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为什么他会跟你做夫妻?

                      净界法师



那么念佛法门它是有相行,你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相状,由这个相状构成所谓的感应道交。这个相状,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把感应道交的过程,它整个心地的方法描述得很清楚,我们看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佛陀把这个感应道交的相互因缘,他讲出一个譬喻说:比方说世间上有两个人,某甲跟某乙,某甲的内心是经常的忆念某乙,一专为忆--某甲经常的忆念某乙的好处;但是某乙呢,却已经把某甲给忘掉了。那么感应道交当然不是单方面,某甲忆念某乙,但是某乙去忆念其它的事情。这两个人未来因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这两个人即便是相逢,相逢就是生长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地方,乃至于彼此能够见面,也都是视若无睹、当面错过,因为没有缘,没有缘就算你见面也没有用!为什么叫没有缘呢?因为某乙没有忆念某甲。这是一种情况,再看第二种情况…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假设某甲跟某乙,二人相忆---就是偶尔的彼此互相忆念,某甲把事情忙完以后,偶尔忆念某乙,某乙也偶尔的忆念某甲,那么这两个人产生一个因缘,当然因缘就比较浅,比较浅未来的相逢,可能是一生、两生,比较少生的相处、相遇。假设是二忆念深---就是经常的忆念,某甲经常的忆念某乙,某乙也经常的忆念某甲,这两个因缘就深啦!那么这种情况,在未来的生命当中,从生至生,这个生是一生,下面那个生是多生;因缘浅的话是一生、两生,因缘深的话叫多生,他们两个之间的因缘,就像身形跟影子一样,就彼此不会分开而经常相逢。这个地方就说明了,人跟人之间的相逢,那是得有缘的啊!


你看:为什么他会跟你做夫妻、他会跟你做子女,他会跟你做朋友,因为你们两个过去生,都有彼此在忆念对方。有人问我说:诶,师父啊!你看我会不会出家?我说:你想到出家的时候,你想到什么?我们也可以测试一下你未来出家的因缘,出家不是绝对的好,但它也是一个因缘。如果你想到出家的时候,你的忆念是──出家很枯燥、很无聊,那你今生不会出家,你来生也不会出家;如果你心中去忆念出家法的时候,诶…不错哦,出家很清净、享清福。忏公师父说的:世间人享鸿福,出家享清福。鸿福是带业,虽然有福报,但是很躁动。所以如果你忆念出家法的时候,你是一个美好忆念,你今生即便没有出家,你来生一定有因缘出家。


其实:你世间的因缘,你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你心中的想像已经产生一定的力量。就像你做母亲的,你最在乎子女什么?你说,这个子女很会读书,这个是最重要的吗?未必吧!一个做母亲的、做父亲的最在乎的:你这个儿子心中有没有我的存在,是嘛!你心中没有我的存在,你结了婚,你心中只是忆念太太。诶!他心中没有你的存在,你们的因缘就淡了。他再怎么会读书、怎么有用,跟你就没关系。所以我们看人跟人之间的因缘,最重要就是你心中有没有我,这个是合乎佛法的缘起论,因为他心中没有忆念你,你跟他因缘就淡了,即便他名义上是你的儿子,有这个儿子等于没有这个儿子。


所以我们讲:相逢就是有缘,这个因缘的关键就是心中的忆念!有些人观念不正确,他说:为什么我们应该要往生到弥勒净土?弥勒净土在三界比较近,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土比较远。其实你往生跟远近没有关系。你心中不忆念,就算它在你隔壁都没有用,你相不相信?往不往生─是你心理的问题,跟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都没有关系的。我们这一念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哪有什么距离?往不往生─跟距离没有关系,是你自己心理准备好没有?障碍是来自于你内心;你心中不忆念佛陀,佛陀在你前面都没有用、住在你隔壁都没有用,当面错过!我们要知道─阿弥陀佛会不会去救拔某一个人…关键就是你心中有没有佛的存在,你有没有把阿弥陀佛当一回事,问题在这个地方。

TOP

佛陀不能主动救拔我们,你要记住这一句话!



