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仅供学习参考)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31

                     
乙、修离垢

   
今天正宗分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正宗分所的第二问题。前面了一问题,就是“藏”。今天的,就是“修离垢藏”,是正宗分的第二大部分。修离垢藏,也就是空如藏,我前面已经说清楚了,就是使受染的心够清染,离垢。


         
宋译

         
魏译

      
唐译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唯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观察未来一切众生。复请佛言。唯愿世尊。为诸菩萨说如实修行法。彼诸菩萨闻说如实修行之法。便得成就如实修行者。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有四种法得名为大如实修行者。何等为四。一者善知自心现见故。二者远离生住灭故。三者善解外法有无故。四者乐修内身证智故。大慧。菩萨成就如是四法。得成就大如实修行者。

尔时,大慧菩萨普观未来一切众生,复请佛言:愿为我说具修行法,如诸菩萨摩诃萨,成大修行。

佛言:大慧,菩萨摩诃萨具四种法,成大修行。何者为四?谓观察自心所现故,远离生住灭见故,善知外法无性故,专求自证圣智故。若诸菩萨成此四法,则得名为大修行者。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普观未来世代,复请世尊言:愿为我说如菩萨摩诃萨成大修行者法门之现观。
   
世尊答言:此有四法,大慧,具足此者,菩萨即成大修行者。云何为四?此谓:

   
一者、观察自心所现   
二者、远离生住灭想   
三者、善见外境元有   
四者、求得内自证圣智相   
具此四者,菩萨摩诃萨成大修行人。



   
然后,大慧菩大士考到未来众生,又求世尊,道:“世尊我宣示瑜伽现证让众大士成大瑜伽行者。”世尊道:“四法,成大瑜伽行者。何四法?察自心所弃生、住和察外界事物无性,通觉圣智。大慧,具备这四法,大士成大瑜伽行者。

注解此四,恰可与现传宁玛派教法配合,故依之而一说其义。一者,行者住识境观修『生起法J,即『观察自心所现J:二者,行者住非识境观修『圆满法J(此中观修“六根圆融”,故为非识境),此即“远离生住灭想”   
(识境必有生住灭):三者,行者观修『生圆双运
j,证识境与非识境
(此时行者尚未入佛智境)双运,如是始能现证一切法唯心自显现,此即『善见外境无有
-;四者,行者观修“生圆无二”之“大圆满”(古称为“菩提心”,即“求得内自证圣智相”。


一、总说四行

开始经文总说四行,就是四个法门,四个观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

         
说修行无问,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就是说大慧菩萨当机观察到未来的众生需要修行离垢来证如来藏,所以就当机请问释迦牟尼佛,请佛来说修行者应该具足的方便法门,使末世众生修行时有大法门可依。

            
佛告大慧: 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 得修行者大方便。

佛就告诉大慧菩萨,要修行四个方面的观行,四个方面大法门,就可以有成就。

            
云何为四? 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

        
见、得自觉圣智善乐, 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 得修行

        
者大方便。

什么是四个方面的法门呢?就分别说,一个法门叫“善分别自心现”,就是观察自心所现的境界。唐译本这句话是这么译的:“观察自心所现。”观察自己心里所现的。这是一个法门。第二个,“观外性非性”,唐译本是这么译的:“善知外法无性。”知道外法无性,这是第二个法门。第三个门法,“离生住灭见”。第四个法门,“得自觉圣智善乐。”这四个行就是菩萨修行能够成就的大法门。

   
这是总说四行,总的提了四个方面,四个大法门。后面再分别说。

总的来说,这四个法门我把它概括为简要的四句话。

第一个法门,善自心现。就是“善分别自心现”,就是观察自心所现的境相,所现的境界、相状。

第二个,外性非性。“观外性非性”嘛,什么叫观外性非性呢?

就是首先第一步你看到你自心所现的境相,在观察你这个境相的同时,注意这两个字——同时,你就观察它没有自性,就是观外性非性。你观察看到外面境界它本身是没有自性的。

第三个,离生灭见。观诸法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远离生住灭见。

第四个,自觉圣智。是要“得自觉圣智善乐”,专求自证的圣智,这样修离垢就能够得到自证圣智之乐,得法乐。

总的说四个观行,我们可以看到:善自心现,这就是修行之教。

观外性非性,是修行之理;离生灭见,这是修行之行;自觉圣智,是修行之果。这四个观行法门就是教、理、行、果。离垢的教,离垢的理,离垢的行,离垢的果。

(一)善自心现——修行之教

下面佛就一一地做了具体说明,首先讲,什么叫善自心现呢?


宋译
魏译
唐译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大慧。何者菩萨摩诃萨观察三界但是一心作故。离我我所故。无动无觉故。离取舍故。从无始来虚妄执著。三界薰习戏论心故。种种色行常系缚故。身及资生器世间中六道虚妄现故。大慧。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善知自心现见相。

大慧,云何观察自心所现?谓观三界,唯是自心;离我、我所,无动作、无来去;无始执著过习所熏;三界种种色行名言系缚;身资所住,分别随入之所显现。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自心所现。


大慧,云何菩萨摩诃萨於观察自心所现?谓由认知三界无有而唯心,离我及我所,无动摇无来去。由无始时来遍计妄见习气聚所熏,三界由是显现,诸类别外境如身、资、住处等与业行相依、与分别心相应,故被计真实。是名菩萨摩诃萨观察自心所现。

“其中,大慧,菩大士怎样善于察自心所?他应该这样观察:三界唯自心,缺乏我和我所,无意欲,无去,著无始戏论恶习气缠结三界种种色和行,伴身体、享受和住处种种妄想,分这样,大慧,菩大士善于察自心所
注解

   
善自心,就是修行的人能够观察三界法唯心,万物都是心变现的,而且是有量的。“分就是量。看到的些境界都是的八“心王”跟的五十一“心所”演的。前面了唯变嘛,万法唯心,都是一套大魔,是自己八在演戏嘛些境相、些魔候,要知道“离我我所”,有我和我所,而且动摇,也去。要知道的根身器界是阿识变现的,子和你内部的根身、外面的器界,都是“无始妄分别习气所熏”,都是无始无明,都是无始以来你子被熏果,所呈业报

  
“三界种种色行系,身建立,妄想。”都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种种的“色行系”,力束这样,外面所的境界都是组织你子活的情。前面了,只是有不行,怎样组织的,是力在里起作用。

   
所以正地修离垢来证藏,首先要认识你的境界都是识变,唯你懂得唯了,看到心的境界所西,就可以来对烦恼

  
第一步,离垢的候,看到自己心里现种种境相,就包括我生活上所这个烦恼个烦恼有根身器界,要知道些都是唯,都是自己在跟自己,在前面了。是第一怎么样离垢

(二)外性非性——修行之理

     
第二步,外性非性。怎样观外性非性呢?

宋译
魏译
唐译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炎、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大慧。云何一切菩萨摩诃萨见远离生住灭法。谓观诸法如幻如梦故一切诸法自他二种无故不生。以随自心现知见故。以无外法故。诸识不起观诸因缘无积聚故。见诸三界因缘有故。不见内外一切诸法无实体故。远离生诸法不正见故。入一切法如幻相故。菩萨尔时名得初地无生法忍。远离心意意识五法体相故。得二无我如意意身。乃至得第八不动地如意意身故。


大慧,云何得离生住灭见?所谓观一切法如幻梦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随自心量之所现故,见外物无有故,见诸识不起故,及众缘无积故,分别因缘起三界故。如是观时,若内、若外一切诸法皆不可得,知无体实,远离生见,证如幻性,即时逮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境,转所依止,获意生身。



复次,大慧,云何菩萨摩诃萨速远离住灭想?谓一切法如梦如幻而生起形色,唯实

无有生起,以无有一法为自[]、他[]、俱生故。[行者]既见外有境唯与心相应,且
见诸识无有动摇,三界无非为一复杂因缘网,但唯分别,即可观内外一切法远离属性,
於其自性实不可得,是即不成生见。由是彼与现观相应,证诸法如幻等性,入无生法忍,住第八地,於是现证超越心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地之境界,得意生身。


有,大慧,菩大士怎样摒弃生、住和?如同幻幻生色,自己和他者者都无性,一切法不生。依据自心所,看到外界事物无性,也就看到诸识不起,种种缘起不聚,看到三界生于分别缘起,外一切法不可得,无自性,摆脱,理解一切法的自性如幻等等,到忍受无生法。他立足第八地,离心、意、意、五法、自性和二无我,得意成身。”

注解

  

                    
云何菩萨摩诃萨, 善分别自心现? 谓如是观三界唯

               
心分齐, 离我我所, 无动摇, 离来去。无始虚伪习气所

               
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 身财建立, 妄想随入现,是名

               
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善自心现,就是讲修行的人能够观察三界诸法唯心,万物都是

心识所变现的,而且是有现量的。“分齐”就是现量。你看到的这些境界都是你的八识“心王”跟你的五十一个“心所”演变出来的。前面讲了唯识所变嘛,万法唯心,都是一套大魔术,是自己八识在演戏嘛。你在观察这些境相、这些魔术的时候,你要知道“离我我所”,没有我和我所,而且没有动摇,也没有来去。你要知道你的根身器界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这些种子和你内部的根身、外面的器界,都是“无始虚妄分别习气所熏”,都是无始无明,都是无始以来你那种子被熏习的结果,所呈现的业报。

  
“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都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种种的“色行系缚”,业力束缚着你,这样,外面所现的境界都是业力组织你的种子活动的情况。前面讲了,只是有种子还不行,种子怎样组织活动的,是业力在这里起作用。

   
所以这里讲,你要真正地修离垢来证如来藏,你首先要认识你所见的境界都是你的识变,唯识所变。你懂得唯识所变了,你看到心的境界所现的这些东西,就可以来对治它,对治烦恼。

   
这是讲第一步,离垢的时候,看到你自己心里头所现种种境相,就包括我们生活上所现的这个烦恼那个烦恼,还有根身器界,你要知道这些都是唯识所变,都是你自己在跟自己变魔术,在前面说如来藏时都说了。这是第一个,怎么样离垢。

   

(二)外性非性——修行之理

   

     
第二步,外性非性。怎样观外性非性呢?

           
云何菩萨摩诃萨, 善观外性非性? 谓炎梦等一切性,

      
无始虚伪妄想习气因, 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

      
善观外性非性, 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就是察在我之外体之性,些外境之所以看到有,要知道都是起的,像炎(海市蜃),像幻,都是无始以,以妄的因而起的行。前面不是,我了,注意呀,看到外境的同就要看到西有自性。也就是心里所的境相的候,首先看到自己的魔些境相,然后同就要知道,你变现些境相,都是有自性的,都是唯的,离了心都无所得的,外性非性。非性就是有自性。是修行之理。

(三)离生灭见——修行之行

      

  
第三叫离生灭见

            

            
云何菩萨摩诃萨, 善离生住灭见? 谓如幻梦一切性,

         
自他俱性不生, 随入自心分齐, 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

         
生及缘不积聚, 见妄想缘生于三界, 内外一切法不可得,

         
见离自性, 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 得无生法忍,

         
得无生法忍已, 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

         
住灭见。

   
一步察,就察三界一切有漏法,如如幻,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也不是无因生。都是随你心量的分的境界。“故外性非性”,所以应该知道外境都有自性。外境如果有自性的,外境空,内识应该不起。就是“见识不生及聚”,因所聚才生法你内识不起,外缘它就不聚,就不生。不有法生,也就不有法

   
妄想生于三界”,分妄想生于三界。“外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它没有生得什呀。“自性,生”,够见离自性,看到一切法有第一因,本有生起,有生起的西,也有什生起的时间有生起的象。这样就“知如幻等法自性”,就知道法像炎如幻,有的,都是有自性的。这个时候就能“得无生法忍。”这个忍,不忍辱的忍,应读认ren),认识

   
“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诃萨善分离生住灭见。”不有法生,也不有法。离生灭见无生法忍,能够证得无生了,也就离了生灭见行的第三方面。

   
前面实际上我了,看自心所西候,同又看到西又有自性。再一步,所看到的西都是有第一因的,都是源的,都是本不生不的,而且本不生不有的。

  
离生灭见就得无生法忍。够证得无生法忍了,就是八地菩了。里我跟你说的是得。我们现在言上好像使理解了,其实说这西也是言妄想,但是了方便又不得不正离生灭见就要修行去悟。要实际修,才能够证得。

(四)自觉圣智——修行之果

   
第四方面自觉圣智。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

           
住第八菩萨地, 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

           
得意生身。

   
这时候得无生法忍,到了第八地了。“得离心意意、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就离了八的心、七的意根、六的意,离了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些,离所有一切的有漏法,都不了。“得意生身。”

   
如果是能得到无生法忍了,能到了第八地菩,离生灭见了,那他的第六、第七就已不是,就成智了。第七末那有分了,不着“我的我的”了,他就成平等性智。那他的第六成妙察智。所以到了第八地以后,他已不是了,而是智了,这个智就发挥它的功能作用,就露出的妙用境界,就“得意生身”。

   
意生身是第六识转变成妙察智,第七识转变成平等性智以后所起的妙用,所的境界。这个意生身就能智的快,自觉圣智的快。他不是,已是妙察平等性的智了,得了智,他住于这种境界了,所以叫自觉圣智。

   
是第四个观行法,就是修行之果。修了离生灭见的行,得无生法忍的果。

   
总说四相,一一明了离垢。要怎么样离垢呢?就是要善自心,要外性非性,修这个观行,然后离生灭见,能够转识成智了,得自觉圣乐这个果。来说

里大慧菩了,你讲意生身,那意生身是什而生的呢?

宋译

魏译

唐译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熟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名为如意意身。佛告大慧。随意速去如念即至。无有障碍名如意身。大慧。言如意者。于石壁山障无量百千万亿由旬。念本所见种种境界自心中缚。不能障碍自在而去。大慧。如意身者亦复如是。得如幻三昧自在神力庄严其身。进趣一切圣智种类身无障碍随意而去。以念本愿力境界故。为化一切诸众生故。大慧。是名菩萨摩诃萨远离生住灭相。

大慧。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解外法有无之相。所谓菩萨见一切法。如阳焰如梦如毛轮故。因无始来执著种种戏论分别妄想薰习故。见一切法无体相。求证圣智境界修行故。大慧。是名菩萨善解外法有无之相。即成就大如实修行者。大慧。汝应如是修学。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缘名意生身?

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无碍,名意生身。大慧,譬如心意于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诣于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为碍;意生身者亦复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诸相庄严,忆本成就众生愿故,犹如意去生于一切诸圣众中,是名菩萨摩诃萨得远离于生住灭见。

大慧,云何观察外法无性?谓观察一切法,如阳焰、如梦境、如毛轮,无始戏论种种执著,虚妄恶习为其因故。如是观察一切法时,即是专求自证圣智。

大慧,是名菩萨具四种法成大修行,汝应如是勤加修学。

大慧问言:世尊,云何意生身?
世尊答言:此为如其心念,疾速无碍而往来,是意生身。大慧,譬如心意,能无碍往来於山岭、墙壁、河流、从林,於人作忆念时,先前所见境虽离彼百千由旬,只须相缤中心意起用,即无间无碍。意生身亦复如是,入如幻三摩地,得力、神通、自在诸相庄严,即能如意生於诸圣道圣众中,复忆成熟一切有情本愿。如是,大慧,是即菩萨摩诃萨远离生住灭想。
更者,大慧,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见外境无有?大慧,此谓一切法如阳焰、如梦、如发网,见一切法体性宛然有者,实因无始时来由遍计妄想成熟之分别习气起计着。菩萨摩诃萨须於此求得圣智自证。
   
大慧,成就此四者,菩萨摩诃萨即成就为大修行者。是故大慧,汝须修习。

大慧说道:“世尊啊,为何称为意成身?”世尊说道:“大慧啊,如同心意,迅速行进无阻碍,故而称为意成身。例如,大慧啊,心意无阻碍,回忆数百千由旬远的高山、墙壁、河流和树木等等过去所见事物,自心不受身体阻断。同样,大慧啊,与意成身同时获得如幻入定,同时产生诸力、自在和神通种种相,生于圣趣种类,如同心意转出无阻碍,回忆过去的誓愿和境界,旨在度化众生。这样,大慧啊,菩萨大士摒弃生、住和灭邪见。
  
“其中,大慧啊,怎样善于观察外界事物无性?大慧啊,一切事物如同阳焰、梦幻和毛发网。看到一切事物的自性产生于执著无始戏论和各种成熟的妄想分别恶劣习气,便会追求自觉圣智境界。大慧啊,具备这四法,众菩萨大士成为大瑜伽行者。大慧啊,你应该修习这种瑜伽。”

注解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

           
住第八菩萨地, 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

           
得意生身。

   
这时候得无生法忍,到了第八地了。“得离心意意、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就离了八的心、七的意根、六的意,离了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些,离所有一切的有漏法,都不了。“得意生身。”

   
如果是能得到无生法忍了,能到了第八地菩,离生灭见了,那他的第六、第七就已不是,就成智了。第七末那有分了,不着“我的我的”了,他就成平等性智。那他的第六成妙察智。所以到了第八地以后,他已不是了,而是智了,这个智就发挥它的功能作用,就露出的妙用境界,就“得意生身”。

   
意生身是第六识转变成妙察智,第七识转变成平等性智以后所起的妙用,所的境界。这个意生身就能智的快,自觉圣智的快。他不是,已是妙察平等性的智了,得了智,他住于这种境界了,所以叫自觉圣智。

   
是第四个观行法,就是修行之果。修了离生灭见的行,得无生法忍的果。

   
总说四相,一一明了离垢。要怎么样离垢呢?就是要善自心,要外性非性,修这个观行,然后离生灭见,能够转识成智了,得自觉圣乐这个果。来说

   
里大慧菩了,你讲意生身,那意生身是什而生的呢?

