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非和合的观念,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



净界法师


    我个人对不和合有一次深刻的体验:有一次我到一个道场去上课,那个上课是下午,我中午休息的时候,刚好不远的地方有人在整修房子,装潢的声音很大。但是我一定要休息,因为下午要上课,要养足精神,但是那声音不是我可以控制的,所以心就一直被那声音所干扰。

    后来我就想:其实我的心跟声音没有真正的结合,如果我的心跟声音结合那我没有选择余地,我一定要受它干扰,但是我的心跟声音没有真正的结合,换句话说我有选择余地。既然没有真正结合,那你吵你的我睡我的,各走各的路。这时候我对那声音的执取慢慢松脱了,不迷、不取、不动,诶,我很快就睡着了!

    假设我们这一念心,当我们跟人事接触的时候,都有真正结合,我们无量劫生死以来,我们的心负担就很重,那我们真喘不过气来。你看你每一次跟谁见过面,跟谁讲过话做过什么事,假设那个东西都跟你结合的话,那你现在没办法修行。我们这一念心如果跟万法有真正结合,那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的。因为你造了罪业,你造了杀盗淫妄的罪业,那个罪业跟你真正结合,那你怎么忏悔?

    天台智者大师说:忏悔法门除了你每天的拜忏以外,无生观是很重要,观察业性本空。你要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即便我们造了罪业那也是一种虚妄的心,攀缘虚妄的境,创造一种虚妄的因缘,它没有真正染污我们的清净本心。

    古德常讲一句话:一个人你不要老是想你业障重,你一天到晚想着你业障重,你只有一个结果,你果然业障很重。因为你一天到晚想它,因为你取着它,你一取着它,我们讲不迷、不取、不动,那你刚好相反,迷惑、取着、你就乱动。

    在遗教三经里面有一段公案:

    有一个外道他看到佛陀以后,一直骂佛陀,一直骂佛陀,用很难听的话把佛陀骂得一文不值,骂得非常严重。骂完以后,佛陀说:你骂完了?外道说:骂完了,差不多了。佛陀说:你今天煮了很多的食物请人家吃,如果我不吃的话你要怎么办?外道说:你不吃我就拿回去。佛陀说:你骂我,我不取着,你自己拿回去吧!

    外境刺激我们,其实我们是有选择余地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跟外境不和合。那不和合我为什么受干扰呢?因为你心动,仁者心动,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因为你取着,你一取着你就受它的影响。

    其实,实际上我们可以不受影响,因为它没有真正和合。所以这非和合的观念,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特别是在忏悔的时候,你要相信你清净的本性,你的本来面目跟罪业没有真正的结合,这时你忏悔的力量会比别人快很多。

    从非和合这一段我们知道,我们这一念心有随缘不变之体,虽然我们每天百花丛里过,其实我这一念心永远是片叶不沾身。你无量劫来不管你造了多么重大的罪业,你的心还是一样清净本然。何以故?因为你的心跟外境没有真正的合。

    这一点对我们成佛之道是非常重要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从清净的本性发起四弘誓愿,这就是不和合给我们的启示。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番显见之十破和合不和合余疑(四)



净界法师


    丑二、破非和合。分二:寅一、转计。寅二、破斥。

    大乘佛法都是避免作单向思考,你要双向思考。我们这一念心跟万法接触的时候,其实也没完全的分离。也就是说我们还有一些不变随缘的作用,我们多少还是会受到外境的影响。譬如说你到西门町,你还是受到西门町的影响,你来到三宝地,你被这三宝的气氛,你还是受到它的影响。我们讲近朱者赤,近墨则黑,所以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还是有一点相互的作用,也不是完全分离的,所以叫破非和合。

    寅一、转计。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阿难尊者经过佛陀前方的破斥以后,他又产生辗转的计度。

    阿难尊者说:世尊!你刚刚对我的开示,我加以思惟推度以后,我得到一个结论。我们众生本具的这一念清净的觉性,当它生起作用的时候,变成了所谓的见相二分,能见的是心念虑,所见的是种种的缘尘、外在的尘境。这一念心念虑的见分跟外境的缘尘接触的时候,难道是非和合耶?

