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明诸佛悟妄惟真(一)




净界法师


    辛二、明诸佛悟妄惟真(分二:壬一、领义起疑。壬二、举喻答示。)

    这一段跟辛一是相呼应的,前面是讲到明众生迷真起妄,是从众生的角度,来说明妄是怎么生起的。这个地方是从诸佛的角度,他觉悟了妄,这个妄就是现前一念无明的妄动。惟真就是这一念无明的妄动其实当下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说这世间的杂染因果,它的真实性是了不可得的,其实它的本性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悟妄惟真。也就是说不是离开了妄想,有另外一个真实,只就是这一念妄想当中,你去回光返照,这个妄想就转成真实,因为它的本质就是真实的,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而产生了变化。

    壬一、领义起疑  

    这一段是讲到富楼那尊者,他领纳了佛陀前面迷真起妄的义理,但是他又生起了一个疑惑。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富楼那尊者听到佛陀讲到迷真起妄以后,他说:假若我们众生本具的本妙觉性,这觉性是充满无量无边的光明智慧。所谓如如理而生如如智,如如智来还照如如理。众生的这一念心性,跟如来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所证的那一念清净心,可以说是不增不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身为生死众生,我们这一念清净的本性,它既然能够无缘无故的一念的无明妄动,而产生了山河大地诸有为相。身为佛陀,证得我空法空的光明智慧,显现了这一念清净心。什么时候又会产生山河大地,乃至于整个有漏的因果呢?这在什么时候又生起?

    他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本性是清净本然,也就是一念的妄动才有所谓的山河大地的生起。那么佛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正念真如,面对境缘的时候,不迷、不取、不动,把这一念的无明妄动慢慢的消灭了,又恢复了清净本然。这个清净本然,什么时候又开始一念妄动呢?

    从富楼那尊者的提问,蕅益大师说: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尊者心中有二层的迷惑。蕅益大师说:他不能够了达众生的现行无明跟山河大地,它当体都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也就是说他不能了解,虚妄是没有边缘的,所谓的妄本无因,因迷故有,他认为真能够生起妄。

    我们要知道,真实的心是不能生起妄,这个非常重要;如果你认为妄是有根源的,你就很难断烦恼。

    你说:我起贪欲,这没办法,我的个性就是这样。那你完了!你认为你的个性就是这样,那你的个性就变成这样。你不能这样想,你要想说这不是我的个性,我的个性本来不是这样,我的个性本来是清净的,我是后来被带坏了,被环境的薰习妄动才有。

    所以你在断烦恼之前,你的心理建设很重要。你说:哦!我的烦恼是没办法断的,因为我生出就这种烦恼,那你就完了!

    富楼那尊者的思想就是这样,他认为真中本来就带妄,那你恢复真了以后,那妄什么时候又要开始活动呢?

    他不知道真里面没有妄,就是一念的迷情才有妄,这迷情被破坏了,那就好了。

    所以他认为妄是有体性的,这是一个问题,不能了达现行无明,当体即空这第一个。

    他的第二个迷执是说:他不能了达,生佛虽然理同,但是事修不同。

    众生跟佛陀在理性上都是一念清净本然,但是佛陀在清净本然当中,他的性德之外多了一个修德。他除清净本然,又多了一个戒定慧的观照,修德有所不同。

    所以他不懂得佛的心跟众生的心,还不完全一样,众生的心只有性德,佛陀在性德之外多了修德。

    这个地方等于是先道出,富楼那尊者的迷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明诸佛悟妄惟真(二)




净界法师


    壬二、举喻答示

    佛陀这个回答他提出四种譬喻来解释心中的疑惑,二种譬喻是说明达妄本空,另外二种譬喻是发明知真本有 (分二:癸一、喻妄因妄果其体本真。癸二、喻真智真断不重起妄)