                  
世尊, 意生身者何因缘? 佛告大慧: 意生身者,譬如

              
意去, 迅疾无碍, 故名意生。譬如意去, 石壁无碍,于彼

              
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 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

              
无障碍生。

  
“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比如我想念一个东西的候,很快的就意念到了。我去北京,要坐汽、坐火、坐机,但是要想念北京,上就去了,有妨碍,有山河大地。不是讲你人去,是意念上北京去,一想就去了。

“石壁无碍。”有石,墙挡得着。“于彼方无量由延。”由延,也叫由旬,是印度古代度的位。一由延相于多,印度大种说法:指皇帝骑马跑一天的距离,大30-40里。是大法不同。“无量由延”,就是无量的度。

“因先所念不忘。”能意念呢,就是因先所看到的,你现在回念不忘。“自心流注不。”你认识子就流注不。因本身是有形的,于身就有障碍。

   
的菩,他六识转成了智相以后,他意念的作用无有妨碍。里我要明的是,意生身是菩在三昧里,在定中所。不是菩萨真的能把身体起处跑,要到里就到里,不是那。他是在定中,首先得如幻三昧,要这种三昧。下面了:

            
大慧, 如是意生身, 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

         
妙 相庄严圣种类身, 一时俱生。犹如意生, 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

         
成就 众生, 得自觉圣智善乐。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 住第八菩萨地。

         
转舍心
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 及得意生身, 得自觉圣智善乐。是

         
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 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他是在修如幻三昧以后,才能得到的。就是如幻三昧能无量自在神通,他能普入一切佛刹土,意无碍,意到里,这个身呢也就着到里。所以这个时候,只要得了如幻三昧,了意生身,那他的力,他的自在,他的神通,妙相庄严这圣种类身,一俱生,都了。“如意生,无有障碍,念本愿境界,成就生,得自觉圣智善。”是心想事成,我心想事成,他就念本愿的境界,机成就生。

   
大乘菩他修行,最基本的来讲,他修行建立在什上?建立在菩提心上。很多典都说过有菩提心就根本格叫菩。菩提心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智慧方面,一是慈悲方面。我有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行愿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藏菩提心:行菩提心,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定菩提心),打菩提心。这个们简单,菩提心就两个方面,一智慧,一慈悲。菩他一定要利他的,一定要度人的,所以一定有慈悲,有慈悲那最多只能是声闻缘觉。修行的基,就是菩提心。密教讲“菩提心因,大悲根,方便究竟”。慈悲和智慧他是系着的,要自觉还他,自利要利他,而且大乘菩是把利他、在前面的。

   
前面大慧菩萨赞佛“而大悲心”,大悲他就要度生,他就要愿。愿有通愿,像我四宏愿,有普的十大愿王,那都是通愿。另外因所面生、境的不同,他的愿也就不同,所以除了通愿以外,他有他的愿。像地藏菩有地藏菩的愿,药师佛有药师佛的愿,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佛十二大愿。他就是因大悲,愿度生,他这个愿的力量(愿力)那就大了。

   
实际上,意生身他主要是愿力生的。然我前面了,他是妙察智、平等性智所起的这种妙用,怎么又是愿力呢?因平等性智看一切生平等,视众如己身,加上他妙生需要救度、需要解才能正平等,所以他愿行愿。然是妙察智、平等性智起的妙用,有愿力的作用,这两智跟他的愿力是相系着的。所以我们讲嘛,在某萨圆寂之后,希望他再生,乘愿再来嘛这样子也就是得了意生身了,能够随他的愿力愿意到哪个国土里去,就到哪个国土里去。

   
“是名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如是。”说这四句话吧:善自心,外性非性;离生灭见,自觉圣智。成就四法,得修行的大方便法应当这样

  
们讲离垢要修行种观行。这个意生身在后面又详细了,有三意生身,我们讲到下面楚了,里就不了。

                    

                  
二、别说

   
总说四行以后,第二大方面:别说三位。分三位。

   
教讲的修行的次第,或者菩修行的等、境界,一般的经论,比如《菩萨璎》等等,法不完全一,但大同小

   
有些、有些宗派来讲修行位、次第的候,法有些不同。但一般的都是五十二位。《菩萨璎的五十二位得最详细、最具体、也最完整。五十二位就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十信位是外凡。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是凡和三。十地位就是十地菩是五十位。再加上最后位:一是等,一是妙。妙就成佛了。一共五十二位,是一般的分法。但法相唯宗他五位,他把菩修行次第分五位:第一位粮位,准,包括修行、智慧、福德等都是,一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粮位。下面一步到第二位,行位,就是准入地,还没有入地。登地了,叫通位,是第位。

   
到了十地叫修位,是第四位。最后一是究竟位。我按照《楞伽别说三位,就是说资粮位、加行位、修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一)粮位——

粮位的什么东西呢?粮位的是因相,法因相。这个都比容易,因为讲过多次了。
1.先相的
们来文,先是大慧菩萨请讲诸法的因相: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因之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离一切性有无妄。无妄想次俱生。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复请佛言。世尊。唯愿世尊。说一切法因缘之相。我及一切诸菩萨等。善知诸法因缘之相。离于有无不正见等。妄想分别诸法次第一时生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愿说一切法因缘相,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了达其义,离有无见,不妄执诸法渐生、顿生。

尔时,大慧复请世尊言:世尊,唯愿为我说一切法因缘相,令我及诸菩萨能了见因缘相,除诸常断分别,由是不更分别一切法为次第生起、为同时生起。

然后,大慧菩萨又请求世尊,说道:“请世尊为我宣示一切法的因缘相。依靠觉知因缘相,我和其他菩萨就会摆脱有无分别见,不妄想一切事物渐次生或同时生。
注解

   
粮位,是菩在地前,做他的福、智慧粮的准、聚集,好像出行前要准干粮、盘缠,好走路,好修行。包括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都在这个资粮位上。粮,在粮位上都是以修生无性主,都是要能够觉知因相,能够远离“有无妄,以求得无分智。

   
“无妄想次俱生。”照唐来读就比明白。唐本是这么说的:“不妄执诸生、生。”就是不妄执这些法是生,生。就容易明白一点。就是大慧法因应该怎么理解。的“因”在唐本就译为们习惯的因


      
宋译

         
魏译

      
唐译

佛告大慧: 一切法二种缘外及

佛告大慧菩萨言。大慧。一切诸法有于二种因缘集相。所谓内外。
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缘生有二种,谓内及外。

世尊答言:此有两种缘起,一切法以此而成存在,谓外与内。

世尊说道:“一切法的缘起因相有内外两种。
注解

佛就告大慧了,一切法不是二种缘相:一是外相,就是外法;一内缘相,就是内缘法。
      
宋译

         
魏译

      
唐译

者,
、柱、、水、木、人、工方便生。如泥缕叠、草席、芽、酪酥等,
方便
生亦如是。是名外前后生。

大慧。外法因缘集相者。所谓泥团等柱轮绳人功方便缘故。则有瓶生。大慧。如泥团等因缘生瓶。如是缕叠草席种牙湩等人功生酪。生酪已生酥生酥已得醍醐。大慧。是名外法因缘集相。从下上上应知。
外者,谓以泥团、水、杖、轮、绳、人功等缘和合成瓶;如泥瓶,缕叠、草席、种芽、酪酥悉亦如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大慧,外者,谓由泥团、木杆、陶轮、绳线、水及人工等诸缘和合以成瓶。即如此瓶由泥团造,片布由线、草席由香草、种芽由种子、乳酪由人工摇酸乳,故即如是,大慧,属於外缘之一切法,一一相续成就现起。



其中,外缘起,大慧啊,依靠泥团、木棍、转盘、绳、水和人工,陶罐产生。大慧啊,正如陶罐产生于泥团,布产生于线,席产生于草,芽产生于种子,新鲜黄油产生于凝乳和搅动等等人工,同样,大慧啊,应该看到前后依次外缘起。
注解

   
的法都是诸缘和合而生的。比如做子,就是要有些泥巴、柱子、子、子、工具和人方便件,有了,我才能制造子。缕叠、草席、芽、奶酪等,依此推,也是都起的。

   
“是名外前后生。”些外法都是前物生后物,子生子,展而生的,也就是诸缘和合而生。些外都离不,离不开识变生不知道些外境都是唯着以外境有。

         
宋译

         
魏译

   
唐译

云何内缘无明、等法名。彼生界入法所起名。彼无差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大慧。何者内法因缘集相。大慧。所谓无明业爱。如是等法名内因缘集相。大慧。因无明等阴界入等。而得名为因缘集相。而诸凡夫虚妄分别各见别相。
内者,谓无明、爱、业等生蕴界处法,是为内缘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别。

至於内缘,大慧,此如无明、爱、行等,构成我等[所说]缘起法,由此而生,大慧,
即有蕴处界显现。此等非成别别,唯由凡愚分别而成别别。

其中,内缘起,大慧啊,诸如无明、贪爱和业等等法获得缘起名想。大慧啊,由这些产生的称为蕴、界和处的诸法获得缘起名想。它们本无分别,而愚夫们妄想分别。
注解

   

内缘法,像我十二因所指的无明、行、等,全,就是把万事万物归纳为十二个缘生的象。十二因就体内缘的法。内缘实际上也是我的境界,变现。但是生不知道外都是由识变的,着不放,缘执著。小乘的行人知道内缘法,他能十二因知道因法的外都是由内识而生,他能十二因生死(分段生死),但他认为十二因缘这个法是真实的,这还著,所以内缘法就是被小乘人着。

所以“云何内缘无明爱业等法得名。”就是十二因。“彼生界入,得所起名。”就是十二因、界、入三科些法。“彼无差,而愚夫妄想。”本来这些法是都有自性的,不应该有分,但是愚夫(小乘)着不放。

2.次六因

   
法的两个缘相:一,一个内缘,底下接着因,六因,就是把无始以妄想子的因分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 彼因者, 有六谓当有因、相因、相因、作因、示因、待因。

大慧。因有六种。何等为六。一者当因。二者相续因。三者相因。四者作因。五者了因。六者相待因。
大慧,因有六种,谓当有因、相属因、相因、能作因、显了因、观待因。



大慧,有六种因一
   
一者、未来生因   
=者、相属因   
三者、相因   
四者、能作因   
五者、能显因   
六者、舍因(
此六因,『未来生因。唐译为『当有因j:『能显因j唐译为『显了因j,相差不大。唯『舍因j,唐译为“观待因”,此可能将梵文upeksa作观待),此则缘北魏译之误,又或所传梵本已有误刊。今加以
更正,俾与经意相符。又,此『舍
j,意为不成就,见《大毗婆沙论》



其中,大慧啊,原因有六种:未来因、联系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和相待因。
注解

   
缘嘛缘讲方面,两个缘相,那么讲因呢?佛就告大慧,有六因。无始以子一共六因。

  
首先,什有因呢?

        
宋译

        
魏译

        
唐译

有因者,作因已
外法生。

大慧。当因者。作因已能生内外法。
大慧,当有因者,谓内外法作因生果。

今者,大慧,未来生因者,谓当因能成果时,有内外法生起;

其中,大慧啊,未来因是原因生效,内外法生。
注解

有因我们简称当因。我妄想的他造业嘛,他作这个业呀,他一定遭到这个业的果然要有果报嘛,所以叫有因。造的力是不的,这种一定要有果的,有因就有果,业报嘛,善有善恶报。“有”,要遭这个无明的业种苦之因,所有的因,最根本的因是无明业种因的根本因。无明就是无始以来贪瞋痴这个业种

   

宋译

         
魏译

      
唐译

因者作攀外法生阴种子等。

大慧。相续因者。能攀缘内外法阴种子等。
相属因者,谓内外法作缘生果,蕴种子等。

相属因者,大慧,谓当缘能成果时,有内外蕴种子等生起;

还有,大慧啊,联系因是所缘生效,内外蕴种子等等生。
注解

   
叫相因呢?相因也叫做相因。我一念的妄心,依八,外依六,作遭果。子就熏行,行就熏子,相不竭,所以叫相因。藏子受前面七的熏,行以后把子反,藏又提供前面六,我们说种子生子,子又生行,行又生子,不地熏藏叫相因。

  
“作攀已,外法生阴种子等。”攀缘嘛行,以后又子,就这个意思,外法生五子。

        
宋译

           
魏译

     
唐译

相因者, 作无生。

大慧。相因者。能生相续次第作事而不断绝。
相因者,作无间相,生相续果。

复次,相因者,大慧,谓[]依於外境,相续起用;

还有,大慧啊,相因是不间断的作为相连续生。
注解

   
第三是相因。这个相因指的是什?指的是心念前后刹那无间断地相而起,就是相因。就是前念已经灭了,后念又接着起,相是第三因。

   
第四作因,也叫能作因。怎么说呢?

      
宋译

      

魏译

      
唐译

作因者, 作增上事, 如转轮王。

大慧。作因者。能作增上因如转轮王。
能作因者,谓作增上而生于果,如转轮王。

能作因者,大慧,谓如转轮王,以无上权力授给予因,以显示因;

还有,大慧啊,作因是增加威力,如同转轮王。
注解

   
作因就是做增上。如转轮王,像王,他就很有力量,很有力。这种作因力量很大,就好像转轮圣王的力一,能够给你增上,增强做事情的分量。我们现力度加强的力度,这个叫作因。

     
宋译

         
魏译

     
唐译

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作所作,如灯照色等。

大慧。了因者。妄想事生已能显示。如灯照色等。
显了因者,谓分别生能显境相,如灯照物。

复次,能显因者,谓分别官能生起,显示诸自相,如灯能照物;

还有,大慧啊,显示因是呈现已生分别事物相,如同灯光显现色等等。
注解

   
示因也叫了因,也叫了因。因为你妄想起了,所作的事情就生了。比如说你的妄想是能作,所作的西就是。打比方,能作的是灯,所作的是色,灯一照,外界的色境就明了,就看得楚了,显现分明。所以这样说“妄想事生已”,你这个妄想一生,就好像灯照亮色相一显现能作和所作的情示因。

      
宋译

         
魏译

   

唐译

待因者,
灭时作相续断
不妄想性生。

大慧。相待因者。于灭时不见虚妄生法。相续事断绝故。
观待因者,谓灭时相续断,无妄想生。

最后,舍因者,谓於还灭时和合即不相续,由是生起无分别境界。

还有,大慧啊,相待因是停止时,连续的作为中断,无分别生。
注解

   
待因,就是待因、相待因。妄想候,涅槃还没有生起,要妄想断尽了,涅槃才能生起。等待着妄想断尽了,使涅槃生起,这种因叫待因。

   
这个就是无始以的妄想原因上分析就有这么六因。底下。我们讲相、六因的因,你说它渐生俱生,都是妄的,根身器界都是唯的,实际的,也有自相共相的。要修这种大乘行,生,粮位。所以底下就是说这个意思。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 彼自妄想相愚夫次生,不俱生。所以者何?若俱生者作所作,无分不得因相故。若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大慧,次生,相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次第增上等,
生所生故。

大慧。如是诸法。凡夫自心虚妄分别。大慧。是诸法非次第生。非一时生。何以故。大慧。若一切法一时生者。因果不可差别。以不见因果身相故。若次第生者。未得身相不得言次第生。如未有子不能言父。大慧。愚痴凡夫自心观察。次第相续不相应故。作如是言。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等能生诸法。
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别,非渐次生,亦非顿生。何以故?大慧,若顿生者,则作与所作无有差别,求其因相不可得故。若渐生者,求其体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云何名父?诸计度人,言以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能生互相系属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执著相故。



是故,大慧,无次第生亦无同时生,此无非浅心凡愚持之以作分别。何以故?大慧,
若同时生者,则因与果更无差别,是则不能为因建立其性相;若许次第生,则当无一物可维持其自相,以其渐次生起故,此不应理。[如子末生时,大慧,当无有『父J此名言(此旬依旧译补入。有子始有父,龙树说之为相依缘起,此处以诸法与心识相依,故事物之生起,唯依心识变现,如父依於子成为父,由是事物即不可能渐生,以父不能渐次成为父故。此例精辟,中观与瑜伽行两家皆有援引)]


大慧啊,这些是愚夫们自己妄想分别,既无渐次生,也无同时生。为什么?大慧啊,如果同时生,因相不可得,也就没有因果分别。如果渐次生,相的属性不可得,故而无渐次生。大慧啊,如同没生儿子而称为父亲,采用渐次连续生不能成立。大慧啊,那是思辨者依据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和增上缘等等分别所生和能生,并无渐次生。
注解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次生,不俱生。”次生,就是先后有次序的渐渐而生,次生。俱生,就是同生。就是世界的万法,不能把它说成是同生或者是先后生。“所以者何?”么这么说呢?因凡夫著万法以有,所以才妄想分别渐生俱生。

   
“若俱生者,作所作无分,”一你说它是同生,能作跟所作的因果就分楚了。“不得因相故。”不知道究竟是法在起主作用,看不清它的因。所以不能是同生,不能俱生。

  
“若次生者,不得相我故。”如果你说是先后生,那究竟是哪个为主,呢?也不楚,所以“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就是先后生的这种现象,就好像是先有父亲还是先有子?先有父,但怎么会有父呼呢?“大慧,次生,

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先后生,相方便,都不是这样

   
在小乘缘问题候都是讲业力。我前面之所以能都是靠力在那里组织,把成泥沙。小乘讲业力的候,他也体相用。小乘讲业力、缘还得非常致透的,也是佛法的一部分。不能们讲佛法讲业力,就认为了。在我们说相,是要得小乘的因,才能够真相。佛了破愚痴凡夫的相,佛不是破因,而是怎么帮离垢。

   
一般小乘讲业力的体相用的候,体他是四大,地水火

然万事万物我不能抓为实有,但是从现象上看,是地水火四大种来生成万物。那小乘讲业力的相,他也六因,这个六因和我们现的不一的六因是的无始以生妄想的因。小乘法的六因,是普遍的万事万法生成的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同因、相因、遍行因、熟因,这个六因。由六因。因是在的根据,是外在的件。

   
一般,就是的:“因攀,次第增上等,生

所生故。”“因”也就是因,“攀”就是所缘缘,“次第”就

是等无间缘有增上这个叫四的是

   
然后五果:增上果、士用果、等流果、熟果、离系果。

   
六因、四、五果就是力的相。力的用就是三:身、意

小乘六因四,在里佛并没有破,

个缘,色法只有两个缘。色法就是一切物上的法,两个缘,一,一增上。也就是一因,一个条件。

   
心法,四个缘都要具,要有因、等无间缘要等无间缘?因心法一定有一个条件,就是前念生,后念跟着才能完成一心理的作用。所以相就等无。所缘缘,就是我的心识它候,个对象,眼一定看色,耳一定听

这个色、这个声就是眼、耳所象,叫所缘缘。心法有四个缘。四“生所生故”。

3缘渐生皆妄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 慧 ,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著相故,次俱不生。自心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次俱不生。除自心
妄想故相生。是故因作事方便相,
次俱

大慧。如是次第诸法不生。大慧。虚妄分别取法体相。一时次第俱亦不生复次大慧。自心中见身及资生故。大慧。自相同相外法无法。是故次第一时不生。大慧。但虚妄识生自心见故。大慧。汝当应离不正见因缘生事次第一时生法。
大慧,渐次与顿皆悉不生,但有心现身资等故,外自共相皆无性故,唯除识起自分别见。大慧,是故应离因缘所作和合相中渐、顿生见。

正理家辩言,应当如是:凡有生起,当由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互相联属而始得生,彼於是总括有境为次第生,然而大慧,次第生者实不得成,此唯由彼等计着自性义而立量。(此非破唯识家,乃破数论师之理量。此处所谓『自性』,即数论师所立之旬义。其自性次第开发,而有我慢、五大等相。)大慧,当认知身、资、住处等唯心自变现时,则知由自[]共相以见外境,皆非真实,是故大慧,诸法次第生与同时生皆不可能,此仅为於识受分别量所推动时,对心自显现所作之分别。大慧,以此之故,汝须断除於因缘和合中之次第生与同时生。

大慧啊,那是执著分别自性相,并无同时生。由于自心所现身体、享受和住处,外界事物自相和共相不存在,大慧啊,并无同时生或渐次生。只是由于自心所现分别,才产生识。因此,大慧啊,你应该摒弃因缘运作相渐次和同时邪见。
注解

你说它先后生是不的。得无次先后是俱同

次俱”,次先后生也好,俱同生也好,都不生的。因

“自心受用故”。有“自相共相”都是有自性的,“外

性非性”。

“大慧,次俱不生。”一法生起候不是同生,也

不是先后生,都是的自心所,“除自心,不妄想故相生。”

都是无始以子的妄想熏所成的。

“是故因作事方便相。”所以你真讲,看到因

事相,因缘实际上也是唯有事相可著。你应该

次俱”,不要作有前后想或者同想。的生起,实际上就说你看到因相就要离相,才能离垢除妄。


宋译
魏译
唐译

世尊欲重宣此
偈言:

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

于彼生中,而起因想。

非遮灭复生,相起;

为断凡愚,痴惑妄想

有无起法,是悉无有生;

习气所迷是三有

真实无生,亦无有

一切有

受及所,舍离惑乱见

非已生生,亦无因

一切无所有, 斯皆是言

世尊重偈言。
无不生
不生故不
缘虚
非生亦非


愚人妄取
有无不生
法不起

以于三界中 熏迷惑心
本自无
不生亦不

见诸
石女
空花
可取能取
不生惑妄

本皆不生
本亦不有
如是等
自体是空无

亦无有住
间说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一切法无生, 亦复无有灭,

于彼诸缘中,
分别生灭相。

非遮诸缘会,
如是灭复生,

但止于凡愚,
妄情之所著。

缘中法有无,
是悉无有生,

习气迷转心,
从是三有现。

本来无有生,
亦复无有灭,

观一切有为,
譬如虚空华。

离能取所取,
一切迷惑见,

无能生所生,
亦复无因缘,

但随世俗故,
而说有生灭。


此即谓——
   
140
於彼因缘法之中   
实无有生无有灭   
於因缘受分别时
始成为生成为灭

  
141
此非谓彼生与灭   
不在因缘中成立   
此但遮遣诸凡愚  

彼对因缘作遍计

  
142
将法有无轨因缘
是则成为非真实(
由此可知,将『缘生性空j解读为『缘

   
生是故性空J,实不合佛谠,亦非龙树意旨。本颂旧译误)

   
三界由心成有境   
由於习气起迷乱

  
143
有境本无何所生   
因缘中亦不失坏   
有为法似虚空花   
能取所取应须断

  
144
实无有法未曾生
亦无有法曾生起   
即使因缘亦无有
为世俗故说为有


这里,这样说道:
没有什么由缘起而生和灭,唯有妄想分别缘起生和灭。(138)
并非阻止种种缘起的生灭污染,而是阻止愚夫的缘起妄想分别。(139)
诸法并非依据缘起从有无产生,因为受习气迷惑,心呈现三界,
原本不存在者不由缘起生和灭。(140)
看到有为如同石女之子和空中花,就会看清能取和所取迷乱而摒弃。(141)
无所生,无己生,也无缘起,任何所知者皆是世俗言说。(142)
注解

