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先求不动再求随缘!

净界法师


    寅二、以喻合法

  前面是讲到修行的观念,以下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浅显的譬喻,来合我们返妄归真的深妙道理。

  
初成调伏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这个地方包括调伏烦恼跟断除烦恼这二件事情。

  
(调伏)比方说,我们现在有一盆很污浊的水,这个水有五层的泥土,从上到下有五层的污浊,那这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要把它澄清,这污浊的水不能用,喝也不行,洗也不行,对不对?那怎么办呢?怎么让它澄清呢?贮于静器,这污浊的水你不要一天到晚去动它,放在一个寂静不动的容器,先找到一个安定的容器,把这污浊的水放下去,放久了以后,静深不动,寂静的力量强了以后,这水就不动了。

  
蕅益大师说:静深不动,就是观行力深。我们开始遇到什么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开始不被五蕴所迷惑了,开始去照了我们生命的根源,开始不迷、不取、不动,久了以后,沙土自沈,污浊的泥沙,这种泥土慢慢沉淀下来。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圆伏五住烦恼,烦恼伏住了,不动!

  
这时沙土沉淀以后清水现前,这个地方是真理现前,二空真理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客尘烦恼包括了断除界内的见思,也包括伏住界外的无明,阶位在圆教的十信。

  
终成断除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断除)去泥纯水,前面我们透过不迷、不取、不动,把这泥土沉淀下来以后,接下来把下面的污泥拿掉,这时候永断根本无明,这个无明再怎么动都没关系,这时候你要怎么动,东去西去都可以,这是圆教初住乃至于到妙觉的佛果,都叫作永断根本无明。

  
这时候他的身心世界是什么相貌呢?这以下佛陀讲出二个相貌:第一个、明相精纯,因为他泥土拿掉了,他怎么动都可以,这时他依止的是一种法性的五蕴身心,他内心当中充满了清净光明,自受用叫做明相精纯。


他受用一切变现,这菩萨随着他身心世界种种的悲愿,他能够变现一切十法界的五蕴,千江有水千江月,来到众生的世界来度化众生。一方面有自受用身,一方面有他受用身。不管怎么样,总而言之,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他的身心世界不再被五蕴的烦恼所干扰,而所做所为都合乎常乐我净涅槃的四种功德。

 

 这个譬喻就很清楚,我们前面讲说依止不生灭心,来旋转虚妄,下手处就是这四个字静深不动。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楞严经》不强调断烦恼,因为烦恼是五蕴生起的,而五蕴的本性就是清净本性,你把五蕴断了,清净本性也就断灭。所以它的意思就是静深不动。

  
我们看这譬喻是很妙,你看它一个污浊的水,佛陀没叫你加什么清洁剂,反正你就是把它不动就好。刚开始你就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先求不动再求随缘,这个很重要。

  

一个初学者他就很多理想要做这做那,那祖师大德是不同意。就是你这个水要先不动,你要先念念照常理,安住不动,让整个五蕴的烦恼相先沉淀下来,自己先求不动。



这地方等于是把整个我们修行的依止处,所谓的依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找到以后,在不生灭心里面住下来,然后安住不动。这是整个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第一个重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烦恼的处所都不知道,你怎么去调伏它呢?

净界法师


    壬二、应审详烦恼根本     

  本经讲到修《楞严止观》有二种道前基础:第一个审察因地发心(前面讲过)。第二个就是审详烦恼根本。当我们心开始安住在一念心性不动的时候,接下来你要好好的详细的去观察,烦恼的根本到底它是什么相貌,第二个它的处所在哪里?

  (分二、癸一、总劝审详。癸二、正示审详)

  癸一、总劝审详  先拢总的劝勉我们,要好好的详细的审查烦恼的根本。

  正修有功


真正发心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这个地方有一点承前启后,讲到第二种决定义,把前面的观念再重复一下。


  佛陀说:阿难!我们都是发了菩提心,要修学菩萨道,而且对菩萨道这么多难行能行的种种的行门,生起了勇猛心,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这当中你也真正的找到你的生命的歇脚处安住下来了,已经舍弃了一些有为之相。

  
刚开始修行第一件事情,先把心安住下来,先找到你心中的家。找到家以后接下来干什么呢?

  
具足智慧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当我们心安住以后,接下来要好好的详细的去审查,我们整个烦恼的根本是什么?



烦恼的根本这里讲出二个:无始生死以来,发业的烦恼跟润生的烦恼这二种。这二种到底要好好的审查什么呢?是谁作谁受?作是讲因地,因地是谁来造作,结果又是谁来领受,作者是谁,受者是谁?

