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八大人觉经

我们凡夫众生,不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环境和缘分。比如说在家人,夫妻两个人结婚的时候,本来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更幸福地生活,可往往在结婚之后,熟悉了对方的缺点,容不下这种缺点,不能够互相的增上,把这种缺点改过来,而是更加讨厌对方的这种缺点,于是就产生了分裂,婚姻因此就产生了动摇。有一些是对方对你非常的好,你以为是对方怕他,也不知道珍惜这种缘分。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团体、社会、国家也都是这样。所以我们凡夫,会把善缘变成恶缘。

那么“横结恶缘”的这个“横”就是无理无故,带着极度的嗔恨。比如说自己急了,别人并没有得罪你,也没有伤害到你,也没有做错事阻碍到你,可是你就是要向他发泄,向周围的环境发泄,向周围的人群发泄。这样子,你的整个缘分就被自己破坏掉了。

那么一切众生在这样的一个因缘法则当中,对于物质和精神这两方面都成为极度贫穷的乞丐,而且,大家不懂得修行解脱,不懂得修布施,都还在以我为根本,贪得无厌地去掠夺属于别人的或者环境的这一切。

看到了众生这种痛苦和习气毛病之后,已经解脱了的菩萨,又要发起利益众生之行,要修布施了。当然,菩萨修布施,不只是因为看到众生有痛苦,他同时也看到,只有修布施的时候,才能够获得幸福。换句话说,当你布施,帮助别人的时候,你的内心应该是感谢你所布施的那个人,而不是接受你布施的那个人来感谢你。

当然了,“菩萨布施”,这句话,是一个略语——简略的说法。布施这两个字包含了六度万行,因为六度当中布施摆在第一位,用第一位的布施来概括全部的六度。

菩萨已经觉悟到了人情世道,感受到了众生的需求,同时也知道我们这个人世间是一个大冶烘炉。那么如何在烘炉里面把我们的烦恼痛苦消灭掉,如何在大冶烘炉之中陶冶出具备完美人格的这样一种菩萨精神,也就是说如何去获得生命绝对的幸福。这些问题都是菩萨所需要考虑的,这样思索之后,菩萨就开始修习六度万行了。六度之首就是布施,布施就是以财施、法施、无畏施,来布施给苦难的众生。

财施是指物质上的布施,菩萨看到众生缺乏资财的时候,就要以资财,物质方面给予他安慰。

法施就是通过说法、劝告,包括授予技术、能力、知识、理论,等等,让对方、让众生能够在精神上、在技术能力上获得更大的进步。法施比财施更加伟大,更加难得,财施是有限的,布施给你100元钱,用完了也就没有了。法施教给你一种技术,你起码可以是今生今世用之不完。所以,方法、知识、理论上的布施功德更加大。佛经里面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一切供养里面法供养是功德最大的。佛陀以及十方菩萨就是以法布施作为最根本的布施。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这个无畏布施有世间的和出世间的区别。世间的无畏布施包括给伤心的人安慰,告诉他不要伤心;对流泪的人微笑,告诉他不要痛苦;给不敢过桥的人勇气,扶他一把,让他不心惊胆战,这类都属于无畏布施,这是世间的。

那么出世间的无畏布施呢?像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他们就是在布施大无畏给众生的。地狱里面的众生只要想到地藏王菩萨就不会痛苦,那么诸位,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我们能够想到观世音菩萨,我们的胆子马上就会大起来。我们遇到烦恼困难的时候,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这样子是属于出世间的无畏布施。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我们乘车的时候,看见小偷在偷人家的东西了,你又不敢喊出来,那么你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也许小偷就会警觉,害怕了,被偷的人胆子就会大了,或者大家警觉了之后不会再有小偷敢偷东西了。那么这类现实的状况,也属于我们以菩萨的布施来布施给众生。

天台宗的第二祖慧思大师告诉我们:一个修行菩萨行的人,我们走路的时候,应该是内心安住在清净、无有执着的状态,假如我们内心完全空净,非常空明,没有执着没有妄想,这样子举足下足,一切众生都会礼拜恭敬。看见我们之后,他们都会生起极大的欢喜之心。

这是菩萨要修的三种布施。如果要说六度万行,详细讲起来,内容就非常的广泛了。六度第二个是持戒,内容包括世间的三皈、五戒、八戒,出世间出家的沙弥戒、比丘戒,还有出家在家都可以受的菩萨戒,这三种分别是律仪戒、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种全部包含在里面。

忍辱呢,修习忍辱很不容易。一般来说,忍辱有三种,身忍、法忍、无生法忍。

身忍就是对于我们身体上的感受要能够忍耐得住,别人打我、骂我,我自己生病了,头痛了不要娇气,自己能够不为这个身体的病痛所折磨。比如身体生病了,我们只是如实地感知病痛的状况,而不要在病痛的情况上,横加许多的怨恨、焦虑、惆怅等等,这些心态不要出现。这样子是对身体的忍。有人欺负到我们了,我们也能够忍得住,这也是身忍。

法忍就是对于大自然的种种状况,我们能够客观地感受他,却不因此而生起痛苦。比如夏天天气太热,冬天天气太冷,这种种的情况,我们内心只是知道现在是冷的,是热的,不要去怨恨,说这个天怎么怎么样。有的人怨天,太阳太热了他要骂天,下雨太多了也要骂天,这样子,实际上就是不忍。

