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大义 [达照法师] 

《楞严大义》修道之二

第二节  世界是如何感召而来

1、万法本真

昨天给大家讲过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从十个角度来告诉我们,能够见道的这个“见”,即是我们的真心。“见”,有能见、所见、能所相对的见。能见是眼根,所见是色尘,能见、所见,都是生灭法,但是我有一个会见的这个本事。能所相对的这个“见”是动词,我看见你了,这个“见”是动词,而见性呢,它是一个名词。就是你有见到外面的这么一回事,能够生起这回事的这个性能。在见到外物的时候,这个性能就显现出来了。谁都能看到,我们有举手的这个性能,你们有坐在那里的性能,随时随处都能看到。用我们的眼睛就能看到,看到什么呢?看到你坐在这里的这个样子,就会知道你这个性能。

这点我们确定下来以后,佛在《楞严经》里面就告诉我们一句话,叫做“万法本真”。

万法,就是世间一切法。世间一切,“一切”这个概念,就是没有局限,没有挑剔任何一法。归纳起来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楞严经》里面非常详细地跟我们说,这个七大、十八界,每一个法尘,每一个法,它的体性都是遍满无尽的法界虚空,不增不减的。比如说这个火性,火性也是遍满一切处的。现在我们在这里看不见火,可是拿打火机过来一按,火就冒出来了。这个火冒出来,就是因为空间就有这个火性,缘起具足了,它就冒出来给你看,缘不具足的时候,它看不见。电灯的这个性也是遍满法界的,以前没有发明电灯的时候,谁都不知道;发明了,条件具足了,灯就亮了。我们现在以为,我们能够透视的这个能力,也是遍满法界的,像天眼通一样。但是我们没有这个机器,我们就不知道。

这说明什么道理呢?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任何一尘,它的性质都遍满法界。火性遍满法界,水性也是遍满法界。过去有一种方术,八月十五在院子里面,拿一颗珠子对着月光,给它加持念咒,念着念着,这个珠子上就会流出水来,你拿着水桶就能接到这个水。它对准月光,就有这个水出现,这说明水的性质,它其实是遍满法界的。我们这里也有水的性质,但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机器,没有这个条件,它没有显现出来。我们自性的功能也是如此。

所以十方法界啊,一切山河大地本如来藏,本来都是佛的智慧光明,具足一切万法,而且都是常住不灭的,没有生灭,本来如此。通过缘起的条件组合产生不同的现象,我们每个人就有不同的现象,于是有了九法界的众生差别。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这个世界、这个众生,都是由各种业因、业果,由于我们的业而感召了这样一个世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大义》修道之三   

    2、三种相续

如何感召了这个世界?佛在《楞严经》里面有详细地说“三种相续”。

第一是世界相续,这是佛教的世界观。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是本觉妙明当中,觉明明故,明暗对立,而有动摇;由于动摇,而有风轮;由于风轮,风吹鼓动,更有地轮;由于这个地轮,然后有水,水轮、地轮,然后有火,是这样子。整个归根结底,是我们“觉明明故”而生起来的。

那么这个觉明是什么?就是“觉”本来就是明的,我们的本觉真心,本来就是从来未曾间断。比如我见你、你见我;我听话、我做事,非常明了,在这中间不需要有任何的执著、任何的局限。但我们这个凡夫心,关键的是最初的一念他注意在某一个点上的时候,本来是觉明的,本来是本觉的,但是他在本觉当中产生了一个“我知道本觉了”,“我现在知道这么一回事了”。只要他“知道了这一回事”的一念产生了,这一念就叫做无明。表面上,他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实际上他是反而把自己的本觉掩盖住了。由于这样子的一个从觉到明,有明就有暗,明暗相对就有动,有动摇就会有风,有风然后才形成了 “地水火风”这样一个四大组成的这个世界。

“世界本空,空生大觉”。世界本来它的本面是空的,在空当中,我们产生了很多的明明了了的这个觉知性,所以这样构成了一个世界相续。世界在这里相续不断、迁流变化。当初明朝蕅益大师读《楞严经》这段话,当他读到“世界本空,空生大觉”,恍然若失,整个世界一下子就消陨了,然后就见到了本性。所以很多人读《楞严经》里面的语句都能开悟的。世界的本来面目是空性,是空。但这个空呢,并不是眼前的这个虚空,不是对立的空,而是它的本质从来不曾有生,不曾有灭。在这个空中,我们产生了念头,我们产生了一念无明。这一念无明就是:“我现在认识到这个空了。”

