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要以上师的两句金刚句来解释:“与离尘垢空界同一味,遍虚空界智慧金刚身。”
这就要知道,真实的智慧是与法界不二的。
“与离尘空界同一味”,本来的空性法界没有任何尘垢,凡是由虚妄分别所现起的根身器界等的无边显现,实际都是无而现的,它叫做“尘垢”,如同幻梦般。真实去寻找幻梦里的人物、事件、显现、心态等等,实际都没有,只是一种虚幻的分别。而在这个分别境里,它是刹那刹那动摇不停的,而且有从此至彼的迁变,又是狭隘的,不可能周遍。以分别力的缘起,只能变起一类虚假的境。这样就知道,人人都是本有智慧而被埋没了,就像发疯的人一样,顺着虚妄分别的境不断地旋转。又像喝醉酒的人,出现各种幻相,或者像病得极重出现幻相那样。从这样的心是没办法出现普贤行的。因为普贤行周遍、无碍、圆满,理体普贤有它的性德、体用,而这本身在无二的法界里没有任何障碍。因此是从智慧起妙行,所以说到以大智来出大行。
我们的目标是求证大智,在这之前首先要通过闻思圣教来取得胜解,我们的方向是往这上走。但真实来说,只有真正得到了自性文殊的摄持,也就是大智慧出来了,它已经成为主中之主,从而能摄持一切行为,起一切妙用,这就不再是以分别识为主而起行为,这才称得上是普贤。
因此,我们首先对于“空性法界”要有认识,然后要知道,与这个空性法界达成一味的智慧身如何。这样了解后,才知道真实的文殊是什么。这既可以说十方三世智慧总集的文殊圣尊作为加持我们启发智慧的根源,同时也要知道,我们自性的文殊和文殊圣尊无二无别。而且要知道,发起普贤行、最终成满普贤行的根本,就是已经出现了智慧身。一方面是得到文殊智慧身他力的摄引,能够使我们顿时明见自身的智慧本性;另一方面,我们最终也是要开发这个智慧身,才能真正出现无边、圆满、周遍的普贤行。这是极其甚深的要点。
再转过来讲,像刚才说的,我们不要信任虚妄分别心变起的境界,也不要以为,以这种颠倒识的力量能出现什么妙行,也不要以为,以取境的二取识能出现周遍无碍的普贤行,这些都是不清净心识所现的。因此,我们求证的目标是要得到智慧身。一旦它出来了,不再随着分别识而转,就能真正流出一切普贤行。
现在要看到,空的法界没有片段的相、生灭的相、障碍的相,本身的理体是遍一切法的,所以,与它达成一味,就是智慧与空界合体。这时候,如同空界怎样,智慧也就怎样,这叫“同一味”。空界本身是遍在一切法里的,它成为一切法的法性,因此,智慧跟空界冥契不二,已经没有二相的时候,智慧也就遍在一切法里了,也就能够了知一切法。空界不是生灭的有法,不是此时有彼时无的虚假幻影,因此,与空界真正冥合不二的时候,智慧也是常住不变的,所以称为“金刚”。从这时起,它永远不会出现生灭的相,因此它能够遍照,能够遍一切法起用,能够入一切众生心。
这样才知道,分别识跟空界不能相合。就好比入了幻梦,起的任何心跟真实义都不相合,全都是错乱。等到相合了,妄动性停止了,乃至最微细的流注都寂灭了以后,就真正住在大圆觉智慧里了。住在法界里,没有丝毫动摇的时候,能够遍现千百亿化身,入无数尘刹,利益无边众生。以这个大智慧的体,才能契合一切众生的心,能够“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能够一念间礼敬一切、供养一切、承事一切、随顺一切、利益一切等等。这样才能一音说法遍于一切法、一音说法流现一切随类音、一音说法使一切众生随类得解、一音中含无数妙音等等。这都是大智慧——本心的智慧身现前,而实现无边的普贤行海。这样就真正合到无上果位的普贤行境,也就是经中所说的,果位普贤都是尽法界、虚空界,摄一切十方三世,一切都无碍遍入。
这才知道,果上的行境一定能达到,这不是一种幻想,也不是超想像的佛教神话,这正是我们的心完全苏醒,达成无上觉悟以后,所流现的无边妙行海。这时已经度越了一切诸佛菩萨的菩提行海,到达了究竟彼岸。在这里上师说,我们的求证目标就是对于《普贤行愿品》所说的一切行海,都达到穷极至底的地步。这是我们一切生要努力的方向,再不可能有超出其上的果位行境了。