无生法忍是证得无生法之后,对不生不灭的大乘佛法的究竟意感同己受,而加以认可。

那么这里有个关键的所在,我们修忍辱,不是像阿Q那样,自己硬着头皮,然后说,掩耳盗铃一样地说,我忍得住了,我不管他,我不理他,不是这个。而是你客观地把事情看清楚了之后,你内心不再有烦恼。

如果说有人来捣乱,我们不去管他,可是内心却烦得要命,这个不叫忍辱。忍辱是你看见有人在这里捣乱了,你不会因此而内心生起痛苦,你也知道他捣乱不对,不对那你就告诉他,你就采取行动阻止他,有必要的时候你也可以凶一点,打他或者骂他,但是你的内心不会因此而痛苦、烦恼。

有人犯错误了你把他请出去,这个是你的工作,可是,你不要因此又觉得,哎呀,我今天又凶人了,真是难过,不要因此而难过,忍辱不是这样的。忍辱是你对于现实的状况,已经出现的问题,给予一种认可,你认了,这个事实就是这样的。

那么有了这样的事实之后,我们如何采取行动,这是关键。你的行动是符合法度的,是对他有帮助的,这才是真正的忍。如果我们忍着不说,然后内心又痛苦得要命,这样子完全背离了忍辱的精神。所以关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很明确。

当然了,众生都是不愿意被人骂被人打的,他会不高兴的,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有方便权巧,很慈悲地让他高兴,在让他高兴的情况下,他不再干坏事,不再做错事,这当然是最高级的,最好的忍了。

忍辱不是要出风头,样样都有板有眼地去对照人家,去骂人家,去说人家,也不是。而是我们看这个缘分如何,事情该如何处理。无论你是采取怎样的形式,是很慈悲的样子,还是金刚怒目的样子,只要你的内心动摇了,觉得自己烦了、痛苦了,这就是没有修好忍辱。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忍辱是内心的修为,而不是外在的表现。

当然了,菩萨还要修习精进,包括还有修习禅定。禅定就讲到我们每个具体法门的修行了。净土宗的念佛,禅宗的参禅,密宗的持咒,这都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法门,要是说起来,内容就非常的多。

那么最后一个,最重要的是般若,般若是什么呢?般若是清净微妙的大智慧。这个清净微妙的大智慧是完全平等不二,为什么是完全平等不二?因为无论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中的哪一个都不能达到真正的平等,因为这五个都会有一个“我”在这里修习的这样一个心理状态。只有真正明白了般若之后你才会知道,生、佛体同,众生与佛完全平等,佛性完全一样。只有在这个上面,才能够提到平等这个层次。所以“菩萨布施,等念冤亲”这个“等”字是六度当中的般若境界所体现出来的。

因此我告诉大家,“菩萨布施”的这个布施他实际上是含有六度的。“等念冤亲”的等呢?是心念平等无有谄曲高下。诸位现在想一想,心念如何才能够平等?很不容易。因为内心真正能够平等,外在世界就影响不了我们了。诸位看那个脑电图,脑电图的线是上下波动的,如果那个线平了,直了,那就说明我们的大脑不动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的内心呢?也是一样。我们的内心总是有高有低,有好有坏,种种妄想分别执着。当我们把妄想扔掉了,诸位现在坐在这里,你就可以试一试看,看看我们这个念头,能否把它平等下来,我们这颗心,现在就让他平一平,叫做心平气和。怎么平呢?诸位看到自己的念头,把它全部放下来,因为有念头就会有高有低,有是有非,有好有坏。这个念头没有了,是不是很平?诸位现在回光返照看一看自己的内心,不要打妄想,就在这样的几秒钟之内,没有妄想,很清楚,心平了。

那么心平了之后,不以世俗的价值观念来衡量我们的身心,不以别人的标准来作为我们的生活经验,也不把听来的话当作自己亲自看到的。这样子我们就纯粹地生活在自己的整个完美的天地之间,那么这个时候,你遇到了人,就是非常客观地去分析这个人;你遇到了事,就是非常客观地真实地去感受这个事,只有这样才能够“等念冤亲”。

“等念冤亲”是什么意思?就是这样心里面没有歪曲了。害我的人是我冤的,爱我的人是我亲的,无论是害我的人也好,爱我的人也罢,在我生命中出现了,就只是这样一件事而已。害我的,害到什么程度,我们感受到了这种程度,我们也不要因此而去讨厌他,去记恨他,只是知道他害你的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爱你的人,你也不要过分地,特殊地关怀他、宠他,不用特殊。你可以对他特别好,但是不要因此而执着于你对他的好,你还是以般若的智慧很平等地看待他。

诸位,这里有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等念冤亲”并不是说亲人来了,我给他做这个事情,冤家来了,我也给他做这个事情。亲人应该坐在我的身边,那么冤家来了也应该坐在我的身边,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亲人我可以拥抱他,冤家也要拥抱他,不是这个意思。“等念冤亲”就是说这个冤到底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会成为我的冤家,我为什么要怨恨他,前因后果是什么,我要是再怨他的话,我会有什么结果,我的痛苦如何解决。你爱这个人的时候,你爱他,为什么要爱他,你爱他是在哪个方面,这个因缘果报又是如何。这两样事情,你要同样地看得清清楚楚。