  

佛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佛陀以下讲出一个理由:

  

盲修无益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详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说:阿难!因为你今天要修学的是一种无上菩提,你的结果是无上菩提。在因地的时候,假设一开始不能够去审查烦恼的根本,那你就不能了知在我们身心世界当中,那个根尘的交互作用,六根接触六尘,产生种种的烦恼,这个烦恼到底是在什么地方活动,到底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假设你连烦恼的处所都不知道,你要怎么调伏它,怎么样成就如来果位?



说:有很多的法宝要对治烦恼,但是烦恼在哪里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调伏它呢?

  

这段经文讲出了二个重点:

    一、谁作谁受,烦恼在哪里?后面会讲到,其实就在六根当中。

    二、烦恼是什么相貌?本经讲到二个,发业烦恼跟润生烦恼。

  

其实这二个烦恼都是以攀缘心做根本,都是向外攀缘,只是它的微细跟粗浅,微细的就是所谓的发业烦恼,它有发动业力的功能。这就是在十二因缘当中的第一支,所谓的无明也就是我们心中的我执跟法执。我执跟法执很多人可能不懂,简单的讲,《唯识学》讲一句话很简单,就是有所得的心。

  

我们总是觉得外在总是有好的东西可以给我们追求,真如就不喜欢守住它的本位,真如不守自性就喜欢向外面动。说:你为什么向外面动呢?因为你总是觉得外面有一个东西让你去追求,有一个真实的东西、有所得,这个就是我执跟法执。你有所得的那一念迷情,就造成了发业烦恼。

  

其次,当烦恼把业力创造出来以后,必须有一个润生的烦恼,生就是有成熟的意思。把已经造作的善恶业力,把它成熟成为一个有得果报力量的种子。我们造很多业力,来生不一定得果报,不一定!你要去滋润它。

  

是谁来滋润这个业力呢?

  

就在十二因缘当中的爱取。我们对于三界种种的爱取,就把第八识当中有漏的业种子加以滋润,而变成是一种受生的力量。

  

所以我们在三界中投胎,要有二种烦恼:第一种、发业,你过去有一种有所得的心,发动了善恶的业力;第二个、你对三界果报,你要很喜欢这个三界果报,你才可以把这个业力滋润。就像这种子,你有种子你不能吃水果,你要施肥、浇水去滋润它,滋润正是我们的爱取。

  

一般来说,禅宗跟净土宗,对烦恼的态度不太一样,禅宗的对治,它直接针对这发业无明,你从什么地方来?他破那个有所得的心,我法二执。净土宗它比较对治爱取。你看净土宗,特别是印光大师,比较明末以后的净土大师,很少提空性的道理。说:你爱取,没关系,不妨碍往生,你把对三界的爱取,转成对净土的爱取,换个方向,你那个心、感情改变一下。同样的感情,你看净土宗的发愿,它有所得、有所住。当然净土宗他所住的来生,把心住在净土,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因为他是透过对阿弥陀佛一心归命,而构成感应道交。

  

所以他这二个是不太一样,净土宗它比较偏重在爱取的转变,禅宗比较重在对治心中的有所得。

   

总而言之,这二个都是属于在六根当中的二种攀缘心,一个是微细的发业烦恼,我法二执,一个是粗浅心中爱取的攀缘。这二种烦恼都保存在我们六根门头当中,不断的活动,这个你应该要清楚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若人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净界法师


       癸二、正示审详

  前面是一个总说,这以下就正当的指示,应该怎么样去详细的审查,烦恼的根本跟烦恼的活动处所。

  (分二:子一、立喻。子二、示法)

  子一、立喻

  正  明

         阿难!如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佛陀讲出一个世间上容易了解的譬喻说:解结之人。
  阿难!有一个人在绳子上打一个结,要其他的人把这个结解开来。不见所结,如果这个解结之人,根本不知道这绳子的结到底结在哪里,他又怎么能够把这绳子的结解开来呢?他连结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解开呢?

  翻  显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人听说过虚空被汝隳裂,虚空被谁破坏。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虚空是无形无相的。既然虚空是没有形相的,那又怎么能够成就结,又怎么能去解开呢?连结都没有怎么解开呢?

  这个意思到底要讲什么,为什么把虚空讲进来?