   
说这个偈子就是把前面的话总结了一下,法。因法不是生,不是先后生,不是俱生,不是同生。

   
生的,那能作之因、所作之果者就分不出,不能分。如果因果不能分,因果相就无法成立。所以不能够说它俱生,不能着俱生。

   
么你如果生,生就有先后,但果之前,那前因也得不到,好像无子之父,不能父。了有四缘渐法,就是因、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所以迦牟尼佛在《楞伽》上并没说这并没有排斥小乘的因很明

。因为这个六因、四、五果也是佛的。佛小乘都是相的。但是大乘来说呢,看到些因相,但不些因相,无能生所生之法。认为能生些法了,那也是妄。所以生法也有法成立。

  
们现在所的已入了正宗分第二部分。正宗分的第一部分是“藏”。第二部分,“修离垢藏”,部分很多方面都修持上的事情,修离垢来证藏,修离垢如米{成就是空如藏。就是把心染能空掉、除掉。

   
首先四行,四种观行法,就是:善自心,外性非性,离生灭见,自觉圣智。我了,善自心现这的修行之,外性非性是修行之理,离生灭见是修行之行,自觉圣智是修行之果。、理、行、果。

  
种观行法之后,接着别说三位”,就是菩修离垢也有这么个阶。首先说资粮位。粮位是相,加行位的言妄想相,修位是讲远离四句相。我上午相。迦牟尼佛了,两种缘相,外内缘。又了六因,然后又来讲,不要看次生,也不要看是俱生,不要有先后想,也不要同想。最后世尊偈子。

   
上午讲这个偈子的候停,停电说明一呢,生,缺,此有彼有,此无彼无。有了,我就能够讲了,电没有了,这个条件,我们讲不成。

   
世尊偈子,一句:“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于彼生中,而起因想。”法本无生,亦无因的生。我了,迦牟尼佛教导凡夫,不要着外界的境界不放,所以。但是大乘菩看呢,因本身也是无自性的,所以不要着因不放。

   
“非遮灭复生,相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是了凡愚才了因问题

   
“有无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是三有真实无生,亦无有一切有犹为虚。”就是一切有之法都是像我眼花的人一,看到空中有花,实际上是眼睛昏花的故,本来没有的。

   
受及所,舍离惑乱见,非已生生,亦无因,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已生”就是已的,“生”就是未来将的。就说你了能的分,离去妄想,离,那么当体就能证圣智境界。

   
这个偈子在唐得比较清楚,照看:“无能生所生,亦无因,但世俗,而有生。”教导凡夫,所以我,但实际上,因本身是有自性的。所以在大乘修行的候,因也无自性,就到更高一了。

   
《楞伽一段相的候,要注意一点,不是佛原来说里又无因,不是破掉因缘这个法。这说的是什呢,要看到起而性空。凡夫,他万法因生,讲缘起。但起的本身呢,它没有自性的,是空的,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不是不要因。因在佛法来说,一个讲缘起,一个讲实相。大法系。所以起法是不能破的,也破不了的。明的,不是破起,无因是要得因本身的法,的自性也是空的,讲这个道理。

4起偈——法身舍利

   
讲缘起,是我很重要的一。佛的很多点都是从这个基本生的。拿话来说吧,常人生、世界、价值观,而起的是佛人生、世界、价值观的基。所以佛非常重视缘起法。

(1)小乘的起偈

   
大家都知道佛有一个缘起偈,马胜比丘的一偈子,后在很多上,迦牟尼佛说这个偈子。起偈也叫生偈,也叫起法,也叫法身偈。这个偈子有几,比如:“法因生,我即是因,吾大沙,常作如是。”翻很多。我在北京佛牙塔的原址塔里头发现起偈的偈,他是这么译的:“法因生,缘谢还灭,吾大沙,常作如是。”讲诸法都是因而生,因缘谢了呢,法也就了。吾大沙迦牟尼佛,常常这么说这个就是起偈,又叫法身偈,也叫法身舍利。

   
舍利有两种,一是肉体上的舍利。佛,声闻缘觉,高僧大德有修行的人,他们圆寂以后,全身留下的舍利,叫全身舍利。粉碎了以后的舍利,像火化了的,叫碎身舍利。都是肉体上的舍利,叫肉身舍利。相的呢,法身舍利。什是法身舍利?这个偈子就是法身舍利,法身偈。佛说过你见起,到佛了。就是说你懂起了,就等于看到佛了。所以这个法身舍利很重要的。

   
去我寺院里,在佛菩像里面,或者在塔、舍利塔里,他都要把这个语写了放到里去。我们现在佛菩光装藏,装藏什么东西呀,不光是把金银铜铁锡五谷西作为实物装到里都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要把法身舍利偈子,这个缘起偈子放到像里。那像本身是物质嘛,好像肉身一,再把这个偈子装去呢,就予他法身了。所以佛很重视这个的,很多塔里都有这个小乘的偈子。

(2)大乘的起偈

  
大乘也重视缘起偈,不展了,大乘的起偈在龙树《中》里头讲“三是偈”,或“三偈”——空、假、中就是龙树的那:“生法,我即是空,亦是假名,是名中道。”因为这个语讲了三是,所以叫三是偈。这个是大乘的起偈。

(3)密乘的起偈

   
到密乘了,起偈生句,《大日》里头讲个缘生句,文字稍微一点,主要的什呢,讲诸法都是因生,一切法都是打十:幻,炎,,影,乾婆城,,水月,浮泡,空中,旋火。一把火,像的。这个叫十生句,十生句是密乘的起偈。

   
北京的佛牙塔,塔的地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了,后要重修,朴老要我在佛牙塔地怎么安装布置一下,我提出在里面装上小乘、大乘、密乘种缘起偈,朴老好,后朴老了小乘的起偈、大乘的起偈和密乘的起偈,刻了碑,就在佛牙塔的原碑的旁。原碑被破坏了,但是保留了不,新碑放在旁。因佛塔一定要放法身舍利的。佛牙是舍利,是肉身舍利。

   
所以就是非常重视缘起。但是一段又相的候,大乘的行,要看到因缘它的性是空的,这个意思,不是破坏因,不,那就把佛法根本放弃了,再三,就这个
意思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33

                    

                       
二)加行位——言妄想


底下第二位加行位。加行位就是的妄想相。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妄想相心。世尊,我及余菩诃萨,若善知言妄想相心能通种义,疾得阿跋多三藐三菩提,以言趣,一切生。佛告大慧:听,善思念之,当为。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为我说名分别言语相心法门。我及一切诸菩萨等若得善知名分别言语相心法门。则能通达言说及义二种之法。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菩提已。言说及义。能令一切诸众生等得清净解。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善哉大慧。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大慧菩萨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言说分别相心法门。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善知此故,通达能说、所说二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于二义中而得清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世尊言:愿为我说,世尊,彼语言分别性相之心要,由此教法,我及诸菩萨摩诃萨得善知语言分别性相,通达能诠所诠二法义,由是疾得无上正等觉,令一切有情於此二义中得清净。
   
世尊答言:如是,大慧,汝当谛听思维,我当为汝说此。

   
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善哉,世尊。说已即向世尊谛听。


然后,大慧菩萨大士又对世尊说道:“请
世尊为我宣示名为言语分别相心的法门。这样,世尊啊,我和其他菩萨大士依靠言语分别相心而善于分别,通晓能说和所说二种义,迅速证得无上正等觉,净化一切众生能说和所说二种义趣。”世尊说道,“那么,大慧啊,请听!请安下心来,我会为你讲述。”大慧菩萨大士回答世尊,说道:“好吧,世尊。”

注解
这个地方宋本的“”就是法看我们经文上凡是到“”的地方都是的法。“言妄想相心”,其就是讲怎么样妄想的法

“世尊,我及菩诃萨,若善知言妄想相心”,要这个了,“能通种义。”我得了言语它
的二意思,我就能“疾得阿跋多三藐三菩提,以言趣,一切生。”

一段是加行位。前面讲资粮位相都是地前菩萨说的,地前菩要修离垢,首先要法因相,但这个还一步修行。所以到了加行位菩候,要排除言妄想的遍习气,才能的和所这两种义趣的道理,由加行位就入通位,这样得无上菩提。

“言妄想相心”唐本是这么译的:“言相心法。”就容易一点。这个地方“言妄想”,“妄想”应该做分解。我前面不是了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妄想是五法中一法,又叫分。我很多有法都是由于意上的分而起的。由分而起的法都是妄想,妄想和分是同义词。妄想就是分。就是要得用言思想这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自性是回什事,要弄楚。因很多有法都是通文字这种表象来说的。因人本身的展就是这样,感受到外物了,眼耳鼻舌身物有感性的认识了,这个他就能提高到理性的认识看到个东西,就想是什么东西呢,就要给它名字来说这个东西,这样子,就慢慢有了言,有了言就有文字。在世法上有专门学问的,究文字的,里面都有个语言文字的起源问题然《楞伽》不是专门讲这个的,但要言文字这种载体。

谓载体就是的思想是靠言、靠文字表的,所以思想的体。在我们说的是信息的体。我们现在好多电脑,用体。因一般的生在生活中他离不开语言文字交流思想、问题,都要靠言文字,离开语言文字几乎就不能生活了。我看着看着我,说话,我不说话,究竟什意思?都得如藏的境界,知道想干什,一定要用言文字。那么语言文字究竟是什呢,怎么样开语言文字这种呢?

      
宋译

         
魏译

      
唐译

佛告大慧:有四妄想相。相言妄想著言、无始妄想言


佛告大慧菩萨言。大慧。有四种妄相言语。何等为四。一者相言说。二者梦言说。三者妄执言说。四者无始言说。
佛言:大慧,有四种言说分别相,所谓相言说、梦言说、计著过恶言说、无始妄想言说。

世尊告言:大慧,此有四种语言分别。是为——
一者、相语言   
二者、梦语言   
三者、计着妄念与分别所起语言   
四者、无始分别所起语言


世尊说道:“大慧啊,有四种言语分别相:相言语、梦言语、执著恶劣妄想言语和无始分别言语。
注解

佛告大慧,一切言的妄想分有四。首先,什叫做相言呢?

      
宋译

            
魏译

     
唐译

相言者,自妄想色相著生。

大慧。相言说者。所谓执著色等诸相而生。
大慧,相言说者,所谓执著自分别色相生;


今者,大慧,相语言由分别形色与性相,且执以为真实,由是生起;


其中,大慧啊,相言语产生执著自分别色相。
注解
   
   
妄想言,第一叫相言,就是我前五个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对着外面的境界,分香味触这些相而生,就是自妄想色相著生。”这个相言前五生起的,眼睛看到,耳听到,鼻子嗅到,身体接到,乃至于我想到,都是由于的分的,这个叫作相言。言说对境而生,我的六识对境而生,所以叫相言

      
宋译

           
魏译

      
唐译

者,先所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

大慧。梦言说者。念本受用虚妄境界。依境界梦觉已。知依虚妄境界不实而生。
梦言说者,谓梦先所经境界,觉已忆念,依不实境生;


梦语言者,大慧,於回忆先前所经境界时,依非现实境生起;


还有,大慧啊,梦言语产生于回忆过去体验的境界,而梦醒后境界不存在。
注解

第二呢,里着重。第六意忆过去的经历,回往事,好像境一样,


“先所境界”,就是以前所经历的境界,“随忆念生”,念生起的。“从觉已境界无性生。”这个梦醒了,醒了以后方知境无自性。就是说梦想的分去的经历经过去了,但回忆过去的经历子里想象这个的无自性的境界,这个

      
宋译

           
魏译

      
唐译

妄想著言者,先怨所作随忆念生。

大慧。执著言说者。念本所闻所作业生。

计著过恶言说者,谓忆念怨仇先所作业生;


计着妄念与分别所起语言者,大慧,由忆念过去所作竞争业而生起

还有,大慧啊,执著恶劣妄想言语产生于回忆怨敌过去的所作所为,
注解
第三,是妄想著言这个第七末那了。我的相言是前五的事情。是第六上的事情。这个过妄想著言呢,是第七的事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就是第七末那,他又恒又审嘛,第七识没有休息的,他老是着第八的相分做自我,“我的我的”。这样他就去,拿我来说吧去的种种怨仇、罪念懊悔,送到第六就生起了“妄想著言”。“”就是错误,“妄想”就是分,“著”就是著。也就是错误的、分的、著的言这种错误的分著的言的呢?就是第七末那识抓住我不放,他使子受传给第六这种这么来的。

识说明了三源。相言说这个的,那是白的,是牛,那是,由前五识产生的。眼耳鼻舌身看到的,听到的,形成的念,叫相言呢,就是我第六意的事情,能,能够计量,能种种心理活都是,都是第六妄想著言呢,错误的、分的、著的,这种都是第七的,着我的不放,了第六,使第识产生很多错误的看法、错误的判错误的思想,都是这么来的。所以这讲。《楞伽这个译本文字确有些屈聱牙。

第四呢,无始妄想言。无始妄想实际的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的言
         
宋译

      
魏译

     
唐译

无始妄想言者,无始虚伪计,自种习气生。是名四妄想相。

大慧。无始言说者。从无始来执著戏论烦恼种子熏习而生。大慧。我言四种言说虚妄执著者。我已说竟。
无始妄想言说者,以无始戏论妄执习气生。是为四。

无始分别所起语言者,大慧,由习气生起。彼习气种子则自无始来暗自妄想与遍计中生。大慧,我说此四种语言分别相,答汝问竟。

还有,大慧啊,无始分别言语产生于执著无始戏论和自己恶劣的种子习气。大慧啊,这是我所说的四种言语分别相。这是回答。
注解
无始以虚伪著、错误这种的呢?“自种习气生。”是从你习气生,是阿第八识产生的。自种习气生。

“是名四妄想相。”所以的分这么都是我头产生出的。四里第四是最根本的,无始妄想言是最根本的。前面的,相言妄想著言都是从这个头产生的。是很明的。第七第六识还有前五识这子都是第八识产生的,第八识嘛

下面一段境界里,前面三境界怎么产生的,怎么样,下面讲这个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菩诃萨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妄想所境界。世尊,何何故,云何何因生妄想言生。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复以此义劝请如来。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重说四种虚妄执著言语之相。众生言语何处出。云何出何因出
大慧复言:世尊,愿更为说言语分别所行之相,何处、何因、云何而起?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请世尊更说此法门,是故说言:世尊,愿为我更说,语言分别自显现依何为因?何处、何时、如何、由谁令分别於众中现起?

然后,大慧菩萨大士继续向世尊请教此义,说道:请世尊再为我宣示言语显现分别境界。世尊啊,人们人言语假名分别从哪里,从什么,凭什么,怎样产生?
注解
了四妄想,请您进一步讲它们所表的境界。就是说众生的分从哪生,是什么缘故,生的,请您给们说。佛就跟他了:

宋译
魏译
唐译
佛告大慧:、胸、喉、鼻、唇、舌、齿和合出音
佛告大慧菩萨言。大慧。从头胸喉鼻唇舌牙齿转故。和合出声。
佛言:大慧,依头、胸、喉、鼻、唇、齶、齿舌和合而起。


世尊言:大慧,语言分别依头、胸、鼻、喉、颚、唇、舌、齿和合而生起。


世尊说道:“大慧啊,言语由头、胸、鼻、喉、腭、唇、舌和齿和合转出。”
注解
   
身体,胸喉鼻唇舌断齿就是我,和合出音,几部分的活出音。因要靠怎么说话呀。这声音是体。所以佛很直接了说这个问题你问从哪的,就是身体几部分的作和合就生出了。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妄想,为异为
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口中言语虚妄法相。为异为不异。

大慧复言:世尊,言语、分别,为异、不异?



大慧言:复次。世尊,语言与分别为异为不异?


大慧说道:“还有,世尊啊,言语与分别异或不异?
注解

   
大慧了,就是这种的言跟他分的妄想,是异还是不。就是他的思想跟他是一是不一,是不是一个东西?是大慧的。

宋译
魏译
唐译
佛告大慧:言妄想,非非不
佛告大慧言。大慧。言语虚妄者。非异非不异。
佛言:大慧,非异、非不异。


世尊答言:大慧,此非异非不异。


世尊说道:“大慧啊,言语与分别既不异,也非不异。
注解

   
就是你说,妄想就是的分这个跟妄想,就是你说的言所表的思想,不是不一,也不是一,非非不

宋译
魏译
唐译
所以者何?彼因生相故。
何以故。大慧。因彼虚妄法相生言语故。

何以故?分别为因,起言语故。



何以故?语言生起以分别为因故,


为什么?以分别为原因而生相,故而言语分别转出。
注解
   
呢?就是因这个,都是互相系着的,都是互相因的。因说还上分而起的,要分才能言说嘛。而意的分又要用言语来。所以: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若言妄想者,妄想不是因。

大慧。若言语异者应无因生。
若异者,分别不应为因;


大慧,若语言异於分别,则不当以其为因。故语言与分别非异非不异。


还有,大慧啊,如果说言语异于分别,则不能以分别为原因。
注解

   
说你的言的思想是不同的呢,那么你的思想,“妄想不是因。”因为你导你说这个话,意说话的因。跟妄想不是一个东西,那就好像不是说话的原因了。

宋译
魏译
唐译
若不者,显义,而有示。是故非非不
大慧。若不异者。言说不能了前境界。大慧。说彼言语能了前境。是故非异非不异。
若不异者,语言不应显义。是故非异,亦非不异。

但若然不异,则语言不能显义,而彼实能。

而如果说不异,则言语不能显示意义。然而,言语显示意义。因此,既不异,又非不异。
注解
   
“若不者”呢,若要说它相同,但言又不能完全表
的思想,
言,言不。同一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听,意思都不一。“是故非非不。”所以言跟分的意,不是不一,也不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白佛言:世尊,即是第一者是第一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语即第一义。为言语所说为第一义。
大慧复言:世尊,为言语是第一义?为所说是第一义?


大慧言:复次,世尊,语言为第一义,抑语言所说为第一义。


大慧又说道:“还有,世尊啊,究竟言语是第一义,还是言语表达者是第一义?
注解

   
大慧继续请问佛:世尊,请问您,到底是言是第一是所的言是第一呢?第一,就是究竟的理。言是能,所是表的意思。究竟是能是第一呢,是他所西是第一呢?

