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定解宝灯论》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定解宝灯论》,《定解宝灯论》共有七个问题,今天继续讲解第六个问题。

    戊二(别说大净等无二)分三:一、宣说共同所见不能偏于现空一方;二、宣说双运净等真谛无别;三、成立大净等之理与诚信之功德。

    己三、成立大净等之理与诚信之功德。

    承许诸法大净等,此一法理实成立,
    现空何者皆不成,合理一切则可现,
    除此之外假立法,非理一切均不现。

    “承许诸法大净等,此一法理实成立”:“大净等”指一切法只有一个这样的自性,即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这不是一个单空,它和显现是不二的、双运的。诸法不离这样的一个自性,所以是大平等。“清净”指空性,即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实成立”指能够实实在在地成立。

    轮涅一切法本性即大清净、大平等,是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这样的一个真理能够合理地事实成立。其它的说法都是不合理的,而且都是不成立的。

    “现空何者皆不成,合理一切则可现”:“现”就是现相;“空”就是空相,一个单空。“不成”指都不是实有、真有的。我们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时,无论是空相还是现相,无论是有边还是无边,都经不起观察,都是空性的,所以都不是实有的,都不是真有。

    轮涅一切法的本性、自性是大空性,这是和现不二的空性。它是现空双运的,所以用“大”来形容此真理。因为诸法的本性是大空性,在这个基础上安立任何法都是合理的。站在这个角度上,有无是非等一切都是合理的。实际上,通过胜义观察量去观察,无论是现相还是空相都是空性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角度里,一切都是合理的,一切都可以显现。

    如果不堕入二边,无论怎样都是合理的。如果堕入了二边,怎样都是不合理的。大空性是不堕二边的,一切清净或不清净、暂时或究竟的这些显现,都是可以显现的。因为诸法的本性是空性,所以都可以显现。若是诸法的本性不是空性,那都是不可以显现的。

    “除此之外假立法,非理一切均不现”:若远离了大空性,一切显现、一切缘法都不可以显现。为什么是“假立法”?因为这些都是以我们的分别心而假立的,不是事实存在的。

    如果堕入了二边,无论是空边还是有边,一切都是不合理的。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显现呢?因为诸法的本性是空性。若诸法的本性不是空性,那就不能有这些显现。

    我们讲了很多,有暂时安立的,也有究竟安立的。如果站在大空性的角度去讲,都是合理的;若是远离大空性,站在二边的角度去讲,因为堕落二边了,所以都是不合理的。

    于此理得诚信门,即是缘起性空道,
    若于现空生定解,则于无有盈与亏,
    净等坛城性之中,世间空与不空等,
    不可思议之法性,内心定生深法忍。

    “于此理得诚信门, 即是缘起性空道”:对诸法最究竟的实相——现空双运的真理生起豪不怀疑的诚信之门,即是对缘起性空的道理生起定解。

    “缘起”主要是相上,“性空”主要是体上。缘起是显现法,是站在显现上而安立的。若是缘起法,就不是实有法、成实法。若是成实法,就不是缘起法。在体上所讲的性空,不是一个单单一个空,不是断灭。它是和现相不离、不二的。缘起性空是甚深的道理,也是诸法究竟的实相,对此应能够生起定解。若自己对此有特别具足的信心,豪不怀疑,才是生起定解。

    “若于现空生定解”:若于现空双运这样的真理生起定解。

    “则于无有盈与亏,净等坛城性之中”:“无有盈与亏”就是没有增减的意思,不增不减。诸法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平等的坛城之自性。一切法本来就是清净的、圆满的,本来就是空性的,本来就是平等的。此实相、光明是本具的,通过修行也没有增没有减,本来就是这样的。当对现空双运的真理生起定解时,我们也可以领悟这样一个真理,到达这样一个境界。

    “世间空与不空等, 不可思议之法性”:这些世间法的“空”与“不空”,空即是不空,不空也即是空。在我们的思想、语言中,二者是矛盾的、冲突的;但是在诸法究竟的实义上,这都不矛盾,是超越我们言思范畴的,所以是不可思议的。

    “内心定生深法忍”:当内心真正生起这样一个定解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地接受这些甚深的法义。一般凡夫对这些远离和超越言思的法义很难领悟、证得。很多人都堕入了二边,没有真正抉择到此真理;还有些人一听到空性、无我,心里就会生起畏惧感,这都是属于不能堪忍。只有你真正对这样的实相生起定解的时候,才能够接受这些甚深法义。

    见一尘中尘数刹,刹那亦能现数劫,
    依实空幻之定解,趋至如来行境中。

    “见一尘中尘数刹”:对现空双运这样一个究竟的实义生起了定解的时候,才能够真正了悟、亲见“一尘中尘数刹”。在《普贤行愿品》里讲,“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个微尘当中可以容纳整个微尘数的刹土,整个微尘数的刹土可以融入一个微尘当中。

    一个微尘当中显现整个微尘数刹土,是不是微尘变大了,所以才能容纳这么多的刹土?不是。是不是刹土变小了,所以可以显现在一个微尘上面?不是。微尘没有变大,这些刹土也没有变小,但是的的确确可以在一个微尘上现整个微尘数的刹土。

    如同米勒日巴钻牛角一样,牛角没有变大,米勒日巴也没有变小,但是的的确确可以钻进去,这就是诸法的本性。若通过神通或者咒力,使米勒日巴变小或者使牛角变大,然后米勒日巴钻进去了,这都说明不了诸法的实相,也体现不了诸法的本性、自性。一般的神通都是我们言思的范畴,属于世间的。

    诸法的实相、诸法的本性是什么?米勒日巴没有变小,牛角没有变大,他能钻进牛角,这才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言、不可喻的,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这不属于我们言思的范畴,真正属于出世间的。诸法究竟的实相、诸法的本性就是这样的,所以这都是可以的。

    同理,微尘没有变大,刹土没有变小,一个微尘的的确确可以容纳所有微尘数的刹土。为什么?因为诸法的本性是大空性。只有真正了达了这个真理,才能够明白、证得,才能够真正做到。就如同米勒日巴一样。

    现在,佛菩萨就是以此境界引导我们去思维,在一个微尘当中有无数的刹土,一个刹土中有无数的佛及眷属,因此,佛菩萨到处都有,主要是自己的心要到位。若是自己的心清净,清净的刹土哪里都有,佛菩萨到处都有。如果自己业障消了、心清净了、相续没有被染污,随时都在净土,随时都可以亲见佛菩萨。

