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皈依发愿境
说此偈已,我复稽首归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僧前,承三宝力,志心发愿,修无上菩提。契从今生,至成正觉,中间决定,勤求不退。
第二段就告诉我们详细的对境,也就是皈依发愿所对的境界。十方,是一切空间当中;三世,是一切时间当中,也就是十方三世的三宝,包括已经成佛的、尚未成佛的、正在成佛的,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这其实就是进行一个法界礼,内心对十方法界普遍地生起无比的恭敬皈依,向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乃至一切众生学习,整个生命都皈依投靠在这样的一件伟大的事业上。承三宝力,诸位如果发起这个心的时候,就无论何时都是有皈依的生命了,再也不会漂泊无依,内心成就菩提的无上愿力不会被任何力量所撼动,这就是承三宝力,承就是接受、传承、承当。
在十方三世三宝的力量加持下,能契从今生,至成正觉,中间决定,勤求不退。佛有“三能三不能”,三能者:一、空一切之相,成万法之智;二、知群生之性,穷亿劫之事;三、度无量之众生。三不能者:一、不能灭定业;二、不能度无缘之人;三、不能尽众生界。佛菩萨会化力自在地来帮助我们,但成佛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也就是皈依三宝以后,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解脱的,还要靠十方三宝共同的愿力支撑,才能保证我们在修行的路上能勤求佛道,不会退转。如果我们没有发心成就菩提,无论境界好坏都容易让我们生退转心,佛菩萨想帮我们也帮不上。《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楞严经》也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动机正确了,结果必定是正确的,如果动机不正确,将来就会遭到不善的果报。佛陀也告诉我们“因果同时”,发心就是你的结果,所以发心很重要。如果发起了真正的菩提心,那就是“将此深心奉尘刹”,只要有众生、有烦恼的地方,哪怕是舍弃头目脑髓,我们也会去帮助众生出离苦海。有了这样的心,修行上就不会退转了。
比如我们修行时突然遇到了疑难杂症,被其它众生所恼害,晕倒了、糊涂了或病倒了,很多人就会害怕得不敢修了,或者嗔恨心起来,就不想修了。在这些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能提起菩提心,观想十方三世一切众生都是三宝,当然也就包括这些妖魔鬼怪了,这样一想,它们就不是来恼害我而是来成就我了。我们不但不烦恼,还会感激它们,并对它们产生更强烈的悲心,发起更大的愿力、承担力去救度它们。佛陀在被歌利王割断四肢的时候,就是这样发愿的,所以才能持续修行,最终成就佛果。逢到好的境界,我们也不能退转,比如三禅天境界,如果我们贪恋在里面不出来了,自己都度不了,那还度什么众生呢?
我们发了心以后,也不要总是害怕,觉得“我发了这个心了,千万不要退啊”。这样的担心是没有用的,也是不需要的。我们只要发心纯正,从此到成正觉的路上就自然不会退转;如果发心不纯、有夹杂,那就有可能忘失,忘失了就会退转。所以我们要随时在禅修当中,检点自己的发心,发心要很纯正,不要左摇右晃。
如何才能发起纯正的菩提心呢?对于凡夫众生来讲,都有我执的存在,而菩提心是以觉悟了无我为基础的,所以我们的发心恐怕是不能一步到位,是有层次的。即便是修行人,最初发愿也是以“我”为出发点的,比如“我想成佛”、“我想修行”、“你们不要打扰我,最好支持我……”那社会上的人更是如此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扩展各种事业,去获取名闻利养,这就是凡夫的特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所以这样的发愿也无可厚非,但是凡夫所追求的这一切境界是不是正确,他所依赖的评价标准能不能给生命带来升华,能不能给众生带来好处,这就值得考虑了。
佛法很有方便,可以针对凡夫我执严重的程度设立不同的法门,我们只要能如法修行,就可以从凡夫自私的心当中一步一步地脱离开来,这就是解脱。作为凡夫,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获得美好的一切,佛法并不否认这种追求的合理性,而且整个佛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众生获得极乐和自由。所以我们希望自己生活得越来越好的想法并不是自私,但是如果我们只想自己好,不管其他人的死活,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就是自私了。比如为了口腹之欲而杀生害命,就是修行人所不应为的。
佛法教导我们首先要自利利他,不要自利害他,损人利己,因为十方众生是一体的,利他就是利己,害他就是害已,而且利己也是利他,害己也是害他。如果我们只想自己得到利益,那绝对不是真正的利己,因为佛法根本没有自己。只要是为了自己,就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怎么会有真实的利益呢?不为自己才能真正圆满自己,这个观点我们要认真去考虑一下。