宋译
魏译
唐译
佛告大慧:非言是第一,亦非所是第一
佛告大慧。非言语即第一义。
佛告大慧:非言语是,亦非所说。


世尊答言:大慧,既非语言,亦非所说为第一义。


世尊说道:“大慧啊,既非言语是第一义,也非言语表达者是第一义。
注解

   
不是言是第一,不是言是究竟的理,也不是所的是第一,都不是第一究竟理。

宋译
魏译
唐译
所以者何?第一义圣乐
何以故。大慧。为令第一义随顺言语入圣境界故。。
何以故?第一义者,是圣乐处,


何以故?第一义是大乐胜境,


为什么?由言语进入第一义圣乐,
注解

   
呢?第一究竟理那是智上的事情,不是言上的事情。

宋译
魏译
唐译
所入是第一,非言是第一
有言语说第一义。非言语即第一义
因言而入,非即是言。


非仅由言说即可得入,故语言非第一义,


故而第一义入言语不是第一义。
注解

   
不是他所表的言是第一,言本身不是第一。而“言所入”,言指示修所入的那境界才是第一

宋译
魏译
唐译

第一者,智自所得,非言妄想境界。是故言妄想,不示第一

大慧。第一义者。圣智内证。非言语法是智境界。以言语能了彼境界。
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言语分别智境,言语分别不能显示。

大慧,由圣智内自证始入第一义,此非语言分别境界,故分别不能说出第一义。

大慧啊,第一义靠自觉圣智证得,不是言语妄想分别智境界。因此,妄想分别不展示第一义。
注解

   
只有智才能得到第一义谛,得到究竟理。那不是言所能够觉知的境界。“是故言妄想,不示第一。”

宋译
魏译
唐译
者,生灭动摇起。若展起者,彼不示第一
大慧。说第一义言语者。是生灭法念念不住。因缘和合有言语生。大慧。因缘和合者。彼不能了第一义。
大慧,言语者,起灭、动摇展转因缘生;若展转缘生,于第一义不能显示。

大慧,语言依於生灭,彼非坚稳,相依於缘而依於缘起。大慧,相依於缘而依於缘起者,即不能表达第一义,以其有自他故,此[自他]为非有。

还有,大慧啊,言语生灭,动摇不定,因缘和合而生。
注解

   
就是我前面、胸、喉、鼻些器官等件展,互生起的言这种生理上的音活动它是有生的,是动摇的,所以不能够显示究竟理。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相不示第一
何以故。以无自相他相故。是故大慧。言语不能了第一义。
第一义者,无自他相;言语有相,不能显示。

大慧啊,因缘和合而生不展示第一义。大慧,语言指示自他,故非说第一义。

大慧啊,自相和他相不存在,故而言语相不展示第一义。
注解

言的自他相都是有自性的,言说这个现象本身有自性的,所以不能够来表示第一义谛

宋译
魏译
唐译

次大慧,入自心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妄想不示第一。是故大慧,离言说诸妄想相。

复次大慧。随顺自心见外诸法无法分别。是故不能了知第一义。是故大慧汝当应离种种言语妄分别相。
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想悉皆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是故,大慧,应当远离言语分别。

更者,大慧,语言分别不能表达第一义,以种种外境相悉为无有,唯自心於人前展
现,显现而成物。是故,大慧,汝须图远离种种语言分别相。

还有,大慧啊,依据唯自心所现,各种各样外界事物相不存在,故而言语妄想不能呈现第一义。因此,大慧啊,你应该脱离种种言语妄想分别。
注解


妄想的境界只能得到法自他共相。第一,我们讲是究竟理,是法的相。法的相是离能所两边的,是一智境界。靠言语来说相的境界,是不可能的。我们禅宗上,因指月,用指指月亮,言起的作用只能是指的作用,再怎么说也不是月亮,不是第一义谛。“故种种相外性非性”。然了,后了文字般若,但那照般若那已不是分上的事情,不是言妄想。言妄想只能得到法自相共相,不能得到法的真实实相,不能示第一。因怎么说,言文字都是生法,动摇无常,展相生,起而生,而第一有自他相的。

   
“是故大慧,离言说诸妄想相。”得第一究竟的理,就应该说这些分著。

宋译
魏译
唐译
世尊欲重宣此,而偈言:

性无自性,亦无言;甚深空空,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
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诸法本虚妄
无有自体实
是故诸言语
不能说有无

空及与不空
凡夫不能知
诸法无体相
说众生亦尔

分别有无法
犹如化梦等
观察一切法
不住于涅槃

亦不住世间
如王长者等
为令诸子喜
泥作诸禽兽

先与虚伪物
后乃授实事
我说种种法
自法镜像等

为诸佛子喜
后说明实际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诸法无自性, 亦复无言
不见空空义,
愚夫故流转

一切法无性,
离语言分别

诸有如梦化,
非生死涅槃

如王及长者,
为令诸子喜

先示相似物,
后赐真实者

我今亦复然,
先说相似法

后乃为其演,
自证实际法。





注解

   

性无自性,亦无言。”法无自性,不是言所能安立的。“甚深空空,愚夫不能了。”就是的第一义谛,甚深空空是由无分智才能够显露的,愚夫是不能了解的,不能了知的。

“一切性自性,言法如影。”言是生,如幻泡影一的。“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自觉圣智的佛子,应该悟到法都是假名言,要得离妄想无分的境界,才能够真正离开这垢。不然的,言妄想就是我本性的很大的染。种种都是染。

为污染源都是七、八的,八生了四妄想。妄想都是生法。我离垢,就要离开这的妄想。所以我智第一的境界.就应该法的言妄想。
是我宗的人,、文字西,都要离。不立文字,要离开语言文字。因为真实的境界,<,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诸相,要去领会它,不是一般言文字所能够领会的。你这个语言文字所能表的都是思想意上的分别执著。所以言文字达诸相,表第一是不行的。

我前面已经讲过,我们语言文字有局限性。我举过例子,你说来说去无非是有句、无句、亦句、非句。言文字能够说的都是要肯定,要否定,要矛盾,要不定。在四句之外,言了,言语说不出了。在肯定、否定、矛盾、不定。形式之外,不是肯定,不是矛盾,不是否定,也不是不定的那形相出你说不出言有局限。用言用文字都是我别执种种概念,离不开这念。用名事物,了解理解事物,这种都是第六意逻辑这种逻辑是有限度的,如果这个里面不出呀,是不能了解相的。所以不立言文字。

我前面法的了,佛要离因,无因不是否定了因法,而是大乘的修行,更一步看到因法无自性。妄想,也是这个意思,就是妄想是无自性的,是生法,但是佛家,就是迦牟尼佛他不破这个法的,因为语言文字是一法呀,言文字是要利用的,特是悟了以后再利用言文字,这时言文字可以起大作用了。我要了解这个意思,不然的就有片面性,你说言文字,那我就不说话了,以后我也不看了,也不了,这样我离开这言妄想,那你错了,不是这么修的。后们禅宗有些人不读经,不讲经,那个带有片面性,领会讲妄想的真实义。除了佛留下大量经论这些文字以外,比如,佛家利用音做佛事多得很,像我的唱,我的念,都是音做佛事。

   
而且再一步讲声这个法,要是再一步深入的本身也是第一。我举个例子来说,像密宗“阿字本不生”。我了万事万物是的,个来的,有第一因。有第一因,就不生,时间它没有始,空间没边际。就是万事万物没个来源,没个头它就不生,不生也就不。不生不就是无生。本不生,本有,本不生。我
“阿”
表示这个意思,本不生无生,阿……阿……我们声音,天、地、人天地人的音。

   
就我来说,主要是三个声唵……是天部的音,我们头部的音。天上打雷的雷音是这个声音,我们头部血液循也是这个声音。吽……是我们脐部的音,地部的音,看那地震,就是……,发这个声。阿……是人部的音,你们试试看,我们开声带动,不声带,我声带动闭着,我一口,“阿”,声带动了,你们试试看,你开口就是阿。我人一生下第一个声音,小孩子呱呱地,就是阿。小孩子会说的第一句,“妈妈”,阿的音,不但中这样,外人也这样子,father,mother,也是阿的音,人部的音,离不的。“唵阿吽”三字成了普王如的根本言,就是这个道理,音离不开这字。


   
是阿字,一切音里都有阿音,不管么话不管怎么叫喊,不管唱法也好,通俗唱法也好,什民族唱法也好,反正你们一唱一念都是阿的音。阿的音就遍布在所有中,就等于本不生、无生这个遍于一切法里,一切法都本不生一。所以密呢,“阿字本不生”,用阿字表示本不生,阿字无生,无生就是阿字。阿的音遍于一切音,本不生的法也遍于一切法中。法也是本不生,法也是本不生,一切万物都本不生。

的意思就是什呢,音再一步也可以表示法,但是表示法不是言妄想相了。如果我妄想也可以表第一,那我不是背佛的教导背《楞伽》的教导了。我的不是背《楞伽教导,而是不要遮遣了一法,就又把遮遣的西着不放,那又了。佛,又讲没有因,他是无自性来讲的,不是否定因法。佛离言妄想才能看到相,但是言说它本身法。这个说清楚,不然的入一,不是常就是断边了。
(三)修位——离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34
                                 
山西      
亚丽  
李芳义   
整理

(三)修位——离四句
下面第三了,就是修位,讲远离四句。大乘菩,修位的菩初地到十地是修位,位的菩萨渐次修的原。因为这个萨还没有到究竟位,有到如,在得如藏之前,他就离不四句相念。里就离四句。菩在地地渐进修行的候,每一地上都要注意离四句。所以: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入如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色摩尼境界,无相行,自心趣部分之相,一切法。我及余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疾得阿跋多三藐三菩提,令一切生,一切安,具足充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为诸菩萨及我身。说离有无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能行。圣智自证觉所行故。离于自相同相法故。入第一义实法性故。诸地次第上上清净故。入如来地相故。依本愿力如如意宝无量境界修行之相自然行故。于一切法自心现见差别相故。我及一切诸菩萨等。离于如是妄想分别同相异相。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菩提已与一切众生安隐乐具悉令满足故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等,一切外道所不能行,自证圣智所行境界,远离妄计自相共相,入于真实第一义境,渐净诸地入如来位,以无功用本愿力故,如如意宝普现一切无边境界,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所见差别。令我及余诸菩萨等于如是等法,离妄计自性、自共相见,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令众生具足圆满一切功德。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世尊言:世尊,唯愿告我圣智自证处[境界],此非外道之道用,离有无、一异、俱非俱、有非有、常非常等甸;此无关於遍计,非自亦非共[];此自显现於第一义谛;此次第上进诸清净地而入於如来地;此以无功用本愿力故,如摩尼宝普现诸色,於无边世间中普起於行(此即普贤行);此於诸法中变现成相状,如人心自所见,成认知界(此即智境显现为识境)。令我及诸菩萨能由此见地以观察诸法,离自共相,亦不受诸法遍计,由是疾证无上正觉,令一切有情成就其功德圆满。

然后,大慧菩萨大士又对世尊说道:请世尊为我宣示摆脱有和无、一和异、双和非双、非有和非无以及常何无常,行一切外道所不行,趋向自觉圣智,摒弃妄想分别自相和共相,通晓第一义谛,依次递进达到诸地清净相,进入如来地相,依照自然而行誓愿,修行如同一切色摩尼珠无边境界相,一切法的自心所现境界分别相,这样,我和其他菩萨大士的思想摆脱诸如此类妄想分别自相和共相,迅速证得无上正等觉,让一切众生获得一切功德。
注解
“离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实际上就是离四句。
“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初地、二地,一地接一地相,修行的次序渐进,一地比一地高,渐渐进清净之相,最后“入如地相。”最后入佛的究竟境界。
   
是大慧菩向佛提。接佛回答

宋译
魏译
  
唐译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我如是之,多所安多所益哀愍一切天世人。佛告大慧: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善哉大慧。汝为哀愍一切天人。多所安乐多所饶益。乃能问我如是之义。善哉善哉。善哉大慧。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言:大慧,善哉!善哉!汝哀愍世间,请我此义,多所利益,多所安乐。



世尊答言:善哉、善哉,大慧,善哉。汝悲悯世间,为利有情、为乐有情、为天为
人有情众得利益安乐,大慧,乃能於我面前而作此问。是故,大慧,真实谛听思维,我当即为汝说。
   
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唯然。於是即献其耳於世尊。



世尊说道:“善哉,善哉,大慧啊!确实,善哉,大慧啊!你认为应该询问此义,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大众的幸福。大慧啊!你同情世界,为了天界和凡界大众的利益和幸福。那么,大慧啊,请听!请你安下心来,我会为你讲述。”大慧菩萨大士回答世尊,说道:“好吧,世尊。”
注解
说你问这个问题问得好!对众生多所安、多所益,慈悲呀,来问这个问题
这个登了地的菩萨来进一步修离垢的候,就要离四句。有登地以前,离垢首先要相,然后要离的妄想相。那登地以后的修,一地一地都要离四句。
四句我前面也讲过:有句、无句、亦句、非句,那是一四句的法,也是佛的。里《楞伽》所的四句跟前面的四句,精神是一致的,只是字面上法有点不同,基本念:“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就是同,“”就是不同。“俱”就是亦同亦不同。“不俱”,非同非不同。所以个概来还这么四句:同、不同、亦同亦不同、非同非不同,这么基本念。离四句,就是离开这个概念。实际上也就是我前面讲过的,有句、无句、亦句、非句,是离开这四句,不表述的方式不一了。同是不同,也同也不不同,非同非不同,跟前面我的,是有是无,是亦有亦无,是非有非无,都是一的。是常,亦常亦,非常非,都是来讲四句。无论讲有无也好,也好,也好,以此推,都是四句。的四句是用一、俱不俱的。
初地到十地的修行,次修行的原,一定是每登一地都要离四句,离相念。
一和是事物的同异现象;俱和不俱,是事物的和合、不和合的象;有和无,是色等有法和空无法相象;常和无常,就是永恒的象和生象。
前面的言妄想,言的分离不开这四句,不出四句之外,前面,要肯定,要否定,要矛盾,要不定,离不开这四句。只有自觉圣智,无分智的菩,有这种境界的人才能离开这四句,其余的外道都不能行,“一切外道所不行”,是“自觉圣智所行”,只有到自觉圣智的菩,他才能开这四句,“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
以无分,看到法空无自性,所以对这些自相共相他都能一一遣除。依十地次,一地一地的,一步一脚印,都能够渐入第一空。入了第一空,但是佛菩,我上午了慈悲,他有愿力,所以他不住于空,回过头来行愿,要度生,就“无开发本愿”。因本愿力不住于空,一切差相都是自心,妄想都除掉了,得菩提了,就像摩尼珠一,任境界,乐众生。就是“无相行,自心趣部分之相,一切法。”底下佛就了:
宋译
魏译
唐译
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外性。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因,著妄想。

佛告大慧。愚痴凡夫不能觉知惟自心见。执著外诸种种法相以为实有。是故虚妄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因自心熏习依虚妄分别心故。
大慧,凡夫无智不知心量,妄习为因,执著外物,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等一切自性。

世尊告彼言:大慧,凡愚及浅智者不知世间即自心所见,遂持种种外境聚、持有无、
一异、俱非俱、有非有、常非常等句,由习气而起之分别遂生起彼等自性,由是而成自性相。

世尊对他说道:“大慧啊,愚夫们不觉知唯自心所现,执著外界种种自性,出于习气执著分别有和无、一和异、双和非双、非有和非无以及常和无常自性,产生妄想分别。
注解

佛告大慧,愚痴凡夫无知,“取外性”,他就根的身、外根的器,心外求法。“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就是依靠四句著妄想。
“自性因”,著妄想,就是因无明妄想习气种子的故起著妄想。
底下就是迦牟尼佛用七喻来说明外道凡夫的妄。七妄想我把它归纳了一下: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群鹿,渴所逼,炎,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三毒心,色境界,生住,取外性。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

大慧。譬如群兽为渴所逼依热阳焰自心迷乱而作水想。东西驰走不知非水。大慧。如是凡夫愚痴心见。生住灭法不善分别。因无始来虚妄执著戏论熏习。贪嗔痴热迷心逼恼。乐求种种诸色境界。是故凡夫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
大慧,譬如群兽为渴所逼,于热时焰而生水想,迷惑驰趣,不知非水;愚痴凡夫亦复如是,无始戏论分别所熏,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法,堕一异等执著之中。

大慧,此如阳焰见为泉水,窕然真实,群兽於此时节,苦热成渴,即追逐此计着,不知此水泉实为自心迷幻,不知实无有此泉。凡愚与浅见者亦然如是,其心受无始来时颠倒与分别所熏;其心受贪嗔痴火所烧,即乐於种种色相世间,满足於生住灭见,不善知有非有、内外,如是凡愚浅智者即堕入一异、有无等执着中。

大慧啊,如同群鹿受炎热折磨,渴望水,妄想阳焰水具有水性,跑向那里,而不觉知自心所现错觉,不知道那里无水。同样,大慧啊,愚夫们思想受无始种种戏论和妄想分别熏染,心中受贪、瞋和痴之火烧灼,追逐种种色境界,怀有生、住和灭邪见,不通晓内外事务无性。他们陷入对一和异、有和无的执著。
注解

  
比如群鹿,非常的渴,看到像春天的炎,海市蜃楼嘛看好像有水,“而作水想”,奔着去了,“不知非水”,不得那地方不是水,是一幻相。“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愚痴凡夫跟渴的鹿一,“三毒心”,、瞋、痴,三毒。“色境界”,看着外的色香味触,
,花花世界流忘返,住不放。“生住”,看到生住象他就“取外性”。我们现在有些人着外境的,跟着感走,感好得很,实际上就像鹿望着炎以是水那,那就入“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西不放,入常见断见这些妄这个喻叫“群鹿逐炎”。用群鹿比愚夫三毒心,著于六境界,分妄想着四句不放,果令瞋痴三毒越害了。是第一

   
第二

宋译
魏译
唐译

如揵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著相,彼非有城非无城。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著,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不能了知自 心量。

大慧。譬如凡夫见揵闼婆城生实城想。因无始来虚妄分别城想种子熏习而见。大慧。彼城非城非不城。大慧。一切外道亦复如是。因无始来戏论熏习。执著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法故。大慧。以不觉知唯是自心虚妄见故。
大慧,如乾闼婆城非城非非城,无智之人无始时来,执著城种妄习熏故,而作城想;外道亦尔,以无始来妄习熏故,不能了达自心所现,著一异等种种言说。

大慧,此如乾闼婆城,不知者取彼以为实,然实非如是。城之显现,实由於执取对
於城市之忆念,无始来时此积聚为种子,如是即成为[显现]体性。此城市实为非有非非有。今者亦尔,大慧,若对无始来时妄想妄见所成习气起执着,即紧持一异、有无,由是对自心所见即全然不晓。

大慧啊,如同乾达婆城并非城,而无知的人们产生城的名相。由于执著无始城种子习气,而呈现城的形态。这样,此城既非城,也非非城。同样,大慧啊,他们执著无始外道戏论。言说和习气,执著一和异、有和无种种言说,不理解唯自心所现。
注解
   
“揵婆城”,海市蜃楼嘛。海市蜃楼显的城,他不知道是光折射跟大相交果,的,空的,像我烟台些地方往往有这种现象。“凡愚无智而起城想”,认为那就是的城市。都是外道“无始虚伪计著相”,外道不到实际的境界,只看到影相,不知道能都是自心量,因着四句不放,是在有无上计较,起是第二,我叫“揵婆城”。

   

第三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林,山河浴池,种种。自身入中,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自心性,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大慧。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见诸男女。象马车步。城邑聚落。牛与水牛。园林树木。种种山河。泉流浴池。宫殿楼阁。种种庄严广大严博。见身在中忽然即觉。觉已忆念彼广大城。大慧。于意云何。彼人名为是圣者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一切愚痴凡夫外道邪见诸见亦复如是。不能觉知诸法。梦睡自心见故。执著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故。
大慧,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种种严饰,觉已忆念彼不实事。大慧,汝意云何?如是之人,是黠慧不?

