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不共世间法要,谓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也。文分为八:初无求功德;二知足功德;三远离功德;四不疲倦功德;五不忘念功德;六禅定功德;七智慧功德;八毕竟功德。
不共世间法要,就是指在自己身上成就出世间的大人功德,包括从“无求”到“毕竟”八种功德。
今初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主要是觉悟,行为的取向来自智慧的抉择。学习以下经文,要求认识到障碍的相、对治的相、因果集起的相、毕竟无障碍的相、最终成就果的相。对这些方面都以智慧断定无疑,自然就知道什么是过患、什么是利益、应该怎么走了。
首先要认识障碍的相。“多欲”就烦恼多,“多求利”就生死的业力多,“苦恼亦多”就是苦多。要觉悟往这条路上走,在自己身上会出现烦恼障、业障和报障。这一条认识清楚了,反面也很清楚,就是:“少欲”,就对治了烦恼;“无求”,就止息了生死业;“则无此患”,就是由贪欲所生的种种后患就没有了。
要从正反面反复思维,看清只要心里增长贪欲,就会停不住,会不断地追求。这样为求取名利而奔忙,从早到晚得不到休息,身心非常疲劳,就致使身心的苦越来越深。原因就是以贪欲为根源,会滋生无数的烦恼和业力。没得到时,妄想得到;得到了,还想守护、维持;一旦失去,内心就忧苦不堪;与人竞争,起很多嗔心、竞争心;比别人高,生傲慢;不如人,生嫉妒。总之,日夜都是为追求名利而卷入在生死业当中。这样就使烦恼越来越重。心中一直被贪欲驱使停不下来,造很多不清净的业,当然苦恼就加深了。身心状态衰退了,心里失坏了安乐。很快一生就过去了,没积到多少善业,以这种业力就会堕恶趣。
人生一世因为虚假的声色名利看不破,以这种贪欲驱使自己昼夜不停地奔波,结果一生只是在造无数苦因和苦果!这是何等愚痴。
觉悟到了多欲的障碍后,要努力在苦的根源上减少贪欲。虽然一时还做不到无欲,但也只是少少地求一些生活所需。这样的话,种种向外寻求的冲动、行为就全部可以停止下来。有求就有苦,有求,心已经投入在里面,整个的业缘就在里面转;无求,就会和轮回绝缘。饮食、男女、名声、地位、各种的五欲享受,对此无求,种种的生死业就全部截断了!因为无求,不必竞争,身口意就不会造很多业,也就不会受那些苦。
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
学这一句,要认识因果集起的情况。
我们要衡量:是少欲合算还是多欲合算?世界上的人都认为欲是整个社会前进的动力,因为有欲所以才会奋斗。这句话说得对不对?这就要认识因果集起的相,因上由贪欲推动,会出现哪种业、果报又如何?这一点如果能够确认,就完全知道多欲是苦。反面,少欲的结果如何?这也要观察认识到:真正做到了少欲,烦恼、业、苦就会大量减少,善法会迅速增长,内心会变得轻松安定,少欲能得到无量殊胜利益。多欲是走苦道,少欲是走乐道。苦道上走下去,会造成无量的烦恼、业、苦;乐道上走下去,身心会越来越轻松、欢喜、安定。
世尊这样教导我们:单单少欲都应当修习,何况以少欲可以腾出身心来修善法,能够成就不计其数的善行,当然更应当行持!这里有两层含义:单是少欲,没有其它功德,也应当修。因为少欲就心安,少欲就没有贪求,就没有忧虑恐惧,当然就心安了。有贪欲时心是不安的!比如心会很焦急,赶紧握在手上怕别人拿走!没有得到时,心里一直妄想得到,会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就像求男女、求名声、求地位、求享受,只要贪欲很重,在求而不得时,会睡不着觉,一直打妄想怎么能得到。如果碰到竞争对手,还害怕所得被别人夺走。心里有追求的热恼、有害怕失去的恐惧、有竞争的焦虑。
而且,真正少欲了,你的时间精力可以腾出多少?原先为了忙名声利养、为了享受种种五欲,多少时间投放在这里。不要说其它,如果人追求一顿美食要花几个小时去做。如果追求住宅豪华、舒适,又要花很多时间!这个屋子里怎么装修?配多少设备?……方方面面自己的欲望特别大,就什么都讲究,乃至每一个细节都花费很多精力。如果追求名誉、地位,想往上爬,那你方方面面要搞关系,这时候人要付出多少,又会造多少业。总而言之,哪方面有贪欲,就决定要为此付出。这样子,贪欲重的人是没办法修出世间法的!因为他的心贪求世间的五欲名利,全副精力都投在这上面。而少欲,就能成就无量善法,就能增长无数功德。
少欲,就是对于生活的要求降到最基本的限度。当然自己现在还做不到无欲,还是要吃、穿、住。但是,住就一间陋室,穿就几件衣服已经足够,吃也是最基本的饮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追求,不必要追求世间的名利享受。这样减去最基本的付出,其它时间都可以用来修道,一生大部分时间用在修行上,结果智慧、信心、出离心、悲心逐渐地增长。对于佛法的认识,从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等逐步上来,人无我、法无我、如来藏逐渐地深入,见解会越来越圆满。少欲的结果是世间的名利享受放下了,法的财富充满内心!
