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跟三宝有关系呢?

净界法师


第二段劝请诸佛---请佛住世,请善知识住世,来转法 lun,这个是修智慧的善根。


菩萨因为这样,以一种爱敬三宝之心,他有一种真诚的心,使令大乘的善根,辗转的增长,乃至能够志求无上之道。


菩萨在整个前进的动力当中,除了随顺真如、无住以外,他前进的动力,还得不断的培养福德、智慧两种的善念,来推动自己进步,这个是因地。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


【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

    菩萨不断的在三宝中礼敬诸佛、称赞如来、随喜功德,这样,一方面消菩萨的业障,一方面使令善根不退转,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法性本来就是没有愚痴。这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看那些比较高级的经典,比方说《法华经》、《华严经》,这种入圆教的思想,你会发觉:圆教思想的所缘境,跟一般方等时的所缘境,是截然不同的。《地藏经》那方等时,所面对是无量苦恼的众生起大悲,但是你看《法华》、《华严》,只要入圆教思想的,入一佛乘思想的,它的所观境肯定是三宝。《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前面九个除了恒顺众生以外,全部所缘境都是三宝的境界。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

    为什么我们要礼拜诸佛?要称赞如来?要广修供养?因为你必须跟三宝结缘,你未来生当中,你才能够跟三宝的生命有所交集,而得到三宝的救拔。其实布施的因缘,慈善的因缘很多嘛,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跟三宝有关系呢?你看外道…有些人问我说:诶,外道也修慈善事业,佛教也修慈善事业,有什么差别呢?外道修的…譬如ji 督教、一贯道修慈善事业,他这个善业到天上去,受完以后就没有了。我们今天的善业的所缘境…我们所缘善业是三宝,所以我们到天上去受完以后来到人世间,我们又遇到佛陀的住世,遇到法的住世,遇到善知识僧宝的住世,我们就有因缘再听闻佛法,再去增长我们的善根。凡位的菩萨你生长在一个没有三宝的地方,这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你不能够增上嘛!虽然我们内心当中有真如佛性,但是你没有一种增上缘来刺激。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在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的整个广修供养的所观境以三宝为主。为什么呢?因为使令我们大乘的善根不退转,你能够遇到三宝的救拔,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那么前面的安住力是强调一种无念的正念,这里是强调一种断恶修善的善念,从正念而引生善念。

TOP

为 什 么 要 发 愿 呢 ?


                     净界法师


    第三个坚持力---


    菩萨在整个自利利他当中,他的整个动力,那份坚持力,就是一种大愿平等:

    三、坚持力

    大愿平等方便——

   【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这个坚持,前面讲断恶修善,这地方是偏重在度众生。菩萨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他应该怎么做呢?你要发愿──

    一、尽于未来,时间无尽。因为菩萨不能说,我这十年度众生以后,就不度众生了,不可以!你可以适当的休息,但是你的愿力不能这样发,你的愿力一定是尽未来际,不能有一个中断的时间,不可以!你这样子局限,你就跟真如法性不相应了。所有的修学,都必须要随顺真如。那么真如是什么相状呢?时间是无尽的,所以你也要发时间无尽的愿力。

    二、空间无尽,你要化度一切众生,不管这个众生跟你有缘、没缘、善缘、恶缘,你都要去度化他,使令他到达无余涅槃,不再招感三界生死的果报。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因为法性无断绝故。既然整个修行就是正念真如、随顺真如,那么真如是时间无尽、空间无尽,它没有断绝的!因为法性广大,所以普遍的摄受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不念我相、人相的对立的彼此,这样子菩萨才够究竟大般涅槃愿力。

    菩萨为什么要发愿呢?有三种理由:

    第一个、引生修学动力---我们看二乘人证得空性以后,他就不动了;二乘人是这样─他从假入空,这部份完成之后,他就很难从空出假。从空出假这不容易啊,很不容易!唯一的力量就靠愿力。

    你看:有一个禅师到一个很偏僻的山上去闭关,闭了几年以后,他就走下山来,去找他的同参道友。同参道友问说:诶,你闭关,这几年你到顶了没有?到了山顶了没有?山顶当然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你悟到真如本性没有?他说:我到顶了。他说:你到顶了,你看到什么?他说:里面什么人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禅师就问这闭关的法师:那这么好的环境,没有人干扰你,本来无一物,你要住下来才对啊!这个闭关的禅师说:我也很想住下来啊,但是西方有人不肯啊!禅师讲西方,不是一个方向,它是一个表法;你一个人自私自利叫东方,西方就是大悲愿。说我也很想住下来啊,但是我的愿力不肯啊,它就会推动菩萨从空出假以利他。

    我们从有相到无相,是因为苦恼的力量来推动我们,那是一种动力,因为我们要离苦得乐。因为有相的力量、有相的因缘是躁动的、是生死、是痛苦,所以没有人逼迫我们,很自然的想要到空性去。但问题是:你从假入空以后,这个空性是寂静安乐的,菩萨怎会舍离寂静安乐又来到杂染的因缘呢?就是靠菩萨的愿——发愿!发愿!所以我们在受菩萨戒的时候,你所发的愿,你今生可能感觉不出有什么差别,但是等到有一天,你到了极乐世界,你证得空性以后,你马上从空性出来。为什么?因为你在娑婆世界的时候,受过菩萨戒,那个愿力会产生一种动力---从空出假的动力。