答言:不也。


大慧,外道亦尔,恶见所噬,不了唯心,执著一异、有无等见。



大慧,此如有人,於梦中见满城男女、象马、车步、村集、牛犁、园林、山河种种,唯未入至宫殿,即便睡醒。既醒,其人追忆此城及市心楼厦,大慧,於意云何,其人持梦中种种所见非真实而成追忆,可称为智者否?  
大慧言:不也,世尊。

世尊续言:凡愚与浅智者亦尔,彼受邪见所噬,着於外道,不知心自所见诸法其实
如梦,如是即紧执一异、有无等义。

大慧啊,如同有人在睡梦中梦见某个国土,充满男女、象、马、车、步兵、村庄、乡镇、牛、水牛、树木、花园以及各种山岳、河流和水池,进入后宫,然后醒来,他回忆国土和后宫。大慧你怎么看?这个人回忆梦中不景象,他是智者?大慧道:“世尊,不是”。世尊是:“同,大慧,愚夫思想被邪见吞噬 ,不知道自心所事物如著一和、有和无邪
注解
就是追忆梦境,比如人做梦见男女,有象马车,城邑林,山河湖泊等,已,以后,他在回
“士夫”我前面了,就是神我外道,认为有一神我,叫士夫。“如是士夫”,像这种神我的外道,佛:他“于前所梦忆念不舍,黠慧不?”你说是不是好的智慧呀?大慧回答,他然不是的了。佛就告大慧,凡夫被外道的邪噬了,外道他不知道境都是自心显现,是有自性的。他离不四句。这个,我叫“追忆梦”。

  
下面第四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外道,恶见习气,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坏坏他。余离有无无生之,亦言无,因果,拔善根本,坏清净因。求者,当远离去。作如是,彼自他俱、有无妄想已,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
大慧。譬如画像不高不下。大慧。愚痴凡夫妄见诸法有高有下。大慧。于未来世依诸外道邪见心熏习。增长虚妄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大慧。而彼外道自坏坏他。说如是言。诸法不生不灭有无寂静。彼人名为不正见者。大慧。彼诸外道谤因果法。因邪见故拔诸一切善根白法清净之因。大慧。欲求胜法者当远离说如是法人。彼人心著自他二见。执虚妄法堕于诽谤。建立邪心入于恶道。
大慧,譬如画像无高无下,愚夫妄见作高下想;未来外道亦复如是,恶见熏习,妄心增长,执一异等自坏坏他。于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为无,此谤因果,拔善根本,应知此人分别有无起自他见,当堕地狱。欲求胜法,宜速远离。


大慧,此如画师所绘画之土地,本无高低,然愚人则分别[计执]其高低。今者亦尔,
大慧,於未来际,或有人於习气中、於外道邪见心识与计着中受教养,由是执持自他、
俱非俱,而成自坏坏他;彼或谤离有无而得无生法忍者为断灭;彼且谤诸因果;彼追随邪见而拔无垢清净功德根,彼受欲求胜法者远离。彼之思想已受一、异、俱等颠倒所纠缠,於颠倒中作有无、增损计着。地狱即为彼等究竟皈依处。

大慧啊,如同画师所作画中并无高低,而愚夫们妄想高低。同样,大慧啊,在未来之路上,会有人受外道邪见习气、意愿和妄想抚育,执著一和异、双和非双等等,造成自我毁灭,反将其他摆脱有无二翼而宣说无生的人们称为邪道。他们破除因果,拔除清净善根因。追求至福者应该远离这些人。他们的心思陷入自己和他者双见,陷入有无和破立妄想邪见,终究会堕入地狱。
注解
比如一张画像,本身是平面的,没远近高低的差,只不过线条色的效果,使人感到是立体的,好像的一些愚痴的人以为画西就是立体的,就是的。同世上的外道事物的本,“恶见习气”。些外道也是依靠四句。“自坏坏他”,佛是自利利他,外道正好相反。佛“无生”本离子有无,而外道认为“无生”就是断灭,根本上就是什有。如是诽谤因果,善根落。
求者”,就是求最佛法的人,都应该远离外道的所。因为这种外道的解很害,他诽谤因果,说没有因果,这种恶见是要的。叫“像高下”。
   
再底下,第五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翳目,有垂谓众人言:汝等此。而是垂竟非性非无性,故。如是外道,妄希望,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大慧。譬如目翳见虚空中有于毛轮。为他说言如是如是青黄赤白汝何不观。大慧。而彼毛轮本自无体。何以故。有见不见故。大慧。诸外道等依邪见心虚妄分别亦复如是。虚妄执著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生诸法故。
大慧,譬如翳目见有毛轮,互相谓言此事希有,而此毛轮非有非无,见不见故;外道亦尔,恶见分别,执著一异、俱不俱等,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大慧,此如诸翳目者见发网,於是互相谓言:此事稀有、此事稀有,且谛见之,长者。然所谓发网者其实未曾存在。以见与不见故,可说其事实为非在非不在。今者亦尔,大慧,醉心於外道邪见分别者,舍弃有无、一异、俱非俱等真实认知,於是违背善法,
终成自毁毁他。

大慧啊,如同那些翳障者看见毛发网,互相说道:‘看啊,真奇妙!诸位贤士啊!毛发网终究无生,由于见和不见,故而既非有,也非无。同样,大慧啊,他们执著外道邪见妄想分别心,执著有无二翼、一和异、双和非双说,破除正法,会使自己和他人堕落。
注解
比方某人眼睛花了,眼睛一花,看前面好像有头发,他有垂实际有垂,所以“非性”、“不”。但确影子,所以“非无性”、“”。同外道的宣,他本自身就是妄,他又宣他的妄。他也依于四句,“诽谤正法,自陷陷他。”这个叫“翳目见发喻”。是第五
下面第六比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火,愚夫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

大慧,譬如火轮实非是轮,愚夫取著,非诸智者;外道亦尔,恶见乐欲,执著一异、俱不俱等,一切法生。

大慧,此如旋火轮,非实是轮,唯凡愚则计着如是性相,智者当不如是。今者亦尔,
大慧,其心堕入外道邪见者,当於一切有情之生起中,邪计一异、俱非俱等。

大慧啊,如同火轮无轮,愚夫们而非智者们妄想轮性。同样,大慧啊,他们的心思陷入外道邪见,会在一切事物产生中妄想一和异,双和非双。
注解

旋火不是,而是速度很快地旋火把,出一的假相。“愚夫想,非有智者”,凡夫无智就以为真的有个轮子。就是凡愚妄如幻的生法而起疑惑。第六叫做“火轮喻”。
   
有第七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有生,有者言
大慧。譬如天雨生于水泡似颇梨珠。愚痴凡夫妄见执著。生于珠想东西走逐。大慧。而彼水泡非宝珠非不宝珠。何以故。有取不取故。
大慧。彼诸外道因虚妄心分别熏习亦复如是。说非有法依因缘生。复有说言实有法灭。
大慧,譬如水泡似玻瓈珠,愚夫执实,奔驰而取,然彼水泡非珠非非珠,取不取故;外道亦尔,恶见分别,习气所熏,说非有为生,坏于缘有。


大慧,此如雨中水泡,似摩尼宝珠,凡愚以其实为摩尼宝珠,於是追逐。大慧,此无非水泡,非珠非非珠,以其有如是取着,办有不如是取着故。今者亦尔,彼心受外道见与分别习气所熏,遂於诸法,非有而说为生,有而说为因缘所坏。

大慧啊,天下雨,水泡呈现如同玻璃摩尼珠。愚夫们执著玻璃摩尼珠性,跑向那里。大慧啊,由于所取和能取,他们既非摩尼珠,也非非摩尼珠。同样,大慧啊,他们受外道邪见妄想分别心邪气熏染,会以缘起描述无之生和有之灭。
注解
比如水泡,看水泡吹起候,也好像摩尼珠一的,愚小无智,不事的小孩子,把水泡摩尼珠,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水泡不是摩尼,所以智者不取。但也不能水泡有珠的形象,所以凡愚取。就好比外道“于无所有有生,有者言。”就是外道妄,于无所有处计有,于缘灭处计实有生这个叫做“水泡似珠”。
一大段了七无非明凡夫外道离不四句,依靠四句种种妄想邪。所以我除心上的垢,就要离四句。离了四句,垢才能除了。因一切垢,妄想妄,都是依四句而起的。
   
底下又一大段,有些过细的文字,相似的,一看就知道了,我就不详细了。

宋译
魏译
唐译

次大慧,有三量、五分,各建立已,得智自,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著。

复次大慧。彼诸外道建立三种量五分论。而作是言。实有圣者内证之法离二自体。虚妄分别故。

复次,大慧,立三种量已,于圣智内证,离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


更者,大慧,由建立三种量[与五段论]
於是即成分别,彼谓内自证圣智,离二[]自性,然具真实自性而有。


还有,大慧啊,确立三量和论支,妄想确实有自觉圣智证得的、摆脱二自性的事物。
注解

有三量。三量是法相唯因明的。然因明也是根据佛的三量来讲的。三量就是量、比量、非量。量,我前面境的候做过个比方:说黄山非常美,我们没有去海里就想象一个黄山。想象的山叫做影境,是他自己那想的。这种独影境就可以叫做非量,因为它不是现实的,不是真实的。又比如,他自到了山,身临真境,确这个眼所山是境,表示境的就是量。回以后,他回忆黄山,他的回想是有根据的,因他到过黄山,但是想像,已不在山了,所以叫带质境。带质境就是比量。比量是半半假,是依他起的,量就是,非量就是遍执吧。所以法相唯宗立三量。

因明学还五分,五分也叫五分作法。五分就是:宗、因、、合、。宗:凡是用思维逻辑讲所要候,首先要有个标题,命是什的宗旨就是宗。因:了宗以后,命要有根据,据就是因。我们现逻辑学的“三段”就是大前、小前,最后结论,是三分。印度的因明学讲五分。:引证举例。合:命用,把前几合起:最后得出结论。宗、因、、合、,所以叫五分
“各建立已,得智自,离二自性事”。就是依靠三量、依靠五分,建立以后,他也能得到自觉圣智。里要注意了,佛的“建立”是的,不是就世俗上的知识学问讲三量、五分,不是这么讲的。而是在修上如果你懂得三量,得五分,那也能得到“智自”,正智的境界。“离二自性”,就是离了遍性,离了依他起性,性。
  
“而作有性妄想著”。但是有的凡夫三量五分起妄想分,按照世俗的理论来建立,自以智,他不知道如果着依他起性,着遍性不放,就是佛法也会变成外道了。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心意意,身心转变,自心现摄妄想。如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若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取相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
大慧。离心意意识。转身便得圣种类身。修行诸行无如是心。离自心见能取可取虚妄境界故。入如来地自身进趣证圣智故。如实修行者。不生有无心故。大慧。如实修行必得如是境界故。大慧。若取有无法者。即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故。
大慧,诸修行者,转心意识,离能所取,住如来地自证圣法,于有及无,不起于想。大慧,诸修行者,若于境界起有无执,则著我、人、众生、寿者。


大慧,若於修行中心意识起转依,即於心自所见中舍能取所取,如是入如来地,得内自证圣智,於时更无彼有想非有想。复次,大慧,若於行者所得境界中取着有与非有,是即执着我、寿者、神我、人等。

大慧啊,转离心、意和意识,摒弃自心所现能取和所取分别,达到如来地自觉圣智,这样的瑜伽行者不产生有无名想。还有,大慧啊,如果达到这样境界的瑜伽行者执著有无,他们就会执著自我,执著养育者,执著原人、执著人。
注解

六七八识嘛,佛子修八够转变身心,使自心所的能、所一切妄想都除掉。“”,就是能,要把遮遣,要能够断。“如地自觉圣智修行者”,入如地自觉圣智修行的人,“不于彼作性非性想”,离四句,不起有想无想,不取能作所作,两边

   
“若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取相生者,”假使修行者,在这种境界里,你还取有无、能所,“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这种修行人是有人相、我相、生相、寿者相,“长养”就是寿者,寿的人。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若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非法佛。又,悉由愚夫希望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智自三昧住者,分别显示。
大慧。说有无法自相同相。是名应化佛说。非法佛说。复次大慧。应化如来说如是法。随顺愚痴凡夫见心令其修行。非为建立如实修行。示现自身内证圣智三昧乐行故。
大慧,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说,非法佛说。大慧,化佛说法,但顺愚夫所起之见,不为显示自证圣智三昧乐境。


复次,大慧,说自性、诸法自相共相,此实为化佛教法,非法性佛。复次,大慧,此[化佛]教法实为对凡愚之方便,随顺其心、随顺其思维方式、随顺其见一切法。一切施设但唯说自性,而非为显示圣智自证及住三摩地乐境。

还有,大慧啊,性自性、自相和共相这类言说,大慧啊,是变化佛的演说,而不是法性佛的言说。还有,大慧啊,这类言说顺应愚夫心中之见,并不展示确立自性法、自证圣智而住于入定之乐中。
注解
   
,大慧,要知道法的性以及自相共相,都是化身佛的,不是法身佛的。“又”,而且些言是化身佛随顺众生的愿望,假教说的,不是法身佛萨开示的智三昧境。前面文已经讲了,三佛说教的差身佛,化身佛,法身佛怎么说里又了,就是化身佛所的都是顺应愚夫各自的希望、各自的念,不是建立趣自性法得智自三昧住者”些菩萨显示的。所以下面迦牟尼佛又了五喻来说这个问题。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水中有,彼非影非非影,非形非非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著,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量。
大慧。譬如人见水中树影。大慧。彼非影非不影。何以故。有树则有无树则无故。大慧。彼诸外道依邪见心妄想熏习亦复如是。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妄想分别故。何以故。以不觉知唯自心见故。
大慧,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外道亦尔,诸见所熏不了自心,于一异等而生分别。

大慧,此如水中树影,是影非影,是树相非树相。今者亦尔,大慧,彼受外道见习
气所熏者,持分别而认取一异、俱非俱、有非有、以其心未能离缚柬,而不能认知唯
心所见。

大慧啊,如同水中呈现的树影,既有树形,又非树形,故而既非影,也非非影。同样,大慧啊,他们受外道邪见习气熏染而分别,不理解唯自心所现,妄想一和异、双和非双、有和无。
注解
比如水中有说它影又非影,是形又非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外道他的习气所熏,“妄想著”,他著水中的影不放,他不能离四句,所以他不知道西都是他自心所的。
前面里的第一,善分自心,看到些自心所的境界,同空,要看到空性。是《楞伽离垢的四,首先是“善分自心”,然后是“外性非性”,些都是有自性的,有第三“离生住灭见”,这样才能“得自觉圣智善”.前面都说过了。是法身佛的。
第一比方叫“水中”。就是心如水,万法像影子一,因水而影子,所以“非影”,不是影,但是水中了影子,故“非非影”。水中树你摸不到的,故“非形”,但是映出的又是子,故“非非形”。就是他自心量,自心所,本有有,本有无,如果我们抓着四句不放,那就不能明了了,妄想著就都了。是一比方。
   
接着第二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明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妄想著,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大慧。譬如明镜随缘得见一切色像无分别心。大慧。彼非像非不像。何以故。有缘得见无缘不见故。大慧。愚痴凡夫自心分别见像有无。大慧。一切外道自心妄想分别镜像亦复如是。见一异俱不俱故。
大慧,譬如明镜无有分别,随顺众缘现诸色像,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愚夫分别而作像想;外道亦尔,于自心所现种种形像,而执一异、俱不俱相。


大慧,此如明镜现种种色、种种像,此随缘而起,非依分别,而彼实非像非非像,
以其见而为像,其实非像故。大慧,彼对心自所见形色怍分别者,则如凡愚认之为像。
今者亦尔,大慧,一异、俱非俱於自心成像,似实显现。

大慧啊,如同镜中依缘自分别呈现一切色像,既见像,又非见像,故而既非像,也非非像。大慧啊,愚夫们自心所现分别种种像这样呈现。同样,大慧啊,自心所现种种像以一和异、双和非双邪见方式呈现。
注解
就是第二,叫做“明镜现”。心好像子一随缘显现一切色像,有分则现,离缘则,故非像非不像。但是外道恶见,依靠四句,不知道是他自心相。所以佛打这个喻来说明外道依靠四句生妄想著。
第三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水和合出,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大慧。譬如诸响因人山河水风空屋和合而闻。彼所闻响非有非无。何以故。因声闻声故。大慧。一切外道自心虚妄分别熏习。见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故。
大慧,譬如谷响,依于风、水、人等音声和合而起,彼非有非无,以闻声非声故;外道亦尔,自心分别熏习力故,起于一异、俱不俱见。

大慧,此如人声、河声、风声等回响,非有非非有,以其听而似声,其实非[人等]
声故。今者亦尔,大慧,有无、一异、俱非俱,皆是自心分别与习气。

大慧啊,如同听到人、河水和风结合产生的回音,既闻声,又非闻声,故而既非有,也非非有。大慧啊,有和无、一和异、双和非双邪见、自心习气分别也是这样呈现。
注解
这个们说是“水出声喻”。水和合出音。吹水,和合就出音。我听波音,海潮的音,就是水和合。波音,水出音,都是这样,和合出,若离,离了水音就有了,无可得,所以叫“非性”。和就出,就是“非非性”。不应该再拿那四句来计它的有无。外道凡夫离不四句,著,生出倒妄想。又是一


下面第四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大地,无草木焰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故。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想著,依生住,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住事,亦如彼焰波浪。
大慧。譬如大地无诸草木园林之处因于日光尘土和合见水波动。而彼水波非有非无。何以故。令众生欢喜不欢喜故。大慧。一切外道愚痴凡夫亦复如是。因无始来烦恼心熏习戏论分别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圣人内身证智门中。示现阳焰渴爱事故。
大慧,譬如大地无草木处,日光照触焰水波动,彼非有非无,以倒想非想故;愚痴凡夫亦复如是,无始戏论恶习所熏,于圣智自证法性门中,见生住灭、一异、有无、俱不俱性


大慧,此如於无草、藤、灌木、乔木处,阳焰乘阳光,显现为波流,此为非有非非
有,以依贪[或不贪]故。今者亦尔,大慧,无明分别识受无始来时遍计妄想习气所熏,
即动接如阳焰,即使於内自证圣智展现之真实中,亦起生住灭、一异、俱非俱、有无等浪。

“大慧啊,在没有草木、蔓藤和树林的地上,由于太阳的作用,阳焰水流波动,既可贪求、又非可贪求,故而既非有,也非非有。同样,大慧啊,依据生、住和灭、一和异、双和非双、有和无这样的自觉圣智事法门,愚夫们受无始戏论恶劣习气熏染的分别智如同阳焰水流波动。
注解
比如大地,在有草木的地方,焰像水流一,“洪浪云涌”,渴的人是水,以此比喻贪心的人,受象的蒙蔽。都是因无始以虚伪习气使然,不能离四句,于自心本寂中,作“焰波浪”的妄想。智者不贪这象,所以“非有”;愚夫着,妄生住灭这些假象,所以“非非有”。
   
这个可以叫“大地”。这个跟前面的一些比都差不多,都是依着四句,看到象,无,生妄想著。

  

第五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有人,咒术。以非,毗舍鬼,方便合成,动摇。凡愚妄想著往。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戏论计著,不建立。

大慧。譬如有人依咒术力起于死尸。机关木人无众生体依毗舍阇力。依巧师力作去来事。而诸愚痴凡夫。执著以为实有。以去来故。大慧。愚痴凡夫诸外道等堕邪见心亦复如是。执著虚妄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故。是故凡夫外道。虚妄建立如是法故。
大慧,譬如木人及以起尸,以毗舍阇机关力故,动摇运转云为不绝,无智之人取以为实;愚痴凡夫亦复如是,随逐外道起诸恶见,著一异等虚妄言说。


大慧,此如起尸鬼以其咒力令尸起、如机关令木人运动,此非[尸与木人]自力所致,
唯凡愚贯执无有以为有,遂遍计彼由自力而动。今者亦尔,大慧,凡愚与浅智者委身於外道颠倒见,即落於自他义,然而彼等之增益实全无善立足处。

大慧啊,如同无生命的僵尸和机关木人受魔法操纵而活动,愚夫们依据这种来去活动,执著不存在的妄想分别。同样,大慧啊,愚夫们陷入外道恶见,执著一和异诸说。这是确立不实法。
注解
这个可以叫做:“木人机关喻”。拿在的话来说,好像是机器人。机器人,他不以,因机器人竟不是人,不能算在生里。但是木人他机关运转候,木做的机人,他也动摇,或者啖精鬼招呼尸体动摇。“云”就是作,包括言和行。毗舍鬼,这个印度那个时候,有这种食精的鬼,他也能使尸体动摇。我的一句,叫行尸走肉。死人也好,木人也好,他都是有情,他都是四大因法和合而生。方面分别计著有无,建立不的一些幻法,种种作用而生倒。么这样子呢?有离四句,依靠四句建立的假相假法。

最后一句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离生住、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是故大慧。汝当远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故。自身内证圣智分别故。

是故,大慧,当于圣智所证法中,离生住灭、一异、有无、俱不俱等一切分别。

以此之故,大慧,为於修学中得内自证圣真实,汝须舍能引入生住灭、一异、俱非俱、有无等义之分别。

因此,大慧啊,你应该摆脱生、住和灭、一和异、双和非双、有和无这样的自觉圣智事分别。
注解
   
得自觉圣智,应该四句。离四句了,我的心才能离垢,才能步步增,地地登高。接着佛上所述,了偈,十一个颂,每个颂讲明一意思。

宋译
魏译
唐译

世尊欲重宣此,而偈言:

影,垂发热时炎;如是三有,究竟得解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五阴及于识
如水中树影
如幻梦所见  
莫依意识取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诸识蕴有五,犹如水树影,

所见如幻梦,
不应妄分别。



   
是故即说颂言——

149识为第五之蕴聚  
类如水中之树影   
彼亦认如幻与梦  

不应依识作分别


   
这里,这样说道:

147、以识为第五的诸蕴如同水中得树影,所见如同幻觉和梦,别以假名分别。
注解

宋译
魏译
唐译

彼处无水事
妄想见为水
如意识种子
境界动生见

诸法如毛轮   
如焰水迷惑

观察于三界   
一切如幻梦

若能如是观   
修行得解脱

三有如阳焰,
幻梦及毛轮,

若能如是观,
究竟得解脱。


150三界类如发丝绸   
动漾类如阳焰水   
彼复亦如梦与幻
如是现观即解脱


148、三界如同毛发网,阳焰水错觉,梦幻和幻觉,如是观察得解脱。
注解

第一个颂这个颂就是要明白“三有如幻”,三界如幻,不应该执著。“三有”就是三界。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鹿渴想,动转心;鹿想谓为水,而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翳所翳。
如夏兽爱水 摇动迷惑心
愚痴取为实 彼法生如翳
无始世愚痴 取物如怀抱