    “刹那亦能现数劫”: 刹那没有变长,无数的大劫没有变短,但是确实可以在一个刹那中现无数个大劫,无数个大劫也可以变成一个刹那。

    有很多与此相关的公案。有一个人非常喜欢马,一天中午他在家里喝茶,他的太太在旁边织毛线。他的一个朋友牵着一匹马在外边喊他,他出去后看到那匹马特别好,就骑上去试一试。马载着他跑得越来越快,最后到了一个陌生的森林中。森林里空荡荡的,他一路寻到了一户人家,家里有母女两人。因为找不到回去的路,就暂时安顿在这里。过了很长时间,最后和那个姑娘产生了感情,两人结婚并生有三个孩子。他平时就以打猎为生。后来老太太也去世了,剩下一家五口,生活也很幸福。有一天,他俩在河边洗衣服,三个孩子在旁边玩耍。突然,最小的孩子不慎掉到了河里,其他两个孩子去救弟弟,不幸也被水冲走了。他的妻子发现后,哭着去救这些孩子,也被水冲走了。全家人都被水冲走了,他悲痛欲绝,就想跳河自尽。此时,他突然醒过来。他返身回到屋里,发现原来的太太还在织毛线。他问他的太太:“这一切怎么回事?我怎么了?你怎么还在这里做这个?”太太很惊讶:“你是不是中邪了?你不是刚出去吗,看看你碗里的茶还热着呢。”

    诸法就是可以这样显现的。在他的境界当中,他确实经历了很多事情,短短几分钟内就经历了几十年的漫长过程。这个公案也说明,无数个大劫可以变成一个刹那,一个刹那可以变成无数个大劫,但是这个时候刹那没有变长,大劫没有变短,的的确确可以这样。诸法的实相就是不可思议的。在我们凡夫的言思上,是无法能够相信的。只有你真正了达了诸法的实相、真理,才真正能够见到、体会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依实空幻之定解,趋至如来行境中”:“空幻”指一切法都是如幻如梦,都是空性的。若对诸法的实相有这样真实的定解,才能到达佛的境界。若没有对现空不二的真理生起真实的定解,你再努力、再精进也不可能到达佛的境界。所以要达到佛的境界,就要靠定解,即要对诸法的实相、真理生起定解。

    丁三(建立自宗)分三:一、总说共同观点;二、别说大净等无二;三、以不可思议方式结尾。

    戊三、以不可思议方式结尾:

    故于无偏之自现,远离一切诸偏堕,
    不可思议基法界,法性何者均不成,
    显现空性双运等,仅是宗派术语义,
    纵经百年勤思维,若无宿修成熟因,
    具大智慧极精进,然却不能通达也。

    “无偏之自现”、“远离一切诸偏堕”、“不可思议基法界”、“法性何者均不成”、“显现空性双运”,这些术语都是在讲诸法的实相。

    “无偏之自现”:诸法本具的这些都是自然而然显现,既不偏于有,也不偏于无;既不偏于空,也不偏于相;既不偏于生,也不偏于灭;既不偏于增,也不偏于减。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远离一切诸偏堕”:诸法的本性远离一切偏堕,不偏于是方,不偏于非方,远离是非之方;不堕有边,也不堕无边,远离有无二边。

    “不可思议基法界”:“基法界”也就是诸法的本基,也是自己的自性。它远离一切八边戏论,所以是不可思议的。

    “法性何者均不成”:诸法的法性中,有无是非等何者都不成立,都不是实有,都是空的。

    “显现空性双运等”,显现和空性双运,现相和空相不二。

    “仅是宗派术语义,纵经百年勤思维,若无宿修成熟因,具大智慧极精进,然却不能通达也”:对于上述这些宗派术语,仅仅是其名称上的含义,纵然你在百年当中精勤思维、观察,若是自己在宿世当中没有通过修行积累资粮,或者这些因缘没有成熟,即使你再聪明、表面上再精进,也很难通达。

    若想通达这些术语的含义,要靠宿世的善根、福德。如果没有善根、福德,对这些术语的名称连听都听不到,更不可能去思维。现在我们能够听到并且能够思维,虽然很多人还没有生起真实的定解,但是相续中也生起了相似的定解,这就说明宿世当中也积累过善根、福德,在宿世当中也修习过大乘妙法,所以今生才有这样一个机缘、条件。

    现在我们能够遇到如此殊胜的法,这是宿世修来的的福报。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所以大家要珍惜!真的不容易,别错过!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个解脱的机会啊!我们现在是在人间,感受不到那些很严重的痛苦,但是我们也已经感受到了这些很不可思议的痛苦。将来若是堕落了,所受的苦就更难以忍受,出苦无期。所以这次是机会。

    不要向那些世人学。世人就是世人,他们是愚痴、颠倒的,我们不能跟着他们愚痴颠倒啊!为什么为了一点点的利益,就要失去这样一个解脱的机会呢!

    得到人身,闻到佛法,尤其是能够思维这样一个甚深的真理,这是多好的一个机缘!为什么还那么愚痴呢?死期是不定的,随时都会有死亡的可能,随时都会死!你看你现在造下的业,死了以后,你是要感受果报的。什么是恶?以贪嗔痴所做的一切都是恶。在贪心、嗔恨心、愚痴的状态下,所做的一切都是恶,都是堕入恶趣的因。有因就会有果,不可能没有果。春季开始种地,无论种的是瓜还是豆,到秋季的时候一定会发芽结果的。同样,你造恶业了,种下了恶因,将来一定会感受果报的,大部分都在恶趣。真的,大家好好想想,在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里,所要感受的痛苦真是难以忍受啊,出脱无期啊!

    我们大部分人都看不到地狱道的众生、饿鬼道的众生,所以我们很难衡量他们的痛苦。但是我们能看到畜生道的众生。你们有没有看过《人间地狱》、《动物世界》?那些动物互相残杀、互相吞噬,一刹那也没有安心的时候,一刹那都没有快乐的时候,一直处在恐惧的状态中,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随时都会死。还有些动物每天都被杀、被吃。这些众生就是明天的你、明天的我们,被煮、被烤、被杀、被吃。

    今天你不死,你有什么把握?今晚你不死,你有什么把握?死了以后不会堕入地狱,你有什么把握?你不投生为这些旁生,你有什么把握?没有!一定会的,你就要感受这些痛苦了。那个时候你一定会后悔,你一定会害怕。业力现前的时候像洪水一样,谁也拦不住,一切都晚了。

    真的,大家别再糊涂,别再错过。主要是因果正见,相信因果,拿因果来衡量自己,拿因果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别人看不到了,别人听不到了,就觉得没有什么事了?什么坏事都做,什么坏事都干。在别人面前、在上师面前、在道友面前,装得很好。你能起欺瞒过上师,你能欺瞒过道友,但是你能欺瞒阎罗王和那些狱卒吗?你可以躲过暂时的评论或是非,但是你能躲过因果吗?不可能的。

