定者;谓非凡夫之不定,又非外道之邪定,又非权小之偏定,故言正也。调直定者;谓心与境符,心境合一之谓也。谓我等初修定时,昏散交攻,诸多曲折。渐渐调停,久久纯熟,始能摄境归心。心入于境,心直境融,纔能合,故云调直定也。

○己二 明正义

明正义者,须四字联释。此念佛三昧,能摄百千三昧,名为三昧中王。百千三昧,不外三种。何为三种?一名奢摩他,即真谛三昧。二名三摩底,即俗谛三昧。三名禅那,即中谛三昧。三昧虽多,举此三种,摄尽无遗。楞严开章,阿难用以妙字冠首。即是举一即三,三即是一,以三一本融故也。今题云念佛三昧者,上卷七门念本觉佛,即真谛三昧。下卷七门通三世佛无不念,念始觉佛,即俗谛三昧。中卷六门念究竟觉佛,即中谛三昧。其下手用工,当如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今云念佛三昧,当云是心念佛,是心是佛。本有四种不同:一观想念佛,如十六观经。二观像念佛,如般若经。三持名念佛,如阿弥陀经。

四实相念佛,如普贤观经。今但就持名念佛,余则未遑谈及。言持名念佛三昧者,吾人最初下手,须用念珠。记念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若初心便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生死心不切。饶尔宗说兼通,到得临命终时,一毫之力用不着。所谓临终方悔,将何及乎!虽云念佛,不能连带三昧。今要连带三昧者,直须单提正念,直念洪名。口中声出,耳里收来。口耳相传,声心契合。久久纯熟,不觉有能念心,所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唯受名念,更无一切诸受,名念佛三昧也。凡夫不持佛名,不定也。外道邪见,二乘沉空,权乘滞边,皆非正定。唯念佛能得一心不乱,可云正定。从初散心,念久归一。故亦得称调直定也。略释法竟。

○丁二 释喻

○戊一 直作喻释

言宝王者:宝,可珍可贵义。王,自在统率义。如世之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玛瑙、翡翠等,皆名曰宝。此诸宝中,唯摩尼珠,为宝中最。故曰摩尼一粒,能压倒海宝千般,堪称宝中之王。此以千般海宝,如彼百千三昧。以摩尼宝珠,喻此念佛三昧。法喻兼举,故云念佛三昧宝王也。

○戊二 亦可直作单法释

言宝王者;指大宝华王也,即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之异名词。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卢舍那佛所坐,名千叶宝莲。世尊所坐,名百宝莲华。如观经云:「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故佛亦称宝华王也。据此,亦可直作单法释题。谓念佛人,念到三昧现前。是心念佛,是心是佛。如观经云:「诸佛正知海,从心想生」。是故众生,心想佛时,是身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知若得是念佛三昧者,此人现前即是大宝华王也。释别名竟。

○丙二 释通名

即指论字,梵语阿毗达磨,华言无比法,乃论藏之总称也。释义,以问答决疑为义。谓一问一答;多问多答;决通疑滞,豁开慧解,必至断疑生信而后已,故称论也。略释名竟。

○乙二 显体

体,主质义也。名傍是宾,体正是主。名是假名,体是实质。名是体上能诠,体是名下所诠。举凡一切名字文言,俱属能诠,皆如指若筌。故须于释名之次,显其所诠之体。因能诠文言,悟所诠体性。如因指见月,因筌得鱼也。此论以寂照不二为体,意取即寂而照,即照而寂。疏钞序云灵明洞澈,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

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自性欤。序中初句明照,即寂而照也。次句明寂,即照而寂也。二句合观,照即寂,寂即照。即者,不二之谓也。论中最后一门云:如来名此胜定,为三昧宝王,为光明藏,曰除罪珠,邪见灯,迷者导,王子金印,贫夫宝藏,乃至佛法僧性,大慧光明等,皆指此寂照不二之体也。略显体竟。

○乙三 明宗

宗者;修行之喉襟,会体之枢要。若修行人不明宗要,将何以领会不思议之妙体乎?故于显体之次,须明宗也。前显体,显性德。今明宗,明修德。要知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此论以因果同时为宗,妙玄中有人云:体即宗,宗即体。今所不用,何以故?体是性德,非因非果。宗是修德,论因论果。初修为因,证得为果。宗德与体德,不即不离,故不可说一,亦不可说异。譬如屋梁与柱,是屋之纲维。屋内空,是梁柱之所取。由梁柱故,乃得屋空之受用。不可云梁柱即是屋空,以梁柱不一故也。又不可云屋空即是梁柱,以屋空不二故也。梁柱喻宗,屋空喻体。若云一者,其过可知。离梁柱,则无屋空。离屋空,不见梁柱。二俱离不得,故不可说异也。说体宗异者,其过亦如是。今言宗若异于体,即非显体之宗。体若异于宗,即非宗家之体。离体之外,别说修证,乃邪见之言论耳。

须知不一之一故说体,不二之二故说宗也。言因果同时者,谓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果因一契,故称同时。普贤观经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前言体,即指所念之佛是。今言宗,即指能念之心是。既知佛通三世,即知境之竖穷三际也。心念诸佛,即知心之横十方也。心境不二,非横非竖也。心境宛然,亦横亦竖也。如摩酰三目,似伊字三点,不纵不横,不并不别。论云: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宏纲忽举,万目齐开。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一言以蔽,其在兹焉。略明宗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乙四 彰用

用,力用也。夫净土经论,概以离苦得乐为宗者居多。谓离娑婆五浊众苦,得安养五清诸乐也。唯此论,迥出常伦。前言宗,有宗宗用宗之别。因果为宗宗,慈悲为用宗。今言用,有宗用用用之殊。因果各论伏断为宗用,但彰当部之力用为用用。此论以苦乐双忘为用。若但念现在佛,如势至示念佛圆通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众生念佛,如子忆母。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又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得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离此界之苦,归净土之乐,乃诸经论之力用也。

