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二乘人心中有疑惑,来请佛陀开示!(二)

净界法师
    这科的大意是说,佛陀讲完三卷的经文,来发明相妄性真,真妄不二的道理以后,二乘的无学之人,他们对于真妄不二的道理,产生种了二种的疑问。
  
    辛二、别述二难。个别叙述二乘的无学,心中疑惑所产生的二种难问。
  
    分二:壬一、从阴入处界文中起理违事难。壬二、从七大文中起相违性难。
    壬一、从阴入处界文中起理违事难。
    佛陀前面讲到四科的经文,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经文当中,二乘的无学之人生起了所谓的理性违背事相的这样的难问。佛陀在讲四科的时候,基本上是会事入理,把五蕴身心世界的生灭因缘,都说它们是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是当体即空。在当体即空当中,佛陀又说它是一念心性所显现,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样子的观念,会事入理当中,二乘的无学产生心中的疑惑。
    引述佛语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
    富楼那尊者引用佛陀的开示,他说:世尊!正如你老人家前面四科的经文说的,在十法界的世间当中,这一切的有为诸法,包括了六根六尘相对于六识的种种的作用,乃至于产生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种种的色心诸法,这种生灭变化的因缘法,您说它们是相妄性真的,它们的相状是生灭的,但是它们的本性却都是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都是清净本然。
    这一段正是佛陀前面说的,会事入理的一个观念,这一段是引用佛陀的法语,第二段正式说明心中的疑惑。
    举自疑惑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既然我们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是清净本然的,是离一切相的,那怎么就能够产生众生的这种依正二报,这种身心世界,这种有为诸法呢?产生有为诸法以后,又会产生一种次第的迁流变化,乃至于终而复始相续的循环不断,有情众生的生老病死,无情世界的生灭迁流。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在二乘人的观念当中,他认为既然心性是无为法,身心世界是有为法,怎么一个无为法能够创造一个有为法出来呢?这个是二乘人心中的疑惑。
    这里说明一下,我们讲到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它不是有为法,但也不是无为法。我们不像二乘人,二乘人讲空性那真的是无为法。我们讲心性的时候,它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因为它随缘不变是跟无为相应,但是它不变又随缘,又跟有为相应,所以它是亦有为亦无为,非有为非无为。
    从这经文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二乘人对于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他是认同,但是对不变随缘之用产生了疑惑。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这一念清净心,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它能够受着业力的薰习,而变现身心世界。随缘这一部份,二乘人的确是产生了障碍,既然是清净本然,又怎么能够变现这些山河大地,变现出来以后它又不断的流转。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乘人心中有疑惑,来请佛陀开示!(三)

