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续 30

    前面江居士跟我们讲过,念佛是净业,念佛就是两边不住。你心里面,念念有佛号,念念有阿弥陀佛,你不落空;除阿弥陀佛之外,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不着有;空有两边都不执着。念佛这个法子,与《金刚经》上讲的理论、方法完全相应。金刚般若是高度的智慧,念佛跟它完全相应,那念佛这个法子,岂不也是属于高度的智慧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可以小看念佛。我们是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来修金刚般若,其成就不可思议,决不是其它的修金刚般若能够相比的,成就不可思议。

   「经云无修无证,即指此而言。」无修无证,是指自性清净心说的。我们自性清净心没有现前,要修!修的是什么?把自性清净心那一些障碍,除掉而已。证什么?自性清净心又恢复了,那就叫证。其实这个证,不是新得来的,是旧有的。所以楞严会上,佛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因为你所得到的,是你自己本来有的;并不是本来没有,而你现在得到了,不是这个意思。本来有的,所以叫无修无证。

    「3、必须生灭心灭,自性清净心即现前。至于修行下手功夫,即是非法非非法,两边不取。」


   「必须生灭心灭,自性清净心即现前。」自性清净心现前,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怎样才能见性?要把生灭心断掉。生灭心,我们从很粗的地方去看、去观察,就是念头,我们心里生灭的念头;把这个念头断掉,真如本性才能够显现出来。念头不好断!果然你这个生灭的念头没有了,你真的断掉了,它又生一个东西出来,生个什么东西?生个没有念头,这个麻烦不麻烦?那个比这个更难断!世尊在楞严会上跟我们讲解六结三空,修行有六个关口。这个地方讲生灭心,这是动,第一关。动离掉了,静就现前;那个静还不行,静还要离掉。一层一层到第六个关口,叫灭;灭也要离开,心性才大放光明。可见得修行到见性这一个目标,真不是容易事情。「至于修行下手功夫,即是非法非非法,两边不取。」非法是空,非非法是有,空有两边都要离。世尊在本经上讲的法相非法相,意思都相同。凡夫修行,为什么不能够放下?原因是没有了解事实的真相,也就是我们常讲没有看破,放下当然就难了。要想真正放下,先得看破。世尊为我们讲经说法,目的帮助我们明了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明白了,就看破了,放下就不难。没有看破,叫你放下,你感觉得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要我放下?我放下有什么好处?我不放下有什么不好?问题一大堆,这才麻烦释迦牟尼佛,这样详细为我们说明。

    「4、世尊所说法,无浅非深,无深非浅。故教大心初学者,即从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上用功。到感果时,功候极深,亦是此法。」


   「世尊所说法,无浅非深,无深非浅。」佛所说的法,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如本性,有没有浅深?如果有浅深,它就是生灭法,它就是有为法。它要有浅深、有大小,那不就是变成有为法了,没有!真如本性,没有大小、没有浅深,也没有真妄、也没有善恶、也没有是非,什么都没有。乃至于也没有自他,我的真如本性,你的真如本性,也没有!真如本性里头,没有你的、我的,没有凡夫的、佛的,没有!「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真如本性是一个。这一种现象我们也非常难以理解,所以佛在经上用比喻来说,把真如本性比作大海,把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自性,比喻大海里头的水泡一样。大海里起个水泡,这水泡起来的时候,好象每一个水泡都不一样,我有我的真如本性,你有你的真如本性,你有分别、有执着、有界限,那个是什么?你执着,你有分别执着的时候。分别执着都无了,那个水泡破了,破了怎么样?整个大海,你还哪里有界限?所以才晓得,自他不二。

   这里面显示出一个道理。我们凡夫起心动念,为什么真正有功夫的人知道?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的,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知道,你起心动念,他们都知道。什么道理?同一个自性。所以只要见了性的人,你虽然没有见性,你起心动念,他见性了,他都见到了,他都晓得了。我们一般俗人不明白这个,某人有神通,他有他心通,别人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他心通。通是通达无碍,没有障碍了,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起心动念统统知道,原因就是性体是一个,一是真。从一个里面,变现出许许多多;就像大海里面,大海变出许许多多的水泡。如果从大海本体来观察,所有水泡情形他怎么不知道?如果说你是当中一个水泡,坚固执着你那个水泡是你,那你就不了解外面的状况。你执着以外的这些事实真相,你是一无所知。所以放下你的执着,就统统都知道,都明白了,就这么个道理。因此佛所说的一切法,「无浅非深,无深非浅」,这两句话合起来讲,没有浅深,这个与自性才相应。所以佛经,浅人看得很浅,程度深的人看得很深,道理就是真如本性本来如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你知道之后,你再研究经教,你就会产生信心;不会认为佛法好深,我的程度太低,恐怕我不行。你还没有接触,先就生起自卑感,先就不敢当,那有什么法子?佛法跟世间学术决定不一样,它是自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真如自性,都有清净心,哪有不能接受的道理!

  「故教大心初学者」,大心,前面也讲得很详细,都必须要好好的记住。当然更重要的,我们自己要发大心,发大心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圆成佛道。今天要讲圆满成佛,实在说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除了求生净土之外,没有第二个路子你在一生当中能够成佛。所以破迷开悟,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样真的是自度度他,这是真正发的大心。我们的大心没发出来,大心发出来之后,相不一样了,就是你所表现的不相同了,那叫真大,没有自己了。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着想,不会再为自己着想了;所作所为也为一切众生着想,不会为自己做,都为一切众生,这个气象完全不相同,这是大心真正发出来了。发大心必定得诸佛护念,必定得一切善神拥护,这是一定道理。尤其是在我们这一个时代,这个时代迷的人多,觉悟的人少,发大心的人更少。所以一下发了大心,诸佛菩萨感觉到希有,就把你当宝贝看待了!在中国隋唐时候,发大心的人太多了,不希奇,祖师大德、善知识出现得太多了,到处都是。现在没有,走遍全世界看不到;你要是发了,那还得了,你变成所有一切诸佛如来的独生子,那不得了!那个就是不一样。所以得到诸佛护念,这些菩萨、善神的加持非常显著。我们在这个时代,知道事实状况,更要认真努力发大心。不要以为我的根性很劣、业障很重,这都是小事情。大心一发,再重的业障消掉了,愚痴会变成聪明。你为什么会愚痴?业障重,你才愚痴;业障消掉了,你自己本性里头的般若智慧光明,它就往外放光,自然就聪明了。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学,没有难事。如理,一定要依照经典上所讲的道理,不可以违背这个道理。依照经典上讲的方法,你去做,那个效果很快就能收到。这是教发大心。

   《金刚经》上讲得好,「即从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上用功。」法与非法,其实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前面我们举过很多的例子,穿衣吃饭、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法相、非法相两边都离。《金刚经》的教训,到哪里去修?生活上去修。每天穿衣吃饭,不着非法相,不取非法相,非法相是空,我天天穿衣吃饭,我没有着空;虽然穿衣吃饭,心里面干干净净,对于穿衣吃饭没有一点分别执着,不着法相。你们看到经上,不着法相、不着非法相,法相、非法相在哪里?在哪里没找到,那你的功夫在哪里用?就在生活上。你今天去做工,你很认真、努力的去做工,不着非法相;虽然认真努力在做工,自己心地很清净,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着法相。不着法相,你的工作再烦,你会应付得很圆满,你没有感觉到烦,再多也没有感觉得多;别人做得很累,你做得很轻松,为什么?你不着法相。

   这个学会了,要马上就用上才行!用在起心动念上,念头生灭也是法,法尘。六尘里头,色、声、香、味、触、法,眼见是色,耳听的是声,心里的念头是法尘。所以你就是坐在那里不动,用什么功夫?要用这个功。我们看到有许多学禅的人,每天在打坐,身体是坐在那里,不错!像个泥塑木雕的佛像一样,里面还胡思乱想。以前黄念祖老居士说,他那个禅像个绳子一样缠住,他说是那个缠,他说得很有趣味。他坐的是那个缠,坐下去不晓得多少烦恼在那里缠住他,妄想在缠住他,不会用功。会用功的人怎么样?静坐是在法尘上用功;法尘也有相,打个妄想它都有相,要在这个地方,把相与非相都离开,所以他打坐也是用功。我刚才先给你讲的是,穿衣吃饭上用功、工作上用功、处事待人接物上用功,那个静坐上也是用功,哪有差别?你们想想看,是不是一定要去打坐?不一定!只要是用功,什么叫用功?两边不住就叫用功。住到一边,那都不是功夫,那是错用了功。

   这你才明了,真正会用功的人,行住坐卧,一切处、一切时、一切境缘当中都是,哪有差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在这上用功。《金刚经》就是教给我们这个方法,教给我们两边不住。两边都不分别、不执着,这样你的心永远保持清净,你的身确确实实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这才是世尊教给我们发大心大愿,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在我们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当中,就做到了、都做到了,圆圆满满的做到了,不必说一句话。佛做给我们看,我们懂了没有?菩萨做给我们看,我们懂了没有,会了没有?禅宗的善知识常讲「会么」,你会吗?会了,你就入了,你就得门路,你就入了。换句话说,会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都会了。从今而后,你过的生活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再想想从前不会的时候,你过的是三途六道的生活,这一会了之后,马上过的就是佛菩萨的生活。转凡成圣,就在这一念之间。你要会转,要快转!今天听了,是有一点道理,现在还不行,我过几年再转。过几年,你能保证还能活几年吗?须知人命在呼吸之间,所以要快。以前不知道,没法子,无可奈何,迷!今天觉悟了、明白了,马上就干,立刻就转过来。给诸位说,一转过来你就得大自在,这是真的,你得大快乐。你身心许许多多的烦恼,乃至于痛苦、病痛都没有了,一下就转掉了。为什么不转?这方法教给我们,我们要知道。

   「到感果时,功候极深,亦是此法。」感果,果是果位。十信菩萨果位、十住菩萨果位,到十地菩萨果位,你证果了。证果不能停,还是这个方法,没有改变。实在说,这个方法你要用不上,《金刚经》讲的真是很透彻。江味农居士四十年功夫,没有白费。确确实实,我们看看自古以来《金刚经》这个批注,没有他讲得这么透彻。我们听他讲的时候一下就明白了,而且马上在生活上统统做到,可以能做得到的。古人这个批注谈玄说妙,看完之后不晓得从哪儿下手,得不到利益;他这个讲法,我们真得利益。证了果,还是老办法。证果,不执着证果的相;继续努力用功,不执着非法相;还是法相、非法相两边不着,一直到究竟圆满成佛。这在般若里头称为金刚般若。没有别的,就是两边不着;两边不着那个态度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消极的着在空,取了非法相。所以他非常积极,他不取非法相;他不取法相,他心清净,一尘不染,而工作的的时候,认真努力在那里做。那也许问:他既然心清净一尘不染,何必还要认真努力去工作?认真努力去工作,是要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他这个功德才圆满。所以自度跟度他是一桩事情,只自度不度他,落到空,小乘人。只利他不自度,是凡夫,凡夫里头的善人,出不了六道轮回。必须自度度他,这才是佛菩萨的作法,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功候极深」,这个功候极深,当然是讲地上菩萨,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到极深了,还是这个方法,继续不断的去用,才能够圆满菩提,证到如来究竟的果位。

    「5、如来依此法成如来。一切贤圣皆依此法而成。则知我等非如此生净信心,以此为实不可也。」

   「如来依此法成如来」,如来是达到究竟圆满的果位了。如来,怎么成如来的?就是佛是怎么成佛的?用这个方法。「一切贤圣皆依此法而成」,贤圣里面有大小乘,小乘四果四向,用这个方法成就的;辟支佛、权教菩萨,也用这个方法成就的;法身大士还是用这个方法成就的,这叫一切贤圣。我们看到佛、看到大小圣,都没有离开这个方法,没有离开这个原理、原则。「则知我等非如此生净信心,以此为实不可也。」我们要想成就,诸佛如来、声闻、缘觉、菩萨走的这个道路,我们看清楚了、看明白了。我们要想成就,认定它这一条道路,在这个道路要生信心。古圣先贤都是走这一条路成功的,我们不走这一条路,以为还有别的路可走,那就错了!

    这个地方给我们讲的是原理、原则,是讲的根本法。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这一个原理、原则决定不能变,你守着这个原理、原则就不错了。你在方法上,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持咒也好、读经也好,无论你用什么方法,你要懂得「两边不取」,你就高明。前面说过了,不但你的成就快,而且你的成就高。懂得两边不取,用最现实的话来说,你的生活会过得非常快乐、幸福、美满,最现实的。你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这样作法,你的日子过得很辛苦,没有快乐!世间人所谓的快乐,那是麻醉,他哪里懂得快乐?五欲六尘的刺激,那跟麻醉一样,有什么两样?真正快乐从清净心里头生的,法喜充满;喜悦是从自性里面,像泉水一样往外涌,那叫真快乐。这一种快乐,心不得清净是决定没有的,你没有办法想象得到。

   所以我们对于这个法,就是对于《金刚经》,对于《金刚经》要生净信心。信心上加一个净,决定没有怀疑,完全肯定的相信它,这个信叫净信。净信里面还有一个很深的意思,非照这个方法做不可,这才叫真的信。信是信了,我还不想做,这个信不是真信。信了之后马上就照做,这个两边不住就是观照。所以工作为什么要认真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前面一再跟诸位说明过了,佛菩萨就是一切众生的模范。我们样样做得好,样样做得尽善尽美,是给大家做一个好样子,那叫佛菩萨;你不认真努力做,那怎么行?这一个好的榜样、好样子,就是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念念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可以不要做。实在讲,如果说为自己要证得圆满的菩提涅槃,那还非做不可;你要不做的话,没有办法证得圆满的自性。由此可知,不管是为自为人,都非照这个方法做不可。「以此为实」,要以这个为实实在在的,这是真实之理、真实的方法。

    「6、此节经文,亦是大乘修行之总纲领。」

   这个意思,诸位听了这两个小时所讲的,我相信多少能够领略到一些。大乘法无量无边,像四弘誓愿里头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的法门都是这一个原则:两边不取、两边不住;离开这个原则,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无量法门当中,净土法门古大德称为门余大道。门是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一个特别法门,叫门余;法门剩下来的这一条路,门余大道。也不能够离开这个原则,也是要两边都舍。心里头念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不取非法相;放下身心世界,不取法相,与《金刚经》的道理相应。你对于这个世间还有留恋、还有牵挂、还有丝毫放不下,你着了法相;你着了法相,念佛不能往生。可见得念佛法门都不能够例外,其它法门更不必说了。由此可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什么道理?着相!执着!分别、执着没能放下。他的佛也没有白念,跟阿弥陀佛结了一个缘而已,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这种情形实在说,就像我们过去生中,我们过去生中也念佛,不晓得念了多少生,不知道修了多少世,都没能去得成,什么原因?对这个世间总有一点点牵挂,还没放下,就是这个障碍。丝毫的牵挂都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你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往生就是成佛,那个功德利益之殊胜,诸佛菩萨都说不尽。往生就是成佛,往生就是大圆满,但是丝毫牵挂、丝毫忧虑,都成了大障碍。


三六、校胜 布施福多 举事设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这一段经文,这是比较财布施与法布施的殊胜。

    「1、校是比较,胜是殊胜。本经就福德与智慧,校胜多次,每次必加胜,愈校愈胜。乃就修持功行愈胜,福德愈多也。」


   「校是比较」,古时候这个字是通用的,「胜是殊胜」。「本经就福德与智慧」,法布施是智慧,「校胜多次」,这是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的,是有很多次的比较,前后有六、七次之多,愈到后面是愈殊胜。「每次必加胜」,增加殊胜之处,「愈校愈胜」。「乃就修持功行愈胜,福德愈多也。」从本经校量福德里面,我们得到很大的一个启示。《金刚经》为什么后面在比较福德的时候,会比前面来的多,为什么不是一样的?实在讲,佛说这个经,当时法会的听众,人家比我们会听。会听,从哪里看?古人常讲,随文入观。佛说到什么地方,他的境界就转变到什么地方。本经正宗分的经文,四个大段落-信、解、行、证。当然愈往后面,就愈殊胜。你对这个经相信,能生实信,这个功德就很大了。这个地方比较的时候,能生实信;往后去,从信心当中你逐渐逐渐了解,像尊者所说深解义趣;当然那个时候,你修的福德比现在更殊胜了。然后到实行,不但能解,你统统做到了。最后能够契入境界,就是证果。所以你自己的功夫,修持的功行,不断在提升,你的福报也就逐渐增长,是这么个意思。这给我们很大而且是真实的启示,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修福、修慧要认真,这个地方要讲真功夫。

  一般同修们常常问我:超度有没有效果?超度最高能超到什么地方?是不是能够超度到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要是能超度到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可以不要修行了,可以不要念佛了,等着超度就好了。实在说,诸佛菩萨真的是大慈大悲,无尽的慈悲;如果说超度都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些佛菩萨不把我们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算什么慈悲!诸位想想,对不对?所以,不行。超度的力量是有限度的。我们从《梁皇忏》里面去看。主持梁皇忏法会的人是宝志公,在那个时代,宝志公是老和尚,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来的,这还有什么话说?观音菩萨亲自来主持超度,超度梁武帝的妃子,只能超度到忉利天。所以这一点诸位要晓得,超度的力量最高就是到忉利天。一般超度的时候,免除恶道,超度你得人身、超度你生天-四王天、忉利天。往上面去单靠超度不行了。为什么?超度是福报,我有福报,可以分给你享受,你能够得到。我有智慧,你得不到。我的智慧没办法给你,我的福报可以给你。所以超度是福报、福德,不是智慧,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事情。忉利天以上,夜摩天、兜率天,往生到那些地方需要定功。你没有修定,佛菩萨有定。佛菩萨定功不能给你,你没办法得到;佛菩萨的智慧没办法给你,那是要靠定功。这个定没成就,也就是我们讲不及格的定功;如果定功及格,他就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不会在欲界。欲界这个定,他曾经修过定,他有定功,叫未到定;他这个定功达不到初禅,所以就在欲界的四层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修行要靠自己用功,靠别人超度,太难了!千万不要存这个念头。我们看到许多忏仪上,都说要超度他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我们的愿望,我们希望他能去,实际上他去不了,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一定要自己认真努力。超度最重要的,是主持超度这个人,他要真正有修行,真正有功夫,那才有效果。如果他修行没有功夫,这个超度,只念念经文没用处的,那个没有效果的,要自己的功力。

   这个事情,我们在《影尘回忆录》里面看到,倓虚法师没有出家之前,他就学佛,就作居士。他有一个好朋友姓刘的,刘居士,他们在一起读《楞严经》。回忆录当中有一段:八载寒窗读楞严。《楞严经》能不能体会、能不能有悟处,那另当别论;八年读一部经,纵然没有悟处,定力是有了,心定了,就凭这一点功夫,就能帮助这些鬼神。有一天,他们那个时候开个中药铺,中午没有什么生意的时候,他在柜台上打瞌睡。打瞌睡的时候,这个事情就很清楚,像作梦,似梦非梦,境界非常清楚。看到两个人到他店里来找他,他一看,这两个是冤家。这个东西就很麻烦了,怕他来找麻烦,知道这两个人已经死了,这两个鬼魂来找他。什么冤家?在过去打官司,大概是为了债务纠纷打官司。他赢了,那两个人输了;输了以后,他们两个就上吊自杀了,但是他是非常后悔,好象因为这点纠纷,让这两个人自杀了,心里也感觉到很难过。以后学了佛,对这因果事情就更清楚、更明白了。看到这两个人来,不像有恶意,所以他的心比较平静一点。他们走到他面前,跪在他面前。他就奇怪了,他说:「你们两个来找我,为什么?有什么事情?」他们说:「求超度」。这个心就放下了,不是来找麻烦的,来求超度的。他说:「你们要我怎么超度?」他们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了。」他说:「好!我答应你们。」就看到这两个鬼魂踩着他的膝盖,踩着他的肩膀生天了,什么仪式都没有。这两个人走了以后,后面又来两个,一个是他以前的太太,一个是他以前的小孩,都过世了;走到他面前,也跪在面前求超度。他点点头,答应超度他们,也看到他们踩着膝盖、踩着肩膀生天了。什么仪式都没有,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超度要有功夫,没功夫不行。不是说我念几遍咒、念几部经就行了,那个力量太薄弱了。我们自己修行没功夫,要超度自己的祖先,要超度自己的冤亲债主,用什么方法?读经、念佛,数量要多。我给你念一卷经,那个力量太小,没什么用处。要发愿,我给你念一百部经,这一百经是为他念的;我给你念一千部经,这一千部经是为你念的。那个有功德,那个力量就很大了。念一部经、念几声佛号,不管用!那要有功夫,像刘居士一样,八载寒窗读楞严,有那个定功,行!他念一卷经、念几声阿弥陀佛,行!他有这个力量。我们没有这个力量,只有念一百部、二百部、一千部,这个可以,专门为他念的。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七分功德他得一分;我们自己念的人,自己得六分,为他念他得一分。但是这一种为超度而诵经念佛,一定要有期限的。我这一千部经,我一百天要念完,一天念十部,要这样才行。不能说我给你念一千部,遥遥无期,想到就念,没想到就不念了,那个没有用处。一定要有期限的,在这期限之内,我要把这个经咒念完,那才管用。这里面的道理,都在《地藏经》里。你要问到底是什么理由,为什么会有这种力量,你去读《地藏经》,就明白了。这是说明功夫愈来愈深,果报愈来愈殊胜。

