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七处破妄之五  破转计随生---三


净界法师


    壬二、破斥(分三:癸一、牒计。癸二、正破。癸三、结破)

    癸一、牒计。把阿难尊者它所执着的相貌,把它"牒"很明白的指出来。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你的意思是说,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前面阿难尊者是引用佛陀二段的开示: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但是他真正引用的是以下那一段,因为有种种的果报诸法的刺激,所以就使令我种种善恶心念产生,所以我的心在哪里,要看哪一个境来刺激我,谁刺激我,我的心就在那里。

    这是他引用的第二段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我的心跟哪一个境,我在听声音的时候,我的心就在声音当中,我在看花的时候我的心就在花当中,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癸二、正破(分二:子一、破无体。子二、破有体)

    子一、破无体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你说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所以我的心的处所是不决定的,是变来变去的。佛陀就分成二种情况:第一、它是没有自体的;第二、有自体的。

    一、没有自体。假设我们这一念心是没有自体,我们讲离尘无体,离开了这一念境它的体就不存在了。这样子讲就没有所谓的合不合啦!它没有自体,没有自体就没有处所,它只是一个虚妄的影像,一个虚妄的影像怎能够跟外境相合呢?假设你说心是没有自体的,只是一个影像能够跟外境相合,那这样子讲的话,这个十九界就可以跟第七尘相合,(佛法没有第十九界,只有六根、六尘、十八界;佛法是讲六尘没有第七尘。) 那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跟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相合,这个道理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你的心是没有体的。

    是心无体其实佛陀告诉我们: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佛陀的意思就是在讲,心无自体,它是缘生灭的。没有自体不是说没有作用,即空、即假、即中,空是空掉他的自体;即假是因缘它有刹那刹那的生灭作用。

    譬如有人说你这人很好啊!你这个人很好这是一个境来刺激你的时候,你很欢喜;有人说你这个人很糟糕,你产生嗔心。但是你这一念心:你这个人很好,我们的心是什么样?是去攀缘你这个人很好的这个音声,才产生欢喜心;当你这个话忘掉以后,你这欢喜心就消失了,它离开尘境没有自体,它只是一个缘生缘灭的影像。

    当你看到你这一念心是没有根源的,没有自体,只是一个缘生缘灭的影像,这时候你再来看人生,真的是一场梦,就像古人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死后空空无大千。古人讲:人生几十年,其实就是一场梦,如梦如幻。

    佛陀在破的时候是在破那妄的自体,但是这梦不表示它没有作用,我们要借假修真;我们还是有这念头去修行,只是说我们知道妄想没有自体,我们不随它转。你这时候是菩萨的愿力,发自内心的,做你该做的事,而不是做你想做的事;从一种情绪化的一种心态,变成一种菩萨的愿力。这愿力不是外境的刺激,是发自内心的,称性起修。

    我们讲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他还是会起烦恼,跟我们一样,所有的烦恼都没有减少,但是他不会随烦恼而转。

    这地方的关键在识心无体,这句话大家好好参一参,这一念心离开了六尘,找不到它的自体,它只是一个生灭的影像。这就是我们说的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楞严经》它的重点只有四个字,就是要我们回光返照。每一个念头起来回光返照,这一念心是哪里来的,如果这一念心是外境的刺激产生的,这一念心你要舍掉,如果你这一念心是你的愿力产生的,那这一念心你要顺从它,它怎么想,你就怎么做,你要产生行动。判定方式就是问一句话,经常要问一句话:你从哪里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刚开始修学偏重在一种业力的修学


净界法师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有二个重要的次第:第一、安乐道,第二、解脱道。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是依止我们这一念的信心,去攀缘外在的人事,生起一个善念,或者是布施,或者持戒,或者忍辱。依止这样的善念,我们成就一种善业力,由这种善业力会招感我们来生安乐的果报,让你身体健康,财富非常的具足,有种种美好的眷属,让我们生命感到一种快乐的感受。