    不要再愚痴,不要再颠倒,修行是个人的事,解脱是自己的事。若是真心想修、想解脱,应该当面和背后一致。佛菩萨无处不在,善神护法无处不在,你所做的一切他们都一目了然、一清二楚。什么叫戒律,什么叫誓言?这是不能有当面和背后之差别的。若是有当面和背后之差,这不叫守护誓言,这不叫守护戒律。上师三宝是见证者,因果是标准。上师三宝无处不在、无所不知,因果是不虚的,你所造的恶业或所修的善法,都给你记得一清二楚、丝毫不爽,到时候都会翻倍返给你。造恶业了就要遭受恶果,修善法了就可以享受善果,这是不虚的。信佛就要信因果,学佛就要学因果。

    尽管现在我们做不到彻底不造业,但是不能造不该造的业吧!学来学去,修来修去,连造业都不会,愚痴到什么程度了?若是你做不到不造业,就造一些轻一点儿的恶业,少做、轻做,也可以啊。但是你现在所造的业,越来越重了,越来越多了。不用说一个学佛的人,连基本的人的标准都没有做到。

    业和业不一样。你看看是什么地方,是什么身份,是什么对境!不要让自己走进绝望吧!你断送的不是生命,而是慧命。你失去的不是一个吃饭或穿衣的机会,而是永远解脱的机会。今天没有吃的、穿的,这不是什么问题;失去了解脱的机会,断送了自己的慧命,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啊!

    都已经在上师面前立下过誓言。这些誓言也许变成妙药,让你解脱,甚至让你圆满;也许变成恶魔,折磨你,让你痛苦,让你下地狱,出头无期。真的,大家要想好,解脱是自己的事,成就是自己的事。

    你造业了,要自己感受痛苦。这几天我们都在讲空性,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诸法的实相真理是现空不二,它不是一个单空,不是什么也没有。诸法是空性,但是因果作用仍然有,缘起的作用仍然有。所以大家要相信因果,好好地取舍因果。虽然现在我们做不到彻底不造业,但是少造业!别造那些严重的恶业!今生来世都没有好处。失毁誓言的人今生也不会有好的结果,若是不相信,你们就试一试!来世的果报就更不用说了,就是要堕落金刚地狱的。

    人世间有什么可留恋的?在世间混的还不够啊,被痛苦折磨的还不够啊?怎么还没有感觉到呢?真是愚痴!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假的,哪有什么可留恋的?这一切都是痛苦的,哪有什么快乐?真的!

    别错过这么好的一个机缘吧!对我没有什么,但是你自己的损失太大了!若是错过这样的一个机会,也许现在你不一定能意识到,但是等将来你意识到甚至后悔的时候,已经晚了!一般的人是不会意识到的!如同前面所讲过的,“在具有智慧的人面前才能成立这一切、才能了达这一切。”一个凡夫、一个愚者,能意识到吗?能明白吗?你到山上来修法,不是为了上师,也不是为了道友,而是为了你自己。为什么?解脱是你自己的事,成就是你自己的事。真的,别错过吧!

    是故一切诸宗派,最终究竟深奥义,
    正法善说之百川,汇此大海真稀奇!

    “诸宗派”指显宗和密宗的一切宗派,显宗有有部、经部、唯识宗、中观,密宗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藏地有格鲁派、噶举派、宁玛派等,汉地有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无论是格鲁派还是噶举派,一切宗派最终都要到达九乘之巅——大圆满。无论各宗派如何抉择、强调,最终的、最究竟的深意都要归纳到自宗宁玛派的大圆满里。犹如十方的百川之水,最后都要归入大海。同样,这些善说到最后也是要汇入自宗大圆满里。这真的是极其稀有!

    《定解宝灯论》讲的是现空不二的实相真理,但是这个“现”不是一般的显现,而是光明、大光明,最终讲的就是大圆满。一切宗派最后都要到达这个地方,一切善说最后都要归入这样一个真理上,所以是极其稀有。

    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分四:一、缘起;二、遮破他宗;三、建立自宗;四、摄义。

    丁四、摄义

    其余现相皆不定,具迁变性而显现,
    究竟双运之智慧,彻见真义无迁变。

    “其余现相皆不定,具迁变性而显现”:在佛的智慧、境界里,现相和实相是同一的。除此之外,其余的现相和实相是不一致的,都是不稳定、变化的,都是不可靠的。

    “究竟双运之智慧,彻见真义无迁变”:以二谛双运之智慧,才能彻底见到诸法最究竟的真理,这时才不会变,不会退转。实相和现相彻底同一的时候,显现才不会变,不会退转。若是实相和现相还没有同一,一切显现都是变化的,都是不可靠的,都是不坚定的。

    第六道题在七道题中是最难的一道题目,其中有很多甚深的含义。大家一定要重视,反复地思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今天接着讲《定解宝灯论》,《定解宝灯论》共有七个问题,今天开始讲解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

    佛法分小乘和大乘,小乘分有部和经部,大乘分唯识和中观。此处主要讲中观。中观主要是龙树菩萨所宣讲和弘扬的,其主要论典是龙树菩萨所造《中观根本慧论》,即《中论》。中观有自续派和应成派。后来的一些大德们在注释《中论》的时候,观点上出现了分歧。如佛护论师所抉择的是远离戏论的大空性,他认为这才是龙树菩萨的究竟密意,也是中观最究竟的一个见解。这个观点也是后来应成派的观点,但是他当时并没有真正成立应成派。清辩论师遮破了佛护论师的观点,自己成立了中观自续派。之后,月称论师承许佛护论师的观点,又遮破了清辩论师的一些观点。他在佛护论师的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观应成派。再后来的一些论师们,有些承许自续派的观点,有些承许应成派的观点。藏地的一些大德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因为应成派所抉择的空性才是最究竟的空性,所以大部分大德们持应成派的观点。

    应成派在将缘法抉择为大空性的时候,是有所承认还是没有承认?这是此处所问的问题。

    中观的自续派肯定是有承许的。中观有两种:后得名言之中观和细微入定之中观。自续派所抉择的中观是粗大后得之中观。“后得”指菩萨出定的时候,即“后得名言”。 在后得名言上,二谛是分开的,都在各自的位置上互不干涉地独立存在。无论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以各自的观察量观察的时候,都是承许的。在胜义谛上,是空性;在世俗谛上,是如实地存在。他们认为,柱子、宝瓶、人或动物等这些法,在世俗谛上是存在的,但是在胜义谛上是不存在的。他把二谛分开这样抉择,因此肯定是有所承许。

    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是细微入定之中观, 即菩萨入定的智慧——根本慧定的所见。应成派抉择万法为远离戏论的大空性,“离戏大空性”指的就是细微入定之中观。此中是否有所承许?

