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净界法师




丙二、为末世示道场方法


  前面的正行是依不生灭心修空假中三观,从耳根而反闻闻自性。在正法像法时代善根很强,烦恼比较轻薄。蕅益大师说:其实到这个地方就够了,但是末法众生问题就比较多,一方面内在善根浅薄烦恼粗重。第二、外在环境的诱惑,障碍特别多。所以必须要有助行,就必须建立道场来产生一种防护的效果。


  (分三:丁一、陈请。丁二、赞许。丁三、宣说)


  丁一、陈请


  阿难尊者慈悲的陈说启请。阿难尊者把他自己听闻经典的整个心态,在这里陈说。先陈说阿难尊者听完经的心得,启请建立道场的方法。


  礼赞启请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阿难尊者整理他的衣服,在大众中起立合掌顶礼,他先陈说听经的心得:


  心迹圆明,悲欣交集。


  蕅益大师说:第一个心是涅槃之心,不生灭心,整个修学的依止处,他的目标。迹指的他整个修行的方法,回家的道路。对于整个修学的目标、跟修学的方法非常的了了分明,没有任何的疑惑。他的心态是悲欣交集,悲昔日之未闻,为什么过去没有听到,白白的流转三界的生死;欣今日之开悟,欢喜的是现在终于开悟了。这里是陈说自己的心得,一方面他为未来末法的众生而启请佛陀说:大悲世尊!我现在已经开悟了成佛的法门(理观),是中修行(事修),已经没有任何疑惑了,整个事修理观都很清楚了。


  引叙佛言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修行的二种心态:


  我过去常常听到佛陀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有一种人是属于菩萨发心,他自己还有很多、很多的见思烦恼都还没有解脱,但是他是发心去度众生。这叫做因人的发心、因地之人,这是第一种心态。第二种人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自己整个身心世界已经圆满觉悟了,然后再觉悟他者,这是如来果人的倒驾慈航乘愿再来。


  我们说菩萨有二种:一个悲增上,一个智增上;悲增上的菩萨是先度众生然后再成佛,智增上的菩萨自己先成佛再度众生。


  看这个意思,阿难尊者是选择第一个,他是属于悲增上。


  愿同菩萨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我虽然还没有度脱(阿难尊者证初果),但发誓愿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陀即将开示如何能让我们安立道场

净界法师

    依止度化末劫的心态,正式的启请。

  正请道场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世尊!此诸众生指末法时代的众生,末法时代的众生有二个障碍,第一、内因障碍,就是障深慧浅,他那个明了的心烦恼障、业障特别多,而且善根浅薄。第二、外缘的障碍,因为去佛久远,所以招感的外在环境,邪知邪见说法的法师特别的多,宣说以邪乱正的相似之法。末法众生内因力薄弱,外缘障碍特别多,应该怎么来摄受他的心,修学大乘的三摩地,应该怎么安立道场,使令末法众生,一方面远离鬼神的障碍,一方面对菩提心能够相续的增上,而没有退转。

  道场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解释场,古时候农业社会,稻米收割以后,它不能马上去壳,要先拿到空旷平坦的空地晒一晒。也就是说,稻要转成米之前要有一个场,在这个地方晒晒太阳,过滤一下做筛选,稻才能够转成米,这叫做场。

  我们在修学道,道指的是观察的智慧,心中正念真如就叫做道。但正念真如你要完全的走下去而没有障碍,你也要有一个场帮助你,才能够远离魔事,才能够产生不退转。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警告所有资粮位的菩萨,他说:所有的成佛之道当中,资粮位菩萨的分段生死,是最难跳脱出来的,因为退转的因缘特别多。

  一、你的烦恼干扰你,很多人刚开始修学很精进,修个三个月一年以后,起烦恼就放弃不再修学,回俗家去了,很多啊!你不能说他不用功,问题他不是不用功,他是有障碍,你也没办法帮他排除,他的道只好被障碍破坏掉了。

  二、鬼神障特别多,你要不修行没事,你一修行,你的冤亲债主就来找你。

  所以在末法时代,建立一个保护自己身心正念的道场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以免产生退转。

  这就是阿难尊者他请示道场的理由,一、远离魔事,二、菩提心能够不退转。

  我们看佛陀怎么回答?