    癸一、喻妄因妄果其体本真。

    先从众生这种虚妄的因果当中,来解释其实众生的体性,是本来清净,虚妄是没有根源的。虚妄没有根源当中分二段:一、无明本空,第二是诸法如幻。

    一、无明本空。蕅益大师他的大意是说:这段是说明妄因本空,虚妄的因是空的。诸法如幻,蕅益大师是说明妄果非有,虚妄的果也是非有的,众生世界是了不可得。

    无明本空

    喻无所从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陀告富楼那说:好像有一个迷失方向的人,这个人搞不清楚东西南北,他靠着自己的知觉就走到一个人群聚集的村落。来到这个村落的时候,他把南方当作北方,他一直认为这个是北方,但事实上是南方,产生这个迷情。他往南方走,他一直认为他往北方走。佛陀就问了这问题说:他这一念迷惑方向的心,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他为什么产生这个迷惑呢?是因迷而有,是自己产生的,是迷惑产生的,由迷惑产生迷惑,是自生?或者是他本来是觉悟的,由觉悟的心而产生迷惑,还是他生呢?

    富楼那说:这个迷失方向的人,那一念的迷惑之心,也不是迷惑心生起的,也不是觉悟心生起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迷本无根。

    这是关键这四个字,道尽了我们断烦恼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迷惑的心根本就没有根源。我讲实在话,迷惑有根源的话,我们断不了,我们只能够把它压制。为什么能够断烦恼呢?因为迷惑是没有根源的,找不到根。所以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它只就是一种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种幻妄称相,一种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根本没有根源。所以你怎么能够问它说是因迷情而有,还是悟非生迷,或者是觉悟而有呢?觉悟不可能生起迷惑。

    富楼那尊者的回答,简单的讲就是迷本无根。

    喻不复起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佛陀说:这个迷失方向的人,正在迷惑的时候,假设突然间有一个觉悟的人告诉他说:你这个方向错了,你把南方当作北方了。你上高速公路你要往北走,你却往南走。指示他正确的方向,这时候他转迷为悟。佛陀就问富楼那尊者说:那你的意思怎么样?这个人纵然过去迷惑了很多天,他觉悟了以后,知道这个地方是往南,这个地方是往北,那他的迷惑还会再生起吗?他一旦知道以后,他还会再生起吗?富楼那尊者说:不会啦!他知道以后,他永远不会生起!

    合无所从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

    佛陀这以下合法说:富楼那!十方如来那一念清净心,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身为一个众生,这一念清净心,他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无明,无明本来就没有根源。只就是一念迷情妄动,虚妄的动而产生了三界六道的轮回。假设我们经过佛法的修学,戒定慧的观照,这时候把那一念迷情的假名假相破坏以后,就恢复到清净的本性。

    所以这个迷,不管是在迷的时候,不管是在觉悟的时候,它的体性都是毕竟空的。

    合不复起

    昔本无明,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身为诸佛,他过去也是从众生而来的,他心中的无明也是没有根本的。但是因为一念的妄动,产生一种相似的迷觉,产生一念相似的迷情。重点在觉迷迷灭,当我们觉悟的心生起的时候,我们透过我们正念真如,我们经常遇到妄想生起的时候,回光返照。问它说:你从什么地方来?这时候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觉悟的观照生起的时候,迷情的心就慢慢的熄灭了。这时候恢复觉悟的心,就不再产生迷。

    这个地方主要是说:迷本无根,迷惑的心是没有根源的,所以它断了以后就不会再生起了,因为它没有根源。

    前面一段讲到妄因本空,这以下讲到妄我非有。由迷情产生的生死的因果,也是不可得。

    诸法如幻

    举喻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陀说:好像有一个眼睛有翳病的人,眼睛有一层翳病,他见到虚空当中,有一朵花在那个地方狂乱的飞舞。这时候他去找医生把他眼睛的翳病治好了,这时他那虚空的花自然消灭。因为他的花是有翳病才有花的,空中没有花,只就是那一念的翳病才产生有。所以你把翳病治好以后,这个花就消失了。

    花消失了以后,如果有一个愚痴的人,他又停留在这虚空当中那花消失的地方,再等待这狂华再一次的出现。说:这个华什么时候再出现呢?佛陀问富楼那尊者说:那你认为这个人,在等待狂华出现这个人,到底是愚痴的人还是有智慧的人呢?