如因榍出榍 诳凡夫入法
譬如热时焰,
动转迷乱心,

渴兽取为水,
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
动转见境界,

如翳者所见,
愚夫生执著。


151譬如阳焰於春日   
心之动乱即可见   
渴兽遍计以为水
然而於此却无实

152由於识种起现行   
世间由是成可见   
凡愚计此为生起
犹如翳眼暗中看


犹如暑天阳焰水流迷惑心,
群鹿取水,而那里实际无水。(149
同样,识种子在邪见境界中流动,
愚夫执取所生者,似翳障者见幻影。(150
注解
   
是第二个颂、第三个颂这两个颂讲生在欲的境界中,生种种求。他识动,展,就像人被眼花所障一种种错觉妄想。

宋译
         
魏译

唐译
于无始生死,受性;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阳焰虚空中
无有诸识知

观诸法如是
不著一切法

无始生死中,
执著所缘覆,退舍令出离,
如因榍出榍。


153无始即见彼无嗍   
生死道上作流转   
执着於有成牵系   
如楔出楔而舍离

  
(於识境中观修以离识境,即如楔出楔)


在无始生死轮回中,愚夫陷入执有,
如同以偰出偰,应该诱导愚夫出离。(151
注解

   
就是讲应该观察,无始的生死都是因为贪著而生患。应该依靠佛的教导,要出离,就好像“逆楔出楔”。要把楔子取出就要相反的方向再打一楔子去。佛的说教也是这样子的,有候以楔出楔。是第四个颂子,舍离欲。

宋译
      
魏译

唐译
如幻,浮云梦电光;是得解,永三相。 于彼无有作,如炎空;如是知法,则为无所知。

幻起尸机关 梦电云恒尔
观世间如是 断有得解脱
诸识唯有名 以诸相空无

幻咒机所作,
浮云梦电光,

观世恒如是,
永断三相续。

此中无所有,
如空中阳焰,

如是知诸法,
则为无所知。


154世间常如幻起尸   
如机关及梦电云   
三相续法撕裂後
行者即时成解脱

155此中无有唯施设   
唯如虚空中阳焰   
若能如是知诸法
可说实为无所知



永远如同魔法僵尸、机关、梦、电和云,
这样看待世界,斩断三相续,获得解脱。(152
并无任何假名,如同空中阳焰,
这样认知一切法,也就无所认知。(153
注解
是第五个颂、第六个颂,是要了知法即非法,要永三相。什叫三相呢?惑、、苦。惑就是无明,无明就造,造了以后就受苦。在苦中他不能,他又是更加痴迷,又是惑。惑、、苦展,所以叫三相。我很多典都讲过这问题,惑苦,三相
  
“于彼无所作”,但是造者和解者都是有作者的,不应该方面再起迷妄。是第五、第六讲这个意思。

宋译
魏译
唐译
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行如垂。 如幻,婆城,火轮热时炎,无而现众生。
常无常一,俱不俱亦然,无始,愚夫痴妄想。
见阴如毛轮
何法中分别
画及诸毛轮
幻梦犍闼婆

火轮禽趣水
实无而见有
常无常及一
二俱及不俱

依无始因缚
凡夫迷惑心


诸蕴如毛轮,
于中妄分别,

唯假施设名,
求相不可得。

如画垂发幻,
梦乾闼婆城,

火轮热时焰,
实无而见有。

如是常无常,
一异俱不俱,

无始系缚故,
愚夫妄分别。


156由施设且唯名言   
故求其相不可得   
诸蕴类如发丝绸
於中现行, 起分别

157众多世间如发网   
复如幻梦寻香城   
如旋火轮如阳焰
非有而唯成显现

158常非常及一与异   
以及俱与俱非等   
愚者迷乱心分别
无始来时成系缚


假名仅仅是名称,无相可得,诸蕴如同毛发网,引起分别。(154
如同画、毛发网、幻觉、梦幻、乾达婆城、
火轮和阳焰,向人们呈现不存在的事物。(155
常和无常,一和异,双和非双,愚夫缠结无始恶习,妄想分别。(156
注解

   
这个是七、八、九,是法的施都是假名,言的法也是假相。智者就了解,但是愚夫每每著四句而起种种妄想。

宋译
魏译
唐译
眼,摩尼妙珠,于中现众色,而无所有。 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炎,种种众,如无所有。
镜宝水眼中
现诸种种像

妄见种种色
如梦石女儿
一切法无实
如兽爱空水

明镜水净眼,
摩尼妙宝珠,

于中现色像,
而实无所有。

心识亦如是,
普现众色相,

如梦空中焰,
亦如石女儿。


159镜中水中与眼中   
瓶中以及宝珠上  
所成影像皆可见
而实无像其能持

160犹如阳焰虚空中   
种种事物唯显现  
难然形色各相异
皆如石女梦中儿


镜、水、眼睛、器皿和摩尼珠中     
所见像,实际其中并没有像。(
157

心显事物影像,如同空中阳焰,     
所现种种色,似石女梦见儿子。(
158

注解

是第十、十一妙相庄无所有,乃至心性种种显现也好像中一,皆不可得,如无所有。

   
的偈十一个颂实际上把前面的七个喻、五个喻又重了一遍,归纳了一遍,目的这种种象都是离不四句,是着四句不放造成的。

宋译
        
魏译

唐译
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真谛缘起,道。如来说法以是首,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非、非自性相,而为说法。
复次大慧。诸佛如来说法离四种见。谓离一异俱不俱故。远离建立有无故。大慧。一切诸佛如来说法。依实际因缘寂灭解脱故。大慧。一切诸佛如来说法。依究竟境界。非因自性.自在天.无因.微尘时。不依如是说法。
复次,大慧,诸佛说法离于四句,谓离一异、俱不俱及有无等建立诽谤。大慧,诸佛说法,以谛、缘起、灭道、解脱而为其首,非与胜性、自在、宿作、自然、时、微尘等而共相应。


复次,大慧,如来教法,离於四旬。此即离一、异、俱、俱非。是离有无、增益与
减损。如来教法首说[]谛、[十二缘起]及引向解脱之[]正道。大慧,如来教法非落
於如是等句义,如胜性此为胜论师之建立,又译为『自性j、自在、无因、自生、微尘、时、自性相续等。

还有,大慧啊,一切如来说法摆脱四句:摆脱一和异、双和非双,摆脱有和无、立和破。大慧啊,一切如来说法以真谛、缘起、寂灭、正道和解脱为起首。大慧啊,一切如来说法不与原质、自在天、原因、偶然、极微、时间和自性发生联系。
注解
法都是离四句的,离前面了的建立、诽谤,离肯定也离否定,离立也离破,离开这些有无、常念。离以后呢,“真谛缘起,道”,佛的法都是真谛,四,苦集灭道嘛

   
法就是真谛、俗胜义谛、世俗来开演解大道。佛用二谛来说法,不是像外道一种种

  
“如来说法以是首,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非、非自性相”,不是像外道所的有超自然的自性,或者一切都是自在天造的,有的无因生,有的世界是由微尘组成的,有外道拿时间第一因,佛不是像外道那种种的妄见来说法。那么说法呢?佛


宋译
魏译
唐译

次大慧,为净烦恼尔炎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 善分别诸乘及地相。

复次大慧。诸佛说法离二种障烦恼障智障。如大商主将诸人众。次第置于至未曾见究竟安隐寂静之处。次第安置令善解知乘地差别相故。
大慧,诸佛说法,为净惑、智二种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无相法中,而善分别诸乘地相,犹如商主善导众人。

复次,大慧,如善导众人之大商主,为净彼等所知障与烦恼障二种障,故安住彼等
於百八旬无相旬义中,由性相作诸乘区别、诸地区别、要义区别。

还有,大慧啊,为了净化烦恼和所知二障,如同商主,他们依次让众生住于一百零八无影像句,善于分别诸乘和诸地相。
注解

   
为净烦恼尔炎障故”,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尔炎”就是所知。生除掉二障所以法。像前面的,去都了的,一百零八句的相对概念。佛一百零八句,都是生除障的,除掉他的烦恼障、所知障。佛说这些法的候,一百零八句——一百零八念,就是了使生离一百零八念。

   
“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地相。”好像商人商,他应当知道各类顾客的心理,他要宣做广告,介商品的性能、作用等等。在有些商人有些夸大的宣,有些假冒劣。佛然不是这样是打比方,就是真实的商人,要吸引客的,他一定要如地把商品性绍给者。佛法也是的,了除去生的烦恼障,他先就生所理解的相来说了以后,最后目的了消除些相对概念,而明相。所以种种概念,一百零八句不可得。然后善于分别诸地行相,最后绝对就是在修位上菩要修习怎么样离垢,离四句。

   
总说了四行之后又分别说三相,粮位、加行位、修位的三相。好,我今天就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楞伽经》常用名词解释

自性“相”、“修”相。指本具足的性,事物的体《即自性》。在《楞伽

         
中“性”即指有,存在;亦指法,一切性,即一切法。

非性性相,指无。

性非性:《楞伽》中“性非性”即指“有非有”,存在是不存在。

外性非性:外境是有自性的。

离性非性:离有无。

性自性空:即自性空。指法的自性是空。

界人:五)、十八界、十二入(

自共相:指自相共相。自相即自体个别的体相;共相,即法共通之相。

舍、得之;依,指法得成立之所依。依,即舍劣法之所依,而

     
胜净法之所依。

俱不俱:俱,同存在(具体)。不俱,不同存在(抽象)。俱不俱,是具体的是不具

      
体的。

:指认识事物的根据、准。一般量有四

量,即前前所,不含比知推度,以知觉进认识作用,是依前五或无分心而

      
比如眼识认识色境,即为现量。

②比量,以知之事实为,比知未知之事是由推理行的认识作用,不前五

      
而起,是散心意。比如到烟推知火的存在。

圣教量,即依靠先教说来量知种种义

④非量,又作似量。即指似是而非的量和比量。如见尘雾烟火,是错觉导致的

     
误认识

有无:有,存在;无,不存在。有,肯定;无,否定。

著。

:指界限、差。又指有所差容、范、程度,或指具有程度差位、身分

     
等。

:阿

:阿

五法:相、名、分(妄想)、正智、如如。前三者迷法,后二者悟法。

①相:指有法各自因而生,呈种现象的差貌。

②名:指对现象界所立的假名。

③分(妄想):上述的名、相二法起分心,妄之念。

④正智:契合如的智慧。

⑤如如:即如,如平等的理。

心意意:心,指第八阿;意,即意根,指第七末那;意,指第六意

:眼、耳、鼻、舌、身(前五)、意(第六)、末那(第七)、

     
(第八)。

妄想:又作分妄念、妄。即以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即由心之

     
著而不能如事物,遂谬误之分

:即妄想。






,
,花花世界流忘返,住不放。“生住”,看到生住象他就“取外性”。我们现在有些人着外境的,跟着感走,感好得很,实际上就像鹿望着炎以是水那,那就入“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西不放,入常见断见这些妄这个喻叫“群鹿逐炎”。用群鹿比愚夫三毒心,著于六境界,分妄想着四句不放,果令瞋痴三毒越害了。是第一

   
第二

宋译
魏译
唐译

如揵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著相,彼非有城非无城。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著,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不能了知自 心量。

大慧。譬如凡夫见揵闼婆城生实城想。因无始来虚妄分别城想种子熏习而见。大慧。彼城非城非不城。大慧。一切外道亦复如是。因无始来戏论熏习。执著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法故。大慧。以不觉知唯是自心虚妄见故。
大慧,如乾闼婆城非城非非城,无智之人无始时来,执著城种妄习熏故,而作城想;外道亦尔,以无始来妄习熏故,不能了达自心所现,著一异等种种言说。

大慧,此如乾闼婆城,不知者取彼以为实,然实非如是。城之显现,实由於执取对
於城市之忆念,无始来时此积聚为种子,如是即成为[显现]体性。此城市实为非有非非有。今者亦尔,大慧,若对无始来时妄想妄见所成习气起执着,即紧持一异、有无,由是对自心所见即全然不晓。

大慧啊,如同乾达婆城并非城,而无知的人们产生城的名相。由于执著无始城种子习气,而呈现城的形态。这样,此城既非城,也非非城。同样,大慧啊,他们执著无始外道戏论。言说和习气,执著一和异、有和无种种言说,不理解唯自心所现。
注解
   
“揵婆城”,海市蜃楼嘛。海市蜃楼显的城,他不知道是光折射跟大相交果,的,空的,像我烟台些地方往往有这种现象。“凡愚无智而起城想”,认为那就是的城市。都是外道“无始虚伪计著相”,外道不到实际的境界,只看到影相,不知道能都是自心量,因着四句不放,是在有无上计较,起是第二,我叫“揵婆城”。

   

第三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林,山河浴池,种种。自身入中,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自心性,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大慧。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见诸男女。象马车步。城邑聚落。牛与水牛。园林树木。种种山河。泉流浴池。宫殿楼阁。种种庄严广大严博。见身在中忽然即觉。觉已忆念彼广大城。大慧。于意云何。彼人名为是圣者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一切愚痴凡夫外道邪见诸见亦复如是。不能觉知诸法。梦睡自心见故。执著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故。
大慧,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种种严饰,觉已忆念彼不实事。大慧,汝意云何?如是之人,是黠慧不?

答言:不也。


大慧,外道亦尔,恶见所噬,不了唯心,执著一异、有无等见。



大慧,此如有人,於梦中见满城男女、象马、车步、村集、牛犁、园林、山河种种,唯未入至宫殿,即便睡醒。既醒,其人追忆此城及市心楼厦,大慧,於意云何,其人持梦中种种所见非真实而成追忆,可称为智者否?  
大慧言:不也,世尊。

世尊续言:凡愚与浅智者亦尔,彼受邪见所噬,着於外道,不知心自所见诸法其实
如梦,如是即紧执一异、有无等义。

大慧啊,如同有人在睡梦中梦见某个国土,充满男女、象、马、车、步兵、村庄、乡镇、牛、水牛、树木、花园以及各种山岳、河流和水池,进入后宫,然后醒来,他回忆国土和后宫。大慧你怎么看?这个人回忆梦中不景象,他是智者?大慧道:“世尊,不是”。世尊是:“同,大慧,愚夫思想被邪见吞噬 ,不知道自心所事物如著一和、有和无邪
注解
就是追忆梦境,比如人做梦见男女,有象马车,城邑林,山河湖泊等,已,以后,他在回
“士夫”我前面了,就是神我外道,认为有一神我,叫士夫。“如是士夫”,像这种神我的外道,佛:他“于前所梦忆念不舍,黠慧不?”你说是不是好的智慧呀?大慧回答,他然不是的了。佛就告大慧,凡夫被外道的邪噬了,外道他不知道境都是自心显现,是有自性的。他离不四句。这个,我叫“追忆梦”。

  
下面第四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外道,恶见习气,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坏坏他。余离有无无生之,亦言无,因果,拔善根本,坏清净因。求者,当远离去。作如是,彼自他俱、有无妄想已,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
大慧。譬如画像不高不下。大慧。愚痴凡夫妄见诸法有高有下。大慧。于未来世依诸外道邪见心熏习。增长虚妄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大慧。而彼外道自坏坏他。说如是言。诸法不生不灭有无寂静。彼人名为不正见者。大慧。彼诸外道谤因果法。因邪见故拔诸一切善根白法清净之因。大慧。欲求胜法者当远离说如是法人。彼人心著自他二见。执虚妄法堕于诽谤。建立邪心入于恶道。
大慧,譬如画像无高无下,愚夫妄见作高下想;未来外道亦复如是,恶见熏习,妄心增长,执一异等自坏坏他。于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为无,此谤因果,拔善根本,应知此人分别有无起自他见,当堕地狱。欲求胜法,宜速远离。


大慧,此如画师所绘画之土地,本无高低,然愚人则分别[计执]其高低。今者亦尔,
大慧,於未来际,或有人於习气中、於外道邪见心识与计着中受教养,由是执持自他、
俱非俱,而成自坏坏他;彼或谤离有无而得无生法忍者为断灭;彼且谤诸因果;彼追随邪见而拔无垢清净功德根,彼受欲求胜法者远离。彼之思想已受一、异、俱等颠倒所纠缠,於颠倒中作有无、增损计着。地狱即为彼等究竟皈依处。

大慧啊,如同画师所作画中并无高低,而愚夫们妄想高低。同样,大慧啊,在未来之路上,会有人受外道邪见习气、意愿和妄想抚育,执著一和异、双和非双等等,造成自我毁灭,反将其他摆脱有无二翼而宣说无生的人们称为邪道。他们破除因果,拔除清净善根因。追求至福者应该远离这些人。他们的心思陷入自己和他者双见,陷入有无和破立妄想邪见,终究会堕入地狱。
注解
比如一张画像,本身是平面的,没远近高低的差,只不过线条色的效果,使人感到是立体的,好像的一些愚痴的人以为画西就是立体的,就是的。同世上的外道事物的本,“恶见习气”。些外道也是依靠四句。“自坏坏他”,佛是自利利他,外道正好相反。佛“无生”本离子有无,而外道认为“无生”就是断灭,根本上就是什有。如是诽谤因果,善根落。
求者”,就是求最佛法的人,都应该远离外道的所。因为这种外道的解很害,他诽谤因果,说没有因果,这种恶见是要的。叫“像高下”。
   
再底下,第五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翳目,有垂谓众人言:汝等此。而是垂竟非性非无性,故。如是外道,妄希望,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大慧。譬如目翳见虚空中有于毛轮。为他说言如是如是青黄赤白汝何不观。大慧。而彼毛轮本自无体。何以故。有见不见故。大慧。诸外道等依邪见心虚妄分别亦复如是。虚妄执著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生诸法故。
大慧,譬如翳目见有毛轮,互相谓言此事希有,而此毛轮非有非无,见不见故;外道亦尔,恶见分别,执著一异、俱不俱等,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大慧,此如诸翳目者见发网,於是互相谓言:此事稀有、此事稀有,且谛见之,长者。然所谓发网者其实未曾存在。以见与不见故,可说其事实为非在非不在。今者亦尔,大慧,醉心於外道邪见分别者,舍弃有无、一异、俱非俱等真实认知,於是违背善法,
终成自毁毁他。

大慧啊,如同那些翳障者看见毛发网,互相说道:‘看啊,真奇妙!诸位贤士啊!毛发网终究无生,由于见和不见,故而既非有,也非无。同样,大慧啊,他们执著外道邪见妄想分别心,执著有无二翼、一和异、双和非双说,破除正法,会使自己和他人堕落。
注解
比方某人眼睛花了,眼睛一花,看前面好像有头发,他有垂实际有垂,所以“非性”、“不”。但确影子,所以“非无性”、“”。同外道的宣,他本自身就是妄,他又宣他的妄。他也依于四句,“诽谤正法,自陷陷他。”这个叫“翳目见发喻”。是第五
下面第六比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火,愚夫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

大慧,譬如火轮实非是轮,愚夫取著,非诸智者;外道亦尔,恶见乐欲,执著一异、俱不俱等,一切法生。

大慧,此如旋火轮,非实是轮,唯凡愚则计着如是性相,智者当不如是。今者亦尔,
大慧,其心堕入外道邪见者,当於一切有情之生起中,邪计一异、俱非俱等。

大慧啊,如同火轮无轮,愚夫们而非智者们妄想轮性。同样,大慧啊,他们的心思陷入外道邪见,会在一切事物产生中妄想一和异,双和非双。
注解

旋火不是,而是速度很快地旋火把,出一的假相。“愚夫想,非有智者”,凡夫无智就以为真的有个轮子。就是凡愚妄如幻的生法而起疑惑。第六叫做“火轮喻”。
   
有第七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有生,有者言
大慧。譬如天雨生于水泡似颇梨珠。愚痴凡夫妄见执著。生于珠想东西走逐。大慧。而彼水泡非宝珠非不宝珠。何以故。有取不取故。
大慧。彼诸外道因虚妄心分别熏习亦复如是。说非有法依因缘生。复有说言实有法灭。
大慧,譬如水泡似玻瓈珠,愚夫执实,奔驰而取,然彼水泡非珠非非珠,取不取故;外道亦尔,恶见分别,习气所熏,说非有为生,坏于缘有。


大慧,此如雨中水泡,似摩尼宝珠,凡愚以其实为摩尼宝珠,於是追逐。大慧,此无非水泡,非珠非非珠,以其有如是取着,办有不如是取着故。今者亦尔,彼心受外道见与分别习气所熏,遂於诸法,非有而说为生,有而说为因缘所坏。