  丁二、赞许

  佛陀是赞许、赞叹阿难尊者的悲心,一方面允许来宣说安立道场的方法。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这时,世尊在大众中就称赞阿难尊者说:善哉善哉(赞叹阿难尊者大悲的发愿)!如同你所问的,末法时代障深慧浅,而且是种种的障碍,邪师说法,鬼神的干扰等等。所以应该如何来安立道场,救护末法众生的善根,在末劫当中的沉溺众生,这是非常重要的,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宣说。

  这地方是整个《楞严经》的正行、正修,耳根圆通是圆满了,以下是它的助行。

  佛陀要怎么样去保护我们已经成就的善根。

  丁三、宣说  (分二:戊一、明根本戒法。戊二、明诵咒治习)

  戊一、明根本戒法  说明根本戒法

  (分二:己一、总显三学以戒为本。己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四种清净明诲—大小乘戒法的区别

净界法师

    己一、总显三学以戒为本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在修习《首楞严王三昧》的道场,就是保护我们止观正道的一个处所。处所有二个:一、戒法,二、咒语,这二个都是保护止观的处所。

  这一大段等于开始讲到大乘的戒法。在讲大乘戒法之前,先把大小乘戒法的观念,先作拢总的说明,这你进入到经文你就容易了解。

  声闻是从事相上来安立戒法,它所摄受的是偏重身口二业,大乘是从理性上来安立戒法,他偏重在收摄这一念心。

  声闻戒的安立他从事相上,他为了要令正法久住,所以声闻戒的制戒,他是随犯随制的,有众生犯戒了,佛陀开始制戒,佛陀不能够在众生没有犯戒的情况之下来制戒,因为声闻戒的基本精神就是从事相上安立。每一个地方,佛陀出世的环境不同,当然制戒有所不同,声闻戒佛陀不能够顿制。但是菩萨戒是约内心安立,我们看《梵网经菩萨戒》,佛陀是一时顿制菩萨戒,不必有人犯戒,它超越时空,不管在什么环境之下都是这样制。

  在这二种不同的精神当中,一个是事相的安立,一个是理性上的安立,就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声闻戒当中戒定慧是独立的,你看我们在天台宗,把小乘教叫三藏教。为什么叫三藏?三藏就是经律论,这三种教法是独立的,叫三藏教。

  我们在学声闻戒的时候,声闻戒法、声闻的定跟声闻的慧是各自独立的,没有人说你持戒就能产生禅定,那是两码子事;你有禅定就能产生无常、无我的智慧?这也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在声闻戒的戒定慧是各自独立的,因为它理观跟事修是分开。

  大乘戒法就不同,它理观当中有它持戒的事修,它持戒的时候也要有理观的帮助。大乘戒法的特色是,三学是互含互摄的。你讲大乘的戒,它一定有大乘的止观的观照在里面,你讲大乘的止观,它一定有大乘的戒法在那个地方防护的。

  大家要把这观念弄清楚,你才知道以下的杀盗淫妄四种戒法,其实跟声闻戒所说的是完全不同。海公一再强调,你要把这一段的四种清净明诲,跟声闻戒的四重戒法是要区隔出来,完全不同。一个是约心安立,一个是约身口的事相安立。

  引律标宗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佛陀在讲道场之前,先讲以戒来当做道场。

  佛告阿难尊者:你过去应该听过我讲到毗奈耶,毗奈耶翻成中文叫毘尼,毗尼翻成中文叫律,调伏的意思。佛陀要我们依止律来调伏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而远离过失,叫毗奈耶。

  毗奈耶当中有三决定义;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准则。佛陀出世有些准则是因当时环境而改变,有些戒佛陀有制,有些戒佛陀没有制,但是有些原则是不能改变的,过去诸佛如此,现在诸佛也如此,未来诸佛也如此,这就是三种不可改变的原则。

  三学次第

    所为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哪三种原则呢?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你读到这个地方,你就知道这是大乘戒,三个是有它的次第的。

  大乘的戒法是摄心为戒,小乘的戒法是收摄身口的,大乘是收摄我们放逸散乱之心,叫做戒,慢慢的收摄久了以后,我们成就一种专注的禅定,由禅定的寂静中开发心中我空法空的智慧。这是三种成就真实无漏功德的修学的方法,依止三种方法而成就无漏的功德。

  蕅益大师他讲到淫戒的时候,他把三种关系讲清楚,他说:淫戒首先先断身业的淫欲,但是它主要思想还依止一念心而修学,依止一念心性而修不淫,不淫它也是空假中三观这样观照,它第一个是达到身业的不淫--摄心为戒,第二内心的不淫--定共戒。蕅益大师讲:这叫定共戒,他的摄心当中已经有一专注的禅定,这个禅定是大乘的禅定。第三个是、断性亦无,那就是道共戒。

  大乘的戒法三学是互含互摄,依止他内心的浅深而安立。大乘戒法它完全是依止一念心,而安立戒定慧,从身业的防护,内心的防护,到最后对治能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四种清净明诲—淫戒(一)

净界法师

    己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

  各别显示大乘的四重戒法,来彰显无漏的功德。

  (分二:庚一、牒征。庚二、详示)

  庚一、牒征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阿难!在大乘的戒法当中,应该用什么样的戒法来摄持放逸散乱的心呢?如此才可以称为大乘佛法当中真正的持戒?

