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此释一切法、即非一切法、即是佛法。佛呼尊者、而告之曰、我所得菩提果、只是了解十法界之诸法如义、自性本具、无欠无余而已、何尝复有实得。在未得菩提果时、未了十法界之如义、未明十法界之本具、未起十法界之观念。未得十法界之受用、今则已明、了、观、得、说得又何尝是虚。故曰、无实无虚。若作此法界观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何以故、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乃无实法也。是故名一切法、乃无虚法也。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又设喻以解释无法、曰、譬如人身长大、乃对待短小而言、何尝有大小之实在。须菩提、曾闻身如须弥山之喻、遂答曰、如来说人身长大、以之譬喻因缘也。即为非大身、以喻因缘即空。是名大身、以喻因缘即假。以此因缘即空、即假、建立不可思议、诸法如义之中道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此以法喻、谓菩萨、(译觉有情)亦如是、因有情众生不觉、故立名曰觉有情、本系对待立名、何尝有实在之法相。若自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我相一起、四相皆彰、即不足名为菩萨。何以故、以众生之名对待、而名菩萨、何以故、众生为迷情、菩萨曰觉有情、是故佛说、一切法、本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假名。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前示正报无法、即是般若本体。今示依报无法、亦显般若本体。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亦以因缘而说。即非庄严、亦是即空。是名庄严、亦是即假。通示菩提无法、显般若本体。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前言菩萨度众生无法、今又通达、我亦无法。如是本体现前、更待何求何证。故名之曰、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此如来审示当机、以明佛之五眼圆见、直显般若本体。盖下界凡夫。只是肉眼、仅观现前环境。若如来只具此肉眼、则与下界凡夫众生同、岂能证菩提。上界共有三界、二十八层天、各具天眼、遍观地球世界、多寡不同、由果报所居、之阶级不等。若如来只具此天眼、则与天上众生同。小乘圣人、阿罗汉、具慧眼、观诸法皆空。若佛只具此慧眼、则与圣果之众生同。

菩萨具法眼、善观众生、宿世之根性如何、度化不失其机。若如来只具此法眼、则与大道心之众生相同。若一切诸佛、只具佛眼、如来亦只具此佛眼、则与诸佛同、而不与前四眼同、何足为般若本体。岂知一切众生之心性也。世人只具一肉眼、天人具二眼、阿罗汉具三眼、菩萨具四眼、唯佛眼如千日、无所不见、圆具五眼、佛佛道同、本与众生无二无别、何尝特别有法。证菩提果耶。众生不能圆见者、是不信圆知也。若能确信圆知、自有圆见现前。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中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此审示佛知圆知、直显般若本体。俾众生确知无法之菩提果也。意谓恒河中之沙、佛亦说是沙、所知与众生本同。唯恒河沙数、之恒河沙数、之佛世界、所有无量国土、每国土所有之众生、每众生所有之若干种心想、佛悉知之、与众生不同之点在此而已。何以故、以众生妄执缘影诸心、以为自心。如来说此诸心、皆是因缘所生、而缘生无性、故曰非心、是名为心。