所以,我们就要把它定下来,不要把文殊、普贤看成是个别的本尊相、圣尊相,以为还有此外的什么。我们应该把它当成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成道必经的历程,无一例外。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宗派的偏执或者不接受的心态,或者以个人的偏曲、爱好、习性等,阻挡自己进入无上大道。而应该认识到,无论十方三世哪一刹土、哪一地区、哪一教派、哪一信徒、修学哪一法门,最终必然要归入这条大道。它显示的是一切诸佛菩萨不二的成就无上菩提之路,而所谓普贤行海的成满,就是对于无上果位彻证的标志。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有偏差,能够信受到底。
《华严》里以普贤为长子,他称为“法太子”,那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文殊”代表根本智,是流现一切妙行的根源。而实际开发出这一切无障碍妙行时,就说他能够成就毗卢遮那或普贤王如来的果位(毗卢遮那和普贤王无二),由此就称为“长子”。因为到了这个地步,就能真正继承如来家业,如来能做到的一切,他完全实现了。也就是本性的力用彻底开发出来,不再受任何虚妄执著的障碍。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具灵性的生命,到达佛性彻底显发的最终境地。因此《行愿品》里说:要想证到如来不可思议的功德海,必须修行十种广大愿王。这是亘古亘今没有丝毫变易的法则。
这样会通以后,我们就应该真心地发心,遵照金刚句的教令,时时在自己心中立愿。成道就是先得到根本智,初次已经见到智慧金刚身,但是还没有全部显,这以后就深信不疑了,已经得了根本,从这里就开始流出无量无边的妙行。因为一旦有了根本智,它能断、能行,就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去都是盲修瞎练,一再地在愚痴中随自己的妄想分别流转,落在无善根者、外道、凡夫、小乘、权乘菩萨等的行境中,有深浅不同的障蔽。这源自没得到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智慧金刚身如何。
一旦明见本性,就有力量不再随着颠倒心而转。当习气越来越消融、解除,本性的妙力就自然显发出来,当然行为越来越妙,力用越来越大。这样的话,变现的身越来越多,十个、百个、千个、万个、亿个……所观照的行境越来越广阔无碍,最终达到透一切境没有任何障碍、知一切心没有任何障碍、立一切行没有任何障碍、说一切法没有任何障碍等等。过去现前的亲怨分别、你我他等的不平等心,全都能消融,平等性智完全能够显发。各种阿赖耶识的错乱因果完全会消灭,出现大圆镜智。各种颠倒错乱的辨认,以及处在妄动当中没办法一一无误地辨别、观察、施设等等,都会逐渐消除,妙观察智会彻底呈现。一切成办事业的狭隘、无明、颠倒、不堪能等的状态也全部会消失,成所作智会现前。这样得了根本后,本性中的种种力用自然会出来。而这一切都是智慧金刚身本来具有的无量妙德,它能够行一切妙行、开展一切事业、利益一切众生。
为着这件事,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因为要得到阿弥陀佛愿力的加被。往生以后得佛加持,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要得到根本智。弥陀世尊愿力非常大的重点,就是你一入到西方世界,以后就不再随着妄识迁流而退转,直接趣往无上菩提。以佛力的加被,使你不起一念执著我和我所的心,这时就不再随惑业流转,开始有力量往回归法界的方向走。一旦得佛力加被,彻见本性以后,就不再疑惑了。这时一切都在本性中运作,开始一分、多分,甚至全分地由智慧身来摄持,全部是“一父智慧藏”恒时摄持,使我们得到极大级别的五神通,发起无碍的慧辩等等,再以悲力披弘誓铠,入到十方世界中救度有情,而不再迷失。
这才知道,得佛智慧力的加被,开悟见了本性,“一父智慧藏”开始做主了,这叫“恒时摄持”,这以后就绝对不会退转,本性的力用会逐渐开发。就像善导大师说的:“十地愿行自然成。”又像《无量寿经》所说:一往生到西方,以佛的愿力加被,必然能够行持普贤之道。也就是《行愿品》经文说的:“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这是我们成佛极重要的路线。
