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教各宗大意一辑第二种 — 唯识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一辑第二种 — 唯识宗大意

佛教各宗大意一辑第二种

唯识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编述

第一篇 绪纶

第二篇 诸法概论

第三篇 法相义

第四篇 唯识义

第五篇 离染义—流转义

第六篇 清净义—还灭义

唯识宗大意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此宗之名义

此宗之名称有五,一约辨相,名法相宗。此依解深密经法相品所立以决择判断诸法之体性相状故。法者万法,略为百法。相者性相,具有万相,略为三性。百法一一具有此三,论究此道理故,名之曰法相宗。二约所明理,名中道宗。小乘偏有,般若偏空,此宗说外境非有,内识非无,离有无偏执,正显处中真理故,名之曰中道宗。三约摄机,名普为一切乘教宗。小乘唯声闻缘觉二乘,般若唯为大乘中根机类,此宗显了说三乘凉声闻缘觉菩萨)同说观法,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故,名之曰普为一切乘教宗。四约显理,名应理圆实宗。此依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所立。所谈教相观法,俱应胜义理,圆满真实故,名之曰应理圆实宗。五约观行,名唯识宗。此依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文所立。且约法相,则有五法事理五种唯识等。又约观心,则有五种唯识观等。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约归一识。明万法唯识之妙理故,名之约唯识宗。此宗虽有多名,最通行者,法相唯识二名也。八识能变,万法所变。就能变义边,立唯识宗名,就所变义边,立法相宗名。理实应名瑜伽宗,印土本以瑜伽名此宗故,大论备述法相唯识二义故。或名慈恩宗,此宗在中国至唐方见大备,奘师为此土此宗开创之祖,基师乃守文述作之宗。奘师基师,多居大慈恩寺,尊祖庭故。今依通称,名以唯识。

第二章 此宗之略史

第一节 印度此宗之学统

佛典称释迦牟尼佛,于解深密经等六部大经中,广说法相唯识之妙理。佛灭后九百年顷,弥勒菩萨。应无著论师之请,于中天竺阿踰阇国讲堂,说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论,辨中边论,金刚般若论等五部论藏,弘通此法相唯识法门。于中以瑜伽师地论为此宗之正所依。无著承弥勒之说。造对法论显扬论等。广传此宗。次世亲论师,造五蕴论,百法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等。盛施论释。于中唯识三十论,集唯识教义之大成。佛灭后,千一百年顷,难陀护法等十大论师,各造释论。于中以护法之论释为一宗之正义。护法之门人戒贤论师,穷瑜伽唯识因明声明等之蕴奥继护法,于那烂陀寺,显扬法相唯识之宗义。是为印度此宗之学统。

第二节 东土此宗之学统

此土唐太宗贞观年顷,玄奘三藏度天,周游五印度,前后十有七年,从戒贤论师等,受大论及十支论等之奥义,又得护法之成唯识论草本及五蕴论释于玄鉴居士。兼通大乘小乘空宗有宗暨因声明。归国后,翻译梵本七十五部,盛弘此宗。玄奘之弟子窥基法师,从玄奘,传法相唯识之玄义,妙擅因明,广疏经论,著有成唯识论述记等,此宗始卓然特立。其弟子慧沼大师,禀承师说,造唯识了义灯等,楷定诸师之异解。慧沼之弟子智周大师,复制唯识演秘等以解释述记。当时法相唯识之宗风甚盛,至晚唐以后渐衰。是为东土此宗之学统。

第三章 此宗之典籍

第一节 总说

此宗总取六经十一论为所依,于六经中,以深密为本经。于十一论中,以瑜伽为本论。而以玄奘窥基师资所糅护法等十家言之成唯识论为综合。兹列举如下,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

┌(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三译┼唐实叉难驼译───八十

│ └唐般若译─────四十

│ ┌宋求那跋陀罗译─名相续解脱经

│(二) 解深密经────有四译┼魏菩提流支译──名深密解脱经

│ ├陈贞谛译────名佛说解节经

六经│ └唐玄奘译────名解深密经

│(三) 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译

│(四) 阿毗达磨经──────未译

│ ┌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五) 楞伽经─────有三译┼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

│ └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

└(六) 厚严经─────未译──一云与唐地婆诃罗译大乘密严经同本

┌(一) 瑜伽师地论──弥勒说─玄奘译─异译有真谛之决定藏论

│(二) 显扬圣教论──无著造─玄奘译─异译有真谛之三无性论

│(三) 大乘庄严论──本颂弥勒说─释论世亲造─波罗颇密多罗译

│(四) 集量论────陈那造─有真谛义净两译

│(五) 摄大乘论───本讼无著造─释论有世亲本无性本─玄奘译

│ (本论释论全释)─异译有真谛本(本论及世亲释论)

