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寅二明心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法界即一真法界;迷时从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绝对法界,没有经过任何比较、没有能所、没有迷悟,叫做一真。[而起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四圣、六凡法界,四圣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等等;六凡就是六道众生;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今证佛果,还归一真法界,深广如海。慧是照用,称法界而起,故名法界海慧。]就像法界一样,智慧如海。所以,自皈依法,当愿众生,你们就知道要接: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可惜我们没有深入经藏。[照了诸相犹如虚空者:今海慧为能照,诸相是所照,以离分别念,相即无相,犹如虚空。《楞严》云:“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虚空的体,它不是一切相,非群相就是它不是一切相;但是,不拒绝一切相的发挥。[而不拒彼诸相发挥。”]简单讲就是:佛性是不可得;但是,不拒绝一切事相的作用。所以,用空性看一切,用空性看一切宇宙,一切宇宙皆空。[上句指体不变,非为群相:]一切相。[下句指用随缘,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正不变而常随缘,虽随缘而仍不变,则圆觉妙性,亦复如是。二明心竟。

寅三结名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这就是已经成佛的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此名如来者:指能随顺人。]你只要放下,没有取舍,没有能所,你就是随顺佛性、诸佛菩萨在修行,不然不叫做修行人;每天在执着里面:我在持戒、我在用功、我在念佛、我在修行!那都不是修行人,能所不除掉,都不能称为修行人。[随顺觉性者:谓如来从初发心修行,大开圆解,于无修证,而起修证,渐次随顺,而证圆满觉性,是为究竟觉。]究竟觉。[初明依位渐证竟。]所以,我们今天来打八关斋戒、来听《圆觉经》,是大大的好用,让你心根清净,心根清净,大大的好用,妙用现前,哇!太好了,太好了!我都觉得我是一个……,I’m feeling. I’m lucky old man.我觉得我是幸运的老男人! I’m feeling.I’m lucky old man. 我是幸运的老男人。因为I’m forty years old. 我已经四十岁了, 四十岁了,我是shèngw,剩下的废人。《圆觉经》不听就是不行,不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一定要出来听经闻法,不听经闻法不行,不行!心境转不过来,卡死在里面。[

子二明亡心顿证(分三)

丑初亡心入觉二验果知因三即成佛智丑初又分二寅初指示安心二依法顿入

寅初指示安心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就是在任何一个时间。[不起妄念。]就是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有执着心。[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就是说妄想心生起时,不要一直说:我要将它停止……,如果你一直想停止它,那也是妄想心。亦不息灭就是说:不要用克制的办法,观照的时候,令它当体即空,不要强加制止它,这样不是修行。所以说: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一切妄想心当体就是空,亦不息灭,不要说我要将它灭掉,妄想心无自性,不能让你灭掉,观空就是灭、放下就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住妄想境界,空上妄想境界是事法界,不加了知就是进入平等,不加就是不特别地去分别它,所以说:不加了知就是无生的意思。安住在妄想的境界,不特别去分别,你放下,了知就是清清楚楚,你不要加一层执着下去,你很清楚它是无生。

也就是说:住妄想境界是事法界,不加了知是理法界,简单讲就是不碍,事相的法界,不碍理体的法界。也就是说:安住于一切妄想境界,当体就是空,不要多一层了知,不强加分别,放下就是。[于无了知,]于无了知就是:在没有分别心理性法界里面,也[不辨]这个“辨”是执着,也不执着它有真正的一个无生。也不执着[真实]之心,执着就是事相,也不执着无生是一个真实性的东西。[。】]再讲一遍: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在没有分别心理性的法界里面,也不执着那个是真实的,理法界当体无生。所以,不辨真实就是事相的法界,不辨真实。不辨真实不是说分不清楚是真实,不是这个意思。“不辨”这个“辨”就是不执着有一种真实的无生,无生本来就是平等。

[前者渐次随顺,]慢慢修行……,就随顺如来觉性,但是,[位有高下,证有浅深,]这都是尚未彻彻底底的究竟了解。[皆为不了,寂灭心体,]我们的本性是很平等、很寂灭的。[能所未亡,恐存分别,则悟入无期。]就是遥遥无期,那要经过很长远,没有什么希望,没有这个时间。[今者的示平等一心,]“的示”就是正确的,的示:正确的指示叫做示。正确的指示平等一心。[任运合道,乃为圆顿妙旨,]圆顿就是:一法就是一切法,就是圆顿。[成真随顺。]成真实,合觉性。

[前是随相法门,今为离相法门。亦如《华严》,先说差别位地因果,]差别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先说差别位地因果,[后以平等因果融之;]平等因果,发大心就是佛,佛不离因,因不离果。[此中意趣,]“意趣”就是道理,[正相同也。]这里面所讲的道理刚好相同。[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者:此的示]正确的开示,[一类圆顿菩萨众生,平等安心之法。]就是说:根机大利的人,一句话就一针见血了,就进入解脱的境界。要如何修行呢?根机大利的人,[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者:以众生日用现证,全是如来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就跟佛一样,若一念不生,[全体自现,]我们的心性就全部影现出来,影现出来,[故居于一切时中,行、藏、]“行”就是有行动;“藏”就是表示说没有任何行动,行、藏,“藏”就是静止的状态。

无论是动态,无论是静态,[语、]或是说话,[默,]或是不说话,或是眼睛见色法,[见色、]或是耳朵听声音,[闻声,不起丝毫妄念,]所谓不起丝毫妄念,就是不起一点点的执着之心,智慧之心常常充满我们的本性,清清楚楚是非、善恶;但是,不落入对立性的是非、善恶当中。[以才起一念,即迷现量故。]现量就是真实的境界。我们动一个念头分别,分别就有对立,现量本身就是事相的敌对,万般的语言,攻击、伤害、赞叹,就一直显现出来。现量,简单讲就是一切的事相,统统叫做现量,六根、六尘所攀缘,一切变现出来的统统叫做现量。[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者:谓众生妄心,本无自性,]你硬要压抑它,要叫它休息,就愈控制不住:师父!要怎么控制妄心?都控制不住。一直拼命地想一个办法要控制它,愈想控制就愈动念……,就愈不能解决他内心的烦恼,内心的烦恼;要放下,学习放下。没功夫的人先学忍耐,忍耐,功夫够的我直接进入无生,进入无生,本来不生不灭,不来亦不去,没有什么事,没有什么事,本无自性嘛!

讲起来很简单,就像吃饭一样,讲是真的很简单啊,很简单,我就觉得很简单,我觉得并不困难。说:师父!您很忙喔!你搞错了,我很闲,我从来不会忙。“忙”怎么写?忘记了自己的心叫做忙。知道吗?“忙”怎么写?没有心叫做忙。说:你很忙!你很忙,就是这颗清净心不知道跑去哪里,就开始忙了。说:师父!您很忙喔!不!你搞错了,我很闲,我的心正念都很清楚,清清楚楚,都很清楚,无一刻不闲,我从来不会忙,都很闲,就算你整天跟我讲话,我还是很闲。因为[全体即是真如,若息妄求真,何异离波觅水。]息妄求真,注意听这句话,离开了当下这个妄想,我要追求另外一个境界,那是不懂佛法的人。

佛法告诉你:它不是追求的东西,佛法是讲当下,现在这一念放下,你就什么都解脱了!而我们不是,舍此取彼,离彼也是要取此啊,永远在取舍之间团团转,你修行无量劫,也永远不能成道,你怎么修都不能开悟。佛法不是息妄求真,那么,这很简单的道理,息妄求真,一直要克制这个妄想,一直要找真的,他不知道那个妄想当下就是真,你把妄想看得很清清楚楚,不要让它受干扰,那一念,那一念就是。是来、非来,你很清楚,你就不要动摇它,你就任它是、任它非,是非无自性,任它是、任它非,一切法不可得,放下,它就对你无可奈何,一点办法都没有!对不对?何异离波觅水,离开波要找水,根本就找不到。底下说:[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者:境从心现,元是自心,]师父以前就跟诸位讲过:都是我们的心的问题,不要说别人讲我们痛苦,要说我们的修养不够才对。

对不对?不要说:我先生不爱我,要说我们没有魅力,我们自己没有功夫;你如果很漂亮,表现得很温柔,随便招个手,你先生就为之倾倒了;那是你自己的条件不够,才得求人家:你来爱我,你来爱我!不用这样!对不对?本性也是如此,你不必同情我,你也可以批评我,也可以赞叹我,为什么?一切法我都能够接受。所以说:世间没有冤枉,世间没有冤枉,就是因果自有定论,你今天会遇到逆境、家庭起风波;或是先生不让你学佛;或是娶个很无理取闹的老婆,蛮横不讲理,那就没办法,娶都娶了!你不晓得,让她一闹起来,真的没办法,每天都是亮红灯,每天都是亮红灯,表示危险的意思。所以说:本来就是我们心的问题。[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岂容拟议。]“拟”就是假设;“议”就是去讨论,哪里容得下你去假设,或者是去讨论?本来当体就是一,你种种……,“拟”就是一种假设;“议”就是一种讨论,你怎么可能去用假设它?因为那是如实境的东西。[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你动到念头就不对!

所以,没有明心见性,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到最后他就会自暴自弃。有一个人来问我说:请问师父!什么叫做明心见性?我告诉他:请出来的就不是,不讲也不是。他说:不然是要去撞墙吗?到底是怎么样?我说:这样不对,讲也是,不讲也是。他说:奇怪!到底在讲什么?统统听不懂!就是说: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不论他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一切应退,都是本来面目,以本性用功夫,二十四小时都在用功,他不会烦恼嘛!对不对?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我跟他讲这个不是,他就着另外一个;着另一个便又不是,因为本性当体即空,悟到空性、无所住那个东西,那就是本来的面目。你说:师父:众生因为执着惯了、依靠惯了,没有一样东西让他着,他会觉得……,他现在意认为,本性好像有真实性的东西,一定有那一样东西,我一定要抓住它,我一定要抓住它,那个要把它抓住的那一念就是错误,他不了解那一念放下,就是本来的面目,而不是去抓住它。

你要抓住是提起正念,二十四小时,一直提起智慧之心,无所着、放下……,那就是本来的面目。本性不是一种有形的东西,不是像中秋月饼,可以切来吃的东西;它不能拿来吃,不过,感受又很清楚,清清楚楚在我们面前,又不可言说。所以,举心即错,动到念头就不对,动念即乖,“乖”就是违背的意思,“乖”就是所谓违背的意思,违背。[若加了知,]如果强加的分别,正如《楞严经》所说:若加了知,若强加,加一层的特别去分别它。[如《楞严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自心取自心就是说:自心,本来就是我们的心幻化出来的东西,你今天动到一个念头,去执着你的心幻化出来的东西,岂不是你的心执着你自己心的东西?你的心却是执着你自己幻化出来的东西。本来,非幻,本来是如如的本性,“厞幻”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变成了虚妄的法了。非幻,那当然就是真如了,无为平等法,真实法的如实智的东西,变成一种虚妄的执着法,非幻成幻法。

[且心体本具灵知,]就是说:本性本来就有离开能所的知见。[何必更加了知耳!]加一层外在的力量,何必加一层力量呢?我们的本性,悟到本性的人,他本来就有清清楚楚的智慧,拥有无量无边的智慧。[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者:]于无分别心,当下也不执着一个无分别的真实性。[谓于无了知处,]就是在没有分别心的时候,[则能知既寂,即真实知,真实即知,谁知真实?]因为真实不必加另外一层力量,真实的东西,本自显现出来。[如眼有见,]眼睛能看到外境,但是,不能反观见到自己,[不自见眼,故不辨真实也。]所以,不必执着一种真实。另外有一种力量,不执着说:我在看!执着我在看,那是多余的,因为眼睛本来就能看,眼睛本来就能看,意思是说:心本来就有能知的力量,能知的力量。[此道人日用安心之法,]道人就是修行,这就是修行人要如何解决我们的烦恼。说:师父1我的心不安,请您帮我安心。这就是安心的办法。安心的办法是什么?

