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梵语摩诃,华译为大,是自体宽广、周遍包含、多、胜、妙、不可思议等的意思。
【大士】 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
【大心】 即大乘心,或大愿心。
【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
【大定】 指能断一切妄惑的定。
【大我】 伟大的真我。如佛得八大自在与离一切烦恼系缚的涅槃真我,才能称为大我。
【大戒】 1.指大小乘的具足戒。2.大乘戒的通称。
【大雄】 佛的德号,因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
【大德】 很有道德而且精通佛法的人。
【大种】 即地水火风四大,此四者周遍于一切法,故名为大,能造色法,故名为种,色香等一切物质,皆此四大所生,不能离四大而有,故称为大种。
【大身】 指佛周遍虚空的真身。
【大劫】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大师】 道德学问足以为人师表的人。
【大咒】 诸佛的咒语有大咒小咒和心咒等三种的分别,咒语最多的叫做大咒,咒语不多的叫做小咒,咒语很少的叫做心咒。
【大空】 非小乘之偏空,而是大乘究竟之空寂,谓之大空,亦即大乘之涅槃境界。
【大姊】 优婆夷的通称。
【大乘】 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兹列表说明如下:
┌十住(第一发心住内,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须经一万大劫)┐资
初 │十行 ├粮
僧 │十回向────────────────────────────┘位
只─┤ 暖──────────┐四寻思观──────────────┐
劫 │ 顶──────────┘ │加
│ 忍──────────┐ ├行
└ 世 第一───────┘四如实智──────────────┘位
┌入心────────────────通达位(即见道位)
┌初地─┤住心───────────┐
│ └出心 │
│二地 │
二 │三地 │
僧─┤四地 │
只 │五地 │
劫 │六地 ├修习位(即修道位)
└七地 │
│
三 ┌八地 │
僧─┤九地 │
只 │十地 │
劫 └等觉───────────────┘
妙觉────────────────────────────究竟位
【大乘心】 合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等叫做大乘心。
【大乘宗】 佛灭后,诸宗纷纷成立,其中求罗汉之证悟者为小乘宗,求作佛者为大乘宗。
【大乘法】 菩萨所修的道法。
【大乘经】 说明成佛之道的经典,如华严般若等诸经是。
【大乘教】 大乘的教法,亦即说明六度万行的法门。
【大乘戒】 又名菩萨戒,即菩萨僧所受持的戒,如梵网经中所说的十重禁四十八轻戒,及善戒经中所说的三聚净戒是,天台宗谓之圆顿戒,真言宗谓之三昧耶戒,禅宗谓之无相心地戒。
【大乘三藏】 大乘的经律论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经等为论藏。
【大悲】 伟大的悲心。
【大悲咒】 千手陀罗尼的别名。千手经说:‘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
【大悲菩萨】 指观世音菩萨。诸佛菩萨都有伟大的悲心,但见观世音菩萨是慈悲门之主,故独得大悲的称呼。
【大悲阐提】 指具足大悲心的菩萨,因他们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无尽,故成佛亦无期。阐提是极难成佛的意思。
【大悲三念住】 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中,名大悲三念住。一、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二、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三、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大慈】 伟大的慈心。
【大慈尊】 指弥勒菩萨。弥勒华译慈氏,以慈得名。心地观经云:‘弥勒菩萨法王子,最初发心不食肉,是故得名为慈氏。’
【大慈大悲】 伟大的慈心和悲心。给众生乐叫做慈;拔众生苦叫做悲。
【大定】 指能断一切妄惑的定。
【大定智悲】 大定大智大悲,此三是佛的三德。佛心澄明寂静叫做大定;因澄明的缘故,遍照一切法界,叫做大智;因遍照一切法界的缘故,对于痛苦的众生生起救济的心,叫做大悲。
【大觉】 伟大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凡夫无觉悟,声闻缘觉菩萨虽有觉悟但不大,只有佛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称为大觉。
【大觉母】 文殊师利菩萨的别名。
【大三灾】 指世界将毁坏时所发生的水灾火灾风灾。世界过了住中劫便入坏中劫,在坏中劫的二十小劫中,前十九小劫,坏有情世间,最后一小劫,坏器世间。火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初禅天,水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二禅天,风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三禅天,四禅天以上,则无三灾之难。
【大人相】 佛是一切众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称为大人相。
