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就是这样产生了三界六道的世间的果报!



净界法师


    壬二、重明理性

    再一次的发明,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分三:癸一、明不变随缘用。癸二、明随缘不变体。癸三、结责迷情 )

    癸一、明不变随缘用。

    到这个地方,佛陀就正式的讲到这一科的重点,所谓三谛理重点。

    杂染缘起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从现实的角度的确是障碍重重,你看我们内在的烦恼经常干扰我们,业力也障碍我们,外在的果报相也种种的不如意,烦恼障、业障、报障。

    佛陀有种种的自在,而我们有种种的障碍,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同样一个心性?这地方讲到作用不同,缘起不同。

    众生把这个心性错用了!佛陀说: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汝指的是富楼那尊者,但古德说也包括了整个九法界的众生。

    以色空,色空就是我们在一念的心性当中,我们产生了一念的无明妄动,想要向外攀缘的一个心,无明妄动以后就产生所谓的三细,能所的对立,所以产生种种七大的相状出来,可以说是迷真起妄,一念的迷情,产生了色空,产生种种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乃至于七大的相状。

    相倾相夺。前面是讲到迷真起妄,这个地方讲执妄为真,前面还是阿赖耶识的依它起,这相倾相夺变成遍计执。我们对于这样的一个相状,又产生个人的爱取,就产生了很多的爱憎取舍。爱憎取舍以后,就使令有些东西我们产生喜欢、有些东西我们产生排斥。相倾就是彼此间非常欢喜它,喜欢追求它;相夺表示你心中的厌恶。

    在一念心性当中,我们内心产生了二种状态:第一个、一念迷情的妄动,而产生一个相状;第二个、我们对这个相状,又产生了爱憎取舍。这时候我们的内心,随顺这样二种的活动,就产生了变化了。

    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身为一念心性的清净本体,因为我们的无明妄动,以及我们心中的爱憎取舍,就产生个人不同七大的相状,来周遍整个各自的法界。是故当中,风动空澄,我们循着个人的烦恼业力的因缘,我们就看到风是动的,虚空是澄清,太阳是光明的,乌云是黑暗的。

    换句话说,我们看到风会动,虚空是澄清,太阳是光明,乌云是黑暗,是我们心中产生妄动。也就是我们众生一念无明的妄动,跟心中爱取的这一念迷梦心,可以说是背觉合尘。

    我们没有去回光返照我们这一念清净的觉性,没有把觉性的功德开发出来,反而是追求外在的尘境,结果产生了尘劳烦恼,产生障碍的三界六道的世间的果报。

    障碍是因为我们向外攀缘,所以产生了障碍,但是这障碍是虚妄的。换句话说,你一念的回光返照,这个障碍就消失掉。所以你不能说障碍有,但是你也不能说障碍没有。说:梦里明明有六趣,我作梦的时候真的是有这种人事出现,我醒来的时候没有,那你说这个梦境是有还是没有?那你就自己要去参透看看,你说它有也不对,你说它没有也不对,那就是一个因缘和合假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来看看佛陀是怎么面对这一念心性的!



净界法师


    癸一、明不变随缘用

    我们从《楞严经》的学习我们要慢慢的习惯,生命分成二个部分:一个是心性,一个是相状;一个是能变现的心性,一个是所变现的万法,这二个相状。

    这二个相状应该怎么去观察比较正确呢?

    观相元妄,观性元真。你要经常告诉你自己,相状是暂时的,那是缘生缘灭的,而你这一念心性的功德法才是永恒的。

    我们绝对不能够为了追求一时的相状,而牺牲自己的心性,那就太可惜了!比方说我们今天贪一个相状,你可能会得到一时的满足,但是你失掉了永恒的功德,划不来!我们只能够假借这个相状,来开显你内心的智慧,开显你内心的慈悲。

    这相状是生灭的,但是这生灭的相状过去以后,你留下来的是那种功德的增上,那这个是恒久可以受用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是暂时的,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地,到底是要追求相状,还是用这个相状来开显你内心的功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当然它的重点在心性,因为心性是真实的,相状只是暂时的。

