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虽炽然庄严,而忘其为庄严。庶几与空寂之性相应。既空且寂,光明自显。庄严佛土,如是如是。”
“虽炽然庄严”,“炽”是非常认真努力在修,修什么?除妄而已。认真努力在除妄想、分别、执着,在干这个事情。而除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工作当中,在日常应酬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修六度万行,在这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这叫“炽然庄严”,也就是真修,从来不放弃。“而忘其为庄严”,这一句话重要,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若无其事”,这才行。“庶几与空寂之性相应”,不这样做就不相应,与性德就不相应。与性德不相应的这些善法,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有漏的善法”。诸位想想,佛讲有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有漏,你虽然修善法,善法里面含著有烦恼,不是清净的善法。譬如前面所讲的修六度,六度是善,布施是善法,持戒是善法,忍辱是善法,乃至于禅定、般若都是善法。可是你的烦恼没断,你所修的叫做有漏的善法,果报在六道里面得福报。我这个说话,诸位也要听清楚,六道里面去享福报,六道里面有畜生道、有饿鬼道,地狱道里面没享福的,那都是受罪的。畜生里面有享福的,外国人养的宠物,很享福。畜生里面有享福的,前生修的福报。饿鬼道里面也有享福的,我在新加坡也看到很多有福报的鬼,我看到你们常常祭祀的大伯公,那就是鬼神,有福报的鬼神,多少人去拜他,去祭祀他,他很有福报,鬼道里面去享福。都是过去生中修六度万行,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得这样的果报。所以与空寂的心性相应,是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做了之后若无其事,绝不分别、执着,绝不以为我做了多少善事,这就坏了,不能有这个念头。如果这个念头没有,妄念息了,你所修的功德,前面讲“功不唐捐”。“光明自显”,光明是智慧,本经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光明自显,自自然然的显露出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都现前了。有丝毫的分别、执着在,你的光明福德就不能现前,得的是三界六道有漏的福报,那个实在讲真正可惜。
“庄严佛土,如是如是。”由此可知,庄严佛土我们要不要作意去修?不必要。修清净心,修清净的梵行。清净梵行,恐怕初学的同修听了又不懂,什么叫清净的梵行?清净的生活。清净生活怎么修?穿衣、吃饭,我们穿衣要考究,要穿什么样的料子,穿什么样的款式,穿得心里很欢喜,不清净!为什么?着相,执着了。你有分别、有执着,这就是你心不清净。吃饭要讲究色香味,这就不清净,只要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就不清净。怎么样穿衣才清净?随便什么衣服穿了都好,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穿衣清净。吃饭,像世尊在本经一开端,他老人家到舍卫大城去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丝毫分别、执着,吃饭就清净,梵行!梵行在哪里?日常生活当中,本本份份去做,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这个意思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不加一点点在里面,一切行都是梵行。穿衣吃饭工作,迎宾接客,我们今天讲一切应酬,都是梵行。有一点分别执着在里面,那就不是梵行。这里面的事跟理,都非常微细、非常深广,要细心去体会。
特别在应酬当中,我们学佛的同修,跟人家在一块应酬,这免不了,我们不能离开社会生存。我们吃素,人家吃肉,跟他在一起应酬,这个时候你心清不清净?如果起个念头:“他们这些吃肉的,看到气味也难闻,这造罪业!”你虽然修的是善,但是不清净。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他?这里面千变万化,无有定法。我有一个老朋友,我们几十年,我没有学佛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他的年岁比我大,今年大概是七十五、六岁。他告诉我一桩事情,所以他对佛法有很深刻的印象。他没有学佛,年轻的时候,在抗战时期,跟日本人打仗,他做地下工作,也就是作情报人员。南京沦陷之后,被日本人占领之后,他在南京做工作,被日本人发现了,他们有好几个朋友,有的被抓到了,都被杀掉。有两、三个逃出来了,他们逃到南京城外一个寺庙,日本人对于学佛的都还很尊重。老和尚看到他们三个人来,他们三人告诉老和尚,日本宪兵队要抓他们。