    第二个、确认我们修学的目标---我们就能够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我们知道要先有一个短程目标、长程目标、究竟目标。你能够集中你所有的修学,来完成你的第一个目标。比方说求生净土,然后再广学诸法,然后亲近诸佛,最后成就佛道,你要确认一个目标。

    第三个、突破自我设限---我们过去世所留下来的烦恼习气,你有愿力,你就能够突破。菩萨为什么面对烦恼的时候---无所畏惧,每一次的挫折,每一次的重新站起来,那一份的坚持就来自菩萨的愿力——坚持!

    到这个地方,已经把整个《楞严经》的理念,作了一个总结,《楞严经》的思想,只有两句话---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正念就是随顺真如的意思。随顺当中包括了安住力、调伏力跟坚持力三种,这三个都是随顺真如。

TOP

其实这个人他不是好、也不是坏!!!


                     净界法师


    当我们想要从痛苦当中得到解脱之前,我们一定要先知道为什么会有痛苦。从大乘佛法的因缘观来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是这痛苦是内心引生的,不是外境引生的。


    诸位我们可以试试看,你如果情绪不好很痛苦的时候,有一种很热恼的力量在干扰你,你去查你的心中──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就是你产生错误的联想,而且这个联想一定是单向的联想:这个人真是坏,我对他这么好,他竟然忘恩负义。
      
    其实你应该怎么办呢?你应该想:其实这个人他不是好、也不是坏,他是一个因缘法,双向否定,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经常用双向否定,你的内心会慢慢慢慢从不平等而变成平等。
        
    我们内心当中,经常生起一种不平等的单向思考,落入有所得的好坏得失当中,所以我们产生了很多的痛苦。这个时候,佛陀要我们修四寻思,用这种双向的否定思考,使令我们安住在一种平等的、无分别的内心状态,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讲的破遍计执。
        
    我们一个修行人,你要经常去观照你的念头:你一天当中,你的心都在想什么事情?如果你发觉你一天当中,睡觉不算,你都在这些人事上分别:这个人对我很好,那个人对我怎么样,这个事情对我有什么得失……你都在这个人事因缘上打转,你的生命很难增上。你来生来的时候,还是这样子,没有增上的力量。
         
    一个修行人,遇到人事的时候,要往道理上会。这个人对我很好,你要思惟它的道理:哦!我前生跟他结善缘;这个人对我很不好,我前生跟他结恶缘。就是说,一个修行人心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观察道理,这个人事只是借事来显理。当然我们从人事当中,哦!你看这个人长得很庄严,他前生有持戒的功德。你不要在那个人事上的庄严去打转。就是说,看到什么因缘,你就想到什么道理。

    这个无我性真如,包括人无我,也包括法无法,就是二空的真如理。古德经常说: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说如如智是从如如理引生的,然后如如智又照如如理。
        
    这个无分别智的去向是很重要的。今天你看到了不管是好的境界、坏的境界,如果你想要修无分别智,你的心的去处,就是观察它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不管是好的、坏的。因为你要修无分别智,它的所缘只有一个──无我性真如。你要经常把生灭的因缘,会归到不生不灭的真如理,这个就是你的所缘境。
        
    我们凡夫的分别心,你从什么地方来?从阿赖耶识而来。说你怎么会有这个分别心呢?因为你前生有这样的经验,阿赖耶识就是业识。我们从阿赖耶识而来,又攀缘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果报,这些根身器界,然后又造业,造业以后又回熏到阿赖耶识,又加强一个经验;这个经验,来生又产生一个新的分别,又去分别这些人事的因缘,然后又造业,又回到阿赖耶识。这个就是为什么构成十二因缘流转的一个主要问题,无明缘行,行缘识,生、老、病、死。
        
    现在你要修无分别智,这个思考要改变。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真如而来。你从什么地方去?我从真如而去。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这个地方就是,其实这个所依、因缘跟所缘,这三个就是告诉你怎么修无分别智,后面只是在讲它的功德作用。
        
    你要知道:你不管是在任何的人事因缘当中,你都要观察──不管是顺境、逆境,它的真实义就是无我性真如,这是你的所缘境,你只有一个所缘境而已。  
        
    你要慢慢体验大乘佛法,它那个无住的意思就是说:当你把身心世界全部舍掉的时候,你就拥有所有的功德,佛法的下手处是舍,结果是得。说是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还在流转、痛苦当中,就是我们不愿意舍掉自我意识,不舍掉心中的法执。

TOP

修行──宁可千年不悟,绝不可一日着魔!