    我们看佛陀跟众生面对心性跟相状的取舍,我们前面讲到杂染缘起,众生是喜欢相状,爱着相状,所以弄到自己是背觉合尘,可以说障碍重重、障碍重重。这个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世界,把心性搞坏了。

    我们看佛陀他面对现前一念心性,这跟我们是一样的,但他怎么去经营、怎么去面对这一念心性、表现出怎么样的结果,我们看经文:

    清净缘起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身为一个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可以说通十法界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但是我们把现前一念心性给糟蹋了,但是佛陀可不是,佛陀面对任何境缘的时候,他是回光返照。我们看佛陀是怎么面对这一念心性: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佛陀说:我在面对生命的时候,我的态度是这样的,我是用妙明,妙明是能观的智慧,我用我空法空的智慧,不灭不生是所观的理性,用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观照这一念清净的本性,遇到任何事情,我就是念念的回光返照,向内安住。这时候会产生一个什么效果?我是随顺如来藏妙真如性的这样的一个真实的道理,这个时候我就可以把如来藏真实本具的功德给发挥出来。

    如来藏有什么功德呢?它是一个妙觉圆明,而且是像大圆镜智,能够圆照法界的功德。

    佛陀回光返照,用清净的智慧来观照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时候,把这妙觉圆明,圆照法界的功德发挥出来了。发挥什么功德呢?在生命当中,我会出现二种状态:第一个、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种理事无碍的境界。你看佛陀以一念心,他能够一:一念心性变现十法界的差别。佛陀可以现出佛法界;在没有因缘的时候,佛陀可以现菩萨法界,佛陀甚至于可以现地狱法界,于一切法得大自在,说是普门示现;佛陀也可以把整个相收起来,无量为一,回归到一念的清净涅槃的心性当中。佛陀在心性跟整个外在无量相,可以说是进出自在,这是佛陀他因为随顺如来藏,第一种的自在功德。

    第二个、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个是讲事事无碍,佛陀可以把最小的事相,来显现最大的事相,也可以把最大的事相来含摄最小的事相。这个后面佛陀会讲出来,什么叫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佛陀这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呢?他的关键点在这四个字:不动道场。因为佛陀在因地的时候,面对外在的动荡环境,他的内心向内安住,向内观照,安住在内心一念心性的不动道场,生起不迷、不取、不动的观照,所以他能够产生遍十方界,这遍十方界是形容佛陀的心,能够遍照十方法界,在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哪一个地方下了多少的雨滴,佛陀都能够悉知悉见。佛身是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佛陀的法身含摄十方的无尽虚空无有障碍。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这是前面说的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毛端是在一个正报当中最小的事相;宝王刹是整个依报中最大的,佛陀的生命当中可以把他的身体一个最小的毛端,显出最广大依报的宝王刹,宝王刹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能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微尘是依报中最小的,转大法-轮是正报中最大的。佛陀在整个虚空中的一个小微尘当中,能够现广大无边的圆满报身,来演说圆顿的妙法,以最小的依报来摄最大的正报。佛陀这种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功德,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灭尘合觉。佛陀的生命当中,他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对外境的执取,选择向内去开显他内心的功德,向内观照,所以能够发动二空真如相应的这种圆觉光明本性的功德,完全开发出来。

    这个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有无量的可能性,障碍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唯识学》上说:我们的生命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的生命叫做自变自缘,我们自己把它变现出来,然后自己再去受用,自己再去攀缘。这个地方就说出一个道理,说是:心境决定我们的处境。其实我们外在的环境,是我们内心创造出来的。

    比方说:过去美国有一个居士叫凯萨琳,这凯萨琳她小时候看到这水就有很大的障碍,她不能喝水,她一喝水就很严重,她甚至于洗澡的时候整个人会昏过去,她的体质怎么就跟水产生这么大的障碍呢?这障碍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后来她就去给人家催眠。说她前生跟水结了很大的恶因缘,(我们讲其中二次)其中有一次,她带着她的小女儿回娘家的时候,经过一个桥,结果那时候下大雨,把桥冲断了,母女二个都掉到水里面去,死的时候对水嗔恨,她对水下了很不好的咒语,起了很不好的名言,这是第一个恶因缘。其次,有一次她因为喝了一个井中的水,得到类似麻疯的那种病,死的时候很痛苦,她对这个水也非常的痛恨。所以她多生当中跟水是结恶缘,她把水想像成一种跟毒药一样,她对水产生这样的想像,时间久了以后就产生一种色空,凝结成一种色空,这个水在你的生命当中,就扮演一个毒药的角色,因为你把它捏造出来就是这样子。