    「2、须知福慧应双修,即是要人悲智具足。智即慧,悲即福。本经所说『福德』,皆由大悲心而发,并非令人求人天福报也。」


   这是必须要知道的,不能把意思错会了。以为我们修金刚般若,目的何在?求人天福报,那就完全错了!福德是自自然然的,你不需要求,自然就现前。所以,修行要福慧双修。成佛,我们皈依佛的时候,我们所念的偈子: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这两种,足是满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智慧圆满、福德圆满。人天当中最尊最贵的是佛,所以要福慧双修。本经自始至终教给我们的,都是修福修慧。譬如经上讲的原则,应无所住,这是修慧;行于布施,这是修福。应生无所住心,这是修慧;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修福。再说得明白一点,自行是修慧,化他是修福,一定要福慧双修。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教我们无住,他必定是一念不生,心地清净寂灭,这是他老人家真实智慧。示现在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修福!讲经说法是修福,清净心是修慧。所以一定是福慧双修。一定要把佛的教诲,应用在生活上,就连穿衣吃饭,世尊都为我们显示得这样清楚、这样明白。心里面不着相,就是慧;事相上做得很如法、很圆满,那就是福。所以说穿衣吃饭,点点滴滴都是福慧双修。真的会了,实在讲,不要说是我一天没有空过,我们一分一秒都没有空过。当我们没有工作、没有事情时候,我们在法尘上用功,在念头上用功。心清净真诚,是慧;念念都是念阿弥陀佛,那是福。心地清净,不着有;念念是阿弥陀佛,不着空:两边都不执着,福慧双修,这个要紧。这些教诲,都是要人悲智具足。福德是从大悲心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智就是慧,悲就是福。本经说福德,说得很多。几乎每一段校量,世尊都给我们说福德不住空。般若经最忌讳的,是怕人堕到空里面去了。以为万法皆空、一切皆空,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福德就说得多,这是由大悲心而发,是真实的福德。不可以求人天福报,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学佛的人,如果目的定在人天福报,你这一生没有成就。为什么?人天福报在六道轮回,没有出轮回。没有出轮回,问题就非常严重。我们生生世世修行就是因为没出轮回,想想现前的状况就知道了,才晓得这个非常恐怖。

   「3、福德固要,而智慧尤要。故满三千大千世界之布施,即是救度众生。故只可不住相,不可不行布施。否则即不是大悲心。」


  「福德固要」,特别是对一般人来说的,哪一个人不要福德?当然要福德。「而智慧尤要」,福德跟智慧两个比较一下,智慧就更重要。福德解决不了的问题,智慧能解决。「故满三千大千世界之布施」,这是举比喻来说,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区,这个范围非常广大。在从前,我们以为三千大千世界,像现代科学家所讲的银河系,我们这个银河、这大的星系,这个范围就相当可观了。银河系的这一端到那一端,那个距离科学家用光年作单位。光的速度,一秒钟十八万英里,即三十万公里。这个光的速度,走一年那么长的距离,用这个作量天尺。天上量距离用这个来量,用这个数字来量,叫光年,光走一年的距离。银河系从这一端到那一端二十个光年,你就想到这个范围多大,太大、太大了!真的是不可思议。原先我们以为,这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根据黄念祖老居士的看法,他说不止。他说这一个银河系,实际上就是佛经上所讲的一个单位世界,那个范围就太大了。如果把银河系当作一个单位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个银河系?十亿个。我们现在科学工具,无线电的望远镜都没有办法达到十亿个银河系。今天的科技,没有办法突破它的范围,还是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兜圈子,还兜小圈子。你就想到这个比喻,真的是不可思议。用这么多去布施,「即是救度众生」。我们拿这些财物,经上常讲的金银七宝,像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布施给一切众生,这个福报大不大?我们今天布施一点点,布施几百个人、几千人、几万人,都觉得很了不起,我修了好大的福报。你跟经上这一比,那是小巫见大巫,差太远了,简直不成比例。

   「故只可不住相,不可不行布施,否则即不是大悲心。」菩萨行里面,我们在这个经上都看到,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修什么?修布施。布施里头最重要的是不着相,决定不能着相。不能不行布施,不行布施怎么样?没福了,没有福报。你说我修慧,我修慧、不修福。这个佛门里头有个故事,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他证了阿罗汉果,是圣人,阿罗汉也是每天要出去托钵,他没有福报,没有人供养他,天天挨饿,托不到钵的,没有福报,可见得福报很重要。假如你修福、不修慧,不修慧就是着相,这一点诸位要晓得;什么叫慧?不着相是慧,着相就没有智慧了。着相修福,来生叫「大象挂璎珞」。他没有慧,来生堕落到畜生道,它的福报很大,是国王的宠物,金银七宝满身挂着,漂亮!不管怎么打扮还是一个畜生,它有福报。这就说明福慧一定要双修,不可以偏重在一边。不能没有福,就是不可不行布施。不修布施,就没有大悲心,菩提心就不圆满。菩提心里面包括直心、深心、大悲心。你缺少大悲心,哪里叫菩提心?也不是菩提心了。所以发菩提心的人没有不行布施的。

TOP

续 31

三七、答释所以



    下面这段经文,这是解释。为什么布施得福多?这是世尊前面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假如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这个人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很聪明,很有智慧。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1、答意深长,『何以故』下,即自己释明答曰『甚多』之所以然。」

   他答「甚多」,为什么说甚多?把这个理说出来了。从相上讲,他得福当然多,这是实实在在的。世间人哪一个不求福?尤其是财富。财富绝对不是说,你想求就得到的,没这回事。佛在经论当中,把世出世间那些因因果果,都给我们说得很详细。问题是我们读经、我们听经,读了、听了,明不明白?果然真的明白了,你肯不肯去做?你肯去做,你就如愿以偿,你就得到。财富从哪里来的?财布施的果报。你这一生发财了,是你前生修财布施。你修得多,你这一生得的财富就多;你修得少,你得的就少。你所得的跟你所修的,一定是成正比例。不可能说我布施得多,我得的福少;我布施得少,我得的多,没有这个道理,一定成正比例。这一桩事情,诸位同修要好好的去念念《了凡四训》,你就知道了。这是我们讲得财富。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上很多发财的人,很多有财富的人,我们很清楚,他前世修的因好。但是我们也曾经看到,那个发财的人,有的人很享福;有的人发财,财是发了,日子过得好可怜,他那个生活没有我们快乐,没有我们过得自在。这里面的因因果果很复杂,修的因不一样。同样是舍财,有人舍财很欢喜、很高兴,我拿出钱财来布施、来帮助别人,很快乐!他将来得财富的果报就很自在,一点不要操心、不要烦心,财源滚滚而来;他送出去是这样送出去的,他的因!有些人施财,施得很勉强,看到别人布施了,自己不布施不好意思,布施一点,心里好难过,回去后悔多少天,比割肉还苦。财是施了,他将来也得财,得财得的很不容易,赚得好辛苦,就这么回事情。什么因,什么果,因缘果报丝毫都不爽。所以你要明理。明理,你觉得我这个施丢不掉的,命里有财,丢不掉的,你这一生舍不完。你这个地方舍了,过几天就又来了;你舍得愈多,来的就愈多,就这么个道理。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持戒,就是无畏布施。你持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你修忍辱,这都是属于无畏布施。没有害人之心,这个属于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修什么得什么,真是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不是说求佛菩萨给你,那就错了。佛菩萨教给你道理、教给你方法,你自己去做,你就会得到;你自己不肯去做,佛菩萨帮不上忙,这个一定要知道。

    「2、本经『是名』、『即非』之句很多。此乃初见,特举出『性』字,使人了解以后凡说即非,皆指本性言。凡说是名,皆指事相言。」

   「本经是名、即非之句很多」,这个地方是第一次见到,以后在句子里有这样的字样,我们会常常看到。「特举出『性』字,使人了解以后凡说即非,皆指本性言。凡说是名,皆指事相言。」《金刚经》上,「即非」、「是名」这样的字样很多,这个地方特别为我们指示出来,「即非」说的是什么?「是名」说的是什么?让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3、就自性上言,一切不可说。说福德多,是就事相言。」


   「就自性上言」,从真如本性上说,「一切不可说」;不但一切不能说,连想都想不到,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真心自性,真心自性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六祖在《坛经》里面,虽然只讲了五句,那只是显示性德的一滴而已;性德好象是大海,大海里一滴水而已。他说:「何其自性,本来清净。」由此可知,清净心是本来具足的;不清净是我们自己搞坏的,心本来是清净的。何其自性,本来具足,具足就是没有一丝毫欠缺,自性里头含藏一切圆满法,没有一样不圆满。因此,诸佛菩萨证得自性之后,他自性里面的福德自然流露,那个受用是真的殊胜了。

   诸位都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一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享受并不相同。为什么?净土就有四类-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都不一样。同一个净土里又有三辈九品,哪里会一样?为什么不同?到那个地方见性的程度不同。若以《华严经》来做例子,《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都是菩萨,都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每一个人见的性不一样。有人见的小,有人见的大,到佛才圆满。见了性之后,净土就现前了;不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也现前了。只要见性,净土就现前,为什么?性德就往外流。你见一分,它就流出来一分,小;见十分,它就显十分,就比较大。所以,一切诸佛的净土不相同。这是我们在许多大乘经上,释迦牟尼佛都曾经为我们说过,我们知道它道理在此地。但是西方极乐世界,跟其它的世界不一样。西方世界我们讲四土三辈九品,这是从每一个往生的人,他自己的功夫上说的。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一样了,为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所以他那个享受的净土,就变成平等的,就没有差别了。可是诸位要晓得,自己功夫上是有差别,那个是阿弥陀佛送给你享受的,那个没有差别,那是享阿弥陀佛的福,不是自己的,自己没那么大的福报,享阿弥陀佛的福报。四十八愿里面所说的,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个平等,佛力加持的,不是自己功夫;自己每一个人往生,功夫不一样,那怎么可能平等,这是一个特别的环境。世尊说这么多经,说了许许多多诸佛世界,都没有这个事情。一切诸佛刹土,菩萨都住在自己净土里头。自己净土就有很大的差别,菩萨与菩萨不一样。唯独西方世界没有差别,西方世界人的享受,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是不可思议。所以说,你不往生则已,往生等于成佛;事实上你没有成佛,但是你的受用跟佛一样,也就是享阿弥陀佛的福,西方世界就是阿弥陀佛的家,到阿弥陀佛家里去了,享他老人家的福报,是这么回事情。所以从性上讲,那是没法子说的。「说福德多,是就事相言。」从事相上说,有形相、有作用,可以说多、可以说少。

    「4、性是里,相是表。性是本,相是末。性是能生,相是所生。意谓有如来之性,方有福德可说。若无性,则有何福德可言。」

   「性是里,相是表。」「性」、「相」实在讲是一桩事情,一个是里面,一个是外表。「性是本,相是末。」我们也常讲本末。讲根本,是讲的真性;讲枝末,是讲的现象,讲它的起用。「性是能生,相是所生。」这一些说法,实在讲都是不得已的方便说。心性本来不能说,世尊有善巧方便;不能说的,他也为我们说出来了。你想想看不能说的,为我们说出来了;我们要懂得它不能说里面的意思,这个很难,这不容易!因此,佛法决定不可以望文生义,那你就会错解如来真实义,要细心去体会。它的真实义、真相,在言语文字之外。我们要依言语、文字去体会,万万不可以执着言语文字,执着就错了。这个地方讲一个能生、讲一个所生,能生跟所生是两桩事情,在我们观念上;但是在佛法,它是一桩事情,这就难了。表里是一,本末是一,能所也是一,这是最难懂的地方。这个地方如果真的你体会了、真的明白了,那就是禅宗讲的,你开悟了!悟的境界在哪里?都说出来了,就在眼前!

   「意谓有如来之性,方有福德可说。若无性,则有何福德可言。」细细去体会,须菩提尊者所答的这一句话。他这一句话里面的含义很深,答的言词很妙,让我们在这里面体会。因为有真性,真如本性起作用就现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依心性所现的现象。性是真的,相是假的。这一个真与假,是佛的方便说,为了使我们初学的人容易懂得,所以他这么说法。真假有个标准,什么是真?永远不变就是真。那这个没错,真如本性永远不变,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这都是真如本性的样子,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凡是会变的,那就是假的;相会变。动物,有生老病死,变化很大;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像地球有成住坏空,无常!它不是永远不变的。不是永远不变的,我们就叫它做假。真跟假的标准在此地。所以《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凡所有相,它都是有变化的,都是有生灭的,所以这个是虚妄的。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个虚妄的相,的确它是暂时的存在。相是性的作用,性不生不灭,相又何尝有生灭?你们能不能体会得到?相也不生不灭。  诸位能不能懂这个意思?我这个说法你要听懂了,虽然没大悟,也得小悟了;你没听懂,那你完全没有觉悟。相不灭。我只是讲相不灭,没有讲哪一个相。如果我讲人相,不行!人相会有生灭。我讲相,相不会灭,它会转变!它会变,没有灭,这一个变成那一个,那一个再变成那一个,它没有灭,它只是在变。所以相不灭,是讲一切相,不是指定一个相;指定一个相,那决定是有生灭的。譬如说人的相,人死了之后,将来投胎生天了,天的相跟这个相不一样,他那个相转变了。转变,没有灭。我们不要说今生来世,就讲这一生。这一生,我们这一生当中,有童年的时候、有壮年的时候、有老年的时候,拿照片看看不一样。相有没有灭?在转变,所以相也不灭。你要看到佛经上讲的相不灭,忽然惊奇,奇怪了!那就是讲的相,没有指定某一个相。所以相它会变,真如本性它起作用。所以相是决定不会灭的,会转、会转变,这都是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要明了。

   转变之权,佛说了,在我们的手上,这个权不操纵在别人手上。不但上帝不能作主,鬼神也不能作主,佛菩萨也不能作主,自己作主。因此十法界的相、作用,那个差别就太悬殊了。我们眼前能够观察得到的,我们人的享受跟畜生的享受,就有很大的差别、就不同。何况人跟天、跟佛菩萨,那个差距太大了!但是人可以作佛、可以作菩萨、可以生天,换句话说,也可以堕三恶道。十法界我们怎么变,我们想变成什么样子,都由自己作主。这是相会转变,不变的是性,会变的是相。性是体,相是作用、起用。

   佛告诉我们,实在讲跟我们讲了很多很多。任何一个现象,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华严经》上讲无量因缘。因缘,我们现在人讲条件。无量的条件,才会现这个现象,不是偶然的。无量条件里面,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条件,我们想先知道。佛很慈悲,这个条件也为我们说出来了。十法界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条件,那就讲用心,因为十法界是心变的。《华严经》上说得很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乘经上佛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换句话说,你存什么心,就会变什么相。佛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是圆满的真心。我们心不平等,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都不平等。几时我们的心平等了,那就成佛了。六度心是菩萨心,以真诚、恭敬、慈悲修布施,这是菩萨。我们也修布施,不是菩萨,为什么?我们不是菩萨心,菩萨心真诚、恭敬、慈悲。缘觉的心是十二因缘。阿罗汉的心是四谛-苦、集、灭、道。六道里面的凡夫,天道是十善心,修上品的十善业道,这生天;人道是五戒,这个心里头真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心里头真有,常存慈心,这得人身。

   今天有个同修,刚才来问我,他说他有个朋友,家里房子有白蚂蚁,怎么办?这个请人来杀生了。你要是不杀生,你就违背国家的法律。我不知道新加坡的法律如何,在美国是不可以的;如果有白蚂蚁的话,一定要请专门处理的公司来处理。那我们学佛了,受了戒,怎么办?这问题来了,你们说怎么办?要找这些白蚂蚁跟它谈判,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在找那个公司人来杀白蚂蚁的前一个星期,你诵经念佛给它们回向,告诉它,哪一天什么时候,有人来杀你们,请你们赶快搬家,它真的懂,这不是假话,是真的。印光法师,他老人家走到哪个地方,这些蚊虫、蚂蚁、跳蚤统统搬家,那是德行的感动。我们对它们用诚心,诚心感动,诚则灵。我以真诚的心奉告你,请你搬家,免得到那个时候杀害。你要是不搬,那你被杀了,你不能怪我,我老早通知你了。你不通知它就杀,那有罪过!那你有罪过,你为什么不通知我?它找你麻烦的!预先通知,没事了。我预先通知,你不走,那你活该,那有什么办法。所以要懂得,这是一定要知道的。

   佛在戒经里面都告诉我们,从前出家人住在山上,山上要搭个小茅篷,那自己盖,到哪里去找工人?搭茅蓬要砍树,戒经上告诉我们,凡是树木有一个人高的都有树神。如果你看中这个材料,要砍它来盖茅篷,戒经说:三天前去祭祀,香花水果供养,在那里诵经念咒告诉它,请它搬家,三天以后来砍这个树。这是佛在经上教给我们。你懂得这一个道理,你就晓得对付那些蚊虫、蚂蚁应该怎么作法。这是如理、如法的作法,要懂得。平常家里面环境要保持整洁卫生,那些蚊虫、蚂蚁也就不会进去了,保持干净。如果外面有些小动物,可以在院子里面修布施,东西给它吃。如果在公寓房子,那就没有法子了。自己家里面,如果是有院子的,可以;有院子的时候,我们吃剩的,像饼干、糖果这些东西,放在院子远处,蚂蚁都走到那边去,不会到你家里来。你要常常照顾它,它也很爱护你,彼此相安无事。所以把冤家要变成朋友,那才是解决之道;不能冤仇愈结愈深,那不是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把它化解,一定要懂得方法。这些都是福慧双修,所以福慧,《金刚经》上所讲的,真的都用在我们自己生活上。

    「5、『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表面说是福德,实则指示我们不可着相。『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就是说,有是性,方有是相。教我们会相归性。」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这个「是」,就是讲是名。「表面说是福德,实则指示我们不可着相。」话里含的重要意思在这个地方,开导我们、警惕我们不能着相。「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这一句话,从这个地方开始,到后面次次校量,世尊都说福德多。这个意思就是说,「有是性、方有是相,教我们会相归性。」这是大乘佛法里面,最究竟、最圆满的修法。也许诸位听过一个名词,叫「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这些话跟这个意思完全是相同的。从哪里下手?其实不难,不着相就是。着相那就没有法子了,就不是了;不着相就是。性是什么?性是清净心。不着相,心就清净;稍有分别执着,心就不清净。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着眼,《金刚经》的意思你就会懂得了。所有一切相里面都不执着,不但不执着,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这个心多清净。所有一切相,相不碍性,相不碍清净心;清净心也不碍一切现相,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菩萨的生活、菩萨的境界。这是先举了一个大前提,说这个比较,拿什么比较?后面就说出来了。



三八、信经殊胜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前面讲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那么大的福;那么大的福,说实在话我们没法子修,我们哪有那么大的福报。别说是大千世界的金银七宝,金银七宝摆满这张桌子的人就不多,没有那么大的财富,哪能做到那么大的福?可是你要学了佛就有办法,学了佛修福超过他们。佛说的话,一句假话都没有。后面佛为我们说了,「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虚语者、不诳语者。」佛讲的话句句真实,你要信得过。所以前面须菩提尊者心里头忧心忡忡,你们听了能不能真的相信,能生实信否?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佛也答得好。就是末法时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持戒修福的人,他真相信,他会把佛的话当真。『若复有人』,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这个人?这最重要了,别的人与我们不相干,我们自己是不是这个人?『于此经中』,此经就是专指《金刚经》。『受持』,这两个字最重要。受持,那你的福报就大了!如果再能够以『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受持是自行,为他人说是化他。你依《金刚经》的道理、方法修行,又能把《金刚经》的道理讲解给别人听,你的福报就超过前面所说的那个人,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他那个福报比不上你,所以我们修大福报,机会来了!