净界法师
    壬二、从七大文中起相违性难。
    第二个疑惑是从七大的经文当中,产生了事相违背理性的难问。
    说明一下理跟事。本经要讲到理的话都是讲心性,以不变为理,心性是不变的。讲到事相就是讲到身心世界。前面是说一念心性是怎么变现成身心世界,理违事难;这一段相违性难是说身心世界又怎么能够回到一念心性。前面是说一心怎么产生万法,这个地方是万法又怎么能够回归到一心,在这个地方产生了障碍。
    引述佛语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您老人家在七大当中,讲到一个观念说:地水火风乃至于空大,当然身为七大的相状是生灭的,但是它的本性,所谓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圆融无碍,是周遍法界,而且是湛然不动,是不生不灭的。相状是生灭的,而体性是不生灭的。
    这个观念是佛陀前面说过的相妄性真。
    举自疑惑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地水之间的障碍)世尊!身为一个地大,地大的体性是坚固的,是一种障碍;而水的体性是湿润的,有地大就不能含有水,有水就不能有地大。
    在二乘人的观念是认为,地水这二种性质,是互相障碍的。你怎么能够说是相互圆融呢?
    (水火之间的障碍) 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
    水大是湿性的,而火大是热性的,水火根本是不能够相容的,火能够把水烧干,水也能够把火扑灭,水火二性是互相障碍的。怎能够说水火二性,这二个体性都遍满虚空,而不互相去陵夺,不互相消灭呢?认为水火二性是有障碍的。
    (地空二法的障碍) 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世尊!地大的体性是障碍的、坚固的,而虚空的体性是虚无通达的,而这二个又怎么能够都周遍法界,都能够圆融无碍呢?
    这里我们说明一下:二乘人对法的观念,他是很坚固的法执。这坚固的法执是怎么来的呢?因为他认为这个法是离开这一念心,而个别有体性,他不认为一切法是内心所变现的,他认为法是真实的。你看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他对三界非常畏惧的。他看到三界的可怕,他把这一念心的我执消灭了,不再招感三界,他就认为大事已办,至于这三界是怎么回事他不管。
    大乘佛法认为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地狱是我们一念心变现,极乐世界也是我们一念心所变现,所以一切法能够互含互摄。互含互摄的基础点要安立在法空的思想,而这法空的思想要安立在一切法是唯心所现,你才能够建立法空的思想。
    二乘人对于心外求法的缘故,所以他认为法法是不相容的,每一个法都有真实的独立的体性。
    蕅益大师讲到这个地方,对于二乘人的二种疑问,蕅益大师提出他的看法。他说二乘人的思想真不能容妄,妄也不能容真。二乘人认为真实的空性,不能容受这种虚妄的有为诸法,有为之法也不能容下真实的空性;真实就是真实,虚妄就是虚妄,这个是二乘人的概念,二个永远是汉贼不两立。
    大乘佛法是认为真中有妄,妄中有真,关键在一念迷悟的差别,你要是觉悟了,一切法都是真实,你要是迷惑的时候,一切法都是虚妄的,这是大乘不二的思想。
    当然身为一个二乘有法执重的人,提出这个观念是可以理解的。总而言之,二种疑惑都是对于真妄不二的思想产生的疑惑。
    我们把二乘人的疑惑牒出以后,我们就知道,其实整个后面半卷的经文,都是在回答这二个问题。
    辛三、请佛开示
    富楼那尊者讲出了二乘人心中疑惑以后,这时候很恭敬的请佛陀开示。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富楼那尊者他讲出的心中疑惑说:我现今是真的不能够了知性相二义,所谓的真中有妄,妄中有真,一念心性能够变现万法,一心而产生万法,万法又能够产生一心,心跟法之间是不二的,这个观念我实在是很难理解。对这样的一种真妄不二,性相圆融的道理,这样的一个宗旨,它的去向实在是很难融会贯通。惟愿如来世尊,能够依止大悲心,来为我等广泛的宣说,来开示我心中的迷云,乃至于整个二乘无学之人,来破除我们心中的疑惑。
    作是语后,富楼那尊者就五体投地,心中怀着钦慕渴仰的心情,来等待佛陀慈悲的开导。
    这个地方古德的注解上说:富楼那尊者讲出这一句话,说明他这个人是有自知之明。佛法是很忌讳增上慢,也就说你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因为二乘人基本上佛陀在开导他们的时候是为实施权。
    佛陀在讲小乘法的时候,并没有把整个生命的全貌讲出来,只是讲到诸法是无常无我的,从无常无我当中而证得我空真如,趋向偏空的涅槃,对于我们这一念广大的现前一念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并没有广泛的开显。也就是说,佛陀在小乘法当中,只是引导他们怎么从有为法而悟入空性,至于空性怎么出来,怎么从空出假,这个教法佛陀并没有宣说,所以他们自然是产生了障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一 切 都 将 过 去 !
净界法师
    我讲一个小故事,诸位体会一下:国王的名言。
    古代有一个国王,是非常的贤能,每天处心积虑要造福老百姓,设立很多的制度,也帮助很多的弱势团体,做了很多福利的制度。但是众生的心是有各式各样的想法,他怎么做都有人赞叹他,怎么做也是有人毁谤他,所以他觉得非常的苦恼,我怎么做才能够让大家都满意呢?
    有一天他睡觉的时候,有一个老者,一个老人家白发苍苍。这个老人家就告诉他说:你要让大家满意,有一句话你要记住,这一句话你能够实践它,一定会让大家都满意。这个国王听了就非常欢喜…,听了这一句话以后他醒过来,诶!把这句话给忘掉了。唉呀,糟糕!这一句话是让我离苦得乐,趋吉避凶的法宝,怎么忘掉了呢?这时他就倾他所有的财产,去做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钻石,诏告天下,哪一个人能够把我梦中的那个名言找出来,解除我心中的痛苦,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满意我,我把这个钻石送给他。
    后来有一个在山中修行的老者,听到这个传闻以后就走下来,以大悲心来到国王的面前说:国王!请你把那钻石拿给我。国王说:你知道了答案了吗?老者说:你先把钻石给我。老者拿了钻石以后,刻了几个字就把钻石还给大王,然后掉头就走。国王看到钻石戒环旁边,所刻的字就是:一切都将过去。国王听了以后恍然大悟,这就是我梦中里面的名言:一切都将过去。
    这句话从佛法的观念,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什么事情都是我们心在动。因为你不执着,他不会伤害你的,色不迷人,人自迷。我们要知道外境不会伤害我们,一定是你对它有执着,它才会伤害你,这大家都知道的。当我们对它产生执着以后,他对我们产生牵动。一切都将过去等于是无常的智慧,这时候你的心等于是收回来,开始把外境收回来。
    我觉得一切都将过去那只是破妄,其实它只是一种止痛药。一切都将过去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我们应该说这一切都将过去,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即将到来。破妄显真。因为你把一个东西破了,那它云何应住呢?我们佛法是有所破坏,有所安立,它讲离一切相又即一切法,一定双向思考。
    这种双向思考的观念,二乘人是很难理解的,所以他以一种真妄对立的心,提出他的看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叫胜义中的真胜义性?