    富楼那说:虚空中本来就没有狂华,只不过是眼睛的毛病,而虚妄见到狂华的生起。所以你把眼睛治好了,狂华自然消灭。

    见到狂华消灭的时候,这个已经是一层颠倒,因为你已经颠倒过一次了,那你现在又期待狂华再一次出现,这个人可以说是癫狂愚痴。不但是颠倒还是痴狂之人。这又何必再问这个人是愚痴还是智慧呢?当然是愚痴,这不用问。

    这个譬喻是什么意思呢?

    合法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佛言:正如你所理解的,那你还要问说:诸佛如来,证得妙觉佛性以后,什么时候这妙觉佛性,又产生一念妄动,而产生山河大地呢?不可能,因为那个妄的力量已经被观照的智慧破坏掉了,所以那生死的果报不会再出现,因为清净心本来就没有生死。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菩提涅槃一旦成就以后,永远不会失掉!



净界法师


    癸二、喻真智真断不重起妄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前面的妄因妄果其体本真,偏重在达妄本空。这一段是讲知真本有,真实的心性它俱足菩提涅槃二种功德。

    比方说有一个金矿,身为一个金矿当然有很多的泥沙,但是它也夹杂了很多精纯的黄金。这个黄金就是菩提的智慧,也就是一种涅槃的安乐。菩提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智慧;涅槃就是断除二种生死,那种寂静安乐。

    在金矿当中,其实本来就夹杂了精纯的黄金,只要我们把这个金矿拿到火中种种的锻炼,把沙的杂质去掉,显现出精纯的黄金,这时候就再也没有杂质了。

    这是第一个譬喻,第二个譬喻:

    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说:这木头你用火去烧,烧成了灰烬。烧成灰烬这个本质改变了,这个灰烬什么时候要转成木头呢?不可能。

    诸佛的这一念,从虚妄的分别心,而转成菩提涅槃,这个时候,菩提涅槃也不可能再生起生死轮回的果报,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菩提涅槃一旦成就以后,一得永得,永远不会失掉。

    智者大师他讲一个譬喻也不错,我们可以听听看,说:我们凡夫的清净心,跟佛的清净心有什么差别?我们的心是清净本然,佛的心也是清净本然,那有什么差别?

    智者大师说:我们这一念清净本然的心,就像太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佛陀的清净心就像太虚空多了一个太阳,多了一个修德。

    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的净心只是虚空,我们不能抗拒乌云的生起。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清净心,对烦恼没有对治的力量、没有对治的力量。没有错啊!你是清净,但是对烦恼没有抗拒力,所以乌云一来的时候,乌云遮日,又是一片黑暗。虽然一片黑暗,你的清净心还是没有消失掉,那么太阳一出来的时候把乌云照破了,又恢复清净。这时候,佛的心在虚空之外,多了一个三大阿僧祇劫修来的这个太阳的观照,差在这个地方。

    观照,我们再讲一个寓言的故事,给大家参考参考。

    有一个人在逛商店,看到一幅很漂亮的画,他觉得这幅画非常好,很有意境,就把它买回来。买回来以后,看一看,诶!挂在客厅不错,就找了铁锤、找了铁钉就把它钉上去。钉上去的时候,发现这铁钉的力量太薄弱了,撑不住这幅图画。他想说:唉哟!应该找一个木板,先钉上去做一个支架,然后再把铁钉钉在木板上,所以他要找一块木板。找到一个木板,而这木板太大了,就找一个锯子,而这个锯子没有手把,他又去找一个手把。一直找下去,找到最后,把所有的工具都齐全以后,都忘了他不晓得要干什么了,我到底想干什么?

    我们讲舍本逐末,我们这一念心,开始在攀缘外境的时候,我们已经忘了我们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很重要!你一个修行人,你要进步的快,你要知道你的生命的目的是在干什么?

    我讲实在话:你如果要进步的快,你从今以后,遇到外境,不要管对错;不要管说你错我对,我对你错,很浪费时间。你所有的事情法法消归自心,你看到事情就回光返照我这一念心: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空的。

    我们今天来到人生,不是在跟人家争对错的,你跟人家争对错,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缘,你已经浪费时间了嘛!