  佛陀先提出这样一个征问,说大乘戒法它是以摄心为本。

  庚二、详示

  (分四:辛一、淫戒。辛二、杀戒。辛三、盗戒。辛四、大妄语戒)

  辛一、淫戒

  戒,禁止的意思,主要是戒止我们身口意的淫欲;戒法是能对治,淫欲是所对治。能所双举叫淫戒,也可叫戒淫,一个能对治的法,一个所对治的烦恼。

  持戒功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持戒的功德

  假若在三界中的六道众生,他的内心已经不生起淫欲的念头。有什么功德呢?不随其三界的生死相续。因为三界就是以淫欲为正性命,以淫欲为生死的种子,既然种子消失了,那当然就没有这种果报。

  说明其心不淫

  你内心当中不淫欲,不是我们平常住在道场,我们平常在那个地方拜佛静坐,这叫其心不淫,不是这个意思,这叫缘缺不生,没有因缘的刺激,你不生起淫欲,这跟这个地方不太一样。

  其心不淫,是说你内心产生一种观照的对治力,一种防护的道场的力量生起、防护力生起。这个地方的其心不淫,其实他是讲出一个目标,后面蕅益大师会解释它的过程,它有三个次第,身业的不淫、意业的不淫,连能对治的心也不可得,最后是觅心了不可得,根本就没有淫欲这个念头生起来。这才叫其心不淫,它是有三个次第。本经在修学淫欲的目标是其心不淫。

  犯戒过失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一个修行者没有调伏淫欲烦恼的过失。

  我们修学大乘的三昧,不管你是修耳根圆通或念佛三昧都好,我们刚开始的目标是要脱离三界的烦恼,如果因地没有在止观当中,建立四种清净防护的道场,没有把最初的淫心加以对治,结果是三界的尘劳是不可能出离的。

  会产生什么结果?纵有多智禅定现前。

  我们在心中听闻佛法产生多闻的智慧,心中能够善巧的分别各式各样的法义,乃至于禅定现前,这地方的禅定应该指的是欲界定跟未到地定,因为初禅以上根本不可能有淫欲的念头。

  假设你在因地没有把淫欲念头调伏,一路的在禅定跟智慧的加持当下,反而助长淫心的势力。然而这样会什么结果呢?有三个结果:

  一、必落魔道,在三界当中,魔道就是以淫心为他的根本,魔道以淫欲为根本。有三种的差别:一、上品魔王。魔王他有什么特色呢?有三种特色:1、欲望炽盛,魔王的贪欲烦恼很重。2、福报很强,魔王在因地的时候很喜欢修福报,他做慈善事业、斋僧、盖道场,他福报特别大。3、内心特别灵巧,他很有智慧。以三种的特色而做魔王,当然这种人是福报很大,禅定智慧也特别高,叫魔王。

  二、中品魔民,他各方面的福德、禅定智慧都次一等的,变成男众魔王的眷属。

    而下品就变成女众的眷属。

  彼等魔民魔女,都有他各自的魔子魔孙,自己都认为自己已经成就无上之道。成为魔道,第一个关键就是先起邪见,自己认为淫欲是种功德之相、不障道!他一定是以这样的邪见产生。

  这地方讲到你因地发心,没有把淫欲的烦恼调伏,结果你整个禅定智慧的加持,反而往魔道的方向去。

  这是讲到它的过失,这以下佛陀对末法众生提出警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四种清净明诲—淫戒(二)

净界法师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预言说:我在的时候当然没问题,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很清楚。但到末法时代有二个问题:一、众生本来就障深慧浅,他也没什么判断力。二、去佛久远,邪见炽盛,造成末法一个魔强法弱的时代,正法的势力已经单薄了,邪知邪见魔法的力量特别的强盛,这时候魔子魔孙就出来活动了,很多很多的魔民、魔女游行于世间。

  游行于世间,干什么呢?广行贪欲。行包括它实际的行动,也包括它口业的宣扬。他宣扬淫欲是种功德之法、是助道之法,来鼓动众生心中的贪欲,而且以善知识自称,使令很多众生受到这种邪知邪见的误导,而堕落爱见之火坑,而失掉菩提正念。