十一论│ 佛陀扇多本(本论)达磨笈多本(世亲释论)

│(六) 十地经论───世亲造─菩提流支译

│(七) 分别瑜伽论──弥勒说─未译

│(八) 辨中边论───本颂弥勒说─释论世亲造─玄奘译─异译有真

│ 谛之中边分别论

│(九) 二十唯识论──世亲造─玄奘译─异译有菩提流支之大乘楞伽

│ 唯识论真谛之大乘唯识论

│(十) 观所缘缘论──陈那造─玄奘译─异译有真谛之无相思尘论

└(十一) 阿毗达磨杂集论─本颂无著造─释论师子觉造─杂论安慧造─

玄奘译

第二节 解深密经大纲

此经凡八品,第一序品,第二胜义谛相品,第三心意识相品,第四一切法相品,第五无自性相品,第六分别瑜伽品,第七地波罗密多品,第八如来成所作事品。序品为序分,胜义谛相品以下七品为正宗分。兹举正宗七品要领如下。

一 胜义谛相品─此品说无二超过一切寻思与诸行相非一非异而遍一切一味

之胜义谛相,即离言法性,亦即诸法实相。

二 心意识相品─此品说心意识之名相,明唯识转变。

三 一切法相品─此品说遍依圆三性,明一切法相。

四 无自性品──此品说相生胜义三种无自性性,明三性三无性相依之妙理,显

空有和融之大义,会一乘五姓两门,(示依三乘有情共一妙清

净道,证得无─安稳涅槃,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

有种种有情种姓。)判三时教之隐密显了了义不了义。

五 分别瑜伽品─此品说唯识观行

六 地波罗密多品─此品具说菩萨十地乃至佛地及菩萨所应学事,所谓六波罗

密,并明其所对治愚痴粗重,所经三大不可数劫。

如来成所作事品─此品说三身功德。别释三藏差别。

此经有四译。一宋求那跋陀罗译,名相续解脱经。当奘译解深密经地波罗密多品与如来成所作事品。二魏菩提流支译,名深密解脱经,有十一品,开奘译胜义谛相品为四品,其正宗文义,与唐译大同。三陈真谛译,名解节经,当奘译胜义谛相品,而开为四品。四唐玄奘译,名解深密经,即此宗所依今本。演秘云,此经梵本名曰珊地涅暮折那,涅暮折那此翻为解,珊地之声含于三义。一诸物相续,二骨节相连,三深密之义。西方土俗,呼此三种并名珊地。(中略)前后译入,各取一义,以立经题,皆不相违。然据经旨,解深密名,理为胜矣。此经有圆测疏,征引宏博,备大小乘义。又深密全经。瑜伽尽引,凡住瑜伽,必注深密,故瑜伽论记中。备阐深密奥义。

第三节 瑜伽师地论大纲

一切有情,无始时来,于一切法处中实相,无知疑惑,颠倒僻执,起诸烦恼,发有漏业,轮回五趣,受三大苦。如来出世,方便为说种种妙法处中实相,令诸有情知一切法非空非有。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兴,多著有见。龙猛菩萨,圣提婆等诸大论师,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百等论,除彼有见。由是众生复著空见,无著论师,请弥勒菩萨说此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遗,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是故此论所为,如释论明,有十番两缘,且出二对。第一,或有于多说空不了义经,如言计者,拨无一切,憎背有教。为令随悟诸法有相,解经密意,舍无见故。复有于多说有了不义经,如言计者,执有一切,厌怖空教。为令随悟诸法无相,解经密意,舍有见故。即为令于诸法舍有见无见,观有相无相,悟入中道理故。第二,为了显遍计所执情有理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理有情无,令舍增益损减执故。又为显了世间道理证得胜义法门差别,令修世间胜义二谛,无倒解次故。

此论名瑜伽师地(本论之译名,依梵语,及藏译,应作瑜伽行地论。)者,三乘行者,学瑜伽学,能自他利,谓之瑜伽师。瑜伽师所依所行境界,谓之瑜伽师地。此论明瑜伽师所行十七地,故名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者,第一五识身相应地乃至第十七无余依地也。兹分名义内容疏释十支论等四种分别述之。