[苟能任运如斯,]如果你能按照这样,一切法不可得、放下、无所住,用这种心,当下就是圆觉。[则心心合道,]所以,我跟诸位说:明心见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课,就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你念念无所着,念念就证得真实性的东西,真实性的东西。[念念证真,]合道,无所着才能合道。[随缘而现利生事业矣!]随一切众生的因缘来度众生。[然上云:住妄想境,是事法界,不加了知,则事不碍于理也。]不强加的分别。[此云:于无了知,是理法界,]无了知就是于无生的法,当下就是理法界。[不辨真实,]就是不执着有一个真实性的理法界,也就是事相法界也是。

所以,不辨真实,那么,这个真实,也是所谓的事相上当体即空,因为真实的本性不强加分别,可以运用在一切的事相;但是,不能执着有一个无生,因为这个无生,运用在一切的事相法界里面,统统是真实。所以,你要讲理也对,要讲事相也对,不辨真实。[则理不碍于事也。理事无碍,名为圆觉随顺。]这就是真正入佛的境界。

就是又藉着这个圆觉的清净的心,随顺如来的境界一直进去,这就是真正的功夫,修行就是在这一点。不然整天你来我往、你对我错、我对你错,修到死,你还是一样执着,一个痴汉而已,也是一个执着的痴汉,愚痴!所以说:修行不困难,就是这样,凡事不要太计较,凡事不要太计较,时时刻刻都快活![谓从此任运修习,自可到事事无碍,圆满诸佛境界矣。]圆满的诸佛境界矣。[初指示安心竟。

寅二依法顿入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彼诸众生者:指上根众生。]上根众生,[闻是居一切时等法门,]前面所讲的,不要起心动念,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真如,以平等心、无所住的心。[乃直指圆顿安心,]这就是[修行要诀。]我们为什么会卡死自己?因为我们不圆满,我们一直希望别人帮我们解决问题,事实上,我们放下,就什么事都没有,我们要求别人,那一念要求心,也可以说是一种执着。我们说求善知识,善知识也只能启发我们的自性,善知识不能帮你修行,善知识指导我们一条路线;但是,我们要依法修持,若是一味希望别人帮助我们,我们到死都不得力。

心不是有形,它不是有形,不是说我去爬山……,老人家爬山会很喘,很喘,比较有体力的人说:来!我背你,我背你!这个我能够帮助你:心,没有办法,心是无形的东西,你怎么使力帮助,就是帮不上忙,帮不上忙,因为没有入,也没有出口,你不晓得从哪里进去,也不晓得从哪里出来。

所以要悟,悟就是找我们的心。[闻已能生深信,信已能解义趣,]只到之后能够产生深信,信了之后,能够解这个义趣,了解这个道理,“义趣”就是道理。[受以自修,]好好地来自己修行。[持以化世,]就是这样子去度化众生。[不生惊疑怖畏之心,]不要怀疑、不要惊惧、不要恐怖,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则坦然合道。]这样就是合佛的道。[亦同《金刚经》中:“不惊、不怖、不畏,甚为希有”也。初亡心入觉竟。

丑二验果知因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说:善男子!你们要知道,听到《圆觉经》的人,他不产生惊惶,而且信心具足,而且又有所体悟,当知这个众生,已经曾经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了,以及大菩萨,供养无数的诸佛大菩萨,植众德本。喔!照这样看来,所以说:在座诸位,你们已经供养百千万亿诸佛菩萨,今天才能听到这部《圆觉经》。

[此结上顿悟,]上面所说的顿悟。[任运合道之机。]任运合道的根机,任运就是随缘合道,一切因缘法当中,都合佛的心,合佛的心,他以圆觉的心,就能随缘不动、不住,当然就是佛的心。[嘱以汝等当知,如是众生,皆因夙植深厚,]“夙植”就是宿世的根机,“植”就是种下深厚的。所以,听经如果听不懂,同样一部经,有的人听得很法喜,有的人听不懂,听得懂的人就是宿世有种善根;有的人听不懂,硬是在圆环里绕……,绕不出来,

所以,根机不够利,表示供养还不够,要再拿来,供养还不够,你看这里讲的;百千万亿嘛,表示供养还不够,还要继续供养。[故得信解受持。已曾供养恒沙诸佛及大菩萨者:如《金刚经》云:]你这种大根机之人,一闻千悟的人,听到马上就悟了的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也。

及大菩萨者:供其主以及其余也。]太长太长的时间了,太长太长的时间了!讲真的,在我们讲堂里面,我看你们头上都有光;你们头上的确有光,因为上面都有电灯啊!我相信在座诸位,一定都是长久以来种下善根,讲真的,今生要藉此善根,决定要了生死!在座诸位!不要迷迷糊糊的,说:我今生的根机差,不然来世再来!不要,你要接受我的劝告,不要再来了,不要再来了,做人很好受吗?对不对?你也不知道来世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说:我们既然已经种下深厚的善根,又遇到文殊讲堂,文殊讲堂,对不对?我们又听到《圆觉经》、又听到净土法门,我们要下很大决心,决定要了生死,一时一刻不可以懈怠,要常提起正念,常提起正念,不然枉费我们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我们已经种下无量的善根,今世就不要再蹉跎了,要去极乐世界了,要去极乐世界了。

所以,最近我一直感受到年纪渐渐地在了,四十了!所以,最近我都自己在房间里打佛七,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想:四十了……,乘以二就八十了;再乘以二,那时候就不是念阿弥陀佛……,就不是这样念,那时候已经没有牙齿了,就:阿弥陀佛……,念没多久,口水就流出来,还要擦一下,牙齿都掉光了!趁现在还能念阿弥陀佛……,不然老了以后,装上假牙,念阿弥陀佛……,念得太大声,牙齿还会摇,还会摇,还会摇。老了以后,吃饭变成要用果汁机打成糊,整桌的素食都咬不动,只好用果汁机打一打,然后灌下去,没牙齿,咬不动了!每天看到的都是大锅菜,什么叫做大锅菜?就是用果汁机下去打一打,然后煮成糊状舀起来吃。你看过人家做春卷皮吗?用那一只脏手甩着软面团,老了吃的东西就像那个,不然吞不下去,咬不动了,咬不动了!

香茹、包心菜、高丽菜、稀饭熬煮后,全部放进果汁机打成糊状,如果再加入咖哩,就像腹泻那样黄黄的,还是得吃啊,想活命还是要吞下去,老实说,人老了是很悲哀的事!我常常想:老了要怎么吃东西?我这牙齿现在已经都快咬不动了,讲起来很可怜!老人向上往往又会有一股怪味,一股怪味;拿一点东西,双手就发抖……,对不对?发抖。端一碗饭要来吃,送到嘴边时,饭粒已经快掉光了,我徒弟看到就大叫:把碗端好!不要对我那么大声啦,你要同情我以前教过你《圆觉经》,不要对我这么凶!

老了拿他没办法了,打不赢他,打不赢他!如果养到这么不孝的徒弟,这也是命,我们的命,时也命也,非我之不能也,只因打不赢他也。没办法!所以,修行还是要趁年轻,讲这个虽然是开玩笑,就是要你们警惕自己:趁着年轻要努力,修到像广钦老和尚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来去自如,说要回去就OK!所以说:还是要认真修行。所以,我最近都自己打佛七,阿弥陀佛……,我都只念四个字,不念六个字,念阿弥陀佛,有空就播放打佛七的那卷录音带,有空就播放……,薰习。

所以,我现在连爬楼梯也是阿弥陀佛……,变成习惯性了,连晚上作梦也是,也是阿弥陀佛……,最近这几天作梦都在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而且还会飞才是厉害;大家要努力修行![植众德本者:以供佛则必闻法,供佛得福,闻法得慧,福慧双修,已植万德之本。以佛果万德,惟以福慧为种故。二验果知因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丑三印成佛智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佛说,信其不虚也;]佛的话,我们为什么不信呢?对不对?按照佛讲的法去修行。佛说:[此等之人,虽居因位,决定成佛无疑。]为什么?因地心就是果地觉,以无所住的心修行,当然就是佛的心。[一切种智,即是佛智,成就此智,能生佛地一切智慧,故以种智为名也。一长行竟。]所以说:依法不依人,佛讲什么法,我们就照这样做,包括师父也是要依法。[

辛二偈颂(分二)

壬初标颂二正颂

壬初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初标颂竟。

壬二正颂(科初二全同长行,末二句总结,长行无也。)]

佛要再一次地让大家更清楚。[【“清净慧当知:]你应当以智慧来了解。[圆满菩提性,]按照圆觉自性修行,当然就圆满我们的菩提之性,所以叫做圆满菩提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清净慧菩萨!你要了解,我们圆满的菩提之性,就是放下,用圆觉去修行,当然就能圆满我们的菩提之性。[无取亦无证,]什么叫做无取亦无证呢?我们证得究竟菩提,寂灭不二时,就没有所谓能取……,能修行的人、所取的境界,就是无有能所之人,无能证所证之法,所以说:无取亦无证,没有一个取证的人,也没有所证的境界,何以故?一切平等故。所以说:[无菩萨众生。】]真正大修行的人,不会很崇拜大修行人;也不会很瞧不起凡夫众生。

所以,菩萨、众生,都幻化出来的。幻化灭故,我们如果幻化当下放下,所以就无,没有菩萨,也没有众生,也就是佛,佛无一切相,所以,《金刚经》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在座诸位!有空要诵《金刚经》,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诵《金刚经》开大智慧,求往生极乐世界也很有力量,而且《金刚经》的份量也不会很大,份量也不会很大。