    但是快乐的感受基本上是无常的,这快乐的果报结束以后,它就消失掉了。

    所以我们刚开始修学偏重在一种业力的修学,依止一种生灭心去攀缘人事,而创造一种善业。

    刚开始的心都是向外攀缘的,这是正常的。

    慢慢的慢慢的,我们就开始提升,从安乐道趋向于解脱道。

    解脱道的特色是它的心已经不再向外攀缘了。

    它回光返照我们这一念心,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我们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破除心中的妄想的执取,而照了自己清净的本性,我们讲说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清净的本性当中破除自我意识的执取,用无我观,照了清净的本性,我们心中的烦恼就慢慢的淡泊。

    它的重点在一种正念的修学,达到临终的正念。

    所以我们可以把大乘佛法,分善业的修学跟正念的修学这二种次第。

    我们可以从本经的缘起当中看得出来,阿难尊者刚开始,他为什么出家,他就是缘佛陀的三十二相而发起好心,这是善业的修学,所以佛陀并没有否定,佛陀说:善哉!阿难。佛陀也是一种鼓励的态度,使令阿难尊者他进一步要问,要趋向无上菩提的一种大乘止观;也就是说阿难尊者他不想只是安住在善业,他想要成就正念。所以佛陀就开显了本经的首楞严王三昧,我们怎么去观照我们的清净本性,我们要怎么样回到我们的清净本性,就是我们怎么样把心带回家,这就是本经的修学宗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七处破妄之五  破转计随生---四


净界法师


    子二、破有体

    这地方阿难尊者的执着是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说你的心在哪里呢?

    阿难尊者说:我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譬如我的心去攀缘花,当我的心跟花接触的时候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心就在那境的地方出现了;心境相合的处所,就是心的自体。

    佛陀说:那你这个心是有自体还是没有自体?假设是没有自体,那前面讲过了,那当然是合乎真理,本来就没有自体;假设是有自体…佛陀经常用这种反证的方式,先假设它有自体,然后再证明这有自体是不成立的,所以结论是没有自体。若有自体应该怎么破呢?

    (分二:丑一、约内外出入破。丑二、约一多遍不遍破)

    丑一、约内外出入破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假设你这一念心是有真实体性,当然有真实体性它就必须有一个处所。那我们来找找它的处所在哪里,譬如你现在用你的手去捏你的身体,譬如你用手去捏你的脚,这时候汝所知心。当你的手跟脚一接触的时候,你会产生一个感觉跟想法,这种感觉、这种想法,这种心的明了功能是怎么来的呢?是从身体之内而出或是从身体之外而入呢?

    你刚刚讲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你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心就出现了,那么这样的一个自体,是从身体里面跑出来的,还是从身体之外跑进来的呢?

    假设是从身体之内出来的,那么就跟第一科一样了---心在内,那前面破过了;假设是从身体外面而来的,我这感觉的感受是从身体之外,我一捏我的脚的时候,它从外面跑进来,若从外面跑进来,你应该先看到你的脸才对啊!但事实上我们看不到我们的脸,所以从外面来也不对。

    所以结论是内心的自体是没有处所的。其实到这个地方已经将有体的地方给破了,下一段是阿难尊者另一个执着。

    救见为眼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阿难言:应该是讲我能够见到我的脸,应该是眼睛能够见才对,心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想法、一种明了的功能,能够见的应该是眼睛才对啊!佛陀你说的若从外来,先合见面,好像是用心来见,以心来见是不合乎见的涵义;换句话说,阿难尊者的意思是以眼睛来见,才合乎见的涵义。

    辨眼无见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佛陀说:若眼根真的是能够见,那我们讲一个譬喻,你在房子中间,这个门能够见吗?当然不能见,我们当然是门里面有一个人,依止这个门看出去才能够见到外面,所以眼根只是一个门,一个工具而已;或者说已经死亡的人,他的眼根还在,他们能够见到东西吗?见不到,因为他的心已经消失掉。所以眼根只是一个色法,它只是一个物质,四大所成的色法,真正能见的是那一念心。

    我们讲六根门头,见闻嗅尝觉知,这六种功能是因为我们有明了的心,才能够产生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是心能见的!