从昨天所说的这个“自行车的技术”上,你清清楚楚地看到,每个人都有他各种各样的技术。举手的技术、抓痒的技术。在这个技术上面,你再增加“他是用手在抓他的脸”,这就是明,这就是你明白了其中的一项。而这个明,一旦你注意到这个手,把它的技术忘记掉了,就变成无明了,就这么简单。一个是你明明了了地知道这个技术,一旦知道了这个条件、这个材料以后,你把它的本来面目给忘记掉了,然后就变成无明。因此就开始分别抓的是手还是脸,还是什么,然后才产生了动摇。这无明会有动摇,有动摇就会有轮转,就会有轮回,就会有生死。有动,一定是无常的。无常的法,就说明它生死已经开始,就是世界构成为成、住、坏、空四大劫的最初动力,是这个缘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大义》修道之四

第二是众生相续。外在的世界是由我们大家共业的这个心而构造起来的。那么内在的、我们有生生死死、有一个我执、感觉有个“我”的这个有情众生的生灭,到底是从何而来?还是一样从“觉明”而来。本觉真空,真空当中我们一觉为明。由于明白了以后,我们认为我明白了这个东西了。你一旦说明白了东西,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局限的,是一个框架的。这个框架、这个局限一旦有了,你就有界限;有了这个界限,你就有动摇。我们观察十二因缘,修行缘觉乘十二因缘的人,他就非常清楚。

我们自己现在可以观察:现在这个烦恼生起来了,一定是有求不得。想争取,但取不来,我们就苦了。为什么取不来就苦了?因为你喜欢了,取不来你就苦了。而你不喜欢的东西,取不来你就高兴了。十二因缘当中,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你爱了,你才会取它;取不到,你就苦。取不到,苦了,我们就开始追究:为什么取不到会苦?因为我爱。那为什么会有爱呢?因为你有受。有感受,感受很舒服。如果感受很讨厌,你就不会爱了。爱的原因是因为有感受,那为什么会有受呢?因为你有感触,跟它有接触。如果没有感触,你也不会有感受。所以一切受都是从触而发生,包括你看了觉得好看,眼睛跟它接触了;听了觉得好听,耳根跟它接触了;去商店里买东西、买衣服,抓一下这个布手感很好。手感很好,就是你跟它接触了。觉得很好,“很好”就是受。所有的受,都是因为触而产生的。

为什么会有触呢?因为我们有六根、有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它具有从根进入到尘的这个功能。有六入,才有触。如果我没有眼睛,没有耳朵,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跟谁触呢?就没有了。所以,有了六入才会有触。六入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我有名色而来。名色的“名”就是心。我们认为有一个心,实际上这个心,没有实质的。它本质不存在,只是一个名称安立,说它有个心。比如我心里想这个东西了,我们闭上眼睛想。这个东西想到了,这个东西叫什么,你们知不知道?叫什么其实不知道。有人叫惊堂木,是吧。那个小孩子不懂,他一看就说:“这是木头啊,这有什么奇怪的。”但是我们懂的人说:“这个叫抚尺。”完蛋了,“抚尺”这个名字加上去以后,我们就执着:“那叫抚尺,我知道了。”其实小孩说那是木块,说得更准确。他不知道叫抚尺,他叫木块其实更准确。

我们平常的这颗心啊,总认为有一个东西可以抓住,认为“我认识这个世界是很准确的”,实际上你根本就不准确。你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世界,只是把这个世界的名称、概念、标签认识到了。认识到标签,于是就以为认识到这个本质了,这是我们凡夫众生天大的错觉。