    阿难尊者的口气不是很肯定,虽然他经过了推度,他的意思是,应该是不和合吧!有一点请佛陀来定夺的意思。

    前面佛陀破和合,是发明我们的常住真心这不变之体,以下破非和合是显现它的随缘之用。

    寅二、破斥。分二:卯一、破非和。卯二、破非合。

    卯一、破非和。二个完全不互相参杂的,而且各居一处,水是水,面粉是面粉,水在东方,面粉在西方,各居一处不互相参杂,这样的道理也不存在。

    举法标列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佛陀说:你现在又说我们这种清净的觉性,跟宇宙的万法是完全分离的,是不和合的!那我问你一个道理,当见性转成见分的时候,跟万法接触,假设是完全不和合,那它到底是不跟明相和?还是不与暗相和?还是不与通相和?还是不与塞相和?

    佛陀也是提出了四种的状况。明、暗、通、塞,就代表所有宇宙间的万法。

    审其畔处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我们这一念心当我们去攀缘光明相的时候,这一念心跟光明相的相互关系,假设是完全不加以掺合,是完全分离的,这一念明了的见分去接触光明相的时候,是绝对跟它是分离的,二个是互不相干的,那这样子,则见与明必有边畔,二个东西完全不相干,那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光明相,二个应该有一个很明确的界线,从这个地方之前是光明相,从这地方之后是见分,因为你二个都没有接触,都没有掺合,那应该有一个很明确的界线。

    阿难尊者你应该从这个地方好好的去仔细观察,何处是明,何处是见?什么地方是光明的界线,什么地方是见分的界线?因为二个完全没有掺杂,应该有界线,那界线到底在哪里?

    前面是说明光明的界线跟见分的界线,以下进一步说明,见分跟光明相,它们二个以什么当为界标,它们中间有没有界线可得呢?

    正破非和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阿难!假设我们这念明了的心去接触光明相的时候,二个完全是分离的、是没有接触的,那这样在光明的范围当中,就找不到能见的见分,因为这二个是不互相掺合。光明相里面没有能见的见分,见分当中也没有光明相,那这样就有问题,这二者就不相及,见分跟光明相二个不互相接触,光明是光明,见分是见分,这样我们自然就看不到光明的相状,因为二个没有接触,你连光明相都看不到,何况是两者交接的边际在哪里,你怎么看得到呢?

    你说你这一心见到光明相,二个人都完全不加结合,是彼此分离的,那你怎么看得到光明相?这不符合道理。

    结示例余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黑暗相、通达相乃至于种种的阻塞相的道理,也是这样子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外境可以影响我们,但是外境不能真正改变我们!



净界法师


    我们在学《唯识学》的时候,有二个观念,说是境由心生,心随境转。外境是怎么来的?你为什么今天会看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情?说穿了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自己的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然后我们的第六意识再去攀缘境的时候,我们讲心随境转,自己变现一个境,自己被这个境所转。

    那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这一念心接触外境的时候,我们真的会受外境的影响,所以你不应该说我们的心跟外境是完全分离的,这二个会有作用。比方说,现在你的心你去思惟你欢喜的亲属,你起欢喜心,你想到你的父亲母亲对你有恩的人,你心里会产生欢喜的感受;你想到你的冤家、想到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你心里会感到不快乐的感受这是事实。你怎么能够说你这一念心跟外境完全是分离呢?不可能!

    孟子是亚圣,他是善根多强的人,小时候他妈妈是住在菜市场旁边,他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菜市场叫卖的境界,他整天就学这个,怎么样去卖菜,怎样把菜整理得很干净。他妈妈想说完蛋了,这个人长大以后一定是买菜的,就赶快搬家,搬到坟墓旁边。到坟墓旁边,他的心跟坟墓的外境接触,就是怎么样去扮演祭祀祖先、作仪轨,后来她母亲看还不对,就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就学习人家读书,后来就成为亚圣。如果他妈妈不搬家,孟子可能变成一个很高明的卖菜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的确是会受到外境的影响,我们会心随境转,所以你不能说完全不和合,这不合道理。

    非和合跟非不和合:

    外境不能改变我们,但它可以影响我们,你慢慢体会;它不能完全改变我们,因为你还有主导性,它没有真正的和合,它不能够改变我们,但它能够潜移默化慢慢的影响你,但它不能改变你,要改变是你自己要改变。

    一个人会犯错,你说是外境影响我,不对!你有选择权,它只是影响你,你不能说外境改变你。一个人要改变,是你自己要改变,没有一个人会让你改变。所以一个人要颠倒,佛都没办法,你看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还有人堕三恶道。

    外境可以影响我们,但是外境不能真正改变我们。你能够将影响跟改变抓到,你就知道什么叫非和合,什么叫非不和合,中道的思想就抓到了,你就知道你应该怎么用功,你就知道怎么善知取舍。

    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是有二个重点:第一、在根本上的安住,第二、是在枝末上的对治。

    我们先讲根本上的安住,菩萨应该要生起菩提心,菩萨应该依止菩提心来广修善法,但是当我们在修学善法的时候,到底我们的标准在哪里?我们不能够像凡夫一昧的执有,也不能像二乘的偏空,我们在行菩萨道你要建立一种中道的思想,随时要调整你自己布施的行为、持戒的行为、忍辱的行为等等,你应该将你所有的善法,安住在一种中道的观念当中。

    那么中道的观念到底是什么呢?