                        净界法师



    下一段就讲很清楚了,前面只是一个譬喻,这以下合法:佛陀,他把他的内心世界─他要怎么度化众生讲出来,他说: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佛陀说:身为一个佛陀,在一念的寂静的涅槃心中,我那个大悲心啊,不断的忆念十法界众生,就好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但是佛陀也讲出,问题是若子逃逝,虽忆何为?佛陀不断的忆念众生,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但是身为儿子,他一心一意只想在外面攀缘,甚至于想要离家出走,那么母亲单方面的忆念,这样子彼此间也没有相逢的因缘。所以问题就是---这不是单方面的。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假设身为一个儿子,心中不断忆念母亲的好处,就如同母亲忆念儿子一样的至诚恳切,那么母子两人,生生世世,就经常相逢而不再分离了。

    为什么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为什么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会跟佛陀同时出世呢?事出必有因。因为舍利弗尊者跟目犍连尊者,在过去生经常忆念释迦牟尼佛。不过我们也不错,末法至少还有佛法,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的因缘是在尾端,至少法还在,没有跟人结缘,跟法结缘。所以说,佛陀跟众生的感应道交,叫做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它是平等的照耀一切众生,它释放了很多的光明来加被我们,但是我们手上的水,如果是波动的或是平静的,产生月亮影子的光明就不一样。

    这里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感应道交---能感的是我们一念心,我们一念至诚恳切的信心跟愿力;所感的是佛号的功德(无量光、无量寿)。那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感应道交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心力跟佛力,谁主动?心力主动,还是佛力主动?

    心力。

    答对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佛陀不能主动救拔我们,你要记住这一句话,因为佛陀是无念的。

    说,诶!佛陀主动救拔你,那佛陀动念头了,那他就不是佛了。佛陀的心是安住在一个无念的心体,他是永远存在法界的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他不能主动救拔你,一定是你释放一个力量,他才能够有所回应。我看有些人在解释[净土宗],他讲他力的摄受,讲到最后…我听那个意思就像外道的思想…佛陀可以完全把你…好像你不想去…他硬把你带去那种感觉!没有这回事情!即便是他力门---也是你自己要有所准备──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

    我们一定要把前后的因果搞清楚,佛陀的心,他是不动念头的,他常游毕竟空;那么是在众生心垢净的条件之下,佛陀影现中、诸佛影现中。你看《阿弥陀经》也是这样,《阿弥陀经》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临命终的时候,你要先不颠倒─正念分明,然后才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一段经文,你一读就知道谁是主动、谁是被动。我讲实在话:你今天没有把自己内心准备好,阿弥陀佛光明是进不来的,进不来!即便他是他力门,但是他永远也是被动的,你读这一段经文就知道。佛陀忆念众生这句话没有错,但是你不忆念佛陀,这个是没有用的,不能构成感应道交的。

    我们从这段经文,我们深深的知道──佛陀创造了四十八种广大的功德力在法界当中,但是这个功德要变成对你的一种加持,你一定要释放一种信心、释放一个愿力,才能够转他成自---把佛的力量转成你的力量。这个关键在于什么呢?启动佛陀的功德最关键是什么?

    忆念---

    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启示了,你要忆念佛的功德,你要忆念净土的庄严,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

TOP

以这样的心态,你才有资格来念佛!


净界法师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见就是感应。忆佛主要是一种智慧门,一种内心的观照;念佛是一个禅定门,心中的专注;这两个缺一不可,就像眼睛跟脚一样。


在观照当中,净土宗的人,你要成就两种的观照:


第一个、观照佛号的功德以启信心。我不知道诸位把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对佛号了解多少?你是不是能够真实的观照佛号的功德?诸位知道信心是怎么生起?信心来自于智慧─才能够断疑生信啊;不是说,哦!我有信心。什么叫迷信?什么叫真信?你什么都不懂这叫迷信,迷信的力量是薄弱的,因为你疑根未拔。我不相信你对一个陌生的东西,你会通身靠倒,我不相信,我们不可能相信,我们对一个很陌生的东西,对它一无所知,你会把身心世界完全交给他,不合常理!所以一个人能够在临终的时候,把佛号现前的时候,能够真实的把身心世界交给佛号,那一定是要真实的观照佛号的功德。正见才能够断疑生信,启发我们真实的信心,我们相信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定可以救拔我,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观照净土的庄严以发愿力。前面的信心是启动他力门,这个以下的愿力呢,就是启动果地教。信心是比较容易建立的,其实愿力是相对比较困难,有些人他对佛号有信心,但是他对往生净土,他不一定有这个愿力,所以他在念佛的时候,只启动了他力门,并没有启动果地教。


一个正确的念佛人,他应该信心、愿力都要具足,以这样的心态,你才有资格来念佛。念佛的人,当然他的所观境有观想、观相、持名,但是持名最为稳当,下手易、成就高。

TOP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怎么念呢?