佛法清楚地告诉我们,一定要先求得自身的圆满,而自身圆满的同时,我们的力量和心愿,自然就会扩展开来,达到利他。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之后,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在追求个人的幸福快乐时,至少不要损害到身边的人,特别是家里人,行为要越来越端正。然后随着对佛法修学的深入,我们再进一步地让他们也得到利益,包括世间利益和出世间的利益都要教给他们。
我们千万不要搞得越来越怪异,让人无法接受。比如头发越剃越短,身上到处佩带着佛像啊、数珠啊等等佛教用品,搞得满身佛气,可行为却越来越乱,心也不稳定,看谁也不顺眼,觉得就自己一个人是佛,别人都是业障鬼,那就麻烦了。大家对你肯定会敬而远之,甚至对佛教产生疑惑,那就非但没有自利,也不可能利他了,完全违背了佛陀的教育。
凡夫是不可能一眼看破红尘的,所以我们引导众生要有层次,一步步地深入。如果没有层次,不讲方便,一开始我们就告诉他们解脱道,希望大家把世间的利益都舍弃掉,获得出世间的利益,那谁都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做到,甚至会感觉你是在自私自利,损害他、欺骗他,那家庭和社会关系就不会和睦了。所以学佛法,一定要讲方便、讲层次,发心也一样,需要逐步去完善。下面永嘉大师就告诉了我们发心的层次。
三、暇满人生愿
未得道前,身无横病,寿不中夭,正命尽时,不见恶相,无诸恐怖,不生颠倒,身无苦痛,心不散乱,正慧明了,不经中阴,不入地狱,畜生,饿鬼,水陆,空行,天魔外道,幽冥鬼神,一切杂形,皆悉不受,长得人身,聪明正直,不生恶国,不值恶王,不生边地,不受贫苦,奴婢女形,黄门二根,黄发黑齿,顽愚暗钝,丑陋残缺,盲聋喑哑,凡是可恶,毕竟不生。
这是第一个愿,也就是学佛首先要圆满我们自己的人生,这是皈依三宝的第一个目的,也就是让我们生生世世都能有暇满人生,生活不要有遗憾。暇满就是没有遗憾,有机会提高、进步的意思。佛教里把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也叫长寿天)、佛前佛后、世智辩聪、盲聋喑哑,这八种称为八无暇,无暇是没有修行时间,没有提高生命层次的机会的意思,所以也叫八难,属于修行的障碍。
比如世智辩聪,世间的知识很丰富,自以为懂得天下所有的事情了,也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因此就很傲慢,根本不把佛教放在眼里。这样的人不但没有机会进步,而且肯定会堕落的,因为他对生命的内在,甚至连自己的烦恼都没有办法把握,一直随境所转,就不知道会轮回到哪里去了。
所以我们学佛,首先就要发愿生生世世都没有修行的障碍,比如横病、夭折、地狱,畜生,饿鬼,水陆,空行,天魔外道,幽冥鬼神、贫贱等等,凡是可恶,毕竟不生。只要是可恶的,我们都要发愿去避免,因为有这些严重的障碍就无法修行了。
诸位可以观察一下,我们修行上没有进步,是不是都是存在严重的障碍造成的?比如环境,生在不信仰佛教的国家或者家庭,或者更恶劣,像过去三武一宗灭佛的时代,或者很动乱的地方,那如何去安心办道呢?再比如,生活非常贫穷困苦,一天到晚都要为了经济、为了钱、为了生活去奔波,无暇修行。甚至是诸根不具,身体残缺,长相可恶,或者人身没有自由,受人差役,这些都会影响修行,这样的人生就不是暇满人生。
我们发愿要避免负面的修行障碍后,还要发愿希望自己得到正面的身心状态,所谓“出处中国,正信家生,常得男身,六根完具,端正香洁,无诸垢秽,志意和雅,身安心静,不贪嗔痴,三毒永断,不造众恶,恒思诸善,不作王臣,不为使命,不愿荣饰,安贫度世,少欲知足,不长畜积,衣食供身”。这样的人生就是暇满人生,能为我们准备好必要的修行条件。
出处中国,正信家生,是保证我们出生在信仰佛教的地方,生长于一个有正知见的家庭。还要常得男身,不受奴婢女形,永嘉大师这样讲,佛教也这样讲。但这并不是重男轻女,只是对于修行来讲,男身比女身更方便,也更容易成就。因为女性内心比较脆弱、优柔寡断,依赖性比较强,不太容易承担,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她们比较难以割舍世间的欲望和感情,修行就不容易进步。但女性常常代表慈悲,比如母爱就是世间最伟大的情感。男性则有阳刚之气,敢作敢当,充满理性,所以男性常代表智慧,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不糊涂,修行上就能勇猛精进,比较容易成就。
据说历史上很多国家或朝代都是因为女人而颠覆的,甚至认为女人是祸水、是欲望的代表。其实这些并不是女人的错,而是执掌这个国家的男性糊涂了,如果国王非常英明、智慧,什么女人也颠覆不了他啊。所以有智慧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有慈悲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虽然男身更适合修行,但不管男身女身,我们都要学习智慧、慈悲,不被欲望所惑,一味地把败国亡身之罪推到女人身上,正是男人没有智慧的表现。
生为男身也要六根完具,端正香洁,没有什么臭秽,在心灵上呢,要意志和雅,温和高雅,不粗俗,与生俱来地身安心静,不会唯恐天下不乱,到处惹是非。现在是和谐社会,我们佛弟子更应该志趣高洁,身心安稳,不被贪嗔痴三毒所干扰,不造众恶,不做非法和违反戒律的事情,恒思诸善,一直想要改善我们生命的状态,改善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不作王臣,不为使命,不愿荣饰,就是不在社会上争名逐利,也不愿意以荣华富贵来修饰自己,能够安贫乐道,少欲知足,这八个字就是修行人的道风。不长畜积,衣食供身,够吃有穿就可以了,不去储蓄过多的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