    「1、看此节经文,若以为读诵《金刚经》,其福德即胜过大梵天王,那就是很大的误会。实则应注意『受持』二字,是人能受持此经,又能布施,福德方能胜过于彼。」


   因为经上所讲的,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只有大梵天王才能做得到;除他之外,我们世间人,没那么大的福报。天有二十八层天,普通一般的天王,也没有那么大的福报。我们刚才讲了,四王天、忉利天,那跟大梵天比,差太远了!大梵天王好象一个国家的国王一样,四王天、忉利天好象里长、乡长之流的,那不能比。所以只有大梵天王能修这么大的福报。我们要是以为念念《金刚经》,每天《金刚经》念几遍,我就受持《金刚经》了,那你误会了。你将来得不到那么大的福报,你不能怪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你在经上说的,我得这么大的福,为什么没得到?你错解了佛的意思。佛是讲受持,这个要知道。「实则应注意『受持』二字」,你要注意这两个字。「是人能受持此经,又能布施,福德方能胜过于彼」,你那个福德才能够超过大梵天王。

   由此可知,如果真正能够受持《金刚经》,依照《金刚经》的理论方法去修行,又能够为人演说;如果不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想来生去作大梵天王,你有资格,不成问题,这个不是假的。但是诸位要晓得,大梵天王没出六道轮回,你福报享尽了,还是要堕落,所以他不究竟。这就是前面一再给你提示,不可以求人天福报,大梵天王是天上的福报,不可以求。受持这两个字必须要清楚、要明了。

    「2、『受』是领纳,是指真能领会经义,而得受用者,比解字更进一层。『持』即拳拳服膺,一刻不放松之意,比受字又进一层。」


   受是接受,「受是领纳」,领纳就是接受的意思。「是指真能领会经义,而得受用者,比解字更进一层。」你解,你未必受。受,当然理解了,受就是你照做了。怎么做?开经以来讲得很多,一切相不执着,一切相认真努力去做,而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你要真做!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都要认真,把这些事做到尽善尽美,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就是照《金刚经》去修了。心地清净,是应生无所住心,这心清净了;而行布施,我样样都做,本份的事情一定认真负责,做到尽善尽美。就在你自己现前的生活方式上,你的工作岗位上,你的身份本份的义务上,你把它做好就对了。要做,要不着相。不着相,是应无所住;要做,就是而生其心,这才叫受持。所以它比解当然更高一层了。「『持』即拳拳服膺,一刻不放松之意,比受字又进一层。」持是紧紧的抓住,一时一刻都不放松。我前面跟诸位说过,不仅说我这一天没空过,一分一秒都不空过,那叫持。所以你来生才有资格当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不是简单当的。也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勇猛精进,要这样去做才行。

    「3、『为他人说』,是利他。『其』字,即指受持为说之『福』,超过前说只做布施之人。且只财施,是福德相。此人既能受持修慧,又能法施修福,福慧双修、悲智具足,乃是福德性,故能『胜彼』。」


   「为他人说,是利他。其字,即指受持为说之福,超过前说只做布施之人。」前面那个人,实在讲就是指的大梵天王;他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他是财施,是财布施。财布施,济人一时之急,帮助人眼前的困难,不能帮助人圆满的解决问题。这是财施不如法施。我们在六道里面众生,最困难的问题就是生死大事,我们没有办法了生死、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这是一桩大事情,这个财不能解决。无量无边大千世界七宝,也不能解决。慧能解决,金刚般若能解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财,比不上《金刚经》上的四句偈,道理就在此地。此地讲的四句偈,是说《金刚经》上任何四句,这个诸位要知道。不一定是专指后头:「一切有为法」,不一定,任何四句。在古印度四句就叫一首偈,所以无论哪四句都行,都可以用它来做观照的功夫,都能够得真实的受用。所以它为什么会超过,我们把这个理事都搞清楚了。依照《金刚经》修行的人,就是受持之人。受持《金刚经》,没有不行布施的;《金刚经》上教给我们: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那当然肯布施,当然行,哪有不布施的。他修的这个布施,说实在的话,我们在相上看,好象比不上大梵天王的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好象是比不上,形相上不如;而实际上给诸位说,已经超过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为什么?他那个财施是福德相,受持《金刚经》的人布施是福德性,那怎么会一样!福德相怎么会变成福德性?因为他不执着、他不着相,不着相就跟性相应。性德尽虚空、遍法界,哪里是三千大千世界能比得了的。这一个道理、这个事实,知道的人就很少了。你才晓得受持《金刚经》的人了不起,真正不可思议!诸佛菩萨见到,没有不赞叹的。

   「此人既能受持修慧」,这是讲受持《金刚经》的这个人。「又能法施修福」,他所施的财也变成法了,怎么说财都变成法?称性。他布施一块钱,那一块钱的福超过大梵天王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什么原因?大梵天王着相,着相的福就有限,多大它有限度的。不着相,没有限度,无相是没有限度的;无相,称性!这一个事实,我们在本经一开端,世尊所示现表演的,就非常明显。释迦牟尼佛着衣,着衣是不是布施?持钵,持钵是不是布施?统统是。一些人真的是心太粗了,也迷惑,世尊表演得那么清楚、明白,没看见。说实在话,我们看不见,当然不能怪,烦恼太重了。连释迦牟尼佛天天跟着的那些学生,也没看出来,须菩提看出来了,总有聪明人看出来,心很细,被他看出来了。所以说诸佛菩萨穿衣吃饭,真的是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布施,他哪里空过?没空过!确实一分一秒都没空过。我们在这些地方、极微细的地方,能够体会到了,才晓得怎样用功;实在讲怎样用功,就是怎样过日子、怎样生活。这个生活才是真实、究竟、美满,因为这个生活是福慧双修、福慧双得,都得到!大家要是稍稍能体会到这一点意思,我想《金刚经》不管讲多久,你一天都不会缺席,真有味道!这个世间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再也找不到了。所以你真正能体会、真正能明了,真得受用,法喜充满,前途展现出一片光明。所以知道这个法施,点点滴滴都是法施。


   不过一般众生,特别是在末法时期,正如同世尊所拣别的,必须持戒修福,他接触到,才能得到这个利益;若不是持戒修福,纵然听到《金刚经》、遇到《金刚经》,也是空过了。原因在哪里?经遇到了、听到了,没有听懂、没有看懂;换句话说,还是迷惑颠倒,这一生当中依旧是醉生梦死,还是搞六道轮回,这就真可惜了。你能够听懂、看清楚了,那就是佛所说的,你是持戒修福之人。我们对于那些业障习气重的人,还是要帮助他;要是不帮助他,就放了、算了,舍弃掉了,我们的大悲心又缺了一块,不圆满了。怎么帮助?现在比从前方便,从前科技不发达,帮助大众真困难,现在方便多了。我们在这里讲经,你们大家看到了,有录像、有录音。新加坡这个地区的人有福报,诸位走遍全世界,哪个地方福报超过新加坡的,没有!福报从哪里来的?肯修,大家都热心在修福。我到这边来,听说你们把这些录音带做成CD片,这就是修大福报。使一些善根福德薄的人,善根福德薄不能到这个地方来听,他将来从录像带、录音带里听的时候,那个福报比我们差一等。我们第一等,他第二等。CD片好,音质、画面都不会变,能够保持很久。不像录音带,录音带的寿命不长,它在磁头上有磨损,还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像上一次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他们有一个团到大陆去朝山,在五台山上看到录音带,保存的时间很短。因为五台山冬天很冷,夏天又热,所以它这个带子会变形,音会变质,保存的时间很短。CD片就能保持很久,它对气候变化没有影响。所以能够大量在这里制作,你们就是修大福报;这《金刚经》说的,修的福报超过大梵天王,有这么多人肯修福,这个地区就有大福报。福报是靠自己修来的,非常非常的难得,我们用这个方法,用录像、用录音,用这个方法来帮助他们。现在把经文写成讲义,写成讲义的效果就不大了,现在很多人不看书,有什么办法?这个没有法子。能看书的人少了,尤其写讲义写一大堆,看到厚厚的一本书,他还愿意看,那很难得,很不容易!所以现在人喜欢听的多,录像、录像对现在人帮助很大很大!我们用这个来修法布施,这样自行化他,福慧双修,我们自己所得到的悲智具足。

   「乃是福德性」,我们修的是福德性,他们修的是福德相。福德相再多都有限;福德性再少,都不可思议,没有边际。所以诸位,你是要修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大福德,还是修那一点小小福德?在从前不知道这个道理,不晓得这个方法,情有可原,不能怪你。今天你知道了,理论你搞清楚了,方法你也明白了;换句话说,现在问题在你自己了,你可不能怪佛菩萨,还有这么好的方法,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你不告诉我,你对不起我!佛菩萨都告诉你了、都讲清楚了,那问题在自己了,肯不肯认真去做。认真要做,说实在话,这个讲堂听这一遍不够。我想你们自己都知道,在这里听的时候聚精会神,点点头,好象是懂得了;出了门,就没有了、就不见了。这是什么原因?熏习的时间太短了,所以这个习气、老毛病,没有办法一下改过来。用什么方法?多听,现在多听方便,有录音带;录音带带回去多听,听个几十遍,听个两、三百遍,印象深刻,自自然然,没有意思想改,他自自然然就改很多了,这才行!不听不可以。听这一遍了,我离开新加坡,明年再来;明年再见,忘得干干净净。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一点用处都没有。你们所修的福报,是福德相,不是福德性。福德相,那个福报就小;福德性,那才真正不可思议。

   「故能胜彼」,这个结论下得非常的肯定,决定是超过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决定超过大梵天王的福报。六道里面福报最大的,就是大梵天王,没有一个超过大梵天王的,世尊用他来做比喻。说实在话,这在经论上讲得很清楚的。天上这些天王,都是在佛门里修行的人,如果不是在佛门当中修福,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不但是天上,人间也不例外,人间大富长者,大富大贵的人,前世都是在佛门修福的。唯有佛门当中,这个福报才真实不可思议,因为它是福德性。纵然不能证得圆满的福德性,证得一分、二分都不可思议。甚至于说,一分、二分我们也没有证得;但是靠近了,沾到一点边。像大梵天王去到天上作天王,享天福了,他不是福德性。福德性超过三界,超越六道;他还在六道里面,那就是相似位,沾到这么一点气氛而已。这一点气氛我们多多少少也沾到一点,这个福报都很不可思议。



三九、释成经功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这个话说的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一切诸佛』,就像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成佛了。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的,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他就成佛了,他就是诸佛;这就是诸佛之一,初住。初住、二住、三住、四住到十住,再往上去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诸佛就是指这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个位次,都称之为「诸佛」,一切诸佛是指这个。每一个位次里面,证得这个位次的,不知道有多少,太多太多了!这些诸佛怎么成佛的?都是依照《金刚经》的原理、原则修成的。那也许说,那个是参禅的、那个是念佛的、那个是学密持咒的,都成就了。不管修哪一个法门,决定是依照《金刚经》的原理原则。《金刚经》的原理是什么?无住生心,决定是这个道理;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决定是这个道理。千经万论,不管佛说的是怎么多,绝对不会违背这个原理。所以《金刚经》所讲的,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个要知道。我们念佛法门也不能违背它,还是遵守这个道理。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是修行证果的方法;这个方法,也是本经所说的原理原则。前面一切诸佛,是讲他证的果位;果位跟他所修的方法,都在《金刚经》。《金刚经》好就在此地,文字少,不到六千字;里面所讲的,是佛法修证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么少的文字,含无量的佛法、无量的经义,这是最难得之处。中国人确实是有智慧,能在一切经里面,《大藏经》那么多,把这个顶端选出来,这就显示出高度的智慧。把这一部经选择出来,做为我们修行主要的课程、主要的依据。

   「1、佛说一切法,般若尽摄。本经尤是般若中之最要。可见读此经,无异读《大般若经》。且无异读《三藏十二部经》。此经所说,即无上正等之法。故云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皆从此经出。」


   「佛说一切法,般若尽摄。」摄就是包括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般若统统把它包括尽了。不仅是世尊所说,大乘经上常说:佛佛道同。我们明了佛佛道同,就可以知道,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所说之法,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样。换句话说,都不能出《金刚经》的范围,《金刚经》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是一切诸佛所说的精华之所在。「本经尤是般若中之最要。」《大藏经》里面,般若部最大的是《大般若经》,六百卷。  《金刚经》是六百卷般若里面的一卷,般若经总共十六会,《金刚经》在第九会,是《大般若经》里最重要的,所以古人比作大般若的纲要。「可见读此经,无异读《大般若经》。」六百卷的纲要,读了这一卷等于读六百卷般若。般若是一切经的纲要,那就是「无异读《三藏十二部经》。」你读这一卷经,等于说整个《大藏经》你都读尽了;真的、还是假的?真的,可是你要懂得意思,才是真的;不懂意思,那是假的。释迦牟尼佛49年所说的,无非家教你“离一切相,行于布施”;千经万论,归根结底就这么一句话。果然一切都不执着,果然真的在行于布施,那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你全都做到了,不读也等于都读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说一切法,般若尽摄。本经尤是般若中之最要。可见读此经,无异读《大般若经》。且无异读《三藏十二部经》。此经所说,即无上正等之法。故云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皆从此经出。」


   诸位同修听了这些话,不能够发生误会,认为我读《金刚经》,就等于把《大藏经》都读完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情。正如同一篇文章,文章当然有个题目,我们读了题目,是不是就把全部文章都读尽了?可以这么说,因为全篇的文章,无非是发挥题的意思。但是也不能这么说法,为什么?未必你在题里面,了解甚深的义趣。实实在在的说,必须遍读大乘佛经,你对于《金刚经》才有真正的体会、领略。读《金刚经》,可以能够把整个大乘佛法修学的纲领掌握住了。


   佛法的修学,诸位都知道,法门很多,无量无边,我们修学,就像在学校读书一样,这么多法门里面,你选哪一个法门,就好象学校许多科系,你是想念哪一个科系,你有主修的课程,有选修的课程,还有许多你不想修的课程,这个诸位容易明了,佛法也是这样的。佛法经论之多,佛不是教我们全部都学,也是让我们自己在一切经论里面去选择,也选择一个主修的,当然选择经论就跟学校选课一样,选我们所需要的,合乎我们兴趣的。我们有能力修学的,总得要符合这些条件,我们选了之后,修学不会有困难,而且一定能够有成就的,佛法的选修亦复如是。在我们现前这一个时代,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修养能力,在许许多多法门当中,实实在在净土来的方便。因为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菩萨为大众所选择的。我们想想,我们适不适合修学这个法门。选定之后,就一门深入,这是我们主修的课程,另外在一切经里面,也可以选几部做为选修。选修的目的何在?帮助我们主修的这个法门,使我们这个法门,在修学过程当中,排除一切障碍,能够顺利的成就,目的在此地。除了这个目的之外,我们就不能再多选了。为什么?再多选,我们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怕的是对修学产生了障碍,那就不好了。我们希望能够顺利成就,能够快速成就,不希望有障碍,不希望我们修行成就的时间延长。这是选择法门一定要认识的,首先要认识的。

TOP

续 32

    我们选择金刚般若,来做为净宗的助修,这是非常恰当。本经实在讲,在过去有不少人,以它做为主修,特别是中国的禅宗,五祖以后都用《金刚经》来印证。所以《金刚经》在中国流通非常普遍,对于整个佛法的影响很深。这些事情,我们在前面也曾经报告过。现代,我们为什么不能选择这个经典做为主修?这一部经虽然还没讲完,只讲了四分之一,大意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诸位想想看,我们用这个做为主修,行不行?你能不能做到一切都不执着?果然真的能够做到,空有两边都不执着了,行!用这个做主修,没有问题。真的不执着,又能够行于布施,那可以。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老实念佛,这是有救的。所以这个经读了之后,自己好好的反省,好好检点一下,我们做不到,当然也要做,做到一分、二分,决定有好处,对于念佛有很大的帮助。净宗的经典,我们讲净土三经,或者是说净土五经,跟《金刚经》性质相同,都是可以包括一切佛法,也是一切佛法里面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我们在过去讲《观无量寿佛经》,讲《无量寿经》,都跟大家详细报告过。如果说读这一部经,等于读六百卷《大般若经》,等于读了全部的《大藏经》,到什么时候才可以说这个话?这一部经通了就可以说了。通,就是证得了!在经上讲的信、解、行、证,从《金刚经》上证得了,证得什么?证得真如本性。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时候,行了!这就是佛门里常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华严》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可以!凡是大乘经,任何一部经,依照它的理论、方法修行都可以见性。所以我们常讲一经通,要到什么程度才通?见性就通了,没有见性的时候,没通。因为它的四个阶段-信、解、行、证;到证的时候才通,没有到证,没通!四个关口-信、解、行,后头还有一关没通!所以那一关要是通过,证果了,行!由此可知,这个话讲得没错,在我们自己现前的程度?不行!不够!


  「此经所说,即无上正等之法。故云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皆从此经出。」这是不错的,是非常正确的,本经虽然文字不多,只有五千八百多字。它确确实实所讲的,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是诸佛如来所证之法,在这个经里,如果证得这个法,他就成佛了。这一句话讲得一点都不过分。

    「2、本经处处教人不住相,就是要人证性。可见此经所说,皆是自性。」


   「本经处处教人不住相」,为什么不住相?「就是要人证性」,真如本性,要你自己去证。「可见此经所说,皆是自性。」这就是前面,做为功德的比较。为什么受持四句偈,为人演说,那个福德超过大梵天王,超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因为他能够证性,道理在此地。三千大千七宝布施,如果不能证性,依旧出不了三界,他是凡夫,不是圣人,怎么能跟明心见性的人相比?见了性之后,那个福德之大,不是修来的,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自然流露。因此他那个福德是真实不可思议,无有限量,这是我们要晓得。

    「3、『皆从此经出』,实无异说,此经从性体而出,故教人不可住相,连性字亦不可执着。」


   经上讲:「皆从此经出」,诸佛从此经出,诸佛所得之法也从此经出。「实无异说,此经从性体而出」,这一句话可以说,讲得很透彻;无异是没有两样,等于是说,这一部经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晓得,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何必偏赞《金刚般若》?我们要知道,诸经虽然从自性当中流露,有的是自性的一部分,有的是自性的圆满,这一部经是自性当中圆满的流露,所以跟其它大乘来比较,它特别超胜,道理在此地。从什么地方看?直捷了当,没有委曲婉转,没有拐弯抹角,这就是它在诸经里面之所以被赞叹的。自性就是清净心,心性之中一法不立。

   「故教人不可住相,连性字亦不可执着。」所有一切的名词术语,是世尊讲经说法方便的建立。自性之中,清净心中,没有这些名词,没有这些术语。因此名字相也不能执着。给你说清净心,你要执着有个清净心,你的心不清净了。为什么?清净心里头,还有一个清净心在里头,你说糟糕不糟糕,那就不清净了。跟你讲真如本性,而你执着了,你的真如本性里头还有一个真如本性,这就叫做头上安头,错了!所以这是读佛经的一个难处,我们要用名相,不能离开名相,要从名相当中体会它的真实、它的实相,这就对了,名相决定不能够执着。

    「4、『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是指点学佛,要从此经入门。」

   刚才说了,我们既然不能把它做为主修,一定也要把它做为重要的选修,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入门。入什么门?入成佛之门,你凭这个可以成佛。念佛往生,生到西方净土就成佛了,往生就成佛,这是一点都不假的。这一部经,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往生。为什么?净宗是绝顶的智慧,也可以说是最高度的般若波罗蜜,没有智慧怎么能生净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大智慧之人,他知道这个法门好,知道这个法门成就快,他选择这个法门。也许你会问:我看到许多人没有智慧,他也选择这个法门,你怎么说他有智慧?实在讲,你所讲的智慧,跟佛法里面讲的智慧,标准不一样。你认为世间人很聪明,反应很快,想东西很敏捷,那个就叫智慧?佛不承认,佛说那个叫世智辩聪,那个不是智慧,是聪明!聪明跟佛法里面的智慧,完全是两桩事情。智慧是判断,非常正确的判断,一点都没有错误。他听说这个念佛法门,可以往生见阿弥陀佛,可以得无量寿,他立刻就采取,这是智慧的判断。世间人、聪明人听了这些话,这是神话!他不相信,他哪里有智慧?他没有智慧。所以这是智慧的判断,智慧的选择,跟世间聪明完全是两回事。

   真实智慧从哪里来的?从戒定当中来的。世尊在这个经前面讲过,佛灭度后,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者,都是《金刚经》的当机者。持戒是守规矩、守法。修福,相信因果,断恶修善。这种人都是无量劫在佛门里面种的善根,在这个时候他的善根发现。修福,还有更深的意思。我们讲浅的意思诸位好懂,断恶修善,大家好懂。深的意思是什么?清净心,清净心是真正的福德,不是讲福报,是福德。福德包括福报,福报不包括福德。心地清净,不但智慧增长,身心健康,没有疾病,不会衰老,这个福报拿钱都买不到的。有钱没有用处,有钱不能买年轻,有钱不能买健康,你才晓得,戒定慧这个定里头是真实的福德。所以是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三学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前面要记住,连穿衣吃饭,都是戒定慧三学。所以你真正会了,道理懂得了、清楚了,方法知道了,我们在一天当中,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圆满的戒定慧。你要是不会,这个光阴真叫空过;会了决定不空过,你懂得般若波罗蜜。


四十、结归离相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世尊这个说法就是会相归性。每说一桩事情,后头都会归到自性,所以这个经才是圆满无上DA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1、前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名相上说佛与法,即非就性上说佛与法。」


    前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名相上说佛与法」,从相上讲的有诸佛。我们说圆教,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这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以及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证得的正等正觉,这是无上菩提之法,是从名相上说的。名,是名词,有这个名词;相是有这个相状。名跟相都不是性体,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相是依他起性,名是遍计所执性,法相宗说的,真如本性是圆成实性,这三种性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不是圆成实。「即非就性上说佛与法。」性上没有佛,也没有法;相上有,相上有佛、有法,因为有佛、有法,当然也就有名字,有佛的名字,有法的名字。

这是这一大段里面,最后的一段经文。我们可以在此地,将它做一个总结。正宗分一开端,江味农居士依据前清《金刚经新眼疏》,达天法师注的《新眼疏》,依照这个批注,这个批注的特色,是把《金刚经》正宗分里面,分为四大段-信、解、行、证,他非常赞赏。《金刚经》自古至今,批注有几百家之多,没有这个分法,多半都是分为三分的,唯独《新眼疏》确确实实够得上称为新眼;新是新旧的新,眼睛的眼,新的眼睛,新看出来的。如果我们仔细把全经看一看,确实经文意思里头,真的是有信、解、行、证四分,他分得没错,跟清凉大师判《华严经》的架式一样。经文讲到这个地方,这是四分的第一分,第一分是讲信。

    「2、上来的示无住以生信一科。开口便令广度众生成佛,是开示吾人应无住我人等相。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应无住法相也。又说于一切法无住而行布施等法,是应无住生法相也。因以不住于相四字总结之。」


   「的示无住以生信」,确确实实指示出本经的修行宗旨,是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教我们一切都不能够执着,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这是这一大段经文所说的。这一大段我们这个前面标的有数目字,这一段是第四十「结归离相」,完全是依据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的分科,这样子我们看起来非常方便。第二卷是从第九节经文到第四十节,总共三十一小节经文,这是这么一大段。这一大段里面,又分为三个中段。第一个中段,从第九节经文到二十三节,世尊明白为我们指示出来,也就是明白的答复须菩提尊者两个问题。尊者所问:发菩提心的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在这里为我们答复,他的答复先答复降伏。佛告诉我们,应该要发离相之心,你要发这个心,离一切相。离相,不是把相不要了,不是把相消灭掉,也不是把相远远的,你这个搞法就完全错了!心里头不要执着;相没有妨碍,心里头不能执着。换句话说,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保持自己心地的清净,一尘不染,就像禅宗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做到这个,就行了!所以五祖跟六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他就恍然大悟,为什么?他那个心本来干净,本来无一物,跟《金刚经》讲的完全相同,只说了几句,正中下怀,那底下就不要说了,道理在此地。我们今天心里面就像垃圾桶一样,拉杂东西太多,妄想分别执着、忧虑、牵挂,无量无边,这个事情就很麻烦了!佛教给我们离,是离这个东西。把心里面那些妄想执着、忧虑、牵挂,把它离掉。我们道理明白了,晓得应该要这样做。

