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把多闻的知识转成内心的观照,才有真实的功德!

净界法师


   庚二、诫劝 作一个告诫跟劝修 (分二:辛一、诫徒闻无功。辛二、劝真修有益)

  辛一、诫徒闻无功

  告诫阿难尊者只是多闻,而不修习内心的微密的观照,其实是不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的。劝勉他要注意这件事情。

  徒闻无功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佛陀针对阿难尊者来说,他说:
  你现在已经证得圆教初信,断除三界的见惑,但事实上以你的阶位,距离大乘的无上菩提跟整个涅槃,还是非常的遥远。菩提是约着智德,涅槃是约断德。所以你必须要经历多生多劫辛劳的修证,包括理观(空假中三观) ,也包括整个六度万行的事修,才可以完成的。

  如果你一直停留在你过去的习气,只是习惯去忆念执持十方如来所宣说的整个十二部的大乘经典,这当中的义理像恒河沙这么多,这样子只是增加一种名相的分别,增长心中的妄想,增长你的戏论而已,只是了解道理是不够的,一定要生起观照。

  遇难不免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薰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这以下讲出他一个实际的例子,为什么多闻无功呢?
  阿难尊者他虽然能够谈说因缘自然的教法,非常的清楚明白,而人世间在整个众多的弟子当中,每一个人也公认,阿难尊者在众多弟子当中,是成就闻持陀罗尼。说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佛法整个名相整个道理,虽然广如大海,但是都一一的流入阿难的心中,从来不会忘失,他堪称多闻第一,但以如此这样多闻的习气,这种多生多劫的习气,来亲近善知识,来熏习佛法,还是没办法免于摩登伽女的咒语之难。

  这可以看得出来,只是明白道理,内心却没有正念的力量来抗拒心中的烦恼。

  仗咒方除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如果说你多闻可以调伏烦恼,那你就不必靠我的《楞严咒》来救拔你。

反过来就讲出另外的例子。
  摩登伽女她本来多生多劫是**,所以她的淫欲心烦恼很重,但是他回来听闻佛陀讲到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以后,她生起一念的回光返照,她就经常问心中的烦恼,你从什么地方来?这时烦恼被她这一问以后,因为它觅心了不可得,这时候烦恼的根源就被她破坏了,就证得小乘的三果阿那含,断了三界的见惑以及欲界的思惑,在我佛法中成就一种精进的功德,因为她没经过初果、二果,直接从凡夫证得三果,这种理观很强的。

  证得三果成就精进的功德以后,她心中的贪爱之水就完全干枯,也因为摩登伽这样的解脱,才使令阿难尊者解脱淫欲之难。

  这一段等于是佛陀讲完了道理,准备开显实修之前,先讲到多闻跟观照的差别。不过,蕅益大师说:多闻本来是入道的根本,但是停留在多闻,只是产生一念的讯息。我相信妄想是虚妄的,我也相信我们的真如本性是本来俱足的。

我讲实在话,你只有相信是不够的,要是相信够的话,ji 督教也是用相信的。你必须透过教法的学习,你真实的去观照,把多闻的知识转成内心的观照,才有真实的断惑证真的功德,只有信心是不够的!这一段,等于是佛陀已经为后面的实修来做布局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只有透过真实的修学,才有真实解脱的利益!

净界法师


    辛二、劝真修有益  这个地方等于是结劝,只有透过真实的修学,才有真实解脱的利益。

  无漏有功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既然多闻无功,那么应该怎么做才会有真实的功德呢?

  佛陀说:阿难!你虽然多生多劫都能用内心来忆念、来执持如来所说的秘密妙严。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秘密妙严指的是大乘中道的妙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也就是我们一念心中即空、即假、即中。当然你了解这个道理并没有白费,但是你应该从这个道理当中,生起一种修学无漏业,正式的修学圆顿止观,才能够真实的远离世间上,这种对外境产生的执取,而产生爱憎二种的痛苦。
  
无漏业蕅益大师就讲得很清楚,他说:所谓的无漏业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汝但不随心中分别。

   不随分别这一句话我们说一下:

  刚开始修《楞严经》有些人会不太适应,因为在过去我们在修其它止观的时候,对烦恼是一种抗拒。你说你生起贪爱的烦恼,我用不净观来抗拒你,你会执着常,我就用无常观来抗拒你。

我们刚开始在修学,烦恼是一种对抗的,就是逆向操作,你说它是黑的,我就用白的来抗拒你;你认为它这个色身是美妙的,我们就思惟它是污秽的来抗拒,这是非常重要,这是种对抗法。但是到《楞严经》的时候,它不是抗拒,是我不随你而转。《楞严经》的思想就是这样,是遇到烦恼的时候,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只问它一句话就够了。
  