经上又说:“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智力广大遍十方”,指能周遍十方最极广大的智慧力,这就叫“智慧藏”,叫做“智慧金刚身”,也就是自性文殊。以它来作事业的缘故,能够普利一切众生界。意思就是,此后恒时以智慧藏文殊摄持,而出现无边的普贤行海。智慧藏一开,它恒时摄持,不再受分别心的影响,已经住在法界里,一刹那动摇都没有的时候,就能周遍到十方无边世界里,任运地行持菩提行。这才知道,为什么以要大智为根本来流现普贤行,就因为它是真正的心髓要点。
刚才一再说了,首先要认识本性空的法界如何,然后知道我们凡夫位跟法界不离而离。我们做了幻梦,执取虚妄分别识所现的境为真,之后一直按这样的执著、妄想起各种心,结果就被错乱的力量牵着走,没办法回到本具的法界。一旦消除了错乱,合到了本来离一切尘垢的法界,或者说跟法界达成一味的时候,本有的智慧金刚身就开始显发了。经过逐渐地显发,就像天空离了乌云那样,最后会完全出来。那时就是它作为主中主来行持一切行为,因此全部是五智不可思议的力用。
这里上师金刚句讲到“遍虚空界”,这不是说有一个他体的智慧遍在智慧界里。以前我的翻译有点问题,我用了“遍布虚空”四个字,现在看来,在体相的描述上不能到位。尤其是在甚深法义上,真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实,“遍虚空界”是一种表达,显示智慧周遍的相,也就是遍一切处。但不是他体,在这上面根本没有他体,不是一个很大的东西布满这上面。如果是布满,那就有相对没有布到的地方,所布的地方就没有入。但实际法界里没有二,智慧身是一概地遍入到一切众生心上,遍入一切时空上,所以它是“尽法界虚空界,遍十方三世”。由于它不属于阿赖耶缘起出来的分别识,也就没有任何生灭相。它与法性无二的缘故,所以遍一切法。经上也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一切众生心想中。”又会说到“法界藏身”,或者说“与法界无二的智慧”、“周遍的智慧”等等。
如同虚空界般,这只是个譬喻。“虚空界”代表一切处,在我们心识的境界里,用虚空是最好的譬喻。因为一切世界都在虚空里,一切众生都在世界里,所以用虚空代表一个最大的相。而所谓的“遍虚空界”,就是遍一切处的意思,任何地方都有。所以说,诸佛都是要显现智慧金刚身而成道。当全部显出时,就再没有什么可证的,已经到无学地了。
这样我们才会理解,一切诸佛或者说三世佛的智慧总集文殊圣尊,他并不是一个相,显现出的青春童子相是他的表征。青春童子代表的是不生不灭,没有衰、没有老。这是常住不变的智慧,称为“金刚”;是一切智慧的总集体,称为“身”,也是一切妙用的所依,称为“身”;有明照的德相,称为“智慧”;对于自身的法界完全契证,无二的,根本没有两个,所以叫做“一味”。这个“一味”是与空界一味,这就表示智慧与法界不二,因此它不属于分别识的各种心的状态或者相状。由于有这样的智慧体性,所以成立绝对能够实现一切普贤行海。
这样才知道,就像我们常说的,对于哪尊佛、哪位佛化现的上师等等,无论你在何处,你一祈求,他就在你的心中。因为他是遍入的。如果有一个地方没遍到,那他就不叫做周遍。但法性是遍一切法的,没有不入的,因此,跟它不二的智慧身也是无一处不入的。由于智慧不属于因缘法,是本自元成的,因此它没有生灭。所谓诸佛无生灭、诸佛无涅槃,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想从根本上得到智慧身的话,就他力来说,要一心跟智慧金刚身的文殊尊相应,只要一相应,顿时就会开发。开发以后,你就能真实地到达普贤行海的彼岸。这是关键。如果不依靠文殊,那就绝对不可能达到。连体都没有,哪里会有用呢?妙用是从体起的,先要证体才能起用。因此,可以说这一金刚颂摄了一切禅宗的要道、净土宗的要道、密宗的要道。
说到禅宗,关键问题是证根本智,所以它把一切重点放在明心见性上。一旦见了本性,就再不会怀疑自己具有智慧金刚身。所谓“但得本,不愁末”,一旦对于本性契会了、开发了,从此以后时时都是从性起用,不再落在迷惑颠倒里。这样到了究竟地步,只要习气一消,三明六通、无碍慧辩等的各种神通妙用自然越显越大,最后无余地开发。一切神通不必求,自然就有了,一切妙用不必刻意开发,性中自然就会显发,一切事业自然会圆成,一切诸佛自然会加被,之后就和十方诸佛如来同一法流,也就是本性的光明,也就是一切佛的光明。这样的话,终究达到普贤行海的彼岸,彻证到事事无碍的地步。凡是开悟以后,在一切事境上磨练,都是要消掉虚妄习气。当它全部消掉以后,在任何事境上就没有任何障碍,这就是它到达巅峰的状况。