我们前面安住在不生灭的本性,不生灭的本性你不用修,因为虚空没有结。你安住在不生灭的本性,你到底是对治谁?你不是对治你的心性,因为你的心性没有必要对治。这时候你看看你外面的那些,开始向外去看你的六根产生了种种的结。
  后面佛陀会讲,我们每一个根都有六种结,动静根尘空灭,这到后面会说明。

  也就是说其实心性是没有结,但结是在你的六根当中,你要去对治的是六根。所以安住心性,但是你真正的战场是在六根,你对治的烦恼是在六根。安住的地方是安住,安住归安住,就像我们今天,我们住在这个家,但是我们工作有工作的环境,你要注意你的工作环境,但是你也要住在你的家,家归家,工作室归工作室。这个地方也讲到,安住归安住,对治的处所归对治的处所,理事要分清楚,理上是安住性,在事上在六根对治。

  子二、示法


前面是譬喻,这以下详细的指示,他所修的法门。
  (分二:丑一、委示颠倒处所合所结喻。丑二、正劝详择降伏合知解喻)

  丑一、委示颠倒处所合所结喻

  先详细的指示,众生的颠倒处所(烦恼的处所)来合前面绳子结的譬喻。

  (分二:寅一、总示结根。寅二、别示结相)

  寅一、总示结根  先拢总的解释六根的结,结到底在哪里。

  标举处所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


到底这绳子的结是结在哪里呢?烦恼到底在哪里活动的呢?
  佛陀就直接讲出来了:就在我们的身心世界当中,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门头当中。

  所以,云何应住?住在心性。云何降伏其心?就在六根中降伏。这个观念要很清楚。

  出其过患

        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为什么这样讲呢?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六根是一个贼的媒介。

  什么叫媒介呢?

这一段古人说:六尘是外贼,色声香味触法,一天到晚诱惑我们干扰我们,这个叫外贼。我们的六识是内贼,产生很多的虚妄分别。那么六根刚好居在中间,刚好是内贼跟外贼的一个媒介,内贼通于外贼,你要是没有六根做中间的话,没有六根的媒介,它们二个不会在一起的。所以本经在讲二十五在讲圆通,它特别重视六根门头,因为它刚好居在中间。外面是六尘,里面是六识,六根刚好是在中间,所有的烦恼都在六根里面活动,所以把六根控制好了,内外全部安定,所以它是贼的一个媒介。
        它的功能是什么呢?

        自劫家宝。因为六根的作用,破坏心性当中的本具功德,不能显现。

  显为结处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由此六根门头的念念虚妄分别,产生发业润生二种无明,使令我们众生世界,众生世界指的是正报。有情众生的六根当中产生了缠缚。缠缚就是前面说的发业烦恼跟润生烦恼。我们六根当中开始被二种烦恼所系缚,而对外在的器世间,器世间指的是六尘。外在的六尘就不能超越了,因为从今以后,眼根就不能超越色尘,耳根不能超越声尘,乃至意根不能超越法尘。
  蕅益大师讲出一句话来形容六根:六根,迷之者为六贼,悟之者为良民。

  你说:那我从现在开始眼睛都不看了,耳朵也不听了。那你也完了!不是这个意思。你该看还是要看,该听还是要听,但是你就是观照力要现前,不是叫你不要看。你说从今以后,你就买二个耳塞,把耳朵塞起来。那你不是在修《楞严经》,你是在入无想。这个地方的意思在旋,转外境,不要被它所转,观照力现前。

  在这个地方古德讲一句话说:若人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重点不是外境,重点也不是你内在的六识,重点是你那中间的六根,你在六根当中观照力要现前。它这个地方无心于外境,就是说无心道人。你看那交光法师在讲《楞严经》,他讲一句话不错,他说:舍识用根。这句话很重要,不要用你的想像,用你六根的知就好。所以我们遇到事情,知道但是不要想像,知道就好,但是不要想像;就像镜子一样,知道,但它走的时候心中没有留下痕迹,舍识用根。


经典上有说:供养十方诸佛,你比不上供养一个无心道人。这个地方是说:十方诸佛还是一个外在的尘相,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内心当中能够生起一种无心的观照,这才是真实的功德。这句话有点鼓励大家要回光返照的意思。
  回光返照,到底是照什么呢?就在六根当中回光返照。(修行的处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是有情众生所形成的世界呢?

净界法师


         寅二、别示结相

  个别解释六根生起结的相状

  (分二:卯一、约众生世界以明妄数。卯二、约世界妄数以历六根。)

  卯一、约众生世界以明妄数

  征  问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

  众生世界是约著有情众生,来说明六根当中的虚妄的功能数目。

什么叫做众生世界呢?什么是有情众生所形成的世界呢?
  佛陀先提出这个问,这个地方跟六根是有关系的。

  释  名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众生的世界,是怎么产生的?