    修《楞严经》的人,第一个、你要站在一个真如本性的角度来看事情,看你的念头有没有在动就好了。你念头一动就是你错,世间上没有对错,你念头一动就是你错。你用这种观念修行你进步很快,不要向外攀缘,先不要管别人怎么样。

    你就是观照你这一念清净心,保持不迷、不取、不动,反正我先不动。就算我做对了,别人毁谤我、看不起我,这也是我的业力,我也认了,事出必有因嘛!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我们要知道,事情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生命的本质,是来开显我们自性的功德,把这一念的智慧跟慈悲开显出来,其它的外境都是助缘。如果你知道,你的生命是在开发你自性的功德,你对外境会看得淡一点,那是参考用的。

    就像佛陀说的,你是金矿,我们真中有妄,我们生命的目的是把妄的部分消灭掉,把真的部分慢慢开显出来,在我们死亡的时候就觉得今生很值得。

    所以说: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的只有一个:开显我们内心自性的功德,不是在外在的环境,争成败得失、争对错。这个是《楞严经》的基本思想,正念真如。

    有些观念诸位要好好的体会体会,才能够转成你内心的功夫。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一个心老是在外境上活动,你是很麻烦的!


                      净界法师




    己二、答相随性遍 以释相违性难

    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要抓住一个根本的思想,那就是要破妄显真。其实整个《楞严三昧》的修学,就是我们破除一切虚妄的相状,而开显真实的心性。这个重点的修学有二个次第:

    第一个就是你要安住下来,我不知道我们内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习惯性你是安住在外相、或是安住在内心?

    相状从本经的说明是有二个过失的:第一个、它在时间上是生灭变化的,所以你安住在相上,你会觉得有一种不安稳性。你看我们很多初学者,刚开始来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人情绪变化很大,有时候高兴的时候很高兴,痛苦的时候很痛苦。这个人没有真正安住,他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这个人没有找到家,没有回家的。所以你看一个老参的特色,他的心比较平静,外境是动态的,但是他的心已经是收摄,慢慢收回来了。

    所以外境基本上是生灭变化的,是不安稳的。

    其次、外相的第二个过失,在空间上是不圆满的,我们执着一个外相,我们就失掉了其他的东西。所以,我们今天不管你做再大的善事,你执着一个相,你就很难使令你整个功德能够达到圆满的境界。

    所以在我们修学的过程当中,你的心跟任何的相状接触,记得!不要安住在相上,要把它回光返照,安住在你这一念明了的心性上,你只是借这个相来修心而已。所以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向内安住,这是第一个,安住的问题。

    一个人安住了以后,我们可以说这个人已经开始修行上路了,他找到高速公路了。接下来就是调伏,你怎么去调伏你内心动荡的心。在本经当中,他今天就会讲到用空、假、中三观来调伏内心。

    空观是破除心中的妄想,我们前面是远离外在的相状,那么空观是破除你心中的相状。因为我们离开外在的相状,但是我们心中的妄想又会创造很多的相状,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来障碍自己。所以空观就是破除你心中的这些妄想所捏造出来的这些相状,你也要把它破掉,达到所谓的离念的心体。

    假观,假观就是你要假借相状,比方说你拜佛,你要对阿弥陀佛皈依。你没有佛像,你怎么皈依呢?所以我们透过礼拜、称念、观想,这都是要有相状的。又假借一个假名、假相,来生起我们内心的功德法。所以它到最后,今天会讲到,离一切相,而即一切法,我们破的是相状,但是开显的是一种功德法,法是不能没有的。但是这个法要怎么生起呢?你要假借相,所以这假观你又重新安立了假名、假相,假借外在的假相,来开显你内心的功德法,这个假观就是借相修心,又安立一个假相。安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于忆佛念佛的假相,来庄严自己的功德,这个就是假观。

    假观照俗谛理,空观照真谛理,然后中观是把空假这二个智慧,把它达到平衡。使令空观也不障碍假观,假观也不障碍空观,让它能够平等的运转,中观照中谛理。

    我们在整个圆顿止观当中,你第一个你一定要安住下来,你一个心老是在外境上活动,你是很麻烦的!因为外境你控制不了,变化太厉害了。所以先把心收回来,然后好好的调整你的内心,用空假中三观来调伏内心。

    那么我们这样子做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就能够达到:从自利的角度成就《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从利他的角度,成就《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这是一个可以说是最快速成佛的法门,这个是本经的一个中心思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破除我们一种自性的执着,来发明无生的道理!