看清楚之后,你还要进一步地看到亲人和冤人的心性毫无差别,他们都可以成佛。在这个上面毫无差别,然后生起来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你证得了真心和佛性之后,看到了冤亲等一切众生的心性没有差别,每个众生,无论是亲人也好冤家也好,他们跟佛跟诸位菩萨都是完全等同的。

可是,他们都不知道,他们不懂得生命的这种绝对自由和幸福,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无论如何得想办法去帮助他。

那么在帮助他的时候,也要同等地看到诸法缘起。怨恨我的人或者我的冤家,我应该怎么去帮助他,你要是对他特别好,也许他还怀疑你心怀叵测,心怀不轨。所以,你得想办法,想能够让他接受的办法去做,让他接受了之后,再慢慢地启发他,这样心里平等,无有高下。那么亲人呢,自己所爱的人,也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做。在这个上面,只有方法平等,只有内心的发心平等,并不是说要一概而论,在具体事相上我们也一定要同样地等待,不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下面是“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个是针对凡夫众生说的,凡夫众生受用现前了,有一定受用了之后,对过去的冤家,对过去的恶、恶业、恶事、恶缘耿耿于怀。那么“不念旧恶”,就是不计较不挂念过去曾经有的恶缘,这是从时间上变恶念为善缘。

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别人恶的事情,别人打我了,骂我了,你不要把这个打、骂的这些事情记在心里,这些都是影响我们生命的负面因素。你负面的因素要是记多了,那我们的生命也就慢慢地沉醉、堕落了。所以,对于这些恶法,不能多记,不要去记,不要去追忆、怀念。

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恶的事情,自己已经做错了的事情,过去干的坏事,也不要念着不忘。

现在有一种新的教育方法,说一般的情况下教育小孩子,我们要给他更多的是正面的词汇。比如说,他要是做得不好,你告诉他这件事情做得不好,你不要说这件事情做得坏,这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你说不好,他也知道这件事情把我的好否定掉了,要是说坏,坏的这个概念就会进入他的内心。所以,对小孩的幼儿教育,在语法上,词汇上的这个用法是有些讲究的。可能这个事情美国好多年前就开始研究了。

对于这个问题,佛陀在世的时候,其实已经提示过我们,就是我们内心对于一些负面因素的东西,不能多提,不能多念。别人对我不好的事情不能念,那么自己不好的事情,也不能念。所以“不念旧恶”包括自己。

那菩萨他自己已经解脱了,而且正在为众生而付出,他怎么会有恶?他现在是没有造恶,那是他过去,无量劫以前,或者说在学佛之前,在懂得修行之前,曾经干了不少坏事。

那么,当你度众生的时候,当你修习布施,修行六度万行的时候,你不能老想着自己过去所做的坏事。诸位,千万要记住这一点。要是你过去做了坏事,你忏悔,忏悔完了就不要再留在心里,不要怀念自己旧的恶事。

经典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悔箭入心”,后悔就像一支箭一样,插在自己心中,会耿耿于怀,念念不忘。我曾经就听一位道友说过,说他过去在生活当中干了好多坏事,杀过好多生,那么现在学佛之后,经常会想起来,感到很痛苦。

其实,《八大人觉经》里面就已经告诉我们了,“不念旧恶”,过去一切譬如昨日死,现在一切譬如今日生。现在学佛之后,那是重新做人,获得了新生,不应该再怀念了。“不念旧恶”,实际上就是怕我们这个恶的信息,不停地在我们生命当中流转,污染我们的身心状态,所以不许我们再去念这个旧恶。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不憎恶人”呢,就是不要憎恨为非作歹的恶人,这个从空间上打破了嗔恨,而修习大慈悲心。为什么不要憎恨恶人?诸位,这个概念也很重要,我们有时候往往以为自己是一个修行人,是一个修行善法的人,所以对那些捣乱分子,对那些恶毒的歹徒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不算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不会去憎恨恶人,而是想办法改变恶人,让他成为善人。

如果你憎恨的话,那么憎恨的本身就是一种烦恼,就是一种痛苦。也就是说,你憎恨他,说明你受了这个环境,受了他人的牵制和影响,你的生命并没有得到自由,也没有从中感到幸福。

所以菩萨修行,我们修行佛法的人,内心的慈悲,并不一定要表现出来。“不憎恶人”就是我们的内心不去憎恨、讨厌,不去生起种种负面的情绪,不要用这些情绪去针对恶人。

那么这样一来,是不是对恶人还要很高兴呢?也不是。而是具有一种悲心,悲天悯人。

“不憎恨恶人”,并不是不去管他,不去理他,还是要理他,还是要想办法帮助他。怎么个帮助法?诸位,不憎恨恶人,并不是不能去打骂,不能去教训,这点要知道。

当你看到一个恶人,你没有别的办法来教育他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打他或者骂他来解决他的问题。虽然,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面是不允许这样做的,但是有些人,往往需要你去扇他两耳光,他才会改变,才会改过自新。

这种情况,表面上看,好像你嗔恨心起来了,打人还打得挺重的,其实在内心当中,我们一定要很清楚,自己是真的憎恨他呢,还是为了他好。如果你是修菩萨行的人,你一定是为了他好,而不是憎恨他,就像父母亲打自己的孩子一样,打在孩子的身上,疼在自己的心里。这样子是菩萨心,而不是憎恨心。

