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十番显见之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二)




净界法师



    颠倒非失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佛陀竖起手臂以后上指于空,告阿难尊者说:事实上这手臂的颠倒相跟端正相,只是一个首尾的交换,上下手臂的交换,这手臂一点都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也就是说如此二种的端正相与颠倒相,对世间人来说,它只是一种瞻视,向上仰望叫瞻,向下的俯视叫视,也就是说,颠倒相跟端正相,只是上下相状不同而已,一种向上跟向下的差别如此而已。

    在前面的经文,佛陀对于生灭相跟不生灭相,是很清楚的厘清。生灭的东西,只要变化的东西它总有一天会在我们生命消失,它是一个暂时的因缘。暂时的因缘在大乘佛法就是说,这个东西你要放下。不生灭的东西,它不会变化,是一个永恒的东西,这是你要追求的。

    刚开始佛陀是这样开示的,但到这个地方佛陀讲到见性的时候,就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其实生灭的东西跟不生灭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

    不二法门是很难理解的,妄想跟真心,古人说:不隔一条线。这是很难理解的。很难理解的东西,佛陀必须用譬喻的方式。因为手臂向上跟向下是同一个手臂,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理解。所以这譬喻就是用一个浅显的事情,来譬喻一个深妙的道理。

    所谓佛陀他的本性跟我们众生的本性是不二的,只是他的因缘不同,他觉悟了,他觉悟以后,他依止觉悟的心开展出他波罗蜜的功德,显现出万德庄严。我们的本性因为迷惑了,所以产生了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把杂染因缘跟清净因缘二个都把它回归到原点的时候,其实我们的本性跟佛的本性是不二的,是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显出一个手臂是端正相,一个是颠倒相,这是一个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不看颠倒相,也不看端正相,把这手臂回归到原点的时候,就是一个手臂,就是一个手臂它显出二个相状。

    我们今天也可以把我们众生跟佛陀做一个比较,我们今天创造出一个惑业苦的因缘,佛陀创造的是法身、解脱、般若的因缘,但当这二个因缘都把它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我们二个是同一个本性。整个十法界,整个原点是一个,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的原点。整个大乘佛法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我们可以重新开始,我们可以做生命的改造。

    这就是所谓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道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三)




净界法师



    丑二、正以法合。分三:寅一、直举法合。寅二、敕令谛观。寅三、备明倒因。

    寅一、直举法合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佛陀说:我们这个身,这个身其实包括心,我们的五蕴身心。我们的五蕴身心多诸障碍,举手投足都是跟烦恼障、业障、报障相应,这就是我们的身心。跟如来的清净法身,什么是清净法身呢?《唯识学》上说:是大功德法之所庄严。佛陀的身心世界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解脱、都是安乐相应;我们的身心世界举手投足一动都是痛苦、都是障碍。

    把这二个身心世界一比较,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如来这大功德法身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正遍知的关系。

    正遍知是佛陀的十种通号,也就是佛陀的智慧。

    正是讲到佛陀的根本智,能够观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而成就自身的受用;后得智是通达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来善巧的度化众生,他受用的智慧。正知跟遍知等于是佛陀的智慧,也就是说佛陀大功德的法身,是由二种智慧所成就,根本、后得智。

    那么我们的五蕴身心是怎么成就呢?是由于颠倒的攀缘心,我们刚开始迷惑,然后取着,然后到处乱动,动到最后就产生烦恼障、业障、报障的痛苦。

    这段经文他所要诠释的是说,为什么同样一个清净本性,它会有二种结果呢?一个是清净法身,一个是五蕴身心;因为佛陀依止智慧,我们依止颠倒的心,差别在这个地方。

    前面所要发明的是一个不二,端正相跟颠倒相是同一个手臂,可以说是摄事归理;但是佛陀害怕阿难尊者会执理废事。所以他就开显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然本性一样,但是迷悟的不同,还是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迷悟的不同,因缘还是不同。这当中就是因为智慧的观照,或依止自己颠倒的妄想。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我们跟佛陀在起心动念的作用是不同,但是本性是一样的。

    寅二、敕令谛观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佛陀将佛陀的清净法身跟凡夫的五蕴身心的相貌讲出来以后,就问阿难尊者说:你现在应该详细的观察、如实的观察,我们之所以变成凡夫的五蕴身心多诸障碍,佛陀之所以成就清净法身,成就解脱安乐。这二种你好好比较,到底这颠倒的名称由来,跟它产生的原因在哪里呢?