    这一段是兼带的破斥,这地方是破内外出入,是从内而出或者是从外而入,来破有体的执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七处破妄之五  破转计随生---五



净界法师


    丑二、约一多遍不遍破

    总标四相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佛陀说:阿难!你能够有感觉有想法的心,是一定离开了尘境有它的自体。那么我问你,这样一个内心妄想的自体,是单一的自体?还是多重的心的自体?这种自体是普遍整个的自体?还是不普遍只是一个局部的自体?

    别破四相  

    破一体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假设你说你能够感觉能够想法的心,是一个单一的自体(单一是指你身体的四支,只有一支有心的感觉;譬如说你二支手二支脚,可能只是左手有这样感觉有这样的的想法这叫单一它不能普遍。),你整个自体是单一的,是不能分割的,这样你用手去捏你四支其中一支的时候,你四支都应该有感觉。因为你的自体是单一的,是一个整体性的,不可分割的。但是如果四支都有感觉的话,那么你在捏你的手或捏你的脚的时候,那你所捏的地方就不能有固定的处所;假设你捏是有固定的处所,那么你这个一体就不能成就。

    你看我们捏左手的时候,只有左手有感觉,右手没有感觉,所以它这感觉也是局部的。你不能够说我的明了心是一个单一的自体,是一个整体化的,不能这样讲,单一自体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我们摸左手只有左手有感觉,摸右手只有右手有感觉,所以它是有它固定的处所的作用。

    破多体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你说我的感觉是可以分割的,头有头的感觉,手有手的感觉,脚有脚的感觉,各支有各支的感觉,各支有各支的想法,这个感觉想法是独立的,那这就有问题了!则成多重心体之人,那么哪一个心体是你呢?那么你这个身体有这么多重个别独立的感觉,那么你以后就成就多佛了。因为一个感觉就成就一个佛,所以多体是不能成立的。

    破遍体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假设是遍体,遍体就跟前面一体是一样的。就是普遍身体当中只有一种感觉,你摸一个地方全身都有感觉,这跟事实不符。

    破不遍体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你说我这感觉是不普遍的,这样子讲的话你去摸你的头,又同时摸你的脚的时候,当你的头已经有感觉了,你的脚就应该没有感觉了,因为他不普遍嘛!事实上跟事实不合,你摸你的头有头的感觉,摸你的脚有脚的感觉,所以这跟不遍也不符。

    癸三、结破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陀一再告诉我们觅心了不可得!


净界法师


   《楞严经》观念,觅心了不可得不是说它的作用不存在,不是的!

    我们这一念心去攀缘佛像,产生很美好的善念,这也是造善业,这种作用都存在的;只是这一念心没有自体识心无体。

    那很多人会问什么叫有体?什么叫无体?什么叫我的妄想是没有自体?

    你现在生一个想法,这个想法会改变就是没有体;你这个想法会随外境的变化而改变就是没有自体。

    譬如有人赞美我们,你这个人很好啊!我们很欢喜,这个欢喜的心有没有自体?

    没有自体!

    因为你心中是缘你这人很好!我们是缘这样名言的所缘境,来产生一种欢喜的感受,当这所缘境我们忘掉了以后,这个心也就消失掉了。也就是说要有这个境,你才能够有这个心,你这个境消失了,这个心也消失了,那么你这个心就是没有自体,只有作用没有自体,这《楞严经》叫做缘影之心。

    我们过去习惯是跟着这样的缘影之心的妄想在跑,所以我们永远找不到我们的本来面目,问题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就是我们一直放弃我们的本性,忘掉我们的主人翁,跟着妄想在走。这妄想就像猴子一样,抓了一个所缘境就攀缘它,然后又放掉一个又抓一个,又放掉一个又抓一个……,构成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不断流转的一个力量,这是十二因缘的灵动产生。