那么,在修习大慈悲心,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时候,有一个前后的次序。

菩萨修习布施要为众生着想,那么首先为谁着想呢?诸位,这里要记得,特别是在家的居士,你首先要为自己最亲爱的,最敬重的父母师长着想

第一重是父母师长,你要为父母师长修布施,修持戒,不憎恨自己的父母师长,为父母师长而发起同体大慈悲心,这是第一重。

第二重,是为自己的兄弟、亲人,包括自己的爱人,要为他们去修慈悲心,这是第二重。

第三重,是为自己的朋友、熟人,因为朋友和熟人我们经常会牵挂的,熟人我们也要为他去做一些事情。那么这样子,我们的慈悲心就逐渐逐渐地扩大了。

第四重,是为中间人,中间人是什么概念呢?中间人就是跟我没有亲也没有仇,不是亲人也不是冤家,这种人是最多了,就是跟我们没关系的人。

第五重,是为害我的朋友、熟人的这些人。

第六重,是为伤害我们兄弟、夫妻的这些人。

第七重,是为伤害我父母师长的这些人。

刚才讲到的父母师长是上亲,最上等的亲人;兄弟夫妻这是中亲,中等的亲人;朋友熟人是下等的亲人;第四种是中间人;第五种是下冤,下等的冤就是害我们朋友和熟人的人;第六种是中冤,中冤就是害我们中亲的,也就是伤害我们兄弟、夫妻的这样的人;第七种是上冤,是最大的冤家,叫做杀父之仇,是害我父母师长的,这样的是上冤。

那么这样的七种情况,都要平等对待,平等生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才是真正做到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当然了,我们凡夫众生的心量非常狭隘,所以一开始要从上亲父母开始修,孝顺心开始修,然后慢慢地范围就扩大了。一直扩大到杀害我们父母的人,我也要为他去修,也希望他能够得到幸福,得到解脱,得到究竟的成佛的快乐。

这样子才能够使我们的内心世界具备无量的精神食粮,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人能够剥削我们的精神享受了。因为杀害我们父母的冤家,我们都希望他好,那么我们的精神就非常的饱满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努力地为一切人去做,人缘人际关系会改善得非常好,这样,我们的物质享受同时也会跟上来。

所以前面讲的“贫苦多怨”,我们要如何改变自己的贫苦状况,这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要修习布施,为众生付出;另一方面,要调整我们的环境,扩大我们的心量,把我们的心量逐渐逐渐扩大,一直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到这个程度上,我们才能够真正解决嗔恨的这个问题。同时看到了众生的嗔恨,我们也为他们去解决这个嗔恨。这样子,我们的生命的幸福就有可能会逐渐地获得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十讲  正宗分——出家梵行觉

大家在一起学习佛法,我感到非常的欢喜。昨天我们把《八大人觉经》的第六觉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今天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第七觉。

我们知道,八大觉的后面四觉是菩萨道修行的根本,在这四觉当中,第五觉主要是针对凡夫众生的愚痴。我们会发现,每一觉的第一句话都是菩萨看到众生的毛病所在而发起修行菩萨行的一个根本要点。第五觉讲了我们凡夫众生的愚痴,这是第五觉里面最根本的,第六觉讲了嗔恨。那么今天我们要接下来学习第七出家梵行觉:

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诸位学完这个《八大人觉经》,就能够牢牢地把握住之所以整个大乘佛法要在人间弘扬,之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菩萨的原因,就是因为轮回中的众生都有贪嗔痴这三毒。

愚痴,是最根本的大毒。因为没有智慧,就把我们的法身慧命给埋没掉了。

那么,自以为有智慧了,却是世智辩聪,容易被自己的嗔恨之火所焚烧,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嗔心之火能烧功德之林。这样一来,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就被烧得灰飞烟灭了,所以嗔恨也是我们凡夫众生的一个重要的“毒”。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贪欲之毒,贪得越多,毒害也就越深。记得我出家的时候,我师父曾经说过一句话:量大福也大,越贪越没有。就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看到周围的人,非常的贪心,他们总是对环境抱有极大的不满,贪得无厌。这样子不但害了自己,而且还害了别人。

更严重的是,五欲的这个本身,我们为什么会贪求这五欲?诸位,我们其实不晓得我们所贪的事物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好,当我们得到的时候却不见得好,他反而反过来咬我们一口,使我们在五欲当中流转痛苦,流转生死。

我们每一个人,生活所对的种种境相,无非都是五欲六尘。所以“五欲过患”的这句话,是说五欲五尘罪过无边,众生之苦、生死过患皆从此中而来。

五尘就是六尘当中的前面五尘,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我们生活在世上,首先是为了好看。所以对色尘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天要洗脸,衣服要穿整齐,要穿漂亮,要穿时髦,要让别人看了顺眼、舒服,让别人动心。这就是对色尘上的一种追求。

为什么我们要去追求色尘?这是因为我们的眼根不守本位。我们的眼根包括“净色根”和“浮尘根”,“净色根”就是指我们的视觉神经,“浮尘根”是指眼球,眼珠以及视网膜,这些表现在外的,这样子就构成了一个眼根。那么他不守本位,就要对照色尘而产生作用了。

耳根有缘于声尘的,追求声尘的这个功能,鼻根会追求香气;舌根要尝美味;身根会要求美好的感触,热的时候需要凉,冷的时候需要暖,粗涩的时候需要细滑。那么这种种的要求,都是落在五尘上面,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尘。

我们凡夫众生,对于这五根和五尘不能正确理解,由于对于外面的色尘,山河大地,包括人的长相美丑,一切的美学没有正确的观念,所以我们看到好的,就动心了,动心了之后,心里面就会产生苦乐,喜欢和讨厌的情绪。所以,眼根对色尘产生的是眼识,这个识就是妄想分别。

在这里有一个关键的所在,我们眼睛看色,这个没有错,诸位不要以为眼睛看色尘就错了,这个没有错。既然没有错,为什么又说是罪过无边呢?这里错是错在我们因为色尘而产生了烦恼,错是错在这儿!