你说,坐在这里的这些是什么?我们说,这不是人嘛!这有什么奇怪的。人是什么呢?其实我们一点都不知道。它的五脏六腑怎么生成的,怎么运作的——这是宇宙三大奥秘之一,宇宙三大奥秘就是人身体的这个机制。它为什么吃进去会消化?整个器官会这么完整?最尖端的科学家也没有探究清楚,非常复杂。这个东西你说我们大家知道多少?五脏六腑恐怕我们都讲不出来。哪个是六腑你知不知道?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那什么是人呢?我们只是认识到“人”这么一个标签,贴到你身上,然后说,“人”我是知道的。有个人说,人是什么?人就是不长羽毛的动物。另一个人说:“那把鸡的毛拔光了是不是就是人了?”实际上我们是认识不到这个“人”的,但是我们认识这个标签,大家都用共同的这个标签。所以你就说:“哦,这就是人了。”所以我们的这个名啊(就是我们的这颗心),是只有名而没有实的。

名跟色,色就是物质。内在的精神、外在的物质,对立了才会产生六根、六入。如果你心和物没有对立,你这个六根也是起不了作用。六根之所以能产生作用,是因为我们把心和物对立起来了。一般的人都在追究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其实你讲唯心、讲唯物,心和物已经对立起来了。佛教不承认唯心,也不承认唯物,但是在我们现行的状态当中,我们有心的作用,也有物的作用。

“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心本来是没有生灭的,因为有了境,才会有了心。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我们打妄想。我们想到的东西,一定是有一个东西,你才能会有妄想。没有东西你打什么妄想呢?你所有的想法,一定是有东西在那里,你才能想到的。因为有那个东西,你的想法才会出现;如果没有东西,你就没有想法了。我们坐在这里,想一个没有东西的东西,你想得出来吗?没有东西了,想不出来。所以有人看到这句话说:“那佛教纯粹是唯物的啊。”心都没有了,是因为有物才有的,那不是唯物的吗?可是《华严经》又告诉我们了:“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由心才产生了种种物的。那么这样一看呢,人家又说:“哦,华严是唯心主义。”华严是唯物的,禅宗变成唯物主义了。

其实《心经》告诉我们:“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就是物质——色法的世界;受想行识,就是精神的世界:感受,受、有想法、想法有变化,然后有主观的认识。这个五蕴啊,色和心,你要能够照见它是空的,本质无所得,那你的一切痛苦就消除了。所以,真正的般若一定是色心二法皆不可得。不能说是唯心,也不能说是唯物。

但是对我们现有执着的凡夫来说,心和物同样都起作用。我们既要注意修心,同时也注意环境,注意行为,注意佛菩萨、佛像的这种庄严。你看就是既注意心,也注意物。心、物都注意,但是最后心、物两者都必须超越。你不超越,那么色、心两个就是对立的。

色心、名色对立。为什么名和色会对立?因为有认识。所以十二因缘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就是认识,就是分别。你有了分别了,心和物就对立了;有了妄想了,心和物就对立了;没有妄想,心和物是不会对立的。你光有想而没有妄想,心和物也不会对立。之所以叫妄想,是因为你着了那个相,那个想就成了妄想;如果你不着那个相,你所有的想法到了,想法到的时候就是心到的时候。

你想到佛,你的心就在佛这里;想到苹果,心就在苹果这里。所以心和苹果不会分离,心和佛像也不会分离,心和山河大地万物,一切有情,一切思想,都不会分离。心物不会对立。因为你在想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妄想的分别心。如果一个分别的心出来了,“我现在想他很高兴”、“我想他不高兴”,这个分别心一旦出来了,那你的名和色两个就对立起来了。比如说,觉得我想到苹果的时候,认为我的心在想苹果,这心和物就变成分开了,就是想字下面这个心给它拿掉了。这个想,如果把心放到左边,或者放在上边,放到更远的地方,不跟它放在一起了,给它分开了,那就变成一个妄想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大义》修道之五

实际上,我们所有的心和物分离的原因,就是你把心和物的这种差别相生起来了。意识啊,专门是搞差别相的。专门去搞差别,就是心和物对立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前提就是,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我你他分得最清楚的时候,那你的一切色心全部分离。