[清净慧!汝等应当以智知之。圆满菩提性者:依圆觉自性而修,自可圆满菩提之性。无取亦无证者:圆满菩提时,寂灭无二,无有能取所取之人,及能证所证之法。无菩萨众生者:以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所以故无。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长行就是第行文,前面所说的,不是偈颂的那一段,叫做长行。[长行云:]就是前面所说的,直接叙述的,不是用偈颂的,长行是对偈颂讲的,偈颂是对长行文讲的;现在是用偈颂,那么,长行是指前面的。前面说:[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你当下生长在娑婆世界,一切时间、空间,都可以产生如来圆觉的妙心,一切杀盗淫妄酒,不论一切多么恶的境界,都是我们本来的面目,都能产生如来圆觉的妙心,看你有没有善用心?[幻化灭一分,则显一分觉性,故云于灭未灭,]于灭未灭就是说:该灭的能所,你还没有全部除掉,还没有全部灭掉,在能所还没有全部除掉,当然就还有虚妄,[妄功用中,便显差别。]就有凡夫、就有二乘、就有菩萨等等的差别。所以说:[今言觉未觉时者,]觉与未觉的时候。

[前约所灭之幻说,]灭掉所幻化。[今约所显之觉言,]觉性。[如一分尘尽,]“尘”就是微细的烦恼,污垢如果去一分,[自得一分镜明也,]镜子如果三天没擦,上面就会有灰尘,有灰尘。我们如果擦掉一分尘,镜子就显示一分;烦恼如果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解脱。[故云:渐次有差别。]若论修行的关键人物经,当然是要渐渐前进;如果指究竟来讲,是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我先简单解释一下,说:众生为解碍,众生发一个清净心,了解我们的自性就是佛,道理知道了,在净解当中产生执着。解碍就是因为有了清净的解答,就是知道……,净解就是了解了圆觉;但是,就以此为执着。众生发一个清净心去了解,却执着这个清净心的理性的东西。菩萨未离觉,菩萨觉悟所觉的境界是幻化,结果执着一个能觉的智观,智慧之观照,“觉”就是智慧的观照。

所以,菩萨还执着有一个智慧在观照,就是不能离开那个“能”,离开那个“能”,是指三贤位,入地、入初地以后,能所就永寂灭,就进入如来的境界了,就不住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就没有能所之相。大觉悉圆满,这样就能圆满大觉,大大觉悟。名为遍随顺,这才是恒顺如来的觉性。

[此明渐次差别之相,虽现差别,不违觉性。众生为解碍者:即彼净解,为自障碍。]因为他发一个清净心去了解,对本性圆觉有所了解。[于彼净时,心生爱著,]起法的执着,爱着就是对法的一种执着,法执是众生的毛病、学佛人的毛病,所以,学佛的人不应该互相攻击,学佛的人应该互相勉励。所以,还未到佛的究竟的境界,难免都会有看法不同。所以,[于净起解,]对这个净又起解,[故名净解;不更求断,故成障碍:]以为得少为足,我想我得到这样了解就好了;了解不是我们的功夫,变成了不想要再进一步地去断,断掉这个障碍。[此信位也。菩萨未离觉者:]菩萨指三贤位的菩萨。[以三贤]是观照的智慧增加,叫做[观智增明,虽能断净解之碍,然犹住著于能断观智,名为见觉。此能见之见觉未亡,]如果能见的那个见觉还没有消化,[亦成障碍:此贤位也。]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如果入初地,[入地永寂灭,]初地菩萨就如同大地。[不住一切相者:以入地菩萨,已证平等真如,寂灭一心,故历位常觉不住,]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皆常觉而不住。

[不生住著之心。长行云:碍已断灭,无灭碍者,]碍已经灭了,谁来灭碍呢?当然就无碍了。[故云:不住一切相;此圣位也。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者:以大觉世尊,万德悉皆圆满,无不具足。]所以,[长行云: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你看!所以,我们修行,我们常常说要去哪里修行,你要去哪里修行?自己的心的障碍没有打开,你要跑到哪一间道场?你看,一切障碍就是究竟觉,是你不善用心而已,是你自己不会运用智慧。你常常讲:哪里好修行、哪里不好修行,其实是我们的心不安,才会乱闯乱撞!大修行的根机,一切障碍都是究竟觉。[若见有障可断,断已名觉,即非究竟觉。若见一切障碍,无不是觉,方称究竟觉矣。故得念失念,无非解脱等,]无非是解脱。前面讲的十对,十种相对的诸法,[十对诸法普融,无取无舍,遍皆随顺,同归圆妙,故云遍随顺:此果位也。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心不生虚妄就是说:妄想心起来没关系,不要管它,放下就好,就是说:在虚妄当中,当体就是空,这样虚妄就无生;你若是硬要压抑它,那也是虚妄。所以,要懂得对治虚妄,对治虚妄就是常常很清楚你的念头,常常很清楚你的念头:啊!我现在在无知了,我在发挥无知了,我现在要赶快提起正念!功夫不够就是这样;功夫够的话,连动念对治都不必。[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

末世顿根众生,闻法领解本具觉性,心不生虚妄者,不惟妄念不起,]当下[全体都是本地风光。]本地风光就是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譬如说:我说:你家住何莲,你家住何莲,你讲讲看你家前面、后面有什么树?你当然很清楚,我家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左边中什么、右边是什么,这就是本地风光。

意思就是说:一个明心见性的人,要叫他讲本性的东西,他绝对不怀疑,所讲出来的都是决定性的东西,没有那个好像是、好像非、好像对、又好像错,大彻大悟的人讲话,哪有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嗯!可能这样子。没有那个,他讲出来绝对单刀直入,没有枝枝叶叶的东西,他讲本性,就等于住在自己家里,要讲家里的环境一样,你家的环境,你会不清楚吗?厕所在哪里、餐厅在哪里,你会走错路吗?我不相信!哪有可能的事,再复杂的房子,住三年都可以了若指掌。对不对?本地风光。我们没开悟也没关系,听一些法,代替别人欢喜也好,别人明心见性,我们听经也能听得像是快见性了;不过,其实我们没有。有一个人说:师父!我听经的时候很法喜充满,觉得很好很好;不过回去这一星期,好像不太用得着,很奇怪!用不出来。

大家都有同感,颇有同感,听经时,好像自己快开悟了;不过回去后,好像没什么作用。所以说:还是要正念常现前,凡夫嘛!所以说:[即于妄心亦不息灭也。]也不要去管它,不息灭它。[何以故?以妄元是真故。]虚妄的东西,悟了,就是本来的面目。对不对?你不要被虚妄牵引就好了。[若如是,则终日住在妄想境中,但对妄想境,不加了知之心,]不加了知之心就是不强加分别。[则妄境即是真境。]我不分别、无住,无住就是一切……,譬如说:我们现在一切妄想境界都现前,我的眼睛都是平等,我不强加分别,那就是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简单讲就是:不要让境界影响你的情绪,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不要让境界影响你的情绪,如果你的情绪有变化,那就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如果一切境界,统统不可能让你的情绪高低潮,那什么都解决,没有,没有包括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我们一样很镇静,很镇静。底下,所以说:[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者,于无了知处,即是真知,不必起心,更辨是真实;]不要起心动念,不要更加一层的执着,那就是真实。[此正道人]这就是真正修行人。[日用安心妙法,]安心就是无所安,无所住就是安心。所以,二祖慧可大师去见达摩祖师:我心不安,麻烦师父帮我安心!

将心来,安汝心,把心拿出来,我把你的心安了。所以,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就是这样。[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就是说:什么事都不要执着,一念不生就是:什么事都放下,只存在一颗智慧的心、无所住的心、清清楚楚的心,那就是我们的佛性。[佛说如是人者:指末世顿根众生,现世闻是法门不生惊畏,即是菩萨,乘愿再来,已曾供养恒沙诸佛,功德悉已圆满,即能成就一切种智故。

【“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虽然有种种度众生方便的方法,虽然说方便有多门的意思,统统叫做随顺如来的智慧,意思就是权智,权智。[

此二句,长行无,]前面的长行文没有,[故此总结。虽有多种度生方便者,皆名随顺权智故也。]权智故。[一四问答,通明观行上根修证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三终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四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圆瑛弘悟讲

受法门人雪相戒净敬录

戊二 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证(分二)

己一二问答三观修行后 二 问答两重除障(己初又分二)

庚一 示三观行相(庚初又分五)庚二明单复圆修三

辛初威德启请 二 正陈请词 三 如来赞许 四 承教静听 五 正答所问

辛一威德启请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合掌。[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就对佛这样讲。

[此二四问答,]前面两个是四种问答,两种问答、两种问答,就是四种问答。[别明观行。]要如何修行。这是指[中根修证。]前面是上根之人所修,一念之间就进入圆觉;现在是别明观行,别明就是各各不同,各各不同,这是中根之人的修证,因为根机不到,利根的人能够顿悟,中根的人就要慢慢来,慢慢来、慢慢地熬。[言别明者,其有二意:]“别”的意思是什么呢?[一则由一类人,已依前门证入,不必修此,故名为别。]他是利根。[一、则此门各各自别,]前面是说:利根是别于一切中根之人;现在是说中根之人各各不同。说:则此门各各自别,[如三观,]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看本书后面:“谓奢摩他、三摩、禅那。奢摩他:定中的慧;三摩钵提:慧中有定;禅那:定慧均等,先了解三观。所以,翻译成中文,奢摩他就是空;三摩钵提应该是有,就是假有;禅那就是中道,也可以说是空、假、中三观。翻回来,暂时了解一下,后面会谈到。三观。[或单修、]一观,复修就是两种。

[或复修、]互相,互相交换,空、假、中互相交换修。或者是空、假、中同时修,[或交修、或全修,成二十五轮,]后面讲的二十五轮,就是二十种修行方法不同。[各应一机,]轮就是种,二十五种修行方法的不同,各应一机。[故名为别。]所以名叫做别。[其所离障,亦各不同。如四相四病,]四相就是生、住、异、灭,前面所讲的:有的是灭,有的是异,有的是住,有的是生,生是最微细的,灭是最粗的,由粗的先断,所以,由下往上断,灭、异、住、生。所以,四相四病,[皆是别相,不同前通明观行也。于是威德自在菩萨,起座启请。]这是[经家叙仪,]经家就是说:记载经典的人,加上去的一个仪式,记载经典的人,记载当时候他是怎么礼敬佛。[三业恭敬如前。

辛二正陈请词(分二)壬初庆前二请后

壬初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好好地为我们说明这个差别性,分别这个差别性是如何,能够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觉悟的心地非常光明。[承佛圆音,]藉着佛圆满的音声,因为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藉着佛圆满的音声,[不因修习。而得善利。】]注意听!承佛圆音,不因为修习而得善利,一开始听怪怪的,怎么会这样讲?怎么会说:不因为修行?修行应该会得到利益,怎么会不得善利呢?不是这个意思。意思是说,我们的圆觉之心,自性本有,不是因为修行才得到善利,而是人人本来具足。所以说:承佛圆音,本自具足圆觉之心,不因修习,而得善利。所以我说:古人的翻译简单,但是,并不明了,所以,必需再加字。听师父的课,就是有一个好处,文言文不懂,我会加到你懂为止,加到你懂为止,像是来上国文的空中大学。所以,来上经典三年的人,会增加他的文学造诣,真的!会懂很多文学。