净界法师
    戊二、许宣。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即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这个地方佛陀正式的允许他的迷惑、他的难问,来宣说真妄不二,性相圆融的道理。
    就在富楼那尊者讲出他心中的疑惑,而且请佛开示以后,佛陀就宣告富楼那尊者,以及整个法会当中,这些已经漏尽的无学。
    漏指的是烦恼,特别指的是三界的见思烦恼。身为一个阿罗汉他的特色,就是证得我空的真如,而断除了见思烦恼,分段生死已了。所以他在整个小乘法当中,已经无学了,已经圆满。
    我们前面讲过二乘人的特色,就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他的见思烦恼淡薄,但是他们对于这些性相圆融无碍的道理,是容易产生疑惑障碍的。
    如来今日,普遍的为此法会当中,来宣说大乘胜义当中的真胜义性。
    什么叫胜义中的真胜义性?
    在古德的注解,在《唯识》的教法当中,把这胜义的道理分成四种:
    第一、世界胜义。世界胜义,主要的是一种人天乘的道理,讲到世间的因果,造善一定可以召感安乐的果报,造恶决定召感痛苦的果报,这个叫做世界胜义,这个道理特别殊胜。
    第二、道理胜义。这是一个二乘的教法,讲到四谛十二因缘讲到出世间的因果,我们应该怎么去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来成就出世的涅槃,这叫道理胜义。
    第三、证得胜义。是整个《般若》经典所说的,我们应该怎么把一切法看它是缘起性空,把一切的有为诸法会归到我空、法空的真理,所谓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叫证得胜义。这是大乘别教的道理。
    第四、胜义胜义。讲到了相妄性真,这一切法的相状是虚妄的,但是一切法的体性,却是真实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万法惟是一心的道理,这是整个教法当中最为殊胜的胜义胜义。就是说明了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而真妄是不二的。这是佛陀的教法当中最为殊胜的。
    使令法会当中的这些定性声闻,也就是说这些都已经证入偏空涅槃,决定不能够回小向大的,他们的内心是,沈空滞寂,对有为诸法不生好乐;乃至于不定性的声闻,一切尚未证得我空法空的,只证得我空真如,已经回小向大的这些阿罗汉,包括了定性声闻,包括了不定性的声闻,从这个当中都获得一佛乘的寂灭场地。
    寂灭场地指的是我们的常住真心,以一念心性当做整个修行的根本。根本开始从体起用,产生了一种修行。这修行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空、假、中三观的调伏,以空观来发明我们心性的不变之体,以假观来发明我们心中随缘之妙用,以真空妙有来调伏内心,这才是真正的阿练若。阿练若就是寂静,也就是依止不生不灭的心性,当作一个场地,在这场地当中修行空假中三观,这就是胜义中的真胜义性。汝等应该好好的把握这个机会,好好的听闻,我也会为你们详细的说明。
    富楼那尊者跟这些二乘的无学之人,听到佛陀的法音以后,内心生起恭敬,默然来承受听闻。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从这一段可以看得出来,本经是《法华经》的前方便。因为《法华经》开显了每一个众生都有真如的本性,所谓的相妄性真。虽然我们每一个人的长相不同,你的长相跟他的长相不同,我们的长相跟蚂蚁的长相也不同,但是这个长相是生灭的,因为你前生长得跟今生也不同,你来生的长相跟今生也不同。但是在不同当中,我们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本性,在《法华经》里面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把整个生灭的相状,啪!整个破坏了,开显众生本具的心性。但是在《法华经》当中,是所有人听过以后没有人产生怀疑。《楞严经》是圆教中还带一点别教的思想,有些人还是产生怀疑,佛陀还要再宣说。所以它只是《法华经》的前方便,因为它是方等时,四教并谈,以圆教为根本,但是含有藏通别的教法在里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妄想从哪里来?  