    我们说:外在的世界是你内在的世界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今天要改变我们的来生,当然我们今生要改变,说实在不容易!因为你今生是过去生已经把它创造出来,所以我们今生就要认命。但是认命没关系,这是短暂的,但是我们还有一个来生,那你就应该现在开始就为来生布局。

    我讲实在话,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其实你来生是怎么样,你的内心状态一个雏型都出来了,除非你真的听到《楞严经》、听到《法华经》,真实的那个内心突然间顿悟,脱胎换骨,重新检讨你的想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怎么去改变我们自己的思想?




净界法师



    我们怎么去改变我们自己的思想?

    第一个,我们说过,你的心开始收到你内心的时候,(下一堂课就会讲到)空假中三观。第一个先修空观,先用否定的思考模式来面对你的想法,它不是这样,它也不是那样,离一切相,用空观来破除我们心中的妄相。

    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佛法,初学者啊!诸位要有一个观念,你对你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我看很多初学者,我认为怎么样,我认为怎么样……其实这不对的。你一个初学者没有资格肯定你的想法,因为你那么早肯定了,那表示你没办法进步了嘛!

    你看,禅宗刚去的时候,一定是你动一个念头,一定挨板子。什么时候才有自己的想法?破到真的是大死一番,重新又开始发菩提心,产生新的理想,这个时候重新肯定。

    佛法的修学是,先否定,否定门入,肯定门出。真的你生大悲心的时候,要广度众生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可以重新肯定自己。你一个人太早肯定自己,是对自己很不利的,因为你开始就把自己定型了。所以我们刚开始先修空观,破除我们过去的想法,这个时候你会进步很快、突破的很快。

    假观就是要借假修真,借假相来修真实的功德,心性虽然本具,但是要假借事修才能开显,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海公常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怎么修呢?比方说,我们拜八十八佛,我们念: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我们赞叹佛陀的功德很难,你必须假借这些文字,看到诸佛现前,我们用无量的言辞来在赞叹诸佛的功德。我们从这文字每天这样念一次,我们随喜佛的功德一次。你看我们念: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我们这时候对阿弥陀佛生起皈依的心。皈依的功德怎么来呢?借假修真。你不把这偈诵念一次,你怎么去发明你本具的皈依功德?你说:诶!我本来就俱足,执理废事。所以假观就是说:当我们用空观,把过去的妄想颠倒、有所得的心的假相破掉以后,你又建立一个清净的假相,跟三宝相应的假相。

    所以诸位不要忽略我们的功课,那个功课都是在假借这个假相来开显你内心的功德,托彼依正,显我自性。我们内心当中,破坏过去妄想执着,建立一个清净假相,虽然我们没办法去改变今生,但是我们可以去改变我们的来生。因为你心态改变,你未来的因缘就改变,但是今生要改很难,因为它业力已经现出来了。

    这地方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同样是现前一念心性,我们凡夫因为向外攀缘、执着,所以弄到自己背觉合尘,产生了尘劳烦恼,障碍重重。

    佛陀用妙明的智慧,来观照不生不灭的本性,结果佛陀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种种的自在。同样在一念心性当中,一个是向外攀缘,一个是向内好好的去观照,好好的去开发他的功德,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这讲到一心随顺染净的因缘,而有不同染净的作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明随缘不变如实空义
  
净界法师

    癸二、明随缘不变体

    体当然是最重要的,一个功德的妙用是来自于对内心自体的了解。(分三:子一、明随缘不变如实空义。子二、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子三、明随缘不变遮照同时义。)

    这一段正式显现,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子一、明随缘不变如实空义。

    说明随缘不变当中,我们本俱的如实空义。什么叫如实呢?就是它本来俱足的,不是修来的,这个空是本来如此的。

    总标心体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前面是讲到这一念心性,随顺迷悟的因缘,而显现十法界差别的果报。这地方再次讲到十法界的差别果报当中,我们没有失掉一念清净的本性之体。