[大悲世尊,]按照前面所说的解释。[准如前释。广为三句:谓为我等广开分别如是,]什么叫做广开分别?大大地了解开缘、开示这个差别性,[而说次第随顺,]次第随顺就是说:有一定的次第,没办法坐电梯,不然也要告诉我怎么爬楼梯,电梯就是代表直接,听懂了吗?咻……,我们去新加坡,那个大楼六、七十层,六、七十层,搭电梯到顶楼只要几秒钟,那实在快到……,又没什么感觉才是厉害,才是厉害!不知道那个电梯是怎么发明出来的,才一下子,十楼、二十、三十、……,好快!新加坡的电梯,速度快得惊人,六、七十层,一下子,当!十楼……,非常快!当顶楼只要几十秒,还不到一分钟,六、七十层,这是举例来说,直接入佛的本怀,就像坐电梯,咻……,如果不能坐电梯,至少要告诉我楼梯怎么走,一层一层地爬,意思就是次第,次第随顺。[圆顿随顺诸文,令诸现前菩萨圆觉妙心,慧照光明,照见次第则妄尽觉显,]虚妄去掉,觉性显示出来。所以说:[照见圆顿,]圆满的境界。[则当下离言。]离开一切语言。[承佛圆音者:佛音具足众音,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不因修习而得善利,]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具足。

所以说:[谓亡心顿证,]把你那个能所的心放下,能攀缘的心、能观照的心、能修行的心,统统没有,进入性相一如,亡心就是性相一如,一切事相无生;一切无生就是事相,就是这么伟大!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是无生、不可得。如果听经之后,烦恼还是很重,你就要想:我们的业障真的很重,人家怎么那么快,坐电梯一下子就到了,我连楼梯都没得爬!对不对?楼梯在哪里还找不到。有楼梯可以爬还算不错,有楼梯可以爬,那个还有救,还知道要去七楼拜佛;连楼梯都找不到,找到厕所去,这就更糟糕了!所以说:亡心顿证,[识得自心,]了解我们的清净心。[即是圆觉;不因修习观行而得如斯善利。暂闻已得善利,]暂时听到,马上得到善利,[况勤而行之。初庆前竟。]勤加修行就是没有修行,勤加修行就是好好地观照无生,叫做勤加修行。

[壬二请后(分二)癸初问所修癸二明所为

癸初问所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譬如一座大城,大的城门,外面有四个门东、南、西、北。[随方来者,]随四方来,[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世尊的徒弟也是辩才很好。

[此问所修之行,由上但闻所证之差别,]但是,[未闻所修之行门,]要如何修行呢?[故此请问。大城,王都也,王所依故。以喻圆觉妙心,为清净法身所依故。外有四门者:从外来入王都,]王的都城,[乃有四门,以喻菩萨欲证圆觉,修四法界行,皆可入故。]只是因为根机不同。[但随彼四方所来入之人非止一条路径,以喻菩萨欲证圆觉,依四法界修,]四法界就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事无碍法界。[随彼根性,其发觉初心,]开发他的初发心。[乃有多种方便。一切菩萨者,谓欲证圆觉之人,合随方来者。庄严成佛国土及成就无上菩提,随其根性,非一种方便。如《楞严经》云:“方便有多门”,]所以说:[合非只一路也。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方便渐次就是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来,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古德云:“欲知山下路,]山下的路,我们如果要知道山下的路,[须问过来人。”]须问过来人。所以说:两种人要听,要听两种人的话,第一、要听大智慧人的话;第二、要听有经验人的话,要听这两种人的话。为什么?经验太重要了!所以,包括找医生,大家都想找老医生,经验够啊!经验不是从学问来的。所以,外省人在煮面,煮完后,你如果嫌难吃,他就会操着外省腔跟你讲一句台语:这是我数十年的经验!数十年的经验,外省人的台语不太流利:数十年的经验!因此,要问过来人,修行也是这样。[故云惟愿世尊,以世尊乃过来人也。广为我等,宣说最初发心之方便。所谓随方取便,即下手之工夫也。渐次者,以初圆照二字为成佛之因地故。初云:]我们了解这世间如空中的花,[知是空华,]虚妄的东西放下,[即无轮转。]无轮转就是没有生灭,轮转就是生灭,你就不会被它影响,你知道一切法都是生灭的东西,不要随它转就无。[又云:知幻即离,]如果了解这是虚妄的东西,我们就放下、就离开,没有烦恼。[不作方便,]也不假任何的手段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乃上上人圆修顿悟之行。今为中下之机,故请应用何等方便,渐次增进,并能修之人总有几种?初问所修竟。]问到这里。

[癸二明所为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什么叫游戏如来?已经得到妙用了,神通自在了,当然就当作游戏一样,得力了!所以说: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令此现会菩萨以及未来末世众生,一心求大乘之者,速得大开解悟,发觉初修方便,以及渐次增进之法。游戏如来大寂灭海者:建水月之道场,作梦中之佛事,游戏诸佛如来,大寂灭海之中。作是语已,如是三请。二正陈请词竟。]请了三次,不是像现在的人,这么简单就听到师父说法,这么简单。现在的人看到师父都是:嗨!慧律法师(法师作招手状)!没办法!像兄弟一样,像兄弟:喂!慧律兄!我舅又到最近出殡,师妈回去台北,他就常问:老大,老大!这要怎么处理啊?竟然叫我老大,没有学佛都叫我老大,还说:叫慧律兄没错啊,不然要叫什么?

[辛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当为汝说。

[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重言善哉者:乃赞其当场一问,]利益现在以及后代的人。[利益今后也。汝等乃能为诸现前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者:指初修方便,准问词]问的这个词,[还有渐次二字,今不言者,以初步定千里之程,]一开始修行就是要这样。所以说:[趣向既定,渐次可知。诫以谛听,许以当说。三如来赞许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辛四承教静听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承教静听竟。]所以,我们如果没有遇到佛,那就没办法;还要遇到这些菩萨知道怎么问才是重要,我们想问的,这些菩萨都代替我们问好了,代替我们问好了!对不对?还得遇到这些菩萨很会提问题,如果叫你问,只怕你问不出来!假设说现在佛陀现前,你顶多是说:请世尊开示!你也不知道要请佛开示什么,因为你不懂啊!对不对?这些菩萨就有办法讲圆觉的妙性,你没办法!提问题还要问得有艺术,要很厉害才有办法问。所以,我们想问的,菩萨都替我们问好了。

[辛五正答所问(分二)

壬初长行二偈颂(壬初又分四)

癸初标本举数二正示观门三引例彰圆四校量显胜(癸初又分二)

子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子二约随机之行以举数

子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此示法性圆满,平等无二。体居万象之先,故称无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本体;万象就是一切事相;我们说:体、相、用,体就是平等空性;相跟用就是万象。所以说:体、相、用,体是居万象之先,所以称无上,底下说:[本妙觉性,周遍十方一切处故,随缘出生,一切诸佛,]我们的本性,这个妙觉,如果会用,会用,如果你会用,它就遍十方一切处,随缘出生,一切诸佛。简单讲:随任何一切的善的因缘、恶的因缘、大的因缘、小的因缘,乃至一切的因缘、赞叹的因缘,不管……,或是落在火坑的因缘;或者是你处于很顺遂的因缘,都能产生我们的本性,只在悟跟悟而已,也就是我们会不会运用这颗心。我们如果不会运用这颗心,行善执着善,变成恶,本来是布施,却变成恶法。我们如果运用这颗心,譬如说:别人对我们不好,一切很恶的因缘,我们如果懂得观照,知道这就是学习的机会,恶却变成善,善恶本无自性,唯心所造。也就是说:随一切因缘,才能产生我们的如来清净的本性。

所以说:在这个道场如果没有解决;没有解决就是没有明心见性,就算你去其他道场,也一样没有消息,零加无序一千个零,统统叫做零。悟是指当下,你若能体会“当下”这两个字,才有办法入道。所谓当下就是毕竟空性,当下就是超越、解脱的现在,叫做当下。“当下”这两个字很难解释,也很没有办法去形容,因为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在不得已的时间形容之下,他说:我当下;事实上,空无一切相的东西,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在无所住、在无所着的境界之下,你要如何来形容毕竟空性的思想?你不用“当下”没办法形容,你不用当下……,譬如说:虚空当中,虚空当中无一切相,无一切相,虚空在哪个地方?你随手一指都是虚空。我们的本性,不住过去、现在、未来,不住一切法,你只得讲“当下”,就是代表一切法,不然你没办法开示、没办法形容、没办法去体会。所以,当下就是平等,所以,当下这一念,就是遍过去、现在、未来。

所以,《华严经》说:能以一切劫化作一念,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一切劫也是时间累积的一种觉性、一种认同,你无量劫是因为无明,无明如果一念圆满,所有无明都无,这难道不是无量劫就在一念?一念能够化作无量劫,因为你已经神通妙用自在,你能够将时间当作一种意识性的累积,意识上的累积,所以,强迫它,给它一个形容,一念可以化作无量劫,无量劫可以化作一念。所以说:“当下”简单讲就是毕竟空性平等,我们的真如本性,只有这样形容而已。所以,禅宗有一句“言下大悟”,言下大悟,就在那个时候,就进入实相,不隔一丝,不隔一毫,没有任何的期盼,没有任何的转角处,当下就是本来的东西。什么叫做当下?放开身心,一切法不可得,统统平等,任何的形容都不对。所以说:随缘出生,一切诸佛,修行就是在这一念。

[及诸有情,与一切诸法,并及无情,同一体性。如前所云:]就像前面所讲的:[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我们知道一切缘,缘起是无自性,一切因缘法既然无自性,就像是幻化出来的东西,每一个幻化的当下,都够产生我们如来圆觉的妙心。就是说:如果会运用我们的心地,你就是佛。[故得同体平等,即所谓“情与无情共一体,]“情”就是众生;“无情”就是山河大地,共一体。为什么?“情”叫做佛性;“无情”叫做法性。“有情”叫做佛性;无情”叫做法性。在唯识学来讲,“有情”就是见分,“无情”就是相分,见分与相分,都来自于自体分,没有什么两样的,共同一个体性的,共同一个体性的东西,是我们刹那间无明一直变化……,硬要自己执着,硬要卡死自己,所以,将我、你、山河大地,分得清清楚楚,分得清清楚楚。