净界法师



    己二、答相随性遍以释相违性难

    这地方有二个重点:第一个、相违性难。这是富楼那尊者心中提出的疑问,他说:七大的相状,其实是违背我们如来藏妙真如性,相状是违背体性的。因为他认为相状是障碍的,彼此间是干扰的,那理性是平等圆融的。那你怎么能够说,相状有理性,理性有相状呢?事实上,相状跟理性是违背的,应该是独立的,相状不能有理性,理性不能有相状,他提出这样的问难。

    佛陀的回答是用相随性变。佛说:地水火风七大的相状,它必须随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的理性,才能够周遍圆融。其实相状跟理性是圆融的,以理事的圆融来破除富楼那尊者他认为理事是障碍的。

    庚一、牒问。

    正式牒示,富楼那尊者心中的疑问,先按定他心中的问题点。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佛陀招呼了富楼那说:你又问到一个问题,说是地水火风乃至于虚空,这五大如果讲到它的体性的话,当然这五大是由我们一念心性所变现的,所以当它摄用归体的时候,它的本性是圆融无碍的,而且是周遍整个十法界。那么既然它的体性是如此的周遍、如此的圆融,他生起疑问,那么为什么水跟火会互相的侵夺、互相的陵灭呢?因为水是湿性的,火是温性的,有水的地方就不能有火,有火的地方是不能有水,这个是很明显的互相障碍。那么一个体性周遍的东西,怎么就会生这样的一个互相障碍的相状出来呢?这个是他的第一个疑点。

    又者你又征问到,说虚空的体性是通达的,而大地的体性是障碍的,那么这二个体性都周遍法界,那么二个体性又为什么会互相侵夺呢?

    这个地方,富楼那尊者的意思就是说,从现实的生活,水火是不相容的,虚空大地也不相容,事相是互相的障碍,那么为什么理性是非常的圆融无碍?

    按定富楼那尊者心中疑惑的点,当然佛陀后面会说,因为我们心中对外境产生了执取,所以事相变成有障碍。佛陀说:你看,我就没有障碍。佛陀的身心世界能大中变小,小中变大,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为什么我们凡夫的世界是种种障碍呢?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执着,使令我们变成了从无障当中而变成了有障碍。其实是没有障碍的,它真的是周遍法界的,是互含互摄的,之所以障碍,只就是我们心中一念的爱取烦恼,把它弄成这个样子。这个地方等于是先按定富楼那尊者的疑惑。

    庚二、正答 (分二:辛一、举喻。辛二、法合)

    辛一、举喻。

    佛陀在回答法义之前,先讲出一个我们容易了解的世俗上的譬喻。

    总  标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佛陀说:为什么理性是圆融的而事相是障碍呢?

    富楼那!比方说,你看那太虚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身为太虚空它的体性,它本身也不是光明相,也不是黑暗相,也不是动相,也不是静相,它可以说是离一切相,但是它又不拒绝任何的森罗万象在虚空中来做种种的发挥、种种的显现。

    这个地方的意思指的是,太虚空就比喻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而这群相指的是整个十法界的七大之相。你看我们一念心性,随顺杂染的业力,就现出六凡法界的七大,随顺四圣的业力,显现四圣法界的七大相状,我们现出人道、天道、恶鬼道乃至于佛道。虚空本身是没有障碍的,所以它能够显现整个十法界的七大的群相出来。佛陀先讲出这个譬喻。