   从哪里下手?佛在经上教给我们:行于布施。布施就是舍,这个东西跟治病一样,我们身上有很多病,不只一种病,一种病是好治,好多病就难治了。难治不治不行,不治要命!那应该怎么治法?这种常识大家都晓得,先治最严重的,哪一种病对我们生命有威胁、有危险的,先治它,其它小病慢慢再治。我们学佛断烦恼亦复如是。我们的烦恼归纳起来,不外乎贪嗔痴慢疑,疑是对圣教的怀疑,不外乎这几大类。这几种病,我们统统都有,哪一种重?如果我们贪心重,就先断贪;嗔恚心重,先断嗔恚,挑选重的先治。贪里头,贪财、贪名、贪色,甚至于贪佛法,贪的东西很多!哪一个毛病最严重,先对治它。把财看得太重了,所有一切法里看得第一重要,你就从这里下手,你就舍财,用这种方法来对治。行于布施,主要是教给我们对治烦恼的方法,恢复自性清净心的方法,这就是降伏。

   佛说了降伏,实际上把那个住,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因为降伏跟住,两桩事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你降伏了,自然你就懂得什么叫住,住是无住。「不住于相」,那就叫正住。诸位想想看,你不住于相,你住到哪里去了。不住于相就是性,真是明心见性的一条巧妙的道路。性不要去找,离了相就是性,去掉妄就是真。这是经上说得很详细,也很透彻,也讲得很有味道。在古大德批注当中,江味农居士将它整理归纳、分类,我们得到许多的启示,得到许多的利益。

   第二个中段讲生信,这个经文也非常的清楚。须菩提尊者听到佛的教诲,离相、布施、空有两边不住,这就是正住,这就是降伏。他明白了,唯恐我们大众听了佛的说法,不能接受,不能相信,所以就提出问题,请教世尊,有没有人听到佛所说的,能生实信?他那个信重要的是真信。佛的答复很好,教他不可以这样说,不可以这么说;换句话说,你不能这样想法。也就是说,你不能瞧不起大众。大众当中,世尊讲如来灭后,后五百年,就是第五个五百年,换句话讲,就是指我们现在这个末法时期,佛讲有持戒修福者,他对于佛所讲的,能生实信。在这个时代去佛二千五百年之后,还有人能够真正相信,何况当时在座的那些大众。世尊并不仅指当时与会的大众,要说出五五百年之后,这个话的意思很深!佛要不这么说,我们今天看了《金刚经》是为那个时候的人,为正法人说的,不是为我们说的,我们的信心都没有了。他说了一个后五百年,还持戒修福,还能生实信,这就是对我们讲的。我们听到这个话,信心生起来了。我有资格,我很老实,我很守规矩,我也肯修善,也肯断恶,那就是世尊所讲的标准。确实如此,尤其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看看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守法愈来愈少了!大家都不愿意守法,都不愿意守规矩,认为守规矩那种老实人,是没用的人;真正是精明能干的人,他不守规矩,那个叫聪明人,还老老实实,愚痴人!他们看我们是愚痴人。还相信因果报应,因果报应落伍了,现在是什么时代,都太空时代了,你还去讲断恶修善,他们听都不要听。我们听了还生欢喜心,听了还很高兴,还认真去做,佛说的,这就是《金刚经》的当机者。

   世尊不但这么给我们说,而且说出这个福德不可思议,这是在第二段落里面。这个说法我们听了之后,这经上讲的,种诸善根,无量福德。凡夫没有证果、没有开悟,最重视的就是福德。如果我们依照这个经修行,得不到福德,那个修行的兴趣就没有了,所以世尊多说一些福德,使我们对这个经典能够发生欢喜心,这个经典确实增加了摄受人心的功能,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得无量的福德。不想开悟的人,不想证果的人,不想了生死的人,听说有福德可得,他也来了,他来了,真的会得到,得到的超过他想象之外!而且得的是真实的福德,然后把它结归到中道,这就讲即非是名。这是我们在这个地方,第一次看到的。后面这样的句子就很多了,结归中道。

   佛与须菩提尊者,一问一答当中,问的话,答的话,都含无量义,字字句句我们都要细心去体会,才能够发明;发是发现,明是明白。经义无限的深广,从我们今天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那个意思不尽。所以大家读诵受持,读诵要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读,读一遍有一遍的悟处,读两遍有两遍的悟处,那就慢慢有得悟了。悟不尽的,悟不完的,才知道这个经的妙处,都是真话。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的时间,他所悟出来的也是大海之一滴而已,这一滴真的给一般人来讲,一生受用无尽。

   最后我们这一段就是这两天所讲的,较量功德的殊胜。从经文的第三十六节到四十节,这是较量功德的殊胜。佛首先为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人,其实这个人就是大梵天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他还讲满,不是部分,是圆满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从相上来讲,那个福报真正不可思议。但是比不上另外一个人,受持此经,乃至于四句偈,没有说是受持全经的,《金刚经》里头四句偈,为人演说,这个人的福德,超过前面那个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这种话说出来,我们能相信吗?如果不详细说明,教人相信真的是很困难,说明白了,大家听懂了,就相信了。为什么?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那是福德相。相不是真实的,不但不是真实的,相还是有限量的,有范围的,经上讲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轮回,六道就是三界,三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换句话说,没有能够超越六道轮回。福报再大,不过在天上享天福而已,天福享尽,依旧会堕落。所以它不是究竟的。一个人能够受持《金刚经》四句偈,为人解说,他所修的是福德性,这里头关键的两个字在受持。你真正懂得什么叫受持,你自然就相信了。我们今天读了这个经文,很难接受、很难相信,就是不懂得什么叫做受持。通常一般以为,我每天受持《金刚经》,怎么受持?每天早晨念一部,晚上念一部,这叫受持《金刚经》了,把读诵当作受持,这完全搞错了。前面讲过,受比解的意思深,受是完全接受过来照做。佛在经上教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那才叫受;你没有做到,那个不叫受。持是保持而不失,我天天做、年年做,没有中断的做,这叫持。持是持续,不是做个一天、二天就不做了,不是这个意思,持续不断的做,依照《金刚经》的方法去做,这才叫受持。大梵天王不能跟他比。受持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自利利他,这就是菩萨行,这是真正的菩萨,所以大梵天王不能跟他相比。这是佛在末后这一段为我们开示的。到第四十这一小节总结了,归到离相。这是我们把前面这个大意,略略的交代一下,因为这个地方:「上来的示无住以生信」,这是刚才我们所报告的,简简单单的说明了一下,就是这一大段的经文。

   「开口便令广度众生成佛」,世尊在这个经文,一开端就是这样教给我们的,我们回想一下。佛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从这一句我们看到,佛所说的心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后面讲胎、卵、湿、化,那我们就不必提了。这个范围实在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讲一个地区,不是讲一个国家、一个地球、一个大千世界,不是!你看那个心量多大。这是我们学佛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心量小不能成佛,佛跟众生的差别在哪里,就是他心量大,我们成不了佛,就是心量小。他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成得了佛。我们今天这个心量,是点点滴滴都要计较,要分别、要执着,那怎么行?所以一开端世尊就教给我们,把心量放大,我们要为一切众生之类。众生的类别,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不仅是讲有情众生,他上头没有说一切有情众生,他没有这么说;没有加上有情,则一切众生有情、无情都包括在其中,这个要知道。我们今天讲有情是动物,无情的有植物、矿物,统统包括在其中。换句话说,这是我们生活的范围。我们在这个范围当中,怎样过生活,学佛无非就是学这个,这很现实的,绝不消极。学佛就是学在这个大环境当中,我们怎样过日子,怎样过生活,过得幸福、快乐、美满,这是佛法、大乘佛法。这就要你发心了,「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一句就是开口便令广度众生成佛。

   「是开示吾人应无住我人等相」。在大乘经论里面,我们读到许许多多的教诲,必须我相破了,我执断了,才能证小乘果,离开三界六道,算是有了成就。更进一步,法相也离了,法执也破了,这才能够明心见性、证大果;大果就是大乘的果位,也就是本经前面所讲的诸佛,证诸佛之果。所以要知道「应无住我人等相」,这个等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包括了一切相,所有一切相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相,这个四大类;一切相都不住,不住就是都不执着,我们的心才干净、才清净。为什么要不住?我们本心里头本来没有,道理在此地。本来没有的,你要把它拉进来,这是错误的。心本来是清净的。所以你住就错了,执着就错了,不但执着错了,分别都错了。为什么不必分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不是真的,你分别它干什么?佛为我们讲经说法,佛在经典上,佛也分别;不但佛有分别,佛也有执着。一开头,我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佛不是有「我」,执着了吗?佛也有我相,也有众生相。诸位要晓得,这是佛的示现,佛的分别、执着,是随着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众生的执着而执着,佛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如果有分别、有执着,跟我们凡夫有什么两样?那就是凡人了。如果说他住在自己的境界里头,一切都不分别、不执着,我们拿这个东西问佛,这什么?佛一句话也不说,那不就变成木头人!你拿这个给他看,佛说这是毛巾,就是你们大家说毛巾,我也随你们说毛巾,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是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

   我们要是把这个本事学会了,平常我们也有执着、分别,是随你的执着,我才不执着;随你的分别,我才不分别,那就对了!那你就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叫受持。你在接触大众当中,还真的执着有我,真的执着有他,那你没有受持《金刚经》,读诵没有用处,真要学佛菩萨这一套才行,那才叫受持,所以福德才那么大。只要你还有分别、执着,你的福报比大梵天王小得太多太多了,那真是太可怜了。你真的一切不执着,那大梵天王的福报,比你也小得太多了,他不能跟你比。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就看你会不会转,能不能转得过来,能不能真的相信,「以此为实」,这一句话真的是重要。佛哪里会骗人!所以佛的分别随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没有分别,《金刚经》讲的诸佛,地位最低的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跟佛一样没有分别了。再也没有执着,也没有分别了,心完全是清净的,众生来问,随你的分别而分别,随你的执着而执着,这样说话你才会懂,才能够帮助你破迷开悟。这就是经中所说的大慈大悲。

   「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应无住法相也。」说了要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个话句句都真实。说度众生,是从相上讲;说众生没度,是从性上讲。我们修行为的是要证性,为的是要见性,见性就不能着相,是应无住法相,不可以住在相上。住相是凡夫,住相就是造业。你度众生,这个相是善的,你造的是善业,善业的果报在三善道,不能出轮回。所以行一切善不住相,这个本事就高明了。

   「又说于一切法无住而行布施等法,是应无住非法相也。」非法相是空,我们保持着清净心,什么事情也不做了,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有体无用。体是清净心,体一定会起作用。有体无用,实在讲那个体也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因为他住空。清净心当中没有

「空」,也没有「有」,空有两边都没有。你着有是错,着空还是错,两边都不能执着。行于布施,不着空。行于布施的范围太广太广了。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表演的着衣持钵,着衣持钵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穿衣吃饭。穿衣吃饭都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穿衣吃饭都是究竟圆满的大乘佛法。所有一切法,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吃饭上,表现在穿衣上,表现什么?空有两边不着。穿衣吃饭,不着空;虽然穿衣吃饭,心地干干净净,决没有分别穿衣吃饭,决没有执着穿衣吃饭,不着有。这个方法都传出来了。无论做什么事情,点点滴滴都是这样修,这跟佛、大菩萨、法身大士所修的没有两样。

   我们今天跟人家一比较,差别在哪里?我们执着。吃饭,执着吃饭;穿衣,执着穿衣,着了相!吃饭,着了吃饭的相;穿衣,着了穿衣的相;工作,着了工作的相,无论干什么都着相。没事坐在那里打妄想,着打妄想的相,麻烦在此地!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他不着相,空有两边都不着,这就是他的本事,这就是他高明之处。我们要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个。这就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在哪里?《金刚经》从头看到尾,没有发现哪个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两边不着就是。所有一切法统统是两边不着,那个心多自在!所以讲福德,很粗显的我们也能体验得出来,真正有福报的人,是什么人?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说他多快乐,那叫真正有福报。不是说你有钱、有地位,那个不是福报。

TOP

续 33

    不要说佛菩萨,我的眼睛里面看,我还是个凡夫,我看到有钱有地位的人,很苦!我决定不干,太操心了!有地位,作总统,不要说竞选,请我去做我都不干,你要问为什么不干?每天见客人、拉手,那个事情我就不干了。见到的客人,不喜欢的也要拉拉手,喜欢也是,一天到晚应酬,累死人!那怎么能干!有钱的人,钱多了,患得患失,又怕币值贬值,又有什么了,操心的事情太多了,反正我没有,我也想不出来。你就知道,这个世间的富贵,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了,实在讲一点好处都没有。美国银行送了信用卡金卡给我,送了之后,说是用了之后每个月还要到银行去付钱,我这卡就退回去,不要了,麻烦!这多麻烦!我就不要了,不要多轻松、多快乐!所以你就晓得,世间这些事情,哪一桩事情你想得一点好处,你要付出十倍、二十倍,甚至于千百倍的代价;我一想划不来,这事情不要,统统不要,这就很自在了,就很快乐了。所以法相跟非法相都住不得,空有两边都住不得。「因以不住于相四字总结之。」这一段经文就是结归离相,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3、所以应无住者,降伏其妄心也。妄心非他,分别执着之谓耳。妄除一分,真便现一分,何须别觅真耶」。


   所以真不要求。经上一再跟我们讲,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要证性,没错!证性这个念头决定没有,不必去求它。妄去掉就是真,再要加上一个真的念头,这个真你永远得不到了;因为夹杂妄念在其中,尚有个虚妄,妄就是障碍。念佛求一心不乱,有一些同修,念佛就是求一心不乱的,念了好几年,遇到我就问我:「法师,我念了这么多年,一心不乱还是得不到。」我就老实告诉他:「你这一生没指望!」他说:「为什么?」你那个心念阿弥陀佛,还有一个求一心不乱的妄念夹杂在其中,你怎么可能得一心不乱,你真想得一心,这一个妄念拿掉,不能求!所以佛法里头教我们发愿,愿要有不能求。我们发愿要念到一心不乱,决不求一心不乱,自自然然就到一心不乱,只要念到功夫到家,水到渠成,自然就成就了。所以不能有一个妄念夹杂在里头。古德为我们说了,念佛最忌讳的就是夹杂,有一个求一心不乱的这个念头,就夹杂了。所以这个不可以,要记住,除妄就行了。

  《金刚经》最大的好处,它不教我们在枝枝叶叶上除,它教我们在根本上除。根本上除了,所有一切枝叶问题,全都解决了。根本在哪里?空、有两边不着,这是根本。断恶,断恶是事、是相;修善,那个善也是事,也是相。断恶修善,不着空;虽然天天断恶修善,不分别断恶修善,不执着断恶修善,心地干干净净,不着有。他教给我们从这个根本下手,这是其它法门里没有的,所以他的成就那么快、那么高,道理就在此地。佛示现,就是举例给我们看。天天要穿衣,天天要吃饭,从穿衣吃饭上,就两边不着,就修金刚般若。你以为金刚般若在哪里修!而行布施,穿衣吃饭就是布施;穿衣吃饭,就是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你们听到这个话,莫名其妙!怎么穿衣吃饭,就是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因为穿衣吃饭是两边不着,两边不着那就是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道理在此地。这是《金刚经》的深义,《金刚经》的精义、精华。如果是钝根、是初学,他也有浅义,浅义是什么?给大家做一个榜样。世尊出来,衣着穿得整整齐齐,很有礼貌,很有威仪,做个样子,给大家做个好榜样;吃饭,规规矩矩的吃,吃饭的好榜样。换句话说,教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大众相处,这是浅的意思,很浅很浅。浅处有深,深处有浅,这个前面都说过了。所以这个经,程度浅的看得浅,也得利益;程度深的他也得利益。等觉菩萨读这个经,他还是得利益,能够帮助他破最后一品无明,证得圆满菩提。

    「4、若能不住法非法相,便见真性。此所以但言降不言住,而降伏即是正住也。」

   「若能不住法非法相」,法相跟非法相,都不住。「便见真性」。《金刚经》都是讲要证性、见性,就见了。就像前面这个例子,从穿衣上见性,从吃饭上见性。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无不见性,见性就成佛。所以这个经上讲得没错,一切诸佛与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我们这个经还没讲完,后面还有四分之三,在前面四分之一的一段,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显示出来了,这样我们就相信了。受持四句偈为人演说,就得无量的福德,这相信了。任何四句偈都行。「此所以但言降不言住,而降伏即是正住也」。尊者问了两个问题,佛只答一桩事情。这一桩事情两个问题都答了,降伏就是正住。

    「5、此中独拣持戒修福为能生信。般若此云正智慧,而慧从定生,定由戒成。欲开正智,必应持戒。持戒则少欲知足,修福必深信因果。能生信心,信为入道之门也。」


   「此中」,就是这一大段经文当中,生信的这一科当中。「独拣持戒修福为能生信。般若此云正智慧,而慧从定生,定由戒成。欲开正智,必应持戒。持戒则少欲知足,修福必深信因果。能生信心,信为入道之门也。」在总结里面,把大意都为我们说出来了。这个地方我们读的时候,印象更为深刻。佛独拣,就是单单拣别持戒修福的人,对于世尊在金刚般若会上所讲的,他能够相信。这个道理与事实,前面都说得很清楚、很透彻。在这个时代真正能够守法,心地善良,我们一般人讲天性,在佛法里面讲的善根。佛说过了,这个人的善根非常深厚,过去生中已经在无量诸佛如来处,种诸善根。在这个乱世当中,这样强烈的诱huo,他不被诱huo,他还是老实、还是善良,善根太深厚了。对于佛的这个法门,他一听就欢喜、就相信,听到欢喜、相信,也是过去生中的善根。过去生中听过、读过,为什么今天还要落到这个样子?我们诸位都是深厚的善根,为什么今天还搞成这个样子?一句话,没有发愿求生净土,想靠自己的本事来修,怎么修都出不了轮回,所以麻烦就出在这里,一定要觉悟。我们过去生中,曾经亲近无量诸佛如来,这样的善根,如果要是回心求净土,早就作佛、作菩萨了,哪里落到这种地步,这是我们要觉悟的,这是我跟大家讲的事实真相。

   对于净宗法门能够生信心,是不容易的。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阿阇王子那一个小团体有五百多个人,佛说他们这个小团体的同修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听到佛讲《无量寿经》,生欢喜心,心里起了一个念头,希望我将来成佛,也像阿弥陀佛一样。但是怎么样?还没有发心求往生,还不愿意往生。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求往生的念头都生不起来,然后你才知道,今天听到净土法门生欢喜心,就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善根必定超过阿阇王子。也就是说,你过去生中,亲近供养诸佛如来,不只四百亿,你这个念头才生得起来。所以你们一些同修,想把净土法门介绍给别人,别人不相信,你就愁眉苦脸,你不晓得这个道理。你劝,他不相信,佛来劝他,他也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他善根不够。所以一个发愿往生的人,那是什么人?马上就要作佛的人,你仔细看看他,像不像作佛的样子,那个福报多大!在《无量寿经》,跟《金刚经》上都是这么说,过去生中,曾经亲近供养无量诸佛,不是四百亿。我们知道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想想自己听到这个法门,真的生欢喜心,自己很庆幸,我过去的善根福德,不敢讲无量无边,至少也超过四百亿;不超过四百亿,你怎么会动这个念头?你怎么会起个念头,要求生极乐世界?选择这个,这是有道理的,佛不是随便选择的。

   「般若是正智慧」,正,拣别里面没有邪智慧,纯正无邪。「慧从定生」。持戒修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实人,老实人心比一般人要定,这一定的道理。为什么?欲望少,没有希求,生活能过得去,他就很快乐了,再多给他一点,他不要,他嫌麻烦。那个就自在!所以说定由戒生,戒就是守法、守规矩,一个人守法、守规矩,心里头就有定。「欲开正智」,我们要想开般若智慧,要从持戒下手。佛的戒律要遵守,最低限度是五戒十善,一定要遵守;三福、六和一定要遵守,这都叫根本大戒。所以诸位不要以为,根本大戒提起来,就晓得是五戒,不知道三福、六和是根本大戒,一定要知道。世尊在《观经》上跟我们讲的三福,末后的结论,说得很清楚,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两句话就是明白宣示出,是三世一切诸佛的根本戒。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这就是一切诸佛净业的正因。佛所以成佛,这是他的正因,你说多么重要!一切诸佛修行成佛的方法不一样,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都建立在这一个共同的基础上,这个基础就是净业三福。我们要想往生不退成佛,离开三福不行,要知道那是根本戒。六和,你要说六和不是根本戒,我们受三皈的时候,一定要念皈依僧、众中尊,这一句也就是为我们显示出,六和敬是根本戒。僧团能在一切团体当中成为最尊贵的,就是六和敬。这个众,佛法里面讲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团体。僧的团体是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最尊贵的,最值得人尊敬的。什么原因?它守六和敬,守这六条戒。

   所以我们今天讲持戒、守法,这四条都是属于根本戒,一定要做;五戒、十善、三福、六和,这四种根本戒,你要是不能受持,定慧都不可能有。「持戒则少欲知足,修福必深信因果」,这是一定道理。「能生信心,信为入道之门。」这个入道,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之门。他真的相信,以此为实,他就真干、真修!就跟诸佛菩萨的生活完全一致。真正用功,就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相当中,学两边不住,这就是真的他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

    「6、佛所说法,本来皆不可取,皆不可说。故取法说法,取非法说非法,皆非也。明得此真实义,便为实信。一念相应得无量福。以一念相应是净念相继之根也。」

   「佛所说法,本来皆不可取,皆不可说。」这一段是告诉我们佛法也不能执着。有很多人,很难得学了佛,世间五欲六尘淡薄了,但执着佛法。在佛法里头争取功德,上个香,都要争到我要上头一炷香,你说糟糕不糟糕,四相具足,总要走在别人前面,好象走在别人前面,佛菩萨就特别喜欢他,都搞错了,你着了相,你起了分别、执着!你不过是把世法不执着了,换成佛法,执着没有舍掉,换对象而已;换对象,不行!没有用处,佛是教我们离分别、离执着的,不是教我们换对象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换换对象,那就是有修行、有功夫了,错了!佛法,不错是善法,舍了世间法,执着佛法,来生的果报是人天福报,所以还是不能成就。佛在这里特别为我们说出,唯恐我们犯这个错误。佛所说法,本来皆不可取,皆不可说。真如自性当中,没有法可说。法都没得说了,哪里还能够取?还能够执着?当然没有。