你眼睛要是不看色,那不是成了瞎子了?十方诸佛菩萨没有哪个是瞎子,都可以看一切色,也没有哪个是聋子。

我们凡夫因为有障碍,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点,佛菩萨还有天眼通,还有法眼、慧眼、佛眼,他们还能够看到十方法界所有的一切色法。可见,眼根能够看色尘,这个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的妄想分别上。

如果只是分别,只是知道这是青红赤白,长短方圆的这样一种色法,也没有错,要是你都不分别了,那不成傻子了吗?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吗?所以,你知道是青红赤白并没有错。

举个实例,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人,知道她是一个美人,或者长得不怎么样,这本身并没有错。你不要以为,哎呀,我怎么知道她是漂亮,她是难看呢?这个不是有罪过吗?诸位,这并没有罪过。你只是知道好看,不好看,这没有罪过。

那么罪过在哪里呢?罪过,就在于你因为她的漂亮而痛苦,或者因为她的难看而痛苦,这个就错了。

我们凡夫众生,对于外在的色法,看见了,知道了,超脱了没有?没有。

我们凡夫众生,在五欲之中,在这个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上面种种的分别,分别本身没有错,却因为没有超脱而在分别上受尽了生死的痛苦,受尽了整个生活的折磨。

诸位可以回想一下,凡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感受到痛苦的,一定是这五尘引起来的。

你对于别人的眼神太注意了,你对于别人给不给你微笑太注意了,你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脸色好了你得意忘形,脸色不好了你很难过,这是色尘带给你的烦恼。

喜欢听别人的赞美,不喜欢听别人的诽谤,如果说你不能超脱对声尘的执着,那么声尘给我们带来的将是无边的罪恶和痛苦。

因为,赞美你的,你会沾沾自喜,会变成傲慢的、骄傲的一种本钱;劝告你的、诽谤你的,会成为你难过自卑的根本原因,这是凡夫对于声尘的烦恼。

当然了,赞美你,诽谤你,你知道了,没有错,你要更进一步地知道他为什么诽谤,诽谤得有没有道理;他为什么赞叹,赞叹得有没有道理,你只是知道,不因此而烦恼,这就对了。香、味和身体的感触都是一样。

所以,这五尘对于我们每个凡夫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能否在色尘当中得到超脱呢?能否在声尘,乃至香味触尘当中得到超脱呢?

我们不要因为美妙的歌声而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难听的噪音而感到讨厌。我们都知道乌鸦叫的声音和麻雀叫的声音,我们都说麻雀是在唱歌,乌鸦是在乱叫。那么当我们知道了这两种声音,我们要做到不为此而产生动摇。不为此动摇不是傻瓜,不是傻乎乎的心里什么反应都没,而是你清清楚楚地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那么我们看看自己,生而为人,到底想追求什么?人生在世,要追求什么呢?古人说了一句话:不为名来即为利往。不是为了名,为了名声,就是为了利益,受用。那么这个利益,一般来说就是指五欲的利益。劈山赶海,起早摸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生中所追求的无非都是色身香味触。

可是,诸位发现了吗?这五尘永远都不会属于你,他只是外在的尘,只是灰尘,只是尘世当中的一个尘,我们能够感知五尘的,只是我们的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

我们不要说死了之后,我们的名利什么都空掉了,就是我们现在活着的时候,也是一样。实际上,色声香味触跟我们这五根是两码事。也就是说,他跟我们生命的内在是也两码事,不是一码事。不要给你一个影子,你就把他当成自己了,他只是随着我们在人间走过的道路,留下的一个痕迹。

几十年下来,子孙后代为我们立传立碑的时候,可以在碑上看到,哪一年,你干了什么事情了,哪一年你受了多少委屈了,这种种的事迹,就像镜子上面的灰尘一样,跟我们的生命虽然有关系,但是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是间接的关系。对于我们生命内在的解脱和自在,或者内在的这种生命的力量也只是间接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关系。可是就在这个上面,我们受尽了一切痛苦。

五欲有两种,一种就是贪着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称为五欲。在佛法里面经常称为五欲的,另外的一种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

财就是贪财,其实钱财、物质并没有罪过,罪过就罪过在我们有了,又不知道怎么去用,甚至用这个钱来干坏事,让别人痛苦,让众生因为你的钱而感到痛苦。

我们没有钱财的时候,就朝思暮想的,不择手段地想获得他,自己痛苦,别人也痛苦。诸位,这里有个重要的观点,如果你的生命就是为了这个财,那么很对不起,你对自己的生命是毫无了知的。你即使有了百万、千万、亿万,乃至整个地球的财富都全部装入你的口袋,你也同样会感到非常空虚无聊。因为你没有发现自己痛苦的根源在哪里,还以为有了钱就能解决你的所有问题。