  世指的是时间相,过去、现在、未来。这当中讲到这三世是迁流变化的,因为过去、现在、未来,它不是静态,它是动态的,所以我们的时间相是动态的。你说:现在,什么叫现在?你讲现在的时候,那个相已经过去了,所以世是迁流相。

  界是空间相,是指的我们所安住的方向跟位置。空间相有哪些呢?你应该当知,空间相,有十种空间,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这个叫做界,我们所安住的方位。过去、现在、未来,叫世,是种时间。方向有十,时间有三。一切众生都是依止能缘的心,去攀缘所缘的境,心境交互的作用而产生的身心世界。所以身中贸迁,既有这个色身以后,我们就必须有世界的存在,这个色身就开始迁流变化,而形成时间之相。即使色身,也有前后左右的差别,以及种种的转化变化,而成为空间相。


为什么说,空间是变化呢?时间是变化我们很清楚,空间也是变化,你看你,这个东西本来在你的左边,下了课以后,它变成在你的右边,你跑来跑去的时候,这前后左右也是改来改去。所以时间相,空间相都是不断的变化,叫做身中贸迁。就构成了世界相涉,所以世跟界这时间相、空间相,二者互相的涉入,而构成了一个时空的相状。
  结  示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

  然而这十方世界的体性,它方位虽然有十种之多,但是它事实上比较明确的定位,世间上一般来说,只有就着东西南北,其实十个方位主要汇归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就是我们讲的前后左右。为什么呢?因为上下二种方向是没有决定位置的。你说:桌子在地板的上方。那桌子是上吗?也未必啊!你就坐在桌子的上方,天空又在你的上方。所以这上下的方位是不决定的,而中间也没有一定的处所,也没有所谓的中间,也变来变去的。


所以在方位当中,只有东西南北这四个数目是比较明确的,所以我们空间取四,时间取三,空间的四跟时间的三,构成一个三四的相貌,或者是四三的相貌。总而言之,宛转十二,不管三四,不管四三,都是形成一个十二的数目。这十二的数目经过流变三叠,经过三重的变化,就构成了一十百千。
  这个古德解释很多,但是解释的非常非常复杂,我们根据蕅益大师解释就很清楚。

  三叠,第一叠就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你有一个色身,你一定有过去、现在、未来,一定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东西南北。那么三四就是一十二,第一叠就构成十二数。

  第二叠,蕅益大师说:在十二数当中,每一个时空都有理具十法界的相状。这是第二叠,十二乘以十法界,就是一百二十,第二叠就一百二十。

  每一个法界当中又具足了事造法界,又乘以十,一百二十再乘以十,等于一千二百。

  一千二百,一十百千,它只是取一个大概,应该是准确的说是一千二百,而这个地方讲一十百千是大概说。

  第一叠是,三乘以四,等于十二。第二叠,每一个数又包括了理具十法界,就变一百二十。一百二十再有一个事造十法界,就一千二百。就构成我们每一个色身当中有一千二百个数目。
  所以,蕅益大师说:这段经文主要的观念讲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一念心性具足过去、现在、未来,具足整个时空相都在里面。

  佛陀讲世间相、空间相,是干什么呢?下一段就清楚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要很清楚,你安住的地方在哪里?

净界法师


    卯二、约世界妄数以历六根

  前面讲到世界的妄数有一千二百,来分别说明六根所具足的功能,来显著你的圆通本根。

  (分二:辰一、明性本圆融。辰二、明用分优劣)

  辰一、明性本圆融  讲到六根的体性是圆融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前面的世界,它的始终,第一叠叫做始,十二数;终是第三叠,一千二百。整个第一叠、第二叠、第三叠,这整个始终当中,六根的体性,其实每一个根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都是圆满的,都是圆通常。但是在作用上,就着娑婆世界的因缘来说,的确六根的功能有差别。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阿难!你应该在六根当中,去选择一个六根的功德的优劣,来当作你修行的一个所观境。

  
这个性中圆融,用中分成优劣,蕅益大师举一个譬喻,他说:有六个人在夜晚中散步,六个人同时看月亮,六个人都看到月亮的全体,这个叫做性本圆融,每一个人都看到月亮的全体,没有一个缺乏,六个人看月亮都得到月亮。但是因为心中的妄想不同,对月亮的解读不同,就产生不同的想像,不同的看法,就产生六根的差别。

  
我们一般来说,一念心性向外发展就是六根,你所有对外的活动都要通过这六个门,这六个门其实功能不太一样。你看我们用眼睛看东西,你很容易疲惫,所以我们净土宗,不强调观相念佛,因为你做不来,你看佛像看一个小时,你就完蛋了!你休息三四个小时,但是你用耳根听,你越听精神越好、越养神。