今则不尔,先念未来佛,次念现在佛,后通念三世无不是佛。意谓:众生无不是佛,生佛不二也。既臻生佛不二境界,则无憎爱之可言。无憎,则不见有苦可离。无爱,则不见有乐可得;净秽不二也。故以苦乐双忘,为当部之力用也。论文中卷初门,文殊示女人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佛示长者子曰: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是则一切有为,即无为矣。在有未尝有,居无未尝无。何患佛有相,心有念哉!意谓:菩提圣智,汝身凡情。亦然者,圣凡不二也。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生佛不二也。在有未尝有,居无未尝无,二边不住也。何患佛有相,心有念,中道不安也。如是力用,宁不妙乎!略彰用竟。

○乙五 判教相

前第一释名,总包三德也。体宗用三科,别说三德也。体指法身;宗指般若;用指解脱;今判教相,定三德之深浅也。佛说四十九年法,文殊大士,与诸尊者,结集成文。总名三藏。曰经、曰律、曰论。吾祖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如来一代所说,罄无不尽。言五时者:有通,有别。今先言别: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共一时,故曰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谈般若,法华涅槃共八载,华严最初三七日。次言通:谓佛说华严,虽曰最初。以小机不堪闻大,故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着丈六弊垢之衣,引化小机,革凡成圣,名为隐实施权。然后对权说实,小大同闻。令小机人,耻小慕大。及至心相体信,出入无难,仍须带权说实。故判华严,一权一实。阿含,显权密实。方等,三权一实。般若,二权一实。实即华严也。故知华严通至般若;阿含显隔密通;方等般若,前后俱通;法华与华严同用;故云通五时也。教是圣人被机之言,判是分别异同之致。言八教者:即化仪,化法。两种四教,合之称八。化仪者,顿、渐、秘密、不定也。化法者,藏、通、别、圆也。如来五时言教,非化仪无以判,非化法无以释。第一华严时;如日初出,先照高山。于化仪,为顿教。于化法,兼别明圆。第二阿含时;如日转照,次照幽谷。于化仪,为渐教。渐分三时,此为渐初。于化法,但藏教。第三方等时;于化仪,为渐中。于化法,对藏教半字教,说通别圆满字教也。四般若时;于化仪,为渐末。于化法,带通别权,明圆教实也。第五法华涅槃时;如日还照,亦照高山。法华于化仪,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于化法,无藏通别之三权,纯谈圆教之一实也。法华如破大阵,涅槃捃拾残机。于化仪,同法华。于化法,为有横来之机。最后受度,故须权用方便,而引接之。先施三权,故曰追说四教。随施随开,随开随废,故曰追四教。涅槃以五昧相生,喻五时先后次第。经云:「譬如从牛出乳」,牛喻佛,乳喻华严也。故以华严为乳味。次从乳出酪,以阿含为酪味。次从酪出生酥,以方等为生酥味。次从生酥出熟酥,以般若为熟酥味。次从熟酥出醍醐,以法华涅槃,同为醍醐上味。今之论文,客致问曰:成道捷径。法华三昧不轻之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佥为无上深妙禅,愿闻其致。是纯圆独妙之机,是以答之以三卷论文,开为二十门。无一门不是应机施设之教,真所谓答在问处,故判以无上醍醐为教相也宜矣。谁曰不然。略以五玄,总释名题已竟。

○甲二 列人题

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论

释论

○甲一 序分

○乙一 问

客有高信,至吾禅居,前礼致问。曰:成道捷径,法华三昧不轻之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佥为无上深妙禅门,愿闻其致。

此假设问词也。问者是宾,答者是主。故以客首冠之,假名高信。意取信心高狂,故发斯问端。吾,王者自称。禅居,师修胜妙禅之室也。前礼致问,谓客到主前,作礼致问也。问曰:要成无上佛道,必须先求捷径。吾知捷径之名,乃有二种:一者法华三昧,注重不轻之行。二者,念佛三昧,须修般舟之宗。此二者,人皆称为无上深妙之禅门也。某但知其名,罔识其实,其意何居?愿以告我,俾有遵循。

○乙二 答

对曰:希高扣寂,未有若君之问者也。子将涉无生之龙津,欲图南以鹏举?吾不敏,尝试论之,略开二十门,以明斯旨。上卷七门,念未来佛。中卷六门,念现在佛。下卷七门,通念三世无不是佛。

谓从来请益者,希望之心既高,扣问之词必妙。意取望心太高,往往无言答问,事固有之,然未尝有像尔之问者也。总赞其心语俱高,二皆称善,犹云善哉善哉。子下二句,是借喻。子,美称也。无生龙津,以喻成道。图南鹏举,以喻捷径。谓尔莫非要涉取无生之龙津,欲图南以鹏举乎?不敏,谦词也。犹云无智。意谓:吾自知钝根乏辩,虽然,又不敢负子来意,请试论之:非开二十门不足以明斯旨。上卷七门,别答不轻之行。中卷六门,别答般舟之宗。下卷七门,通答前二问也。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

○丙一 立论之端

心之二也,生于群妄。群妄虽虚,惑者犹滞。滞之不释,圣以之忧。

意谓:若论真心不堕于数,尚无有一,焉落二三。若有二者,即非真心。既非真心,便是妄识。识虽属妄,仍是无生。故曰:心本无生因境有。群妄,指境。起信论云:无明不觉生三细。一者业相,即吾人现前一念之心是,既成业相,法尔而有能所。有能有所,故成二也。由于境相不息,虽知境虚,而惑者犹滞。滞,住着也。滞之不释,即起信所谓,境界为缘长六。谓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业相。业系苦相。由有苦相,感佛兴慈运悲,故曰圣以之忧。圣,即佛。忧,即悲也。法华方便品偈:「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是之谓圣之忧也。

○丙二 正论旨趣

(今夫)玄韵畅而无说(皆不可得是以)法身空而具相(无不是佛)相之不明,说之不圆(则具相)一味之旨(无说)绝言之路,讵可知其所归欤?