那么有了钱,我们怎么去使用?没有钱,我们怎么去追求,怎么去获得?我们客观地知道,我们需要衣食住行,生活环境当中一切众生也都需要衣食住行。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会恰到好处地、努力地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环境。如果我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欢喜,充满了布施、无所求和满足的这种状态,然后我们还不停地,非常努力地去赚这个钱,非常努力地去创造财富,这个是可以的。

所以,对于财,问题在于是不是有贪欲,五欲当中是不是贪着,是不是贪得无厌,有了还要想再有,没有你就痛苦,这叫贪欲。如果你没有的时候,并不痛苦,有了你觉得很欢喜,这个不叫贪欲。

诸位,这个贪欲和欲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比如说一个人,你见到他的时候你很高兴,见不到他,你就非常的痛苦,这就是贪欲,这个,在佛法里面是不允许的,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你不了解自己。

如果没有见到他,你内心也非常地平静,也一样地生活,还活得非常客观,非常舒服,很洒脱。那么你见到他,非常高兴,这个高兴,没有负作用,这是可以的,这不叫贪欲,这是恰到好处。

所以,在大乘佛法里面,我们对于五欲的把握,前提是内心不因它而动摇,而且对于大乘的佛法,深深地感受到了。

那么,财色名食睡,接下来是色,这个色是指男女之色。因为对于凡夫众生,特别是我们欲界的凡夫来说,色欲,是最根本的过患,难以从中解脱出来。

假如我们在家居士,夫妻生活在一起,有漂亮的,你感觉很好;没有,你也非常地洒脱。这样子,在一起的时候,非常珍惜这种缘分;不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各自珍惜自己的工作和环境,很努力地去认真对待。这样子,整个身心不受色欲所影响,然后还能够积极地完成我们的使命。如果能这样子,那你就具备了大乘佛法的精神。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三是贪名图利。名,这个名,其实是虚名,但是我们一般的人,都没有办法超脱,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有名不是坏事,但是如果你因为名而痛苦,那真是坏事。即使你现在没有名气,但是你却因为没有名气而痛苦,想要名气,这也是不允许的,这也是一个过患。那么有了名之后,你又讨厌名,你觉得名害了你,这也没有必要。

因为名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他实际上并没有害你,也没有拿你怎么样,他只是一个外在的灰尘,只是一个尘而已,但是我们却把他当真了。没有名的时候想要名,有了名呢?又觉得为名所累。

实际上,为名所累的人,实际来说,是被自己的内心所累,而不是为名所累。名累不到他。

下面,食和睡,贪吃贪睡,这是我们一个深深的习气和业障。

对于这个五欲,佛经里面告诉我们,“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这个五欲,他的根在地狱里面,所以你只要跟他沾上了边,那么你也就种下了地狱的根。

这里一个关键所在就是,你因他们而痛苦,而烦恼了,产生过患了,产生过失和患得患失了。这是所有众生整个生活的一个基本动向。

我们举目看看现代社会的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文明在哪里?文明在五欲五尘上面。精神文明是在第六尘,就是法尘上面。

当然了,社会上提倡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还是非常的重要。我们在“文明”这两个字里面感觉不到有是非的争执,感觉不到有人为的破坏,也感觉不到有战争,有恐怖,有互相怨恨,没有这一切。

可是我们的生活呢?我们的社会呢?我们的地球呢?是不是真的没有这些过患了?不是的。那么,这离我们真正的文明还相差很远。

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大家都在这个五欲当中打滚的这样一种情形,生死过患皆从此中而来。

诸位要看到,这个生死,有两种,一种是现实的生死,一种是我们内心的生死。内心的生死又叫自性生死,自性众生。

我们一个念头生起来就是生,一个念头过去了就是灭,这就是一个生死。那么我们一天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妄想,就是无量无边的生死,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

所以,当我们的念头落入到,为了物质,为了声音,为了香味,为了身体的感触,为了财色名食睡,这样去奔忙的时候,这样去动脑筋的时候,诸位,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众生。

诸位度众生,不要以为把哪个人劝过来信佛,拜三拜佛,说信佛了,以为这是度众生。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每一个众生是否都没有生死了。我们内心当中的每一个念头生起和过去,都没有被五欲的罪过所牵引,这样子才是真正的度众生,把我们内心的众生全部度完了,这才是真度众生。



所以古德告诉我们:静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诸位,你想想看,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这颗心有没有落在财色名食睡上?没有;有没有落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也没有。你只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超度我们内心的无边生死,就是解脱我们的一切自性众生。所以,从内心当中,从正因里面,这个是我们用功下手的地方。实际上,禅宗、密宗以及其他的种种法门,也无非是让我们解脱这五欲的过患。

下面一句话,“虽为俗人,不染世乐”。“虽为俗人”是指在家菩萨,称为世俗当中的人。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在家菩萨,一种是出家菩萨。所以诸位不要看表面形象,出家可以修菩萨行,在家同样也可以修菩萨行。

在家的菩萨怎么修呢?就是,虽然在世俗当中生活,要和光同尘,但是不改初衷,通常称为居士。居士两个字,意思是居家大士,大士就是菩萨,就是在家修行的菩萨,这是真正的居士。