    详  列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者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为什么这样讲呢?佛陀说!富楼那!我以下举出太虚空当中七种的相状,来解释虚空能够同时含摄七种的相状:比方说,虚空遇到太阳照射的因缘,它现出光明相,虚空本身不是光明相,但是只要太阳出来了,它就现出光明;虚空遇到乌云囤集的时候,它显现出黑暗之相;虚空遇到风摇动的因缘,它就出现一种动态的相状;虚空如果遇到了雨过天晴的因缘,雨过天晴把这些云雾都收摄了,它显现出清净之相;虚空到了晚上,那个大地,你看我们净律寺到了晚上,那地气开始上升凝聚的时候,就现出一种昏暗污浊的相状;虚空如果遇到尘土飞扬的因缘,它就产生一种模糊不清的相状;虚空如果遇到了水质很沉静的因缘,它就能显现种种反射种种影像的情状。同样一个虚空,它因为在不同的因缘之下,它能够出现七种的相状,但是虚空本身,都不属于任何相状。

    把虚空跟相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虚空它本没有相状,但是它又不排除任何相状,是这个意思。

    征  问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佛陀讲出这七种相状以后,佛陀提出一个问题,说:

    你的意思怎么样呢?这差别的七种相状,它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为因彼生。是这些群相自己生起的,说是自生?为复空有。还是太虚空把它生起来的,说是他生?

    佛陀讲出虚空随顺七种因缘而生出七种相,佛陀反问楼那尊者说:那么这七种相是从什么地方而来?

    结  示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这些相状假设是自己生起的,你说为什么它有光明呢?光明自己生起光明,或者说太阳生起光明,自己生起的?

    佛陀说:富楼那!比方说,虚空的白天有太阳照射的时候,白天照射的时候太阳的因缘而生起种种的光明。这光明假设真的是太阳生起的,跟虚空没有关系,我看到有太阳所以有光明,这光明是哪里来的呢?太阳生起的,跟虚空没有关系。

    好!那佛陀就反问,那么这样子讲,当太阳出现的时候,这十方世界应该都变成太阳的颜色啊!因为太阳能够生起光明,那么太阳一出来的时候,整个世界应该都变成太阳的光明才对,就只有一种颜色啊!没有其它种颜色才对阿!因为太阳是绝对可以生起光明的,那么为什么在空中,你还可以看到圆形的太阳?如果说整个世界都变成太阳的颜色,你就看不到太阳,因为同一个颜色,你可以看到太阳表示还有对比,有些地方还是黑暗。有些地方还是黑暗的,那你就不能够说,太阳能够生起光明,不能这样讲,它还是有它一定因缘的力量。

    若是空明。说:诶,不对!不是太阳生起的,这光明是虚空生起的,虚空生起光明。这当然更有问题。

    那虚空应该经常的发光,经常的生起光明,来照射万物才对啊!那么为什么到了黑夜的时候,这些云雾聚集的时候,却出现了这种黑暗的相状,而没有光明呢?既然虚空能够经常生起光明,那么为什么晚上的时候,云雾聚集的时候却没有光明呢?

    总结:这光明的相状,不能够说是太阳生起的,更不应该说是虚空生起的,但是又不离开虚空跟太阳相互的因缘。

    这个地方到底在讲什么?它又说是虚空生起的,又不是虚空生起的。

    我们从七大所谓的光明相、黑暗相,这是表示整个我们的一种五蕴七大的相状。它这个地方是在破除我们一种自性的执着,发明无生的道理,它不自生也不它生,所以是无生。

    如果光明是太阳生起的,那这个相就是真实的,它有生起的因。佛法是认为不能有生起的因,诸法是无生的,你不能够说谁生起的。一个东西是有生起的因,那它表示有实体,有实体就不能改变它。太阳一定可以生起光明,那光明就不应该消失掉,其实不能这样讲。

    所以我们说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只是一种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个因缘假相。我们只同意生命中有假相,但是我们不同意生命有一个实体。那么关键在哪里呢?这个假相它从什么地方来?它没有从什么地方来,觅之了不可得。你问它从什么地方来,你找找看,找不到原因,觅之了不可得,它只就是因缘和合的一种假相。佛法的意思就是说,相状我们不能否定它存在,但是它没有生起的原因,因为它不能有实体。

    这地方等于是破除我们对相状的执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观相元妄,观性元真!