谓欲答高问,必先陈三谛妙理。玄韵畅而无说者,妙有非有也。法身空而具相者,真空不空也。二句合观,中道第一义谛也。且三谛境相,若不精明,纵饶通身是口,保尔说不圆成。须知法身虽具相,相即无相,无相不相。故云一味之旨,玄韵虽无说。无说不说,故云绝言之路。相既未明,说亦不圆,斯旨斯路,岂能知其所归欤?如是则不足论也。

○丙三 引喻借显

○丁一 正以喻显

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不念过现佛岂知未来佛)宏纲忽举,万目齐开(既念过现佛则知未来无不是佛矣)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一相之)三昧。一言以蔽,其在兹焉。

譬如帝释殿前之网罗幢,孔孔有摩尼珠。如其网若未张,孔中之多珠,自不能见,故曰千璎焉觌。取喻不念过现佛,岂知未来佛?宏纲忽举,言帝网张也。万目齐开,言多珠见也。取喻既念过现佛,便知未来无不是佛矣。摩诃止观云:「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意谓:大海之水,由众流而集成。人取海水而浴之,即已用百川之水也。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意谓:是心念佛,是心是佛,三昧不期成而自成矣。语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例今此论之二十门,亦复如是,故曰其在兹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丁二 帖喻合法

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想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何众生非佛耶)

亦犹句,喻显。佛想句,法合。可知,乱心既皆是佛,更有何众生而非佛耶!

○丙四 举世罔知

○丁一 正明罔知

而世人念过去释迦,想现在弥陀,独未闻念未来诸佛。何耶?盖不了如来对众生之粗;说诸佛之妙;遂隔生于佛外。

此明后世之人,不知未来众生,本来是佛,所以往往觌面错过。但知念过现佛,独未闻有念未来佛也。盖不知如来随他意语,方便说法,应机施教,作对待门说。谓对生之,说佛之妙,乃置众生于诸佛之外。未曾向决了门,道破众生即佛故也。何以故?时未至故,机未熟故。

○丁二 引经抑扬

净名有葡不余香,花有着身不着身者,此抑扬大乘也。抑小,则置茫然。扬大,则(大小)同游于不二。法华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则一切(皆香)卜,(大小俱)不着之旨明矣。

所以净名经中,有但卜华香不闻余华之香。此以卜,喻佛。余华,喻生。,喻念。香,喻佛也。有不者,斥彼小乘人。但心计过现有佛,全不知众生亦即佛也。以计着佛心不融,所以华有着身。菩萨心无计着,故华不着身也。足知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是经之正意,故曰抑扬大乘。谓抑小乘,扬大乘也。言抑小者,谓彼等尊者,同食香积之饭,居士为说消饭之言。食毕置,仍尔不知其所以,故曰茫然。扬大者,诸大菩萨,同宣不二法门。至于维摩一默,文殊叹曰:此真不二法门也。是知若说若默,俱名不二,故云同游。亦即法华所谓,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喻显一切香,无非卜。则小大俱不着之旨,得非尤为彰明乎?

○丁三 妄生敬慢

苟非其人,以诸佛为至尊也,众生为至卑也。高下出焉,群妄兴矣。敬傲立焉,一真隐矣。

如或未然,故曰苟非其人。既未开佛知见,无有不尊诸佛而卑众生。尊诸佛而起敬心,卑众生而生慢心。故曰高下出焉,敬傲立矣。群妄兴焉,一真隐矣。心之二也。其在兹欤。始由能所之二,继之,则生佛、尊卑、敬慢、高下、真妄等,一切对待之二,于是乎兴。譬如一翳在目,空华乱堕,乃必然之势也。

○丁四 示过劝修

○戊一 示过

夫如是,必草芥万有,锱铢天下。幔幢已设,高倨棱层。目送飞鸿,心游青汉。不可屈也。

草芥,犹轻贱也。锱铢,犹轻微也。万有,指众庶。天下,指国君。若其如是用心,即所谓目中无人,一切庶民,皆可轻贱。纵遇帝主,亦若平人,故曰幔幢已设。高倨棱层,此指自大自高,陵人傲物也。眼生头顶,但能上见,故曰目送飞鸿。慢心上涌,故曰心游青汉。如是等人,不可教修念佛三昧。如生牛皮,不可屈折,故云不可屈也。下引诸经之义,则不如是。

○戊二 劝修

○己一 引经修敬

维摩经: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楞伽经: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心中,如大无价宝珠,垢衣所缠。又城中最下乞人,与难胜如来。等无有异。

维摩经云: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楞伽经云:如来藏自性清净,转入众生心中,如无垢宝珠,在垢衣内。又云:城中乞人。与佛无异。

○己二 结示经意

所以圆念三世佛,普观十方尊。

此二经意,所以谓圆念三世佛,普观十方尊也。

○丙五 引经证成

○丁一 正引证

理趣般若云: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故。

理趣般若经云:一切有情皆如来藏。何以故?普贤菩萨,自身故。

○丁二 显罔知

夫贫女怀王,米在糠,镜然可观。岂可罹八慢之责哉!人皆侮未来玉毫,不敢侮过现金色,起罪之源。在当来佛上,非已今佛上也。众生苟非,当佛焉在?

夫贫下,引证。贫女怀王,女不可轻。米在糠内,糠不可弃。以喻众生烦恼身中有佛。如镜鉴容,眉目宛然,故曰镜然可观。岂可以罹八慢之责哉!法华经譬喻品偈:以鸱、枭、雕、鹫、鸟、鹊、鸠、鸽、喻八憍。憍,即慢也。八慢者:一但慢,同德相傲。二慢慢,于同争胜。三慢过慢,于胜争胜。四增上慢,未得谓得。五我慢,恃己陵他。六邪慢,不礼塔寺。七憍慢,亦名卑劣慢,以劣自矜。八大慢,执理生傲。人皆下,示明不知众生是未来佛之过。起亵慢罪,不觉不知。侮,欺也。玉毫金色,指佛之相好。于过现佛,人人皆知,欺之得罪。于未来佛,人皆不知,敬之获福,故曰起罪之源。在当来,非已今也。乃设问曰:众生苟非,当佛焉在?

○丙六 知喻识法

若知母因子贵,米以糠全。有法华不轻之心,则念佛三昧,不速而成矣!