    若是有承许,就有法存在了。而在菩萨的根本慧定前,是远离有无是非任何属于戏论的法的。若是有法,就以四种方式存在,即有有、无有、是有、非有,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方式。有、无、是、非,这都是戏论。在菩萨入定的时候,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所以此时没有任何所承许的法,不存在任何法。若此时还有承许,那就有法了。若有法,那就有不空的,就不能说一切皆空性。

    这个问题讲的是一个很主要的甚深的道理。讲中观的时候,将万法抉择为空性时,这也是个很大的疑问,也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很深奥的理义。

    全论分三: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分三:一、依教理广说;二、依殊胜窍诀略说;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分七: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三、入定有无执著相;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五、二谛何者为主要;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分二: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二、分说宁玛巴自宗

    丁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分三:一、破除无承认之观点;二、分析有无建立自宗;三、破除有承认之观点。

    戊一(破除无承认之观点)分二:一、说此观点;二、于彼破除。

    己一、说此观点:

    分析离戏大中观,是否有所承认时,

    应成派通过这些逻辑,尤其是不共同的逻辑进行分析,在万法抉择为大空性的时候,是否有所承认?这句是所问的问题,也是个缘起点。

    “离戏大中观”指的是应成派。应成派有很多逻辑,如共同五因(逻辑)和不共同四因(逻辑)。共同逻辑是指应成派和自续派所共同具有的,主要是在龙树菩萨的《中论》里所讲的。不共同四因是应成派自己独有的。

    我们要见到诸法最究竟的实相——大空性,只有两种方式,比量见到或者现量见到。我们通过逻辑分析,明了实相,这是比量。通过修行消业、积福,相续成熟的时候,通过上师的窍诀,能够亲见诸法的究竟实相,这是现量。

    在显宗里,主要是通过逻辑分析而通达实相,这虽然不是真实的亲见,是比量所见,但是它是相似的。我们通过此相似的定解或智慧再修,最后就能够现量见到。

    在密宗里,通过一些气脉明点的方法,或大圆满里通过一些殊胜的窍诀能领会、证悟实相,但是这些都必须要有消业、积福的基础。

    我们现在是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去证悟实相,即大空性。

    旧派上师同声说,中观自宗是与非,
    及有无等均无有,故许无有何承认。

    “旧派上师同声说”: 雪域的中观从时间上分为前代(前中观)与后代(后中观),也可以说旧派和新派。前代一些大德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任何承许。

    “中观自宗是与非,及有无等均无有”:“中观”这里指应成派。应成派在自宗的宗义上,没有是非有无,都是不存在的。

    确实如此,通过逻辑、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属于是非有无的任何法都是经不起观察的。在胜义谛观察量面前,都是无有,都是空的。

    “故许无有何承认”:所以没有什么可承许的。既不承认有,也不承认无;既不承认是,也不承认非,任何法都不承认。

    他们有很多非常尖锐的逻辑,通过这些逻辑去分析的时候,任何法都能抉择为空。无论是有边还是无边,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能够抉择为大空性。他们认为,既然找不到任何法,就可以确定没有,所以不承许。

    应成派所抉择的是细微入定中观,所抉择空性的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是菩萨的根本慧定的所见。在菩萨根本慧定面前,任何有无法都无法能够见到,都不存在,所以不能承认任何法。

    如果不承认任何法,那么柱子、宝瓶以及因果、轮回等这些法怎么办?他们认为,在名言上是有,但是名言上有不等于有,在胜义谛上没有就等于没有。他们也承许世俗谛上有,在我们无损害的六根识前面有,在凡夫的见闻觉知前面有,但是这个有不等于有。因为与菩萨的入定慧一比,世俗谛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正量,所以其上所安立的这些世间名言都不是正确的,都是迷乱的。

    他们认为,名言上有不等于有,胜义谛上无就等于无,所以就完全确定任何时候都是无,没有任何的承许。这是错误的,既有不承许的时候,但是也有承许的时候,在名言上都还是要承许。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也是有原因的。

    佛在经中也讲过,若是这些六根识的所见都是正量,那么圣道菩萨入定慧的所见就不需要了。既然它们就是正量了,就肯定是诸法的实相、真理。那么,菩萨入定的所见就肯定不是实相,因此也就不需要了。这是不可能的。菩萨入定慧的所见是通过正确的方法去观察、修行而最后证得的,不可能不需要。所以菩萨入根本慧定时的所见应该承许为正量,其他那些都不是正量,都是非量,都是不正确的,都是迷乱。

    龙树菩萨也讲过“我无承认故,我即为无过”。月称菩萨在《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中也讲过,他没有任何承许,所以是无过的。若是有承许,就肯定是有过的。清辩论师你们是有承许的,所以躲不过一些过失,肯定是有过的。虽然现在通过言思、逻辑去分析的时候,没有办法将四边同时抉择为空,只能轮番地抉择。因为名言就是如此,它就是这样分别的。但是我不承许。在将有边抉择为空的时候,我没有承认无边;将无边抉择为空的时候,我没有承认有边;将有无边抉择为空的时候,我也没有承许非有非无边;最后将非有非无边抉择为空性的时候,我也没有承许有无边。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抉择的是远离四边的大空性,同时也没有任何承许。名言上的这些法在无损害的六根前面是承许的,但是我不承许。这是它们的所见,不是我所抉择的,也不是我应该承许的,这不是我自宗的承许。

    依据佛经以及龙树菩萨、月称菩萨的教言,旧派的这些大德们认为,没有任何承许,任何时候都是空,名言上有不等于有。可见,他们太注重胜义谛了,就轻视了名言谛。他们认为,在名言谛上有不等于有,在胜义谛上无就等于无。

    新派(后代中观)的观点是任何时候都有承许。他们认为,前代中观这些大德若一口咬定就是无,无承许,就是一个断灭法。若任何法都没有了,柱子、宝瓶、因果、轮回以及基道果这些法都没有了,这是断灭,不是大空性。这也确实是旧派的一个过失。

    新派的观点又着重于“有”了。他们认为,柱子是亲自见到的,火的热性是亲身体会到的,这些虽然都属于世间法,但是都是一些正量所见。若是正量所见,那必须得有,任何时候都得有,抉择胜义谛的时候也应该有。所以他们认为柱子等法一直都有,无论是世俗谛上还是胜义谛上都有。胜义谛上有,也不是在观察量面前有,在观察量观察面前是没有的。他们把宝瓶、柱子等名言谛上的法都留下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他们认为,在世间观察量上有就等于有,在胜义谛的观察量上没有不等于没有。因为什么?以胜义谛的观察量观察时,没有的是成实,不是宝瓶或柱子。无论是宝瓶还是柱子,它们本身不是实成,所以它们可以有。以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没有找到的是实成。宝瓶不是实成,柱子不是实成,所以宝瓶和柱子都可以有,在名义上有,不是在胜义上有。如前面所讲的“柱子不以柱子空,而以其上实成空”,他们就是这种观点。名言上有等于有,胜义上没有不等于没有。