诸位一旦皈依佛门之后,你就称为居士了,这是一个雅称,也是一个尊称,尊敬我们是在家的菩萨。

但是,真正做居士的,不容易,因为他整个身体要在五欲里面打滚,整个内心要在五欲当中去思前考后,考虑问题。比如说这里的网管,他要通过种种的想法,来把这个网站做好,要动脑筋。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有一些名气,也要努力地为他人做好,让大家感觉满意,使大家能够有好的受用,要争一些知名度,有个好的名声,整个就在五欲里面头出头没。

那么菩萨呢,虽然是世俗当中的人,但是,一定不会为这个网站,为世俗的种种五欲所烦恼,所动摇,这才是真正本分的在家居士。

如果为此动摇了,起了贪嗔痴,那么我们不但度不了众生,就是其他的菩萨看到我们,也要为我们动脑筋了。

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毛病,比如说在开会的时候,我们会理直气壮地去训斥别人,说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说来说去说了半天,然后自己的贪嗔痴,在说话当中表露无遗,完全表露出来了。

那么这个时候就反而需要别的菩萨来度我们了。自己有时候还在那里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发了大乘心,哎呀,我正在度众生呢,你看这众生多难度啊。

实际上真的菩萨,他又因为我们的愚痴,因为我们的嗔恨,因为我们的贪欲而生起了大慈悲心,自己反而成为菩萨要度的对象了。所以,在家菩萨很不容易。

后面“不染世乐”,就是不再染着世间的快乐。什么叫“染”?过去中国人,特别是妇女,出门的时候,要拿香来熏衣服,熏了之后,这个衣服穿出去,身上就很香了,这是染香。那么所染上的这个,他本来没有,慢慢的时间久了,就好像她衣服就是香的一样。

我们在世俗当中,世间的快乐,你有了这种快乐,实际上并不要紧。比如说你生活条件很好,你就好好地生活,你有机会出去旅游,那你就去旅游。世间的快乐,你能够享受的,已经拥有的,你可以享受。

但是,你不要因此而内心产生一种不能分离,不能放下的这样一种执着。如果有了这种执着,那么我们的内心就像被绳索捆住一样,就被五欲捆住了。

这个世间的快乐,包括了欲界的淫欲、食欲和睡欲。欲界的这三种欲,贪吃、贪睡、贪淫欲,这三种欲不要被他染着。这个染,同时也是烦恼的意思,也不要为这些欲望所烦恼。

色界的快乐是四种禅定,菩萨,特别是在家菩萨,即使修行有了一点点的受用,也不能贪着这种禅定的快乐。

不过,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可以游戏神通,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所谓“游戏神通,只为利益众生”,因为其他的众生,比如说身边的人,他们对世间的财色名食睡可是非常贪得无厌的,那么你要为了度他,也要表现得跟他差不多,不要太有距离感,甚至表现得比他更突出。

他这个老板能赚100万,你就做一点表率,赚他200万,他对你佩服了,然后你再告诉他赚钱的方法。然后你表现的生活还很洒脱,他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洒脱,你说我内心其实是没有求,没有求你才能把钱赚得更好,你这样才有力量说服他。

所以在家菩萨不容易,他在家修行还要游戏神通,还要把自己在家的生活的这个所有能力都调动起来,让别人觉得学佛,觉得这个修菩萨行的人,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而是现实生活当中最了不起的人,他的物质、他的精神面貌以及他内心的修为,那实在是太好了。这样子才算是真正的大菩萨,维摩诘居士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要“不染世乐”,不染,就是不要因此而烦恼。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下一句话说“常念三衣、瓦钵、法器”,这是关键所在了,这是在家居士的关键所在。身体虽然在家,但也要时常思念出家人的清净无诤的生活,这个是文字的表面意思。

“常念”就是念念不停。“三衣”是出家人穿的三种袈裟。三种袈裟第一种叫五衣,第二种叫七衣,第三种叫祖衣。五衣是五条的;七衣是七条的;祖衣呢,又分开九品,有上品、下品、中品,每一品又有上中下,这样九品。

那么“常念三衣、瓦钵、法器”,这个“三衣”是表示什么意思呢?刚才讲的这个身体虽然在家,内心也要经常思念出家人过的那种清净无诤的生活,哎呀,那真舒服,要这样想。这是表面文字的意思。

实际的内涵是指,菩萨行当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三衣中,五衣叫做“作物衣”,劳作用的,就是出家人平常干活的时候,日常生活当中都要穿着的这个五衣,五衣是不能离开身体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告诉我们,在家居士的生活,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能想到,要符合清净的这样一种心态,符合清净的出家生活的这样一种心态。

生活是指什么?生活里面包括我们待人接物,你待人接物的时候不要生起贪得无厌,为自己的这样一种心态,而是要想到身心要非常的清净。

我们穿衣服,社会上要赶时髦,要是你不时髦,人家说你老土,那么你如果有条件的话,你也可以去赶时髦,你穿时髦衣服的时候,你要知道你所穿的是清净的衣服。

这个出家人穿的袈裟功德非常大。过去有一个人,出家人,他每次搭衣的时候都要念一个偈诵“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每次搭衣都要念这句话。

但是这个出家人,守戒不太好,所以,死了之后堕落在畜生道。刚要堕落下去,要去做那个猪,小猪。要做小猪的时候,有一个人就拿了一件,他看去像衣服一样的,实际上是猪皮。猪皮拿给他穿,穿上就要投胎了。

他拿到这件衣服之后,习惯了,他就说:“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这个猪皮,一下子变成袈裟了,他猪也不用做了,就转身升天了。