谓若知母因子贵,米以糠全。便识众生是未来佛,为可尊,不可忽也。法华经:常不轻菩萨。遥见四众,便身礼拜。口赞叹,意恭敬。正恭敬礼拜时,乃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能知众生即未来佛,心生尊重,与不轻之行。若合符节,则念佛三昧,不期速而自成矣!

○丙七 融通不二

○丁一 正融不二

法华念佛元是一门。

法华与念佛不二,故曰原是一门。

○丁二 喻不二意

如芝朮之药;列仙之子;昔各天涯,都无仙号。人服其药,羽化云行。故药受仙标,人得仙誉。人药异也,其仙一也。

如,例也。芝是灵芝,朮是野朮。灵芝是仙草,野朮是仙药。在昔原无仙字之名,后因人服之,得成仙品,故药受仙标。此人在未服已前,本是一个泛泛庸流。后因服芝朮故,乃能转凡身而成仙骨,故人得仙誉。人与药,在昔各居一方,犹若天涯,故曰异也。今者并得仙号,故曰一也。法华与念佛,亦复如是。羽化云行者,世称成仙曰羽化。谓其能飞升变化,若鸟之生翼也。仙能腾云驾雾,故称云行。

○丁三 结归不二

若无圣人,谁与道游?法无佛悟,岂令自悟?法非佛不悟,念佛三昧生焉。佛非法不明,法华三昧起矣。一仙两称,俱得仙名。念佛法华,同名佛慧。佛慧既同,则不轻般舟无上深妙禅,于兹悟矣。

如文,历历可知。

○乙二 嬖女群盗皆不可轻门

○丙一 问

问:嬖女群盗,恶之至者。安得敬如佛欤?

嬖女,贱人也。群盗,恶人也。二者:人见而远之之不暇,安得恭敬如佛欤?

○丙二 答

谓不了初门,诚如来问。须知诸佛如来,度生说法,有二门不同。又分为二:

○丁一 对待门说

对:如佛所演,有对待门;决了门。对女子虚伪,说如来至真。佛可尊崇,女可厌离。厌离有二:一诃欲,二放心。

此原科文也。所以前有对待决了二门之名,后有诃欲放心二科之目,对女下四句,释科意也。谓对女子虚伪,说如来至真,故至真之佛,诚可尊崇。虚伪之女,深可厌离也。厌离又分为二:

○戊一 诃欲

○己一 引诃色欲经

○庚一 正示色欲过患

○辛一 示三种过患

菩萨诃色欲经:女色者,世间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世间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世间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

按菩萨诃色欲经云:女色者,犹如枷锁,人若爱恋滞着,便不能自拔也。又女色者,世之重患。人为其所困,一生到死,犹不免也。又云衰祸,人若遭之,无厄不至也。

○辛二 示愚迷不释

行者既舍。若复顾念,是为从狱得出,还复思入。从狂得止,而复乐之。从病得瘥,复思得病。智者知其愚而颠蹶,死无日矣!

谓吾侪学佛行者,既知舍离。若仍复顾恋,可谓从狱得出,还复思入,非狂即愚。譬如从狂得止,而复乐之。从病得瘥,复思得病,亦复如是。智者知其愚而颠蹶,死不可救矣!无日,犹云不可救也。

○辛三 示迷惑甘心

凡夫重女,甘为仆使,终身驰骤,为之辛苦。虽铁片千刃,锋镝交至,不以为患。

且观世人,轻身重妇,如仆服役,似使驱驰。终身为他,劳劳碌碌。驰骤,即劳碌也。辛苦甘心,虽苦具交至,不以为患。斧也;刃,刀也;锋,剑也;镝(音的)矢也;此四者,皆苦具之名词也。

○辛四 示离欲有益

行者若能弃之不顾,则破枷脱锁。恶狂厌病,离于衰祸。既安且吉,得出牢狱,永无患难。

谓吾侪学佛行者,苟能弃之不顾,堪称破枷脱锁矣。并可谓恶病厌狂矣。离于衰祸,既安且吉。岂非得出牢狱,永无患累乎!

○庚二 历示女人厉害

○辛一 直示厉害

女人之相,言如蜜,心如毒。停泉澄波,蛟龙居之;金山宝窟,师子处之;此害不可近也。室家不和,妇人之由;毁宗败族,妇人之酷;实为阴贼,灭人慧明。

若论女人外相,最易迷人。听其言也,如蜂蜜之甜。察其心也,如蜂之毒。要知渟泉之澄波,下必有蛟龙居之;又如金山之宝窟,内必有狮子处之;此二处皆有丧身失命之危,俱不可近也。试看家室不和,同胞分爨者,妇人之由也;甚之毁宗庙,败房族,皆妇人之酷;酷,厉害也。故知实为阴谋之贼,能灭人之智慧光明。不可不慎,又不可不舍离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3-3 22:29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辛二 喻明厉害

亦如猎围,鲜得出者。譬如高罗,群鸟落之,不能奋飞。又如密网,众鱼投之,刳肠俎肌。亦如暗坑,无目投之。如蛾赴火,奔竞求之。

浅显易知。

○庚三 结示远离有益

是以智者,知而远之,不受其害。恶而秽之,不为此物之所惑也。

是以者,结归词也。有智行者,对于色欲一关,远之又远。切勿受其贼害,此离其境也。恶而秽之,不为此物所惑,此治其心也。

○己二 引大宝积经

○庚一 直明厉害

大宝积经偈云:锋刃刀山,毒箭诸苦;女人能集,众多苦事。假以香华,而为严好。愚人于此,妄起贪求。如海疲鸟,迷于彼岸。死当必堕,阿鼻地狱。现见众苦,皆来集身。善友乖离,天宫永失。宁投铁狱,驰走刀山,眠卧炎炉,不亲女色。

○庚二 喻显厉害

如鸟为求食,不知避网罗,贪爱于女人,被害亦如是。譬如水中鱼,游泳网者前,便为他所执,岂非自伤损。女若捕鱼人,谄诳犹如网。男子同于鱼,被网亦如是。

俱如文可知。

○戊二 放心

○己一 引经

○庚一 示放心法

次放心者;大宝积经:若人一心,专精自守。贪欲心发,即应觉知。方便散除,还令寂静。

初句征,大下示。经云:意谓人能一心专精自守。设使宿习内熏。贪欲心发者,不可随他流转。当下觉知,或直下一照,如红炉飞雪,当即销亡。如或恶习浓厚,照不能销者,即须方便散除,或经行;或礼佛;渐渐收来,还令寂静。此示放心法也。

○庚二 示精研法

云何散除?应作是念,此是空;此是不净。求此欲心,生处灭处,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是中谁染?谁受染者?谁为染法?