第一 名义

梵语瑜伽,此云相应,有一致和合相称等义,方便善巧,恰如其分也。一切乘所观境所修行所得果等,皆名瑜伽,其境与行果,其行与果法,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即以三乘境行果法,于引自果或酬自因,并为称正理之方便故,名之曰瑜伽。境瑜伽者,一切境无颠倒性,不相违性,能随顺性,趣究竟性,与正理教行果相应故,说名瑜伽。行瑜伽者一切行,更相顺,合正理,顺正教,趣正果故,说名瑜伽。果瑜伽者,一切果,更相顺,合正理,顺正教,称正因故,说名瑜伽,三乘圣教,亦名瑜伽,称正理,顺正行,引正果故。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弟习行如是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有情故,名瑜伽师。地者境界,有所行所依所摄等义。瑜伽师之观智,游履此中,不出外故,有所行义。瑜伽师,依此处所,增长诸善法故,有所依义。瑜伽师之观智,依此现行故,有所摄义。是瑜伽师所依所行所摄,故名瑜伽师地。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

第二 内容

此论唯有正宗,无初后分,就文大判。总有五分,兹依瑜伽伦记及瑜伽序等,略释如次。

本地分─此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以三相摄十七地。十七地者,一五识身相应地,依五识身,建立此地。虽此地中分别多法,五识为主,是故偏说。二意地,六七八识,同依意根,略去识身相应三语。故但言意。三有寻有伺地,四无寻唯伺地,五无寻无伺地。寻谓寻求,伺谓伺察。或思或慧,于境推求,粗位名寻。四此二种,于境审察,细位名伺。依有无此二,建立三地。六三摩呬多地。三摩呬多,此云等引,谓胜定地,离沉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名等引地。七非三摩呬多地,翻上。八有心地,九无心地,略有五门建立,一就地总说门,二心乱不乱门,三心生不生门,四分位建立门,五就真实义门。十闻所成地,谓从闻所生解文义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十一思所成地,谓从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十二修所成地,谓从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十五菩萨地。三乘种姓发心修行得果一切,说为三地。十六有余依地,谓有余依涅槃。十七无余依地。谓无余依涅槃。三相者,境行果也。境摄九地,五识及意是境体,一切皆以识为体故。寻伺三地是境相,下上粗细异故。等引及非,有心无心,是境用,定散隐显别故。行摄六地,闻思修三,是通行,三乘皆修三慧行故。生闻缘觉菩萨,是别行,随机修法成自乘故。又初三是方便行,后三根本行。又初三所学行,后三所成行。果摄二地。即有余依无余依二通果。此论曰地论者,取譬于所行所依所摄。有类于地,本地之地亦同。此分详谈法相,五性齐被,无一法不摄。兹列表如下。

┌一 五识身相应地─就五识立论────────┬境体

│二 意地─────就六七八识立论──────┘

│三 有寻有伺地───────────────┐

│四 无寻无伺地 以上三地就或思或慧于境推求 ├境相

│ 察审之粗细及有无此二立论 │

┌境│五 无寻无伺地───────────────┘

│六 三摩呬多地──就定地立论────────┐

│七 非三摩呬多地 翻上 ├境用

│八 有心地───┬以上二地通定散立论 │

└九 无心地───┴─────────────┘

┌十 闻所成地───就因闻所生慧立论─────┐

│十一 思所成地──就因思所生慧立论 ├通行

├行│十二 修所成地──就因修定所生慧立论────┘

│十三 声闻地────────────────┐

│十四 独觉地 以上三地如次就三乘种姓发 ├别行

│ 心修行得果立论 │

└十五 菩萨地────────────────┘

└果┌十六 有余依地──就有余依涅槃立论─────┬通果

└十七 无余依地──就无余依涅槃立论─────┘

摄决择分─此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即决择本地分中不尽要义,发挥

唯识道理,于境谈八识,于行详菩萨,于果讲无住涅槃。又决择二

经,一曰深密,一曰宝积。斯二经者,唯识之开基也。

摄识分──略摄解释地中诸经解说仪则。

摄异门分─略摄地中诸经所有诸法名义差别

摄事分──略摄地中三藏众要事义。前四分,是弥勒今学。此一分,明古学。

此论总有五分,而今但名瑜珈师地者,就初分立名。又一切法皆是瑜伽师地,以瑜伽师用一切法为所依所缘故,此中存略,且说十七。又初分十七地具摄一切文义略尽,后四分皆为解释十七地中诸要文义故,亦不离十七地。由是此论以十七地为宗要。

又此论除唐译外,真谛曾于梁太清四年,译成五卷,题作十七地论,遇难遂辍。择译同本中一分者有三,一昙无谶译,名菩萨地持经。二求那跋摩译,名菩萨善戒经。二译当唐译本地分中菩萨地。三真谛译,名决定藏论,当唐译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或即十七地论残本。