假此所以发明、无有一法当情之菩提心也。所以者何、征起无法可表、俾人自悟共圆知、若无圆知、岂有圆见、故指众生缘影诸心、以解之。遂呼尊者之名、以警大众谛听、曰、此缘影之心、过去者已去、如何能得。现在之心、剎那剎那不住、如何能得。未来之心、尚且未到、如何能得。此三种缘影之心、皆了不可得、何可固执为心。于此了不可得处、即是无法之菩提心现前。若再转念、此心到底是个甚么、则又去之远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前文说明三心、了不可得、以显佛知圆知。其要旨在心即非心、法即非法。不可以一切世闻法为实、方能得福德多。故谓须菩提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此世间之实法也。若有人用作布施、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尊者答言、得福甚多。佛又呼而告之曰、不但布施不为实有、即布施所种之福德、亦不可以为实有。若以为实有、乃成世间之福、甚为有限、如来则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方合菩提之果、如来说得福德多者、乃证菩提果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此以即色非色、发明一切法、皆不可以为实有。盖佛示现之色身、虽具足丈六金身、不可以为实有。而说具足色身、要知此乃随情而说。若随智说、即非具足色身、以色即非色故。若随情智说、是名具足色身、以假名诠实体故、虽当体即空、而名相不可偏废。以此三句、显出菩提无法、虽如来亦无法可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佛是一片婆心、不敢多说、特别名相。唯以现前听众、皆能了解为本怀、故只以现前若身若境、而发明之。今以三十二种具足之贵相、随说随扫、发明无法、以显本怀、俾当机等、领会相即非相之旨。盖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扫去有相也。是名诸相具足、是扫去无相也。有无俱扫、方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本体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前以无色相等法、直显般若本体、此以无法可说、以显般若本体。如来示显于世、原无实法与人。故说此无说之法、无法之体、俾众生自复本性。盖众生本来是佛、佛译觉义、众生本来、皆有知觉、故曰本来是佛。既是佛矣、唯以颠倒错认、背觉合尘、撮地水火风之四大假合、为自身相、故曰众生。

又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曰颠倒。须知地水火风、木是变化无常之物、以之为身、当然随从变灭。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对根成识、吸相为影、以之为心、本觉陷于影中、妄成变易生死、当然随之颠倒。如来切嘱当机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勿者、禁止之辞。夫说法之念、尚且无有、若谓有所说法、岂非谤佛乎。此严格显示无法、所以者何、有所说之法、则声尘闻于耳根、吸成意识、反与众生增迷、即成法尘缘影。佛说法、旨在破诸迷惑、故曰、无可说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约众生法、非众生法、非不众生法、以显菩提无法。慧命须菩提者、表示已经续佛慧命、凡佛说法、当无疑义。今代众生发问、谓未来之世、众生染业愈深、闻是无法之法、能生信心不。佛言、此问错矣、彼若决定是众生、当然不信、彼若决定不是众生、当然不必再信。何以故、若决定是众生、则不能信佛、学佛、虽信亦是勉强、虽学亦不能成。

如狐决不信虎、学虎亦不能成。若决定不是众生、当然是佛、已竟是佛、何须再信佛、学佛。以彼非众生、非不众生、是故决定信佛学佛、当来成佛。且夫众生者、不过假订符号而已。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者、如来说非彼非众生非不众生、是名彼非众生非不众生、随说随扫。一扫非有、二扫非空、以显不可思议。无法之菩提、至此境界、无有一法可憎可爱、可取可舍、只在当人识得、若心若境、无非现量、全体现前、岂有别法可得耶。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重重发明无法、尊者已经领悟。为警听众、乃白于佛曰、佛所得菩提之果、为无所得耶、意谓得即无得、无不得耶。佛遂印证、如是如是、乃谓汝已如是悟、我实如是证。又呼尊者曰、我于菩提、不但未曾有得、乃至无有少许之法可得、是名菩提果也。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说无欠无余、自性平等、即是般若本体。此说无高无下、直示平等、即是般若本体。所谓是法平等者、换言之、即世间所有、无一不平等、是名著提果也。又转释之曰、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之观念、再修事实上、济人利物、一切善法、即得菩提也。

于是呼尊者、而告以济人利物之善法、亦不可执着。莫忘因缘即空、即假、即中、事理圆融之止观。所谓善法者、因缘也。即非善法者、即空也。是名善法者、即假也。此因缘即空、即假、即中、之三法、一不可执者、即般若本体也、即菩提无法也。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引事、以显菩提无法之胜。所谓须弥山王者、以此山为诸山之王、出地皮上、有八万四千由旬、一小由旬、尚有四十里之高、则其高大无比可知。译华言曰、妙高山王、即地球之北极也。每一地球、即有一须弥山。以一地球、名一小世界。以千小世界、名小千世界、以千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以千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以小千中千大千、三次言之。