初句征。谓云何得名为散除耶?应下示。谓应当作如是念云:此是恶法,脱体全空。此是不净,污秽难堪。仔细相求,求其心之生处灭处。生从何处来?灭至何处去?细细推求,染者是谁?谁人受染?谁为染法?此示精研法也。

○庚三 示受益法

如是观时,不见能染,不见所染,不见染事。以不见故,则无有取;以不取故,则无有舍;以不舍故,则无有爱;不舍不爱,名离欲寂静涅槃。

承上如是正研求修观之时,内不见能染之心,外不见所染之境。并不见有污染之事,以内外俱不见故,即无能取所取。取尚不有,舍个恁么?既无取舍,即无憎爱。无憎无爱,即名离欲寂静,得出世涅槃之胜益也。

○己二 结归

又恣入尘劳生死,而亦不患贪恚痴等,是谓放心。已上明对待门竟。

谓既得涅槃已后,始得任意入于三界尘劳。示有妻子五欲,亦不为三毒所累,是为结归放心也。已上对待门竟。

○丁二 决了门

○戊一 正明决了

决了门者,若究竟离诸妄,无染如虚空,则过现佛,非未来佛也。夫求无价宝,必下于沧溟。采智慧宝,必求于烦恼。五逆相即解脱相,魔界如即佛界如。若聆佛音而喜,闻魔声而恚,非觉于诸法者,北辕适越,安得与之论道哉!

首句征,若下释。谓若言究竟离虚妄者,则烦惑净尽。如木成灰,不重为木。故曰无染如虚空,是离垢法身,乃属过去现在诸佛,即非未来之诸佛也。夫求下,正示观道。今观嬖女群盗,无非是佛。譬如欲求无价宝珠,必下于大海中求。沧溟,指海也。非入海必不可得,此举喻也。今采智慧宝,必于烦恼窝中求,无烦恼,即无智慧。故净名云:「五逆相即解脱相。五逆性空,体是解脱故」。又云:「魔界如,即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故」。若不如是,即非决了门也。子闻佛音而喜,听魔声而怒,此即妄想分别,属对待门,非觉于诸法之决了门也。例如要到北,辕须向北行。越属于南,适越者,往南也。背道而驰,安得与之论道哉!

○戊二 结会古今

昔列仙鹿蹄,咒令国旱,嬖女诱而得之。女者,耶输也。未来成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阿那律,昔为盗首,入寺盗佛额珠。箭挑佛灯,令光不灭。阿那律,此翻无灭,良在兹焉。当来作佛,号普明如来。未来两佛,犹如日。

昔有列仙,名为鹿蹄。列仙者,仙界人之通称。此人以仙术邪咒,咒令国旱,祸国殃民,嬖女诱而得之。使之犯淫欲事,成仙术破矣。昔之嬖女者,即佛子罗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是也。法华授记,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昔之盗首者,即阿那律尊者是也。那律昔为盗首,入寺盗佛额珠。因琉璃灯暗,瞻视不明,以箭挑灯,令光不灭故。梵语阿那律,华言无灭,职是之由欤。法华授记,当来作佛,号普明如来。未来两佛,如日星,可不鉴欤!

○乙三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

○丙一 释题

释题中分二:初别释,二合释。别释又二:初释戒字,戒又二:初声闻戒,名为僧戒。二菩萨戒,名为佛戒。初明声闻戒,有七众不同,一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是也。二尼众戒,三百四十八。三式叉摩那,学六法戒。四沙弥。五沙弥尼,清净十支戒。六优婆塞。七优婆夷。守持五条戒。二明菩萨戒,依地持,六重二十八轻戒。依梵网,十重四十八轻戒。此菩萨戒,亦名金刚光明宝戒,亦名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戒相如是而已。二明持,七众弟子,守持戒行,于行住坐卧,四大威仪,有密切之关系。若于四大威仪之间,一不省慎,就不能持。今言持者,谓抱守执持,于行住坐卧,一点不能轻忽,故名曰持。比丘二百五十戒,以前四条清净,名持根本戒,于后二百四十六条,一一检持不失,名谓比丘戒全持。最初在坛上,羯磨师三番作白,七证师大众证成,名谓已得戒体。至成佛时,所得法身,即是此戒体为本也。二尼众戒,但保前八条,丝毫不犯,名为根本清净。

于后三百四十条,亦能保全不失,即戒品亦完全也。果能全体清净无犯,则成佛有余矣。三式叉摩那,只要于六法,不犯足矣。四沙弥,五尼众,只要十支戒法清净,此十支中,惟第九不非时食,大有关系!不可不持。此戒不持,则一切诸戒,难免无犯。六优婆塞,七优婆夷,共守五条戒。人所共知。三明破字,比丘于前四有犯,无论全犯,若犯一条,即名曰破根本戒,亦失戒体,尽形寿,不得恢复。若后之诸戒有失,名破枝末戒,乃至最轻,名得突羯罗罪。以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一昼夜。以四王五十年,等活地狱一昼夜。如是积日成月,积月成年,罪人堕狱,经五百年,始得出狱。此破戒堕罪最轻之相也。下六众,例之可知。若于破戒之后,当于即生之中,生大惭愧,趋揖有道阿阇黎,真诚吐露,寸丝不留。阿阇黎许你忏悔,轻者作法忏。集二十僧众。

对众发露,痛哭流涕,毕故不造新。作法之后,奉师之教,或持咒若干遍,或诵经若干卷,或礼忏若干部,做毕,方许入众同修。若犯根本戒,便不能有如此方便矣。二取相忏。无论诵经礼忏,或七七为期,或九十日为期,或至一年三年,必欲求见佛光,或伸手摩顶。或天人散华,得到如是等相,其罪方净,名取相忏也。三无生忏。观察此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又不在过现未来。到底罪从何而起。罪无自性,从因缘生。既从因缘而生,还从因缘而灭。从因缘而生者,内以无惭愧心为因,外假恶友为缘,由是造作众罪,故云生也。从因缘而灭者,内以惭愧发露为因,外假善知识为缘,故能灭诸罪恶,故曰灭也。