所以说:情与无情,何以故?都是空性。[处处皆同真法界。”]都是一真法界。[则佛性即是诸法之性,诸法之性即是佛性。如《金刚般若》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也。]菩萨!你如果能在这八个字好好地体会,绝对处处无挂无碍,自由自在,见到恶,你也是一样;见到善,也是平等;见到一切法也平等;再恶的人也平等;乞丐来也平等;皇帝来也平等,凡是一切事相,既然是幻化就不可得,不可得,当下就理入法界平等性。我们的贪嗔痴从哪里来?贪嗔痴就是因为不了解幻化的东西,不知道放下;不知道放下幻化出来的东西,你就不能嗀平等的当下。[于诸修行实无有二者:]就是不二门,不二门。[谓于彼诸佛修行一切法,法法平等,悉皆无有二相。如前所云:无明真如,无异境界,]无明与真如,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真如是清净心的根本,说:无明当下就是真如,无异境界:没有两种境界。为什么你有两种境界呢?因为你有我执、有法执、有生相无明,硬是把自己跟有情无情分得很开,你、我、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硬是把它分得很清楚!所以,无明当下就是真如,没有什么两种境界。

[诸戒定慧,及贪嗔痴,同是梵行。]何以故?戒定慧不可得故,自性自有具足戒,自性自有具足定,自性自有具足慧,戒定慧皆具足故。何以故,戒定慧就是贪嗔痴?皆是梵行呢?何以故?贪无自性,贪不可得;嗔无自性,嗔不可得;痴无自性,痴不可得,贪嗔痴虽是无明烦恼的来源,烦恼本来就是幻化的东西,所以,也不可得。所以,戒定慧不可得、贪嗔痴不可得,都是平等法,所以,同是梵行故。修行如果不从不二法门下手,修到八十岁、九十岁,还是为了别人烦恼,为了别人烦恼。所以,师父才再三地劝告诸位:我们有修没修,这才是重要,自己有修没修才是重要;别人有没有修,这是别人的问题,我们有没有修?这才是最重要!

所以,[但契一真,]你只要合一真法界,[实无有二。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竟。]实在是没有二种,没有把戒定慧分开,没有把贪嗔痴分开,为什么?不二故,不二法门,不二法门。要做一个菩萨、慈悲的平等性的修行者,如果不从不二法门好好下手,我们今天只能做世间的君子而已,善恶分得清清楚楚的人,叫做君子;善恶分得清清楚楚而无所着,那叫做圣人,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善恶分得很清楚的人,那叫做君子;善恶分得很清楚的人,而不执着、不受善恶的影响,那叫做圣人,那不是君子而已。

[子二约随机之行以举数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说:方便随顺,我们要证入如来如来真性。

[此正入证之门。然觉性遍满一切诸法,则法法皆为入证之门。如《楞严经》所云:“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故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其数无量,所以说:方便随顺,其数无量,什么叫做方便随顺呢?方便就是手段,运用三观——空观、假观、中观,而进入我们如来的自性,它的方法是很多的,说:我们运用种种方便、种种手段,随顺我们的真如本性,进入平等的阶段,进入解脱的阶段,它的方法很多,有多少呢?无量无边。若是简单来讲,[但圆摄所归,]圆摄所归就是说:用圆满的方法来归纳,圆摄所归,用圆满的方法,根据根机的差别,所以说:[循顺根性差别,证入浅深,]简单地分,[当有三种。]有三种。[然众生根性,虽复万殊,而此三观,收无不尽。初标本举数竟。]空观、假观、中观,没有什么两样,没有什么两样,奢摩他、三摩、禅那,后面会讲到,所以,再解释一遍:方便随顺,用各种的方便修行,来随顺我们的真如本性,它的方法是无量无边。但是,如果用圆满的方法来摄所归,归纳的方法,按照众生的根性,叫做循性差别,前面说众生有五种根性,当有三种,那就是所谓的三观,三观。

[癸二正示观门(分三)

子初泯相澄神观二起幻销尘观三绝待灵心观(子初又分四)

丑初示立行之本二示观行之相三示入观之效四结观行之名

丑初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到清净圆满的觉性。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你一定要先了解道理,不然你要如何修行?修行人怎么可以闭门造车呢?有的人讲:我自己关起门来好好念佛!你怎么叫做好好念佛?说:师父啊!我要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我问你:什么叫做老实?老实是没有妄想,你没有妄想吗?问题是“老实”这两个字很难,老实就是通达自性、平等,叫做老实;我们从来不老实,我们每天早课、晚课,不过,妄想仍然一大堆,不老实。所以说: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要先体悟。[先要悟解,]要了解悟到,[本有真净,]我们每个人本来有的真实清净,[圆觉妙心,]用这种心来……,[以为]“以为”就是当作。当作[观行之本,]“以为”就是当作。来当作我们修观的根本,修行观照的根本,这样我们才能成佛。我们今天修行就是盲目,用意识心在分别,终日人我是非不断,放不下人家的侮辱,放不下人家的赞叹,当然没办法修行。我们要先悟到圆觉,何谓圆觉?圆觉不可得。

[即成佛正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就是说:我们一开始要修行,用不生不灭修行的心,[然后净治无明习气,]净治就是所谓的对治,对治,就是所谓的长养圣胎。所以,开悟不困难,问题是开悟了以后,你怎么修行?怎么样除掉这个习性?这是很大的问题。开悟并不困难,悟到平等,我认为不是很困难的事;困难的是说:我悟了以后,要如何长养我的圣胎?我已经有圣胎了,我怎么样继续滋润它?我要如何来长养我这个圣胎、清净的佛性?这就要看功夫了。所以,有些悟了的人,仍被习气所转,被习气所转,除非是大彻大悟。所以说:然后净治无明的习气,[称性而修耳。]“称”就是合乎于。合乎于本性来修行。[先修奢摩他。此三种梵名,同《楞严经直解》云:]《楞严经直解》这是一本书。[二经列三名,]意思都差不多。[同一梵语。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古释奢摩他,]中国话翻译作止,[此翻云止,]“止”:定。“止”就是停止妄想,心有定,妄想就停止,简单讲:奢摩他就是所谓的定。

[以寂静为相,]寂静就是不为一切所困扰,心安住在很安静的境地。以前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对我很好,对我很好,我那时候已经学佛了,他很喜欢看海,常常叫我讲佛法给他听。他就说:林益谦啊!(林益谦就是我,你认识我吧?)我如果去看海的时候,就觉得心里很静很静。我说:那如果没有看海呢?他说:对喔!我怎么没想到?不看海,心就不静了。对不对?有一个人在澳洲住得很舒适,他说:我去澳洲Australia,发现到处都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树木茂盛,也没有空气污染;澳洲的墨尔本、雪梨,到处都是公园,地广人稀,是一个很好、很清净的地方,我看到那个环境,心里很高兴!我说:那如果有一天搬离澳洲怎么办?凭藉着外境,而感觉有一点定,那叫做外来的定,不是本性具足的定;外来的定,外力一失去,就不是我们的东西。所以,定要从本性发出智慧,放下,那个清净心的定,才真正是我们的东西。如果说:因为我们住在一间公寓里,或是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我们才觉得很静,那不是叫做静,那叫做无明,无明,那叫做无明,无明。搞清楚喔,寂静是以慧为基础的定,叫做寂静。

[义当空观。]空观。静就是空观。[三摩钵提,此翻云等至,]三摩钵提叫做慧,智慧的慧。什么叫做等至呢?由般若的慧令心平等,叫做等至,“等”就是平等,令一切众生,一切相都让它平等到达,等至,简单讲就是:由般若的智慧令心平等,[亦名等持,]等持。[以幻化为相,]以幻化为相,一切幻化之相无碍。所以,翻译起来,[义当假观。]假观就是不不论事相,叫做假观,知道一切法毕竟空性;但是,不否认一切法,不否认一切法。再来,[禅那,]翻译成中文叫做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定中有智慧,智慧当中有定,叫做禅那。[此翻云静虑,双离静幻,]双离静幻。什么叫做双离静幻呢?也不着空,也不着有,就是不着假,不着空观,也不着假观,叫做双离静幻。[以寂灭为相,]寂灭就是空有不可得。

[义当中观。]按照它的道理;“义”就是道理。按照这个道理来说:就如同天台的中观,配合着天台的中观,义当中观就是按照道理来说:那应该是天台所讲的中观。[然修证必须三观者,以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具三谛理,]三谛理。[谓空藏]空如来藏。[、不空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藏]空不空如来藏。[。]说:空藏、不空藏、空不空藏,这简单了!空如来藏,这是《楞严经》讲的,什么叫做空如来藏呢?就是说我们本性,我们的本性,如来藏就是含有如来的本性,有一种力量,一种力量,叫做空的智慧。不空如来藏呢?就是说我们的如来藏当中、我们的自性当中,有一种智慧,不坏假名,知道一切名是假;但是不坏,也就是不空,不去否认它。所以,不空就是有,就是假立的存在。空不空呢?我们在如来藏当中,当下就是空,当下空就是不空,不空当下就是空,所以,这个也是差不多。[空,即空观,真谛也。]真就是不是俗,真就是不坏叫做真,不坏,当然是以空为主叫做不坏,真的东西当然不会坏,空的东西、空性的东西当然不坏了。[不空,即假观,]假有的存在,假有,“假”就是因缘生,[俗谛也。空不空,即中观,第一义谛也。]第一义谛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

[三观各照一谛,]三观各照一谛,空观、假观、中观,各照一个,真谛、俗谛跟中谛。[圆摄一心,]缩回来,圆摄回来,简单讲也是一心,[故曰圆照。以一心圆照,则为顿;]刹那之间即开悟,叫做顿,以一心圆照,为顿。[以次第各照,则为渐。]次第各照就是说:空观修了之后修假观;假观修了之后修中观,一步一步来,叫做次第,这叫做渐渐的根器;顿是指根机,渐也是指根器。[此憨山]大师[依天台三观义,略顺于《楞严》。《正脉》]就是交光大师所作,[不翻,但约义释云:]就道理来讲、来解释。[奢摩他,谓开解照了不生灭之自性,]开解照了,开解照了不生灭的自性,修行要依此而修。什么叫做不生灭?简单讲:不论天气好、坏,或者是下雨,一切境界你都要了解,缘生不可得,不生灭,用这种心去修行,不要被习气所牵,剩下来就是心境上的转变。先用放下一切,然后观照起心动念,战胜了习气,我们成佛指日可待,成佛就指日可待。放下一切外缘,这些都是假的,因为外缘而起贪嗔痴,这是愚痴的众生;如果因为外境而回光返照,晕就真的是修行人,这就是修行人。[微密观照。]好好地观照。