                 净界法师




  我们可以把菩萨的修学,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我们回忆我们刚始学佛的时候,我们缘的是三宝清净的境界而修学,但是我们的心,是住在一个有相的妄想中,做一些慈善事业、护持三宝、结结缘的事!什么叫真心?古人说:连梦都没有梦到!不知道什么叫真心。所以这个时候就叫做善念---有所得的善念。

    第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地方很重要──开始脱离妄想、脱离外境。你看有些人,他学佛以后很正常,过一段时间变得不正常,不正常就是,诶!他不太喜欢讲话,也不太喜欢外出了,他开始从有念而入于无念了。所以从假入空这一段过程,菩萨他会暂时的远离人群。这个阶段是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有时间等待菩萨,因为这是必经过程。

    我讲实在话──一个人没有经过从假入空,你说:你学佛的时候很快乐,中间也很快乐,后来也很快乐。不正常!不正常…怎么会这样子呢?除非你是再来人,你怎么没有经过这个大死一番的过程,不可能嘛!你都没有经过脱离妄想的过程,那你是跟妄想在一起。所以大凡是修行当中,有大突破的,一定有一个不正常期,他开始不喜欢跟人家连络了,也不喜欢讲话了。这个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是三年、或者是五年、或者是十年,因为他开始再面对心中妄想,开始见相离相,开始在跟它脱离。

    第三、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他又重新出来面对因缘所生法,这时候又培养一个善念,但是这个善念,跟第一个善念,可不一样---青山依旧在,夕阳已经不是昨天的夕阳。他来到人世间,利用因缘的假相广修福德,但是他无住,不会被因缘法所伤害。

    这三个阶段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安住。先成就正念,你才能够生起善念,这个善念才能够跟解脱道相应。我们要先脱离妄想,然后再重新依止自己的妄想来断恶修善。那你会问:拜佛是谁?当然,也是一种妄念,因为你要缘这个有相的因缘。但是当你成就无念的时候,再生起善念,这个善念也是一种顺从真如,是这个意思。

    修行---你一定要很清楚的认清路头,方向是很重要的!诸法因缘生---你掌握一个解脱道的因缘,它一定会有解脱的结果出来。我们可能刚开始走得不是很快,但是你的路头一定要走对。我要提醒大家---成佛之道你可以走得慢,但是你不能走错,你走错,你还要回头,你要付出很多的代价。所以修行──宁可千年不悟,绝不可一日着魔!它的方向就是先从假入空,先从有念入无念,然后再从空出假,再从无念当中,生起一个善念;先求正念再求善念,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次第。

TOP

精进·逆境最怕你下定决心


                      净界法师


1.一切法的逆境,最怕你下定决心,当你下定决心,这个时候生命的环境就有改变。


2.当我们在精进的时候,你要相信一件事情:事在人为。虽然我们因为过去的罪业,会现出很多如梦、如幻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这些障碍最怕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坚持。

3.有时候我自己在拟定一个目标的时候、我在修加行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诸位可能也会有这种感觉,你精疲力尽的时候,其实在障碍你的烦恼,它也精疲力尽。你说:诶,烦恼在障碍我,其实对方也精疲力尽。这个时候谁能够战胜对方呢?就是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4.其实我们在过去的修行当中,很多都是差一点点就成功,结果你放弃了。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告诉我们:无怯弱精进、无退转精进、无喜足精进,你相信事在人为,你只要努力,所有的功德都可以成就,这个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

5.身为一个菩萨,只要你的生命还在、你的明了性还在,你就不应该放弃努力,因为你的心有无量的潜能、无量的功德,等待你去开发,我们不应该有这种挫折的念头。

6.忍辱是对于已经成就的功德的一个保护。精进是针对于你还没有成就的功德应该怎么去追求。

TOP

你当初是怎么离家出走的,你就从那个路回家!


净界法师



本经的整个修学的重点,就是在引导我们修习首楞严王三昧。


一般小乘三昧的内涵,主要是一种禅定,就是我们讲心一境性。这种禅定从大乘的思想来看,它还是一种事相的修学,很容易破坏的。但是大乘的三昧,或者是首楞严王三昧、法华三昧、华严三昧,它一定是以理观的智慧来做引导的。


本经的理观是什么呢?就是这八个字: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我们遇到的、所有的妄想烦恼,第一件事情,先脱离妄想。赶快从妄想里面跳脱出来,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先脱离妄想,再回过头来对治妄想。


所以本经告诉我们整个修学,是先提理观,然后再起事修的对治。整个观念,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现在来看实际的修学操作。当然一旦讲修学,我们理观的思想---把心带回家,就是从假入空,从一切因缘的假相中,回归到二空的真如。但是因为过去生,我们的因缘不同,所以每一个人回家的路,也就不同。


你看过去生,有些人他熏习是这样的因缘,他的心是一念妄动---他往这个方向动,他当然要就路还家。你当初是怎么离家出走的,你就从那个路回家;他是往这个方向动,还得靠这个地方回来。我们因为过去生,熏习因缘的妄想不同,所以回家的路,也就有所不同。虽然理论、方法、原则是相同,但是依止的假相就有所不同。

   
本经有二十五个圆通,二十五个方便门,都可以回到我们的真如本性。这个地方,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是简单的提出七大:你七大了解了,其它都了解了,理论原则一样,只是所观境不同,如此而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