下六众,破戒忏悔,亦复如是。持菩萨戒,须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犯,方名谓持。一摄律仪戒,诸恶莫作也。一切恶不作,名之曰持,作者名犯,是谓止持作犯也。二摄善法戒,众善奉行也。一切善事,作者名持,不作即犯,名谓作持止犯也。三饶益有情戒,无众生不度也。以上止作二持,以为自度,亦以度人,若不度人,即名谓犯。别释竟。二合释者,即下四字是也。我辈念佛行者,凡见一切四众弟子,莫计校他持戒破戒,不得妄起分别。用平等心,用平等眼。如法华常不轻菩萨,见诸四众,即生恭敬、赞叹、礼拜、故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故云但生佛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丙二 释文

○丁一 引经设问

问:梵网经: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而缁服之流,佩明月之戒;悬璎珞之珠;参位三尊,范围七众。苟非精持,动行颠沛。斯人也,慢之何过焉?捶之何罪焉?

梵网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据此,而缁服之比丘,身佩如明月之金刚宝戒,衣披似璎珞之珍珠袈裟。三尊者:佛为两足尊。法为离欲尊。僧为众中尊。受戒比丘,入僧宝数,故曰参位三尊。七众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夫七众以比丘为首,故云范围七众。果能精持戒律,严净毗尼,理固当生佛想。如或不然,彼此颠倒行事,玷污佛门,故曰动行颠沛。如斯人者,侮慢之,似无过。捶打之,亦无罪。题云但生佛想者,何也?

○丁二 引经酬答

○戊一 引三昧海

对:如来三昧海经:为父王说:昔四比丘,犯律为耻,将无所怙。忽闻空中曰:汝谓无救。不然也,空王如来虽涅槃,形像尚在。汝可入塔,一观宝像眉间白毫。比丘随之,泣泪言曰:佛像尚尔,况真容乎?举身投地,如大(如字)山崩。今于四方,皆成正觉:东阿佛,南宝相佛,西无量寿佛,北微妙声佛。四破戒比丘,一观宝相,佥为世雄。念佛之人,岂得自惑惑他欤!

谓如来三昧海经:佛为父王所说:云昔者,乃往过去。有四比丘,以犯律故,自生悔恨,各自羞耻。意谓:佛言波罗提木叉,是我等大师。今既犯戒,将无依怙。愁忧不乐,惶恐万分。一日,忽闻空中声曰:汝谓无救。则不然也,空王如来虽已涅槃,今遗法中,佛像尚在。汝可入塔,像前忏悔,一观宝像眉间白毫,则破戒之罪,如汤销冰矣。比丘随闻其言,即涕泣而言曰:佛像尚有若斯之力,况真容乎!遂举身投地,如大山崩。今于下结会古今。昔之四破戒比丘者,以忏悔力,积因成果。今于四方,各成佛道,现坐道场,为世间雄。吾侪念佛人者,宜知所归,岂得自惑而惑人欤!

○戊二 引大集经

○己一 举毁者有大损

大集经:若诸王臣,打骂出家持戒破戒,罪同出百亿佛身血。

经云:「若诸国王,或是大臣,以及当道长官。如见比丘有犯罪者,无论持戒破戒,不得捶打骂辱。若打骂者,获罪实重,与出佛身血同科」。故云罪同出百亿佛身血也。不知者,以为佛以偏颇之心,爱见之悲,护念子孙,以至于是。若作是念,即是谤佛。获罪弥大,无所祷也。且彼犯戒者,自获其殃,与我何预?我生佛想,自得其福,与我无咎。

○己二 示赞者有实益

若见被袈裟者,无论持犯,但生佛想。佛想者,念佛三昧也。

经云:「若见有被袈裟者,即比丘相也。无论持犯者,不生分别想也」。但生佛想者,是未来佛故。观经云:「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故曰佛想者,念佛三昧也。

○己三 示佛语以警人

斯金口明不轻之深旨,安得不惧哉!

斯是佛之金口诚言,明法华不轻之旨。其打骂者,焉得而不惧哉!

○己四 结证修观当如是

经云:宁为心师,不师于心。见悭贪人作施想,见破戒人作持戒想。夫然,则不为六蔽境界所缠,成六度彼岸观门焉。若分别心,自取冥罚。能翻此见,念佛三昧,如川之流矣!

宁为心师,不师于心。心,指现前一念之流动心也。楞严所谓昏扰扰相。非但不是真心,亦复不是妄心,以妄心无相故也。今云宁为心师,宁,是愿词。意谓:宁可取诸善法,为我流动之心师。故下文云:见悭贪人,生布施想。即以布施善法,为心之师也。不师于心者,不以流动之心为我师也。以流动之心,随境转故。见破戒人,就作破戒想,不能转塞成通也。夫然下,示转塞成通。然,如是也。若能如是,不为六蔽境界所缠。六蔽者:一悭贪,二毁犯,三瞋恚,四懈怠,五散乱,六愚痴。依六蔽,居生死此岸,既不为蔽所缠,故成六度彼岸之观门焉。若分下二句,示分别之过。能翻下,示平等之功。文云:能翻此见者,不分别持犯心也。如川之流,言成功之速也。

○乙四 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

○丙一 从题发疑问

○丁一 问

问:如现处汤狱,婴鬼趣,菩提难发,河清未期,安得同于佛欤?

意谓:且如现今镬汤地狱中之受罪众生,并饿鬼道中之饥火然烧鬼趣,不易发菩提心也。菩提之心既如是难发,譬如长河水浊,何日得清。河清尚未有期,况彼苦趣众生发心之期,更无希冀。心尚不有,安得同于佛欤?