[全取正因佛性,]所以,[略兼了因为体,]了因就是修行,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前面我们讲过了。所以,略兼了因佛性为体,[是为即定之慧。]定之慧,你看加一个“慧”字,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你看,奢摩他,后面还加一个智慧。所以,定不能离开智慧,定离开智慧的话,四禅八定变成外道的东西,变成外道的东西。佛法的伟大,他的入定,全部是因为有般若的慧才入定,那这个定就是正知正见的定。[三摩钵提,谓蹑解起行,]“蹑”就是依照。依照这个解悟、悟到的东西起修行。[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入一个没有妄想的境界。[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为体,]缘因就是外在一切的因缘,都是我们的佛性,叫做缘因佛性,缘因佛性,为体。[是谓即慧之定。]有智慧,但是不离定,有智慧不离定,这个“之”就是中,前面的定之慧,慧之定,就是定中有慧;这里是慧之定,就是慧中有定,这道理是一样的意思。

[禅那,谓历位修证,]经过一个阶段……,一直修证,[如是中中流入萨婆苦海。]中中就是说恰到好处的圆融,恰到好处的圆觉统统流入,什么叫做萨婆若海?一切种智叫做萨婆若海,一切种智:道种智,一切智、道种智,综合起来叫做一切种智,叫做萨婆若海,一切种智。[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缘了二因为体,]略兼缘因佛性、了因佛性为体。[是为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均等。这就是交光大师的《楞严正脉》。所以,[此交光依《楞严经义》,]所以说:《楞严经》是非常重要的经典,我们《圆觉经》讲完,就要讲《楞严经》,《楞严经》差不多要讲一年半至两年,相当地久![似有拣于天台。]“拣”就是不同于,“拣”就是分别于,似乎跟天台宗不太一样。[惟我圭峰密祖《疏》,]圭峰大师,宗密大师,圭峰宗密大师。[依本经]本经就是《圆觉》。[另立三种观名,冥符《楞严》;质之憨山、交光,亦不相违,]“质”就是对照。对照憨山大师、对照着交光大师来看,也没有什么互相违背的地方。

质之也就是他立的三种观名,符合《楞严经》,对照憨山大师的注解、交光大师的注解《楞严正脉》,也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互相违背。[今准用之。]拿这个来作为标准。[第一、奢摩他、为泯相澄神观。]这顾名思义很简单,[自释:泯相者,谓身心客尘永灭;]泯相:破一切相,没有身相、没有心的烦恼。[澄神者,取静澄念;]就是把思想集中,然后慢慢地冷静,冷静,英文叫做calm down,calm down,你要冷静,要冷静,碰到什么事情要冷静:我这样去追求,值得吗?我这样去烦恼,值得吗?冷静。冷静了久了,马上发现清净的这一颗心。[观者,心冥所观之境也。]发现身不可得,心也不可得,身心进入空性的状态,马上就清清净净。[第二、三摩钵提,为起幻销尘观。]起幻销尘观。什么叫做起幻销尘观呢?[自释:起幻者、谓起诸幻智,]这个“幻”就是智慧,起这个幻化的智慧,智慧也不可得,当然以幻化了。[以除幻]化[境]界[,]所以叫做起幻销尘[变化诸幻,而开幻众。]来开示幻化的众生。

所以,[销尘者、从此自觉,]六根与六尘不能干碍。[根尘无累,]六根、六尘没有什么负担。为什么?六根放光动地,已经明心见性了,见到圆觉了,对不对?本来无一物,又休息惹尘埃呢?根,六根又变成、转变成六种本性,本性是一体的,眼睛,我们说分别心叫做眼识,对不对?分别心,在眼睛叫做见。所以,见就是见性;闻就变成闻性,耳朵就变成闻性了,六根、六尘本来是分别执着的,但是,我们一刹那之间,身心幻累,烦恼,当下知道它是空性,不可得的东西。我们的六根、六尘,所以,祖师大德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所以,师父跟你们讲的,师父编纂的那个《佛心禅话》,哇!那是太好了!所以说:应该去看看那个禅宗的祖师大德怎么讲,你如果研究《圆觉经》、禅宗,再看师父所编纂的《佛心禅话》,哇!这太好了!比吃霜淇淋还好,很容易就悟道了;不悟不是我的问题。有一个人修行了很久,修行了很久,没有开悟,去问他师父:师父,师父啊!我修了这么久,为什么都不开悟呢?他的师父告诉他:是你自己障碍啊,你不开悟,跟我有什么关系?自己不觉悟嘛!怎么关师父的事情呢?说:仁者自不悟,去何关师父之事呢?你自己不开悟,跟师父哪有关系?你自己不放下,有什么办法?

所以,根尘无累,[自他一体,]自己跟别人同一体性。[幻相永离。]幻相就永远离开。[幻相属尘,]那是外在的尘。[永离谓销,]永远离叫做销,稍就是所谓的融化它。广钦老和尚说:修行人要把有的东西转变成无的东西,这个就是功夫。有,我们今天有,有车子、有房子,然后就有什么?就有烦恼;有感情、有爱情,就有执着;要把“有”的东西,转变成什么?变成无,这就是真正在修行。无就无挂无碍,无挂无碍。对不对?所以说:[非但所观是幻,能观之智亦幻,故皆永离也。第三、禅那,为绝待灵心观。]绝待的灵心观,绝待就是一真、平等,没有对立叫做绝待,绝待就是不二,不二,不去动一个念头,说:我在行善!不去动一个念头,排斥任何一个恶的人,那这个人的功夫就到家了!绝待。再恶的人,我都能够原谅他;也不必有原谅的心,再恶的人,自性也是空;再好的人也是空,这样就平等。[自释:非关真妄,不对有空,直照灵知,而为观行。]这个要解释一下,不然会看不懂。非关真妄,我们以福建、绝待的心,怎么样非关就是没有所谓的真跟妄的对立,我们讲的真是对妄讲的,妄是对真的讲的,这个还是名相,真正的绝待是不可思议,就像《维摩诘经》里面讲到不二法门,文殊师利菩萨起来顶礼,喔!乃是真正无言,就是不二法门,连讲都不可以讲。

真、妄都是落入语言的,真跟虚妄都是落入语言,只要落入语言,对我们的本性就有偏差,不是我们本来的东西;除非悟道,悟道,语言就是实相。所以,不对有空,不对有空就是:不取相对有限空的执着,叫做不对有空,不执取相对的有、空,不执着于相对的有跟空的思想,叫做不对有空,有跟空是相对的东西,怎么样?直照灵知,直接归入我们的本体,而为观行,而为观行。放下,如果做不到这样,做不到这样,菩萨!你就听师父讲两个字:放下,你在大门写上斗大两个字,门开开关关,一天要念好几遍,如果去厕所就念:放下,放下;如果去大使,贴两个字:解脱,解脱;放下,小便时念放下,大全时就念解脱,放下、解脱……,每天小便、大便都念,很快就解脱,进步神速!往下,不可得故……,所以,在门上贴着斗大的“放下”两个字,头上厕所的门开始大便,就看这两个字:解脱,……解脱,这很快的!修行,你说很困难,其实也很简单,放不下,硬要卡死自己就没办法,才得劳驾佛陀说法四十九。若是上根利智之人,譬如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慧能大师遇到五祖,一句话就开悟;六祖慧能大师如果遇到佛陀,去到佛陀那里,佛陀只要比一只手指头,六祖马上开悟,连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不必,比这一只就是绝待,远离对待,远离对立,对不对?进入空性的东西,比这一只,六祖就开悟了!

哪像我们搞了这么久,我讲得声嘶力竭,从去年讲到今年,问看看有谁开悟了,还没有人举手,真是糟糕!你看这根机相差多少?二千多年前的根机,跟二千年后差这么多![如文云: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又云:超过碍无碍境,]连那个无碍的境界都不能执着。[又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不互相干碍。[皆绝待灵心义也。]绝待的灵心。[初示立行之本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丑二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现在要开示如何观、如何修行了。以清净的这颗觉悟的心、放下的心,怎么样呢?继续定住,[取静为行;]取静就是放下,放下,不可得,放下,使你的心一直静下来,使你的心一直静下来。修行要有方法,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们静,我们就用那个方法,喔!圆满的觉性,本无一法,本无对立,善恶不着,空有不立,不可得相,用这种心,不可得、放下……,一直静下去。你看,佛多会讲经说法,[由澄诸念,]就像水放着让它澄清,好厉害的说法!由澄诸念,我们的妄想,一直执着、一直攀缘,我们现在慢慢一直放下,不可得、放下……,你想想看![觉识烦动。】]你就慢慢了解:喔!原来我们的意识在扰乱我们,这个分别心、执着心在困扰我们,我们找到了贼了,我们找到了贼窝,我们开始要打贼了;贼,你都不晓得住哪里,你要抓什么贼?你根本就不知道贼住在哪里,我说:抓贼啊!抓贼?没有贼啊!你要先知道贼在哪里;贼从哪里来?心的贼从哪里来?

从静,你就看得到贼,从静,冷静,冷静,我这样执着男女的感情对吗?我这样贪着金钱对吗?我这样放不下子孙的感情对吗?冷静,冷静,有空多看一些往生的人,百利无一害,真的!百利无一害,我不骗你,比师父讲的超过十倍、一百倍的力量,马上就有体悟:喔!人死后满脸都是血,唉!我有一天死了也是如此!真的!世间都是虚妄的,想当初,他没有我活不下去,我没有他也不想活;现在看到车祸的现场,不可得……,还是佛陀讲的最实在。昨天我心血来潮打开电视,正好看到在上演一出戏,我也不知道它在演什么,好像是一个女众在试探男众,那个男的在外面放荡了一阵子,算是风流了一阵子,他的太太很生气,后来两个合好了,婚姻是一出闹剧嘛!妇的怕先生不爱她,她说:有一天我不能走路了,你要不要牵我?你会不会牵着我?那男的就说:会!有一天我不会吃饭了,吃饭不方便,有一天我吃饭不方便,你会喂我吗?会!有一天我如果继续流眼泪,你会帮我擦眼泪吗?