故名三千大千世界。若使须弥山如此之多、皆为七宝所聚、有人持用布施、其所修之福德、可谓无量矣。若再有人、以此般若经、虽少至四句偈、或再少至三句二句一句等。果能如法接受修持、对读背诵、或为他人演说、与前述之施宝福德较之。彼施宝百分、不及此持说一分。即使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皆所不能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由些二十五分、至三十一分、皆发明诸相平等。今约举众生与诸佛平等、以示菩提无法、直显般若本体。所谓平等者、无分别义、既无分别、岂有样式、故曰无法、所谓无法者、并非推倒一切世间所有。乃谓有即非有、法即非法、故曰诸法性空。天台教立空观、乃不执有法也。然空亦属法、借有而名、故又立假观、乃不执空法也。以此空有二法、开出无量诸法、故立中观、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则修观之法、尽于此矣。如来虽度众生、皆是不思议之境界。

若有思议、即属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分别之法。故谆切诫之曰、如来说有我者、乃是如语如说、岂同凡夫、以为有我之实相。又凡夫者、如来以平等视之、谓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亦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议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以前所问、皆外境实事、令者问、以内境心理。可以身相、观如来不、此观者乃心内观念之义。因外景已知、相即非相。若自境内言之、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为有相耶、为无相耶、此是另换一方式、以测验之。尊者、已闻说诸法平等之义、以为一切法、皆是佛法、况佛本具之贵相乎。故答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见其仍未融通、复执于有边、遂晓之曰、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亦具三十二相、亦是如来耶。尊者、恍然自知其误、遂答、谓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岂知执有执空、皆是错谬。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先破有见、后破空见。如来本有声有色、然声即非声、色即非色、若妄以色即是色、声即是声、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是破有见、谓不应以具相见如来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有见既破、复破空见、以归中道。遂立二种问题、一者、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此破空见也。二者、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乃归中道、以显正理也。于是问尊者曰、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可证菩提果、则汝在因地之中、发菩提心时、若度化众生、决定必说诸法断灭、反成外道邪说。莫作是念何以故、于因地之中、发菩提心时、度化众生、当然于法、不说断灭相、方合如来心印。自然以如是因、召如是果、此息两边、独显中道也。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福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辱。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此分较量。离空有二见之福胜。先以事实言之、若菩萨以恒河沙等七宝、持用布施、固然功德不少、假若再有一人、未舍布施、只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是则已破俱生我法二执、证无生法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所以者何、以其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故、已同佛之知见、当然超过世福。何以故、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是菩萨、即破俱生我法二执、已无能受所受之心、则受无受相也、须菩提、恐众生疑、故问云何、不受福德、佛答、巳破二执、诸惑巳尽、福德自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佛谓如是看来、法即非法。故证菩提果、有十号、第一即名如来、俾众生顾名思义、当知如来者、来无来法、去无去法、岂有实法。若有人不明是义、专执我之报身、以为如来、而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完全不解我说之义。何以故、如来者、来无来相、本无所从来、去无去相、本无所去、故名曰如来也。若心来、若境来、乃是心境一如、皆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此约一非一相、多非多相、以一多平等、显般若本体。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固属甚多、然多即是一、以一世界故。当机深领佛意、意谓说一说多、皆非真实义理、凡一切真实义理、皆不可说。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决定是微尘众、所以者何、原是一世界故。佛说微尘众、乃随人情而说。即非微尘众、乃随真智说。是名微尘众、乃随情智说。借一世界、说众多微尘、虽有其名、本无实多之体。不但多无多相、抑且一无一相。故我如来、所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世界亦无实体、从何而有。