  「故取法说法,取非法说非法,皆非也。」「非」是错误,都是错误。你执着有佛法是错误,你执着没有佛法也是错误。这个大乘佛法,诸位要是真正明白了,许许多多的疑惑都断除了。譬如说在中国,在其它国家民族,有很多神话的传说,这些是事实,还是虚构?一般不学佛的人,很多认为那是神话,所谓神话就是假话,你懂得吗?神所说的,都是假话,都不是真的,都不可以相信的。我们学了佛的人,相信!所以他跟我说的,我都相信。你说龙有没有?有。我为什么知道它有?佛法讲的原理,世出世间一切法,从哪来的?从心想生,你心想什么,就现什么,那怎么会是假的?所以从相上讲,都讲得通,一切法从心想生。  《华严经》上也说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造就是心想,它就现相。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原理,所有一切疑惑的问题全都解除了。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当然有!为什么有?从心想生,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十方无量无边恒沙国土的众生,念阿弥陀佛,也想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怎么会没有?如果没有极乐世界,《华严经》上,「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两句话要删掉。大乘经上所讲「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也要删掉。这两句话,无论是哪一宗,无论是学哪一个法门的这些大德们,都承认这是真理。所以说境随心转,境是环境,环境随心转;身体也是境界,身体也随心转。所以诸位同修要想青春常驻,健康长寿,心清净就得到了。清净心,你生理的组织是自然的,是正常的,你有烦恼、有妄想,破坏了细胞自然的组织,就生病了,病是这么来的。所有一切疾病,连生死轮回都是从妄想、烦恼里头来的。你有妄想、有烦恼,你怎么会不生病,怎么会不老?这种原理,佛法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问题是你能不能生实信,能不能真相信。「明得此真实义,便为实信」。你要把这个真正的事实真相、道理统统搞清楚,你真相信了,你照这样去做。我看到的很多,依照这个方法修行的,本来很多毛病的,病没有了;本来相貌不好看的,现在变得圆圆满满的,变了!我一看到那个相,就晓得他功夫得力了,我看到十多个,这哪里是假的?治疗疾病,这叫从根本上治疗。一切医药靠不住,现在这个世间假药太多,不吃药没事,一吃药就问题大了,本来没病,这就吃出病来了,本来有病就要送命了。

    「6、佛所说法,本来皆不可取,皆不可说。故取法说法,取非法说非法,皆非也。明得此真实义,便为实信。一念相应得无量福。以一念相应是净念相继之根也。」


   我们昨天讲到这个地方。必须要补充一句的,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实信,这一条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说明了,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的事实真相,我们明白、了解,这才算是实信。这一条实在说相当不容易,它的水准相当之高。一般人只知道世尊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是大家很容易理解的。什么叫「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这就很难懂了。这一段的意思,我们知道世尊说法「无说而说,说而无说」,因此法与非法都不可取、都不可执着。但是佛所说的一切法,对我们来讲,有大用处、有大利益,可是这个利益如果有丝毫执着,那就变质了,这是佛法之难处。佛法自始至终,破执着而已,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一句话。执着有,错误;执着空,就是执着没有,也错了。有、没有都不可以执着,那个才叫对了,那是佛知佛见。

   「一念相应得无量福」,一念与什么相应?在此地讲,就是与法跟非法,不取法相,也不取非法相,与这个相应,你得的福就无量无边了。为什么?一切诸佛如来,他们在生活上、在事业上、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就是这么做的,这个作法与自性相应,性德无量无边,无有穷尽,因此得福就无量,道理是在这个地方。「以一念相应是净念相继之根」,净念相继不一定是指净土宗念佛。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他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念佛的方法。我们看到这四个字,不能执着这一定是念佛法门的,这是净土宗的,你要是这个执着就错了。其实净念相继这一句,通所有的大小乘佛法,无论是哪一宗,无论修哪一个法门,如果不能净念相继就不能成就,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这一句是通达一切法。

    「7、佛虽成佛,终不自以为有少法可得。无少法可得者,不自以为成佛也。故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虽成佛,终不自以为有少法可得。」佛成佛了,佛证得了什么?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话不假。佛有没有自己以为我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这个念头。如果佛有这个念头,哪个证得的?我证得的,我相有了,有我相,与我对面的就有人相,就有众生相,就有寿者相,四相具足,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说有法可得,是我们凡夫看到的,而佛心清净,确确实实没动一个念头,说我有什么法可得。换句话说,佛是从来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虽然做了,虽然证得了,心里还若无其事,这是他高明之处,心里面丝毫的分别执着都没有,这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到底下一大段,要详细说明这个道理。「无少法可得者,不自以为成佛也。故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佛于所得之法不执着,于所证的地位也不执着。证的地位,我们说他成佛了,佛在十法界,至高无上,他没有觉得他至高,他没有觉得他无上,没觉得。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我们要学习的。我们得一点点就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很高,甚至于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的值得骄傲;值得骄傲,你想想看这个话是什么味道?他值得骄傲。佛证了无上正等正觉,他没有觉得有什么好骄傲的,没觉得。佛成佛了,也没有觉得值得骄傲的,没有!所以佛能够与九法界众生打成一片,我们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

    「8、彻始彻终,一以贯之曰,无住而已矣。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如是、如是。」


   「彻始彻终,一以贯之曰,无住而已矣。」在这一大段里面,第一大段,我们所看到的,这一段就是「的示无住以生信」,这里面一句话,可以把整个意思都包括了,就是「无住」,无住就是不执着。佛就是教给我们不执着,执着就错了。「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如是、如是。」因果是世出世间的定律,善因决定有善果,恶因决定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作佛、作菩萨之因,就是无住。能够空有两边不住,就能成菩萨、成佛,这是从因到果。成了佛、成了菩萨之后,还是两边不住,果彻因源。从这个地方,我们又明白一桩事情,那就是佛法当中所说,佛法是不二法。诸位从这里能看到,因果是一,不是二。因里有果,果里有因,因果是一法,不是二法。把因果看作二法,你就看错了,所以佛法是不二法。这就是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这八个字说明因果是一法。第一大段「生信」,我们就报告到此地。

再看底下第二大段。第二大段科题:「推阐无住以开解」,推是推广,阐是说明。我们把这个展开来详细的说明,帮助大家开悟。信是真正相信,以此为实,以这个为实在,真正相信,信了以后要理解。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的信,跟其它宗教讲的信不一样。一般宗教叫你决定相信神,不明白的也不能问,神说的那还有什么话说?佛法不一样,佛法可以打破沙锅问到底,佛不会怪你,佛法是准许你问的,一定要叫你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全都搞明白了,那才行,有丝毫的疑惑就变成你修证上的障碍,所以解太重要了。我们要清楚,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要是在信解行证这四个字里面,这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是在哪一个字?全都在解,这才知道解的重要。信了以后,要了解、要明白,所以佛教的信不是迷信。我们佛法讲正信,什么叫正信?道理明白了,真相明白了;可见得这个信是有条件的,不是没有条件的,你讲得很有道理,确实是事实真相,我相信得过,这是有条件的。正信还不是真信,想想有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你证得了,我没有证得。事实真相,你受用到了,我还没有受用到。必须自己亲自证得、亲自得受用那个时候,那个信才叫做真的相信。可见得佛法讲信,分很多等级。前面一大科讲实信,实信的标准是要依教奉行。这一段唯恐你还不能真正发心去做,这才不厌其烦,再加详细说明。目的希望你真的相信,真的能去照做。经文一开端,世尊举小乘人,小乘四果,来做一个样子,做一个例子。


卷  三


四一、推阐无住以开解 约果广明 泛论四果 明初果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这个意思是说明,叫着须菩提问他,你的意思如何?你以为如何?须陀洹会不会有这么一个念头,「我得须陀洹果,我证须陀洹果了」,他会不会有这个念头?你们大家如果不看这个经文的话,你们想想有没有?如果你证得须陀洹果,「我证得须陀洹果了!」我们在很多地方,在外国、在台湾我也听到,没人这个说法,都说须陀洹果太低了,有很多人说,他是什么菩萨再来的,他已经成佛了,佛再来的,这只能够骗骗无知的人。假如《金刚经》你要是念熟了,他就骗不了你,他说他是菩萨再来,他着了菩萨相;他说什么佛再来,他着了佛相,着了相就是凡夫。佛菩萨怎么会着相?不但佛菩萨不着相,连小乘初果须陀洹都不着相。我们看尊者的答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入流。入什么流?入圣人一流,他不是凡夫,他已经入圣者之流,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证得须陀洹果,就是圣人,就不是凡夫。

    「1、初果断尽三界八十八使,已见真空之理,而知无我亦无我所矣。」

   「初果」,须陀洹是小乘初果。「断尽三界八十八使」,使是烦恼,烦恼的代名词。古时候讲使,就是衙门里面当差的,像现代的刑警队,刑警队跟在你后面,绝对不是好事,你一定犯法,他要来抓你的。这八十八个烦恼,天天跟着你,你就不自在了,你就不得不搞生死轮回,原因在此地,这是烦恼。我们通常把烦恼分为两类,一个是见解上的错误,一个是思想上的错误。这是属于见惑,见解上的。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总共有八十八种,所以称为八十八使,初果断尽了。八十八种要是把它归纳,归纳为五大类。第一个是「身见」,一切众生都把这个身当作我,这是错误的见解,这个见解叫身见。从这里我们就了解,初果之人,绝对不会把这个身当作我;如果你还把这个身当作我,保证你没有证到初果。如果你证到初果,你不会再把这个身当作我,你要自己想一想,我有没有证果,不就知道了。还把这个身当作我的话,没证果。第二个是「边见」,所谓边见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相对,相对就是两边。譬如经文前面所讲的,空有是相对;邪正是相对,真假是相对。而我们确实是生活在相对的世间,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那个相对在我们佛法讲边见。这是错误的见解。

   第三种是「戒取见」,第四种是「见取见」,这两种合起来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成见。某人成见很深,成见就是非常固执他的看法,这也是很严重的烦恼。为什么分成两个?一个是因,一个是果。因上的成见,叫做戒取见。持戒是修行之因,所以说是因地上的。佛在经上举比喻说,这是世尊当年在世,印度那个时候的确是宗教之国,佛教以外,经典上记载,印度宗教可以算是有名的,信徒都相当多的有九十六种外道,那是宗教。其中有些宗教持牛戒,持牛戒是什么?学牛,牛吃草,他也就吃草,牛给人家耕田,他也帮人家去耕田,为什么他要学牛?这些人都是有修行的人,都修定,确实有定功,他在定中看到牛死了以后生天,人死了以后堕三恶道。他一想的时候,牛能够生天,这很值得他去羡慕、去效法;他也想生天,于是他就学牛。你要告诉他,牛不是这样生天的,他不相信,他在定中亲眼看到的。所以这个成见就很深了,这一类的就叫做戒取见,他是错误的。实际上牛能够生天,是它前世善根成熟,不是这一生的;这一生当中,作牛可以说受果报而不造业,牛的性情很温顺,又吃草,它也不是吃肉的,替人耕田服劳役,它是在消业障,没有造业。能生天是前世的善因,前世必定修十善业道,这一生它的寿命完了之后,过去生中的善业现前,这样生天的,绝对不是吃草、耕田而生天的,没有这个道理。这是举出这一个例子,把这个因看错了,不是这个因,以为是这种因。世间法里头,与这个相类似的很多,我们一一要细心去观察、去辨别。

   见取见,这个见是见解的见,这是从果上说的。佛在经上也有比喻,譬如生天,有许多人认为生到天上就究竟了,就得永生,这个见解是错误的。天人的福报确实比我们人间大得多,寿命也长。譬如忉利天,古时候印度人祭天,多半都是祭忉利天主,中国人也不例外,中国人也祭天,我们中国人叫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欲界第二层天,并不很高。佛告诉我们忉利天人的寿命一千岁,我们人间一百年,是忉利天的一天,忉利天人看我们人间,人活得很可怜,寿命只有一天,一百岁才一天,如果说五十岁就走的话,那就是半天。所以你说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天人看我们真可怜,时间实在是太短太短了。忉利天人,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一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他的寿命一千岁,我们算起来是天文数字,寿命是真长;其实他的寿命并不很长,天有二十八层,这才是第二层,上面还有二十六层,愈往上面去寿命愈长。譬如大家所熟悉的弥勒菩萨,弥勒现在是菩萨,现在没成佛,将来要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八相成道成佛。什么时候来?他现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寿命尽了,他下生,兜率天在上面,他到我们人间来是下生。兜率天的寿命四千岁,它是倍倍增长的,忉利天寿命是一千岁,忉利天上面是夜摩天,夜摩天的寿命二千岁,是忉利天的一倍,再往上去兜率天,兜率天又是夜摩天的一倍,四千岁。时间的时差也不一样,我们人间四百年,兜率天一天,弥勒菩萨那个地方,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人纵然活上一百岁,假如兜率天也是以二十四小时计算,一百岁的寿命,在他看起来六个钟点,五十岁三个钟点就完了,这些跟大家讲的都是事实真相。你想兜率天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一年也算是三百六十五天,四千岁,他要什么时候到我们世间来成佛?《弥勒下生经》里面讲,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个年岁就是这样算出来的。菩萨从兜率天下降,到这个世间来成佛,是我们娑婆世界贤劫第五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这个要知道。

   现在有很多人说,释迦佛已经退位,弥勒佛掌天盘了,这个说法你能够相信吗?没根据!我们说东西要以佛的经典做根据,佛经典上没这个说法!实实在在讲,以忉利天的人来看,释迦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灭度,到现在时间不长,以忉利天来算,玉皇大帝那里算,他们一天我们人间一百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外国人的算法是二千五百年,忉利天才二十五天,哪有这么快弥勒菩萨就下来了,没这个话,这是讲不通的。必须要明理,就不会被人家这些说法动摇了。经典上所说的,都是真实的。这是属于错误的见解,叫做见取见。非果计果,不是真正的结果,把它当作结果,这是错误的。真正不生不灭,真正永生,只有在佛法,佛法里面讲的菩提涅槃,那才是真正的果报,那就没有错了。第五个是「邪见」,邪知邪见;除了上面这四种之外,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包括在这一类。八十八使可以分为五大类,初果这五大类统统断掉了,换句话说,他知见正。

  「已见真空之理,而知无我亦无我所。」他明白这个,他了解无我,我尚且没有,我所有的当然更不执着了。这是初果须陀洹的条件,这是佛门小学一年级。诸位要知道,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我们在佛教学校里念哪个班?统统念的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没有到一年级,小学一年级从来没有去过;如果到了小学一年级,就是正式的学生,不退转。初果须陀洹就不退转,位不退。我们还在三界六道里打滚,说起来很惭愧,无量劫来念幼儿园,生生世世都留级,都不能够往上升,我们是这么一个样子。这一生搞清楚、搞明白了,要发愤、要努力,要脱离幼儿园的班,要往上面去进取,这就对了。

   「2、『须陀洹』,此云『入流』。根尘相对,名为六入,所以相入者,识为分别故。今曰『不入』,明其能空情识矣。虽名入流,而实『无所入』。」

   可见得入流,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入的意思,我们要把它搞清楚。「根尘相对」,譬如我们眼根对的叫色尘,眼根对的是色;眼所见的统统叫做色,用这一个字来做代表。耳所听的都叫做声,都用一个字来做代表。怎么个入法?我们看到这个花,花是不是真的入进去?没有!明明花在外面,没跑到我们里面去,怎么会入进去?识为分别,这个识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起分别的作用,这是人,那是物;这是花,那是叶;分别的是第六意识,执着是第七识。第六识只管分别,它不执着;第七识执着,末那执着。分别那个病很轻,执着就严重了。世尊教须菩提,实在讲就是教给我们大家,云何降伏其心?不执着。我们的妄心,就不会有很大的起伏了。一切法都不执着,那就对了。「今曰不入,明其能空情识。虽名入流,而实无所入。」明是明了,明了他把情识离开了、不执着了,情识就是第六意识、第七识。换句话说,他能在境界当中不分别、不执着,这就叫做入流。实际上哪有所入?能入、所入都没有。叫它做入流,因为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对于一切法都不执着,他也不执着了,是圣人之流,这么个意思。如果我们也不执着了,说老实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比须陀洹功夫高多了,弥陀弟子,那不一样!
   
    「3、故曰,『是名须陀洹』。名者,假名也、名相也。下是名句,皆此意也。」
底下「是名」很多,凡是讲到是名,都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个名称而已。名是假名,名是名相。名相跟事实,的确是有距离的。我们要从名相体会它的事实,体会到事实之后,不执著名相,名相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这是说初果,初果不着相了。再看看二果:


四二、明二果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1、初果进断欲界思惑上上乃至中下,共六品。证二果,尚余下三品惑。」
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证初果,他还有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见惑容易断,思惑难断。思惑就是错误的思想,他把思惑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这六品断掉了,他就证二果。「尚余下三品」,还有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三品没断,他还要天法师间一次往来。

    「2、二果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断之,故称『一往来』。然其心中,实无往来之相。」
他确实天法师间一次往返。他在天上不着天人之相,他到人间不着人间之相。着相才有往来,不着相哪有往来?由此可知,往来是从分别、执着上所现的这个境界,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觅往来了不可得。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念佛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两边都离开了,都不执着、都不分别了,那就是古人所讲的「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相当高的境界,一般人的确很难体会。我在讲经的时候,有的时候引用现代科学来做证明。现代科学家知道,空间是多维次的,不是一个单纯的。像我们人居住这个空间,属于三度空间。爱因斯坦发现的,还有四度空间、五度空间,现代科学家证实有十一度空间。  实在说空间是无限度数的,不只十一度,十一度就很难想象了。所谓生则决定生;去为什么实不去?空间的转变。空间转变的样子,实在讲就像我们看电视,频道的转变,看还是这个屏幕。我们这个频道看新加坡,按一个钮,那一个频道看美国,美国就现前了,美国有没有来?没有来,都在这一个画面上,很像这个意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频道而已,所以叫实不去。真的西方极乐世界现前了,娑婆世界不见了。二果圣人天法师间一往来,实在讲就是这样的境界。


四三、明三果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1、『阿那含』,此云『不来』。二果进断欲界下三品惑尽。寄居色界四禅天,不来人间,故称不来。然其心中,实无所谓来。2、因其来意已无,故能不来。是亦假名不来耳。」

  阿那含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不来」。二果再进一步,把欲界底下三品惑断尽,他就不到欲界来了,这里我们晓得了,到欲界来要有欲界的因,没有这个因,他怎么会来?三果圣人就是阿那含,他把欲界九品惑都断尽了,欲界的因没有了,所以他不到欲界来了。不到欲界到哪里?到色界,他住在色界四禅天。「寄居色界四禅,不来人间,故称不来。然其心中,实无所谓来。」他的心很清净,从来没有分别我来不来,没这个念头,他在四禅天,在那个地方修行。

   我们在佛经上,仔细去观察世尊为我们说的,三界六道凡圣同居土,非常明显的有三处。第一个是四禅,四禅一共有九天,其中有五天都是这些声闻他们修行的道场,所以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凡夫天有四天,圣人有五天,总共是有九层天。另外一个地方就是兜率,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有内院、有外院,外院是凡夫,内院是弥勒菩萨,所以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地球也是凡圣同居土,确实有菩萨、有罗汉、有缘觉,在我们这个世间住,也住在这个地球上。这一些圣者我们见不到他,他也不愿意见我们,虽然住在一起,彼此不相识;有缘的人,特别有因缘的人,偶尔会遇到。

   像诸位常常拜忏,你们拜《慈悲三昧水忏》;那个里面有个故事,迦诺迦尊者是个阿罗汉,他的道场在四川,悟达国师害了人面疮,他是皇帝的老师,国家有名的这些大夫都看遍了,没有人能把他治好。以后想起来,他在早年遇到一个人,曾经告诉他,你有急难的时候,将来你来找我,告诉他,他在四川某个地方,在一个山上,山上有两棵树,你到那个树旁边去叫他的名字,你就会找到他了。他果然找到这么个地方,真的有两棵树,迦诺迦尊者道场现出来了。尊者是阿罗汉,用慈悲三昧水给他洗疮,冤结解除,他好了。离开的时候,没走多远回头一看,没有了,一片荒山,这证明真的我们这个世间,有阿罗汉居住,我们看不到,他有他的宫殿,他有他的道场,这是《慈悲三昧水忏》里面记载的,决定不是假的。悟达国师不会打妄语,不会骗我们的。

   另外一个,我们净土宗第四代的祖师法照大师,法照大师早年在衡山南岳,河南的南岳,他出家修行,心地非常之好。有一天早斋,早晨吃粥,那个时候过堂吃饭,出家人都用钵,钵里面盛的是稀饭、粥。他们正在念供养咒,供养咒念完准备吃饭,眼睛一看那个钵,钵里面现的有相,就像电视一样,现了画面;他仔细一看,看得很清楚,看到里面有金碧辉煌大的寺庙,那个山、路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看了很久,以后没有了,这个相没有了。他吃完饭之后,就把这个事情给一些同参道友,几个比较要好的人告诉他,他看到这个相,结果有人就跟他讲,他说你所讲的这个好象是五台山,于是他就发心去朝五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他一到五台山,很熟!果然跟他看的是一模一样的,那个路他都很熟,他就循这个路去找,找到了大圣竹林寺,就是他在钵里头看到的。他就进去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有两万多人围绕着在那里听经,他这个座席大概都是这样的,前面一排人都不愿意坐,后头都坐满了,他后来的没有地方坐,就到前面来坐了,所以距离文殊菩萨就很近了。菩萨讲经完了之后,他上前请教,末法时期众生业障很重,修哪一种法门容易成就,文殊菩萨就教给他,修念佛法门。念哪一尊佛?念阿弥陀佛。文殊菩萨自己念了几声,教给他念,他就学会了。以后离开大圣竹林寺,沿途想做做记号,下一次来不要忘记,结果回头一看,荒山一片,道场没有了,这才知道,文殊菩萨真的在五台山,无缘的人见不到,他的宫殿是七宝宫殿,菩萨的宝刹。法照本来是参禅的,以后专修念佛法门,他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学的念佛的腔调,于是乎就提倡,叫五会念佛,所以人家称他叫五会法师,就是称法照,是我们净土宗四祖。