净界法师



    辛二、法合  以佛法的道理来合这个譬喻。(分二:壬一、正合上喻。壬二、重明理性)

    壬一、正合上喻  正式的来符合前面的譬喻。

    经文当中是有二段,一个释疑跟合法。不过圆瑛老和尚在讲的时候,海公长老在讲的时候,都是先讲后段。他说义理上先讲后段,再讲前段会清楚一点。我们尊重长老的意思。

    合  法

    标列性相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前面是讲虚空跟七种相状的互动,这以下把它会归到我们这一念心性的道理。

    说:我们众生本具的微妙觉明之心,它的体性也是这样子的,它的本身是清净本然,不俱足任何的相状,但是它也不排除整个十法界的相状,在当中把它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假设我们用虚空的因缘,虚空的业力来薰习这一念清净心,它就现出虚空的相状;你用地水火风业力的因缘来薰习它,它就出现地水火风的相状,而且你同时的薰习它,它同时就显现,它没有什么障碍的。

    为什么没有障碍呢?

    征举影喻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佛陀前面说你用一个东西去发明,它现出一个东西。一个东西当然没有问题,假设你七大同时去发明,七大同时显现。换句话说,水火有可能会同时显现,只要你业力俱足、因缘俱足,水中有火,火中有水,这个道理当然不容易理解,佛陀只好讲出一个实际上现实生活来譬喻。说:为什么七大可以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显现呢?

    佛陀说:比方在湖水当中,我们看到它显现出天上太阳的影子,天空中高挂一个太阳。那我们去看湖水的时候,看到太阳的一个影子,当然这影子只有一个,但是二个人在湖水边散步,二个人同时看水中的太阳的影像的时候,二个人都看到他自己的影子。这二个人散步一个往东走,一个往西走,东西各别而行。这个时候往东走的人就看到太阳是跟着他走的,这个影子是往东边去的;往西边走的人他看到太阳,诶!不对!太阳是跟着我走的,是往西边走。所以这太阳变成二个,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可以说先无准的。先无准的是说太阳到底是一个还是二个呢?这不决定,你要是十个人在看,太阳就变成十个,你十个人往不同的十个方向走,太阳就往十个方向走,所以太阳的数量是不决定的。其次太阳的方向也不决定,它到底是往东还是往西,也不决定。

    它这个地方是说:整个显现在湖水中的太阳影像,数量是不决定的,方向也不决定。所以你这个时候不能问难说:湖水中的太阳明明是一个,怎么会变成一个往东,一个往西?你要是十个人在那边走,变成十个。东西各行就变成二个太阳,而二个太阳为什么湖水中只有一个太阳呢?太阳到底是一个,还是二个,还是十个呢?到底什么答案是对呢?

    佛陀讲出一个答案说:宛转虚妄,无可凭据。每一个人讲的通通对,也可以说通通都错,因为它只是一种辗转的虚妄相,因为它没有真实体性,你说一个也对,二个也对,三个也对,十个也对。因为一个没有实体的东西,它完全循业发现。

    这个道理懂了以后,我们可以把前面的观念做一个总结,正式来解开,富楼那尊者心中的疑惑。分成相妄跟性真。

    释  疑

    相妄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个内涵:第一是相状,一个是心性。我们对这个相状,我们由业力会变现很多的五蕴的身心世界,这相状怎么去观察呢?

    相状是虚妄的一种假相而已,这个假相你不能指出它一个真实的实体。就好像一个人,他的眼睛有毛病,看到了虚空的华。他眼睛有毛病,他看到虚空华,别人一个健康的人,他没看到虚空华。你不能够说:诶!虚空明明有华嘛!另外一个某乙说:虚空根本就没有华。某甲说:有啊!我看到虚空有华。

    那我问诸位,虚空到底有没有华?答案就是:个人循业发现。你有这个业力你就看到有华,你没有这个业力你就看到没有华。

    所以当一个有毛病的人,看到虚空有华的时候,这虚空的华本来就是虚妄的,你又要期待虚空的华,结成一种虚空之果,这当然是颠倒的。

    所以说,你知道七大之相是虚妄的,你为什么还要再问说,它会互相的侵夺陵灭呢?