所以,不可能世间法和出世法双全齐美,一头重就一头轻。世间法上的贪欲能放得下,佛法上就提得起,就可以全心地投入。到最后修行越来越深入时,欲望就会越来越淡,吃的越来越少、睡的越来越少、心情越来越好,根本不必要依赖外在五欲来求快乐。按这样进行,就会成就无量功德。
这一条叫“觉悟因果集起之相”。“集起”就是指发展的趋势。我按照这样走,发展趋势如何?如果往外求世间法,发展下去就烦恼多、业多、苦多,而出世间法上智慧减少、精进减少、定力丧失,方方面面都没有了!这就看出这是截然相反的两条路,一条是流转的路,往轮回里走;一条是还灭的路,往解脱上走。我们要选择后一条出世间的路。要以少欲作为起点,让身心尽可能放在修出世间的佛法上,这样佛性受到清净法的熏发,里面的善根会不断发出来,这样会越来越能把握住自己的心,会越来越成就信心、正念、智慧等功德,直接就往出世间的方向走,越来越趋近解脱、越来越有希望,这样就成就无量功德,这就是因果集起的相。
总之,以多欲为因,就集起轮回的苦果;以少欲为因,则集起无量出世间功德。
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
这是要认识少欲消除障碍的情况。就是当贪欲减少时,心里就没有了谄曲,这是减少了烦恼;没有求别人的心,这就是减少了业;不被诸根所牵,这就是消除了苦障。只要能坚持修少欲,惑、业、苦三大障碍马上就会退掉,身心状态根本不一样。
谄曲就是心里不正直,迎合别人的意思。比如为了求名利,就跟世间竞选总统时拉选票一样,为了迎合选民的意思说很多虚假的话,就是心不正直,处在虚伪的心态当中,这会障蔽自己的真如本性。这个习气越重就烦恼越深,内心就越不清净。
那现在我这个欲望很少,除了维持基本的生活,有一间陋室能安身、几碗饭能吃饱、有几件衣服能保暖,其它没有什么贪欲。这么无求,就少烦恼;我的心是平直的,不必要去迎合别人,就少业障,不会整天寻思跟谁联系、求某某人。我们欲望多实际是烦恼重。少欲就是“人到无求品自高”,没有求人的心,就不造业;再是没有苦。什么苦?原先因为追求很多,所想要的名声、利益、五欲六尘出现时,心就安不下来,五根会被五欲牵着走。那是很大的苦。人只要有贪欲,六根就不安定,最重的是男女之欲,真正有追求对方的心,六根根本没办法安住,坐在这里心猿意马,眼睛会被对方的相貌所牵、耳根会被对方的声音所牵,这是很明显的。其它方面以此类推,你喜欢饮食,旁边煮什么好吃的。香味一飘,鼻根就被牵到里头去了,就像狗看到骨头马上就扑上去,心丝毫不自在,马上被五欲牵着走,这样完全贪著在五欲上,就是很深的苦相,这意味着一旦失去或者达不到要求时,就会非常不满足,会没办法过!但是少欲的人没有被这些欲望的绳子绑住,所以就轻松、就没有苦。
少欲的人根不被欲所牵,他是坦然自在的,他的贪欲很少,生活好一点、差一点影响不了他的心境,不论境界怎么高高低低,他始终不变内心的欢喜,这就是脱离苦了!反过来,如果成了欲望的奴隶,诱饵一出现你就会迫不及待地求取,那就很苦!因为欲望逼上来时,会不自在地要去追求;求不到很苦;求到了,也只是增长坏苦。欲望的标准一旦往上升,看到别人有更好的,就觉得自己落后,就会再一次搏取。
这样的话,一生当中心就完全被欲望牵着走,这就是大苦!连一天的安闲都没有,时时都被欲望的钩子钩住,往外奔驰。这样的话,要勾引你非常容易!让你苦也非常容易!随便让你哭、让你愁、让你忧、让你焦急!魔王只要设定一个诱人的五欲,你就要去求;稍微变高一点,你一定要高攀;稍微降低一点,你就非常不满足;假使一点都没有,那你就没办法过!这样子就完全圈在苦里头了。
所以要知道,被虚幻的六尘所迷惑,整天在分别、烦恼里过生活,不断地增长惑业苦,这样的人生就是轮回!它就叫苦、叫无实义。我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不应该成为欲望的奴隶,不应该把一生光阴耗费在无意义的追逐上。
如果能觉悟到这一点,再转过来往少欲无求的方向上走,事情就会变得非常简单。佛法求安乐不是外在,佛法是看到苦因是什么,苦因又在自己心上,真正有智慧能下狠心断得了,那就非常简单了。
所以世间媒体给人宣传很多所谓幸福的理念、求得幸福的方法等等,人就信这个!其实世间人的说法很多是错误的,而且讲得很复杂,糊涂不清,没办法得到断定的认识。其实,说出来,只有最简单的几句话,这就是真理,没有多少花色。就是你要观察自己的心怎么起的苦、根源在哪里,一旦根源上能够消除掉,那你就有享之不尽的安乐,时时处处都是安乐,不必要依赖于外在任何的五欲六尘,就这么简单!就是本来没有苦的,因为你虚妄了就被套牢了,就苦了。如果你能够放得下,不必费一分钱就能拥有圆满的快乐欢喜!得到满分的幸福!你只要对治掉你的贪欲就没有苦了。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再往下还要好!涅槃也就这么得到了!涅槃不是外在有个专门储存圣者的涅槃世界,涅槃就在当下!