净界法师
     戊三、正说   

    佛陀正式说明,胜义中真胜义性,所谓的真妄不二,性相圆融的道理。     
    分二:己一、答迷真起妄以释理违事难。己二、答相随性遍以释相违性难。  

    己一、答迷真起妄以释理违事难   

    佛陀讲到理违事难,说我们清净本然,怎么就产生山河大地呢?说你这个心是无相的,无相怎么就产生这些身心世界的男人相、女人相出来呢?   

    佛陀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因为迷真起妄。迷真起妄要注意真就是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妄就是无明妄想。  

    我们只能够说迷真起妄不能说从真起妄,真怎么能够生起妄呢?因为佛陀的观念里面是说:妄本无因,因迷故有,妄想是没有理由的。说妄想从哪里来?它本来就没有根本,达妄本空,你说它从哪里来?它只就是一念的迷情,妄本无因,因迷故有。你不能够说妄想从真心出来,那就完了!清净本然怎么会有妄想?我们只能够说,因为我们迷失了本性,所以会产生了妄想。  

    后面佛陀会讲一个故事,他说:什么叫迷真起妄呢?说有一个健康的人早上起床照镜子的时候,突然间觉得,诶!我的头不见了!他的头还在,但是他认为他的头部不见了,产生这一念的迷情,就到处找,说我的头到哪里去了,到哪里去了…。一个有智慧的人过去,一个巴掌啪打过去。诶!他醒过来了,他醒过来的时候他的头就在了。但是他在迷惑的时候他头也在啊!他只不过是一念的迷情。  

    所以我们凡夫跟佛差在哪里呢?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就只是一念的迷情,所以虚妄的显现了三界,当我们返妄归真的时候,最后觅之了不可得,这个就是所谓的迷真起妄。  

    这四个字佛陀后面会详加说明,什么是迷真起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还没有迷真起妄之前,我们的相貌是什么?


                           净界法师
    己一、答迷真起妄以释理违事难
    分二:庚一、总辨真觉。庚二、别明迷悟。
    分二:庚一、总辨真觉
    佛陀先拢总的来辨别众生真实的觉性,众生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分二:辛一、直指觉性本来寂照。辛二、双破觉非明与不明。
    辛一、直指觉性本来寂照。
    我们真实的觉性,本来俱足寂跟照二种功德。
    牒定所疑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牒示按定富楼那尊者的疑惑)
    佛言:富楼那!正如你所说的疑问,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
    当你在大乘经典看清净这二个字的时候,你要怎么解释它?清净的意思就是离一切相,也就是说它不是杂染,但是它也不是清净,它不是清净相,你说它是清净相,那就完了!它是清净相,它怎么能够现出杂染相呢?所以清净就是说,它不是杂染相,它也不是不清净相,它是离一切的对立,叫做清净。这个观念要清楚。
    身为一个众生本具的心性,它是离一切相的,而且是本然的,这样的一种相貌是本来如此的,不是经过后天的造作而有的。这样的一个清净本然的相状,就怎么能够产生山河大地、身心世界出来?
    这段经文是先按定富楼那尊者心中的疑情,以下就正式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直指觉性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陀说:富楼那尊者!你过去应该经常跟随在佛的旁边,那你是不是曾经听过佛陀讲出一个观念说是,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的观念呢?
    性觉跟本觉都是一个东西,都是讲到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的一个本觉的理性,这本觉的理性它是妙明的,是具足光明的。
    妙明光明放在下面的时候表示它是寂而常照,寂指的是如如理,照指的是如如智。以如如理而生起如如智,这叫寂而常照。
    明妙是刚好相反,是照而常寂,依如如智还照如如理。
    我们众生的本性是觉性当中有光明,光明中有觉性。这是先把众生的本来面目指出来。
    富楼那回答说:是的,世尊!我经常听闻佛陀宣说如此深妙的义理。
    这个地方是先按定本性,也就是说在我们还没有迷真起妄之前,到底我们的相貌是什么?就是这样子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我们学过大乘佛法,我们会知道,我们现在这个相貌,我们并不是很满意,不管色身、不管内心,很多妄想,我们都不是满意。但是这个相貌都不是我们原来的相貌,都是很多的流转,生了很多的妄动然后才有的。那么到底我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开始去探本求源,说那我刚开始是怎么样?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我刚开始是怎么样呢?佛陀先说明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我们这一念心是清净本然,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它寂静而有光明,光明而又不障碍寂静,寂照不二这个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先把我们这样一个真实的面目,先把它标出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