    蕅益大师将十番显见作一个总结,十番显见就是告诉一个菩萨,要保持不变性跟随缘性,有所不变有所随缘,有所坚持有所让步,最后是以不变应万变。

    其实你就是在学这个道理,因为你行菩萨道的时候云何应住?你应该以什么样的理性来安住,你应该以什么样的理性来随时的修正自己,才能够很快速的成就如来密因,你才能够很快速的成就诸菩萨的首楞严,一种坚固不退的功德。我们就要从这个地方来学这个道理,从明白道理当中,以道理来自我修正。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番显见之十破和合不和合余疑(五)



净界法师


    卯二、破非合。前面的和是互相掺杂,这里是互相结合。

    举法标列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我们这种微妙的见性,生起见分的了别功能的时候,假设跟外境是完全不和合,那到底它是不跟光明结合?还是不与黑暗结合?还是不与通达结合?还是不与阻塞结合?

    明其乖角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

    假设我们的见分是绝对不与光明相结合,那这就有问题。能见的见分去攀缘相状的时候,二个没有真正的结合,这样子性相乖角,性指的是见分,它是心法;相指的光明相,是色法,那这二个应该是各处一边,二个都没有接触,就好像耳根跟光明相一样,耳根根本没办法攀缘光明,是眼根攀缘光明,耳朵的活动范围只能够听到声音。所以耳朵跟光明相是二个完全不能够接触的,你说你跟光明相不结合,就像耳根跟光明相一样二不相触。

    正破非合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那这样子你的见分连光明相都看不到,你怎么去甄别,怎么去分明,到底它有没有合或者是不和?你根本没办法判断,所以我们心跟光明相不和合,是不能成立的。

    结示例余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黑暗相通达相乃至于群塞相的道理,亦复如是。

    非不和合给我们的启示是,其实我们这一念心去忆念什么东西,你忆念佛菩萨跟忆念五蕴的境界其实效果是不一样的,它的确会产生作用的。

    你看我们念佛,我们念佛是一种本尊相应法,我们这一念心,能念的心生起强烈的皈依心,集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慢慢慢慢进入到无量光,无量寿的大功德海,你可以说不和合吗?

    我之前讲过一个在台湾的实际公案:

    在三义有一个母亲带着二个女儿到台北去办事,晚上回到三义交流道的时候,突然间整个三义交流道的灯光全部暗掉,听到一种很凄惨女众哭泣的声音。这时候她那个母亲方向盘几乎快要抓不住了,这时候她那个女儿赶快念阿弥陀佛,大女儿念小女儿也跟着念,她母亲也跟着念。三个人这一念心去忆念佛号,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啪!产生一道光明的相状,这时候那哭泣的声音消失掉了,高速公路的灯光也亮起来了,回去以后就没事了。第二早上看报纸高速公路在三义段,就在那个时段,发生了车祸死掉三个人。

    其实这三个人应该是她们三个要死掉,她整个生命转变了。为什么?就是那光明相救了她,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光明相救了她们。那光明相哪里来的呢?当然是你这一念心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

    如果我们的心跟佛号是完全没有结合,那怎么感应道交呢?阿弥陀佛有再大的功德都救不了你。为什么叫带业往生,阿弥陀佛为什么能够救拔你?就是他会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所以我们不能够说,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完全不和合,这是不对!我们深受外境的影响,所以你看你心中的念头,你一天到晚想什么,你心中想的是三宝境,你心中想的是五蕴的境,想的是阿弥陀佛的境,大概你未来人生,生命的灵动就往那个方向走,因为它对你会有引导的作用,你来生大概会遇到什么人,也跟你的想法有关联,你经常忆念谁,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你经常忆念某一个人,你跟他生命就容易有交集,那你可以说你的心跟境没有接触吗?当然有接触。