第三 疏释

此论之疏释,有最胜子等之瑜伽论释,窥基之瑜伽论略纂瑜伽论劫章颂,遁伦之瑜伽论记。基纂存奘门传承,伦记集唐人异说,并为法相要典。现代宜黄欧阳大师,著有瑜伽论序,于瑜伽一论,阐发无遗。于法相一宗,并多创见。

第四 十支论

瑜伽本论,百法五蕴等,对瑜伽本论,称十支论,是曰一本十支。兹列表如下。

┌一、 略陈名数论…………百法明门论

│二、 粗释体义论…………五蕴论

│三、 总苞众义论…………显扬圣教论

│四、 广苞大义论…………摄大乘论

│五、 分别名数论…………杂集论

│六、 离僻彰中论…………辨中边论

│七、 摧破邪山论…………二十唯识论

│八、 高建法幢论…………三十唯识论

│九、 庄严体义论…………大乘庄严论

└十、 摄散归观论…………分别瑜伽论

于中百法明门论,略录本地分中名数,而以一切法无我为宗。五蕴论,略摄本地分中境事,而以无我唯法为宗。显扬圣教论,错综瑜伽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摄大乘论,总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阿毗达磨摄大乘一品宗要,而以简小入地而宗。杂集论,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集阿毗达磨经所有宗要,而以蕴处界三科为宗。辨中边论,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为宗。二十唯识论,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而以唯识无境为宗。三十唯识论,广诠瑜伽境体,而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大乘庄严论,总括瑜伽菩萨一地法门,而以庄严大乘为宗。分别瑜伽论未译,若援解深密经中分别瑜伽品为例,则以止观为宗。

第四节 成唯识论大纲

世亲论师,提挈瑜伽师地论之纲领,造唯识三十论,显扬唯识中道之正理。后护法等十大论师,依六经十一论,广释三十颂文,成立世亲之唯识义。所谓十大论师者,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最胜子,智月也。于中,以护法义为正。玄奘法师,初别翻十大论师之释论,嗣纳窥基法师之请,以护法之释论为本,参糅他师之释论于其中,是唯成唯识论。兹分名义内容疏释三种分别述之,

第一 名义

此论依华手经求法品以相性位三分成立唯识三十论。安教立理,名之曰成。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总言唯识,三十本论,名为唯识。藉此成彼,名成唯识。即三十颂但名唯识,长行论文广成立三十颂故,名成唯识。又以教成教,以教成理,俱通。如义演云,以教成教者,即广引圣教成三十颂唯识也。以教成理者,以圣教成唯识道理。亦可以理成理,即以比量道理成唯识道理云云。

第二 内容

此论如前所述,以一切法唯有识,即识有非空境无非有为宗。先破外道小乘,后明唯识真理。就文大判,总有三分。依如述记,有一相性位三段,二初中后三段,三境行果三断,三种分科。一相性位三段者,初二十四颂,明唯识相。次一颂,明唯识性。后五颂,明唯识位。二初中后三段者,初一颂半为初分,次二十三颂半为中分,后五颂为后分。三境行果三段者,初二十五颂,明唯识境。次四颂,明唯识行。后一颂,明唯识位。今依第一判本颂为相性位三分如次。

┌略辨唯识相

│ ┌异熟能变

┌明唯识相┤ ┌明能变相┼思量能变

│ │ └了境能变

└广辨唯识相┼正辨唯识 ┌明心法生起

│ ┌释违理难┴明有情相续

└通释妨难┴释违教难┬明三性

├明唯识性 └明三无性

┌明资粮位

├明加行位

└明唯识位┼明通达位

├明修习位

└明究竟位

唯识相 即依他起。凡夫外道,不知唯识无境之妙旨,执心外有别实境,起我法

执。故论主最初以种种方便广明唯识相状即依他起之诸法,令除二取。

唯识性 即圆成实。虽知此心虚妄显现,而未了达真性。是故次明唯识实性即圆

成实,显真如常住一味。

唯识味 即十三住。明此性相真俗者,意在令有情断妄染成佛果。然佛果功德。

殊妙无边,非少修行可能圆证。必经三大劫,修无量行,积无量善历资

粮加行等五位,方能至三身万德之佛果,故次第三明唯识行位。

第三 疏释

窥基法师,请玄奘法师合糅护法等十师之释论为成唯识论后,依玄奘之口授,作述记。同时有西明圆测,讲成唯识,尝出私义。淄州慧沼,乃著了义灯以楷定之,濮阳智周,复制演秘以解释述记。窥基于述记未尽之义,又著之枢要。是为唯识三个疏。此外有窥基之唯识料简唯识别抄等,智周之了义灯记,灵泰之疏钞,如理之义演,道邑之义蕴,泰贤之学记等。