    就是说好端端的我们为什么就变成这个样子呢?为什么我们会产生五蕴身心这个障碍呢?它的生起点在哪里呢?它的名称由来在哪里?

    这时阿难尊者跟法会大众,他们的表达是瞪瞢瞻佛,瞪就是二眼直直的看前面;蒙是心中充满的疑惑,二个眼睛直视心中充满疑惑,来瞻仰佛陀,而且眼睛也不转动。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身心世界怎么会有颠倒,为什么我们会流转,为什么变成五蕴身心,他们根本不知道原因。

    蕅祖说:这段经文,佛陀是用问的方式,希望阿难尊者能够恍然自悟,但是阿难尊者积迷于久,而不自知。我们怎么知道阿难尊者不知道呢?因为他表现出来是一个:瞪瞢瞻佛,他根本就是不知所措,不知道颠倒在哪里,所以还得要仰仗佛陀的回答。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四)




净界法师



    寅三、备明倒因   完备的很详细的说明,我们之所以产生颠倒的原因。

    分二:卯一、示无倒性。不颠倒的体性。卯二、示颠倒相  颠倒的相状。

    卯一、示无倒性。不颠倒的体性。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我们今天要怎么样不颠倒的去看人身呢?佛陀讲出来,什么标准叫不颠倒。

    佛兴大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为前面佛陀问阿难尊者,身心颠倒所在,阿难尊者可以说是,瞪瞢瞻佛,不知所措,他根本就不知道祈请。在没有祈请之下佛陀有因缘还是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主动的回答。所以叫作佛陀兴起大慈悲心。

    佛陀兴起大慈悲心哀愍阿难尊者跟与会大众,就发动了海潮音。

    海潮音,佛陀的法音,譬如大海的潮浪,是应时而至,海潮什么时候涨潮,什么时候退潮它是有一定的时机。这地方是比喻佛陀的说法是,应时应机而说,绝对不失其时,该说的时候会说,不该说的时候佛陀默然,所以佛陀的说法就像海潮音一样,告诉与会大众:善男子!我把过去常宣说的法门宣说出来。

    佛陀先讲为实施权,把《唯识》的权法讲出来。佛陀说我过去曾经讲过一个观念: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身为一个方便的教法,佛陀对生命的解释,他把生命分成五个部份:

    一、色法,色法就是有滞碍,譬如说你这个桌子在这个地方,你摆了桌子就不能摆椅子,它有滞碍,它互相会障碍。这地方包括我们身心世界的五根六尘。

    二、心法:心法的特色就是明了分别,当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它会产生很多的感受、想法,明了分别,讲精神状态,这地方讲到八识的心王。

    三、诸缘,诸缘是引生色心诸法的因缘。譬如色法是二缘生要有亲因缘,要有种子,要有增上缘,产生色法。心法是四缘生,要有亲因缘,要有所缘缘,要有增上缘,等无间缘,这是产生色心诸法的因缘。色心诸法会相互作用,产生作用的时候会产生心所法,五十一个心所,善恶的功能。

    产生功能以后,就创造不同的身心世界差别的分位,就是诸所缘法,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在描述身心世界的差别分位的一个专有名词。

    简单来说这五个法就是色心诸法,我们的生命其实就是一个能分别的心、一个所分别的色、所分别的境,这二个色心诸法在相互作用。
  
    在《唯识学》的角度来说,这整个身心世界的交互作用,是唯心所现,是我们这一念的心,这个地方的心是谁呢?是阿赖耶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要从妄回到真,你还要依止妄、依止生灭就路还家!




