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在修学过程当中,是先找到根本,你才有资格修学!


净界法师


    上齐诸佛  

    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

    正报的身心,光明能够照耀十方诸佛如来的头顶,表示诸佛所证的是佛佛道同的;阿弥陀佛的国土跟释迦牟尼佛的国土因缘是不同,但是阿弥陀佛所证的清净本性,跟释迦牟尼佛的清净本性是没有差别的 ,道是相同的。所以他有普遍来灌注十方诸佛的头顶。

    下等众生
  
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表示一切众生的本性也都是一样的。你看一只牛这么大,一只蚂蚁这么小,那是因缘果报不同、是业力不同,但是这只牛这么大蚂蚁这么小,它们的佛性是没有大小的差别,众生是人人本具的。

    这地方是说明真如本性是普遍一切的依正二报。

    慈许开示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放完光以后,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我现在即将为你建立广大殊胜的法幢,也使令一切末法众生能够从以下十番的开示当中,能够成就微妙光明的心性,从这一念心性当中开启智慧的道眼。

    微密性净明心,蕅益大师说这是理,如如理、一个道理;净明眼是如如智。我们一定先了解如如理,才能生起如如智。

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是先找到根本,你才有资格修学;你说你拜佛这很好,念佛也很好,你布施持戒都很好,但是你没有找到你不生灭的本性,你用生灭心来修学,你的功德毕竟是生灭的、是有漏的。

    生灭本性,我们看本经它是先否定再肯定;我们刚开始先否定自己,不是这个,这不是我自己,这不能代表我自己,那只是一时的想法,你遇到事情你不动这生灭心就消失掉了,时间久了你慢慢慢慢就沉静下来,以不变应万变。

    所以我们一开始先否定,然后再肯定,肯定的时候就是承当佛性,从空出假,广度众生,那就是《华严经》的境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一 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一)


净界法师


    壬二、正示见性

    分十:

    癸一、直指见性是心非眼。
    癸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
    癸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
    癸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
    癸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
    癸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
    癸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
    癸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
    癸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
癸十、破和合不和合余疑显见性离过绝非法尔现证。

    癸一、直指见性是心非眼。

    佛陀从众生能见的功能当中,来开显我们众生真正能见是这一念明了的心,不是眼根,是心能见不是眼根能见,从心当中去把那不生不灭的见性找出来。

    理论上,我们六根都能发明心性 ,六根门头都能够回家。眼见耳听,见闻嗅尝觉知,禅宗有人吃东西开悟,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喝茶去。

    祖师为什么叫他去喝茶?从喝茶当中去体会,你为什么能够感受到茶的味道,为什么你把茶倒在地上,大地它为什么不能感受茶的味道,为什么你可以感受?因为我们有佛性。从整个见闻觉知的功能当中去表达佛性的存在,假借作用来开显它的本体借用显体。

    分二:子一、以拳例见定其常情。子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

    子一、以拳例见定其常情。

佛陀用拳头来比喻能见之性,来按定阿难尊者的情执。显真之前要把阿难尊者的情执先找出来,他的问题点在哪里。

    双征拳见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佛陀提出三个问题。

    阿难!你之前回答我说你见到我的光明拳,这光明的拳头释放出种种的光明;

    一、那这光明是什么因缘而有?
    二、这拳头为什么会产生拳头?
    三、你阿难尊者是用什么来见这个拳头?

    从阿难尊者的回答就知道他心中的盲点在哪里。

    阿难言:我回答你,您为什么拳头上有光明?
因为佛陀您的整个身体都是阎浮檀金,阎浮檀是印度一种树木的名称,它翻成中文叫胜金。因为这种树它整个枝干花果都是显现一种紫金色,而这紫金色比真实的黄金更加美丽庄严叫胜金,而且殊胜庄严像一座宝山。这样的一种庄严身相是过去一种清净的善业所引生的,所以佛陀的拳头有光明。因为佛陀过去修善业,所以全身都有光明,全身都有光明,所以您拳头也有光明。第二、那这拳头是怎么形成的呢?因为五轮的手指,佛陀你把它弯曲成一个拳相,所以就变成一个拳头。第三、佛陀问:你用什么去见呢?阿难尊者说:我用眼睛来见。

    我们从后面的经文来看佛陀对阿难尊者这三个回答是不满意的,因为他没有回答到重点。

    古德说:其实释迦牟尼佛提出三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答案是相同的。

    佛陀身上为什么有光明?为什么你能够见到?为什么会有拳头?

    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有真如本性,你没有真如本性你怎么会有光明?