《楞严经》它在修无漏业、在抗拒烦恼的时候,这大家要了解一下。前面我们在修止观四念处,是跟烦恼正面冲突,在烦恼的作用当中,可以说跟它正面二个人,真妄交攻,正面冲突。本经它在修对治烦恼它不是,它是回光返照,不随妄转,这个地方大家要了解,这二个差别。

  这个地方等于是赞叹,只有真实的回光返照,才能够远离世间的痛苦。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向外执取,向外执取以后就会产生一种攀缘心,满我们意的产生爱,不满意的产生嗔,而且这爱跟嗔就变来变去,有时候我们喜欢的东西变成嗔,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变成爱,所以搞到自己很痛苦。我们必须要修无漏业回光返照,回到我们的本性,这才是所谓的解脱之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一个人觉悟以后,你就永远不会颠倒!

净界法师


   辛二、劝真修有益

  前面一大科,佛陀讲到我们一念心性,非因缘非自然,即因缘即自然,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以后,佛陀讲到应该要真实的去观照,这个道理是让你观照的,不是只是了解而已,你要观照才有力量。

  为什么观照才会产生功德呢?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举例显德

    如摩登伽宿为**,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

  为什么要观照才有真实效果呢?这以下讲出它的例子:

  比方说,摩登伽女这个女众过去生是曾经做一个**,所以她本来多生多劫所熏习的烦恼的心是非常的粗重。回到精舍以后,佛陀以《楞严神咒》的力量,来消灭她的烦恼的现行。

  蕅益大师说:咒力能够破除邪师,因为它有正气,而且她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以后,生起微密的回光返照,而断除爱欲的种子。所以在整个佛法当中,已经成就一个性比丘尼,性就是法性相应,或者说是圣道相应的比丘尼。也就是说她整个戒体是一种道共戒,因为成就圣道而成就戒体,我们又称为破结使的比丘尼。她本身没有真正出家,她只是因为道共戒,所以叫性比丘尼,她能够入能僧宝之数,但是不是真实的出家众。跟佛陀的儿子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她们都能够在法会当中,同样的回光返照,而觉悟到过去生的生死因缘,所谓多生多劫的轮回之因,都是一念的贪爱当作痛苦的根本,也就是一念的攀缘心,才造成这么多痛苦,本来是无一物,何必去惹尘埃?就是一念的攀缘才有这些问题。

  结示劝修  

    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云何自欺,尚留观听?

  佛陀就劝勉阿难尊者说:如果你能够依止现前一念性的微密止观,来修学无漏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正念真如,一种回光返照不随分别,那你将来的功德就能够出离烦恼,甚至于能蒙佛授记,成就初地以上的功德。为什么还自我欺蒙,尚且停留在观听当中呢?

  观听指的是六根门头当中,这种见闻嗅尝觉知,这种向外的攀缘。

  本经很强调一念熏修,蕅益大师也强调,一念熏修的可贵,来自于真能破妄。

  我们举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什么叫真能破妄,什么叫回光返照,一念熏修?比方说央掘摩罗尊者,他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老人家去外面托钵,托钵的时候,他到一个长者的家庭,长者很恭敬的把饭菜供养央掘摩罗尊者。但是这个长老就跟尊者说:我们家的媳妇今天生小孩,但是后来难产,这个小孩生不出来,现在非常危急,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一个安胎的法门,怎么样把这个胎儿顺利生出来呢?

  央掘摩罗尊者说:我从佛陀学佛以来,没有学到这个法门。这个情况很紧张,就用神通赶快跑回精舍,请问佛陀说:佛陀啊!有一个长者他媳妇生小孩难产,应该怎么办?

  佛陀说:你赶快回去告诉他,要他忆念:我从受戒以来,我都是护持不杀生戒的,叫他忆念这件事情。这时候央掘摩罗尊者就秉持佛陀的教法,就回去告诉他。这个女众正在危险的时候,他就忆念,他自从受戒以来,都是很认真的来护持不杀生戒,结果生起一念的悲心,小孩就顺利生出来。

  我们心中本来是有很多黑暗没错的,烦恼会障碍我们的光明,罪业也会障碍我们的光明。但是黑暗最怕的是光明,灯光一亮的时候障碍就破掉。当然这个地方就是你要忆念,就是你的心要产生一种观照,随着那个东西去观照,你只要生起一种观照,它就会产生功德。