再说,一切净土宗的要点,无非是借自性弥陀加被自心。其实,自性弥陀跟自性文殊、自性普贤无二,只是就各个点立不同的表征。那么,直接得到弥陀愿海神力加被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能够摄持我们的心,不再随着虚妄的业惑之流而落入轮回。之后又以它的力量加被的缘故,使得你迅速开发本性,各种神通、力用、辩才、三摩地等等都能迅速发展。
弥陀愿海里直接讲到:我们一入到那里,首先是不落生死,虚妄的我执和我所执的念头完全没有了。其次,佛力透过各种五尘的显现加被到你心上,使得你逐渐合于涅槃理体,再不落入虚妄分别。经中明确说到:一到了西方世界就能现前成就此大愿,而且得到极深的三昧。一受到愿海的加被,就能在一刹那间悉睹无量诸佛、游历无数佛国、对于诸佛广兴供养、广度众生。《往生论》里也讲:一念一时,没有先后,能够一念间遍入到十方无数世界,做无量佛事。这不就是普贤行吗?我们学过《普贤行愿品》就知道这不是两回事。因此,净土宗真实的要点也就在这一颂里,不过它特别要结合在弥陀愿海上去理解。
而所谓密宗,无上大圆满的关键问题首先是要证体,证到自性本来的文殊。上师就是文殊的代表,他的加被使你真正见性,就是见到自性的文殊。所以,上师如意宝也是显现一降生的时候,口念七遍咒王——“嗡阿Z_RA4K 巴匝纳德”。然后他时时虔诚祈祷文殊圣尊。他从小就想:我什么时候能够亲自到文殊菩萨那里发普贤行愿,摄持无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1987年缘起成熟,就带领僧众朝礼五台。先前在菩萨顶,后来到了善财洞的时候他就现见了文殊。之后完全住在文殊本性里,得到智慧金刚身的摄持。从外来说,是佛力的摄持;从内来说,是见到了自身的了义文殊,也就是智慧金刚身已经出来了,这是自他不二的。这以后就完全实现了普贤行。
成满普贤行的要道,就是《行愿品》里说的导归极乐。因此上师的愿力是摄持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这的确是善财童子在当代的示现。因为当年善财童子就是得到文殊菩萨的摄持,文殊菩萨成了他的根本上师。然后在文殊菩萨的示意下参访多位善知识,透过无量法门,最终到普贤菩萨那里得到加被以后,顿时就证到极高果位。当时普贤菩萨就是对善财童子说《普贤行愿品》,最后普贤菩萨也是倡导所有当机者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上师这一生就是这样实现的,这完全是愿力使然。比如以文殊为根本,文殊恒时摄持,心心念念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普贤行愿,而且以大量修诵《普贤行愿》,摄持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一条千真万确的能够速成佛道的途径。我们在《四乘指归》里也能明显看到,最后归入普贤乘也就是无上大圆满乘的关键问题,就是完全断掉分别念,直接现见本性以后,就能迅速开发佛性而成佛。最后落点就是“圆满普贤诸行力”。后面摄持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方面,就是“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从这些要点上就知道,“文殊恒摄持”是根本,普贤行海全部穷证是果位目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特殊途径。
就我们现前来说,要理解到需要自力和他力两方面配合,而道的心髓就是这一颂所说。所以,为此不可不立愿,生生世世唯一要行的就是这个,不可能超出其外,无论做什么都想到一定要成办普贤行海。因此,普贤行愿是一切行愿之王,《普贤行愿品》的修学是一切修学之本,这是要贯彻到尽未来际的愿力,哪里能视为一般的法门,或者可重视可不重视的事呢?就连上师这样极大的成就者都是这样示现的,一切善根都以《普贤行愿》来印持,无论开什么法会、修什么法,都决定是这样做的。而且我们在他老人家的著作里处处都能看到,他一切处都是要跟文殊刹那不分离,都是要穷证到普贤行愿王所有的果位。这就是愿力,一旦立了以后,时时就这样发愿,再没第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