第五节 杂著

此宗之典籍,除六经十一论外。更有无性论师,别作摄大乘论释。陈那论师,作观所缘缘论,集量论。亲光论师,作佛地经论。胜军论师,作唯识抉择。俱发挥唯识之理。

第四章 此宗之教判

此宗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判释释迦如来一代之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即

┌第一时有教……当深密经文初一时……小乘有教……阿含等经

├第二时空教……当深密经文昔第二时…大乘空教……般若等经

└第三时中道教…当深密经文今第三时…大乘中道教…华严深密等经

初第一时有教者,凡夫外道,无始以来,为实我之妄执所盲,起烦恼,造业,长在生死。佛初成道已,为除其实我之执。于鹿野苑,说阿含经,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生,令小根等悟所执我无,蕴处界等诸法有,渐登圣位,是为初时我空法有论。

次第二时空教者,生闻缘觉等小根,闻初时有教,虽证我空,而不了知佛说法有之密意。迷执诸法实有,犹怀法我之见。佛为除彼诸法实有之执,次于灵鹫山等处,说般若等经,示所执蕴处界等诸法无,令中根品悟我法二空,舍小趣大。是为第二时我法二空论。

次第三时中道教者,虽于第二时说空教,翻第一时有教,尚是诱引之方便,非中道之妙旨,且约遍计所执体用都无,说诸法皆空。然彼闻者复起空执,便拨真俗二谛性相皆空。佛为除此空有执,第三时于解深密等会,说解深密诸大乘经,演唯识三性等教,示识有非空,破第二时空执,境空非有,破初时有执,令悟非有非空中道妙理。是为第三时心有境空论。

初时有教,隐遍计空,但约依他,说法有。第二时空教,隐依圆有,但约遍计之我执,说诸法皆空。故初二时皆不了义。第三时中道教,显了说遍依圆三性相生胜义三无性。遍计所执体性都无故,其体非有,依他起性,如幻假有,圆成实性真空妙有故,其体非空。是则非空非有中道妙理,故称之为了义教。

此三时教,对渐悟之机类所建立,即为诱引不定性之总类,令入中道妙理而设。故述记云,此约机理渐教法门,以辨三时。若对顿悟之机类,即无三时前后次第。此机闻有闻空俱证中道妙理故。故就此三时教判,有年月义类二说。如上依佛一代说法之前后,立初昔今之次弟,是为年月三时。又依佛所说法之义类,立有空中之次第,是为义类三时,如了义灯云。此(三时教)有二义,一约前后,二约义类云云。或唯依年月前后,或唯依义理浅深,或年月义理并依。于中以年月前后,义理浅深,相待并具,成三时之教相为正。

第二篇 诸法概论

第一章 有法

所谓法者,与物体事物同义,一切万有之总通也。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宇宙间所有万事万物,无论其为色(物)为心,为事为理,为有形为无形,皆各有其特性,任持不舍,是曰任持自性。万有皆有其特性故,能为轨范标准,令人生解智,是曰轨生物解。简言之,即宇宙万有。皆保有一定之性质,能引生吾人之了解,故概以法名之。

此宇宙万有,其数无量无边,佛典通名为万有,瑜伽本地分约之为六百六十法,世亲论师,更于百法明门论,略为五位百法,五位者,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也。此中心有八法,心所有五十一法,色有十一法,不相应有二十四法,无为有六法,是为百法如次。

┌心法……………八──┐

│心所有法………五十一│

五位┤色法……………十一 ├百法

│心不相应法……二十四│

└无为法…………六──┘

第一节 心法

心法者,心作用之主体,自在缘取境之总相,起分别虑之根本也,此心法为万法之根本,能有心所,故名心王。其数有八,即

┌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心法┤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

于中前五识即眼尔鼻舌身五识,如次以眼耳鼻舌身五根为所依,缘色声相味触五境,生了别用。所谓了别者,了者了解了知,别者辨别分别。依根立名,故名眼识等。

第六意识,以第七末那意识为所依,了别法境。此所谓法,有二义,一十八界中法界,二色法心法有法无法三世十八界一切诸法也。通常所谓思虑分别之心作用,皆此第六意识之作用,余识但缘现在法,生了别用。此识遍以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法,为所缘,又此意识之了别法外,别以作业为所作业。身口意业,并意所作。三界五趣引业满业,并意所作。故此识业用,于诸识中为最强。所谓意者,第七识。此识以第七识为所依,故名意识。