  西藏的上师曾经讲过一句话说:即便我们放纵烦恼一千次,但是也敌不过一次的观照。说:我过去一直放纵它,又放纵它,放纵一千次,但是只要你有一次的回光返照,你就可以消灭它。我跟烦恼打仗,我输你一千次都没关系,我只要一次成功,我就永远战胜它。为什么?因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因为烦恼是不真实的,它只就是一念迷情所显现一念的假相。所以一个人觉悟以后,你就永远不会颠倒。

  所以佛陀一再强调一念熏修,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它是一种真实的力量,妄想在心中虽然缠缚了多生多劫,毕竟它是虚妄的。比方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这个房间有一千年的黑暗,但是你只要一刹那的时间就可以让它光明。这个地方,佛陀强调因为你的熏修是真实的,烦恼是虚妄的,所以就有出缠、授记种种的功德。这个地方是劝勉我们实际的去修学的功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是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净界法师


   乙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蕅益大师把《楞严经》正宗分分成六大科,前一大科是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这个地方是讲到我们众生本俱,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当下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也就是说前面这一科,把现前一念心性的真实相标出来,就说明了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一个所观境出来了,我们一个修学的目标,我们一个安住的处所所观境。

    这以下的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妙三观门,就说明了一个能观的智慧,我们应该怎么样,用什么善巧方便来趋向我们的目标,趋向我们的所观境。

    前面一科是所观境,这一科是能观智。我们可以这样讲,前面是一个如如理,这个地方是一个如如智。

  解释标题   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显示不生灭,这个不生灭就是指的众生本俱的一念心性,因为它能够远离对待,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叫不生灭。本修因就是当作整个根本起修的真因,因为依止不生灭之真因,才能够契证不生灭的果觉,依止不生灭当作我们修行的一个依止处。

  从一个不生灭的心性当中,来修起空假中三观的智慧。那么这三观的智慧,为什么叫妙呢?妙是指的不可思议,因为即此一念能念的心中,当下俱足即空、即假、即中三观的智慧,所以叫作妙,也就是说依止一心三观而照了一境三谛,最后悟入不二法门,所以也叫作妙。

  从圆教的角度,从最出初的发心乃至于究竟的佛果,都是以一心三观,来照一境三谛,所以整个圆教都是微妙不思议的法门。

    这当中以空观来破除烦恼障,成就般若德;以假观来破除业障,成就解脱德;以中观来破除报障,成就法身德。所以在因地叫做三观,在果上就成就三德,而因果相随顺,这就是整个三观的内涵。(分二:丙一、为当机示圆通本根。修学圆通的下手处  丙二、为末世示道场方法  因为末法时代魔障特别多,应该怎么样来结界,来授持神咒,来破除内外的障碍。前面一科是正修,这一科是破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把这些相完全放下,就感到很轻松很安稳!

净界法师



  丙一、为当机示圆通本根。

  当机就是阿难尊者,圆通本根就是圆融通达一个修学入门的处所。因为阿难尊者过去生的习气一向多闻,所以在六根当中,他对这个闻有特别的相应。所以佛陀在整个二十五圆通当中,就选择了耳根圆通,使令他能够从闻下手,而返闻闻自性,回光返照,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分二:丁一、叹领述请。丁二、宣示法义)

  首先一段是叹领述请。阿难尊者赞叹佛陀,赞叹法的殊胜。而且他表示领会的前面一科的道理,最后请佛陀开示修学方法。

  丁一、叹领述请


当机领悟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这段是阿难尊者听了前面一科以后,他的一个心得。

  阿难跟整个法会大众,听闻佛陀前面所说的,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以后,他有以下的功德,他把它表达出来:第一个、疑惑消除,佛法当中产生真实的信心。在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信心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我们一念心跟诸佛的心是没有差别的,只是我们有一念虚妄的迷情,就产生虚妄的烦恼,招感虚妄的果报如此而已,所以他对成佛的信心非常的坚定。

  第二个(讲到他智慧的理解)、心悟实相。他对这一念心性当体即空,我们这一念心是本自清净,是离一切相的;这一念心性当体即假,它又俱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它是即一切法的;当体即中,他知道这一念心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对这一念心的真实相貌,产生了理解,所以感到身心轻安。
  身心轻安蕅益大师说:什么叫身心轻安?因为他能够调伏粗重障故。我们一般人感到心有千千结,因为我们心中很多的相,向外攀缘以后,得到很多的我相、人相的执取,就感到很粗重。

  阿难尊者他真实体悟到,其实相是虚妄的,只有心的性体是真实,所以他把这些相完全放下,就感到很轻松、很安稳。而这种感觉是得未曾有,因为他过去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道理。所以再一次的感到非常的悲痛。这地方的悲痛,是他过去无始劫以来心随妄转,认贼作父,枉受轮回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成佛之道,是你一开始就要走对!