    我们的心是受到外境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够被外境所改变。

    到这个地方十番显见的道理全部讲完,十番显见的道理就是在说明我们一个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二个原则:

    第一、它是一种不变的体性。我们的心要尽量的离一切相,尽量不要受外在的境界干扰,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这是不变,守住不变的体。

    第二、守住随缘的用。我们这一念心也的确会受到外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要亲近一个好的因缘,我们这一念它会受薰嘛!你经常去忆念杀盗淫妄,你来生就出现三恶道的果报;你心中经常忆念五戒十善,你来生就出现人天果报;你经常忆念四谛十二因缘,你来生就出现二乘的涅槃;你的心经常想到要怎么样去修六度万行,你就出现佛菩萨的功德庄严。

    我们这一念心的确会随顺染净的因缘,而出现十法界的差别因果,有随缘义。所以你要合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二个观念抓到了,你就大概知道你在修习菩萨道的时候,怎么样调整自己。

    这个不变跟随缘,其实这个中道是很难抓,所以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先求摄用归体,先求不变,再求随缘,然后以不变应万变。比方说非和合跟非不和合,其实你要完全做到非和合跟非不和合,这个中道是很难拿捏的。

    我们一般在应用上是这样,当你在破恶的时候,当你在忏悔业障的时候,你要去观想是非和合,你的心跟一切法是不和的;你在调伏烦恼的时候在破恶的时候,你要观察你这一念心其实没有烦恼,烦恼是一念颠倒生的,当你回光返照的时候,觅之了不可得,它没有真正染污你的内心,所以当你在破恶的时候,你要把心用非和合的道理来摄受你。

    但是当我们在生善的时候,当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就要思惟我们的心跟外境是和合的,我们一定要假借环境才能修行,要借假修真。你要跟阿弥陀感应道交,你都不念佛,那你怎么感应道交呢?没有因缘,诸法还是因缘生,所以当你在修习善法的时候,你要用和合的道理来调整你自己。

    这二个不和合跟和合在破恶生善的运用是不一样的,这种道理你要巧妙存乎一心,随时把这中道的道理善加运用,至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你要怎么运用,就要看你自己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虚妄不实的五蕴身心,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净界法师


    庚三、遍历阴入处界会理(分二:辛一、总示。辛二、别明)

    前面的破妄显真它只是约着见分,从六根当中见的功能,来发明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心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中道之义,是一种比较狭隘的见分而已。到这个地方佛陀说,其实不是见分如此,是宇宙万法都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都是即空即假即中。你要善会运用,其实整个五蕴、整个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一切的因缘所生法,它都是即空即假即中,一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圆融无碍的道理。这地方是会事入理,把宇宙的因缘法都回归到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前面只是约着见分来发明见性,这地方是说明其实不是见分,整个宇宙万法都是这个道理。

    辛一、总示。先作拢总的提示。

    举相幻化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这地方是把整个因缘所生的相状、内涵把它说出来。

    阿难!你今天尚且未能明了这宇宙间一切的万法。

    万法我们姑且用五蕴身心,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而创造一个人的五蕴身心,而这个身心世界是怎么回事呢?

    它是浮尘的,是幻化相。浮尘它是一种飘浮在空中的灰尘,它是飘来飘去可上可下,所以说我们的身心世界是生灭变化的。

    你看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不可能每天都很健康,也不可能每天都生病,你看你昨天是好好的,今天生病;今天生病,过几天就好了。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处在一种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的。整个宇宙万法像浮尘一样,它是一种动态的,它不断在动,它是虚妄不实的,它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如果生死是真实的,那生死就不能消灭,它只是一种虚妄的相状,它不真实,就好像魔术师拿一条手帕,变出一只兔子,兔子变完以后再变出一只小狗,再变成一只小猫,其实就是一条手帕变来变去,哪有真实的兔子,哪有真实的小狗可得呢?也就是说其实它是一种业力的转换,所以叫做诸幻化相,它没有真实的体性。

    身为一个动荡变化,虚妄不实的五蕴身心,它到底是怎么来,怎么走的呢?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的解释是很独到的,他将当处跟随处这二个字发挥出来。蕅益大师说:什么是当处?什么是随处?这二个处所是同一个处所。说是生死从哪里来,又从哪里去?其实这当处跟随处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因为我们一念心性当中,受了业力的薰习,我们过去造了五戒十善的业,就变成人的五蕴身心,当这个业力的功能消失了,它也在自性当中消失。所以我们整个流转没有离开我们的一念心性。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如果我们把生命都回归到原点,其实我们生命是没有差别的,跟我是一样的,就是把心带回家,还它本来面目,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平等的,为什么从平等中变得不平等?仁者心动,我们的心真如不守自性开始动,而每一个人动的方向不一样,有些人是往五戒十善的地方动,有些人往杀盗淫妄的方向动,有些人往菩提心的方向动。