净界法师



    阿赖耶识在《唯识学》叫我爱执藏。

    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一个根本,或者讲一个仓库。譬如我刚刚造了一个业,我刚刚去拜了八十八佛,我拜完以后,这个业造好了。那业跑哪里去了?谁来保存它?那么我死亡以后,怎么这个业能够从今生跑到来生去呢?那一定要有个东西把它保存,那这东西谁保存?

    就是阿赖耶识,就是我爱执藏。这是一个很微细很微细的俱生我执,也就是《唯识学》上说整个生死杂染的根本,所以其实《唯识学》要破的就是破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它的作用有二种情况:

    第一、它能够种子生起现行,所谓的去后来先作主公,当阿赖耶识在我们生命投胎的时候,它第一个把种子释放出来,将你前生所造的善恶的种子,在今生慢慢的释放出来,种子起现行,释放果报。

    第二、你今生造了很多业,这现行又变成种子,又现起又薰种子,它又把你今生所造的业把它吸收起来。

    所以阿赖耶识身为一个生命的根本,第一个它释放业力,第二个把你今生所造新的业再把它保存回去。所以构成业力的相续,又构成生命的相续,所以为什么会有来生,因为有阿赖耶识。

    身为一个我爱执藏,阿赖耶识就把这色心诸法,不断的把它释放出来,你造作以后心法攀缘色法,又造了很多业,又把它收回来,当来生继续用。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来生?

    因为我们不断的就这样的种子起现行,现行薰种子,相互的辗转相续。这就是我们在《唯识学》所学的教理。

    但到《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佛陀开显真实相,事实上我们的身心世界,在阿赖耶识的背后还有一个主人翁,就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唯识学》所要做的就是,破阿赖耶识恢复到本来面目。我们前面经常讲逆流造性,逆生死流,也就是破坏生死流,去观照我们的真如本性。

    什么叫顺生死流呢?

    阿赖耶识我们前面说过,它把种子显现出很多的因缘,你顺着这个因缘去走,那就完了!你应该跟谁怎么样,应该跟他怎么样、应该怎么样…你顺着过去的业力去走,那你就是顺生死流,你大概你的人生被过去都决定了,我们一个人就活在过去了。

    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心怎么样呢?回光返照,经常观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不迷、不取、不动,不要乱动。不要乱动的时候你的因缘是怎么样?它业力是一个生灭的,它业力过去以后你的因缘就消失掉了,你就能够找到你的本性。

    我们向外攀缘就被阿赖耶识牵着走,我们的生命有二种选择:第一个你跟着阿赖耶识走,它要你怎么样,你就怎么样,所以阿赖耶识叫业识,它就是业力的大本营;第二个是我跟阿赖耶识抗拒,我就观照不迷、不取、不动,这时候你的业就开始转变了,阿赖耶识再也不能控制你。

    所以你要顺着阿赖耶识走,那么五蕴身心就出现了,你要能够破坏阿赖耶识、观照阿赖耶识,本自不生,本自不灭,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能够把阿赖耶识破坏掉,转成清净法身。  

    但是我们不能离开阿赖耶识,所以《楞严经》它一再告诉你一个观念,真跟妄是不同的,一个是不生灭,一个是生灭,但是你要从妄回到真,你还要依止妄、依止生灭就路还家。

    你说我把现在的身心世界全部都不要了,外道说的无想定,我把整个身心全部停下来进入到无想,那你的真如本性也没有了。因为真住在妄当中,你就是在妄当中你就是随顺它,然后观照它,不迷、不取、不动,才能够回家,你把这些生灭的因缘都断掉了,你也回不了家了。

    倓虚老和尚讲出一个偈颂,值得大家深思。倓虚老和尚有一次在山中打坐,他打完坐出来他讲一个偈颂说:眼观青山数十里,青山内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识,不识己者是自己。

    我们看到眼观青山数十里,然这青山都不是外面的东西,都是我心中显现的,都是我的本来面目。我为什么会变这样呢?只因自己不相识,我们没办法回归本性,所以迷惑了,所以把自己跟身心世界分开了。应该怎么办呢?

