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明鼻入即藏性



净界法师


    子三、明鼻入即藏性。

    胜义鼻根当中一种嗅觉的功能,我们把这种功能打开以后,它背后的体性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迷真起妄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佛陀先讲出一个譬喻说: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但他突然间无缘无故的很快的去畜(往内吸气),很快的往自己的鼻根吸气,吸久了以后就产生疲劳的相状。什么相状呢?因为快速的吸气,那鼻根当中就能够嗅闻到一种寒冷的感触。寒冷的感触是一个外境,依止寒冷感触就产生了通塞虚实差别的相状。

    通,当我们的鼻子是畅通的时候,它是属于虚,当我们的鼻子是阻塞的时候,它是属于实,乃至辗转的作用,就有所谓的香气跟臭气的差别。我们的鼻子因为快速的吸气,就会有虚妄的外境产生,这时我们能嗅的鼻根,跟所嗅的这种通塞虚实,乃至于香臭之气,都是菩提心中一念的妄动,产生的见相二分而已,迷真起妄。

    古人把迷真起妄讲出一个譬喻说:虚空当中的浮云,浮云也是无自性的,但是风一吹,这浮云变成一只马,风再吹就变成一个人,再吹这个人又转成兔子…。整个虚空就是我们一念的真如本性,风就是我们的业力,由业力的吹动,而产生不同的果报,变现成人,变现成兔子,变现成马…这个就是我们的迷真起妄,无明的风一吹,就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出现,是这个意思。当然虚空是没有浮云,虚空也没有风的,那是一念的妄动而有的。

    妄相无体

    托尘妄现

    因余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总标)因为有通塞二种虚妄尘境的牵动,就引发了嗅觉的功能,在胜义的鼻根当中,因境牵心,依止鼻根嗅的功能再去吸揽前面通塞二种相状,色心的和合就产生了鼻入 ,就正式产生了胜义鼻根。此嗅闻的功能,其实离开前面的通塞二种尘境是毕竟无体的,譬如风吹浮云才产生一个马的相状,假设没有风这马就没有了,所以离开外境这一念明了的心也就没有自体了。这个地方指的是生灭心、攀缘心,真实的心它是不需要外境的。当知这嗅闻的功能,它不是从通塞二相而来,也不是从胜义鼻根而出,也不是从虚空而生。

    非从尘来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它生)说是从畅通的相状而来,当我们阻塞的时候,我们闻的功能也就随顺通塞、畅通的因缘而消失了,那我们怎么能够去嗅闻阻塞之相?若从阻塞而来,当我们畅通相现前的时候,那我们嗅闻的功能也随阻塞而消失,那我们怎么能够去感受得到香臭的种种感觉呢?

    这道理是说嗅闻的功能不是它生。

    非从根生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自生)若是从胜义鼻根自己生,但事实上,我们离开外境的通塞二相,我们的嗅闻功能是不能发挥出来的,所以这嗅闻的功能是没有自性的,它是假借外境而有,所以自生也不对。

    非从空出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非因缘生)说是从虚空而生,嗅闻的功能从虚空而生,它从虚空从外面而生,那么它就可以回过头去嗅闻你的鼻根,去嗅闻一切的法,何必要假借胜义根?所以这是不合道理的。虚空自己产生嗅闻的功能,跟你阿难尊者的鼻入有什么关系呢?无因缘生也不对。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鼻子的功能,它只是循业产生的一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质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只要能够觉悟,它当体就是真如,你要迷惑颠倒那它就是生死业力。

    意思是说每一法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你要是对它的相状产生迷惑颠倒那你就造业,你要觉悟的当下就是真如本性,这就看我们自己的观照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明舌入即藏性



净界法师


    子四、明舌入即藏性。

    这一大科佛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会事入理,把六根的差别事相作用,把它会归到不生不灭,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事相让一个人迷惑颠倒,道理让我们产生智慧。所以当我们看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看到事情本身的表相,你要看到事情背后那个道,你就能够解脱了。如果我们今天只是看到事情的表相,那你就被它所转。所以的确有需要把事情做一个会归,我们看到一件事情,一定要还它个本来面目,它本来面目是什么,那你就能够产生真实的觉悟。

    子四、明舌入即藏性。

    舌根当中滋味的功能,叫舌入;舌入它背后的真实体性,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迷真起妄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佛陀习惯用譬喻的方式,来譬喻我们的真如本性,是怎么转成我们生死轮回的。