○丁二 答

○戊一 正答所以

对:采良药者,非华堂所出。集法药者,非无为自出。

首句是喻,谓譬如采药,凡是良药,皆出深山,不生华堂。华堂者,广厦之堂也。是故采良药者,必远造深山。如芝朮石斛之类,自非华堂所出也。次句是法,谓集出世之法药者,亦复如是。务必发大誓愿,度苦众生,非无所作为,自然而出也。试看诸佛菩萨,谁不发度尽众生之愿耶?

○戊二 引经证说

○己一 引楞严三昧经

首楞严说四种记:一未发心记;二初发心记;三密与授记;四现前授记。今现处鬼狱,佛记当来必发大志。遇真善友,行菩萨行,还成正觉,即是未发心记也。佛说四种记时,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说!人皆不应称量众生,唯有如来乃能量尔。我诸声闻,及余菩萨,于诸众生,应生佛想。

经中授四种记如文。现今处在鬼狱众生,佛记当来必发大志云云,即是授第一种记也。佛说四种记时,诸大尊者,闻者汗毛直竖。意谓:众生不可思议也!是以迦叶白佛:我等从今,于诸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害。伤,即害也。佛言下,赞证。如文可知。

○己二 引普贤行愿品

○庚一 正引

华严普贤行愿品:破百万障门。亦用此想。

此二句文,在大品中。今之流通一品,是第四十卷最后之文也。

○庚二 释意

夫宅宝未开,不妨宝在宅内。额珠没,何妨珠隐额中。若不念众生为当来佛,必以六尘为寇贼。则防魔军(适)自坏其壁垒;(自)存敌国,(使)常起于怨仇;金革所以未宁,鼓于焉尚振,安得高枕于其间哉!能悟色声为佛,则众生皆当来佛,必不立心于前之凡境也。或想自身为本尊也,瑜伽真言深妙观门,不谋而会。

初一行文,连举二喻,释众生不思议。意谓:譬如宝藏,宝在藏中,藏虽未开,不能说藏中无宝。又如力士,额上有一颗摩尼宝珠。一日与他人角力,彼此相斗,不觉他人将他额间一击,宝珠没入额中。士不自知,只说额间无端起泡,不觉宝珠犹在额中。故曰何妨隐额,不得云额内无珠也。次四行文,合显不思议意。对于众生当生佛想也。故云若不念众生为当来佛,必以六尘为寇贼,便为自伤。迦叶之语,不欺人也。即使知得六尘是贼,留意提防,只此防心,亦是寇贼。六尘是外贼,防心是内贼。

譬如用兵止寇,兵亦不祥之器,与贼何殊?故云自坏壁垒。自存敌国,既自存有敌国之心。恒常起于怨仇之念,所以云金革未宁,鼙鼓尚振。甚至废寝忘餐,故云安得高枕于其间哉!何如于众生生佛想之为愈乎?上三行,不生佛想之损。能悟下,正明佛想之益。初一行,对他生佛想。或想句,即于自身。亦当如佛想,方有巨益也。瑜伽下二句,印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丙二 由问起疑问

○丁一 问

问:汤狱之子,殊未发心。如来法王,宥过与记。原夫未悟,从何得醒耶?

谓承上就第一种未发心者佛与授记。然佛虽以彻底大悲,遥与授记。在彼未发心众生,万苦交煎。如梦时人,梦梦不已,有何益处?故门之曰,从何得醒耶?为是不得不疑,愿开宏论。

○丁二 答

○戊一 法说

对:长江之源,滥乎一觞。大迷之本,存乎二见。若念外立无念,生外立无生,则生死异于涅槃也。万佛洪音,莫能训矣。若了念而无念,生而不生,烦恼即菩提也。一相庄严,斯能悟矣。

言长江初发源时,其水极浅,可以将酒杯泛于其上。滥,泛也。觞,犹杯也。喻我等最初一念不觉之迷,为群迷之本,根本由于能所二见;能见是见分,所见是相分。由于相见二分,积成众生世界,为之大迷。故曰长江之源,滥乎一觞。大迷之本,存乎二见。故知众生世界,均非心外法也。须知现前一念,无法不在里许。有念也是心,无念亦是心。世界亦是心,众生亦是心。乃至烦恼菩提,生死涅槃,无一不是心也。故曰若于念外立无念,生外立无生。即成二见,为大迷本。将涅槃在生死外,心外取法,深入邪见稠林。即使有千佛万佛出生,以四辩八音,说法教化,亦莫能训矣!若悟万法唯心,诸相无相。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结业即解脱;全三道即三德。一味之旨,绝言之路,是则知其所归矣!

○戊二 喻说

○己一 立喻

亦犹岩上群蜂,己房纯蜜。井中七宝,何废称珍。皆本有之,非适今也。

蜜与宝,皆喻佛性。房与井,皆喻生身。性本有之,故云非适今也。

○己二 法合

吾放其心,一切所缘之处,皆见如来,道从恚等生,于是乎在。

吾放其心者,缘众生之佛性也。佛性离过绝非,竖穷横,故于一切处皆见如来也。末句结成。

○丙三 引证

○丁一 引经

如来藏经: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乃至德相备足,如我无异。以九喻广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

经有九喻,皆喻众生心中有佛,故以众生名如来藏。

○丁二 引论证

○戊一 喻显

宝性论颂释:萎华中诸佛,粪秽中真金。地中珍宝藏,诸果子中芽。朽故弊坏衣,缠裹真金像。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焦黑泥模中,有上妙宝像。

论中有七喻,以显众生是如来藏。

○戊二 法合

众生贪瞋痴,妄想烦恼等。尘劳诸境中,皆有如来藏。下至阿鼻狱,皆有如来身。真如清净法,名为如来体。

○丁三 结证

以此文证汤狱之记,顿觉明焉。

○丙四 谨防忆说

○丁一 问

问:至人用心,攀缘永绝。今放心缘,教何在焉?

谓若是诸佛菩萨用心,乃纯用真智照境。永绝妄想攀缘,所以云境外无如智。智外无如境,境如智如,原无二如,固无疑也。今以凡夫,从未悟故,全以无明妄心,说心缘。皆见如来者,未知出何教典,故曰教何在焉?