【大比丘】 年岁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
【大沙门】 1.佛的尊称。2.比丘的通称。
【大明咒】 指放大光明以破除众生迷闇的陀罗尼。明是咒的别名,大明就是大咒。
【大涅槃】 成佛。
【DA法雨】 (喻)伟大的佛法能滋润枯渴的众生,好像雨水能润泽大地一样。
【DA法螺】 (喻)佛法的声音能惊醒梦中的人。
【DA法鼓】 佛陀的DA法能警醒生死之漫漫长夜,故以鼓喻之。
【大妄语】 言语不诚实,欺骗他人,叫做妄语。于圣道中,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或说我受天龙鬼神的供养等语,以诳愚人,以取利养,皆名大妄语,其罪很重,死后当入大地狱。
【大施主】 实行大布施的人。
【大地法】 又名遍大地法,一切善恶的心,名为大地,大地的心所有法,即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等十个心所,与一切心相应而生,乃心动时必起的作用,故名大地法。
【大度师】 大导师的意思。
【大寂定】 又名大寂定三昧,或大寂静妙三摩地,即如来所入的禅定,因此禅定脱离一切的散动,究竟而寂静,故名大寂。
【大众部】 佛灭后众弟子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窟内外结集经典,在窟内结集的,名上座部,在窟外结集的,名大众部。
【大菩提】 伟大的正觉。菩提即正觉的意思。声闻缘觉菩萨都有菩提但不大,唯有佛的智慧伟大而圆满,故名大菩提。
【大恶象】 (喻)恶心狂乱如大恶象之驰骋奔逸,既难捕捉又难调伏。
【大藏经】 将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及历代后贤著作,汇集成为完整的典籍,名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简称藏经。
【大灌顶】 一种在吾人顶上灌下五瓶誓水的仪式,亦即与众结缘或传密法时所实行的仪式。灌顶是洗掉罪恶注入功德的意思。
【大宝积】 经名。宣说大乘之理为大,圣财充满为宝,摄诸法门为积。
【大势至】 菩萨名,为西方三圣之一。观无量寿经说:‘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大摄受】 佛的德号,因佛以大慈悲来摄受一切众生。
【大威德】 大威与大德。有伏恶之势曰大威,有护善之功曰大德。
【大方等】 又名大方广,即所说的道理不但广大方正而且平等。
【大方广】 又名大方等,方是方正的意思,广是广大的意思,是诸大乘经的通名。
【大力广佛】 证得广大方正之道理的佛。
【大梵天】 梵是清净的意思,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禅天主为大梵天。
【大梵天王】 又名大梵王,或梵王,因大梵王是初禅天之王,故名大梵天王。
【大圆觉】 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
【大圆镜智】 佛四智之一。见四智条。
【大千世界】 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大小互入】 谓一可摄多,多亦含一,大可入小,小可容大。
【大小二乘】 大乘和小乘。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小乘是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若从经藏里的经本分之,四阿含等罗汉系经典为小乘,般若法华华严等菩萨系经典为大乘。
【大日三部】 见三部秘经条。
【大日如来】 梵名叫做摩诃毗卢遮那,摩诃是大的意思,毗卢遮那是日的意思,故华译为大日。又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故又名为遍照如来,是密教的本尊。
【大白牛车】 法华经以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这三乘都是权乘,大白牛车喻佛乘,这一乘才是实乘。
【大自在天】 又名摩醯首罗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
【大忍法界】 娑婆世界。
【大事因缘】 见一大事因缘条。
【大地善法】 谓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嗔、不害、勤等十法,与一切善心,相应而起,故名大地善法。
【大般涅槃】 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义摩诃为大,是赞美寂静之德,般为入,是归趣之义,涅槃为灭,是灭烦恼及身心之义,那为息,是安息之义,合之为大入灭息,简称为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毕,归于圆寂的意思。
【大恩教主】 指释迦牟尼世尊,因世尊对众生的恩德广大,而且是教法之主,所以称为大恩教主。
【大阴界入】 大是四大,阴是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
【大善知识】 伟大的善知识。善知识是指信解佛法而又学问渊博的人。
【大随烦恼】 共有八种,即掉举(心思浮动)、惛沉(心思糊涂)、不信(不信善法)、懈怠(懒散无进取心)、放逸(任性妄为)、失念(失去正念)、散乱(心不专一)、不正知(知见不正)。以上八种烦恼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因为这些烦恼的性质沉重,故名大随烦恼。
【大烦恼地法】 指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等六法,此系由惑而起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