                     净界法师



这句佛号怎么念呢?


印光大师说: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净土宗]它是以音声来摄心的。说: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谁代表阿弥陀佛呢?就是音声,它是一个音声佛事。所以这个佛号你要透过三个次第:


第一个念——心念,念从心起,从你皈依的心生起,这个时候没有声音;


那么声从口出,那么经过你嘴巴的振动,要创造一个音声当所观境;


第三个再把它听回去。


所以念佛法门它的整个摄心的方便就是─听你自己的音声。你看打佛七,有很多人不出声的,其实这个对你非常不吉祥,你的所观境是音声,你自己不去创造音声,那你要跟着谁走啊?打佛七是跟着你的声音走,你不能跟着妄想走,所以你必须把你的所缘境要清楚的现出来。


我们这个明了的心─净土宗是有相行,你前面要有一个所缘境来带你!你说…你信心具足、愿力也具足,都准备好了;准备好了,接下来做什么?就是创造佛号…然后跟随佛号---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你不创造声音,你的所缘境变成第六意识的法尘。念法尘跟念音声有什么差别?法尘的所缘境---你看《楞严经》讲到,是非常暗钝、非常模糊的。你用心去忆念你的法尘,你耗损的精神体力,是听音声的好几倍,这是非常辛苦,入道多辛苦!所以念佛人,你最基本的条件,你嘴巴一定要振动,即便你轻微的振动都可以,就——金刚持,声音在唇齿之间,你嘴巴只要有微微的振动,它就是一个声相,你完全嘴巴不动,那就变成法尘,那就糟糕啦!你很难抓住佛号。


净土法门是你要跟着你的音声走,创造一个音声→然后再听回去→然后再创造一个音声→再听回去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你一定要听你自己的音声。


其次十句成片三三四──印光大师说:我们把十句佛号当作一个循环,吸一口气念三声,吸一口气念三声,最后再念四声,形成一个节奏,妄想不容易插进来。


一个是专注力,一个是相续力。净土宗的修学次第,要注意:是以观照力来引导专注力!古德常讲一句话:一句佛号,信愿具足。很多人嘴巴念佛,但是你不一定是修净土法门。


你看我在竹山─我遇到一个一贯道的信徒,他也很喜欢念佛!我说:那你为什么喜欢念佛呢?他说:师父啊!你不知道,我做生意很辛苦,我事情忙完以后,很累了啊,但是我在佛堂念佛,我觉得精神很好,帮助我摄心、充我说:那你相信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相信净土庄严殊胜吗?他说他完全不相信!你说他会往生吗?不会往生。因为佛陀不能主动。这个人他多少应该有启动他力门,因为毕竟名号是万德庄严,但是我相信他信心是薄弱的。

    净土法门最可怕的是愚痴,因为你不知道佛的功德,你就产生怀疑,你就假设佛陀不能救拔你,你在念佛的时候,你就三心二意,念不下去,糟糕啦!问题在于你自己,问题不在于佛陀,因为你了解不深---信不深,所以行就不切,你念佛的力量就受到障碍了,阿弥陀佛要救拔你就有问题。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那个明了的心──你真正的把自己的万缘放下,真正的达到通身靠倒,这是念佛的标准。


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这八个字是净土念佛法门的最高指导原则。把你一个明了的心啊,全部交给阿弥陀佛的圣号!但这个是不容易的,你要把你疑根拔掉,你一定要经过学习、透过观照。

TOP

冥冥当中,很多的灾障,阿弥陀佛的名号已经把它消灭掉了!


净界法师



那我们怎么去观照名号的功德呢?我们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有关名号的功德,简单的提出五点:


第一个、念佛法门的第一个特点消除灾障。因为阿弥陀佛本身是无量的光明,这光明的加持,能够消除我们的灾障。

   
其实很多念佛人,虽然没有明显的感应,但是你冥冥当中,很多的灾障,阿弥陀佛的名号已经把它消灭掉了。


我在几年前,我到一个居士团体去共修,有一个男众居士差不多五十出头,他拿他以前的身分证。他说:师父啊!你看我以前是长这个样子。我一看,哎哟!好像道上的兄弟啊。我说:诶,你现在面容怎么这么慈祥?他说:我就是拜佛、念佛。诶!真的那个相貌完全不同,相由心生。以前就是一个业障相、苦恼相,现在的那个相状慈悲庄严,因为你经常跟阿弥陀佛在一起!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的广大功德,你一旦去忆念他,他马上就进入到你的身心世界,帮你消除灾障——光明的摄受这第一点,这个是约灭恶。


