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净界法师
忏公师父经常说,儒学是佛学的基础。我们看这个转变由心,站在儒家的角度,他们的内涵。
我们就以《了凡四训》来做一个说明,这当中分成了三大科:
第一大科是 「先明罪业之相」 ;
第二大科是 「正示转业之法」 。 说明转变业力的方法。
第三科是「结示罪灭之相」 。再说明罪灭所显现出来的相状。
我们先看这个罪业之相。罪业之相分两科:第一个是总说;第二个是别明。先看总说。
先明罪业之相
(一)总说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这一段是先说明罪业跟福业的相状。
「大都」,一般来说。一件吉祥的事情,或者是凶恶的事情,都有一个征兆,这个事情要出现,有一个征兆,什么征兆呢?「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就是这个征兆要生起,这个萌就是一个事情的生起,一件事情最初的生起叫做萌。
这个吉凶最初就是你那一念心的发动,或者是善、或者是恶,这个内心是最初的生起。生起以后,假设你不转变它,它的内心的势力就慢慢慢慢的增长,就带动我们的四体,带动我们的身业、带动口业去造恶业。
这以下就说明「心」的情况: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就是说这个人的心,厚道一点的人,这个人多数是大福报的人;假设这个人是刻薄的,这个人一般来说,灾祸会比较多,这是一个总说。以这个心的厚道跟刻薄来做一个大判。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我们一般的眼睛,都是颠倒的,有障疑的,这个「翳」就是障碍,我们认为说这件事情都不决定,事实上是决定的。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内心的厚道跟刻薄,大略的知道这个人是一个福德之人,或者是一个有灾祸之人。这个事情是这样子,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修行,它的观念是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忏公师父经常讲这句话,他说要站在一个自利的角度,我们是向天地学习。这个天地的运转,四季的运转特别的刚健,这个是表示我们在自利方面,应该是要精进,面对自己的烦恼应该是刚健的,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自己应该是要严格的。但是面对众生的时候,要跟大地学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能够包容一切,生长一切的万物,就是我们在待人处事,应该要学习大地的包容,这样子才是有大福德的境界,这是一个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