这里面讲到涅槃三德:所谓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行持少欲的人,心则坦然,就会成就法身。心里贪求虚妄的欲尘,因此而妄动不已,就会障蔽法身!而少欲,渐渐对这些不动心,所谓“如同木人看花鸟”,像一个木头人看着花香鸟语——心里不起贪欲,就是坦然的。这样会显法身。
“无所忧畏”则成就般若。心时时被外在的假相所迷惑,认为好的就拼命地要求到它,认为不好的就畏惧躲避它。其实,生起追求“它”的冲动是错乱,生起逃避“它”的冲动也是错乱,都是虚妄的行动。无欲的人到最后见了法的真相。其实周遭的一切本来是水月空花,就跟梦中境一样无有实义。这只是一些假相,这样的话,对面前的事物不再耽著,远离了忧愁恐惧,般若的慧光就发出来了。世间界本来没有可得到的东西,迷惑的人才拼命地追求,像渴鹿追阳焰那样;又拼命地逃避,像梦中逃避大火那样。以这样的心里妄动,就被卷入生死苦厄中去了。而能放下贪求,照见一切无自性,就能成就般若。
“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是成就解脱德。解脱就是在世间而不被世间所染,无论遇到什么事,心里都宽阔安闲,就是“触事有余”的意思。
“常无不足”,也就是常常满足。所谓的解脱,就是在一切境界里都自在无碍。没有任何不满足就平等了,睡一张小床就跟睡在王宫里一样,心里觉得很好的!你穿一般的衣服,心里也觉得很好的!无论到哪里,都很满足,都是很好的。今天吃青菜豆腐就是吃世界上最好的食物;今天坐拖拉机,也感觉很好的,无论到哪里去,一切都是很好的,没有什么不满足,这个叫“常无不足”。
做事情也是这样,没有高高低低的分别,叫你做很脏、很下等的事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叫你去东边、西边也都很好,上山、下海都一样。
所以这就是心里的欲望淡了,最终无贪欲,就自在解脱了。如果心里贪欲重,那一碰到事情常常觉得不满足,常常觉得没办法过,这样的话就是自己的心量小啦!本来心量跟法界一样大,什么都能容纳、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是自在的,但自己妄执就缩小到只能这样,其它都不能。
比如:如果形象欲很重,穿衣服非常讲究,那稍微穿破旧一点就会无法接受,这就让自己的心不宽闲、不自在。这就是“触事有碍,常不满足”。要知道这就是障碍涅槃。
住房子也是住惯了高级的,稍微差一点就会受不了。就像两个人住在一间房子,少欲的人不管房子怎么简陋,心里过得照样快乐,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很讲究的人,就会非常不满足,他的心怎么也宽阔不了,甚至一看到这么差的房子就生气、就很不满。这也不是外在造成的,而是自己的欲望造成的。
同样的,你做事情也是这样,少欲不贪求,就高高低低随缘而作,如同长江水遇到弯的地方就打弯、遇到直的时候就直流,任运腾腾没有障碍。但如果要求太多,就会很不自在,成了只有这样才行,不这样就过不去。这样实际是把自己绑死了。所谓的解脱不是在别的地方求,就是脱开贪欲的缠缚,就自然通行无碍了。
世间人会讲各式各样的幸福论。其实那些论调基本上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说人生要过得幸福、快乐,怎么才叫幸福快乐?我们觉得要富有、要过得充实,又怎么是富有和过得充实?其实,贪欲止息了,本自的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都能显发。这才是富有、充实,也才是真幸福、真安乐。
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很多人看不起修少欲的法,好像特别不喜欢少欲。其实有少欲就会显法身、发般若、成解脱,三德具足就叫大涅槃。少欲到最后没有其它妄想,涅槃不求也自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