他说:不会!因为我从今以后,不会让你掉眼泪了!恶心,恶心,听了真是想吐!哪有可能你从今以后都不会让她流泪了?应该让她多流泪,才会觉悟,啪啪!益谦,你从今以后会不会让我掉眼泪?会,我会让你眼泪直流,当下开悟!啪啪!马上打到你鼻青脸肿(法师笑),怎么可能让你不掉眼泪呢?对不对?所以说:这世间都是假的东西,统统假的东西。老了以后,向上有一股怪味,口水也止不住时:我有一天口水流下来,你会不会帮我吸?会!哇!没刷牙,这样吸怎么受得了?(法师笑)都是骗人的。所以说:世间都是虚妄的东西,你就了解觉识烦动,喔!都是意识的变化,刹那间变化,不实在的假体。

所以,[发觉初心,以静为首。以未悟以前,一向妄想动乱,今既悟此心,即依所悟,真净觉心,发起观照,返观不动之心体,以静境安心,渐渐修行,故云:取静为行。]所以,我们要听佛陀的,第一、要先将我们的心安住,将我们的心安住在静,就是不受影响,不受影响。[由以静澄心,]澄心,就是使这个水能够澄净,就是使这个心慢慢地沉淀下来,稳住,澄心就是使这个心更清净。[诸念不起,觉得识心,]觉得就是:觉悟到这个意识的心在困扰着我们,叫做[烦劳动扰。]我们的心如果慢慢静……,静下来,静到一阵子,你慢慢就会发现:喔!我们的意识心、烦恼心在困扰我们。[此觉非识,]此觉非识就是:此觉悟之心,非意识分别之心,此觉非识,这个很重要!你能够觉悟到烦劳动乱、困扰我们的这一颗心,那当然不是意识的分别心,叫做此觉非识,这一句很重要,不注意听会看不懂。此觉悟的心,这一颗心,并不是我们分别、执着的那颗心。

[若自是识,]如果仍然是用我们分别心的意识,[则不能见识,]则不能见到分别的心,因为你还是用分别心,用分别心不能见到分别心。若自是识,若自是识,则不能见识,如果你仍然是用意识心去分别心,你当然看不到你的分别心,因为只有清净心可以见到分别的意识心。所以,若自是识,如果就像你讲的那个意识心,当然也不能看到你自己的意识心,因为分别心不能见分别心,要怎么样?要清净心才能够观照到那是分别心,这很重要![如眼有见,]眼睛看得到外面,但是,眼睛[不能自见其眼。]眼睛看得到外面,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睛。这是什么意思呢?眼睛就像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眼睛看得到外面。如果说眼睛看得到外面,就是说:我们的本性看得到分别;眼睛看不到眼睛就是说:如果是意识心,意识心看不清楚。

所以,这是一种比喻,所以说:如眼有见,但是,不能见眼。[《直解》云:“由此妄想消歇,]我们的妄想消除。[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习气就是业力,业力在支配着我们,业力。业力,什么叫业力?生灭法叫做业,有增有减叫做业,做工有工业,做商有商业,做医有医业。所以说: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二示观行之相竟。

丑三示入观之效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这一段在讲什么呢?讲观照产生效果了,这一段在讲观照产生了效果,产生什么效果?寂静轻安,最后他会寂静轻安。好,注意!这一段注意听,我先解释一下,静慧发生,什么叫做静慧发生呢?就是觉性智慧,我们觉悟的本性,那个智慧慢慢产生了,静慧发生,我们的觉性,清净的智慧慢慢发生了,也就是产生,发生就是产生。身心客尘,身是客,心是尘,我们的身体是六道轮回来的,是来这里作客的,所以说:身客心尘,这样念就比较清楚。身客心尘,身是指客,身体就像来娑婆世界六道轮回作客的,身客,作客的。

心尘,心是生灭,微细的生灭,就像我们灰尘那么微细,心的烦恼就像灰尘那么微细,不容易察觉,所以叫做心尘,身客心尘,彼此永灭,放下,因为你已经有清净的智慧了,这样就能统统放下。便能内发,从内在发出什么呢?寂静轻安,因为你也不会为了外境烦恼,也看得开身心,当下放下,就是圆觉的本来面目,马上奏效,观照奏效。

[此示入观之效。由前念澄觉识,]这个念头慢慢地澄清,觉识,觉悟到这个分别心。[慧性开明,因静生慧,故云:静慧。]迷时就像暂时被隐蔽了,[迷时则隐,]悟时,我们本性的智慧就产生,[悟时乃显,故云:发生。]以我们本性的光明发现,[以心光发现,则顿见身心幻妄,]顿见,刹那间见到我们的身心,都是虚妄的东西。[本来不有,]本来就没有。[如客如尘。以客,喻身,往来不定;以尘,喻心,生灭不停。]这是一种比喻,[由身心所起之客尘,乃法喻并称也。从此永灭者:]从此永灭就是说:[如此则内脱身心]的困扰[,]我们一直执着这个身体是真的,现在才知道是假的;我们一直认为心的烦恼是……,我们如果知道这个心也是不实在,虚妄的分别心,当下放下,清净的本性就现前了。

[故云:永灭。此是最初工夫,]菩萨!修行如果没有次第,你不知道如何下手,能使我们的心平静,那就真的是在下功夫。菩萨!即心即佛,一切佛法就是心法,牛车不走,不是打车子,是要打牛;我们的身体,身心在修行,我们要从心下手,不是从身体下手,身体恰到好处的期待是有必要的,吃吃苦,可以磨练我们的心;但是,我们的心如果不分别、不执着,我们的心得到清净,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念顿契无生也。]叫做直取无生,直接就进入无生的状态,统统解脱,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无来无去,没有什么事。[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者:谓身心既脱,则无明重担歇灭,便能于净圆觉心内,任运发起,寂静清虚,]清虚,“虚”就是所谓的无一切相,清虚,清净犹如虚空一样的,“虚”就是通的意思,寂静,智慧就产生,什么都障碍不了。

[轻安调适之相。]菩萨!不从心地下手,修行是冤枉,冤枉这一条路。修行如果不从我们的本性下手、从我们真正的智慧下手,我们再怎么修行,拼命地拜佛、念佛,都只是一种结缘而已,因为不会运用,不会运用,不会运用。不会运用心,讲起来实在很悲哀,很悲哀!如果会用,菩萨!你今天开始才是真正在修行;如果不会,就真的不是在修行,只是结缘,来这里:师父!我拜一万拜、我拜一千拜、我念几万声佛号!结果怎么样?一停下来,讲东讲西,讲是讲非,我慢贡高,贪嗔痴具足,我说:拜佛又不是在运动!问:师父!拜佛可以消业吗?我说:不会!师父!不拜佛可以消灾吗?会!一念圆满觉性,你就是佛,没有贪嗔痴,这样不是消业是什么?你拜佛、念佛,起来后造一切恶业,你这样叫做消灾吗?消什么灾?不堕地狱就很庆幸了!能精进拜佛,又能配合清净的觉性,哇!这真的是大修行人!拜佛、念佛很好,能够放下,用圆觉的观照的觉悟,放下身心,这才是真正在修行。菩萨!回去之后,一切天地万物、是非大小、富贵贫穷,统统没有,放下!不过,有的人没办法,有的人不到火葬场看看没办法,讲归讲,没有什么作用,没什么作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由寂静故,]因为我们的心一直清净。[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由身心相尽,妄念不生,而得寂静轻安之故。文不言轻安者:]就是说[以寂静自得轻安。工夫到此,则十方廓然,]“廓然”就是宽大,十方很大的范围,“廓然”就是十方没有一个界限。[圣凡交彻,]圣人跟凡夫的心交彻,通达,互相通叫做交彻。[心佛一如,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我心中显现。我心如镜,佛心如像。此约行人入观,诸佛心、入行人观心,如影像也。《直解》云: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还共如来合。”]诸佛法身入我的本性,我的心又与如来共同一体,[乃妙契法身。此正《楞严》“返流全一,]我们的六根就变成分别,六种分别;我们现在用本性,却变成同一,同一种东西,就是平等心,眼睛看,眼睛不分别;耳朵听,耳朵不分别,对不对?统统不分别,就变成用本性,全一,“一”就是本性。[六用不行,]“六用”就是六种分别心,没有作用了,为什么?因为一个清净心嘛![十方国土,皎然清净。]为什么?明心见性故,大彻大悟故。[譬如琉璃,]譬如说透明的互谅互让宝珠,[内悬明月,]当然看得清清楚楚,因为身心透脱了。[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一切如来,“密圆”就是暗合,暗暗地合这个圆觉的妙性,都在里面。这密圆净妙也可以说:不可思议地配合着圆妙的清净的本性,都在其中,“密”也可以讲是不可思议。[当圆教顿破无明之相。三示入观生效竟。

丑四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这方便讲叫做奢摩他。

[此菩萨依奢摩他观力修行,行乃无过,故以方便称之。]修行的过程当中,就是这样子修行,这样才没有过失。[名奢摩他者:依圭峰]大师[密祖泯相澄神观,]泯相就是除一切相,澄神就是令心神专注。[谓于染净诸法,心不妄缘,]放下就不攀缘、不执着。[而恒寂静也。]空空荡荡,身心都空空荡荡。[初泯相澄神观竟。]第一个是空观,奢摩他是空观,用智慧的观照入于空性。

[子二起幻销尘观(分四)]这是假观。

[丑初示立行之本二示观行之相三示渐次增进四结观行之名

丑初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悟解为先。[先要悟解本有真净,]真实清净的什么?[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观照修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蹑解起行,]依解而起行,[是为称性而修耳。初示立行之本竟。]这就是真正合我们的本性修行。说: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到清净的圆觉。

[丑二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以我们清净的觉心,了解我们觉悟的心性。以及六根与六尘,[及与根尘,]皆是幻化出来的,[皆因幻化;]幻化不实在的东西。既然是不实在的,如同过目云烟,不实在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一直执着这个不实在的世间呢?[即起诸幻,]就是智慧。[以除幻者,]就是境界。就马上用智慧,幻化起来的智慧,除掉幻化的境界。[变化诸幻,]变化一切种种的幻化,而开示幻化出来的众生。[而开幻众。】]统统是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知道幻化的就是离开、放下;离幻即觉,离开了幻化的事相、假相,我们就马上觉悟。

[以者,依也。]依也。[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发起智照。知觉,即智照也。照彼心识,]烦恼,分别之心。[及与根尘,皆是无明,迷真而起。]所以,[虽有而性常自空,]虽然有这个世间,来来去去种种尘境,但是,本性是空,不可得故,缘生缘灭故。[故云:皆因幻化。然既已觉照,]觉悟的观照。[识与根尘,皆如幻化,]六识、六根、六尘叫做十八界,根尘识和合,叫做十八界。皆如幻化,[则例观一切诸法,无非如幻。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诸幻,指幻智;幻者,谓根本无明,彼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觉智力,顿破根本无明。]破这个根本无明。[以四相无明,]就是生无明、住无明、异无明、灭无明,以四相无明——生、住、异、灭。[既已除灭,自然而有三轮不思议业用现前,]三轮就是身、口、意,身口意当然就是不可思议,业用就现前。[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随机应化,说法开示如幻众生,广作利生佛事,普现十界身云。二示观行之相竟。]云是下雨的前奏,身云就是说:所到之处皆普润众生,普遍的度众生,叫做十界身云。

[丑三示渐次增进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因为起这个幻智,智也幻、境界也幻,因为起这个幻化的作用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因为同一体故,你就了解,他就是我们心中的众生,同一体性,变成同体大悲,马上产生大悲的轻安,大悲就是没有恨,没有恨。[一切菩萨,从此起行,]一切菩萨,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修去,这一段就是开示[渐次增进。】]一步一步进去这个境界,叫做渐次增进。