    对此应该分开抉择。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确实是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上面,没有任何法可承许。旧派在抉择的时候,通过很多逻辑分析的方式去分析,确实是有无等一切法都是不存在、不成立的。因此在究竟的胜义谛上,没有任何承许,都是无。但是,这不等于在世俗谛上没有。所以自宗认为,胜义谛上无等于在胜义谛上无,世俗谛上有等于在世俗谛上有。世俗谛是世俗谛,胜义谛是胜义谛,二者不能混。这是遍知龙钦巴大士的一个善说,也是麦彭仁波切具有特色的一个观点。无论是旧派还是新派,无论是前代中观还是后代中观,都没有这么好的说明,没有如此正确无垢的观点。这是自宗的一个特点,大家要明白。

    己二、于彼破除:

    自宗诸论中承认,道果缘起宗派理,
    同时名言推与他,句义二者均相违。

    如旧派这样一概而论,认为任何时候都无承认,这是不应理的。为什么?

    “自宗诸论中承认,道果缘起宗派理”:“自宗”是指中观应成派。“诸论”指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入中论自释》、《中观四百论大疏》,寂天菩萨的《入行论》。月称菩萨、寂天菩萨都是中观应成派的论师,所以这些论典也都应该是中观应成派的论典。

    在这些非常正确、可靠的论典里,都非常明确地承认了很多世俗谛上的法。比如,此派基道果的义理,基是二谛双运,道是二资双运,果是二身双运。还有依据《十地经》而讲的五道十地,五道包括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十地是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一直到十地。讲果时,阐述了十力四无畏、五种智慧、五身佛等很多无漏的功德。还有轮回、因果、无常等很多说法。《入菩萨行论》里也讲了很多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等因地的修法。若是你没有任何承许,就已经违反了他们的观点。

    “同时名言推与他,句义二者均相违”:他们认为,所有名言上的这些说法都是他宗的观点,或者都是在那些无损害的六识前面存在或承许的,不是自宗的承许,所以都不是自宗的观点。

    “句”是指他们的论典。“义”是指其意义。若将所有名言上的这些法都推到他宗上面,第一,违背了他们论典的内容。中观应成派的大德的主要论典里都有承许,你若是说无有承许,就相违了他们的论典。第二,相违了其意义。在意义上确实是有这些,不能不承许。比如,认真修道,最后能成就,也能获得如是的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缘起法、因果法都是无欺的,都是事实存在的。因此,不能说任何时候都不承许,不能说任何时候都没有。若是任何时候都没有,这与我们亲眼所见、亲身体会的这一切相违背。

    可见,你们的观点既相违实际的情况,又相违了论典内容,所以这不是正确的说法,是可以遮破的。

    戊二、分析有无建立自宗:

    龙钦绕降如是言:中观有无承认否,
    旧派大德执一方,各宗均有功与过,

    “龙钦绕降如是言”:遍知龙钦巴在《如意宝藏论大疏·白莲花》中有如是的教言。

    “中观有无承认否,旧派大德执一方”: “中观”指应成派。应成派有承认还是没有承认?前代那些中观论师、大德们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无承许,有的认为有承许,各执一方,都没有一个圆融的说法。

    比如,瓦萨尊者是藏地的一位大德,他有四位心子(得意弟子),其中藏瓦加利认为,应成派任何时候都无有承许;而玛夏香秋则认为,应成派有所承许。他们各持不同观点,后来的随学者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也没间断过。

    “各宗均有功与过”:各自的观点都有功德与过失。“功”是正确之处。“过”是不正确之处。

    若认为任何时候都无承许,这个观点有正确之处,也有不正确之处。

    其正确之处是什么?应成派通过这些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确实都是不存在的,是无承许的。他们抉择的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是菩萨根本慧定的所见。在根本慧定面前,无有任何法,息灭了有无等一切边,息灭了一切戏论,所以没有任何可承许的。我们现在通过这些观察量去抉择的时候,只能抉择到接近的、相似的。应成派抉择的是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所见,此时任何缘法都可以抉择为空,没有任何一法经得起观察,所以可以说是无承许。

    其过失是什么?虽然在根本慧定前没有,但是在后得名言上有。“后得”是指出定的时候。入定的智慧前没有,出定的智慧面前有。出定的时候,二谛都如实存在,所以在这个上面有,有“有”的承许,也有“无”的承许。若是在名言上没有,那就是彻底没有了,那么你所抉择的这个空性就是个断灭法,不是大空性。所以若说任何时候都没有,就有过失。

    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柱子、宝瓶、人、佛等法任何时候都存在,这些法在名言谛上成立,应该任何时候都有。虽然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观察的时候没有,但是这个没有不等于没有,所以这些法还是有。若认为没有,就是断灭法,根本不是空性。若认为任何时候都有承许,这个观点也有其功德和过失。

    其正确之处是什么?在后得名言上,确实是有。其实我们建立自宗、遮破他宗,都应该是站在后得名言的角度上而进行的。在入定的状态里,哪有遮破他宗、建立自宗等这些分别?在菩萨出定的时候,站在这样的角度和境界里,才有胜义谛和世俗谛。世俗谛上都是存在的,柱子、宝瓶、因果等缘起法都是无欺的。所以可以说有承许,这是正确的。

    其过失是什么?以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一切法在胜义谛上都是不存在的,在菩萨入根本慧定前都是不存在的,中观应成派抉择此见解的时候,是没有承许的。所以在这个时候若是有承许,这是错误的,也是个过失。

    是故本人之观点:衡量胜义实相时,
    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认?
    故而究竟之自宗,即是实相之所许,
    由此辩论等之时,依照本性无所许,
    后得道果诸安立,互不混杂而承许,
    此后如实释此理,即是我之善说力。

    “是故本人之观点:衡量胜义实相时,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认?”所以我本人认为,衡量胜义谛实相的时候,在本性当中皆不成,任何法都皆不成立,都是空的。因此有什么可承认的?即无承认。

    “故而究竟之自宗,即是实相之所许”:“自宗”是应成派,应成派有暂时的自宗和究竟的自宗。究竟的自宗宗义应该是诸法实相上所承许的。在诸法的实相上面,是有还是无?应该按此来成立究竟自宗。

    “由此辩论等之时,依照本性无所许”:辩论的时候,比如遮破他宗、建立自宗的过程中,应该依据胜义谛的实相,站在这样一个角度上进行。此时,在本性上没有任何的法,都是空性的,所以应该是无所承许的。