  
修行的确要选择一个圆通的本根,因为这六根,我们娑婆世界过去的业力,它的功能,第一个它是不是周遍圆融,它功能是不是持久的确要选择。因为我们说,我们安住的点是心性,对治烦恼在六根,但是我们也不可能同时去面对六根,那你怎么修行?你一定要在六根当中再拣别一下,到底哪一根是你的下手处。下一课我们就详细说明,六根当中到底哪一根才是最好修行的处所,下一堂课会讲清楚。

  
《楞严经》它的道前基础有二个重点,第一个你的心要安住在什么地方?第二个你对治烦恼的处所在哪里?比方说你今天,你睡觉的地方在哪里?你工作的地方在哪里?你要很清楚,你安住的地方在哪里?你对治烦恼处的地方在哪里?这二个点。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云何应住,我们前面讲得很清楚了,那你这些攀缘心的烦恼,到底在哪一个地方是你下手对治的处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六根等于是我们对治烦恼最好的处所!

净界法师


  这一大科是讲到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也就是正式讲到本经修学的方法。按照佛陀讲经的惯例,在讲正修之前,都是先讲道前基础。本经的道前基础有二个:

  第一、我们要审观因地的发心,我们在刚开始修学佛法之前,我们要知道我们因地是依止什么来安住的,或者说我们要了解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去审察因地发心呢?

  佛陀说:我们的因地发心,跟我们最后的果地觉,是有一种相应的关系。

    这当中本经把因地发心,分成二大类:一个是生灭心,第二个是不生灭心。

  什么是生灭心呢?

简单的讲就是依止五蕴的果报之法而发心的。比方说你为了要成就庄严的色身,你为了成就美好的感受,乃至于美好的想像等等,凡是依止五蕴的果报之法而发心的,这种生灭心是不能成就不生灭的果报。
  它这个地方就是要离开五蕴的果报,而安住在一种不生不灭的本性。比方说,我们刚开始在发心的时候,我们会发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会依止众生而发心,依止佛道而发心。但是要以本经的思想来检验的话,这个都是依止事相,因为你看到众生的五蕴身心很苦而发心,我们看到佛道的五蕴身心很欢乐而发心,这个都是种对立的思考,是生灭心的。

  所以我们最终一定要提升到: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众生是我们一念心性所显现的众生,佛道也是我们一念心性显现的佛道。


 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所谓的称性起修,你必须要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发动你的菩萨道。印光大师常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我们整个修学的目的,只是在开显我们自性的功德,依止一念心性而起修。
  所以我们在做三皈依的第一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什么叫发无上心呢?

  就是发起你一念心性这不生不灭的心,这个就是无上心。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依止理性而发心,不能够依止事相,因为事相是一个生灭法,不管是众生,不管是佛道,这个都是事相。所以我们在开始的时候要把第一个因地的发心是要确认的。


第二个道前基础,就是我们应该审详烦恼的根本。当我们的心开始要趋向佛道的时候,趋向涅槃的时候,第一个很现实的就是对治烦恼,断恶修善,一定是先断恶,才能够修善。
  这个地方佛陀一再的提醒我们,你要知道烦恼的根本在哪里,烦恼是在哪里活动,它平常是在哪里活动,它的处所在哪里?按本经说,六根是对治烦恼最好的方法,你从六根切入,对烦恼是最好对治。为什么呢?因为六根刚好夹在六尘跟六识的中间,它对外攀缘六尘,对内它牵动六识。所以我们讲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你说:你直接从六识对治烦恼,很难!因为烦恼一旦变成六识的时候,它的变化就很大了,只要这烦恼到了心识它的了别功能的时候,你很难对治的。

  佛陀告诉我们舍识用根。就是对治烦恼要抢第一时间,它还在六根的时候,它还在明了的时候,你就要对治、就要小心。我们在治病,道理也是一样,小病的时候你就要治,烦恼开始在六根酝酿的时候,这个就是你对治的处所,这是本经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唯识学》的对治都是到了第六意识活动以后才对治,《楞严经》它是认为这太慢,这样对治烦恼太慢。

  佛陀的意思是说:在整个发业润生烦恼,是谁作谁受,是谁来造作这些的罪业,又是谁来领纳这些果报。佛陀的意思是六根,因为它的位置特别的殊胜。对治烦恼抢第一时间,在六根的地方你就要小心。六根门头因为它是通内通外,通于外面的六尘,也通于里面的六识,所以六根等于是我们对治烦恼最好的处所。
  在二个道前基础,一个是理,一个事。理性是讲到安住的问题、发心的问题;事相就讲到对治的问题,它的一个处所的问题。

  这个是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之前二个要注意的,第一个安住的问题,第二个是对治的问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