    其实七大是不会互相侵夺的,我们过去讲过很多次,水大里面一定有火大,水大如果没有火大,如果水大是只有水大,你烧开水,你烧一辈子,它都不会烧滚;它没有火大的时候,你烧不滚,我们就没有滚烫的热水喝。

    陵灭的意思是我们自己的执着产生,这是一种相状,也就是说,相状只是一个因缘业力的一种假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既然没有实体,也就不能够加以比较。
  
    性真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观性元真回光返照我们众生本俱的现前明了的心性,却是真实不虚的。

    真实不虚是什么意思?它不能有变化。你看我们前生跟今生的相状,变得很厉害。我们前生也不是长这个样子,色法改变。你前生的感受,也不是这个感受;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这个想法,这色受想行识都不一样了。但是我的前生跟今生,有什么东西没有改变吗?你的心性没有改变,前生的心性还是现在这个心性,你无量劫来走到这个份上,你的心性还是这么一个心性,你成佛了还是这个心性,所以这个叫真实的。真实的东西是不能变化的,所以它是一个圆觉光明的心性。

    这个圆觉光明的心性,它本身没有水火的相状,所以当然就没有所谓彼此不相容的问题。

    为什么说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

    有时候我们在想,我们看平常很多事情真的是有障碍,为什么佛陀、佛菩萨看都没有障碍呢?问题是出在哪里,到底是谁对谁错呢?

    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这个意思就是角度的问题,你看事情的时候,你是一种心外求法,你站在外境的角度来看事情。我保证你障碍重重,因为你被业力牵着走。如果你把这心收回来,你站在现前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事情法法消归自性,我保证你没有障碍。

    障碍就是你站在相的角度来看事情,障碍重重。我们前面说,你一念的向外攀缘,启动了痛苦的根本,烦恼障碍、业障、报障,你看事情的时候你回光返照,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不迷、不取、不动,你看事情是如梦如幻,完全没有障碍。

    我们讲庄子的小故事来加以譬喻:

    庄子在讲一个小故事,这一个譬喻他说:

    有一天白云它往东边飞,飞得很远很远以后,到了东方一棵大树的地方。看到一个老人家白发苍苍,满面慈祥的老人家,绕着大树非常快乐,又走又跳,双手又拍。这白云就觉得这老人家怎么这么高兴呢?不就是绕着一棵树吗?为什么这么高兴呢?白云就停下来,就问老人家说:老人家,你为什么这么高兴?

    老人家就停下来,看了一下白云说:那难道你有心事吗?

    白云说:我的责任很大的,你都不知道。白云说:我的责任是要让整个天地风调雨顺,让大家在雨水的滋润当中,万物得到滋长,芸芸众生因为风调雨顺能够丰收,才能够把饭吃饱。但是有时候我不能满意的,有时候你看乌云经常来障碍我,有时候弄得天上的气不清,有时候地气又郁结,弄得上下之气不能交流,我的工作是障碍重重,弄得整个风不调、雨不顺,我怎么会快乐的起来呢?那你说我要怎么快乐呢?老人家说:这个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能回答你。他又走他的,白云没办法,就飘走了。
  
    三年后它还是没得到答案,但是他想这个老人家会快乐,事出必有因,它又往东边飘过来,这时候它很虔诚,停下来很恭敬的、很虔诚的,正式的问老人家说:你一定要告诉我你快乐的原因。这个老人家就被他感动说:好!那我告诉你。说:你要快乐,你要记住两个字心养。你要用你内心去长养一种清净的道。当然以道家来说是用自然之道,什么事情顺其自然。

    佛法是认为,你要能够以《如来藏妙真如性》,用空、假、中这三种道,来长养你的内心。也就是说你一个人要快乐,你的心老是去住在外境,你不可能快乐。

    你看富楼那尊者,小乘人是法执很重,碰到事情都是障碍。为什么佛菩萨看事情都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呢?因为他的心没有住在相上,他用这种清净的道,二空真如之道,来长养内心。

    这个地方就是说:那你说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障碍呢?答案很简单,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你要心外求法,你一定有障碍,你法法消归内心,就变成没有障碍。就是这样子,这个是角度的问题。

    所以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状是虚妄的,障碍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因为虚空的空华,它会障碍谁呢?因为你执着它为实有,所以它才产生障碍。

    其实到这个地方,已经是把富楼那尊者的障碍点已经回答了,但是佛陀又把它发挥出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