    “后得道果诸安立,互不混杂而承许”:“后得”是指菩萨出定的时候。在出定的时候,基、道、果等这些法都是互不混杂而承许的。

    菩萨入定的时候,因为诸法在本性上无有,所以我们以此实相去辨别、抉择,应该是无承许。但是在菩萨出定的时候,二谛是在各自的位置上互不干涉而存在的,道、果、以及因果等名言上的一切法都互不混乱而存在。站在这个角度上,应该有所承许。入定时和出定时的状态都不一样,所以就要分开抉择。

    “此后如实释此理,即是我之善说力”:对此问题,以后若是能这样分开进行抉择的,即是我的善说的加持力。

    在菩萨入根本慧定前,应成派通过胜义谛观察量观察的时候,没有任何法,所以无承许。在出定后得时,名言上都是存在的,应该有所承许。名言上有等于名言上有,胜义上没有等于胜义上没有,互不混乱。

    龙钦巴大士的意思是指:这是我的善说,在此之前没有能够这样正确说明的,以后要是有人这样说,这也是我的善说的力量,肯定是通过我的说法或观点而得出的结论,所以是我的善说的功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今天继续讲解《定解宝灯论》,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

    中观应成派有承许还是无承许?雪域前中观派的一些大德认为,中观应成派任何时候都无有承许。这个观点有其正确之处,也有其不正确之处。如自宗宁玛派的祖师龙钦巴大士在《如意宝藏论大疏·白莲花》中所讲:于此既不应绝对说无有承认,也不能完全说为有所承认,此二者各有其功德与过患。

    为什么说有过患呢?中观应成派也要承认基道果这些法,比如基,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道,讲五道十地;果,讲十力、四无畏等,这些都是要承认的。若是不承认,就无法立下自宗,所以在应成派的最可靠的论典里面也有这些承许。因此若是说任何时候都无有承许,就有此过失。此外,若是任何时候都无有承许,没有所承认之法,那么名言上的如柱子、宝瓶等这些缘起法、因果法,都无法成立。那么自宗中观或空性就是个断灭法,也是断边。

    正确之处是什么?中观应成派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任何缘法都无法能够成立。因为他主要抉择的是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在这样的实相、真理当中,没有任何的缘法。在胜义谛的观察量面前,无论是有法还是无法,都是经不起观察的,可以说无所有,也可以说是无承认。

    雪域后中观派的一些大德有的承许“中观应成派有承认”的观点。前中观派的一些大德里也有持这种观点的,但主要是后中观派宗喀巴大师以及他的一些继承弟子,他们认为中观应成派任何时候应该都有承许。

    宗喀巴大师的著作分前期和后期。他在《三主要道论》、《对任达巴上师汇报书》等前期的著作里,主要讲的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和我们自宗宁玛派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在他后期《了义不了义·辨别论》、《入中论释·善解密意大疏》这两部论典中,主要抉择的是单空,这也是为了度化极少数有缘众生才如此抉择的。宗喀巴大师在究竟密意上和我们宁玛派观点是没有冲突的。宗喀巴大师、龙钦巴大士以及萨加班智达,这三位大德被称为“雪域三文殊”,他们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所以究竟的密意都是同一的。但是暂时为了各自的所化众生,他们所宣讲的观点在表面上也有不同之处。

    宗喀巴大师的一些后代弟子认为,大师前期著作是在他的思维没有成熟的时候所造的,所以都不是他究竟的密意。而后期的两部论典才是大师经过四十多年的研究后所得的结论,才是真正的文殊菩萨的密意,也是宗喀巴大师最究竟的密意。正因为如此,他们一直持“应成派应该任何时候都有承许”这个观点。因为名言上的这些缘法任何时候都是事实存在的。若是胜义谛上不存在,也不等于不存在。

    他们认为,应成派以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柱子或宝瓶的时候,应该是不成立的。若是在观察量面前成立,就是实成法了。一个实成法无论在胜义谛上还是在世俗谛上都是不存在的。胜义谛的观察量所破法应该是成实法,不应该是柱子和宝瓶。柱子、宝瓶都是在名言上存在的,所以再观察也不会变成无、空。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没有, 但是这个没有不等于没有。他们认为,柱子不空实成空。柱子没有实成、宝瓶没有实成,柱子不以柱子空,柱子上面由实成来空。柱子或宝瓶是代表,即所有的缘法都一样,都应该是成立的。在名言上,属于基、道、果的法应该是有的,所以应成派任何时候都是有承许的。

    这个观点也有其功德和过失,即正确和不正确之处。在名言上,因果法、缘起法都是有。有是在名言谛上有,不是在胜义谛上有,中观应成派对此也有承认,因此应成派也有承许的时候。这是其正确之处。

    但是当中观应成派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任何法都是不承认的。他们认为,此时将二谛分开抉择就好了,即不承认这些法在胜义谛的观察量面前存在,但承认这些缘法在世俗谛的观察量面前存在。其实,这个时候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就是大菩萨入根本定慧所见。在入根本慧定面前,任何法都不能承许。当时,月称论师在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承许。若是承认任何一个法,就都会成为实成法,这是不应理的。虽然他们没直接承认在胜义谛观察量面前有,但是若柱子、宝瓶等属于名言谛的法仍然存在,就相当于在胜义谛的观察量面前承认一样,那么都会成为实成法。这是其错误之处,这个过患非常大。

    龙钦巴大士的密意就是这样的,无论是承许任何时候都无承认、无有法,还是承许任何时候都有承许、有所法,这都完全是错误的,根本达不到真正中观的见解,都有各自的过失。

    丁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分三:一、破斥无承认之观点;二、分析有无建立自宗;三、破斥有承认之观点。

    戊三(破斥有承认之观点)分三:一、说此观点;二、于彼破斥;三、无遮单空非为究竟见之理。

    己一、说此观点:

    依之雪域有智者,再三竭诚而建立,
    自宗存在承认方。

    “依之”的解释也有很多不同说法。此处指:月称论师、寂天菩萨在《入中论》、《入菩萨行论》等这些论典里,阐述了很多自宗所承许的道果等法。如月称菩萨的《入中论自释》里有很多十地、五道的内容,这些都是依据《十地经》而宣讲的。还有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里也讲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等很多因地的修法。自宗对此都是承认的。我们这样解释比较通顺合理一些。

    雪域的一些大德通过各种教证、理证,持有“中观应成派任何时候都有承许”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属于名言谛的这些法,任何时候都有。

    按时间划分,雪域有前中观派和后中观派,即前代和后代。前中观派这些大德中也有持此观点的,但主要是后中观派的一些大德,尤其是宗喀巴大师以及他的这些弟子,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通过各种逻辑和推理方式去建立此观点。如“柱子不以柱子空,而有其上实成空”,这些也都是为了说明此观点,他们非常执着这种观点。