次第七末那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任运相续,似一似常,似实我相,故末那识转缘此识之能缘用即见分,分别计度为实我,确执不舍。前第六识,于睡眠闷绝等位,断灭不起。此识恒审思量,虚妄计度,故名之曰末那。末那,梵语,翻为意,以思量为义。所以称为末那识者,简第六意识。

次第八阿赖耶识,此生起万法之根本识也。能含藏色心诸法种子,变现有漏无漏一切诸法,无始以来,常恒现起,以第七识为所依,以种子有根身器界为所缘。

此八识心王,有心意识三名。心有缘虑积集二义,缘虑者,攀缘所缘境而虑知之。积集者,集合含蓄诸法之种子于自心中。意有依止思量二义,依止者,为发起他心心所之根据。思量者,常缘心内而思量。识有了别粗二义,了别者,识别所缘境。了粗者,识别粗显之外境。若约初义,此三即八识之通名。若约后义,则第八识积集色心诸法种子,生起诸法,集起义胜,故名为心。第七识缘所缘境恒审思量为我等,思量义胜,故名为意。前六识,对六境,粗动间断,辨别了解,了别义胜,故名为识,如伦记云,心意识义,自有通别。别名心意识者,赖耶是心,以能集起三界生死色心法故。末那名意,以与六识为同时根,生六识。六识名识,以对六境分别强故。二通名心意识,谓八识中一一皆有集起名心,能生名意,了别名识故。又二十唯识述记云,谓诸经所说心意识及了别,此四名其体无异,但名差别。心积集义,意思量义,识了别义。又演秘云,心意识三,皆有通别。若缘虑名心依止名意,了别名识,此即通名,八识皆有此三名故。若积集名心,思量为意,了□名识,乃是别名,如次别属第八七六。

次心王缘境,总有三种分别。于现在之世象,不用比知推测等,如其自相任运分别,曰自性分别。如对法云,如所缘相无异分别,于自境界任运转故。于过去事象,追想忆念而起分别,曰隋念分别。于过现未三世不现见之事象,思构量度而起分别,曰计度分别。八识中,前五识与第八识,唯有自性别。第七识,自性计度(现在)二分别。第六识,广通三分别。

又八识之缘境作用,有三量之不同。三量者,现量比量非量也。所谓现量者。现谓现前,量谓度量。谓于现前明了之色等境,离名言种类等所有分别,逼附境体,显现量知境之相故,故名现量。所谓比量者,比谓比类,量义同前,谓于不现在前之色等境,藉已知境类比度量而正知之。如远见烟,知彼有火。又见瓶等,从所作性,了知无常。故名彼量。所谓非量者,似现量非现量似比量非比量之总名,即误谬之量知。谓若有境,非可现知明白而照,亦非可比拟推度而知。实无境体,非可量度,于非量处,而起心量。如见杌为人,睹见阳炎谓之为水,又如于雾等,妄谓为烟,邪证有火。故名非量。八识中,前五识与第八识,唯是现量。第七识唯是非量。第六识通有三量。

第二节 心所法

心所者,心王所有法之略,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之心作用也。心王所缘境,唯取总相。心所不惟取境之总相,亦取其别相。总相者,如缘一株绿树,唯取绿色。别相者,更于绿色上,取新旧浓淡等差别。此心所有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等位,瑜伽作五位,显扬唯室百法五蕴等论,俱作六位。又其法数瑜伽作五十五,对法作五十五,显扬唯识百法五蕴俱作五十一,兹依百法,作六位五十一法。

┌遍行 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 欲,胜解,念,定,慧,

│善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心所法┤烦恼 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随烦恼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

│ ,放逸,惛忱,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不定 睡眠,恶作,寻,伺,

第一遍行者,周遍行起之心所。一切心作用生起时,此心所必相应而俱起,故名遍行。于中一作意者警觉作动应起心之种子,引令趣所缘境之心作用。二触者,令心心所同触前境,生起受想思之心作用。三受者,领纳前苦乐等境,起爱非爱之心作用,四想者,于诸境取其相貌方圆等像,施设种种名言之心作用。五思者,令心造作善恶等业之心作用。

第二别境,对各别之事境所起之心所。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名为别境。如安慧云,于差别境中决定,故名别境。彼等境各差别,非一切故。于中一欲者,于所乐境,希望愿求,能发正勤之心作用。二胜解者,于所取境,明了了解,心生决定,谓此事如是不如余,不能引转之心作用。三念者,于曾所境,令心明记不忘,不于余所缘行相散乱,能引正定之心作用。四三摩地者,于所观察境,平等持心,令心专注不散,能生决择智之心作用。五慧者,于所观察境,简择是非,分别善恶,得决定断疑惑之心作用。