    阿难!譬如一个健康的人,健康的人就指的我们一种真如本性,在那种状态是一真法界,离诸对待的。在平等法界当中,这个人无缘无故产生了一念的妄动,是怎么个动法呢?以舌根来说,他用自己的舌头去舔自己的嘴唇,舔久了以后就产生疲劳的相状。一念妄动,动就是一种业性,就会产生业力,有业力就有差别。其人若病,则有苦味。这个人如果是往不好的方向动,那他就产生苦味,就有苦恼的感受。如果这个人是无病之人,他的动是往戒定慧的方向动、往波罗蜜的方向动,那这是产生善业安乐的福报。

    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总而言之,由这甜苦二种的对比,也可以显示当舌根不动的时候,它平时的味道是一种淡性无味的,这种味道是常在的。

    当这个人从真如本性一念妄动以后,产生了舌根,这时舌根嗅尝的功能跟所尝有味无味的相状,都是菩提心中的一种疲劳的相状,不是真如本性本来所有的。

    这地方的味道它是分成有味跟无味,舌根的所缘境是有味跟无味,有味的情况又分成甜苦二相,无味的情况是平淡之相。

    妄相无体

    托尘妄现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总标。会事入理)舌根的所缘境有甜苦,就是有味的相状跟平淡的相状。这二种虚妄的尘境当它产生了以后,它会牵动我们一个明了的功能,这明了的功能就居在胜义舌根当中,由境来牵心,其次由心去取境。这种明了的功能又去吸取甜苦平淡二种的尘境,色心的和合正是舌入嗅尝的功能的产生,这种能够知道味道的嗅尝功能,事实上离开甜苦的有味跟平淡无味的尘境,是毕竟没有自体的。因为它是由味道的刺激才有嗅尝的功能,味道消失了,嗅尝的功能也就觅之了不可得。如是之故,阿难!你应该了知我们能够去尝到甜苦尝到淡,这种能够尝的功能它不是从甜苦的外境而来,也不是从平淡的外境而有,也不是自己的胜义舌根所出,也不是莫名其妙从虚空而来。

    非从尘来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非它生)为什么舌根的嗅尝功能它是毕竟无体呢?假设它是从外境而来是它生,从甜相苦相的有味而来,那么当平淡的滋味现前的时候,这了知的功能就随着甜苦之相的消失而消失,那你怎么知道平淡的味道呢?反过来,它从平淡的味道而出,那当甜味现前的时候,那你了知的功能也随平淡的相状而消失,那你又怎么知道甜呢?事实上,我们的舌根甜来知甜,苦来知苦,淡来知淡,所以你说从外境而生是不对的,它不是它生。

    非从根生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非自生)我们能知味的功能是舌根自己产生的,但事实上,假设没有甜淡还有苦的外境牵动,我们了知的功能是不能显发的。我们凡夫的六根这种生灭的作用,离开了尘境你根本不能显现出来,是离尘无体的,所以自生也不对。

    非从空出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无因缘生)若滋味的功能是从虚空而出,虚空具足了滋味的功能,那就不是你阿难尊者的滋味功能。因为它是虚空的滋味功能,不是你阿难尊者的滋味功能。那虚空自己具足滋味功能,那跟你阿难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无因缘生也不对。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从整个过程的探讨,我们知道味道的功能,它只是我们过去的业力,假借外境暂时显现的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体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它有不变性跟随缘性二种道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你那个颠倒的心没有扭转,你生命怎么改变呢!





净界法师


    本经的《首楞严王三昧》其实它很重视六根,尤其在后面实际修行的时候。因为我们平常跟外境接触,就是六个门,六根门头,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就扣着这六个门在活动,没有其它的门。在整个过程当中,它主要就是要修观照力跟一个对治力,对治力到这个地方还没讲到,你先要培养一种空假中的观照,我们今天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首先你要知道,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这是很重要的。即空就是本经说的,你从什么地方来?

    我希望我们培养一种观念,我们遇到事情不要马上去做,不要这样子。其实《楞严经》的意思就是不迷,而不迷的意思就是说,你先停下来不要紧张,没有差那几分钟。你现在生起一个念头,你先问一件事,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念头从什么地方来,它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是从空性而来。

    当你知道我们的念头,它是本来没有的,因缘而有的。那这表示什么呢?这表示我可以做,我也可以不做。

    我们往往遇到念头的时候,往往觉得很严重,一定要这样做,而产生迷惑、执着,然后就乱动,乱动以后就完了!这生死业力就开始辗转相续,就启动了烦恼障、业障、报障,就是我们乱动嘛!那为什么乱动呢?因为我们起颠倒只好乱动。