    如来藏指的是我们众生本俱的这一念心性,这一念心性是怎么回事呢?本妙圆心。

    蕅益大师说:本妙圆心这四个字,关键在圆,圆融无碍的意思,也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意思。

    这地方的如实空义,就是在显这个圆表现这真谛理。我们看这个圆是什么意思?圆融无碍。

    非世间法

    非七大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这地方的意思是,我们这一念心性的如实空,它本身不是三界六道的这个杂染果报之法。

    非心,心指的是一切的心法;空指的虚空,地水火风,当然指的是七大,我们这一念心它本身不是七大之相。

    非四科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它也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者色身香味触法六尘、也不是眼识界、乃至于意识界,也不是六识,等于它不是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不是。

    我们前面讲到,我们刚开始在修心性的时候先把心带回家,这是第一要做的,你不要老是在外境活动,你迟早会产生障碍。带回家以后第一件事情,空假中,第一个先修空观,先用否定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想法。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凡夫之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里面轮回,我们就是在这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当中,产生一个我爱执。由这个我爱执就有一个我爱的跟我所爱的,我所爱的就是七大四科之相,我们爱着七大,我们爱着四科,所以就使令我们很难跳脱三界的果报。

    佛陀说:你现在开始要告诉你自己,我的心不是这样子的,我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我的心本来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本来没有色身香味触法,这个都是后来才有的。表示说你可以做得更好,你不能够只是限制在这样子而已。破除凡夫对于七大、对于四科的执着。

    非出世法  

    出世的圣人佛陀也给他一些建议。

    非缘觉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这个地方讲到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有顺逆二种观察,顺的叫流转门,逆的叫还灭门。

    (顺,流转门)非明无明,这非明无明要跟第三段,如是乃至非老非死来配合,这个地方是一个流转门。明是观照,我们观照无明缘行,乃至于生缘老死,这个是流转门,要否定,没有所谓十二因缘的相状可得。

    (逆、还灭门)明无明尽,非老死尽,第二跟第四合起来。你要观照这还灭门也不可得,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这还灭门也不可得。

    缘觉人他能够跳脱五蕴身心,从十二因缘的顺逆观察,而证得我空的真理,照见五蕴皆空。但是缘觉人的缺点,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缘觉的这个层次。为什么?佛陀说:他产生一个法执,他破除了三界的我执,但是这十二因缘的法执特别的坚固,所以他就很难再向前迈进一步。其实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有无量的可能性,他可以做得更好。那他怎么办呢?他必须把所有的因缘当中加一个非,告诉他自己,其实生命当中本来没有十二因缘可得,没有十二因缘的流转门、也没有十二因缘的还灭门,那只是一个对治烦恼的假相,要破除法执的相状。

    非声闻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苦集灭道,等于四圣谛。声闻人他是把生命分二部份来观察,苦集是流转门,灭道是还灭门。

    苦是五蕴身心的三苦、八苦。苦是怎么来呢?是由内心的集所招感的;

    集就是爱见烦恼,或者说见思烦恼,构成一个三界的有漏因果。那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要修道。

    道是小乘的三十七道品或者讲戒定慧,趋向于涅槃。

    灭就是小乘的偏空涅槃,出世间的因果。所以他从四圣谛当中来觉悟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这样四圣谛的因而成就四圣谛的功德,叫做智跟德。智就是生空智;德就是偏空涅槃。声闻人透过四谛的观照,已经远离三界的痛苦,而安住在一种四谛的法、跟一个我空智、跟偏空涅槃,而不能够前进。

    所以佛陀告诉他说:你要观察你的这一念心性,其实是没有苦寂灭道,这个都是缘生缘灭的一个假相而已,帮助你超越三界的假相,你对这个假相执着,你就停留在这个地方没办法前进,所以佛陀就加一个非字。

    非菩萨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蜜多。

    佛陀对权教菩萨的开示:

    非檀那,这个檀那就是布施;尸罗就是持戒;毗梨耶就是忍辱;羼提是精进;禅那是禅定;般刺若就是般若智慧。

    佛陀以六波罗蜜的法门,来引导权教菩萨,这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依此而修而成就福德资粮,依我空法空的智慧而成就智慧的资粮。所谓福德为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从六度当中而成就安乐成就解脱。

    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到是彼岸什么意思呢?佛陀说: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到达大乘究竟的涅槃,以六度为因,以到彼岸为果。

    权教菩萨如果对这个相产生执着,就永远停留在这个菩萨的阶位,所以佛陀要他们前进,又讲一个非字。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这个非的意思就是说:只有破它的相,不能破它的法。这个海公一再强调:只破其相,不破其法,否则就偏空了。我们破那个相的执取,但是你该怎么做,你还怎么做。

    非如来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佛陀对圆教菩萨,他是怎么引导他们?