《金刚经》告诉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你;“众生相”就是他;“寿者相”就是一切时间的流变。十二因缘的这个“识”就是分别。那怎么会有分别的呢?这分别怎么起来的?分别是你内心有微细的动摇。如果你心里如如不动,这个分别是不会起来的。你稍微有一点点动了,它就开始分别了。这个动就是行动。十二因缘的第二个就是行,“无明缘行”。这个行动是怎么来的?是从无明而来的。有无明才会有动摇,如果不会有无明,永远不会动摇。那无明是什么呢?无明就是我们的我执。无明就是以觉为明,叫做无明。

本来这个骑车的技术也好,我看到你的这个性能也好,大家每个人的眼前都能展现出你的会看、会听的这个性能。你眼睛看见了,就很清楚“看见了”这个性能在“看见”这里;你眼睛看不见了,这个性能也就是在“看不见”这里,一点差别都没有。有个居士说眼睛不太好,我说没关系的。眼睛不好,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因为你的心性并没有改变。看见与不看见只是工具好一点、工具差一点而已,这不需要太多的考虑。那我们的问题是在哪里呢?就是以你本觉当中,本来是不需要去分别,也不需要有任何一个分别的感觉存在。但是你一旦抓住了这个说:“我现在明心见性了,我太高兴了!”那么这种明心见性、这种高兴,实际上还是建立在无明上。你把很清楚的这种觉明、这种本觉当成一个东西来看待了。明白没有?你把它当一个东西来看待,就是把“骑车的技术”当成一个东西来看待的时候,你已经不认识这个技术了。

我们凡夫就是把它当一个东西。把本觉当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有无明产生了。当一个东西了,这个东西就开始有动摇,我们就有分别;有分别,心和物就分离;心和物一旦分离成两元了,我们的六根就产生了;六根一旦产生了,外界的六尘也同时形成;六根六尘形成了以后,根尘就会相触;根尘相对触,我们就有感受;有了感受,我们就会有喜欢的东西。有触就会有受,有受就会有爱。所有的感触它是相对的。比如说很热的时候,我们觉得冷很舒服;很冷的时候呢,我们又觉得热很舒服。所以你追求这外界的六尘,是按你六根的觉受来追求的。一直向外去驰求,就构成了我们今天这一生不停地向社会,向外索求。索求你认为喜欢的、爱的东西。

我们在索求的过程中,因为不知道本觉真性,所以又造成了很多的伤害。比如最简单的,小孩子他看到蜡烛灯点得很漂亮,于是他就想抓。因为有习惯“花很漂亮”,抓过来觉得是我的,感觉很好。于是看到蜡烛灯也去抓,一抓呢,手烫着了,下次不敢了。这就是典型的凡夫——不知道它的后果,却又看到它很好,然后去抓。我们平常在生老病死当中,一切法都是由于你所爱的东西是眼前的,是现在的,而你不知道将来的结果会是什么,然后你就去采取,在取的过程中造了种种的行为习惯。

所以习惯是一个人慢慢地爱好造成的。一个人抽烟抽到最后说:“师父,我实在是戒不掉了。”为什么戒不掉?是你喜欢,你老早就喜欢这个样子了,慢慢地训练起来的。我们修行人也是一样。你修行的过程中,也是不停地喜欢修行,不停地喜欢修行,有一天你真的成为一个大修行人。如果你不停地喜欢干坏事,你就成一个坏蛋;不停地喜欢捣蛋,你就成为个捣蛋鬼;不停地喜欢偷懒,你就成一个懒虫。到最后人家都讨厌你了,你说:“我也不喜欢这样子啊,但这结果就这样。”其实不对,你就是喜欢这样才造成这样子的。现在你很痛苦,你说:“师父啊,生死轮回很苦啊,我想解脱。”谁叫你以前喜欢生死的?你就是喜欢生死!你说:“我不想打妄想啊,我控制不了。”你就是喜欢打妄想!你没有不喜欢打妄想。如果你不喜欢打妄想,你就不会打妄想,这个是很现实的。