    所以你要将六根门头的电灯打开,六根门头不要老是暗暗的,遇到事情的时候,等一下,它从什么地方来?这个想法,这外境从什么地方来;先观察即空,它是从空性而来,它最后也会回到空性,它只是暂时的因缘;然后即假,这个因缘是善因缘还是恶因缘,就开始分别因果,我是该做还是不做?做要做到什么程度?不做要用什么方式来不做,然后再用中道。

    你一个修行人在六根当中没有点上一些蜡烛,就让整个人随着你感觉,随着你的直觉,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你一辈子没办法修行,你就是拜佛持咒都没有用。你这不叫修行,你这叫积集一点善业而已。修行是产生一种生命的扭转,那你是要产生观照力的,不是你积集善业就叫修行,你那个颠倒的心没有扭转,你生命怎么改变呢!你不可能改变。

    它每一个道理都是在告诉你怎么去观照,你从什么地方来?遇到事情的时候先不要动,先想一想,诶!怎么有这件事情?怎么会有这个想法?当体即空。但是即空它又即假,它有它的善恶的业缘。善恶的业缘你应该怎么去取舍,这个即假是很深的,但是本经对即假到后面才会讲出来。然后我们从空有当中怎么保持平衡,就是中道。

    你产生观照以后,你才有所谓的对治力,假设这个念头是应该舍掉,那你应该怎么舍,念佛或者持咒或者忏悔,那就看个人的本事,若从本经来说它是持《楞严咒》。

    古人常说:主人翁!你要醒一醒。不要老是睡着,我们的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你那电灯一定要把它打开来,观照力。一个人起烦恼不可怕,每一个人都会起烦恼,我们阿赖耶识有烦恼的种子一定会起烦恼,但是你要起颠倒,谁都救不了你。起烦恼你的观照力还在,诶!我起烦恼了,我赶快去拜佛,烦恼也是当体即空,它可以改变。但是你要起颠倒的时候,你就被烦恼带走了,那就乱动、那就完了!

    《首楞严王三昧》第一个不迷、不取、不动,这个不迷特别重要,你不能颠倒。

    为什么佛陀不厌其烦一次一次的串习,就是在潜移默化的要告诉你,遇到事情回光返照,遇到事情的时候去看它的道理,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不要去看事情本身的作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明身入即藏性



净界法师


    子五、明身入即藏性。

    我们身根当中一种触觉的功能,你要回光返照的话,它本身就是中道的实相,就是即空、即假、即中。

    迷真起妄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处,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身为一个身体当中触觉的功能,是怎么从我们清净本然的心中产生呢?

    阿难!譬如一个健康的人,他当然没有触觉,这个人突然有一天莫名其妙的,就用自己的手去接触另外一个手。当然这只手的温度不会一样,当它一个比较冷的手去接触比较热的手的时候,二个手互相的搓摩,就有事情了。这时候冷热会产生交流,如果冷的势力强,热手就转成冷;假设你热手的功能强,冷手转成热。

    如是道理,就是以合觉之处,来显离知之处。我们身根的处有一种跟外界接触的,譬如你去摸一个抚尺,或者你左手摸右手,这叫合觉之处;另外一个就是没有外境接触你,你自然会感到冷热这叫离,没有外境的接触也会产生一种了知的功能。前面是从合觉来显发相离的知的功能。涉势若成。冷热的势力是互相的涉入的,如果热的功能强大,冷就涉入热中,如果冷的势力强,热就涉入冷中,冷热的功能是互相涉入。冷热相互作用而产生疲劳的相状,能触觉的身跟所触觉冷热的相状,都是菩提真心当中一种疲劳的相状,都是真如本性一念妄动产生的一种能知所知的功能。

    妄相无体

    托尘妄现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这种离合的二种妄尘,一离一合,身体没有跟外境接触叫离,身体跟外境接触叫做合。这种离合的二种虚妄的尘境这样的牵动,就引发了在身体当中有一种了知的功能,居在胜义身根当中,由境牵心,这种了知的功能再去吸取外在离合的尘境,心境和合就产生了身入,就是一种胜义身根的了别性出现。这种能知的触觉之体,离开了离合二种的外境,乃至于违顺二种的尘境,是毕竟无体的。

    离,有违顺二种的情况,合也是有违顺二种情况;所谓的离合违顺,其实是四种的尘境。所们能了知的身根,离开了这四种尘境,其实是没有自体,是离尘无体的,因为它是因缘所生法。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如是阿难!当知我们身体的触觉,是非从离合外境而来,也不是从违顺的外境而有,也不是从胜义身根而出,也不是从虚空莫名其妙的产生。