第三善者,唯善心生起时相应俱起之心所。于中一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自性清净,复能清净余心心所之心作用。此中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一切法之真实事理,深信其为实有而随顺忍可。二信有德,谓于三宝之真净德。起深信而生喜乐。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法,信已及他能得能成而起希望之欲。由斯对治不信,爱乐证修世出世善。二精进者,于断恶事修善事,精勤策励,勇锐坚猛之心作用。三惭者,依尊贵自身及教法二种增上力,崇闲德,重善法,羞耻过恶之心作用。四愧者,依世间诃责暴人厌离恶法之增上力,轻有恶者而不亲,拒恶法业而不作之心作用。五无贪者,于一切顺情境不起贪著之心作用。六无嗔者,于一切违情境不生嗔恚之心作用。七无痴者,于诸法之事理明解不明之心作用,以上三种,生善之作用胜,故名三善根。八轻安者,令所依身心远离有漏烦恼之□重,适悦安乐,堪修道行之心作用。此心所为与定心俱起,能对治惛忱等定障。九不放逸者,于所断恶法,能防令不起,所修善法,能修令增长之心作用。十行舍者,令心不流于掉举,不陷于惛忱处于中庸,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之心作用。不放逸与行舍,皆于精进及及四善根之功能上假立,非别有体。十一不害者,于诸有情不为侵损逼恼之心作用。此亦依无嗔之作用所假立,非别有体。虽然,无嗔翻对断物命嗔,不害但违损恼物害,无嗔与乐,不害拔苦,故无嗔配慈,不害配悲。

第四烦恼者,烦扰恼乱有情身心之心所。此有烦恼即本惑及随烦恼即随惑二种。贪等六种,为一切烦脑之根本,能生忿等诸随烦恼,故名根本烦恼。于中一贪者,于一切顺情境染著贪求之心作用。二嗔者,于一切违情境心生憎恚之心作用。三痴者,于诸法之事理迷闇不了能生起一切惑障之心作用,亦称无明。四慢者,恃己所长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之心作用。五疑者,于诸谛理即迷悟因果真实不虚之原理,心怀犹豫之心作用。六不正见者,于诸谛理颠倒推度之心作用。此见之行相有五种,一萨伽耶见,此云身见,又曰我见,于五蕴假和合之身心上起我我所见之心作用。二边见,于前所起我见上执为常住不变或死后断灭之心作用。三邪见,谤因谤果,或谤作用,或坏实事,或邪分别之心作用。四见取见,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及其所依五蕴即己身,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之心作用。五戒取见,于随顺诸见所制定之戒禁及其所依五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之心作用。

第五随烦恼者,忿等二十种染污法,唯是根本烦恼之分位或其等流,故名随烦恼。于中一忿者,对现前不饶益境忿愤不平之心作用,二恨者,于先所忿事怀怨不舍之心作用。三恼者,追念先忿恨之境,或触现前逆境,暴热很戾之心作用。以上三者,嗔之一分,非别有体。四覆者,恐失财利及名誉,隐藏自所作罪之心作用。五诳者,为获财利及名誉,矫现有德之心作用。六谄者,为取他意或藏已失,曲顺时宜,矫现恭顺之心作用。以上三者,贪痴一分。七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著,耽醉傲逸之心作用。八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于他之心作用。九嫉者,殉自身之名利,于他所有功德名誉恭敬利养,媢嫉不耐之心作用。此二亦嗔一分,十悭者,于财法两者,不能惠拾,秘藏吝惜之心作用。十一无惭者,不顾自身及教法,轻拒贤善,不耻过恶之心作用。十二无愧者,不顾世间之诃厌,崇重暴恶,不耻过恶之心作用。十三不信者,与信相反,于实德能,不忍不乐不欲,自性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之心作用。十四懈怠者,与精进相反,于断恶事修善事,懒惰不进之心作用。十五放逸者,与不放逸相反,不能防染,不能修净,纵恣荡逸之心作用。由懈怠与贪嗔痴有此作用,非别有体。十六惛忱等者,自性惛昧沉重,令心于境无所堪任之心作用。十七掉举者,自性嚣动,令心于境不寂静之心作用。十八失念者,与念相反,自性散乱,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之心作用。十九不正知者,于所观境,邪了不达之心作用。此慧与痴一分。二十散乱者,与三摩地相反,自性躁扰,令心于诸所缘流荡移易之心作用。此二十随烦恼中,初忿等十种,行相粗猛,互相违,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中无惭等二种,一切不善心生起时,必相应俱起故,名中随烦恼。后不信等八种,有覆无记与不善等一切染心生起时,必相应俱起故,名大随烦恼。于中忿恨等十,放逸失念不正知等三。唯是根本烦恼之差别分位,无别体性故,皆是假有。中二大五,离根本烦恼别有自体故,皆是实有。