   诸位要晓得,现在我们也听到录音带有五会念佛,这一个谱子是民国初年,民国二十几年,我记不清楚了,是一位法师写的,这一位法师懂得音乐,写了一个谱,取这个五会的意思。这个乐谱,我是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在倓虚老法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里面看到的,看到有几本,已经很旧了,几十年前的东西了,我看到也很欢喜,我对音乐不太懂,但是看到很欢喜,因为我知道法照禅师这个故事,看到这五会念佛,我就把它带一本回台湾,在台湾就翻印,翻印也印得很多。以后我们台湾有一位法师-法展法师,跟我同戒,年龄比我大一点,他懂音乐,没出家之前,喜欢唱歌懂音乐,以后他在中坜圆光佛学院教书,就拿这个谱子去教他们唱。所以他们唱一段时期之后,就录了一个带子来流通。这个带子我听了一听,我感觉得不是法照禅师所传的,为什么?这个佛号念的,最要紧念的心要定,要把自己的清净心念出来,这是正确的。他那个五会念佛的声调很好听,像唱歌一样,不能教我们定心;换句话说,那就对修行没有帮助。我们要修清净心,我们要修一心不乱,那个声调没有办法达到一心不乱。但是有好处,当作音乐表演,可以接引初机,很好!接引初机很好,那就很有功德了。真正修行,不行!那个声调不行。所以真正修行,诸位一定要细心去体会,这个声调能叫我心定下来,能把我那些妄念统统念掉,那才有用处!种种念佛的音调,我们仔细去观察,哪一种适合于自己。像现在我们做了不少念佛机,念佛机里面的声调,大概是台中莲社的,李炳南老居士那个地方的念佛声调。这个声调很单纯,四个字阿弥陀佛,听久了确实心会定下来。

   这是说明凡圣同居土,我们这个世间真的有菩萨、有阿罗汉,住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凡夫不认识,凡夫也见不到。而这些圣者常常会化身在世间,与佛菩萨有缘的,可能你就遇到了,虽然遇到,你也不知道他是菩萨,他也不会告诉你,我是什么菩萨,他不会讲的,这个事情有。我有一个老师的太太,在抗战期间,我念中学的时候,我们校长的夫人,周邦道周老师的夫人,胜利以后她住在南京,在南京遇到地藏菩萨。那个时候她还不信佛,地藏菩萨到她家,跟她化香油,也不多,好象只化五斤香油,她没有给他,以后很后悔。地藏菩萨就走了,走了之后,她突然想起来;那个时候她住的院子很大,庭院很大,院子外面有大门,当中还有二门,到里面住家是第三个门,门都是关着的;所以突然想起来,这个和尚说他是九华山来的,走了以后才想起来,他怎么来的?门没有开,他突然走了,也没有人替他开门,没有看到他开门走。所以这个疑问始终她就不解,就是生平遇到这么一桩怪事情,她说真的她不是在作梦,是白天,一个出家人从九华山来的,跟她化香油。以后到台中,她学佛了,把这个事情问李老师,李老师就告诉她是地藏王菩萨,她才晓得地藏王菩萨化身来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可能就会遇到佛菩萨,只是不知道、不晓得。佛菩萨非常慈悲,常常照顾我们,我们不认识。这是这一个世间凡圣同居土。


四四、明四果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这是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哪里是阿罗汉?

    「1、『阿罗汉』,此云无生。三果于四禅天,进断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尽,便证无生法忍,不受后有。生死从此了矣,故称无生。然其心中,实并法亦无之。因其无法,则生灭心息,故曰无生。是亦假名无生耳。」

   「阿罗汉,此云无生。三果于四禅天,进断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尽。」进是进步,再往前推进,向上推进。上二界,就是色界跟无色界。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天,总共八层。每一层里面有九品烦恼,思惑,九八是七十二,这七十二品惑断尽了,色界的因没有了,无色界的因也没有了,出了三界,这样超越了三界。「便证无生法忍」,这是真的不生了,不会再到六道里面来轮回,六道里面的生死没有了。所以他真的证了无生,证无生法忍。「不受后有」,后有就是死了以后还要投胎,那就有了,阿罗汉没有了。我们很麻烦,死了还要投胎。《地藏经》上讲的,顶多七七是四十九天,又投胎去了。你要是明白这个真相,你就要晓得千万不能死,死了就不得了,那个麻烦才真大!这是真的,实实在在的。我们学佛,说实在话目的何在?不死。能做得到吗?能!念佛往生,往生不是死。有很多人误会,以为念佛人都是求死,这大错特错,这个误会太严重了。所以有很多人不敢念《弥陀经》,念《弥陀经》是送死的,这是很大的错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要知道,活着去的,没有说是死了去的。活着去的,没死!你是活的,你没有断气,你的头脑很清楚,眼睛也看得见,耳朵也听得见,嘴巴也会说话,哪里叫死人?临终的时候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福报大的,福报大就是临走的时候身体很健康,告诉旁边家亲眷属,佛来了,来接引我,我跟他走了,你看是活着走的,哪里是死的走的?福报差一等的临终生病,但是他头脑清楚,大家给他念佛、给他助念,他也跟着念佛;临走的时候,别人以为他嘴巴在动,他念佛走的,其实最后那个嘴巴在动不是念佛,他是告诉大家佛来接引他,他要走了,嘴巴在动,没有声音、没有气力,说不出来,是这样的情形。何况我们在这些年当中,我们见到的、听到的,站着走的、坐着走的,预知时至,没有病苦,很多!

   台湾这四十年当中,念佛真正往生,最保守的估计也在五百人以上,这是真正难得,这么一个小的地方,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多人往生。其中站着走的,台南将军乡的一个老太太,这是民国五十七年的事情。我是五十八年在佛光山,跟星云法师在一起,我帮助他;那是头一年的事情,就是五十七年。佛光山那个时候刚刚开山,那一块空地只有一栋建筑物,就是他那个佛学院,最早的就是一栋建筑物。佛光山的工程一年到头都没有中断,所以有长工,包给他们做的,其中就有一个是将军乡的工人。我有一天晚上,带着大概有二十几个学生,夜光很好,我们在树下赏月,在讨论课程,这个工人走到我们的圈子来了,我们也欢迎他,你来听听佛法也不错。他坐下来之后,他给我们讲佛法,我们洗耳恭听,听他讲他的邻居,老太太往生的瑞相,这个老太太一年前往生的。这个老太太不认识字,心地很好,非常慈悲,也不懂什么叫佛法,佛也拜、神也拜、土地公也拜,到处都拜,三年前她儿子娶了个媳妇,媳妇懂得一点佛法,就劝她不要去乱拜,在家里面专拜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老太太很难得,她听她媳妇的话,果然就在家里老实念佛,念了三年,预知时至;不过她没有跟家人说,在事后我们想一想,可能跟家人说家人会阻扰她,所以她不讲。那一天晚上吃晚饭,她就交代家里人,她说她要洗澡,你们先吃饭不要等我;家里的人饭开了,还是等她,等她等了很久没出来,到里面去看看,确实洗了澡,叫她没有声音。她家有个小佛堂,老太太洗完澡换了衣服,穿了海青,在小佛堂里面,手上拿着念珠,面对着佛像,站在那里,叫也不答应,仔细一看,死了,往生了!站着走的,才晓得这个老太太预知时至,不告诉家人,没有人干扰她,自自在在往生了。那个工人给我们讲了一个多钟点,劝我们要念佛,念佛往生是真的,我亲眼看到的,实在是事实,不是假的,念佛往生净土。

   十年前,在美国旧金山,这个事情是甘老居士告诉我的,是他亲戚的朋友,也是很熟的人,一个老太太。在美国老人很寂寞,美国地方大,出门没有车是决定不行的,老人在家里不会开车,就做家事,照顾家庭。这个老太太也不例外,照顾自己的儿子、媳妇,照顾孙子,在家里烧饭、洗衣服,做这些家事。每天早晨,早饭都是她烧的,这一天,她儿子、媳妇起来的时候,老太太没烧饭,就感觉得很奇怪;怎么今天老太太这么晚还没起来,就去敲她的门,门一打开,老太太盘腿坐在那个地方,叫她也不答应,再一看,往生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往生,坐着往生的。这个老太太很有趣,她床上旁边摆了有好几套的衣服,孝服,儿子的、媳妇的、孙子的,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做的,统统做好了,都摆在旁边,还有遗嘱老早写好了,摆在旁边,预知时至。这都没有人看见,大概是家人上班,小孩上学了,她在家做这些孝服,连后事她都自己准备好了,都是念佛往生的。所以这种情形,至少三个月之前就晓得哪一天走,她才有这么多的时间去做衣服,不可思议!类似这些事情,实在讲我们看到很多。

   倓虚老法师在《念佛论》后面说过,站着走的、坐着走的、预知时至、不生病的,他一生当中见到二十多个人。听别人讲的那就很多了,那这个不论,亲眼看到的二十多个人。像台北李济华居士往生,那也很不可思议。李老居士八十多岁,他大概是二个月以前就知道,知道自己哪一天走。所以星期假日出去看看朋友,见最后一次面,他也不告诉人。走的那一天,他们念佛团聚会,大家在一块念佛,念一支香跟打佛七一样,当中讲开示,请他老人家讲开示,通常开示讲半个小时,他那一天高兴了,讲了一个半小时,恳切的劝大家念佛。讲完之后,向大家告辞,我要回家去了。人家认为他八十多岁,讲一个半钟点讲累了,他要回家去了。他下了讲台,讲堂隔壁就是客厅,他在客厅沙发上一坐往生了,你看看,往生之前讲一个半钟点,音声宏亮,没有一点改变,下台说走就走了,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哪里是假的?不信,那真的叫没福!这个法门是善根福德因缘,你不相信是没福。世间是假的,一场空,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的!真的不相信,信假的,愚痴到了极处。这说明「不受后有」,真正能往生就不受后有,以后六道生死轮回再也没有了,永远把这问题解决掉了,这才叫大丈夫,这才叫英雄好汉。

  「生死从此了矣,故称无生。然其心中,实并法亦无之。因其无法,则生灭心息,故称无生。是亦假名无生耳。」事相上讲,他真的不会到三界来投胎,不会舍身受身,六道轮回的生死永远断掉了。阿罗汉不但没有这个执着,就连断上二界七十二品的烦恼念头都没有,并不以为我断七十二品思惑,他没有这个念头,连修学的法都不执着,所得的果更不会执着。由此可知,世尊建立这些名相,实在是为解说方便起见而建立的。相是假相,名是假名,因此名与相都不可以执着。举这么多例子,这是从证果的人来说,人家因为不执着才能够证得;稍稍有一点执着就不能证果。

   「2、阿罗汉一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又云应供,以一切漏尽,当受人天供养之意。」

  「阿罗汉」,有三个意思:杀贼、应供、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杀贼是杀烦恼贼。有一些人,看到佛经的这些名词术语,感到很奇怪,佛家不杀生是第一条大戒,怎么阿罗汉还杀贼?贼是比喻,贼偷窃我们的东西,我们的财物受了损失。烦恼能够障碍我们的智慧,障碍我们的德能,好象烦恼把我们的智慧德能给偷走了,把它比喻作贼,贼灭掉了之后,我们的财物就不会受损失,取这个意思,不是真的贼,是烦恼:贪、嗔、痴、慢,是讲这个。「又云应供」,应供的意思,应是应该,供是供养,应该接受天人的供养,为什么?他是福田。我们供养阿罗汉,真的种福,他是福田。所以供养他,让一切众生得福。我们读了《金刚经》就晓得,阿罗汉的福田不大,《金刚经》上所给我们讲的无上福田,得无量福德,那是超过阿罗汉太多了,我们应当要认真的来学习。这是世尊引用小乘四果,说明不分别、不执着,所得的成就。

    底下这一段,尊者为我们现身说法。他自己出来做见证,这就更亲切,更容易去体会、去了解,确确实实是要离一切相,不应该着相。我们看尊者所说的。

TOP

续 34

四五、师资证成 约当机无得证 引佛说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这是对佛尊敬的称呼。『佛说我得无诤三昧』,没有说如来说,「佛说」,这个地方就有差别,佛是指释迦牟尼佛,是从相上讲,不从性上讲。释迦牟尼佛常常称赞他,他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大众当中,夸奖须菩提尊者,他有特长。什么叫「无诤三昧」?要知道,实在说我们要学习。今天的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什么都要争,如果你不争,你就得无诤三昧,世间人不赞叹你,佛菩萨赞叹你,这个要知道。

    「1、不与物竞,一切平等。由不自是,故能无诤。」


   「不与物竞」,竞是竞争。这个地方没有说不与人竞争,说个物,物的意思比人范围要大得多。不但我们不与人争,我们不与鬼神争,我们不与天争,我们也不与大梵天王争,这个物就都包括了;如果用「人」不能包括,物的范围大。不与物竞,我们不与一切众生竞争。  「一切平等」。「由不自是,故能无诤。」凡是有争执,一定是执着自己的成见,自以为是。两个人都自以为是,这才争执,你以为是,我不自以为是,这就没事了。你争我让就争不起来。打架,两个对打才打得起来;一个打,一个让,打不起来。吵嘴也是如此,两个人对骂才很热闹,一个人骂,一个人不吭气,他就不会骂了。由此可知,打架的人、吵架的人,两个人程度一般高;一个高、一个低吵不起来,程度高的会让,吵不起来,这个要学,学会了你一生都很幸福。你要是跟人家吵架,自己要生惭愧心,「我跟他一样的」,不一样怎么吵得起来!我们小时候念书,现在学校跟从前教育不一样,现在民主自由,老师对学生很客气。我那个时候念书,老师很尊严,学生犯过失,体罚、打手心、罚跪,两个同学吵架,两个人统统罚跪。我们做学生的,心很不服气,明明知道这个同学有理,那个同学没有理,为什么两个人一起罚跪。到以后学佛才明白,两个一样的,罚得对,一点没错;如果一个真的好,好的会让,不会闹事,吵不起来,一定是一样的,两个都罚绝对正确,才晓得老师没做错,我们想错了,我们有偏见,老师做的是对的。「由不自是」这一句话很有道理,不要自己以为是,不要自己以为很能干,不要自己以为很聪明,都是招惹是非,都是招惹麻烦。现在社会所讲,你保持一个低姿势,好!不要跟人相争。尤其是学佛,从哪里学起,「与人无争,于世无求」。无争无求,一切就放下了,一切就不执着了,念佛往生没有障碍。念佛不能往生,就是因为你还有争,你还有求,有争有求吃亏的是自己,亏吃大了!不能往生,还继续不断的搞六道轮回,你说这个麻烦大不大?这个亏吃大了,所以先要学无诤。须菩提尊者于一切人事物都不争,世尊赞叹他、标榜他,就是教我们学他,用意在此地。

    「2、『无诤』,则不恼他。意在守护他心,令不生恼。修此三昧,岂非大慈。」


    这是大慈大悲,就是不要让别人生烦恼。假如那个人见到我就讨厌,怎么办?我们看到他来了,赶快躲开。这是修什么?修大慈悲,不是怕他,是不让他生烦恼,这是菩萨行,真正学佛就要从这些地方学起,从这个地方下手。

    「3、『三昧』,此云正受,亦曰正定。不受诸受(苦、乐、忧、喜、舍),名正受。一切不受,则不为一切所动,是为正定。」


   「三昧,此云正受。」三昧是梵语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亦曰正定」,也翻作正定,三昧也可以当作定讲。「不受诸受」,我们凡夫有受,受就是有享受,你享受的是些什么?你所有一切享受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五种:「苦、乐、忧、喜、舍」,身之享受是苦乐,心的享受是忧喜,我们讲精神的享受,物质的享受。物质享受里有苦乐,精神享受里有忧喜;苦乐忧喜都没有的时候,叫舍受,这是统统都没有,很平淡的,这叫舍受。舍受好,时间很短,不长。舍受要是长了,那就是定,就叫三昧。它不长久,它是短暂的,一会儿烦恼又起来了。不受这五种受,这才叫正受。「一切不受,则不为一切所动,是为正定。」因为不受,当然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换句话说,不会被外境干扰。心就是定的,心是清净的,这叫做正定。

    「4、然此三昧之所以成者,则由于人、我、是、非之相皆空耳。」


   他为什么能得到无诤三昧?事相断了,所以能够忍世间人不能忍的,世间人没法子忍的,他能忍。世间人何以无法忍?因为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你就没法子。佛菩萨、阿罗汉为什么能忍?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骂他,他绝对不会答复你。为什么?他「无我」,你骂谁,你骂了半天,他「无我」,他没接受。我们被人家一骂,我们马上就生气了,为什么?他这一骂,我马上就受过来,就接受了,很快就接受过来,这一接受过来他就有反应。阿罗汉无我相,他这一骂都落空,没人受他的。细细想这个道理,如果从今之后,再有人骂你,你马上就生气了,你去想想,怎么我就接受了?接受应当受好的,不好的不要接受,要明了。真有功夫的人,好的赞叹、恭维也不接受,心在境界里保持清净如如不动,才叫高段的功夫,这是应当要学的。真正的事实的真相,人家四相都空了,四相都不执着了。

    「5、虽得无诤三昧,而不存有所得心。是自忘其在定矣,此为离三昧障。乃真得无诤、真得三昧。故称『第一离欲阿罗汉』。」


   这里面有两句话很重要,「自忘其在定」,这个定是很深的禅定,像世尊在《楞严经》上讲的九次第定,阿罗汉所证的九次第定。忘其在定,他不像四禅天他们所得的禅定、四空天所得的禅定,因为他执着我得初禅了,他就生初禅天,我得二禅了,他就生二禅天;尊者已经得第九定了,他没有说他得定,他还在人间,跟我们大家混在一起,他真的得定了,并没有执着在定上。由此可知,世间禅定-四禅八定,四相没破,我得定了,有我相,我相的对面是人相,人相的对面是众生相,众生相相续不断是寿者相,寿者相是讲时间,相续不断。四相具足,所以他出不了三界,不能得圣果,就是因为他执着有四相;虽然得第八定,还比不上一个须陀洹,道理在此地,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所修的法门,认真修学,心里干净,不以为然,不以为我修得怎么样了,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是着相了。即使证果,也要像这些圣人摆的这个例子,他自己并没有说他证果。我们说他证果,他自己绝对没有这个念头;我证果了,我得什么法了,没这个念头,一有这个念头四相具足;这叫「离三昧障」。由此可知,世间的四禅八定都有障,他住在这个定里头,那就叫障。他把这个法也空掉了,果也空掉了,障没有了,这叫「真得无诤三昧」。世尊赞叹他,称为「第一离欲阿罗汉」。

    「6、不但于一切人中最为第一,即以阿罗汉之离欲言,亦称第一也。」


人中离欲第一,就是「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第一,就在阿罗汉同学当中,他的功夫也比别人高,也算是第一。

    请看《金刚经讲义节要》卷三,经本第六十页。



四六、陈离相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尊者也是一个证果之人。前面说过,小乘四果虽证圣果,心中也是若无其事,当然须菩提也不例外。不过,须菩提常常被世尊赞叹,他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他在此地说,他从来也没有这个念头,他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四七、释所以 反显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这是从反面说,如果须菩提有这个念头,「我证阿罗汉果了,我是四果阿罗汉」。世尊常常又赞叹他是离欲阿罗汉,要有这个念头,世尊就不会对他赞叹,不会说他是一个喜欢阿兰那行者。这里面这些名相术语,我们在批注里面看。

    「1、『阿罗汉道』,即谓离欲。『阿兰那』,此云寂静,亦云无事(心无事相)。相尽于外,心息于内,内外俱寂,无时不静也,即无诤三昧之别名。」


   「阿罗汉道,即谓离欲。」这个欲就是世间的七情五欲,也就是三界见思烦恼断尽了,这才证阿罗汉。「阿兰那,此云寂静」,就是非常安静。「阿」当作无的意思,如果照字面上来翻译,这都是梵语音译的,阿翻作无,「兰那」翻作热闹的场所;就是不热闹,没有热闹,很安静的地方。它是寂静,所以也叫「无事」。「心无事相」,这是从更深的意思去说;字面上、表面上的意思,就是没有这些嘈杂的,环境非常幽静,我们现在说听不到杂音,这地方就叫做阿兰那。佛法以这些名相往深处去体会。心无事相,这是从大乘上说,如果小乘,完全在事相上讲。大乘,阿兰那就不一定是事相上,很繁华、很热闹的场所,大乘人心清净,不为境界所动,不为境界所染,那是住真正的阿兰那。大小乘的说法不一样,这个意思完全取大乘境界。

   「相尽于外」,外面六尘境界相,不但不执着了,连分别的心都没有,这才叫尽,尽是分别、执着的心没有了,完全没有了。「心息于内」,心是定的。这两句话就是《金刚经》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相尽于外,不取于相;心息于内,如如不动。「内外俱寂」,无论是什么样的热闹场面,他都是清净。别人看到很繁华、很热闹,而一个修定的人,他在这个境界里是清净的。我们在《华严经》看到这些法身大士们,他们修禅定,都是在闹市修行。我们凡夫看不出,看到这些人,在热闹场合当中,他也来玩玩,不知道他在那里修定。那种境界他不起心、不动念,他是修定。「无时不静也,即无诤三昧之别名。」这是须菩提尊者所得的。