    非从尘来

    何以故!若合来时,离当已灭,云和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非它生)若我们的明了性是它生,是从外境而生,比方说是从合的时候而生,因为有外境跟我相合,你跟我握手,我接触到你的手,二个相合我才产生一种触觉,那这就有问题。当二个握手的手离开的时候,触觉就应该消失,当我们在离的时候,没有东西接触的时候,你还是有感受,那你怎么说是从合而来?从合而来,当离出现的时候,合就消失了,那你怎么知道在离的状态,还有这种冷热的感受呢?如果从违境中来,你就不知道顺境,从顺境中而来也不知道违境。所以我们身体的了知功能是从它生、是从外境而生,不对!

    非从根生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非自生)若我身体自己会产生了别的功能来感觉外在的冷热,但事实上不然,你这明了身体的感觉离开了,离合违顺,四种相状的刺激,你根本就不可能显发出来,离开了外境,你自己不可能有这明了的功能。

    非从空出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若从虚空莫名其妙产生,那虚空有知觉,跟你阿难尊者有什么关系呢?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知道,我们身体的触觉功能,只是一种业力的显现,产生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它背后的道理其实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你要看出它的道理出来!



净界法师


    佛陀他是一层一层的摄事入理。摄事入理,不但佛法有,世间的道理也有。

    譬喻说明:有一天,孔夫子的大弟子颜回,他跟孔子说:老师!我跟你学这几年,我跟你学的待人处事的技巧已经非常熟练了,我希望能够到外面去做一点事情。

    孔夫子说:你想做什么事?

    颜回说:我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我想到魏国去,我要说服魏国的国君不要推行暴政,要行仁政。

    孔夫子说:你现在这个时候去,你不但不能说服魏王,你肯定被他杀掉。颜回说:那我怎么办呢?我总要做点事情,我学那么多处理政治的技巧。

    孔夫子说:你只知道一种皮毛的技巧,你还不知道为政背后真实之道,你还不了解为政之道。

    颜回说:那什么是为政之道呢?

    孔夫子说:非见知因缘,而见之以心;非闻至于耳,而闻之于心。你在看东西,你不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看;你听声音的时候、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你不要用耳朵听,用心去听。

    这句话很妙,什么意思?

    你用眼睛看,那你是看它的相状,那刚好是心随境转,你内心去看,诶!你要懂它的道理,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你要看出它的道理出来。

    孔子说:当你能够学到不要用眼睛去看事情,不用耳朵听声音,用内心去看,用内心去听的时候,你就有资格去处理人事的关系,你就知道为政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叫摄事入理。

    再讲一个故事让大家体会什么是摄事入理。

    有一个西藏的la ma,他跟他的上师学了好几年,这个西藏la ma觉得他学得不错了,就跟上师告假,自己就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讲经说法,盖一个道场,有很多弟子跟他学习。

    有一天他的上师就带了很多弟子,说我们去看看那个la ma,听说他办得不错,我们去看看。这个la ma听说他的上师要带很多师兄弟过来,他就觉得很荣耀:你看!我现在有一个道场,这么多的弟子。

    他就把所有皈依他的弟子找来说:明天我上师要来,大家把环境整理干净,给上师一个好印象。大家就将整个环境整理得非常干净。到了黄昏的时候,这la ma就在外面散步,看到这大殿里里外外整理得非常干净整齐,但是这西藏la ma毕竟用功过,他知道一切法的真实之道,他在六根当中可能会一时糊涂,但是他回光返照,哎呀!我刚刚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我是攀缘心,我希望我师兄弟对我的赞美,我希望我师父对我的肯定。

    整个过程依止攀缘心所造的业是生死业,这时候他感到非常惭愧,随手拿一把泥巴,到了大殿前面的楼梯,就往楼梯里面撒下去,撒下去以后就进去了。

    第二天他的上师带着师兄弟过来,隆重接驾,接驾完了以后到大殿开示。他上师说:今天这环境整理得很干净,但是最庄严的,就是大殿楼梯前面那些泥土最庄严。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师父看得出来,他在对治他的攀缘心。

    当然我们不是鼓励大家拿东西去丢,而是我们今天看到事情的本身,看到它背后的道,诶!这个人开始反省了。这就是为什么不要用眼睛去看,用内心去看;不要用耳朵去听,用心去听。