大慧啊,天下雨,水泡呈现如同玻璃摩尼珠。愚夫们执著玻璃摩尼珠性,跑向那里。大慧啊,由于所取和能取,他们既非摩尼珠,也非非摩尼珠。同样,大慧啊,他们受外道邪见妄想分别心邪气熏染,会以缘起描述无之生和有之灭。
注解
比如水泡,看水泡吹起候,也好像摩尼珠一的,愚小无智,不事的小孩子,把水泡摩尼珠,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水泡不是摩尼,所以智者不取。但也不能水泡有珠的形象,所以凡愚取。就好比外道“于无所有有生,有者言。”就是外道妄,于无所有处计有,于缘灭处计实有生这个叫做“水泡似珠”。
一大段了七无非明凡夫外道离不四句,依靠四句种种妄想邪。所以我除心上的垢,就要离四句。离了四句,垢才能除了。因一切垢,妄想妄,都是依四句而起的。
   
底下又一大段,有些过细的文字,相似的,一看就知道了,我就不详细了。

宋译
魏译
唐译

次大慧,有三量、五分,各建立已,得智自,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著。

复次大慧。彼诸外道建立三种量五分论。而作是言。实有圣者内证之法离二自体。虚妄分别故。

复次,大慧,立三种量已,于圣智内证,离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


更者,大慧,由建立三种量[与五段论]
於是即成分别,彼谓内自证圣智,离二[]自性,然具真实自性而有。


还有,大慧啊,确立三量和论支,妄想确实有自觉圣智证得的、摆脱二自性的事物。
注解

有三量。三量是法相唯因明的。然因明也是根据佛的三量来讲的。三量就是量、比量、非量。量,我前面境的候做过个比方:说黄山非常美,我们没有去海里就想象一个黄山。想象的山叫做影境,是他自己那想的。这种独影境就可以叫做非量,因为它不是现实的,不是真实的。又比如,他自到了山,身临真境,确这个眼所山是境,表示境的就是量。回以后,他回忆黄山,他的回想是有根据的,因他到过黄山,但是想像,已不在山了,所以叫带质境。带质境就是比量。比量是半半假,是依他起的,量就是,非量就是遍执吧。所以法相唯宗立三量。

因明学还五分,五分也叫五分作法。五分就是:宗、因、、合、。宗:凡是用思维逻辑讲所要候,首先要有个标题,命是什的宗旨就是宗。因:了宗以后,命要有根据,据就是因。我们现逻辑学的“三段”就是大前、小前,最后结论,是三分。印度的因明学讲五分。:引证举例。合:命用,把前几合起:最后得出结论。宗、因、、合、,所以叫五分
“各建立已,得智自,离二自性事”。就是依靠三量、依靠五分,建立以后,他也能得到自觉圣智。里要注意了,佛的“建立”是的,不是就世俗上的知识学问讲三量、五分,不是这么讲的。而是在修上如果你懂得三量,得五分,那也能得到“智自”,正智的境界。“离二自性”,就是离了遍性,离了依他起性,性。
  
“而作有性妄想著”。但是有的凡夫三量五分起妄想分,按照世俗的理论来建立,自以智,他不知道如果着依他起性,着遍性不放,就是佛法也会变成外道了。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心意意,身心转变,自心现摄妄想。如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若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取相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
大慧。离心意意识。转身便得圣种类身。修行诸行无如是心。离自心见能取可取虚妄境界故。入如来地自身进趣证圣智故。如实修行者。不生有无心故。大慧。如实修行必得如是境界故。大慧。若取有无法者。即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故。
大慧,诸修行者,转心意识,离能所取,住如来地自证圣法,于有及无,不起于想。大慧,诸修行者,若于境界起有无执,则著我、人、众生、寿者。


大慧,若於修行中心意识起转依,即於心自所见中舍能取所取,如是入如来地,得内自证圣智,於时更无彼有想非有想。复次,大慧,若於行者所得境界中取着有与非有,是即执着我、寿者、神我、人等。

大慧啊,转离心、意和意识,摒弃自心所现能取和所取分别,达到如来地自觉圣智,这样的瑜伽行者不产生有无名想。还有,大慧啊,如果达到这样境界的瑜伽行者执著有无,他们就会执著自我,执著养育者,执著原人、执著人。
注解

六七八识嘛,佛子修八够转变身心,使自心所的能、所一切妄想都除掉。“”,就是能,要把遮遣,要能够断。“如地自觉圣智修行者”,入如地自觉圣智修行的人,“不于彼作性非性想”,离四句,不起有想无想,不取能作所作,两边

   
“若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取相生者,”假使修行者,在这种境界里,你还取有无、能所,“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这种修行人是有人相、我相、生相、寿者相,“长养”就是寿者,寿的人。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若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非法佛。又,悉由愚夫希望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智自三昧住者,分别显示。
大慧。说有无法自相同相。是名应化佛说。非法佛说。复次大慧。应化如来说如是法。随顺愚痴凡夫见心令其修行。非为建立如实修行。示现自身内证圣智三昧乐行故。
大慧,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说,非法佛说。大慧,化佛说法,但顺愚夫所起之见,不为显示自证圣智三昧乐境。


复次,大慧,说自性、诸法自相共相,此实为化佛教法,非法性佛。复次,大慧,此[化佛]教法实为对凡愚之方便,随顺其心、随顺其思维方式、随顺其见一切法。一切施设但唯说自性,而非为显示圣智自证及住三摩地乐境。

还有,大慧啊,性自性、自相和共相这类言说,大慧啊,是变化佛的演说,而不是法性佛的言说。还有,大慧啊,这类言说顺应愚夫心中之见,并不展示确立自性法、自证圣智而住于入定之乐中。
注解
   
,大慧,要知道法的性以及自相共相,都是化身佛的,不是法身佛的。“又”,而且些言是化身佛随顺众生的愿望,假教说的,不是法身佛萨开示的智三昧境。前面文已经讲了,三佛说教的差身佛,化身佛,法身佛怎么说里又了,就是化身佛所的都是顺应愚夫各自的希望、各自的念,不是建立趣自性法得智自三昧住者”些菩萨显示的。所以下面迦牟尼佛又了五喻来说这个问题。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水中有,彼非影非非影,非形非非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著,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量。
大慧。譬如人见水中树影。大慧。彼非影非不影。何以故。有树则有无树则无故。大慧。彼诸外道依邪见心妄想熏习亦复如是。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妄想分别故。何以故。以不觉知唯自心见故。
大慧,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外道亦尔,诸见所熏不了自心,于一异等而生分别。

大慧,此如水中树影,是影非影,是树相非树相。今者亦尔,大慧,彼受外道见习
气所熏者,持分别而认取一异、俱非俱、有非有、以其心未能离缚柬,而不能认知唯
心所见。

大慧啊,如同水中呈现的树影,既有树形,又非树形,故而既非影,也非非影。同样,大慧啊,他们受外道邪见习气熏染而分别,不理解唯自心所现,妄想一和异、双和非双、有和无。
注解
比如水中有说它影又非影,是形又非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外道他的习气所熏,“妄想著”,他著水中的影不放,他不能离四句,所以他不知道西都是他自心所的。
前面里的第一,善分自心,看到些自心所的境界,同空,要看到空性。是《楞伽离垢的四,首先是“善分自心”,然后是“外性非性”,些都是有自性的,有第三“离生住灭见”,这样才能“得自觉圣智善”.前面都说过了。是法身佛的。
第一比方叫“水中”。就是心如水,万法像影子一,因水而影子,所以“非影”,不是影,但是水中了影子,故“非非影”。水中树你摸不到的,故“非形”,但是映出的又是子,故“非非形”。就是他自心量,自心所,本有有,本有无,如果我们抓着四句不放,那就不能明了了,妄想著就都了。是一比方。
   
接着第二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明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妄想著,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大慧。譬如明镜随缘得见一切色像无分别心。大慧。彼非像非不像。何以故。有缘得见无缘不见故。大慧。愚痴凡夫自心分别见像有无。大慧。一切外道自心妄想分别镜像亦复如是。见一异俱不俱故。
大慧,譬如明镜无有分别,随顺众缘现诸色像,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愚夫分别而作像想;外道亦尔,于自心所现种种形像,而执一异、俱不俱相。


大慧,此如明镜现种种色、种种像,此随缘而起,非依分别,而彼实非像非非像,
以其见而为像,其实非像故。大慧,彼对心自所见形色怍分别者,则如凡愚认之为像。
今者亦尔,大慧,一异、俱非俱於自心成像,似实显现。

大慧啊,如同镜中依缘自分别呈现一切色像,既见像,又非见像,故而既非像,也非非像。大慧啊,愚夫们自心所现分别种种像这样呈现。同样,大慧啊,自心所现种种像以一和异、双和非双邪见方式呈现。
注解
就是第二,叫做“明镜现”。心好像子一随缘显现一切色像,有分则现,离缘则,故非像非不像。但是外道恶见,依靠四句,不知道是他自心相。所以佛打这个喻来说明外道依靠四句生妄想著。
第三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水和合出,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大慧。譬如诸响因人山河水风空屋和合而闻。彼所闻响非有非无。何以故。因声闻声故。大慧。一切外道自心虚妄分别熏习。见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故。
大慧,譬如谷响,依于风、水、人等音声和合而起,彼非有非无,以闻声非声故;外道亦尔,自心分别熏习力故,起于一异、俱不俱见。

大慧,此如人声、河声、风声等回响,非有非非有,以其听而似声,其实非[人等]
声故。今者亦尔,大慧,有无、一异、俱非俱,皆是自心分别与习气。

大慧啊,如同听到人、河水和风结合产生的回音,既闻声,又非闻声,故而既非有,也非非有。大慧啊,有和无、一和异、双和非双邪见、自心习气分别也是这样呈现。
注解
这个们说是“水出声喻”。水和合出音。吹水,和合就出音。我听波音,海潮的音,就是水和合。波音,水出音,都是这样,和合出,若离,离了水音就有了,无可得,所以叫“非性”。和就出,就是“非非性”。不应该再拿那四句来计它的有无。外道凡夫离不四句,著,生出倒妄想。又是一


下面第四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大地,无草木焰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故。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想著,依生住,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住事,亦如彼焰波浪。
大慧。譬如大地无诸草木园林之处因于日光尘土和合见水波动。而彼水波非有非无。何以故。令众生欢喜不欢喜故。大慧。一切外道愚痴凡夫亦复如是。因无始来烦恼心熏习戏论分别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圣人内身证智门中。示现阳焰渴爱事故。
大慧,譬如大地无草木处,日光照触焰水波动,彼非有非无,以倒想非想故;愚痴凡夫亦复如是,无始戏论恶习所熏,于圣智自证法性门中,见生住灭、一异、有无、俱不俱性


大慧,此如於无草、藤、灌木、乔木处,阳焰乘阳光,显现为波流,此为非有非非
有,以依贪[或不贪]故。今者亦尔,大慧,无明分别识受无始来时遍计妄想习气所熏,
即动接如阳焰,即使於内自证圣智展现之真实中,亦起生住灭、一异、俱非俱、有无等浪。

“大慧啊,在没有草木、蔓藤和树林的地上,由于太阳的作用,阳焰水流波动,既可贪求、又非可贪求,故而既非有,也非非有。同样,大慧啊,依据生、住和灭、一和异、双和非双、有和无这样的自觉圣智事法门,愚夫们受无始戏论恶劣习气熏染的分别智如同阳焰水流波动。
注解
比如大地,在有草木的地方,焰像水流一,“洪浪云涌”,渴的人是水,以此比喻贪心的人,受象的蒙蔽。都是因无始以虚伪习气使然,不能离四句,于自心本寂中,作“焰波浪”的妄想。智者不贪这象,所以“非有”;愚夫着,妄生住灭这些假象,所以“非非有”。
   
这个可以叫“大地”。这个跟前面的一些比都差不多,都是依着四句,看到象,无,生妄想著。

  

第五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有人,咒术。以非,毗舍鬼,方便合成,动摇。凡愚妄想著往。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戏论计著,不建立。

大慧。譬如有人依咒术力起于死尸。机关木人无众生体依毗舍阇力。依巧师力作去来事。而诸愚痴凡夫。执著以为实有。以去来故。大慧。愚痴凡夫诸外道等堕邪见心亦复如是。执著虚妄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故。是故凡夫外道。虚妄建立如是法故。
大慧,譬如木人及以起尸,以毗舍阇机关力故,动摇运转云为不绝,无智之人取以为实;愚痴凡夫亦复如是,随逐外道起诸恶见,著一异等虚妄言说。


大慧,此如起尸鬼以其咒力令尸起、如机关令木人运动,此非[尸与木人]自力所致,
唯凡愚贯执无有以为有,遂遍计彼由自力而动。今者亦尔,大慧,凡愚与浅智者委身於外道颠倒见,即落於自他义,然而彼等之增益实全无善立足处。

大慧啊,如同无生命的僵尸和机关木人受魔法操纵而活动,愚夫们依据这种来去活动,执著不存在的妄想分别。同样,大慧啊,愚夫们陷入外道恶见,执著一和异诸说。这是确立不实法。
注解
这个可以叫做:“木人机关喻”。拿在的话来说,好像是机器人。机器人,他不以,因机器人竟不是人,不能算在生里。但是木人他机关运转候,木做的机人,他也动摇,或者啖精鬼招呼尸体动摇。“云”就是作,包括言和行。毗舍鬼,这个印度那个时候,有这种食精的鬼,他也能使尸体动摇。我的一句,叫行尸走肉。死人也好,木人也好,他都是有情,他都是四大因法和合而生。方面分别计著有无,建立不的一些幻法,种种作用而生倒。么这样子呢?有离四句,依靠四句建立的假相假法。

最后一句

宋译
魏译
唐译
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离生住、一、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是故大慧。汝当远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故。自身内证圣智分别故。

是故,大慧,当于圣智所证法中,离生住灭、一异、有无、俱不俱等一切分别。

以此之故,大慧,为於修学中得内自证圣真实,汝须舍能引入生住灭、一异、俱非俱、有无等义之分别。

因此,大慧啊,你应该摆脱生、住和灭、一和异、双和非双、有和无这样的自觉圣智事分别。
注解
   
得自觉圣智,应该四句。离四句了,我的心才能离垢,才能步步增,地地登高。接着佛上所述,了偈,十一个颂,每个颂讲明一意思。

宋译
魏译
唐译

世尊欲重宣此,而偈言:

影,垂发热时炎;如是三有,究竟得解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五阴及于识
如水中树影
如幻梦所见  
莫依意识取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诸识蕴有五,犹如水树影,

所见如幻梦,
不应妄分别。



   
是故即说颂言——

149识为第五之蕴聚  
类如水中之树影   
彼亦认如幻与梦  

不应依识作分别


   
这里,这样说道:

147、以识为第五的诸蕴如同水中得树影,所见如同幻觉和梦,别以假名分别。
注解

宋译
魏译
唐译

彼处无水事
妄想见为水
如意识种子
境界动生见

诸法如毛轮   
如焰水迷惑

观察于三界   
一切如幻梦

若能如是观   
修行得解脱

三有如阳焰,
幻梦及毛轮,

若能如是观,
究竟得解脱。


150三界类如发丝绸   
动漾类如阳焰水   
彼复亦如梦与幻
如是现观即解脱


148、三界如同毛发网,阳焰水错觉,梦幻和幻觉,如是观察得解脱。
注解

第一个颂这个颂就是要明白“三有如幻”,三界如幻,不应该执著。“三有”就是三界。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鹿渴想,动转心;鹿想谓为水,而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翳所翳。
如夏兽爱水 摇动迷惑心
愚痴取为实 彼法生如翳
无始世愚痴 取物如怀抱

如因榍出榍 诳凡夫入法
譬如热时焰,
动转迷乱心,

渴兽取为水,
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
动转见境界,

如翳者所见,
愚夫生执著。


151譬如阳焰於春日   
心之动乱即可见   
渴兽遍计以为水
然而於此却无实

152由於识种起现行   
世间由是成可见   
凡愚计此为生起
犹如翳眼暗中看


犹如暑天阳焰水流迷惑心,
群鹿取水,而那里实际无水。(149
同样,识种子在邪见境界中流动,
愚夫执取所生者,似翳障者见幻影。(150
注解
   
是第二个颂、第三个颂这两个颂讲生在欲的境界中,生种种求。他识动,展,就像人被眼花所障一种种错觉妄想。

宋译
         
魏译

唐译
于无始生死,受性;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阳焰虚空中
无有诸识知

观诸法如是
不著一切法

无始生死中,
执著所缘覆,退舍令出离,
如因榍出榍。


153无始即见彼无嗍   
生死道上作流转   
执着於有成牵系   
如楔出楔而舍离

  
(於识境中观修以离识境,即如楔出楔)


在无始生死轮回中,愚夫陷入执有,
如同以偰出偰,应该诱导愚夫出离。(151
注解

   
就是讲应该观察,无始的生死都是因为贪著而生患。应该依靠佛的教导,要出离,就好像“逆楔出楔”。要把楔子取出就要相反的方向再打一楔子去。佛的说教也是这样子的,有候以楔出楔。是第四个颂子,舍离欲。

宋译
      
魏译

唐译
如幻,浮云梦电光;是得解,永三相。 于彼无有作,如炎空;如是知法,则为无所知。

幻起尸机关 梦电云恒尔
观世间如是 断有得解脱
诸识唯有名 以诸相空无

幻咒机所作,
浮云梦电光,

观世恒如是,
永断三相续。

此中无所有,
如空中阳焰,

如是知诸法,
则为无所知。


154世间常如幻起尸   
如机关及梦电云   
三相续法撕裂後
行者即时成解脱

155此中无有唯施设   
唯如虚空中阳焰   
若能如是知诸法
可说实为无所知



永远如同魔法僵尸、机关、梦、电和云,
这样看待世界,斩断三相续,获得解脱。(152
并无任何假名,如同空中阳焰,
这样认知一切法,也就无所认知。(153
注解
是第五个颂、第六个颂,是要了知法即非法,要永三相。什叫三相呢?惑、、苦。惑就是无明,无明就造,造了以后就受苦。在苦中他不能,他又是更加痴迷,又是惑。惑、、苦展,所以叫三相。我很多典都讲过这问题,惑苦,三相
  
“于彼无所作”,但是造者和解者都是有作者的,不应该方面再起迷妄。是第五、第六讲这个意思。

宋译
魏译
唐译
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行如垂。 如幻,婆城,火轮热时炎,无而现众生。
常无常一,俱不俱亦然,无始,愚夫痴妄想。
见阴如毛轮
何法中分别
画及诸毛轮
幻梦犍闼婆

火轮禽趣水
实无而见有
常无常及一
二俱及不俱

依无始因缚
凡夫迷惑心


诸蕴如毛轮,
于中妄分别,

唯假施设名,
求相不可得。

如画垂发幻,
梦乾闼婆城,

火轮热时焰,
实无而见有。

如是常无常,
一异俱不俱,

无始系缚故,
愚夫妄分别。


156由施设且唯名言   
故求其相不可得   
诸蕴类如发丝绸
於中现行, 起分别

157众多世间如发网   
复如幻梦寻香城   
如旋火轮如阳焰
非有而唯成显现

158常非常及一与异   
以及俱与俱非等   
愚者迷乱心分别
无始来时成系缚


假名仅仅是名称,无相可得,诸蕴如同毛发网,引起分别。(154
如同画、毛发网、幻觉、梦幻、乾达婆城、
火轮和阳焰,向人们呈现不存在的事物。(155
常和无常,一和异,双和非双,愚夫缠结无始恶习,妄想分别。(156
注解

   
这个是七、八、九,是法的施都是假名,言的法也是假相。智者就了解,但是愚夫每每著四句而起种种妄想。

宋译
魏译
唐译
眼,摩尼妙珠,于中现众色,而无所有。 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炎,种种众,如无所有。
镜宝水眼中
现诸种种像