为什么会打妄想很多啊?大家坐下来看一看。我们不打妄想,坐在这里是很安静、很舒服的。但是你不习惯哪,你静了一会儿就总要搞一点名堂弄一弄、看一看,实在不行了,就看看手表几点钟了。不动呢,好像觉得不能体现你的存在。事实上你不动的时候是最宁静、最有智慧的。我们都在追求定、追求慧。真正的定、真正的慧现前了,你不习惯。你就喜欢去轮回,你就习惯去找人家麻烦,说人家两句。人家骂你几下呢,你很高兴。人家不骂你呢,赞叹你两下,你也很高兴,你就是喜欢捣乱。所以这是我们自己的习惯、我们的喜欢、我们的爱造成的。你就是爱这样,所以你的行为就导致了这样。所以“爱缘取”。而这个“取”呢,我们不只是今天喜欢这样,我们明天睡醒了还是喜欢这样。你看一个小孩子在地震当中,一出来他说:“我要喝可乐。”他遇到什么事情,反过来他就喜欢这个。没有办法呀!我们这一生,你喜欢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佛,你将来一定会塑造成佛;如果你喜欢一个魔鬼,你将来就塑造成一个魔鬼,这是没办法的。那这一生的努力呢,所有的业力,结果就感召了来生。以后重新转世的时候,又以前生剩下来的这些力量,再支持你下一生的习惯。所以人有先天的智慧和愚痴,有先天的条件。有些人死也学不会,有些人一学就会。是什么道理?因为他前世的业习不同。前世的业习虽然不同,我们这一生的努力马上就改变了以后的人生道路。都是由于无明而导致的一系列的生老病死,然后循转不息,这就是构成了“众生相续”。

众生由于爱,然后有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地相续下去。世界的众生由于贪爱,然后有取。同时为了贪著,我们又伴随着嗔心。其实嗔心也是贪爱的表现。比如有人说:“打是亲骂是爱。”这就是一种嗔心——他表现爱的方式。另外一个呢,我讨厌这个人的样子,实际上是因为我喜欢另外一个样子。比如说喜欢静的人,那个人很吵,来了,你就说:“这个人很讨厌,怎么这么吵。”那喜欢吵的人呢,你跟他一句话也不说,他又开始讨厌了,“这个人一句话都不说,跟他没劲。”所以嗔恨也是因为贪爱而导致的。

《楞严经》里面说:“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这个嗔恨的心啊,就像杀生、杀羊,你欠我的命,我要还你的债,这样互相勾牵。有缘在一起,人家讲:“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有缘方聚;子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一定是有这样的缘分,才能聚集到在一起。情爱也是,“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就在纠缠不清,就因为互相地贪著对方,那么造成了这样一个业力,形成一个循环的果报,这就是众生相续。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大义》修道之六

第三是业果相续。刚才讲了,由于六根跟六尘对立起来了,心和物对立了。心和物一旦对立,那么有情众生和无情的山河大地也就对立起来。在对立的过程中,我们就会造种种业。业就是行为,我们讲这个人的事业,那一定是有行为才叫事业。善业、恶业,那是有善的行为、恶的行为。一般来说归纳为三类:就是身、口、意这三业。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和思想的行为,这三类都叫业,叫三业——身业、口业、意业。这三种行为,你只要有所表示,就会产生结果。

我们打坐的人,不是一下子就坐两个小时的。你每天在那里打坐,练、练、练,腿就练好了,就有两个小时了。长期积累,这个业果是慢慢地联串过来的,所以叫串习。习气、业习会造成这个结果。;那么在这个结果上面,你再继续怎么造,它又造成下一个结果。所以因前有因,果后有果,因果相续相似,这构成了一个业果轮回。现在联系我们世界相续,联系我们众生相续的,唯独只有一个业(就是我们的行为);如果没有行为,就不再相续。没有业了,世界和众生的轮回全部停息。所以涅槃是没有业的,阿罗汉又称为无业行人。现在有人叫无业游民,实际上他们是做不到无业的,他们的身口意三业还在造恶。真正的无业游民那是太厉害了!真正的无业,就是身口意不再造业了,不再有一种动的状态出现。那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不以业来束缚自己的状态呢?