    现在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过去的心是向外攀缘外境,产生很多的感觉很多的想法。这时候佛陀告诉你:不要向外,你向外产生的想法都是没有自体的,都只是一时的感觉,一时的想法、生灭心。你要找到一个永恒的感觉永恒的想法,你要向内去找。

    我们到目前还没讲到真心,现在只是破妄,到最后会显真。那说破到最后我什么心都是生灭的,那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

    后面会说到,它有七处破妄,十番显见。前面佛陀一再告诉我们觅心了不可得。佛陀的思考模式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佛陀破我们这一念心没有自体,他的方法是你从什么地方来?

    你问这一念心,它的处所在哪里,一个东西有自体,它一定有依止的处所,但是我们找不到它的处所。你看我捏我的手有感觉,但是这感觉是从哪里来?没有。等到我把捏的地方放掉了,这感觉又跑到哪里去了?没有。

    蕅益大师说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看:未生无潜处(来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我还没捏我的手的时候,那种感觉躲在哪里呢?未生无潜处,它也不知道在哪里。我正在捏我的手的时候,那个感觉住在哪里呢?也没有地方。等到捏完以后,那感觉又跑到哪里去呢?又找不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的结论就是它是没有自体的,它只是因缘的作用,产生一时的作用而已,这种作用我们就可以破除这种自性执,我们就能够不随妄转。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七处破妄之六  破转计中间--- 一



净界法师


    辛六、破转计中间

    (分二:壬一、破泛计。壬二、破正计)

    壬一、破泛计。 (分二:癸一、泛计。癸二、泛破)

    癸一、泛计。泛:浮泛的执着,含糊笼统的执着。

    引佛昔教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阿难尊者他又产生另外一个执着说:世尊!我过去作佛侍者的时候,曾经听到佛陀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诸大菩萨法王子,法王子称之为菩萨,佛为法王以法自在,菩萨发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未来要继承佛位,所以称为法王子,在谈诸法实相的时候,谈到一个观念说,我这一念心它不在色身之内,也不在色身之外。

    佛陀有讲过这样的话,这的确是佛陀的教诲。这以下是阿难尊者听到心不在内不在外,他个人产生的执着。

    缪解泛计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故知,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阿难尊者说我把这句话思惟了一下,心不在内也不在外。内无所见,外不相知。什么是内无所见,就是内无知故,在内不成;我们这一念心不能看到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所以心是不在内的,这是成立的,前面也已经说过。那我们这一念心外不相知,就是身心是能够互相了知的,所以心也不在外,这前面也说过。我现在得到一个答案是说:今相知故,复内无见。我们身心能够互相了知,又看不到身体里面的东西,所以应该是在中间。

    这地方的中间,阿难尊者并没有把中间明确的定义说出来,到底是以色身为中间,还是以外境为中间,并没有讲出来。

    这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是谈到诸法实相。什么是诸法实相?佛陀跟诸大菩萨谈诸法实相的时候,其实诸法实相,就是我们生命的真实相。诸法实相是有二部份:一、无相,二、无不相。

    佛法在谈生命的时候有谈到空性的这一面,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它是因缘生,所以它本性是空。所以从本体上来说,我们的生命的现象是毕竟空性,从本体上来说,说是觅心了不可得。但是从它的作用上来说,我们每一个生命体彼此要有一个起心动念,有一个动作,它就是一个因缘,它就是一个业力。所以从作用来说它是无不相,它有无量无边的作用,所以创造了十法界的因果。

    这个地方讲到诸法实相,它是偏重在空性这一部份,偏重在无相这一部份。

    这是佛陀诸法实相的意思,不在内也不在外。 而阿难尊者听到这一句话他就执着在中间,这是阿难尊者的泛计…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