  末法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邪正不分,不知道什么是通往涅槃的路,也不知道这是走向魔道的路,也不知道这是走向地狱的路。有人说:诶!为什么这个人造罪这么重,他为什么不直堕地狱呢?为什么先到魔道去呢?因为他福报还在,他福报很强。一个人要堕地狱之前,他善业要先表现出来,善业很强,他必须要把他的福报花光了以后…………它后面会说,我这些魔子魔孙福报享尽以后是直堕地狱。他虽然心术不正、邪知邪见,但是他可以是修些福报,所以先到魔道里面去受用福报,等到福报享尽直堕地狱。在末法时代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少,所以他们就开始出来活动。

  这是佛陀的预言跟警告。应该怎么办呢?

  诸佛教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要辗转的教化世间人,在修学大乘的三昧,不管是《首楞严王三昧、念佛三昧》,一定要断除心中的淫念,因为这是魔道之因。这是过去诸佛、现在诸佛、乃至于未来诸佛,决定不可破坏的一种清净而明智的教诲。

  应该怎么断?为什么要断淫欲呢? 佛陀就讲出一个道理。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阿难你应该知道,假设我们因地的时候,没有断除我们淫欲的念头,而修行禅定跟智慧,这有什么过失呢?譬如你现在想要吃饭,但是你没有拿米来煮,你用砂来煮饭,用大火来蒸热砂石,希望砂石变成饭,经过百千劫的时间,它只变成热砂。为什么呢?因为砂不是成就饭的正因,因果不相符合。你用有所得的攀缘心,产生淫欲为根本,你怎么能够成就诸佛菩萨不生不灭涅槃的功德?因果不相符。

  菩提之本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假设我们以贪爱淫欲的身心,依止这样来修学佛陀的妙果,在过程当中虽然成就多闻的智慧,乃至于有少分的禅定,但是因为淫心没有断除,皆是淫根,因为你以淫欲为根本,结果是根本成淫,结果所有的禅定智慧都加持在心中的淫欲当中,结果轮转三涂,先到魔道里面享受天福,最后直堕三恶道,是决定不能出离三界的。三界都不能出了,更何况是如来涅槃的清净之果?又怎么能够修证呢?

  应该怎么办呢?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冀。

  本经在断淫心,它的重点在淫机,淫机就是淫欲的念头,一种不如理的作意。前面我们讲到: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六根当中有一个机。

  蕅益大师说:这个机跟前面那个机是一样的。就是为什么六根会活动呢?六根会向外攀缘呢?那当然就是一种无明妄想的攀缘,那个机,那个机关没有把它关掉,六根就动,你把那机关关掉了,六根的功能向外攀缘就熄灭了。淫机亦复如是,就是淫欲心的不如理作意产生的相续。

  那应该怎么断呢?

  要身心俱断,断性亦无。

  蕅益大师说这地方有三个次第:先求身业的断除,这就是摄心为戒;再求内心的断除,因戒生定,定共戒了;断性亦无,道共戒了,能所双亡,惟是一心,这是断性亦无。

  这对诸佛菩萨的菩提涅槃,才可以有所期待、有所希望。

  诸位看看蕅益大师的批注,他老人家讲得很详细。他讲到摄心为戒,要怎么摄心呢?一、所摄何心,二、如何摄心。

  蕅益大师说:摄心为戒,断除淫机,到底你所摄的心是真心还是妄心?

  蕅益大师说:真心你不用摄,真心它好好的,你摄它做什么?多此一举!那自然是摄妄心。

  妄心它没有自体要怎么摄呢?妄心无体,云何可摄?

  蕅益大师说:断除妄心,主要就是不取,不随妄转的意思,这就是断除淫机。断除淫机不是说你都没有淫欲的念头,若你没有欲念那你就不用修行,你就成佛了。当然我们是带着淫欲念头来修学,问题就是你整个修学的因地发心,你要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你要告诉你自己,这不是你要的。但是它有一种等流习气生起来,这时候你要观照,淫欲的念头要不取。

  蕅益大师讲,主要的关系在不取,你观想淫欲的念头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本来就是没有自体。你能够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就是断除淫机方法,这个就是摄心为戒的方法。

  我们会一再说明,大乘的持戒跟止观是相配合的,它主要是不随妄转,不是要你把淫欲的念头全部断掉。那怎么可能呢?