    己二、于彼破斥:

    实际彼等未分析,本义何者均不成,
    故亦难有承认边。

    “实际彼等未分析”:实际上,他们也没有仔仔细细地分析。

    “本义上何者均不成,故亦难有承认边”:若是你们仔细分析,在诸法最究竟的实相、诸法的本性上面,任何法都不成立,都是空的。因此“有承认”的观点也是很难成立的。即使他们也靠各种的教证、理证,也有很多种的逻辑和推理方式,但是都很难成立此观点。

    所谓中观之自宗,中观派需以理证,
    如实衡量究竟义,除此之外非自宗,
    因为中观自衡量,彼等悉皆不成立。

    所谓的中观派的自宗是什么?就是以他们的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的时候,就是所能够得到的这个结论,才应该是他们自宗的宗规。他们也靠教证、理证,尤其是靠理证,即用这些观察量仔仔细细地去观察,最终得到的结论应该是自宗的宗规。中观应成派通过衡量方式去衡量的时候,有无等任何法都是不成立的,所以中观应成派自宗应该是没有承许的。

    “所谓中观之自宗”:“中观”指应成派。“中观之自宗”指应成派自宗的宗规。

    “中观派需以理证,如实衡量究竟义”:“理证”主要指中观应成派他们自己的胜义谛的观察量。他与自续派有共同五大因,其自身有不共同四大因,这些都是观察量。中观应成派以自己的胜义谛的观察量去如实观察、衡量,最终所得的究竟意义才是中观派的自宗。立自宗宗规就是要这样立。比如,今天我要立自己的宗规,就要通过各种观察量去观察,最终所得到的结论才会设为自宗宗规。现在的辩论之处主要是“自宗有没有承许?”所谓的“自宗”应该如是建立。

    “除此之外非自宗”:除此之外,都不是自宗的宗规。

    “因为中观自衡量,彼等悉皆不成立”:应成派注重宣讲的是细微入定之中观。这是菩萨根本慧定的所见。他们所采取的逻辑分析方式应该也是接近此境界或观点的。在菩萨的根本慧定面前,是息灭一切戏论的,应该都是不成立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应该是无有承认。这是通过观察量观察而得到的一个最终结论,所以中观应成派自宗应该是没有承许的。

    下文是仔细遮破。

    故彼若是所承认,则依观察而承认,
    以理推断能成立,则于胜义谛之中,
    彼承许亦将成立,并成堪为观察性。

    “故彼若是所承认,则依观察而承认,以理推断能成立”:在抉择离戏大空性的时候,若是有承认,应该是通过观察量的观察和推理而最后断定成立的,否则就不等于承认。“以理推断”指通过观察量观察、逻辑推理,最后所做出的判断。

    “则于胜义谛之中,彼承许亦将成立,并成堪为观察性”:若是这样,有、无等都成为在胜义谛当中所承许的,而不是在名言上的承许。为什么呢?通过胜义谛观察量的观察,最终所得到的结果才是胜义谛。这些法都是通过胜义谛观察量观察后成立的,都是经得起观察的。因此就是在胜义谛之中所成立之法了。

    这是他们的过失,他们也肯定不承许。他们认为,以胜义谛的观察量观察的时候是没有,但是这个没有不等于没有,此时在名言上有。但是若是此时在名言上有,那么刚才的“没有”也是有无之间的“无”了,这个“有”也是有无之间的“有”,二者在一个缘法上是相违的,不能聚在一处,即二者不能成为一体。

    在以胜义量观察的时候若是有承许,那就等于在这个胜义谛的观察量面前有所承认,所以就成为在胜义谛上所成立的法了。尽管他们也不承认这个过患,但是这是确实存在的。通过逻辑去推理,通过观察量去观察分析,这个过患就落在了自己的头上,是躲不掉的。如前面所说,若是为自宗,就应该是通过观察量观察的最终一个结论。你们所承认的这些法也是通过观察量观察所承认的,因此虽然你们说是在名言上成立的,但实际上在胜义谛上已经成立了。若在胜义谛上成立,就成实成法了。世界上若有一个实成法,一切法都要息灭,这是一个很大的过患。

    他们也是持应成派的观点。应成派月称论师当时给清辩论师发了三个太过。“太过”就是太大的过患。当时清辩论师在解释《中论》的含义、龙树菩萨的密意的时候,在抉择中观见解的时候,把二谛分开了,即宝瓶、柱子等法都是在世俗谛上有,在胜义谛上没有。这个时候,月称论师向他发了三大太过。因为在万法抉择为大空性的时候,不应该承许任何法,在名言上也不应该有承认。此时若是有承认,就成为以胜义量去观察的时候所存在的法,这样就有三大过失:第一,圣者的入根本慧定成为灭法之因;第二,胜义谛的观察量无法能够将有生法抉择为空;第三,名言谛成为堪忍法,即实成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格鲁派的一些大德们所承许的观点,同样具有这三大过患。如果应成派的观点和他们的观点一致,月称论师给清辩论师发出的这三个过患,就会反过来落到应成派自己的头上,这是不应理的。

    第一,应成派抉择的是入定果中观,这个时候是不能承许任何法的。若是此时在胜义谛上承许法,即是在究竟意义上有存在。而菩萨入定的时候,没有见到任何的戏论法。若本来是有的,但是入定的时候没有了,那么此入定慧就成为了灭法之因,这是第一个过患。

    第二,若以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任何法都应该抉择为空。这个时候若是有承许,即柱子、宝瓶等这些世间法仍然存在,就相当于是在胜义谛的观察量面前所承许的。这样,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也无法能够将这些有生法抉择为空,这是第二大过患。

    第三,名言谛成为堪忍法。属于名言谛的这些法应该是经不起胜义谛的观察量观察的,但是若像你们这样承许,属于名言谛的这些法就都经得起观察而成为堪忍法了。

    后代中观所承许的观点、逻辑与自续派所持的观点和一些逻辑相似,所以他们也有这样的过患。但是他们不能有这些过患,因为他们所持的是应成派的观点。若是这样,应成派给自续派所发的过患,又反过来落到了自己的头上,这是很大的一个过失,是不合理的。

    若非自宗所承认,则违自宗有承认。

    对方认为,柱子、宝瓶等等属于名言谛的这些法存在,但是这些承认不是自宗所承认的观点,只是针对世间而承认的。这些是在名言谛上的承认,不是在胜义谛上的承认,所以不是自宗承认的。

    若是这样,又相违了自己前面的观点。通过胜义谛观察量观察后,最终的结果才是自宗。你们认为这些是应成派自宗的承许,现在又说不是自宗承许,前后是矛盾的。

    自宗观察不观察,已有如此二承认,
    倘若二者定实有,其一或均为自宗?