    佛陀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习惯性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听,你那生死的业你就拔不开。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很强大习惯性的攀缘,烦恼产生业力,业力产生果报,果报又牵动我们的烦恼。你要拔开,你要怎样?会事入理,你要看到事情的即空、即假、即中,特别是那个空性找出来,否则你永远跳不出来,这个是恶性循环。

    所以你看我们的经文,佛陀都是遇到事情,问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把它背后的道找出来,不要被这个事情所迷惑,这个就是在告诉你观照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明意入即藏性



净界法师


    子六、明意入即藏性。

    意入指的是第六意根,意根攀缘法尘。但意根跟意识怎么差别呢?海仁老法师解释说:意根攀缘法尘的时候是了了分明,但是不带名言;第六意识是了了分明还产生名言分别。所以有分别的叫第六意识,不分别的为第六意根,它只是一个明了的功能,它不带名言的。

    迷真起妄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怎么好端端的我们第六意识就有分别的功能?

    佛陀说:阿难!譬如有一个健康正常的人,但这个人内心非常的劳累,劳累久了就产生疲倦,就需要去睡觉。当睡足够了以后他就醒过来,醒过来以后,他又能够去吸揽、去忆念过去所发生的尘境,它就产生记忆,假设它忘失过去法尘这叫做忘。

    这里佛陀讲出我们第六意根的四种相貌:眠、寤、忆、忘。总而言之,这眠、寤、忆、忘都是一念真如本性的一念妄动以后,产生颠倒生灭的相状。吸习中归。当我们这明了的心去吸取眠寤忆忘这四种的相状以后,就归于第六的胜义意根当中,吸收眠寤忆忘这四种的习气而归于意根当中,就产生第六意根的活动。而这第六意根的活动是不相踰越,前念后念就像波浪一个接一个,它不会互相的超越,这时候就叫做意知根,由外境牵动内心,由内心去取着外境,心境和合,产生意知根。意根跟所缘的这四种眠寤忆忘,这四种尘境其实都是菩提一念心中,所产生一念妄动的疲劳之相而已,不是它本来面目。

    妄相无体

    托尘妄现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总标)因为外境生灭二种妄尘的刺激,就集合外在五尘落谢的影像,就居在意根当中产生明了的功能:由境牵心,再由明了的功能去吸取内在的法尘,而产生一种意根由心取境。第六意根去吸取法尘是怎么回事呢?见闻逆流,流不及地:见闻应该包括见闻嗅尝,这五种功能产生五尘,当它落谢的影像产生法尘的时候,只有第六意根可以攀缘,所以第六意根叫逆流。意思是说,我们的见闻觉知的五根攀缘外在的五尘叫顺流,向外叫顺流;第六意识是把前面的见闻嗅尝,这五根产生五尘吸收回来以后变成落谢影像,向内攀缘叫逆流。流不及地。意根它所缘的内在法尘是如幻如化,它是虚妄不实的,它不是前五根所能攀缘的,所以它不是前五根的顺流所能够攀缘得到的,叫流不及地,这就是所谓的第六意根觉知的功能。总而言之,它是由境牵心,由心取境,心境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这样一个第六意根的觉知性,事实上,离开生灭二种尘境是毕竟无体的。如是之故,阿难!我们应当了知,这觉知之根它不是从寤寐来,也不从生灭相状而有,也不是从胜义意根而出,亦非虚空而生。

    非从尘来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非它生)第六意根觉知的功能,是从觉醒的时候来,那这有问题,当你睡觉现前的时候,那你意根就随觉知而消失了,那你在睡觉的时候,你又怎么知道你在睡觉呢?当灭相现前的时候,你的觉知性也随这生相而消失了,那你又怎么知道,你现在是安住在灭相?所以从外境(它)而生是不合道理的。若从灭相而有,当生相现前的时候,你觉知的功能随灭相而失,那你怎么知道你安住在生相的状态呢?

    非从根生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非自生)我的觉知性是从自己的第六意根自己生起的,但事实上,寤寐二相随身开合。

    古德解释根是指肉团心,我们一般说的心脏。在寤寐二相现前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随寤寐二相产生开合,我们的心脏在觉醒的时候开,睡觉的时候心脏的流动小就合。但事实上,我们的明了性离开寤寐开合二种相状,这觉知性是同于虚空之华,是毕竟了不可得。所以自生也不对,因为你没有外境的刺激,你意知根,根本得不到法尘,也就不能产生明了的功能。

    非从空出  

    若从空出,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无因缘生) 若无因缘生,虚空产生一个明了的觉知性,那么这虚空自己知道,跟你阿难尊者有什么关系?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的第六意根是众生的业力所显现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质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真如本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