    佛陀的所有功德都是从真如本性显现出来的,但是阿难尊者因为他身为凡夫,他无始劫以来,他习惯用攀缘心来看事情的外表、看事情的因缘。所以他的回答都是从表相上来回答。
你看为什么有光明?因为你善业。用什么见?我用眼睛见。为什么有拳头?因为你把手指头弯曲起来。这三个问题都是从外在的事相回答,所以佛陀是一点都不满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一 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


净界法师


    陈述法喻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佛陀听完阿难尊者回答以后,他提出一个譬喻,佛告阿难:我现在要用真实的语言来告诉你,我不再施设方便。

    在大乘佛法凡是讲到因缘的部分,善业召感安乐果报,罪业召感痛苦的果报,这个都是方便,没有讲到根本的问题。但是讲到真如本性这个就讲真实理。

真实理这个道理很深,即使有智慧的人也很难理解,所以说即使有智慧的人都要用譬喻,才能够了解这深妙的道理,所以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

    佛说阿难!譬如说我现在有拳头,假设我没有手我就没有拳头;你看我为什么有拳头,因为我有手,我的手可以变成掌变成拳头,所以我一定要有手的存在,才能够产生拳头,这个道理是对的。

    佛陀说有手才能够成就拳头,这道理来譬喻说假设你没有眼睛,就不能够成见,你有眼根才构成见。佛陀用眼根才能构成见来比喻有手才有拳头。问阿难尊者说你认为这二个譬喻,道理是不是均等的?

    迷执未悟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阿难尊者回答说:是啊!这道理是均等的。我要没有眼根我就不能构成见的功能,佛陀要没有手就不能构成拳头;所以以我的眼根来比喻见,就好像佛陀的手来比喻拳头一样,这道理是相同的。

    佛陀这一段的问答就把阿难尊者整个情执点,将他的全部问题浮现出来。

    在这段经文当中佛陀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有光明?为什么有拳头?你用什么来见? 但是古德说其实佛陀的重点在汝将谁见?你用什么来见?

就好像你在念佛,古人问你念佛是谁?你用什么来念佛?你说我用嘴巴来念佛。阿难尊者说我用眼睛来见,就好像我们一般说我用嘴巴来念佛。我们这样子回答都是怎么样?可以看出这个人平常的心都是向外攀缘,没有回光返照,都向外攀缘。

    所以阿难尊者到现在还是认为,因为有眼根才能够见。

    佛陀必须把他的问题逼出来,然后再来引导他怎么去开悟,这地方叫按定他的情执。

    以下第二段佛陀正式来开显道理。念佛的是谁?能见的是谁?把这道理开显出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一 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三)


净界法师


    子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

    引一个实际的例子来破除阿难尊者的妄执,来开显众生本具的佛性。

    正斥其非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佛陀正式指出阿难尊者的过失:

佛陀说:你说前面的情况相同,在道理上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一个人没有手就没有拳头,这是一个正常的道理;但是你没有眼根,你的见并没有消失掉。

    非见全无,蕅益大师说就是非全无见。眼根只是一个功能,真正能见的是见性。所以你眼根败坏了还是能见,譬如说念佛是谁?你说嘴巴能够念佛,但是没有嘴巴的人他也是可以念佛,他用心地去念佛。这地方的意思是说:没有眼根的人,他的见没有消失掉。

    举例发明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佛陀就正式说明,就是念佛是谁,能见是谁?

    为什么这样讲呢?为什么说是,彼无眼根,非见全无?佛说:你试着到路旁去找那些眼根败坏的人,你随便找一个盲人你问他:你们平常这样走来走去,你们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多盲人他们一定回答你:我现在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我看出去就是一种黑暗之相,其他就什么都见不到了。

从这道理来看,我们知道他看到黑暗,只是因缘的一种显现,因为他眼根败坏了,所以他只好看到黑暗。但是背后那能见的见性并没有亏损啊!他还是看到,只是他看到的是暗相而已。你不能够说他眼睛败坏了他就见不到,就好像说他嘴巴坏了他就不能念佛,不能这样讲,当然他嘴巴好他会念得更清楚。

    也就是说,前尘自暗,见何亏损?这种暗相、光明相,只是因缘的显现,对见性是没有影响的。

    阿难尊者就提出一个疑问说:这么多盲人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就怎么算是见呢?我们一般的见是看到青黄赤白才算是见嘛!看到黑暗怎么算是一种见的功能呢?

    佛陀回答说:盲人他没有眼根看到黑暗相,跟一个有眼根的人,他处在一个没有光明黑暗的房间,他也看到一个黑暗相。这二个黑暗相是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呢?