凡夫的业,就是业因感召的业果,非常可怕。我们现在娑婆世界的这个业因和业果啊,都是浑浊不堪的。浑浊就是,第一是自己不清楚。你不知道这个行为的前因后果——为什么你的手还能举得起来?为什么这句话你能讲得出去?为什么你会生烦恼?这个前因后果你不知道,但是你一直在那里有行动、有表示、有造业,自己却不知道,这叫浑浊。自己不清楚,模模糊糊的、朦朦胧胧的、似懂非懂,感觉好像很清楚,实际上又不清楚。对人生的感觉也是这样:我们感觉好像自己的人生很清楚,但实际上呢,我们又不懂得什么是人生。所以很多人都会问:“我是谁?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我现在究竟是谁?”不知道。你说不知道呢,好像又是知道的。“我是谁”有什么不知道的呢!但是其实又不知道。这就是浑浊,自身浑浊。

第二个就是我们的烦恼感召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浑浊不堪的世界。娑婆世界叫做五浊恶世。五浊就是劫浊、见浊、命浊、烦恼浊、众生浊。劫浊就是劫难——大劫、小劫、三灾、八难。各种zai 难现前,我们无能为力、不能把握。你可以准备迎接,或者作消除这个zai 难的准备,但是zai 难你永远消除不了,这就是劫浊。

命浊是我们的命运。你说我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把握不住的。因为你已经上了这个轨道,这个轨道前面的动力是由我们过去世决定的,给你推过来的,你把握不了。如果完全是过去世推过来的,我们还能把握,说这是过去世已经定了,我就把握了;实际上又不完全是由过去世,我们今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过去世就像火车开过来,我们今生就像是在这里有一个站台一样,在这个站台上可以上很多人,也可以下很多人。在我们生命当中命运的这辆火车,我们可以把恶念、贪欲这些东西都给它下车了,让慈悲、智慧在这里上车。

开始修行,开始用功,开始打坐,你的命运又在开始改变了。但是这个过程你还是无法改变,就是从生到长大,到老,到死,你还是没办法改变的;但是生命的长短,你还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说你是一个慈悲善良的人、有爱心的人,嗔恨心少的、把嗔恨心全消除的人,你的命肯定比以前要长;如果你不注意,生活不节制,嗔恨心又生起来,那你的寿命自然就会减短。所以对命运既不能把握,又不是一点都无法把握,这就使我们构成了对命运、生命的一种浑浊状态,搞不清楚。佛菩萨的命运,他是很清楚的。初地菩萨,他修了百法明门;二地菩萨修了千法明门。他清清楚楚我要做什么,我下一步该到哪里去,很清楚。;唯独轮回当中的众生,初住以前的凡夫,他的位置都是不定的。今天你在皇帝的位置,明天可能就是阶下囚;后天这个天王还在那里很高兴的,过一个礼拜他可能就下地狱。这是一点都不能稳定的,保持不住,这叫做命浊。

还有见浊,更厉害了。见就是知见、看法。这个世界,你看有多少的哲学思想:当初印度有九十六外道,我们中国有诸子百家。各种各样的知见,讲得都是有道理的。如果一个小孩子接触了,听他的话,听着听着也会觉得很有道理。比如这个朱子(就是杨朱),他讲:“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我们听起来觉得这个太可恶了,你拔一根毛能够利益天下人,你为什么还不做啊,这还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人家说举手之劳,他连举手之劳都不用,拔一根毫毛就能利益天下人。,他说我不为。为什么不为呢?因为天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他没有必要去接受别人额外的帮助。接受了额外的帮助,他到时候还要还你这笔帮助,也很麻烦的,所以我还不如不利益他们。是不是也很有道理啊?也有道理的。