[由起诸幻以除幻者,及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之故,]再解释一遍:由起诸幻,这是智慧;以除幻者,这是境界,用这个幻化的智慧,观照、放下幻化的境界,两个都是变化,所以说:变化诸幻,而开幻化出来的众生。[已证真如自体,从体便能起用,]从这个体马上产生作用。[故云:内发大悲轻安。此同体大悲心,观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本来同一体。[我今已悟、]我现在已经悟到,[已修,而众生仍然不觉,广设方便,普度众生。终日度生,无问劳虑,]天天都在度众生,他也不会觉得累。[当度众生,]度众生时,他也不会执着度众生之相,[不取度生之相,故云:大悲轻安。]为什么?众生就是我们自性的众生、心中的众生,我们怎么会累呢?我们心中的众生,自己度我们心中幻化的东西,我们幻化的智慧,开示幻化的众生,都是同一体。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按照这样去修行。[正示观行渐次增进之相。一切菩萨,指信、住、行、向、地等。从此起修观行,渐次增进者:约历位,]经过一切位次。[从浅至深:约断惑,从粗至细。今依《起信论》,逆次发明。初、信位,]信位,信位就是断这个灭相,生、住、异、灭的灭相,所以,[寄息于灭相;]害处于就是说:把它安排在、停止,止于哪里?止于这个灭相,生、住、异、灭的灭。[二、贤位,寄息与]就是把它安排停止在[异相;]在异想里面讨论。[三、圣位,寄息于住相;四、果位,寄息于生相。文云:如菩萨地尽,]十地尽了。[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心也没有一切所谓的生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这段要详细解释一下,不然不知道在讲什么。彼观幻者,彼,“彼”就是所谓,所谓能观幻化的这个智慧,怎么样?非同幻故,既不是跟那个幻境无实在的东西一样;非同幻观,也不是有一个能够幻化出来观照的智慧。前面一个,非同幻故就是不同于境界,因为确实有观智,所以,没有一个真正的幻境,非同幻故,也没有一个幻智,没有一个幻境,也没有一个幻智,简单讲就是这样。再解释一遍:彼观幻者,彼观幻者就是说:所谓能观幻化的智慧,既不是幻化出来的境界,也非同幻观,也不是有一个幻化的观照的智慧,因为都不可得,晕才是真正的观幻之智慧。皆是幻故,幻相永离,幻相永离。

[修行至此,返观从前。观幻者:观,即能观真智;幻者,即所观之境。真智独存,故不同彼幻之无实故。非同幻观者:]是什么意思呢?[谓幻观之智,对幻法而立,]因为有幻法的境界,所以有幻观的智慧。所以,[幻法既无,]我们所观照的幻法既然无,那么,哪里有智慧可言呢?所以,[幻智何有,若存幻智,犹未离幻,]离一切离,离到一法也无,离缘,离到一法也无,离。所以说:究竟菩提,归无所得,就是这个道理,究竟菩提,归无所得。[故云:皆是幻故。自此能所双亡,]能所双亡,[境智俱泯,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谓菩萨所修圆妙之行,]怎么样呢?就像土,土就是幻化的法门,比喻作幻化的法门;长苗,如同幻化的智慧,后来会结出种子,就是觉悟的心。幻化的法门,然后怎么样?配合幻化的智慧,而产生了觉悟的心,就是种子,土下去,这个种子就长苗。谓菩萨修行圆妙之行,[再以喻明:如世间种谷相似,]一样。[依土长苗,]长苗,种这种苗。[至结实收成之时,则苗土俱弃。种子,喻觉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谓依幻法而起幻智,]因为有土,所以会产生苗。[从幻智而亡心入觉。]幻智而亡心……,亡心就是连那个幻智都要放下,叫做亡心。从幻智而亡心,而亡掉那个心,亡掉那个智慧,亡掉那个智,幻智,入这个觉悟。[入觉、则能所不立,]我们如果入这个觉悟,也没有能觉之智慧、所觉的智慧,能觉的智慧、所观的智慧,能觉的智慧、所观的境界,都是能所,统统没有。[前二皆袪矣。三示渐次增进竟。

丑四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此菩萨依三摩钵提观力修行,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故以方便称之。名三摩钵提者:依圭峰密祖起幻销尘观,谓彼观幻者,观即能观之智:幻者即所观之境。所观既亡,能观亦泯。二起幻销尘观竟。]底下是另外一个,叫做定慧均等。叫做

[子三绝待灵心观(分四)]

我们第一个说:奢摩他是指定中之慧;三摩钵提是慧中有定;底下这一段要讨论是什么?讨论定慧均等,定慧均等。

[丑初标立行之本二示观行之相三示成就利益四结观行之名

丑初标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这一段跟前面都一样。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要悟解本有真净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蹑解起行,是为称性而修耳。一示观行之本竟。]跟前面的文字都一样。所以说: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丑二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幻化出来的东西统统不着,幻智也好、幻境也好,连静、安静的相都不执着,[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这句话的意思要注意听!了解说:只要动到一个念头执着这个心、执着这个身体,动到一个念头分别这个心,统统是罣碍,因为身心皆不可得。了知身心皆为罣碍,为什么?因为你有所着,有所着嘛!知道身体是虚妄的、心是烦恼。[无知觉明,]注意听!无知觉明,无知就是真如,没有分别心的知叫做无知。觉明就是本觉妙明,每一个字加一个字就更清楚,“觉”就是本觉;“明”就是妙明。[不依诸碍,]诸碍就是身心,不按照会障碍的身心,为什么?清净的本性不关身心事。

[永得超过,]永远能够超过,所谓[碍、无碍境,】]或者是说观照的无碍的心,都要放下。再解释一遍:以我们真净的觉心,不执着所谓幻化的智慧,也不执着幻化的境界,皆是如幻故。就算修行修到某一种程度,以及相当有一个安静之相、清净之相,及诸静相,都不要执着。为什么?了解我们的身心是挂碍的根本,罣碍的根本,只要你不动到念头,怎么样呢?无知觉明就是我们的平等心,没有分别心的平等的知,那个平等的觉知,怎么样?本觉就是妙明,本觉的妙明是怎样呢?不是藉着有碍的身心来讨论,因为他是藉着超越的定慧,如果这样放下,用本觉的妙明,就永得超过,所谓碍就是身心;无碍就是:得到无碍的那一念也要放下,所以,碍跟无碍统统没有,超过、超越。

[以者,依也。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建立观行,直观中道一心,双离二边。离有边,故不取幻化;离空边,亦不取静相,此显双离前二观,直观寂灭无二之真心。]直接观照寂灭不二的真心。[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者:]有身体,会病苦种种,所以要放下;心会烦恼,这两种皆不可得,只要你有可得,皆是罣碍。[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托所起能,故二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者:真知无知,]无分别心叫做无知,[此乃本觉妙明之真知。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者:谓对待既亡,能所不立,无明净尽,得以离境,]得以离境。[故云:超碍离智。故云:超过无碍,毕竟寂灭,是为永得超过也。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受用世界是在外,在外面我们所受用的世界;以及与内在,对内来说,是身心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是山河大地,身心是我们内在的世界。[相在尘域,]相在尘域就是说:虽然说有这个事相、有一个范围,尘域就是一个束缚、一个界限,但是,到这种境界,[如器中锽,]器中锽的意思就是说:钟一敲下去,en……,以前在忏公那边,我就敲过钟,每天都在唱:洪钟初叩……,每天都在唱这个,傻傻地坐在那边敲钟,咚……,“锽”就是洪钟的声音。意思是说:洪钟虽然是有形相的,但是,它一打的话,那个声音是传遍千里,无碍。虽然是一个范围、一个区域;但是,一个大智慧迸发起来,没有界限,就是这个意思,产慧产生,就没有界限。所以,如器中锽,[声出于外。]无碍。智慧产生之后,怎么样?[烦恼涅槃,不相留碍。】]都没有作用,虽然我们有身体、有身心,但是,我们怎么样?统统没有罣碍,这样我们的智慧就能遍十方。意思说:钟虽然是有形的东西,钟声一敲,即遍十方,遍十方。

[于此返观自己,外之所受用世界,内之能受用身心,虽然相在尘劳区域,而不被尘劳之所局碍。]这个相被束缚,而被尘劳所碍,有一个固定之相,固定之相,[喻如器之锽,]就是声音,[即洪钟之声,]锽……,[锽锽然声出于外,以明碍处]明这个碍处。[能达无碍之意。喻世界身心,不能局碍,灵明观智,超出有为无为也。世界身心,喻器;灵明观智,喻声。器局本处,]这个器,钟是束缚在本处,声音则传遍东南西北,[声闻四达,以喻观智,]以譬如说观智。[依身心修得,身心不能拘,观智廓尔无边,]广大无边。[身心不离旧处。]身心不离旧处,不能离开本来的地方,但是,观智能遍十方。[烦恼涅槃,不相留碍者:超出有为,则烦恼不能留,又超出无为,则涅槃不能碍也。烦恼涅槃,法合喻器;不相留碍,法合锽锽钟声。二示观行之相竟。

丑三示成就利益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这样就能产生寂灭的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自他身心就是说:自身、他的心,[所不能及,]这一句要注意听,自他身心就是:自己的身体无法了解别人的心,所以,“自”要配合自己的身,“他”要配合别人的心,自身、他心。所不能及就是互不相知,这境界太高了,没有办法达到那一种境界,别人无法了解我们的境界。[众生寿命,皆为浮想。】]众生一切的生生灭灭、生老病死,都是刹那变化,只是一种幻化出来的妄想,浮不实在,我们的生命,只是说浮在意识形态的一种执着,叫做浮想。我们的生命只是一期的执着,一期的执着,晕个期间的执着,时间到了就走了,所以说浮想,浮在意识心态的一种执着。所以,当这个浮在意识心态的执着没有了。生命就断除,众生寿命只是一个浮现虚妄的妄想。

[菩萨修观至此,便能于此妙观心内,发起寂灭轻安。前超出有为,烦恼不能留,故寂;超出无为,涅槃不能碍,故灭。轻安者不用更加修为,自觉身心寂灭,轻快安适,虽终日说法,不见有法可说;终日度生,不见有生可度,故云:寂灭。乃至种种难行之行,不见有系累之相。故云:轻安。至此,方乃契合妙圆觉性,寂灭真境。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在观之时,用心同佛,]就是要善用这个心,如同佛陀一样,在观之心。所以,关于观心,必能入道,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能观照我们这颗心,大家都能作佛。唯独自己明了,[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知,故他不及。]别人不了解。“不能及”就是不了解。[自己心识之量,亦不能造,故自不及。]自己的心识,以前是用分别心,以前的分别心,怎么能够体悟到自性上的清净呢?[现前自他虚妄身心,即是我相、人相,尚不能及。何况一切众生及与寿命;又从我、人相上,虚浮妄想所立者哉!此正显四相]生、住、异、灭[不空,不能契此。]有能契合。[三示成就利益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