    这地方就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动以后就创造业力,有业力就开始出现果报。假设我们前生由于过去业的关系出现一个女人的身心世界当处出生,这时你就变现一个女人的身相,一个女人的思想,你前身的想法跟现在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不可能一样的!一个人换了果报体想法就不一样,因为你是女人,你是女人的思想,当你这个女人的业,这个能量慢慢释放完了,你前身你找不到,那个东西不存在,觅之了不可得,随处灭尽。你又变成一个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思想,你今生结束了,你没到极乐世界,你因为今生的布施持戒到天上去了,你今生的果报也找不到了,你又变成一个天人的色身、天人的身心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出生跟灭尽。但是你都没有离开你的现前一念心性,这就是所谓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总而言之,这段经文所要说明的,就是在整个因缘所生法当中它是当体即假,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什么叫假?因为它动荡变化,它虚妄不实。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



净界法师



    剖相示性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如此虚妄变化的相状,它的确有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真的能够做一些暂时的受用。但是当我们去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时候,当我们要去探本求源的时候,我们发觉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变现的身心是不同的,你现的是男人的色身,她现的是女人的色身,男人女人又各自不同。但是我们发觉其实我们的出处是一样的,我们最初的根源都是来自于一种清净不变的心体,其性真为妙觉明体,都是这种微妙的本觉理体,从那个地方发动出来的。

    在这么多差别相状,当我们把这个相状还它个本来面目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妙觉明体。你看到一只蚂蚁,你也不要轻忽它,它暂时现出一只蚂蚁,搞不好你来生比它还差,因为它也有佛性。每一个众生的本性,当我们把业力的因缘拿掉以后,我们要观察它本来面目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妙觉明体。从这观念当中建立每一个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叫剖相示性。

    这地方是发明诸法的即空,它的不变性,前面是说明随缘性,以下做总和。

    遍历诸法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前面的浮尘诸幻妄相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

    首先我们先把心法开出来,就是五蕴,蕴就是积聚,色受想行识,每一个法它都是积聚而成。六入就是六根。六入跟十二处就是把色法开出来,合心、开色。六入为什么叫作六根呢?因为六根能够摄入六尘,它能够受用六尘。

    十二处包括内六处(六根)跟外六处(六尘)。十八界根尘识,色心具开。为什么叫界呢?因为根尘识各有各的界限,眼根只能够去攀缘色尘,来成就眼识;耳根只能够攀缘声尘,来成就耳识,根尘识各有各的活动的界限。总而言之,以上的身心世界,它整个相貌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在整个清净本然不变的体性当中,我们讲不变而随缘。

    什么叫随缘?当我们的业力成熟的时候,就显出一期的身心世界来受用,当因缘别离的时候,这身心世界就觅之了不可得。

    譬如我现在是释净界,你可以看到我的假名假相假用,我有我的释净界的色身,我有我内在的思想、有我的感受,有我意识的分别,但是经过几十年后,我的身业力释放完的时候,我释净界的身心世界就完全找不到了。这就是所谓的因缘的和合而显现,因缘的别离而消失,这就是所谓的随缘义。

    在整个随缘当中,其实它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生命是变化的,但是变化当中有一个东西是永远不会变,它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我们在三界中是来来去去,一下子到天上,一下子到人间,一下子跑到蚂蚁去,生灭变化的,像是客人一样,但是这客人当中有一个主人是不会变的,就是如来藏性。

    如来藏性,圆瑛法师说:如来藏性是具足四种功德:

    一、常住,本无去来,你在三界来来去去,我们的如来藏性,它是没有去也没有来的;

    二、妙明,它不属于迷悟,它不是迷也不是悟,所谓的迷跟悟都是生灭法,妙明就是它没有迷也没有悟,所以它永远不变;

    三、不动,它无有生灭;

    周圆表示它是周遍法界。

    妙真如性,微妙真实的本性。它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一种微妙真实的本性。

    我们在看人生要养成看二部份,一个是一种变的东西,一种是不变的东西,就是我们讲即空、即假、即中。但我们要先找到不变,从不变的地方再去创造一个变化的东西;先找到不变的家,然后从家里面再出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