    不识己者是自己,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在打妄想在迷惑,迷惑那个人是谁呢?迷惑者谁?不识己者,一个迷惑颠倒的心是谁?就是自己,迷惑那个打妄想的心就是你的真心。不识己者是自己,这句话值得我们参:我现在打妄想,谁在打妄想,其实就是真如本性在打妄想嘛!离开了真如本性我们没有作用的嘛!只是它迷了。

    所以你要知道不识己者是自己,你的本来面目就在妄想中去找,但是你要有智慧的观照。

    你看佛陀在开显不颠倒性的时候,他也是顺着因缘,你看我们有身心世界,有很多善恶的造作,创造一个阿赖耶识,最后把阿赖耶识"啪"破坏以后,回归到清净本性。这个就是一个还灭的因缘。不识己者,当我们迷惑颠倒的时候,就是它,当你觉悟的时候还是它嘛!

    我希望大家好好体会,你有志于走大乘佛法,什么叫作不识己者是自己,这个你要好好体会、要好好体会。为什么说打妄想的就是真如?打妄想是谁?就是你本来的面目。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当我们的心变成攀缘心的时候,它非常可怕了!




净界法师



    佛法的修学跟我们一般世间的学问,在过程当中有一点的类似,但是它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世间的学问它只是增长一种生命的知识,佛法的修学它是要得到一种真实的受用,它是要能改造生命离苦得乐的。当然当我们谈到生命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跟我们的内心是有关系的,所以要改造生命当然就是要改造我们的心念、调伏我们的心念。

    但是当我们开始去注意我们的念头的时候,我们发觉不得了,这个念头变化多端不可捉摸,变化太厉害了!你看我们有时候起一个很强烈的善业,发菩提心要广度众生,有时候生起一个非常粗重的恶念,想要伤害自己、伤害别人,而最可怕的就是这个善念跟恶念都是同一个念头发出来的。

    印光大师说:秦桧的前生是雁荡山的一个苦行僧,第二生秦桧变成追求名利的政客。所以我们很难想像秦桧他这种名利心这么重的人,他前生是个持戒清净的苦行僧,我们很难想像的,但是就是同一个念头表现出来的。

    我们对心念是…当我们调伏它的时候我们发觉根本做不了主,你把它调好它又变化、调好它又变化。所以我们有时候觉得那该怎么办呢?

    我们就是没有找到真正的根源,我们的心同时是一个魔鬼,也同时一个慈悲的佛陀。之所以会变成这么不可捉摸,这当中有一个原因的,这个原因我们没办法突破,我们就永远没办法去掌控它,是它掌控你,它要怎么样,它就怎么样。

    从本经的观念来说,我们今天的心会变成这么样的多元化的不可捉摸,因为我们明了的心中有一念的迷惑,迷真起妄,我们迷失了本性,所以我们开始随顺妄想。

    这个妄想就是攀缘心,我们那一念迷惑的心使令我们忘了我是谁,忘了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我们开始用攀缘心攀缘外境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受外境的影响,你就控制不了自己了。当我们的心变成攀缘心的时候,它非常可怕了,它遇到一个不好的环境它就开始变成邪恶,它来到一个好的环境它变成正常,你控制不了自己,因为它开始向外攀缘。

    在本经的开示当中,你现在要修行它之前,你现在要调整它,你根本不是它的对手,因为它无始劫来都是这样变化多端,它是不受别人管束的,你拿它没办法。

    那么怎么办呢?