第二个、增长福德。在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四十三愿─闻名得福。在阿弥陀佛的愿力当中,其中有一个愿说,你能够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即便你临终的时候,出一点差错没有往生,你来生也是生于尊贵之家,受人尊重,而不会生长在卑贱之家。因为有名号功德加被,来生生在尊贵之家,增长你的福德力。


第三个、善根坚固,闻名不退。那么即便你没有求往生的心情,你忆念阿弥陀佛,也能够在你修菩提心的时候,能够成就不退转;遇到障碍的时候,你总是觉得冥冥当中,有一种力量来支持你,来帮你破除障碍,使令你菩提的善根更加的坚固。那么这个力量来自于谁呢?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善根坚固。

TOP

从此力修念佛行,决欲今生出樊笼!


净界法师



那么第十九愿呢?它的特点跟第十八愿不太一样,我们解释一下:


第十九愿蕅益大师判作圆修——圆修六度,它是属于偏重善根之人,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第十九愿他的修行跟第十八愿不同,来自于两个特点:


第一个、他内心的胸量是广大的,他发菩提心。第十八愿他的心中所缘境,偏重在缘自身的生死的痛苦而希求出离,希求救拔而产生皈依,偏重在缘自身的身心世界。那么第十九愿,他缘的是无上的佛道跟法界的众生,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所以说第十九愿,它的特点是发菩提心,心量是开阔的。


第二个、他的福慧两种资粮是广大的:广修福德、智慧两种资粮。


这第十九愿的人,发了菩提心,修诸功德,为什么最后是求生净土?因为他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这第十九愿的菩萨,因为他考虑到整个末法时代的修学啊,多诸障碍:所谓的五浊恶世,魔强法弱,他考虑到整个生命的退转,所以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所以第十九愿偏重在发愿。


菩萨道最大的障碍──我们如果走难行道我们发觉,对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死亡的问题,这个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分段生死。因为分段生死让我们整个生命的善根,不能一加一等于二,它不能把我们生命的善根累积起来。你看诸位…你们今天能够放下世间的尘劳来这个地方听闻佛法,应该都是多善根、多福德的,不是今生才修学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这么多生多劫的流转,现在还是这样子呢?因为我们的善根不能累积!


蕅益大师讲得很清楚【惑业求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


你看连蕅益大师都有这种感叹,蕅益大师的修行力量多大!他说:我这修行在断烦恼啊,就像泥土把它捏成坯器;坯器就是那个陶瓷,把它捏好的还没有烧,下一场雨,糟糕了,又变成泥土。我们乘着过去的善根今生来投胎,二、三十年糊里糊涂,福报大的人很快乐,业障重的人很苦恼,不管苦恼快乐都是醉生梦死。突然间醒过来,诶!知道佛法要修学,三十几岁一直修到五十几岁,经验最好、烦恼也淡薄、善根也强,但是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你看一个人修行最得意就是这五、六十岁的时候,但是死掉;死掉以后,来生再来,再来一次,也是一样,隔阴之迷,糊里糊涂的过了二、三十岁,醒过来了又三十几岁了,又开始用功、用功,用功到最后死掉了。这个分段生死是很严重的问题,把我们的善根切成一小块一小块,不能把它串起来。


蕅益大师说:整个成佛之道,最难跳脱的是三界分段生死这部分。他说:你三界分段生死跳出去,后面的变异生死乱不了,后面就很好走了。其实成佛之道最难走的,就是我们这一部份,从凡夫位跳出分段生死。蕅益大师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个船要离开这个大地,前面那个地方,地心引力不断的吸你啊,你很用力才能够跑出去,等到你离开了地心引力的时候,那条船就任运的前进!你就是在船上睡觉,它也前进了,这法身菩萨修行,没有像我们凡夫这么辛苦。


所以,蕅益大师说,在惑业求断犹坯器的情况之下,他是【从此力修念佛行,决欲今生出樊笼。】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思考,就道尽了修十九愿的心态。我们要很务实的面对生命,我觉得我们修菩萨道不要意气用事;你要去思考,我来生有两个选择,你只有两种选择,你不可能到涅槃,你要嘛在娑婆世界,要嘛在极乐世界,你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多诸障碍,一个是五尘说法,你要早做准备。


所以我们往生的愿力,那个方向,你要早点决定,就像一棵树,你要不断的往西方的方向去成长,不论是什么样的因缘而断,那棵树自然就会往西方倒下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