    阿难尊者回答说:世尊!有眼根的人在黑暗的房间当中看到黑暗相,跟一个眼根败坏的人看到黑暗相,这二个黑暗相加以比较,是完全相同的,他们二个都有见到东西,只是见到黑暗相。

我们要见到青黄赤白有二种因素:有内光跟外光;一、内光就是你眼根的瞳孔,内光不能有败坏;第二、外在有光明的显现你才能够见到青黄赤白。盲人是内光败坏,处在暗室当中是缺乏外光,所以内光外光缺一不可。

    佛陀举出这个例子以后就正示破斥阿难尊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一 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四)


净界法师


    眼见成谬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阿难!假设一个眼根败坏的人,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相,因为他的瞳孔败坏了;如果你今天把他的瞳孔治好,他又看到种种颜色,这叫作眼见。你把眼根治好只是工具变好了而已,假设你一定要执着,把眼睛治好了就是眼见,那这样子有一个问题,有眼根的人在黑暗的房间当中,他看到黑暗相,你给他灯光,他又见到种种色,那这是灯见啊!灯是一个无情之物,假设灯能够有见,那它就不是灯,它是一个有明了性的有情;假设灯能够见,灯是身外之物,那关我们什么事情?

心见正义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 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是故当知,灯光只能显现万物之色,真正能见的是我们这一念心不是眼睛;眼根只是能显现光和颜色,真正能够见的是心而不是眼睛。

    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要把因缘法跟真如法,所谓的不变性跟随缘性要分清楚。

    譬如说我们六根,不要讲那么多,就从眼根来看,我们见闻觉知都不讲,只讲见的功能。

    佛陀观察三千大千世界,看到整个地球就像观掌中庵摩罗果;佛陀眼睛看出去看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手掌里面一个槟榔果一样很清楚。天人看这三千大千世界范围是稍微小一点,我们人看的又更小,蚂蚁再看的又更小。那你可以说是佛陀的见性最大,天人其次,人最少吗?

不能这样讲。

    他看得到什么东西是业力的关系,是因缘的关系。因缘的关系很简单,他积集善业他来生福报大,他看得到东西,但是见性是没有改变。

    我们整个十法界的众生,不管你现出庄严相,现出卑劣相,见性都是不改变,而这见性是菩萨赶快要将它找出来的。

    菩萨云何发菩提心?

    就是因为我们知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而发菩提心,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我们能够做生命的改造,我一定做一个改变;我们没有从因缘变化当中找到我们的本性,我们很难建立一个大乘的信心,你相信你可以成佛,你建立不起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说找到寂常心性干什么呢?


净界法师


    在本经当中的第一大段讲到: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圆三谛理,主要是二个观念:我们在了解我们这一念心,第一个了解他不变的体性,第二要了解他随缘的作用。

    我们比较习惯性的想法就是在随缘这一部份,你看我今生是个人,我就以人来当作我生命的自体;我来生变成一只蚂蚁,我就以蚂蚁为自体,一个卑劣的蚂蚁;蚂蚁的罪业受完了,我过去布施持戒的善业起现行,我变成一个庄严的天人,又以庄严的天人为自体。

    我们这一念心习惯性是向外攀缘,在因缘当中迷失了我们自己的本性,我们很难回家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流转一直不会停止,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人死了以后,

他生命没有结束又创造一个生命,死了以后又创造一个生命…,因为我们妄想一直没有停止,轮回也就不会停止。

    所以祖师慈悲,告诉我们,什么是你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习惯性的时候心是向这样出去的,这个时候它这样子进来,回光返照。你不要老是向外攀缘,你看拜佛也是向外攀缘,读经也是向外攀缘,你现在开始要眼光向内:

    我生命的原点是什么?我从什么地方来?你父母未生之前是什么面目?

    就是本经说的那种寂常心性。

    你说找到寂常心性干什么?

    非常重要。

    第一个、你能够发起菩提心,你相信你可以成佛,因为你找到你的寂常心性,你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你就相信所有的烦恼是可以断除的,因为它都不真实,你相信所有的善法波罗蜜都可以成就了。所以我们今天的菩提心是依止寂常心性而建立的。

第二个、净土宗往生的信心也是根据寂常心性建立的;你看我们是罪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你凭什么跟他感应道交?从因缘上来看我们是配不上的,我们一点都不配,阿弥陀佛的国土是阿弥陀佛自己创造出来,我们应该是没有份的。因为我们跟阿弥陀佛的本性是相同的,所以在本性当中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所以我们在研究大乘佛法要掌握二个主题:一、随缘性。随缘性讲到因缘,那就是差别,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每一个人各有各式各样,没有二个众生是完全一样。

    但是讲到不变性的时候,你看大乘佛法《华严经》最后、《法华经》最后,怎么样?入不二法门,自他不二。

    我们从这么多的差别当中,找到我们每一个众生有一个共同点,我们跟众生有一个交集的地方;我们的心假设跟佛陀没有共同点,那完蛋了!佛陀要救我们都没办法。

    什么是共同点呢?

    把我们这一念心归零,把因缘法归零,佛的因缘法也归零,二个人都把心带回家的时候,大家就入不二法门。佛的本性是如,众生的本性也是如,一如无二如。所以你看所有的本尊相应法一定要通达自他不二,你的念佛才能够产生真实的信心,真实能够往生,真实能够带业往生。
这就是本经所要发明的大乘不二的法门,所谓的寂常心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