    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你不要管它,你管不了它的。我们讲到先成就不变之体,所以我们第一件事情先回光返照,我们这一念心它的本来面目,所谓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本来面目;从生灭当中先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

    我们可以这样子讲:一个人行菩萨道,你看这个人行菩萨道他开始是动荡不安,一下子起烦恼,一下子菩提心很强,这种人都没有真正安住。

    一个人真正找到自己的家以后,他的身心世界就安定下来,外境怎么样的动,风怎么样的吹,他就走他该走的路。

    一个人真正的菩萨道,真正的安住,是要能够找到不变的体,他整个身心世界稳定下来了。从不变当中开始修它的作用:随缘,借假修真,在这么多的因缘当中,假借这因缘干什么呢?一方面积功累德成就菩萨的万德庄严,一方面度化众生,借假修真。

    本经讲了十卷就是在讲怎么来调伏你这一念心,它告诉你第一个,你没办法调伏它的,因为它太厉害了,你只能够先把自己安定下来,找到你生命的本体,然后从本体当中再出来,这个时候从随缘当中积功累德。

    我们到时候会讲到《首楞严王三昧》的修行就是二个内涵,第一个成就不变,第二个成就随缘,最后的目标是万德庄严。我们现在第一件事情先找到不变,不变当中本经讲到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这个地方所要描述的观念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断相续心,破和合识!




净界法师



    这一科的示颠倒相,就是讲到十番显见的第四科约垂手显见性无减。这一科前面的大意是佛陀用手臂上指于空,表示一种端正相,下指于地,表示颠倒相,表示我们众生同一个手臂,因为迷悟的差别,当我们觉悟的时候,它是很正常的,当我们颠倒的时候,它是不受控制的颠倒相,但是它是同一个手臂。

    (复习)示无颠倒性。

    佛陀说: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这地方的问题有二个重点:第一、色、心诸法。我们一个生命体它是有物质的色法跟精神的心法,那这色、心、诸法是怎么来的呢?是唯心所现。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是它有出现二个心,第一个是唯心所现的心,这个心是第八识,根本识,我们讲俱生的无明,或者讲俱生的我执,在《唯识学》叫我爱执藏的阿赖耶识,这是唯心所现。身为一个根本识,它的重点就是它有很多的业力,它变现我们这一期的身心世界,变成一个男人,变成一个女人,变成一个蚂蚁的身心世界。

    好!那么我们今生就用我们现在这一期的身心世界来造业,就变成前面的色心诸法,这个心是第六意识。这时候就讲到生命的互动,第八识创造了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造业的时候又改变第八识,因为它又把这业力又薰回到第八识,又改变第八识,第八识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造了业以后又回薰第八识,又改变第八识…。造成一个所谓生命的二次循环,第八识把第六意识创造出来,第六意识又改变第八识,构成一个轮回的生命相续。

    这地方的重点:A改变B,B又改变A,那这怎么办?什么时候是个头呢?这时候谁要先改变呢?

    第六意识要先改变,因为第八识没办法改变自己。

    所以这时候我们第六意识开始听闻佛法,面对这一切因缘的时候,当我们得到这一期身心世界的时候《楞严经》说的不迷、不取、不动。这么多变化的因缘你开始觉悟了,开始观照了,身心开始不随外境所动。

    这时当你安住在《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你不随外境所动的时候,这阿赖耶识就开始慢慢慢慢的消失。

    我们生命的本体,你不跟它互动,它就会慢慢消失,阿赖耶识就慢慢的转识成智,最后阿赖耶识转成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佛陀说我们今天的不颠倒,就是在这生灭的因缘当中,你要能够生起首楞严王止观。

    在大乘起信论上说:断相续心,破和合识。你只要不随它转,它就改变,阿赖耶识就改变。

    这地方讲到不迷、不取、不动的止观,就可以把杂染的阿赖耶识,转成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的一个寂常心性。

    这是讲到不颠倒,觉悟的状态,以下讲我们凡夫迷惑颠倒的相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