“人之初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恶的,善的是后天的造作,改造起来的。这个话你说没道理吗?我们看,我们人的生死轮回,全部是以我执为基础来的。你伴随着贪嗔痴而来,来到这个世界首先就是嗔。一来就哭嘛,就讨厌嘛,讨厌就是嗔恨。嗔恨了以后呢,父母亲哄着哄着他就高兴了,一直就伴随着贪心长大的。所以人之初,他确实是伴随着恶业而来的。但是如果说生命之初,他不应该是恶的。世间的各种观念,似是而非的观念太多太多了,我们学习佛法如果弄得不好啊,也会落入一个似是而非的观念当中去。有些人他不知道根本,几十年学习佛法就在枝末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回忆自己出家修行的时候,因为看到释迦佛是修苦行的,虚云老和尚也是修苦行的,所以我觉得穿破衣服就是最好的修行。然后坐的就是规规矩矩,讲话都不看人,只看自己眼前七尺。人家都觉得很奇怪:这个师父讲话怎么这样子?衣服也穿破的,新衣服也不穿,坚决拒绝。有一天这个日常法师讲了:“修行,有些人专门喜欢穿破衣服,好衣服都不穿,其实他贪破衣服穿。”哎呀,我想这糟糕了,我本来以为穿破衣服是修行,结果还是贪。很多人他会在外表上做文章,他总觉得:“我做成这样子了,我在那个庙里面闭关,关在里面,那就是修行了。”其实到那里你才知道,那根本不是修行,修行一定是在心地上改善自己。有些人认为出家就是修行,这个红尘,我不出家就没法混了。实际上出了家以后,他发现只要你有六根对六尘,就是红尘,那就是没有用。所以只有关闭了六根,不落六尘,那才是真正的闭关。不懂得最根本的这个法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各样外在的现象所欺骗。

像有一个外道,他在禅定当中观察一头牛吃草,吃了一辈子,死了以后生到天上去了。哎呀!他一看知道了,因为它吃草,就能生到天上去了。所以他就天天跟着牛去吃草了,模仿这个牛。然后他带了一大帮的弟子,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牛吃草生到天上去了,所以你们也要吃草。”你看看,他就会着这个相,这就是邪见啊。牛为什么会生到天上去啊?牛是过去世造了生天的业、善业,同时也造了恶业。恶业先成熟堕落做牛了,恶业报尽了——牛吃草吃一辈子的这个苦受完了,他前世的善因成熟了,生到天上去了。吃草跟生天完全是两码事,不是一回事,他就硬要连接到一起,这是愚痴啊!

有个词叫做“东施效颦”,知不知道?西施生病的时候,大家一看:哎哟,很漂亮、很温柔,很需要有人哄她、护持着她,觉得很美。于是这个东施呢,她想:“你看,她生病了就那么好,我也装一点病。”结果人家一看:你装的。修行人也是这样,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我们以为他们当官、当皇帝很荣耀,所以就模仿着很想去当这个官,你没有这个福报,你当那个官会把你累死的。你没有那个福,没有那个德,根本就做不了那件事情。

世间的各种错误的观念啊,误以为那个结果就是这个原因,错了!现在我们更加混乱,以为那个人有钱、出入自由、有别墅、有车、这个家庭过得很舒服,于是我们就认为:有车、有别墅就是最幸福的。其实到了那个份上,你才知道太痛苦了;因为你没有智慧,驾驭不了这个福报。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一个人的幸福和痛苦,它的原因并不在外在的物质,但是物质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有福报了,它就起到这个作用。所以观察不到这个因果、业果,就构成了见浊——见解上有问题有毛病,智慧不够。

还有一个就是众生浊。众生,就是由众多的生死聚集在一起。人有生老病死,一切众生都有生老病死,有生死的过程。我们自己的生死是很混乱的,生死的业报也各不相同。有些人说人生是快乐的,有些人说人生是痛苦的,很混乱;你不知道人生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的。有些人说人是万物之灵,有些人说人是无能为力的。众生的现象很复杂,所以,生死轮回有他的业报,我们也不知道。

还有一个是烦恼浊。这个烦恼简直是浑浊不堪,一点都看不清楚。你说,哪一个人烦恼要来了,他看得清清楚楚?那个烦恼就像客人一样,它要来了,我就接待一下,它走了,我就送它走,能不能这样呢?你根本做不到。烦恼来了,它是突然冒出来的,你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它就来了;死亡也是一样,老也是一样。有没有哪个人准备好,自己在那里等老啊?没有的。老也是突然就来了一样,你没有做好准备它就来了。牙齿掉了也没有跟你商量,“明天我要掉了哦,我要下岗了”,没有的,就是你牙齿掉了,没办法。生病也没有跟你商量的,那个癌症的细胞说:“我给你个信号哦,我准备在你身上住几天,一直住到你死为止,到时候还给你点租费。”是吧?没有租费的,它就是要来的时候就来,你一点把握都没有。所以世间的烦恼是混浊的,这就构成了娑婆的五浊恶世;因为五种浑浊构成了痛苦的因。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