  诸位看看菩萨戒,菩萨戒在断恶念是断相续,任运的现起的它不断。菩萨戒有一个观念,菩萨戒有一条很重要的开缘,它说:

  菩萨为断彼故,生起乐欲,精勤对治,而数数现行无违犯。

  这个菩萨他对贪瞋痴的烦恼已经想要断除,他已经安住在不生灭心,但是烦恼还是不断的活动,但是他已经在对治了,不随妄转,他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这时候不犯菩萨戒,因为你已经慢慢脱离它了。

  最可怕的是你还跟它在一起,而且你还不知到怕,你也不知道它是过失,这是最可怕的!我已经知道这个人不是好朋友,我的功德都被你偷走了,但是你一天到晚跟着我,但是我已经知道你不是我的好朋友。这时候你慢慢对它产生防备心,这时候你开始在断除淫机,这个轮盘一直在动,你把开关关掉了,但是它还有些剩余的势力,这轮盘的机,那个生机被断掉了,断相续心,破和合识。

  蕅益大师讲:断除淫机,关键在不取。不取就是有止观的意思在里面观照力。

  判决邪正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破邪显正

  如我前面所说的,修学三摩地,一定要先端正其心,这才是佛陀所说的正法眼藏。假设有人宣说,淫欲对我们修行是不障道的,而且是有帮助的,这是魔王的邪知邪见。

  有人说:《楞严经》是照妖镜,其实主要就讲到四种清净明诲。我们讲破邪显正,修行你要很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才能够一路的走上去。《楞严经》很强调端正其心,就是你依止什么心态来修学。

  蕅益大师说:我们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你因地发心有错误还看不出来,因为你没有什么福报,但是到后面的时候,你会发现越差越多。有些人开始贪求欲望、贪求名利。

  为什么会这样呢?

  蕅益大师说:其实他因地发心就错误,他自己没有发觉,福报一加持下去的时候,那整个邪恶的力量就现出来。追根究底就是因地夹杂,他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真正的依止不生灭心来修,最后产生后患无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先安住菩萨种性,然后才有菩萨修学的行动!

净界法师

    我们讲到《楞严经》的修学方法,有正行跟助行的差别。正行主要是修学耳根圆通的法门,助行本经讲到二个重点:一、圆持四根本重戒,二、诵持《楞严神咒》。我们这一段讲到圆持四根本重戒,这地方的戒法跟我们一般声闻的戒法,是不太一样的,大家要把它分清楚。

  声闻的戒法它是以事相做根本的,它是由事而入理。你看我们在修学比丘戒的时候,我们刚开始不是很重视无常无我的智慧,反正你就照着做,把佛陀所制定的制教你照着做,慢慢慢的由戒修定再修慧,它是由事入理。菩萨戒是相反的,菩萨戒他一开始要求你安住菩萨种行,你才有资格持戒。所以菩萨戒是由理而入事,他先入理观,然后再从理观当中产生事相的修学。这地方大家要区分清楚。

  当然菩萨的理观,我们一般叫做菩萨的戒体,戒体的内涵,在蕅益大师梵网经菩萨戒本,他老人家提出七个重点,我今天讲出其中二个,他说:菩萨戒体,这个理观有二个主题:一、本元清净,以为其体。二、增上的善心,以为其因。

  你整个菩萨道断恶修善度众生,你依止什么样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情,心态是很重要。它整个菩萨道的体就是本元清净。我们讲是因为正念真如,所以开显我们内心本俱的清净本性,在清净本性当中,本来没有杀盗淫妄。我们的清净本性本来没有杀盗淫妄,那当然我们应该要不杀盗淫妄。

  我们过去在持戒的时候是从因果的思考,我为什么不杀盗淫妄呢?因为我杀盗淫妄来生会遭受到痛苦的果报。

  一般我们在人天乘的思考是业果,但菩萨戒的思考不是这样,他是念念随顺真如,我既然要成佛,我就应该随顺真如,那么真如没有杀生,所以我不应该杀生,杀生是妄想做的事情,真如怎么会杀生呢?因为它内心当中本来没有杀生的功能。

  第一个、你整个心态的依止点是本元清净,以真如本性来当做你整个菩萨道的体。其次、以增善的善心为因,这个“因”就是功能,你要表现菩萨道你一定要有功能,增上的善心就是菩提心,你要观察十法界的差别因缘,思惟佛法界的功德,而生起上求佛道;思惟众生法界的痛苦,而生起下化众生。上求下化,来当做整个菩萨道的因地功能。也就是说,整个菩萨道它修学的行动,是从一个清净心跟菩提心的结合所发动出来。它整个修学是先从理观,而入事修,先安住菩萨种性,然后才有菩萨修学的行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