    「2、『乐阿兰那行』,谓心之与行,契合无间,即证得之意。」


   「乐」这个字念多音字,不念ㄌㄜ‵,乐是当快乐讲,念ㄧㄠ‵,念去声,乐是爱好、喜欢的意思。这就是他非常喜欢安静,非常喜欢寂静。「谓心之与行,契合无间,即证得之意。」这一句在这个地方意思取证果,他契入这个境界,入了寂静的境界。凡夫跟他们比较,就显示出很大的不同,这些地方我们要知道,更要学习,学习才是真正的修行。

    「3、凡夫所以起念无他,未能忘情于能得、所得耳。能得是我相,所得是人相,能所不一是众生相,执持不断是寿者相。作一得念,则四相具足。」


   「凡夫所以起念无他,未能忘情于能得、所得。」这是凡夫跟他们不一样的,不但是四果能得、所得没有了,初果须陀洹就没有这个念头,何况四果罗汉?凡夫得失心很重,坚固的执着。得一定有能得、有所得,有能所。「能得是我相」,以为我得到了,他坚固执着有个我,我得到了。所得的也用一个字做代表,叫「人相」,也就是我的对面,我所得到的,这个人相不一定是人。我们得到钱、得到物、得到什么,都用这个字来做代表,代表你所得到的,这是「人相」。能得、所得不一样,能得的心不一样,种种心,诸位要细细去体会,你能够发现,所得的物当然更不一样、更不相同,这就叫做「众生相」。「执持不断是寿者相」,这个能得所得的念头,它不会断,坚固的执着,相续不断,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时间。这里头有时间,时间就是说之为「寿者相」。《金刚经》这四相,倒很像现代科学家所讲的四度空间。四度空间里有时间,时间加在里面就变成四度空间,很有这个味道。

   「作一得念,则四相具足。」有得的这个念头,再轻微的念头,四相就具足。四相若具足,不但不是菩萨,小乘四果也不是,诸位一定要知道。从前我们读《金刚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他不是菩萨,那是不是阿罗汉、是不是须陀洹?现在我们明白了,连须陀洹也不是,何况是菩萨?你才晓得凡圣差别在哪里,凡夫着相,圣人不着相,四相都没有了。这是凡夫比不上他们的地方。要是论福报,不要说须陀洹,连四果罗汉,我们在相上看,而不从性上看,性上看是另当别论,从法相上看,天王,忉利天王、大梵天王,那个福报之大,好象他们没法子能比。如果论福德性,当然他是圣人,他四相都离,他的福德实在讲是无量福德,不是大梵天王能够跟他相比的,大梵天王所得到的是福德相,不是福德性。这些圣者他们所证得的是福德性,所以福德实际上讲不可思量,这是真实的。

    「4、布施者若存有所施,最易志得意满。故发大心、行大行者,万不可住相也。」

   「布施者若存有所施,最易志得意满。」这是世间人许多都有这个心态,布施做得很多了,功德做得很多了,那个身体都轻了,轻飘飘的,这是得意忘形;自以为修了很多福,自以为做了很多好事,实际上他是修了福,是做了好事,完全着了相。我们知道他的福报并不很大,他所得的福是很有限的,与他所修的是成正比例。佛在这部经就是教给我们行于布施应当不执着,不执着,你所得的福就大了。为什么?不执着,你所修的变成福德性,性是无量无边,包含虚空法界,所以那个福报非常非常的大,真正不可思议。

   「故发大心,行大行者」,这些意思都要记住,什么叫做发大心?不可以忘掉。前面所说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叫大心。什么叫行大行?空有两边不着,行于布施,这叫大行。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是修这个行门,所以这个行门称之为大行。前面已经说得很多,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在日常生活当中两边不住,就是大行。「万不可住相」,一住相就不是佛法,这个诸位要知道。一住相,你所修的是世间的有漏福报,不是佛法。


四八、正明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这一段的意思很深,不能够轻易看过,要细心去体会,解释虽然不多,但是很重要。

    「1、必得而无其所得,乃为真得。若有所得,便为非得。」


   「必得而无其所得」,必是必须,非常肯定的语气,一丝毫犹豫、怀疑都没有,必定要这样,要得而无所得,「乃为真得」。「若有所得,便为非得。」你有所得,你一样也没得到,这话大家听了懂不懂?没有得才叫得到;得到了,还没有得到,这是什么话!这话叫我们听起来迷迷糊糊,简直颠倒。如果前面你要都听懂,你就会点头,你就认为这话说的是正确的、是对的。为什么说有所得了,你就什么都得不到?实在讲,这些道理都在《金刚经》的后面,我们现在还没念到。能得的是一个观念,能得的是心,心里有这个念头「我能得」,我们就说它是心,《金刚经》后面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拿什么能得?所得的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所得的也不可得,能所皆空,你到哪里去得?佛给你讲真话,你反而不明了;说假话骗你,你还挺相信的,你不是迷惑颠倒吗?为什么说「得而无其得」,那就是真得?真的是性,真如本性,本性里面本来具足万法。真如本性本来能生万法,你要是见了性,你真的就得到,你一样都不缺乏。我们读《普门品》,看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在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哪个地方有众生心里想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立刻就现身去帮助他。应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现什么身,应当给他说什么法门,菩萨就给他宣说什么法门。我们听到了,这叫神通广大,这个广大的神通,就是他所得的。他怎么得的?得无所得而得的。我们今天样样执着,以为有能得,以为有所得,这个能力是一样也没有。我们的病就在此地,就是坚固执着有一个能所。这一条从果上讲的,你真正明白,才会把得的念头放下,这才能够入圣人之流。底下一条讲因。

    「2、必行而无其所行,乃为正行。若有所行,便为非行。」

   行是行菩萨道。如果你所行的,你执着有所行,就不是菩萨道,不是菩萨行。《般若经》上讲的菩萨行门六条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萨所行总不外这六条。如果你自己觉得我修布施,我持戒,我修忍辱,你就是有所行,这不是菩萨行。不是菩萨行是什么行?善行,世法里面的善行。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都是世间善行。世间善行,将来得三善道的果报,那不是菩萨。所以必须要行无所行。要不要行?要行,六度都要行。前面跟诸位说了,认真努力去修六度,不着空;虽行,若无其事,心里头无其所行,若无其事。不但没有执着,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这叫做菩萨行。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菩萨行跟我们一般善行,到底差别在哪里?如果论事相上来讲,可以说毫无差别,差别在用心。菩萨的心是清净的,凡夫的心不清净,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我们想到这个地方,真的好难!我们修一点点小布施念念不忘,唯恐忘记,还要把名字刻上。道场里面,建道场,建一根柱子,他出了多少钱,上头都要刻他一个名字,唯恐忘掉了。着相,着得多深!印一本书,后头也要把名字印上,某某人印的,我送的,这功德很大。果然有这个心,有这个念头,那就错了,你所做的是人天的小善。如果没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念头,可不可以在上面刻几个名字、题个名字?也可以,只要不着相就行。不着相为什么还要有个名字?接引众生,这好事情,希望别人看到这个好事,他能够跟着一起来做,这是菩萨的大悲心。如果他自己真的,那个名字是唯恐自己这个功德会丢掉了,将来没有人承认,那就坏了,那就错了,那你就完全是着相。这个诸位要知道。所以你想想看,凡夫印一本经,后头有一个名字,菩萨也可以印一个名字,但他不着相,我们着相。我们的用意,唯恐人家不知道我们做了好事,菩萨是希望别人跟进,他是这个意思,用心完全不相同。他的心是清净的,我们的心是染污的,理事都要搞清楚,然后知道我们应当如何来学习;换句话说,如何去过佛菩萨的生活。我们学这个经的目的,无非在此。希望我们改变凡夫的生活方式,去过佛菩萨的日子,这才叫没有白学,学了才真正得受用。

    「3、云何无其所得,无其所行,不作是念也。不取不住,无住始有入处。」


   「云何无其所得,无其所行」,现在我们晓得了,无其所得,无其所行,才是菩萨行。要怎样才能做到?「不作念是也。不取不住,无住始有入处。」无住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就是佛与大菩萨的行持。这教给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无其所得,无其所行,只要我们不作念,没有这个念头;说得明白一点,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执着,不取相不住相就行,这样佛在《金刚经》上教给我们,无住的宗旨我们才能够得到,入处就是得到。得要得无其所得,就是你真正得到。

    须菩提尊者在这一段为我们现身说法,前面说四果是泛指,并没有指定哪一个人,这是一般小乘四果。这一段是说他自己,他自己挺身出来,为我们做证明,确确实实是不住相、不取相。我们看底下一段经文。世尊很慈悲,佛也来为我们作证。



四九、约往因无得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释迦牟尼佛听了须菩提尊者,在大会上为我们作证,离欲阿罗汉,他也不执着他得离欲阿罗汉。世尊在此地问他,问如来在因地上的修行,修菩萨行,也不着相。过去佛在燃灯佛所。我们看小注可以看出来。他的答复是: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这是实实在在,确实是无所得。菩萨从初信位,一直到等觉位五十一个位次,位位都是实无所得。他要真的有所得,诸位想想四相具足,已经掉到凡夫这来了,哪里是圣人?这就说明,实无所得这个境界有浅深不同,十信位、十住位浅,十地、等觉深;无论浅深,皆无所得。这个理是平等的、是相同的。

    「1、此世尊往昔行菩萨道,初证八地时之事。望佛果则为因地,望初学人则为果地。」
   「此世尊往昔行菩萨道」,这段经文所说的,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候的故事,从前他修行的事情。「初证八地时之事」,世尊在行菩萨道的时候,遇到燃灯佛,那时候他刚刚证得八地菩萨位。八地菩萨地位很高,但是跟佛一比,佛是果位,他还是因位,他还没有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他还是在因位。「望初学人则为果地」,八地以前的人看他,他是果位,他所得的果报很高。

    「2、八地证无生法忍。无生法,即是真如实相。忍是通达无碍不退之意。即理智相冥,忍可印持也。」

   这地方给诸位介绍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在佛法里会常常见到的,「无生法忍」。净宗回向偈里也有,也常念到。什么叫做无生法忍?《仁王经》上告诉我们,证无生法忍,在菩萨位上三个阶段:七地、八地、九地,这三个位次菩萨所证的叫无生法忍。七地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取其中,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忍。「法」是一切法,不但是出世间法,也包括所有的世间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这个意思当中。「无生」是不生,所有一切法都不生。法既然不生,当然就不灭,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你能够把它证明、证实,你就得无生法忍。我们看一切法有生灭,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都是有生有灭。你哪一天能够看到,所有一切法都不生不灭,那就恭喜你,你证得八地菩萨;实在是七地就证得,七地菩萨就证得。如果还看一切法有生灭,纵然是菩萨,也没有到七地,也不是大菩萨,是小菩萨,这是狭义的说法。如果广义的说,也就是说把标准放宽一点,不要限制的那么严,七、八、九地很严格。如果放宽来讲,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圆初住菩萨,我们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也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但是没有八地菩萨见得那么清楚、究竟。这是不如八地,他真的是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这是广义说,范围放宽一点,圆初住就证得。这一个境界就是实相。实相是事实真相,《华严》、《法华》、《楞严》都讲这个事实。诸位要在这些大经大论,不仅是要有相当的基础,依据大经大论有相当修持的功夫,你对这桩事情,纵然没有证得,在理论上你会同意,确确实实是讲得通。一切法从来就没有生,这是真如实相。

   「忍」,这个字有同意的意思。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我点点头同意。为什么同意?你见到了,确实是不生不灭,佛没讲假话,所以它有认可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是通达无碍不退之意」,他对这个事情通达明了。退是退失你承认的这个念头,也就是我现在是同意,再过一个时候,想想不对,我就不能同意,那就叫退心;这个不退。不退的原因,他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他能够不退转。「即理智相冥」,理是所证,智是能证。理是实相之理,智是实相之智。冥就是合一,理智是一不是二,这就是证。到这个时候才真正彻底觉悟,佛法是不二法,不二法就是一法。《华严经》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就是万法,无量无边之法是一法。实在说,《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八个字很不容易体会,但是要入无生法忍就懂得了,那就真的明白。「忍可印持」,忍可是同意,印是印证、证明,持是保持,不退的意思。对于佛这个说法,永远的承认,不会有所改变。

    「3、于法之法,藕益大师约无生法忍说,极是。」

   「于法之法」,这段经文末后佛问的,佛在燃灯佛所,八地菩萨的时候,于法有所得否?他证到八地的果位,八地得什么?得无生法忍。是不是真有一个无生法忍,菩萨得到了?「藕益大师约无生法忍说,极是。」藕益大师有《金刚经》的批注,他批注里面说,于法这个法就是指无生法忍。这个讲法很有道理,为什么?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忍。世尊在燃灯佛所时,他是八地菩萨,他所得的法是无生法忍,这个说的是很有道理。

    「4、闻法住相,则心中生灭未息,何能便证无生。若有一所得之无生法在,仍然是生灭心。尚能谓证无生法乎。故知虽得无生,而于此法,实无其所得也。」


   「闻法住相,则心中生灭未息,何能便证无生。」闻法这两个字的范围非常广大,我们不能把它局限在听经,我们今天范围很小,闻法大概就是听经。实际上,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用这个闻字代表,像《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用这个字来作代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叫闻,它的含义非常深广。「闻法住相」,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就着相了,你就分别、你就执着,分别、执着是生灭法,是生灭心,你的心中「生灭未息」,你用的是生灭心。八地菩萨证的是无生,生灭心怎么能证无生?这不可能证的。无生要用什么心?无生灭的心,你就证到无生灭的法。我们今天因为用生灭心,我们也证了,证的是生灭法,所有一切法都生灭。你们想想看,佛给我们讲的根本原理,「相随心转」,心有生灭,相就有生灭;心没有生灭,相就没有生灭。有生灭是假的,没有生灭是真的;有生灭是无常,无生灭是真常。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苦口婆心,千言万语,教我们什么?教我们用不生灭心,不生灭是真心,生灭是妄心、假心。你用真心,你就见诸法实相;你用妄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这么回事情,这是讲到根本处。生灭心要怎样把它降伏?《金刚经》不就讲这个事情?「云何降伏其心?」那个心就是生灭心。「应云何住?」我们怎样住到不生灭心?这一部经就是说这两个根本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修行就很容易,不是难事,任何一个法门都不难。所以这个经上讲的是根本的问题。

「若有一所得之无生法在,仍然是生灭心。尚能谓证无生法乎。」我们把无生法忍这个意思,从经典上、从古大德的批注上,我们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无生法忍我懂了,懂了也没有用,为什么?你还是用的生灭心。换句话说,无生法忍的境界与你还是毫不相干,必须要实无所得才行。「故知虽得无生,而于此法,实无其所得也。」八地菩萨证得无生法忍,他心地清净,决定不会有个念头,「我今天证无生法忍」,不会有这个念头,不会有这样的分别执着,他是真的得了。这个精义,精华的意思,精彩的意思,还在经的后面,都会读到,都会讲到。

    「5、菩萨住相,便不能成佛。发心修大乘者,若其住相,岂能成菩萨,又岂是菩萨行。」

   这是很肯定的为我们说出来了,不能着相,着相就错了,着相就不是菩萨。着相之行,决定不是菩萨行。我们同修当中有一些受了菩萨戒,受了菩萨戒就当菩萨,他的日常生活就是菩萨行,菩萨要念念《金刚经》,《金刚经》是菩萨的镜子,照一照像不像菩萨?自己去照,自己去对一对像不像菩萨?我们起心动念、一切行为着不着相?不着相,有人就沦于消极,什么都不愿意做,那也不是菩萨。菩萨大慈大悲,比任何一个人行为都来得积极;行于布施,一天做到晚,从来没有休息过。真正像前面所讲净念相继,他从来没有中断,所以菩萨不是消极的。罗汉有消极的,菩萨没有消极的。积极又要不着相,不分别、不执着,那才是菩萨。

    「6、云何心能不生,必当无住于相。故无住,正是无生之唯一入手方法。」


   「云何心能不生」,这个心是指念头,怎样叫我们念头不生?「必当无住于相」。无住于相这一句话,实在说就是我们把一切相放下,你的心就会定了。念佛堂指导大众的法师,常常念着警策大众,「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身心世界统统放下,这就是不住于相。世界是我们的环境,依报;身体是我们的正报。身跟世界放下,色尘放下了,还有一个心,心里面妄想、分别、执着也要放下,身心世界统统放下。外面境界是色相、色尘,心里面的思想、想象是法尘。色、声、香、味、触、法全都放下,我们的心定了,心清净了,再不会有念头生,不会有念头灭,所以说「必当无住于相」,这个很重要。心里还念着一个,那你还是有一个相。「故无住,正是无生之唯一入手方法。」唯一是没有第二个,只有这个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无论是哪一个行门,都是要统统放下,才能够证得无生法忍。这些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去做太难太难。我很想放下,那个很想就是妄念,你想想看,这个妄念能不能断妄念?断不了妄念。很想也不行,也无可奈何。我们实在是很幸运,幸亏遇到阿弥陀佛,念头一转,专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念到西方极乐世界,古德常讲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开悟就是悟无生法忍。见到阿弥陀佛,证无生法忍,一切放下就不难了;没有见到阿弥陀佛之前,很难很难。这就说明为什么自古至今许多修般若的人,到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在前面小注上面看到,包括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在中国像智者、永明,都是修般若,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这些大菩萨真了不起,通宗通教。你说禅,他大彻大悟;教,他大开圆解;密,他三密相应,为什么还要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细细去想想,念佛求生净土是一个究竟法,是一个大圆满法,他要是舍弃这个法门,纵然他得无生法忍,再要修到佛的果位,要费很长的时间,要经历许许多多的难关。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所希求的立刻就得到。这是说明西方世界的殊胜之处。

TOP

续 35

五十、约因详显 约因心正显 先明严土不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我们每天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佛在此地问须菩提,菩萨是不是庄严佛净土?当然庄严。究竟怎么庄严?这个地方要详细告诉我们。我们明白、懂得了,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我们也真正庄严佛净土,这是非常难得的。

    「1、菩萨修因时,六度万行,一一功行,回向净土。所谓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也。」

   前面一再告诉我们要离相,回向是一个离相的善巧方便,也就是说,是一个很好的巧妙方法。因为我们都着相,我们修的功德都着相,佛教我们回向,所修的功德我都不要,统统送给大家;离相、不着相,回向是这个意思。大经上佛说过,教给我们回向三处。第一是「回向菩提」,也就是我们学佛什么都不求,只求智慧。般若就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智慧是究竟圆满,不但我们现前生活上的问题,它能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它能解决;证无生法忍,它能解决;成圆满佛果,它也能解决。佛教给我们求这个,不可以求别的。因此,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智慧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二十二年。三种回向里面,教给我们回向菩提,有道理。

   第二是「回向众生」。因为你修的里面有福有慧,慧是自己要求的,福给众生去享,这个好!福不要自己享,人一享福就会享得迷惑颠倒,福报就像酒一样,一享是如醉如痴,麻烦就大了。佛菩萨、阿罗汉,经上讲的,他们有无量福德,他为什么不享?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天天到外面托钵,他为什么不享福?佛的福报天法师间没有能跟他相比的,他天天还托钵。这是把回向众生做给我们看,他说的话不是假话,没有骗我们。佛是确实把这个福报给我们一切众生共享,分给我们享。这当中最深的意思,示范给我们看。物质的享受,决定不是一个好事情。物欲,这里头能叫你产生欲望,能够把你的贪嗔痴勾引出来,这个物质欲望在外面诱huo,把你里面的贪嗔痴勾出来,那个事情就麻烦了,决定叫你堕落,这是很可怕的一桩事情。

   释迦牟尼佛在世,从来没有建一个道场。我们看看《大藏经》,看看原始的佛教,世尊的生活方式,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部经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的,这个道场不是佛的,是给孤独长者的。佛到这个地方来,供养佛,请佛住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给佛、佛的弟子们使用,产权是给孤独长者的,给孤独长者没有把这个地方送给释迦牟尼佛,没有!你们诸位想想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出家了,如果再送他一个家,他不又回家了吗?大错特错了,他就回家去了,他又有了一个家,哪有这种道理?这个我们要晓得。佛教传到中国来,我们国家建了不少道场,你看到有很多古寺院,匾额上题敕建,就是国家建的。也有少数是地方上长者他们建的,他们在地方上有声望、有财富、有地位,感佛之恩,建的道场,礼请法师到这边来住持弘法利生。等于说好象他们建学校,他们是董事会管理这个地方,请法师就是聘请教员,聘请一个校长到这个地方来办学,产权是他们的。从前出家人很好,对寺庙的一些杂务事情不管的,所有权的人你们来管,哪个地方破损了,你们去修理,出家人不操这个心。一直到晚近,佛教变质了,出家人有道场、有家了,是出了一个小家,入了一个大家。

   说实在话,最近大概有四个人找我想出家,我都拒绝了。为什么?我不害你,你在家修行好修行,因为你那个家小,你出家这个大家不好修行,人众太多相处很困难,烦恼很多,意见很多,这个要知道。你仔细观察,我们这个时代,在家人修行成就比出家人高,在家修行的人,成就的人数比出家人多。黄念祖居士过去讲经说了一个笑话,实际上是真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大众在一起聚会,排班,排这个座位,出家比丘排第一,比丘尼排第二,在家的优婆塞排第三,优婆夷排第四,在家女众是最后,排第四。现在这个时代颠倒了,在家女众排第一,你看看道场在家女众最多,在家男众排第二,出家女众排第三,出家男众排最后,末法整个颠倒了,他说这个实在讲不是笑话,这真的是事实。论发心、论修行、论成就,也是这四个顺序。这个事实我们不可以不知道,如果大家真的明白,真的搞清楚,你就不会想出家,你就老老实实在家念佛修行,一定有成就。出家相当不容易,出家要吃人不能吃的苦头,要忍人不能忍的那些境界,不是很容易事情。