净界法师


        阿难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他讲出三段的文:

  赞叹感恩   

      
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这一段是赞叹佛陀的殊胜。

无上指的是究竟圆满,因为菩萨也有悲智的功德,只有佛陀称为无上;大悲指的是佛陀以同体的大悲的悲心;清净指的是一种智慧。
  
俱足无上慈悲跟智慧的法王,能够以种种善巧的譬喻跟法义,来开启我的内心,又能够以种种染净的因缘,因为一念的向外攀缘,创造了杂染因缘,也因为一念觉悟的回光返照,而成就清净的功德。

  佛陀以这种向内向外,种种差别的因缘,来鼓励我生起修学的信心,我虽然无始劫来放纵我的妄想,但是我随时可以回光返照,随时可以成佛。这给凡夫的菩萨很多的信心,方便提奖,来引导我们这种沉沦的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这一段是赞叹佛陀的善巧方便。

  修证须门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这个地方是希望佛陀能够告诉他一个方便的修学法门。

  世尊!我虽然能够承蒙前面的如是法音,虽然知道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它的体性是清净本然周遍十方的(这个讲到如实空义),但是它如实不空的作用,却含育十方如来所成就的四种国土。

  古德把十方国土,把它判作凡圣同居土,清净是方便有余土,宝严是实报庄严土,妙觉王刹是常寂光净土。一念心俱足整个十法界的依正诸法。

  如来也多次的诃责我,只有多闻而不生起观照,是不能产生真实受用的,只有信心是不行的,要产生观照;不逮,就是不及,不及真实修习的功德。我跟一切众生就好像在外面流浪的人,整天在外面流浪受着风吹雨打日晒的痛苦,突然间有人送我一个房子来当作一个依止处。受天王(佛陀)送了一个华丽的房子,这房子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珍宝,但是要有一个门才能够进去,才能受用。房子给我了,但是我应该怎么进去,来受用这里面的功德呢?
  


求佛指示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这一段就正式的祈请,所谓的三观门。

  惟愿如来能够不舍离大悲心,来详细指示我及法会当中,对整个《首楞严王三昧》圆顿止观,尚且昏蒙不觉者,使令我们能够舍弃小乘之法,而究竟获得大乘的无余涅槃。整个过程当中它最初的下手处,知道这个下手处使令这些初心有学之人,应该怎么摄伏畴昔攀缘,这当然是关键,所对治的就是能够去摄受降伏,我们过去生当中的攀缘。

攀缘蕅益大师解释,是六根门中念念分别的习气。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就产生一种分别、想像,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其实都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我们自己想像,然后自己去受用自己想像的东西。那应该怎么办呢?要得陀罗尼,入佛知见。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入佛知见是一种功德相,破除无明证得初地。蕅益大师说:以一心三观的大总持门,来悟入一心三智妙觉佛果这个就是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作以上的言词以后,五体投地在法会当中,这时候与会的大众,一心一意的期待,佛陀慈悲的开示。

  这段的经文叹领述请,它的意思就是说:比方说,前面讲到佛陀送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琴瑟琵琶,一个很好的乐器,这个乐器的确是做得非常的精妙,能够弹出很好的音声,但是你必须有一个妙指,你要知道怎么弹。比方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心性,我们都知道我们心性,俱足无量无边的功德,等待我们去开发,但是怎么开发呢?我们要怎么弹才能够把这琴瑟琵琶,这个音声把它表现出呢?就是最初的下手方便。

这一段古人说:宁可千世不修,不可一世着魔。
  

凡是刚开始修学的第一步是很重要的,你第一步走错了,你后面再来改,再来忏悔,就非常麻烦,因为先入为主。有一个钢琴老师,他收学生的时候,他问你一句话:你有没有学过钢琴?你说你没有学过,收你一千块;你说你学过,收你二千块。因为你学过以后很难教你,你那些不好的手势都养成。

  所以我们成佛之道,最好是你一开始就要走对,不要说走得不好再来回小向大,再来搞来搞去,七弄八弄再上去,那就很不好,你一开始就上高速公路,就上得非常正确。

  所以这个地方阿难尊者的观念就很对,他了解道理以后,他请佛陀开示,我应该怎么踏出第一步才是正确的,它的道次第是什么。第一步走对,你后面就步步对,你第一步走错,后面就步步错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