第六不定者,睡眠恶作等四种心所,非如信等定是善性,贪等定是染污性,又非如触等,定遍一切心,欲等定遍一切地,故曰不定。于中一睡眠者,令身不自在,心极闇味之心作用。二恶作者,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先恶所作,后起追悔之心作用。但依安慧,于恶劣所作,心有追悔,为恶作。三寻者,令心于一切法不深推度,粗寻求其义理之心作用。四伺者,令心于一切法,能深推度。细伺察其义理之心作用。

第三节 色法

心王心所所变影像相分,皆名为色。所言色者,非仅通常所谓青黄赤白等色,于佛教,一切有形有象之物质,总撑为色。故此所谓色,有变坏质碍示现等义。变坏者,由手足块石刀杖乃至蚊虻蛇蝎所触等时,即便变坏。质碍者,彼此互相触对而障碍。示现者,有方所形相,表示显现彼此之差别。此色法有十一种,即

┌五根…眼耳鼻舌身

色法┤五境…色声香味触

└法处所摄法

初五根者,感取外界之现象,令内界之心识发动之官能。于中一眼根者,照瞩青黄等色,令内界之心作用即眼识发生之官能。二耳根者,能闻琴瑟等声,令耳识发生之官能三鼻根者,能沉檀等香,令鼻识发生之官能。四舌根者,能尝甘苦等味林郑荒谠瞪幻蛑词艽笾稚缬星橹镅缘壬5厮鸱纾纳懔欤词艽笾帧4酥治颍⒅蛑词艽笾稚S氪讼辔ィ虿恢词堋H舳戏ⅲ蛑词懿恢词堋6庠瞪幻虿恢词艽笾稚绶缌质凰壬H谕庠瞪幻蛑词懿恢词艽笾稚缡只鞴牡壬4擞钟腥郑豢梢馍此承闹豢梢馍次バ闹H阆辔ド淳阆辔ブF呤浪渤缮揭朗兰涔擦⒀越趟穑绯瞪岬取0顺伤街钍フ叱删臀蘼┧穑来松辖⑷厥ソ烫骞省>疟榧扑瓷街钔獾佬橥贫人鹧越獭Jパ运闵揭兰啪踔鹫媸涤铩J环鞘パ运闵揭兰啪踔鹦橥铩G叭稚朗堤迳ⅲ鞘涤小S喟酥郑杂谇叭治患俳ⅰ>闵岬贾词芗拔拗词芮榉乔槊刹豢梢猓酥帧H阏撸鞘端稻场4擞辛郑缓孟阄揭娓城椋撬秩≈悖绯撂吹取6裣悖剿鸶デ椋潜撬秩≈悖绶嗷嗟取H降认悖椒撬鸱且妫匏澄尬ィ强砂髦悖缈槭取K木苌悖接氡局示闶倍悖绯料愕取N搴秃舷悖皆又罟渤梢幌悖绾拖愕取A湟煲簦接谑毂涫狈皆鱿闫缡旃取G叭鞘担惚咎骞省:笕羌伲淞⒐省>闵嵛ㄋ岛枚衿讲黄降人闹帧K奈墩撸嗍端稻场4擞惺郑娇圊「市量梢獠豢梢饩阆辔ゾ闵秃媳洹?圊〉攘吨畋穑瞧涫堤濉?梢獾攘潜斯蚕啵记跋闼怠>闵嵛ㄋ登傲N宕フ撸硎端稻场4擞卸郑降厮鸱缁嶂厝砘杭崩浼⒖时チα用蒲黟げ±纤榔O⒂隆S谥杏心茉齑ニ齑ザ啵茉齑フ撸厮鸱纾舜ゾ持堤逡玻峋⑽兀魇氯任穑岫纭K齑フ撸喽郑私约儆校从诘氐人闹执ゾ持治患偈┥韫省S砂酥忠蚬剩⒋ザS上喙柿⑺模降厮鸱纭D柿⒍交I愎柿⒍角嶂亍4ス柿⒁唬饺怼V垂柿⒍交杭薄T庸柿⒍嚼浼梆ぁ#ㄋ缭庸世洌厮庸署ぁ#┙纾ㄋ拇螅┎黄降裙柿⒕牛郊⒖柿用蒲鞑±纤榔!=缙降裙柿⑺模较⒘τ卤ァ4宋寰澄迨吨喾郑辞拔迨兑缘诎耸兑酪狄蛟等卧吮湎种喾治局剩杂谑渡媳渌朴跋裣喾侄抵魅缇抵兄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