若使世界实有者、不过一切微尘等和合、之一合相而已。且极而言之、一合相亦不究竟、故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闻当机所说不谬、遂呼其名、而告之曰、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一卷般若经、一言一蔽之、亦如是而已。凡求佛法者、须在此处注意。若了诸法皆不可说、则诸法皆成实相。何以故、古德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真何待。佛顶经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佛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故佛十种通号之中。一号曰、善逝(去也)世间解、乃以世间之解说、皆属戏论、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以为真实、佛破其迷、善为随情辩论、以扫去世间一切戏论解说、故号曰、善逝世间解也。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佛说法至通结之时、恐留余窦、又发明相分与见分、平等之义、以期圆满、而无余。盖以前所说对于相分、既一一破除、唯恐世人转计、以为破除相分、必留见分、如是谬之甚矣。故特举此义、对须菩提说、若有人言、佛所破者、皆是相分、佛所显者、应是我人众生寿者之见分、若是人者、解我说义不。尊者已领佛意、早知见分与相分无异。乃答言、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人众生寿者见、是名我人众生寿者见、俾当局等闻之、塞将来之疑窦。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通结一经之要旨、佛谓当机曰、凡发菩提心者、不但于见相二分应作如是之知见。对于一切法、皆应如是知之、如是见之、如是发信心、如是解真义。皆不可生起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属因缘。如来说即非法相者、属因缘即空。是名法相者、属因缘即假。究竟些三法者、可谓属因缘耶、属空耶、属假耶、皆不可说。故此三法、即显不可思议之中道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比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共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第三十二分、为流通分、示流通此经、观念之益、较量通经之功德。

若人持用、无量阿僧祇数世界七宝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虽少至四句偈、或三句二句一句等、或自利、受持读诵、或利人、为人演说。共福胜彼布施无量世界七宝。云何为人演说、以下示以通经之法要也。大凡为人演说、要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如如者、乃无为法、谓一切法、各如其自如、不假他相、自无异相。盖一切有为法、以权教观之、如梦幻等之虚妄无常。以实教观之、梦幻泡影露电、皆是实相、梦则梦如、电则电如、皆是如如不动、应作此如是观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正式结束流通、佛说此经已毕。当机人长老须菩提、乃法会四众弟子、比丘(译乞士)是大僧。比丘尼(译乞士女)是亚僧。优婆塞(译近事男)是皈依三宝、已受五戒之在家男子。优婆夷(译近事女)是皈依三宝、已受五戒之在家女人。天人阿修罗、乃略说天龙八部。(详见教乘法数)闻佛所说、得未曾有、心地清净、皆大欢喜、诚信接受、如法奉行。


第二稿后序
去年冬
倓公老法师出其金刚经讲义稿本谓骞源曰。义理非子所习。姑为我校订其文字可乎。骞源受而读之。凡文字之间有可更易者管窥所及辄标浮签以备。采择时阅半载。读凡再周。献替虽未必有当。而去取悉出自师裁。庶不至规方漆断妄谈般若。引为深幸矣近者。师又将出其稿本。与海内方家相商摧而后付梓。则是义理之际又不自满。假如此岂止喜人讥弹其文字而已哉。记曰甘受和白受采其法师之谓乎。爰记数语以志仰佩。

丙戌仲夏黄县后学赵骞源仙搓谨识

夫金刚经者,为诸佛母,众圣所依,于大部般若中,为骨为髓,绝相超宗了义谭也。湛山老人,台宗耆德,虽普宏诸经,而尤乐说斯典。曩者群弟子随闻记录,刊行牖世,已有数种,第于显理浅深之处,行文繁简之间,尚未能尽惬老人之意旨焉。三十四年夏,老人患泻疾,殊危笃,然犹不舍大悲,为诸众生作不请友,手撰此注,笔导末学,可谓吐平生之心得,供养法界,辟佛门之大厦,归宿来贤者矣。培生也幸,叨列门墙者念有六载,兹以巡礼普陀,途次青岛,恰值此注付梓,忝供断句之役,法缘之巧岂偶然哉,爰敬赘数言,用志随喜云尔。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