   如果论弘法利生,在家不输给出家,我们这个道场居士林,这在家的。居士林我看看他们董事会里面董事,没有出家人,都是在家人,从他们林长到理事,都是在家人。在家人做佛教事业弘法利生,成就相当辉煌,我们在许许多多地区、国家都曾经看到。在台湾,像过去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现在的加拿大冯公夏老居士;在泰国,都有很了不起的在家的大德、在家的菩萨主持佛法。所以不要误会,认为修行一定要出家,出家才能成就,这个观念是错误。也有人问:你既然这样说法,你为什么要出家?我就跟他讲,我没有出家,我没有家,没有家出什么家?我没有家,在台湾我一个人,没有家。我很喜欢这个衣服,穿起来很舒服、很自在。这是讲到回向,回向众生,这个道理非常之深,非常之广。

    第三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真如本性,我们要证的。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这三处。回向实际就是明心见性,其它我都不要,我们所求的,明心见性而已,那就对了。这样子,你身心世界自然就放下了。

    「2、须知庄严佛净土,净字最要紧。土云何净,由心净耳。既须心净,所以庄严不能着相。若心取相,便不清净矣。」

   这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们天天在念庄严佛净土,有没有一次庄严过?可能念了一生,从来没有一次相应过,真的很冤枉!为什么不相应?根本没有把这个意思搞清楚,还以为真的天天在做庄严佛净土的事情,哪里知道从来没有做过一次。今天我们晓得了,要用清净心,「心净则土净」,心里还着相,你什么庄严?嘴皮上的庄严,实际上与庄严根本不相干。这才晓得清净心是如何的重要,清净心是真心。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在这里面去修,修什么?修清净心。怎样修清净心?修不着相,不着相心就清净,不着相才真正庄严佛净土;庄严佛净土几个字不要念,真的庄严了。我们天天念也没庄严过,人家不念就庄严了,我们天天念,没法子庄严,与庄严都不相干。

    「3、『庄严佛土』,应不取着、不断灭。『则非』,明其不取着相。『是名』,明其非断灭相。」


   「庄严佛土,应不取着、不断灭。」因为两边要离,空有不着,所以经文上有「则非」,有「是名」。「则非,明其不取着相。」行而无其所行,得而无其所得,这是不取着相。「是名,明其非断灭相。」他是真的在行,真的在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真修!真干!时时刻刻没有间断的在做。这六大纲领,六个原则,无论在任何一桩事情,每一桩事情都具足这六个纲领。就像世尊前面所示现的穿衣,穿衣里面,这六个纲领具足。吃饭,吃饭的时候,这六个纲领也具足。所以人家穿衣是修六波罗蜜,吃饭也是修六波罗蜜。迎宾送客,家里有客人来接待,客人走了送客,统统都是六波罗蜜。我们不能不知道,那个生活叫菩萨行,菩萨的生活。我们在生活中,分别、执着、起心动念,就是六道凡夫的生活,虽然生生世世修福,依旧不能出离六道轮回,原因在此地。今天我们把原因找到了、明白了,只要把这个原因消除,我们就出离三界,永脱轮回。所以不住相,也不能断灭相,不断灭相就是做,认真去做;虽然做,心中若无其事,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样做与《金刚经》的修学宗旨就相应,也就是无住生心。

    「4、性必现相,性相从来不离。相从性生,仍应会归于性也。」


   为什么不可以断灭相?「性必现相」,性是体,体一定起作用,起作用就现相。「性相从来不离」,我们凡夫见不到,见不到就是因为我们迷了,我们执着了;如果不分别、不执着,你就觉悟,悟了你就见到真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不二,性相一如。《金刚经》最后讲到如,「如来者,诸法如义」。一切经一开端,如是我闻,「如」就是一如的意思,万法一如,性相一如,确实是一不是二。我们见不到,是因为迷,是因为执着,亏吃在这个上面。「相从性生,仍应会归于性。」因为它本来就是性,我们硬要把它看作相,把它从性上拉出来,这是错误的。

    「5、则非、是名两句,即开念佛法要也。『则非』,明自性清净,本无有念。『是名』,明妄念繁兴,必须执持名号以除妄念。」


   「则非、是名两句」《金刚经》上这个句子用得很多。「即开念佛法要也」,江味农居士一生四十多年的时间,用在《金刚经》上,可以说他是《金刚经》的专家,是《金刚经》的权威,但是他在行门上所取的是念佛求生净土。这个说法是他的发明,古人没有这个讲法,他说得很有道理。「则非,明自性清净,本无有念。」《金刚经》上这两个字,是从性上讲的。凡是讲「则非」,都是从性上讲的;凡是讲「是名」,都是从相上讲的。明白这个意思,看《金刚经》就能看出味道了。清净性中没有念,哪里会有念?念叫妄念,本无妄念,本来无念。「是名」,这从相上讲,「明妄念繁兴」,繁是繁多、繁杂,兴是起来。无量无边的杂念起来了,这是妄念。「必须执持名号以除妄念」,须菩提尊者问的,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意思是怎样降伏这些妄念?净土宗的方法,实在讲比《金刚经》简单,《金刚经》讲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抓不到要领,还是没有法子下手。净宗,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就解决了。应云何住?南无阿弥陀佛,心住在阿弥陀佛上就行了。一句阿弥陀佛,把《金刚经》就解答完了,问题就解决了,你才晓得净宗不可思议。般若要是离开净土,决定得不到究竟,就跟《华严》一样,《华严》到最后,要不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不能圆满。所以净宗是真正的大圆满,真正是究竟的境界,究竟的果位。必须,这两个字非常肯定,一定要用执持名号,用这个方法把妄想念掉。宗门里头有说,禅宗里面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禅宗用的方法是观照,用这个方法,观照是觉。净宗用念佛的方法,不怕念起,念头起来不怕,一起来马上就提起佛号,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个念头转过来。不管这个念头是什么念头,善念也好,恶念也好,只要念头一起,第二个念头就换成阿弥陀佛,这叫做功夫,这叫做念佛,真正念佛人是这个念法,要转得快,不要叫妄念继续发展,不可以叫妄念继续,要让佛号继续,这就对了。明白这个意思,就可以说这一部《金刚经》句句都是念佛法门。诸位从这个理上仔细去观察,你能够体会到古人所讲的,般若跟净土有密切关系,它密切到什么程度,究竟是什么密切关系,你就都明了了。

    「6、念佛必应念至无念而念,妄尽情空,一心清净,是谓一心不乱。心净即佛土净矣。」


   「念佛必应念至无念而念」,这跟般若就相应,完全相应,要念到无念而念。「妄尽情空」,妄是妄念,妄念没有了;情是情执,也没有了。「一心清净」,一心清净就是净宗讲的「一心不乱」。心清净,佛土就清净。诸位一定要晓得,往生是这样往生的,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虽念佛不能往生,这个不可以不晓得,特别是念佛求生净土。几时你念到心清净,往生就得到了;有人念一辈子佛,心不清净,他不能往生。有人在临终的时候,一念十念心清净,他就往生了。有些人听到这个说法,心里很不平,太不公平,那个人念了几十年不能往生,他才念几句怎么就往生?很不服气。他不晓得这个道理,往生是要心清净,一念相应一念生,一念佛号心是真的清净,那一念就生,念念清净就念念生。我们往生那个关键的时刻,就是临终最后那一口气,那一口气,那一句阿弥陀佛,心果然清净,没有牵挂、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决定往生。

   《饬终津梁》里面说,《饬终津梁》文字比较深一点,以后有人改写,写得很浅,叫《饬终须知》,教给我们人在临终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让他往生。念了一辈子佛,临终要是遇到善知识帮助他,往生不成问题。最怕的遇不到善知识,家亲眷属在旁边,这个也舍不得,那个又舍不得,这个又一把眼泪,那个一把鼻涕,完了,他还能往生吗?他心就不清净,那就坏了。自己修学的功夫不到家,外面的缘就是主宰你的命运,外缘一定要殊胜。  《饬终须知》里说,最好家亲眷属隔离,这世间人看不近人情,家里人都不能送终,是不近人情,他能往生。因为家人他有感情,他到那个时候忍不住,一流眼泪一悲哀,那就真的完了。他本来心清净的,一下就乱掉了,这个叫冤家对头。本来他可以往生,又把他抓到六道里面来了,这还叫孝顺,这简直叫颠倒。家亲眷属一定要明了,要通达这个道理,那个时候一丝毫悲哀的念头不可以有,一心一意帮助他往生,这才是正确的。实在讲,多数念佛人不能往生,都是被冤亲债主害了,本来都是可以去的,临终又哭又闹把他搞得一塌糊涂,心搞乱掉了,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真的是你想修行想走,硬就是把你拉回来,这个太可怕了,非常非常可怕。我们明白这些事情,平常要提高警觉,要预先防止。当然,最好的办法是自己有功夫,像我前面跟诸位报告的,我们看到过去台南将军乡老太太往生,站着走的,她没有告诉家人。我曾给你们讲的,大概十年前的样子,旧金山有一个老太太坐着走的,还把儿子、孙子的孝服都做好了,还留了遗嘱,没有跟家里人讲。这个都是聪明,怕一讲的时候他又哭又闹,就不能走了,就不能往生了,这是有智慧、聪明,不告诉家人。走了以后他们发现,那不碍事了,怎么哭怎么闹也不相干,她已经到极乐世界去。「心净则佛土净」。底下这一段经文是上面这一段的一个小结,结束。


五一、显成发无住心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

    这一句话里面包括的范围很广,『诸菩萨』是从初信位起,十信初信菩萨到等觉菩萨。如果分开来看,「诸菩萨」是指初信到十回向,四十个位次。『摩诃萨』是大菩萨,是地上菩萨,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叫「摩诃萨」,所以称为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生清净心】


    「如是」,像前面所说的。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末后两句是总结,把修行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我们。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包括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物质的享受与精神享受,两种都包括在其中。问题、关键在那个住,「住」就是分别、执着。实在讲,享受不碍事,没有问题,关键就在分别、执着,一有分别、执着,前面讲了,四相具足,四相具足也就是说你烦恼具足,你还能出得了轮回吗?麻烦就来了。物质、精神上的生活,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诫,「知足常乐」。我们这一生的福报,前生修的。福报如果很大、很多,自己受用足够,分享别人,这个好事情,符合于菩萨精神。前世我们布施的少,这一生生活过得比较苦,知足常乐,我们不希求物质的享受,那你也很自在!心清净,在生活上一定要保持身心清净,这种生活就是正常的。追求物质的享受,那是不正常的,那是大错特错。佛教给我们,我们要求清净心,我们要求智慧,我们要求生净土。这个世间如梦幻泡影,生活得过且过就好,随缘度日。随缘好,一切都随顺;富贵,随顺富贵;贫贱,随顺贫贱,就对了,你在菩萨道、菩萨行里面,就没有障碍。怕的是攀缘,不肯随缘,那就叫造业。不肯随缘的人,造无量的罪业,能不能改善他的生活?不能。因为一个人一生他有命运,「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头没有,怎么求也求不到,命里头有的,不求它也来,何必要求它?这就是《了凡四训》讲得透彻。

   我们这一次从台湾带来《了凡四训》的一套录音带,简要详明,现在净宗学会的同仁,他们发心把它做成CD片,做成一万套;大概我们讲经完了之后,有一个佛七,有七天,佛七圆满,这个CD可以做好,每一个同修都送一套。一定要多听,你才知道,真正搞明白、搞清楚了,那个希求的念头就没有了。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的心就定了,佛法上修学,真的,障碍不能完全去掉,一大半可以去掉。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此节经文是结束前文。为自开口说至此处,千言万语之点睛结穴处。义趣甚深。」
   一般同修们都知道,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过去在五祖会下,五祖跟他讲《金刚经》,就是讲到这个地方,他开悟了,大彻大悟,后面就不要讲了。一悟是一切悟,不但《金刚经》的意思他明白,大般若的意思,他也明白,乃至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不但出世间法,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没有一样不明了。他向老师五祖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报告,虽然言语不多,忍大师听了之后,点点头给他印证,证明确实是明心见性。我们知道六祖能大师没有读过书,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做粗活之人,没有出家之前,砍柴、卖柴度日,那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在古时候那个时代,我们一般家庭燃料都是柴火,烧大灶,都是要用柴火,有些穷苦之人在山上砍柴,挑到城市里去卖,是相当苦的工作,他没有读过书。到五祖的道场,五祖的徒众很多,刚刚到那边去的时候,发心想出家,出家要具备出家的条件,有出家的环境,忍大师徒众学生那么多,惠能去了当然不能例外,也得按着顺序排班,他排在最后一名。这个道场,老法师徒弟几百人、几千人,他排在末后。所以他并没剃度,没有剃头,先派到槽房里面去做工,槽房就是厨房里面的工作。我们知道那个时候,忍和尚的道场,差不多有二、三千人,二、三千人吃饭,那个米要舂,柴火要有人去砍,要有人劈柴。所以他就分配在槽房里面,做舂米、劈柴的工作,做的苦行。别人看到好象是到寺庙里做苦工,我们现在说做义工,做苦工,其实他在那个地方修戒定慧,修六波罗蜜,他是真修。他的缘份,跟《金刚经》可以说是非常之深。最初他因为卖柴,听到一个客人念《金刚经》,他在这个窗外听,听得很欢喜,就问这个客人,你念的是什么?客人就教他,客人对他很尊重,虽然他是一个卖柴的人,但是从他谈吐问答,知道他有相当的智慧,所以就告诉他,五祖忍和尚在黄梅传法,你要是对《金刚经》有兴趣,听得有心得,可以到那个地方去参访,这才到黄梅。工作八个月,老法师年龄太大,要传法了,传法也有条件,必须真正开悟,法才可以传,没有开悟纵然跟老法师时间再久,也没有法子得法。老法师传法是相当的民主,公告给全寺这些信徒,无论是出家、在家都可以,要大家作一首偈子,呈给老和尚看,老和尚看看他的见解有没有开悟,如果开悟祖位就传给他,忍法师是第五代,传到下面就第六代,衣钵就传给他,这个衣钵是释迦牟尼佛自己用的,一代一代传下来,衣钵就是证据,得到这个衣钵的,就是一代的祖师。


   世尊灭度之后,这个衣钵就交给迦叶尊者,一代一代相传,传到第二十八代就是达摩。达摩到中国来,把佛的衣钵也带到中国来,达摩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在中国算是第一代,中国的初祖。代代相传,传到第五代忍和尚,这个故事我们不必多说,诸位都相当熟悉。从这一首偈,就是这一段经文当中,彻悟了,五祖将衣钵传给他,他是居士,没有出家,衣钵就传给他。由此可知,传衣钵不一定要出家,问题是你有没有明心见性,这个重要,剃头不剃头不重要,这是我们从这看,很明显的这桩事情。诸位现在有很多想发心出家,你听听这个故事,你就晓得那个形式不重要,最重要是你是不是真的开悟了!

   为什么惠能会开悟,神秀没开悟?神秀跟忍大师十几年,在那个道场里面,他算是上首和尚,常常代替老法师讲经说法,有能力代替老法师讲经说法,他还得不到衣钵,原因在什么地方?诸位听了这二十几天《金刚经》,应该明了,他还有分别,还有执着,《金刚经》就是教我们离分别执着的,神秀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着。你看他作的那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们想想,他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着?就是因为有分别、有执着,不能见性。惠能大师高明处,就是他没有分别执着,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留意。

   这一段经文,注子里说了,不仅是前面这一节,这一小段,可以说是自从《金刚经》开始,一直讲到这个地方,这一段算是一个总结;「千言万语点睛结穴处」,点睛结穴是比喻,关键的所在。世间人常说画龙点睛,取这个意思,所以意思很深很深。不少人以这两句做为日常生活当中观照的依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说,《金刚经》上任何两句四句,都可以做为观照的功夫,不一定是这两句,但是这两句的确是好。用这两句观照的人非常多,关键就是你能不能提得起这个功夫。禅家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就是观照,念是妄念。往往我们妄念起来,一个接一个,妄念止不住。经文虽然常常念,到那个时候忘掉了,把经文忘掉了,妄念继续不断起,这就叫功夫不得力。观照要紧!前面我们讲过,要净念相继,净念相继本来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跟《金刚经》这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讲都是整个佛法修持的总纲领,不能够局限这两句话一定是用在般若,用在禅宗的,其它的用不上,你就错了,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不局限在念佛,参禅、学教、念咒统统用得上,关键是观照要相继,不能断。一断,妄念就起来了,妄念起来那就搞六道轮回。由此可知,用功是功夫决定不能间断,要把自己分别、妄想、执着统统打掉。

   《金刚经》一开端:「降伏其心」,这两句话很好。境界现前想到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无论什么境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所有一切境界现前,都不要分别,都不要执着,这就是应无所住的意思;也是前面我们所读到的得无所得,行无所行。得,无论得什么,出家修行人得禅定、得智慧、得正果,前面说过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所,得八地菩萨的果位,人家不执着,心里面干干净净,得如不得,这是讲修行。无论在果位,无论在法门上,都是这个态度,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在世间法里面,譬如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们得财富了,得荣誉了,世间上得地位了,你学了《金刚经》,得无所得,你的心是平静的,没有得就没有失。得的时候欢喜,欢喜是烦恼,心要平静才好。欢喜,心动了。丢掉的时候,觉也睡不着,苦得不得了,又生烦恼。得也是烦恼,失也是烦恼,那个多苦,那个都叫搞轮回业。佛教给我们,我们要过正常的生活,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在所有境界里头不动心,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生也没有灭,这是何等的自在!这就叫做观照。我们要把这个观念转过来,念念不能失掉,一失掉麻烦就来了,烦恼就起来,业障就现前了,不可以失掉,念念都用这个功夫,那叫会用功。

   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这一段经文,就是穿衣吃饭,每天上班工作,就这个意思。佛的工作就是出去托钵,他上班工作。我们穿衣吃饭,所有一切工作,全用观照功夫。穿衣,不着穿衣的相;吃饭,不执着吃饭的相,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切都随缘,那就自在了,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是很庄严、很慎重,认真去做,一点都不马虎。穿衣,衣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不会是很凌乱,让人家看到起恭敬心;吃饭也有威仪,也吃得很规矩,我们现在常讲的,你能够讲求卫生,保持身心的健康,要少吃。我们通常讲吃饭最好是吃七分饱就够了,狼吞虎咽,那个相也不好看,也不卫生,吃了一身的病来了。吃饭有吃饭的规矩,现在不太讲究了。从前我们中国人,吃饭规矩很大,诸位读《礼记》就知道,连菜怎么摆都有规矩的,都不能乱摆,菜也按阴阳五行摆,这个很麻烦的事情,你摆错了,人家会笑话你的,你没有学问、没念过书,现在不讲求这些了,所以从前一举一动都有规矩,而生其心是说这个。换句话说,佛菩萨一举一动,都给我们世间人做榜样,做好的榜样。我们既然发心学佛,就要学佛菩萨的生活,学佛菩萨怎样过日子,也要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在家庭是一家人的好榜样,在社会是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这叫做佛法。学佛就是把我们从前那个凡夫的生活,六道轮回的思想,把它拋弃掉,我们过佛菩萨的生活,我们以大菩萨的思想,自行化他,自度度他,这样学佛才能得真实的受用,才能得真正的好处。

  《金刚经》自始至终,我们才讲到四分之一,后面还有四分之三,愈往后面愈精彩,要紧的意思都在后面。《金刚经》不太好讲,难在这里,精彩的在后面,前面要是都讲出来,到后头没得讲了,所以前面含含糊糊的,愈到后面愈清楚,这就是讲的时候比较困难一点。我们因为听众同修们,不一定能够从头听到尾,有时候今天来了,明天他不能来,前半部他来听了,后半部他没有缘份,因此后面重要的,往往我们也提出来讲几句,虽然不能讲得很多,但是都透一点消息,使我们真正能够得到好处,知道怎么修行。真正发心修行,《金刚经》是教我们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心地。心要真诚、心要清净、心要慈悲。应无所住就是清净,行于布施就是大慈大悲。布施涵盖一切法,行于布施,实在讲就是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是经文上行于布施的意思。大家不能把这个经文错会了意思,以为行于布施,到寺庙去捐一点钱,这就搞错了,大错特错。释迦牟尼佛没有到哪里去捐钱,他每天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他没去捐钱。这就是说明,行于布施就是日常生活,布施是舍、是放下,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样样放得下,样样看得破,这就叫行于布施,是这个意思。行于布施,实在讲就是说,做一个好的榜样给世间人看,让世间人看到之后,生羡慕之心,生仰慕之心,他来学佛。

   佛法是师道,师道过去中国跟印度是相同的,都是很尊重的,尊师重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看看大藏经,整个佛法,释迦牟尼佛有没有拉信徒?没有。不但释迦牟尼佛没有拉信徒,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有没有一个人在外头拉信徒?也没有。宗教里面有拉信徒的,教育里面没有拉信徒的,学生怎么来?自己来的,来求学。你自己要来求学,哪有老师去找你的,没有这个道理。这些人怎么会知道释迦牟尼佛有这样好的教导,我们应当去跟他学?方法很多。这些方法就是学生,佛的弟子们,做学生一定要把老师的道德学问,向外头宣扬,宣扬的目的不是要人对老师恭敬,不是要人对老师供养,宣扬让大家知道,真正发心想求学的,晓得哪个地方某一个人教得好,这样的。所以学生有义务去宣扬,但是不可以拉人。用什么方法去宣扬?方法也很巧妙,就是自己修持。你修得好,人家一问,你从哪里学来的?我的老师什么人,这样介绍的,并不劝他,他要真发心,他自己就去了。所以是自己认真修行,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做,这个方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