○丁二 答

○戊一 正答

对:教说起心缘六尘三业,仍发妙愿,入佛境界。一一缘起,不离如来。名为悉见,此是圆见,非由眼也。

谓教中有云:若众生起一念心,对于外,遍缘色声香味之六尘;对于内,遍缘身口意之三业;随拈一尘,随缘一业。仍须发大妙愿,誓入佛之境界,即此真为永绝攀缘矣。一念缘起,念念皆然,故云一一缘起。不离如来,名为悉见,只此可谓圆妙心见,非眼见也。

○戊二 引证

○己一 引大经证

涅槃经:声闻,天眼为肉眼。学大乘者,肉眼为佛眼,晓了己身,有佛性故。

经云:诸声闻虽获道眼,名为肉眼。以不见佛性故,学大乘人,虽是肉眼,即名佛眼,以了了晓得己身有佛性故。

○己二 引般若证

胜天王经: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行般若波罗密,于一切法。心缘自在,缘一切色,愿得佛色。无所得故。缘众声,愿得如来微妙音声;缘众香,愿得如来清净戒香;缘诸味,愿得如来味中第一大丈夫相;缘诸触,愿得如来柔软手掌。缘诸法,愿得如来寂静之心;缘身,愿得佛身;缘口,愿得佛口;缘意,愿得如来平等之意。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密,无一心一行空过。不向萨婆若者,缘诸法,而能不着。观见诸法,无不趋向菩提之道。菩萨修习诸行,皆因外缘而得成立。又如大地,住在水上。若凿池井,即得水用。其不凿者,无由见之。如是圣智境界,一切法,若有勤修般若方便,则便能之。其不修者,云何能得?

初四行,外缘六尘境,愿得佛之六尘境。次一行,内缘身口意,愿得佛之三不护也。次三行,谓菩萨心心念般若,步步行般若,念念缘般若,皆从内外两缘,而成立也。又如下,立喻。以水喻佛性,大地喻众生。譬如凿井求泉,一处凿之,一处得泉。千处万处,亦复如是,不凿则不得也。如是下,法合。圣智,即佛性也。智一切法,随拈一法,皆得为所修境,如凿井然。修则得之,不修,则不得也。

○乙五 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

○丙一 以三教异同问

问:即凡而圣,为无我也。三教无我,理既不殊,其义焉在?

问意云:四相皆空,即名圣人。一执不融,便是凡夫。一执者,着我也。四相皆以我为本故,吾侪苟能不着于我,即凡可称圣,以为无我故也。三教圣人,皆云无我。名既不异,理亦无殊。理既不殊,试问有何差别?请道其详,幸赐教焉。

○丙二 答以名同实异

○丁一 略答

对:三教名未始异,理未始同。

意谓:须知仲尼,入世之圣人也。聃尼,忘世之圣人也。牟尼,出世之圣人也。以示不同,浅深硕异。是以无我之名未始异,即同也。而理未始同,即异也。此从来三教一家,侗之谬计。闻之,可知其概也。

○丁二 详答

夫子四绝中无我者,谦光义也。道无我者,长而不宰也。佛无我者,观五蕴空也。

引彼教中之典,以示浅深之殊也。四绝中无我者:曰无意、无必、无固、无我。无与毋,可通用。孔云无我者,谦光之词也。且入世宏道,宜以谦逊为先。老云无我者,长时不宰之义也。意取万事听缘,幸勿强立主宰。盖以老氏教人忘世,万事随缘,只要得过足矣。佛云无我,五蕴本空。我在何处,果能实证无我,即出世间矣。

○丁三 料简

二教都不明五蕴,孰辨其四谛,六度万行。贤圣阶级,蔑然无闻。修心之士,择善而从可也。

谓彼二老经中,总未曾道及五蕴法门中事。五蕴者,世间法也。彼对于世间法中,尚未全瞭。况二乘圣人之四谛,十二因缘。菩萨之六度万行,孰能辨其浅深哉!若言通别圆三教中,三贤阶差,十地等级,则杳然无闻矣。修心之人,可不择善而从之乎?

○丁四 破

不善无益于至真,无记双亡于善恶,妨乱佛法,何莫由斯。故圣人简之而不取也。

意谓:若不择善行,即是盲修瞎炼。善字尤须着眼,故云不善无益于至真。非真,则皆为不善。要知者一个善字,即在止于至善之善,自非对恶说善之善也。故下句云:无记双亡于善恶,六识颂之三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可见无记性者,不落善恶二性,故称双亡。此善恶双亡之无记性,即非至善之性也。今所云至善乃不偏于恶,不偏于善。又非无记,又不住于空,不住于有。乃指中道第一义谛为至善,乃可有益于至真。至真,即性德也。于斯不具眼,不免颟顸佛性,侗真如,故云妨乱佛法,何莫由斯,是以圣人简之而不取也。

○丁五 结显

念佛三昧,善之最上,万行元首,故曰三昧王焉。

谓念佛三昧者,诸善中之最上者也。能称万行之元首,乃以王名之。

○乙六 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

○丙一 以择善问

问:若择善而从,何不择诸佛之善,弃众生之恶耶?

此仍向对待门,而发问也。问意谓:若云择善而从。诸佛,至善也。众生,至恶也。何不弃众生之恶,以择诸佛之善。今但择念佛三昧者,何也?

○丙二 以至善答

○丁一 正至善答

对:不易来问,自成我答。何者?择善而从。盖即恶而善,即妄而真也。苟能念未来之佛,不轻之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首二句,赞问称答怀。答意谓:难为尔这一问,恰恰称我所怀。何者下,释至善意。意谓,我于前云择善而从者,非对恶说善之善。以善外有恶,非至善也。妄外有真,非至真也。盖取全恶即善,方名至善;全妄即真,可称至真;虽至善,有益于至真。故前云然,若非至善,无益于至真也。是故须念未来诸佛,方符法华不轻之行。吾侪果能念未来之佛,无众生而不佛。可谓天地犹一指也,万物犹一马也。古德悟道后,以法界海念之眼照之,乃说偈有:身世蜩双翼,乾坤马一毛之句。与天地二语,可以同参。众生既皆是佛,此土岂不常净也耶!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