    “自宗观察不观察,已有如此二承认”:他们又认为,应成派自宗有两个承许,一个是通过观察的自宗的承许,另一个是不通过观察的自宗的承许。比如,在胜义谛上无、空,在世间法上有。一个是有,一个是无,后者是通过观察量观察所承认的,前者是没有通过观察量观察而承认的。

    “倘若二者定实有,其一或均为自宗?”“二者”指两种承许。这二者是不是事实成立的?是不是通过正量而成立的?若是没有通过正量而成立,那也不等于成立。所以他们肯定会说是通过正量而成立的。正量有世间的正量和出世间的正量,即观察量也有世间的观察量和出世间的观察量。通过观察而承认时,所用的是胜义谛正量;不观察而承认时,所用的是世俗谛正量。若两种承许都是通过正量而事实成立的,那么自宗是指其中之一,还是二者都是?

    若谓其一违另一,有并非为所承许,
    倘若无为所承认,所谓有之承认者,
    世俗中亦不合理,唯一承认无之故。

    “若谓其一违另一”:若是只承认其中之一,那么无论是承认有还是承认无,都不能再承认另一个。因为二者是相违法。一个是单单的有,一个是单单的无、单空,这二者是不能双运的。在一个缘法上面,它们是不能圆融的,所以二者相违。若承许有,就不能再承许无;若承许无,就不能再承许有。

    “有并非为所承许”:对方说,自宗不是承许有,应该承许无。

    “倘若无为所承认,所谓有之承认者,世俗中亦不合理,唯一承认无之故”,若是你确定承认无,那就是不承认有。那么你们承许有,这在世俗谛上也不合理。这是绝对承认无,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承认有。“有之承认者”指对方在世俗谛上对有的承认。

    因为什么?你所唯一承认的是无,那就不能再承认有,二者是相违的。空是一个单空,有是一个单单的实有,二者是不能圆融合一的。

    在万法抉择为离戏大空性的时候,世俗谛上也不能有承认。若是绝对性的“无”为所承许,那就是无了。若是无,那么就不能有对有的承许,无论在世俗谛还是胜义谛上都不能有承认。若在世俗谛上不能承认,会不会成为断灭?不会。这是万法抉择为离戏大空性的时候,此时不能承许任何法,否则就会成为实成法,所以都不能承许。

    二者均为自承认,遣除不堪观察法,
    承认以理无害故,二者悉成堪观察。

    “二者均为自承认”:若是有和无二者都是自宗所承认的。

    “遣除不堪观察法,承认以理无害故”:所谓的“自宗”,肯定是通过观察量观察的,是在遣除了经不起观察的不合理的法之后,所留下的经得起观察的法。所以对这些留下的法,若以观察量去观察,也是无有妨害的。

    “二者悉成堪观察”,若是这样,有无二者就都成为堪忍法了,即经得起观察量观察的法。二者就都成为实成法,而非缘起法。

    如是二者不能聚,若聚观察而证悟,
    然如未观察之时,有之念头仍存在,
    是故观察有何用?世俗观察亦不成。

    “如是二者不能聚,若聚观察而证悟”:因此二者不能聚在一起。若是二者都承认,二者就都聚在一起了。若认为二者都是自宗的承许,那么它们就都应该是通过观察量观察的而最后证悟的真相,也就是有和无二者在实际上、本义上都如实存在。

    “然如未观察之时,有之念头仍存在,是故观察有何用”:若是这样,就和不观察之时没有区别了,进行观察又有什么用?

    无论是属于人我执的法,还是属于法我执的法,我们通过观察量的观察,能将这些法抉择为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但是,如果有和无二者在所证悟的实相上实实在在存在,那么执着于“有”的心肯定也存在。若是执着实有的心存在,因此而引起的烦恼也是存在的,那么众生就无法摆脱轮回。如此一来,我们通过观察量观察,然后修行,最后证悟,这些都是徒劳无益,没有任何意义了。为什么?若在究竟实义或实相上,诸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就肯定有执着。这个所取境若存在,那么能取心也是存在的。执着的心有,因有边所引起的烦恼也就存在了,因此轮回也是存在的。如是,烦恼也断不掉了,我执也放不下了,轮回也无法结束。观察和修行都是为了解脱,为了成就,若最终是这样的结果,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世俗观察亦不成”:其实,属于世俗谛的法一观察,都是不成立的,都是空的。你们为什么说有呢?

    可见,“柱子不以柱子空,而以其上实成空”的这种观点有这么大的过失,有这么多的过患,这是不成立的。他们所持的中观也是单空,他们所抉择的空性也是单空,现在要对此进行遮破。

    己三、无遮单空非为究竟见之理:
    若除所破无遮外,无有其余之实相,
    彼执不得现分故,

    “若除所破无遮外,无有其余之实相”:“所破”指所破之法。破除了所破之法,最后所抉择的就是一个无遮、单空,即有无之间的无。

    “彼执不得现分故”:单空是没有现分的,就是一个单单的空、一个没有。

    见修行之一切时,为何不成无所见,
    因修需恒随实相。

    最终他们抉择的应该是诸法最究竟的实相,若是你的见解是无、一个单空,是什么也没有的无所见,那么修也是无所见,行也是无所见,最终什么也没有了。

    我们以见解修,然后以修持改变行为。修行需要跟随诸法最究竟的实相,若认为诸法最究竟的实相为单空,那么以此所持见解,修也成为无所有——什么也不修,行也成为无所行——什么也不行,这就是一个断灭的法。如同前面所讲过的和尚宗,他们可能有这种过失。

    现在也有这样的现象。极少数人认为,“我是修禅宗、修大圆满的,是无所见,所以也就无所修、无所行。”这是错误的。若最终的实相是单空,以最终实相为所见的能取见解也应该是无所见。修持是随见解的,因此修行也成为无所修了。行为是随修行的,因此行为也肯定是无所行了。这才是真正的断灭,是一个灭法。

    我们经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基道果所含摄的任何法都是空的,所以“万法皆空”。但是“因果不空”,见修行都应该是有的,有所见、有所修、有所行,这些应该都是承认的。

    后代中观的这些大德担心,若如前代大德所承许的无承认之观点,那么中观就成为了断灭,就落入断边了。但实际上,他们自己也成为了断灭法,这是过患。

    落到二边的,都是不正确的;不落到二边的,那才是真正的中观,才是真正正确的选择。自宗宁玛派在任何时候,基道果都不离二边、不堕二边,都是以二谛双运的观点而进行抉择的,所以都是合理的。

    麦彭仁波切讲过,若是不堕入边者,无论自宗还是他宗,都是正确的。若是堕入边者,无论自宗还是他宗,都是错误的。这应该是根本。此处所遮破的是堕入二边的观点,并不是分别自宗正确或他宗不正确。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