所以我们在家居士,穿衣服的时候,最好也想到,我穿的是清净的福田衣服。你要是能够这样想,穿上这个衣服,你的福报就会非常大。这是在生活当中的衣服。

第二种,七衣。七衣是修行衣,修行的衣服。在家居士的修行衣是什么呢?就是在家居士,在生活当中,看到自己的表面行为都要能够符合于修行,这是一种行为。

前面的五衣,是代表我们所穿的表面的形式,我们待人接物,打扮,种种形式,这是五衣。

七衣,是我们的行为。因为出家人搭上七衣之后,他是要如法修行的,只有如法修行的时候才搭七衣。平时劳作的时候,虽然是如法的行为,但是不是如法的修行。

所以在家居士在自己的行为当中,要能够常常想到,我应该符合佛法。行为当中,你要想到符合佛法,这是第二种衣。

第三是祖衣,出家人搭起祖衣来是干嘛呢?是度众生的。过去在印度,出家人要搭祖衣去托钵化缘,完了之后要给居士说法,这个是祖衣的功用。

所以现在诸位在寺庙里面看到的大和尚,住持方丈,他搭祖衣的,因为他要领众修行,要为大家说法。有些大的法会也要搭这个祖衣,也是要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我们在家居士呢?也同样的要念念不忘度众生。当你的行为符合佛法了,当你的表面形式是为了众生,给众生带来福田、幸福。那么我们的内心呢?也要不停地想到,我应该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样子,才算真正的“不染世乐,常念三衣”。

第一是表面形式,我们要做得好,让众生欢喜;第二,我们的行为要符合佛法;第三,我们要念念不忘度众生。这个就是在家菩萨要念出家三衣的根本意趣。

“瓦钵、法器”,瓦钵就是出家人吃饭的碗,法器是度众生的一个具体操作的器具,比如说敲打唱念有法器。

那么对于我们在家居士来说,瓦钵代表我们的所吃;法器代表我们的所用。也就是衣食住行,行住坐卧,在四威仪当中不忘记佛法。

你看看,“常念三衣、瓦钵、法器”,我们不是整天为了穿、为了吃、为了住吗?不是的,而是在家居士不要以染着于世间的欲乐的态度去为了好吃、为了好穿、为了好用。

虽然在家的不能吃素,你吃的时候也要想到,我吃的一切一定要是清净的,即使不吃素也要为众生回向。最好能够吃素,不要以为这吃了是我的福报,而是要想到,我的整个生活不应该为了吃、为了穿、为了住而烦恼。同样的,跟五欲一样,一切众生都有过患,出家人、在家人、所有众生都是如此。

那么这里就告诉我们在家居士,我们不要因为吃、因为穿、因为住而感到痛苦,而感到烦恼,而感到内心有污染,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吃、什么样的穿、什么样的住、什么样的用,你都应该要把整个身心调节到最佳状态,不要被世间的一切快乐与不快乐所影响,不要受他们影响。所以才告诉我们要“常念三衣、瓦钵、法器”。

下一段是“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这四句话是讲出家菩萨的修行,出家菩萨也不容易。

志愿出家是立志发愿。已经出家了,我们要心甘情愿,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志愿者。志愿是不求回报而认真地去出家。在家居士也可以发愿出家。

实际上,出家有四种,分别为,身心俱不出家;身出家,心不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心俱出家。

那么讲到这四种出家,身心都不出家的就是在家人,在家不学佛的人。只有身体出家,内心却落入在五欲六尘当中,烦恼不堪,这就是身出家,心不出家。

或者还有一种讲法,出家有四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辞亲割爱,就是出家当和尚,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割舍了自己的爱人,不再有在家的亲人、爱人爱护的这样一种生活,这叫出世俗家。

第一种出家,辞亲割爱,离开世俗的各种杂染烦恼,出家修行;第二种出家,是识心达本。这个比光辞亲出家要高明得多;第三种出家,是解无为法;第四种出家,是成就佛道。

第二层比第一层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我们的真心,通达了我们的本性,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这个很不容易。

诸位,我们整天看到自己这颗妄想心,就把这个妄想当成我们的心。所以,哎呀,今天我心里很烦,很难过,心里很不舒服,我内心真的很着急,这些全部都是妄想心。

“识心达本”不是指这个。

那么,怎么认识真心呢?要把我们这个妄想,顿时断除干干净净,没有妄想,没有痛苦,没有知道,没有了解,这才是真正的真心,佛教讲的真如。也就是《八大人觉经》前面四觉,主要说明的那个解脱道。

你真正识心达本了,这个就是解脱道上出离了三界生死轮回的这样一个家,这是真的出家。这是第二种,能够解脱生死轮回,从我们个人来说,自己得解脱了,这个出家的意义就很深了。

其实还不够深,第三层更难一点的是解无为法,就是能够彻底了知无为法的道理。那这就是我们《八大人觉经》后面四觉所说的。无为法的道理,只有菩萨才能够在现实生活当中了解佛法的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就刚才说的,菩萨在家修行,要种种应酬,触类逢缘,待人接物,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我们都要去,样样去对付。不但去对付,而且还要努力地去参与,不但去参与,还要做得最好。

这个如果你没有无为法的这种心态,你是会被烦恼所纠缠的。虽然会发起,比如说想发心好好地来弘扬佛法,帮助师父弘法了,可是做了两三天之后心里就软了,没意思了,这就说明你没有解无为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