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七)
净界法师
丑三、结会责失
分二:寅一、结会。寅二、责失。
把前面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做一个总结,一方面诃责过失。
寅一、结会。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这时如来普告与会的大众说:我们总结前面的,包括阿若憍陈那自己开悟的叙说,包括佛陀跟阿难尊者表演这二段开合摇动的道理,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
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在静坐的时候,要经常注意二个问题:一、我们的心,从微细来说有一个摇动的心,从这整个生命当中,有一个来去的生命。
你看,心刹那刹那生灭,我的生命有生老病死,但是不管你的生命是变化,不管你的心是生灭变化,我们的见性是本来不生也就本来不灭。我们可以说手有开合,头有摇动,但是见性是没有所谓的舒展跟去卷之相。
古德说:这段经文是整个大乘止观的心法。你在修大乘止观,第一个你要认清消息,就是你要知道什么是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你才能够弃生灭,守真常,生起微密的观照。
禅宗说:你不能够了解本心的生灭跟不生灭,你没有资格住茅篷,你连什么是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什么是贼,什么是主人你都搞不清楚,你根本没办法生起圆顿止观。
寅二、责失
虚妄之由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
凡夫的虚妄相,我们以一期生命的变化,来当作我们的身心世界,以整个生灭变化的外境来当作我所。
前面是身心世界是自我,外境是我所有,产生能所。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而从见本性当中产生能所,一个能见的身心,一个所见的外境,这就是所谓的迷真起妄。
一念妄动事情就出现了…
生灭之相
起惑
从始洎终,念念生灭。
一念妄动以后,从始至终,念念生灭,烦恼就出来了。
一个人向外攀缘以后就会产生得失心,得到就起贪,得不到就起嗔。
为什么会有贪嗔烦恼呢?
因为你向外攀缘,落入了能所的对立就起烦恼,念念生灭就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