妄见种种色
如梦石女儿
一切法无实
如兽爱空水

明镜水净眼,
摩尼妙宝珠,

于中现色像,
而实无所有。

心识亦如是,
普现众色相,

如梦空中焰,
亦如石女儿。


159镜中水中与眼中   
瓶中以及宝珠上  
所成影像皆可见
而实无像其能持

160犹如阳焰虚空中   
种种事物唯显现  
难然形色各相异
皆如石女梦中儿


镜、水、眼睛、器皿和摩尼珠中     
所见像,实际其中并没有像。(
157

心显事物影像,如同空中阳焰,     
所现种种色,似石女梦见儿子。(
158

注解

是第十、十一妙相庄无所有,乃至心性种种显现也好像中一,皆不可得,如无所有。

   
的偈十一个颂实际上把前面的七个喻、五个喻又重了一遍,归纳了一遍,目的这种种象都是离不四句,是着四句不放造成的。

宋译
        
魏译

唐译
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真谛缘起,道。如来说法以是首,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非、非自性相,而为说法。
复次大慧。诸佛如来说法离四种见。谓离一异俱不俱故。远离建立有无故。大慧。一切诸佛如来说法。依实际因缘寂灭解脱故。大慧。一切诸佛如来说法。依究竟境界。非因自性.自在天.无因.微尘时。不依如是说法。
复次,大慧,诸佛说法离于四句,谓离一异、俱不俱及有无等建立诽谤。大慧,诸佛说法,以谛、缘起、灭道、解脱而为其首,非与胜性、自在、宿作、自然、时、微尘等而共相应。


复次,大慧,如来教法,离於四旬。此即离一、异、俱、俱非。是离有无、增益与
减损。如来教法首说[]谛、[十二缘起]及引向解脱之[]正道。大慧,如来教法非落
於如是等句义,如胜性此为胜论师之建立,又译为『自性j、自在、无因、自生、微尘、时、自性相续等。

还有,大慧啊,一切如来说法摆脱四句:摆脱一和异、双和非双,摆脱有和无、立和破。大慧啊,一切如来说法以真谛、缘起、寂灭、正道和解脱为起首。大慧啊,一切如来说法不与原质、自在天、原因、偶然、极微、时间和自性发生联系。
注解
法都是离四句的,离前面了的建立、诽谤,离肯定也离否定,离立也离破,离开这些有无、常念。离以后呢,“真谛缘起,道”,佛的法都是真谛,四,苦集灭道嘛

   
法就是真谛、俗胜义谛、世俗来开演解大道。佛用二谛来说法,不是像外道一种种

  
“如来说法以是首,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非、非自性相”,不是像外道所的有超自然的自性,或者一切都是自在天造的,有的无因生,有的世界是由微尘组成的,有外道拿时间第一因,佛不是像外道那种种的妄见来说法。那么说法呢?佛


宋译
魏译
唐译

次大慧,为净烦恼尔炎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 善分别诸乘及地相。

复次大慧。诸佛说法离二种障烦恼障智障。如大商主将诸人众。次第置于至未曾见究竟安隐寂静之处。次第安置令善解知乘地差别相故。
大慧,诸佛说法,为净惑、智二种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无相法中,而善分别诸乘地相,犹如商主善导众人。

复次,大慧,如善导众人之大商主,为净彼等所知障与烦恼障二种障,故安住彼等
於百八旬无相旬义中,由性相作诸乘区别、诸地区别、要义区别。

还有,大慧啊,为了净化烦恼和所知二障,如同商主,他们依次让众生住于一百零八无影像句,善于分别诸乘和诸地相。
注解

   
为净烦恼尔炎障故”,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尔炎”就是所知。生除掉二障所以法。像前面的,去都了的,一百零八句的相对概念。佛一百零八句,都是生除障的,除掉他的烦恼障、所知障。佛说这些法的候,一百零八句——一百零八念,就是了使生离一百零八念。

   
“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地相。”好像商人商,他应当知道各类顾客的心理,他要宣做广告,介商品的性能、作用等等。在有些商人有些夸大的宣,有些假冒劣。佛然不是这样是打比方,就是真实的商人,要吸引客的,他一定要如地把商品性绍给者。佛法也是的,了除去生的烦恼障,他先就生所理解的相来说了以后,最后目的了消除些相对概念,而明相。所以种种概念,一百零八句不可得。然后善于分别诸地行相,最后绝对就是在修位上菩要修习怎么样离垢,离四句。

   
总说了四行之后又分别说三相,粮位、加行位、修位的三相。好,我今天就里。

                 

                  

《楞伽经》常用名词解释

自性“相”、“修”相。指本具足的性,事物的体《即自性》。在《楞伽

         
中“性”即指有,存在;亦指法,一切性,即一切法。

非性性相,指无。

性非性:《楞伽》中“性非性”即指“有非有”,存在是不存在。

外性非性:外境是有自性的。

离性非性:离有无。

性自性空:即自性空。指法的自性是空。

界人:五)、十八界、十二入(

自共相:指自相共相。自相即自体个别的体相;共相,即法共通之相。

舍、得之;依,指法得成立之所依。依,即舍劣法之所依,而

     
胜净法之所依。

俱不俱:俱,同存在(具体)。不俱,不同存在(抽象)。俱不俱,是具体的是不具

      
体的。

:指认识事物的根据、准。一般量有四

量,即前前所,不含比知推度,以知觉进认识作用,是依前五或无分心而

      
比如眼识认识色境,即为现量。

②比量,以知之事实为,比知未知之事是由推理行的认识作用,不前五

      
而起,是散心意。比如到烟推知火的存在。

圣教量,即依靠先教说来量知种种义

④非量,又作似量。即指似是而非的量和比量。如见尘雾烟火,是错觉导致的

     
误认识

有无:有,存在;无,不存在。有,肯定;无,否定。

著。

:指界限、差。又指有所差容、范、程度,或指具有程度差位、身分

     
等。

:阿

:阿

五法:相、名、分(妄想)、正智、如如。前三者迷法,后二者悟法。

①相:指有法各自因而生,呈种现象的差貌。

②名:指对现象界所立的假名。

③分(妄想):上述的名、相二法起分心,妄之念。

④正智:契合如的智慧。

⑤如如:即如,如平等的理。

心意意:心,指第八阿;意,即意根,指第七末那;意,指第六意

:眼、耳、鼻、舌、身(前五)、意(第六)、末那(第七)、

     
(第八)。

妄想:又作分妄念、妄。即以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即由心之

     
著而不能如事物,遂谬误之分

:即妄想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35


              
山西  亚丽   李芳义  整理

                     
三、种禅

  

  
《楞伽》正宗分问题藏,离垢修如藏,藏。讲过了,昨天又离垢藏,首先总说了四种观行法,接着,别说了三粮位、加行位、修位不同的境界。今天又接着种禅


宋译
魏译
唐译

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四?愚夫所行义禅、攀、如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何等为四。一者愚痴凡夫所行禅。二者观察义禅。三者念真如禅。四者诸佛如来禅。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何等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诸如来禅。


复次,大慧,此有四种禅。何者为四?是为一—


一者、愚夫所行禅   
二者、观察义禅   
三者、攀缘如禅  
四者、血皿来禅


还有,大慧啊,有四种禅。哪四种?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和如来禅。
注解

种禅,下面就分别说明四种禅


宋译
魏译
唐译

云何愚夫所行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无常、苦、不相,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是名愚夫所行

大慧。何者愚痴凡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自相同相骨锁故。无常苦无我不净执著诸相。如是如是决定毕竟不异故。如是次第因前观次第上上乃至非想灭尽定解脱。是名愚痴凡夫外道声闻等禅。
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著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

云何愚夫所行禅?此谓於二乘修学中作观修,见人无我、诸法自共性相、白骨观、
无常、苦、不净等,坚守此等义理,除此更无余者,次第渐进,至得灭受恕定。是即
愚夫所行禅。

其中,大慧啊,何为愚夫所行禅?声闻和缘觉瑜伽行者执著人无我性、自相、共相、影像、锁链、无常、痛苦和不净相,确认别无其他相,一次递进,直至灭除名想。这是愚夫所行禅。
注解

是愚夫所行这个愚夫所行些人修的呢?“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大家注意了,是声闻缘觉有外道,他都是愚夫所行看《楞伽》把声闻缘觉修的在愚夫所行里面。声闻缘觉修的愚夫所行都是“人无我性”,人无我,能破人我,但不能破法我

“自相共相骨无常、苦、不相,首。”愚夫所行由于他的心都有所著,所以佛得很楚,比如“骨无常”,实际上就是我们声闻修的白骨“不相”,白骨就是修不净观的一方法。

但是修些法也可以“前后转进”。小乘也好,外道也好,他们观察一切无非是苦、无常、不、无我,别计法。“自相共相”,到成的候,不相。次他也可以修到灭尽定,但是修到灭尽定,他又灭尽定。“相不除”,最后灭尽定他不除。他的心识终是有所著,所以不究竟。

   
前面了四种观行,又分别讲了三位差。那要离垢,菩渐渐修行,了由粮位、加行位到修位,三位都了。怎么样一步到究竟位呢?一定要借。所以下面就r种禅定的境界,还说种禅定跟妄系。么这样说呢?因外道他也有定,外道的定也可以修到灭尽定。但是最后的关过不了,受想定——最后正的究竟位,他到不了。他正的金刚喻定,不能把那些微烦恼断掉。那大乘佛的修行,《楞伽,是先有“义禅”,再入“攀”,然后“如来禅”,种禅叫做正定。

   
前一“愚夫所行”,就大乘修行来讲是不取的。因外道或小乘在修习这种禅候,他是有所希求,有所著,所以他在中,中所的一些境界以为这在的,一有著了,要到常边断边,要到有。比如修定的候,外道修生,生不老,就是到常了。要么断掉心意,以为断掉心意好像就得涅槃了,断边。不是入常就是,他这种境界不放。或者到有,比如修定的候,什神、出西都是到有。要到无定的候,昏沉失念,枯死坐,这个就是入无。一了,不是常边断边是有,他都不能离垢。所以,这种禅在大乘行是不取的。应该学大乘的法,那就是义禅、攀来证来禅


宋译
魏译
唐译

云何义禅
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法无我彼地相次增。是名义禅

大慧。何者观察义禅。谓观人无我自相同相故。见愚痴凡夫外道自相同相自他相无实故。观法无我诸地行相义次第故。大慧。是名观察义禅。
云何观察义禅?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

大慧,云何观察义禅?此谓行者得人无我、自相共相已,且超越无义理之自、他、
俱等外道句义,乃能随顺诸地於种种法无我义作观察,是即观察义禅此如《解深密经》、
《十地经》等之所说。《十地》说菩萨诸地体性,《解深密》说诸地观修。於观察时,持体性作抉择,然後依观修得决定。此即观察义禅之所为)。

其中,大慧啊,何为观察义禅?除了人无我、自相和共相之外,还认为外道的自己和他者两者无性不实,依次观察法物无我和诸地相。这是观察义禅。
注解

   
义禅,就是明白法的自相共相都是有自性的,是无我的。而且“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要离小乘、外道的著,在定中境界里头随顺入无垢无相,就是法无我,他不著在定中境界。定中有什境界的候,他都能遮遣排除,观它的空性,是自心所显现,外性非性

   
这个观义禅就是前面讲过的,菩粮位和加行位次的修。前面在粮位里了因相,在加行位里了言妄想,义禅就在方面一步一步前进嘛


宋译
魏译
唐译

云何攀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

大慧。何者观真如禅。谓观察虚妄分别因缘。如实知二种无我。如实分别一切诸法无实体相。尔时不住分别心中得寂静境界。大慧。是名观真如禅。
云何攀缘真如禅?谓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缘真如禅。

大慧,云何攀缘如禅?谓於[证知]二无我分别唯是虚妄,由是於如实中建立无分别,
是即攀缘如禅。

其中,大慧啊,何为攀缘真如禅?如实确立二无我分别是妄想,不起妄想分别。这是攀缘真如禅。
注解

   
,就是察人无我、法无我都不可得,能的、所的都排遣,如地了知人无我、法无我的自性也是空的,人无我、法无我也不起妄想分这样才能够亲证真如。

   
这种都是通位、修位以上菩所修的。义禅粮位、加行位修的。通位、修位就是初地以上,所以攀是登地以上的菩修的。义禅是地前菩修的。在如实处都不生妄想不生分,所以叫攀


宋译
魏译
唐译

云何如来禅入如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事,是名如来禅

大慧。何者观察如来禅。谓如实入如来地故。入内身圣智相三空三种乐行故。能成办众生所作不可思议。大慧。是名观察如来禅。
云何诸如来禅?谓入佛地,住自证圣智三种乐,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是名诸如来禅。

大慧,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种性地,住於内自证圣智性相之三种乐中(即证三种
意生身,详见本经下来所说。此三种乐,亦即三次第圣智自证),为诸有情成办不可思
议事,我说此为如来禅。

还有,大慧啊,何为如来禅?入如来地,住于自觉圣智相三乐之中,成就不可思议众生事业。我称为如来禅。
注解

   
是如来禅?就是知如地,到究竟位,得到佛的自觉圣智,住第一境界,“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怎么叫三种乐住呢?到了这个境界的候,他可以得三意生身。我前面了意生身,意生身是什呢?文后面专门有一段意生身,里就不了,后头讲意生身的候再详说

   
就是到了如来禅,他能得三意生身,就发这种不思的妙用乐众生,能“成办众生不思事,是名如来禅。”叫如来禅。如来禅是八地菩乃至佛地的定修

   
迦佛说这种禅:愚夫所行声闻缘觉、外道的义禅是地前菩,攀是登地的菩,如来禅是八地以上菩这个次第。这时世尊为说这个意思而偈言:


宋译
魏译
唐译

世尊欲重宣此,而偈言:

凡夫所行察相义禅

实禅,如来清净禅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凡夫等行禅 观察义相禅
观念真如禅 究竟佛净禅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相禅
攀缘真如禅,
如来清净禅。


故说颂曰一—
161此有愚夫所行禅   
以及观察义理禅   
以如为缘之禅定   
以及如来清净禅


这里,这样说道:
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清净如来禅。(159
注解
   
是第一这个颂标明了四种禅

宋译
魏译
唐译

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如空火,修行者察。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譬如日月形
钵头摩海相
虚空火尽相
行者如是观

如是种种相
堕于外道法
亦堕于声闻
辟支佛等行

修行者在定,
观见日月形,

波头摩深险,
虚空火及画,

如是种种相,
堕于外道法,

亦堕于声闻,
辟支佛境界。


162行人於彼观修中   
时见日月之形相   
或见莲花魔住处   
虚空火焰种种相

163如是一切诸显现   
皆可引入入外道   
或者堕於声闻境   
或堕入於缘觉界


瑜伽行者修行中,看见月形和日形,似有莲花和地狱,似有空中火和画。(160
种种相将他引入外道,陷入声闻和缘觉境界。(161
注解

   
第二跟第三例子,比方愚夫所行,凡夫外道他是有相的禅观,外道修的看到神我,好像日、月亮的形,“譬如日月形”,或者看到“钵头摩深”。“钵头摩”是梵语莲花的意思,我咒语候,常常念“钵头摩”,比如我六字大明:唵呢叭拉�吽。叭拉�就是花,就是“钵头摩”。像红莲花在深险当中,在定中看到这种境界都是不真实的。

   
就是中,有的看到神我,像日月的形,有的花在深的地方,或者“如空火”,比如小乘察苦集道,好像空一,又比如我作白骨候好像有火外道和小乘在修行境界里的一些行相。

   
“如是种种相”,种种行相,“外道道通”,都是外道他所修的。“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声闻缘觉也是如此。


宋译
魏译
唐译

舍离彼一切,是无所有,一切刹佛,以不思手,一摩其
随顺入如相。

舍离于一切
则是无所有
时十方刹土
诸佛真如手

摩彼行者顶
入真如无相


舍离此一切,
住于无所缘,

是则能随入,
如如真实相。

十方诸国土,
所有无量佛,

悉引光明手,
而摩是人顶。


164尽舍离入无相境
顺真如缘即现前   
诸刹诸佛光辉手
摩彼具缘人之顶


一旦排除这一切,达到无影像,随入真如相,一切佛土佛陀前来,用太阳般的佛手抚摸他的头顶。(162
注解

   
最后个颂大乘的三种禅观。“舍离彼一切”,是讲观义禅舍离了种种的自相共相的著,如察正念如,“是无所有”,。然后入如的境界,那个时候就是“一切刹佛”都放大光明而手摩其。“以不思手,一摩其随顺入如相”,就是成就一些不可思的事,广度十方世界生,是如来禅的境界。偈子种禅

   
文就文解这么说了,但是我一步知道的法,我就再一下。

迦佛在这个地方的是大乘的行法,而且是的离垢修如藏,来证藏,所以首先对这些外道、小乘所修的法加以批对这著要把去掉。而且要直接修大乘菩,修如来禅

   
要知道这么几点,佛法的修行,一切佛法的修持,都是要在定中修、定中,离不开禅定。我们说是什,佛法是什?就是三学嘛,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不能离定,有定有慧。无是根本智也好,后得智也好,都是在定中得的,而不在其他。然法相唯所成慧,但是所成慧只是一方面,他最后是修所成慧。所以都是要定的,法相唯宗他还讲五重唯识观嘛一些菩戒、瑜伽行,些修行都在定中修,有修定,你说我有什么证得呀,那都是空,无有是。不修定你怎么离四句离垢,所以一定要修定,是我的第一点。

   
定在《楞伽的是这种大乘的行法的如来禅。佛来禅候,外道、小乘的定,是愚夫所。在里我要深刻领会的法。佛在了,声闻小乘修的是空、无常,以及白骨净观。佛的意思是什呢,就是声闻乘修的行,道理上他是不了的,修持上他是不究竟的。所以我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呢,是不是我就把小乘修持的法看得一文不呢?不是的,不可这样著,如果那领会佛的慈悲了。因小乘修不净观,他的果是阿罗汉果。修阿罗汉果他一定要修四念,一定要修四八定。而且他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就是前面的,一问题,一是男女问题。修行人不解男女问题,他有基,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出家人这个方面来讲,他就要修不净观这个

   
净观有很多修法,白骨只是不净观的一,而非全部。白骨在修法上,就想自己脚的大拇指起,溃烂,人死亡后全身腐,或者不是死亡的候,全身也不干血等等污浊西附着于身体,然后空,慢慢就是一付骨架子,作白骨这个就把他的情欲、念逐渐给断了。不然的,男女问题来说这是生理本能,是一,人到了育成熟以后都免的,这个一定要。所以一定要修不净观

   
然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来说,他也不能著,因净观也不是底的,修了不净观还要回过头来要修净观才完整。这个们讲八定的候就明白了,不然的看到的都是白骨架子,那怎么行呢。迦佛不是白骨架子,迦佛是三十二相、八十好,庄具足的。所以修不净观以后,要回净观,他才能成就庄相。不净观只是一方面。

   
然小乘的不净观是不了,不究竟,但是某些人在某一个阶来说还是必要的,是可行的。所以不能把这个排除掉。迦牟尼之所以那么说,是就高次而言,修菩萨观行的候,净观那些西不要著,不要住不放,这么来说的。

   
所以我们讲,我出家人身体究竟怎么看。我常常,身体是臭皮囊,一文,因为它都是五、十二入、十八界的合体,从这个上看,不,是的。但是把自己身体作臭皮囊,只是在修行的某一个阶段,比如解男女这个问题候,我修白骨,作不净观,看做臭皮囊,是可以的。但是不是了()了呢?并没有了(修到了,知道够断爱欲了,知道断爱欲不是一句空,不是你脑筋想一想就行了,不是断爱欲就是有实证的。然后你还一步做净观.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实际上是无价很多功德,正的要能三十二相八十好的,能一切有情的,不是拿一臭皮囊就去了了。所以是分段的,这样看。把自己身体看作臭皮囊,他作为这个阶段修行来说是可以的,不能诽谤他,但是他也不能著,以为这就是究竟了,以不要这个臭皮囊,就是我修行了。那就太简单了,那怎么你连臭皮囊都你怎么,所以要这个意思。

   
《楞伽些地方,佛愚夫所行,要得佛的慈悲,是就次第来说的。不要著,不然的以后,好了,我也不修白骨了,我也不修不净观了,我也不把自己身体看作臭皮囊了。这个阶段的候修这个行,那还应该的。等够达这个境界了,超了,那然舍弃,不著。是我强的第二点。

   
第三点,我再一下。因为禅定的问题,无论从来讲或者
修持上来讲,都是一复杂问题。但是我要,佛讲禅定的候,都是修持的,不是单纯头讲的,他是事上起修的,这个要明确。所以我经对禅问题写过一些文章,特是他有句名言:“中的特”。,反反复复了很久。后,我人体,不是低太,但我话还完整,应该整地:“中的特禅与教”。不能把。固然是中的特,但也是中的特两个方面来说,我得比完整。然,又突出一点,可以这么说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