    圆教菩萨他心中也是有所执取,他执取什么呢?怛闼阿竭,怛闼阿竭就是如来;阿罗诃就是应供;三耶三菩就是正遍知。这是佛陀的三种的功德,三种通号。也不是大般涅槃(不生不灭,是无余的究竟涅槃),常乐我净,就是涅槃四德。

    圆教菩萨,佛陀也告诉他们说:你不能执着在这涅槃,不能执着在常乐我净的执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只有破它的相,不能破它的法!

净界法师

    解释:破相而不破法。

    其实大乘佛法对相是很矛盾的,因为你又要假借相,因为不假借相你就没办法修行,你刚开始不借相你怎么修行?你说:我拜佛,我面对虚空拜佛,那你有什么功德?你一定要有一个佛像才有功德嘛!佛像也是一个相。你说:诶!我内心就有功德,那你不去拜,你的功德显现不起来,你要假借这个像去拜他,你才会产生那个功德之法嘛!

    我们在过程当中要假借这个相,但是你拜久了以后,对这相产生执着又产生障碍,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菩萨对相,是又需要它,但是又怕它,因为你没有假借相,你没办法修行,但是你对它执着以后,你又产生障碍。产生什么障碍呢?产生一个自我设限。

    我过去讲一个马戏团狮子的故事。你看那马戏团起火以后,很多动物就往外跑。那管理员赶快过去,把过去比较凶猛的关起来的动物,赶快把笼子打开来,很多动物就从笼子跑出来,但是有些动物跑不出来,不是它体力不够,是它内心有障碍。因为他发觉只要被关过一段时间以后,关得越久的动物越跑不出来。

    因为它刚开始想跑,它跑久了以后,它认为不可能,我跑不出去,我一辈子的活动范围就这样子。它被抓的时候,它是从旷野中被抓回来,它当然不甘于这样一个笼子的相状。但是它今天这样子走,明天这样子走,它走十年以后,它心中产生一个相状,原来我的生命就是这样子的范围,跑不出去。

    所以马戏团的管理员把这门打开以后,它心中的执着没办法打开,走不出去的,火烧它也走不出去的,就被烧死。只要这动物被关过一段时间,三年五年以上的动物没有一只跑得出来,自我设限。

    诸位要想想看一个问题,我们思惟一个问题,说:我们在受戒的时候,为什么要发愿?说:我从今开始,过去的我死掉了,现在的我又产生了,法王座下,添新孙。你说:今天有些人受了沙弥戒。

    你说你受了沙弥戒,其实你才刚受沙弥戒,你有什么功德?他所有的戒都是今天才刚开始受,还没有开始持。但是他跟居士不一样,他心中有一个愿望,他已经正式的把过去的我完全破坏了,无眼耳鼻舌身意,他把他过去否定,我从今开始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无一众生不度脱。他对自己又捏造一个更清楚的假相出来。你说:你都还没开始做,但是他已经有这个假相的,他已经开始往那个方向在走了,好过你还活在原地,你还跳脱不出来。

    我们不要忽略我们心中的发愿,因为借假修真。你今生的生命要改变,我讲实在话,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所以你看受戒不能强迫。诶!我替你发愿,没有用!什么东西都能取代,发愿不能取代。你自己真的说:我一定要改变,当然这个要听经闻法,明白道理,发自内心的觉悟,而产生一种愿力,我从今开始,我要做一个改变,你就有希望!而且你相信你可以改变。

    为什么你相信你可以改变呢?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是本来无一物的,我现在的状态也是被我过生去的妄想捏造出来的,我可以把它打破,重新捏造的。所以我们在观真谛理的时候给菩萨无量的信心,原来我们回归到生命原点的时候,我们生命最初的时候,是清净本然,是离一切相。我们现在的相状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我们可以重新再捏造更庄严的相状。

    那怎么捏造?第二段  看假观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

净界法师


    子二、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

    前面在整个不变的体性当中,强调如实空,强调离一切相,是持否定的态度,这以下佛陀又重新用假观来造俗谛理,又安立一个假相。

    总标心体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它又同时的俱足世间的功德法,以及出世间的功德法,它也俱足世间的五戒、十善的功德,乃至出世间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的功德法。这功德法是怎么来的呢?是即,即就是当下俱足,是如来藏心性当中,一个元明心妙所俱足。

    元明心妙,蕅益大师说:这关键在这妙字,妙就是微妙不可思议。怎么说呢?我们这一念心性,它本来就俱足。这四个字很重要。

    本来就俱足,不管你有没有去开发它,不管你是不是否定它都没关系,反正它本来就俱足整个诸佛的功德庄严,整个世间出世间的功德法,它本来就俱足。
    即世间法

    即七大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即四科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它本来就俱足整个人天安乐的果报,当然它也俱足了杂染法。

    即出世法(四圣法界)

    即缘觉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即声闻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即菩萨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刺若、 即波罗蜜多。

    即如来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一念心其实俱足整个十法界的染净诸法。

    俱足这个法是什么意思?比方说我们念佛,古人会常问我们说:念佛是谁?当然是我们这一念心。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念心呢?

    也就是说你心不在焉的时候,嘴巴念佛是没有用的,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这个效果是很差、很差。

为什么念佛一定要那一念心呢?比方说,我今天把录音带放着,让录音带一直在念佛,那这样子它可不可以创造功德?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整个业的造作,一定要有心,心为业主。因为心有这个法,因为心俱足无量的功德法,所以说你这个佛号进来跟心接触,假借这个佛号因缘,把我们往生净土的功德把它开显出来。

    我们思惟一下,比如说虚空,虚空俱足光明,对不对?太阳一定要跟虚空接触,它才能够现出光明相。太阳没跟虚空接触,你怎么产生光明?

    这个虚空表现我们的心性,太阳是一个助缘。我们的心也是这样,你念佛持咒一定要有心的因缘在那个地方,你才能够产生功德,你没有心是不能造业的,善业也不能造,恶业也不能造。

    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就俱足十法界的因缘,其实你只是假借外在的因缘,来显现你内心的这些法。你用杀盗淫妄的因缘来薰这一念心,它显现三恶道;你用六波罗蜜的因缘,它显现诸佛菩萨的功德;你用忆佛念佛的因缘,它显现往生净土,假借外在的造作,来开显你本性的功德。

讲一个小故事诸位体会看看:为什么说心是根本?
    舍本逐末的故事:

    有一个猎人,他对国王做了一个很大的贡献,国王很高兴就赏他一个很庄严的弓。这个弓是黑檀木做的,柄非常的大,这个弓可以说是天下无双。这猎人看到这个弓说:这个弓很好用,射能够射几百里,但是有一个缺点,这个弓的柄雕刻太平淡了。他这时候就跟一个雕刻师说:你把这弓原本的雕刻全部给我擦掉,用磨石子把它磨掉,重新雕刻一个行猎图,我上面要有晴朗的虚空,要有太阳、有大地、有草木,里面有很多的动物在那地方跑,还有很多人骑着马在那边飞舞。这个雕刻师就照他的话,就把整个柄雕刻的——把整个狩猎图都雕到里面去了。雕完以后,这猎人一看,唉呀!这才是一个天下无双的弓。结果他拿起这弓要射的时候,啪!这个弓断掉。因为雕刻太多了,把木柄都给削薄了。

    这个就是讲到舍本逐末,我们为了追求美妙的雕刻相,结果失掉弓本身的功能。这意思说:我们这一念心它俱足了声闻、缘觉、菩萨、如来的功德,但是因为我们追逐某一种相,结果忽略了去开显它的功德。

    这地方是说:其实我们内心有无量的珍宝是可以去开发的,它本来就俱足。这是讲如实不空义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