老和尚明了,马上把他头剃掉,给他穿一个海青,大家都在念佛,叫他插到队里面去,日本人到处找没找到,这样子保了命。日本人投降之后,胜利再回到南京,就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这是终身难报的,于是他们三个人在南京酒楼里面,叫了一桌很好的酒菜,恭恭敬敬的请老和尚来应供,诚意!老和尚一来,那一想,桌上都是鸡鸭鱼肉这些东西,才知道这不好,怎么办?表现得很尴尬。老和尚了不起,坐下来之后,请大家坐,照吃,把他们都吓呆了。老和尚是不是开了荤、犯了戒?没有!诸位要懂得这叫“开缘”,人家并不是有意的,诚心诚意但是他不懂,满他的心愿照样吃,这几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是说明在应酬里面如何修梵行。假如出家人如果自己有意思:“我不好意思吃肉,你请我吧!”那就错了,那就叫犯戒,叫破斋犯戒。不是的!彼此心都清净,老和尚清净心,他们是真诚恭敬心,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叫梵行。这是真正有智慧。不像我们,我们功夫不如老和尚,看到人家吃一点肉食,在旁边心里不高兴半天,口里面还嘀咕,这哪来的清净!佛无有定法可说,法都没有一定,要看当时的情况。老和尚的开缘,度这些众生,使这些众生对于佛法,更能够深刻的认识,知道佛法活活泼泼,佛法不是想像当中那样的迷信,那样的执着、固执,不是这样。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然后才可以在应酬当中也修梵行。
“5、广度众生,大悲也。清净心地,大智也。大悲大智,所谓无上菩提也。然行者不可存一此是大悲大智之念。少存此念,便是法执,不名菩萨。”
“广度众生,大悲也。”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诸佛菩萨,佛的四众弟子,要学佛的大慈大悲。慈悲就是爱护众生,照顾众生,这里面没有任何条件。无条件的爱护众生,无条件的关怀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大悲。“清净心地,大智也。”心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那是迷,那个没有智慧。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心是智慧,心就是智慧。般若里面讲的“实相智慧”,实相智慧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这是《般若经》上常说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清净心,无所不知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它起作用无所不知。
“大悲大智,所谓无上菩提也。”由此可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就是大悲大智,就是广度众生,心地清净。广度众生,心地不清净,有悲无智;心地清净,不度众生,有智无悲,都不是菩萨。菩萨的条件,是悲智等运,平等的运作,那是菩萨。“然行者不可存一此是大悲大智之念”,《金刚经》后半部,所谓是唯深无浅,意思就在此地,就怕你还有这个念头:“我修菩萨道,我修菩萨行,我要修大悲大智。”还有这个念头在,有这个意思在,这就不清净,这就错了。“少存此念,便是法执,不名菩萨。”稍稍有这种意念存在,你还是执着,前面讲的情执,情执是烦恼。这个地方讲法执,法执是分别、妄想;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上依旧有污染,不过这个污染比一般污染要轻,还是有污染,还是没有达到真正的清净。
一三一、令达无我 标示通达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这是佛给菩萨说出一个标准,怎样才能成菩萨?一定要通达无我、无法。这个“无”字是贯到下面,无我、无法。
“1、证得诸法一如,谓之法无我。通达一如之诸法,谓之‘无我法’。”
法无我、无我法,这个意思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先要证得诸法一如。这个地方的证,跟前面所说的相同,有浅有深,浅的是解悟,深的是契入。解悟,我们一般也讲开悟,某个人开悟。开悟未必证果,开悟是理他明白了,事也明白了,他自己有没有做到?那还有一段距离。自己真正做到,那叫证悟,那是契入,也就是得真实受用。所以,证得诸法一如,世间法、出世间法,无论是在体上,是在作用上,是在性上或在相上,就像《法华经》上所讲的十如是。十如是,第一个是如是相,相是根本,到最后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皆是此处所说“诸法一如”的意思,这叫“法无我”。
“通达一如之诸法,谓之无我法。”“无我法”的意思,比“法无我”要来得深。为什么?他已经契入。“通”是没有障碍,障碍去掉了,我们讲烦恼障、所知障,惑障、业障、报障,障碍没有了。“达”是达到,说明他已经契入,这是属于证悟。前面那个证得里面有深有浅,这一句里面唯深无浅,这是真正证入。“一如之诸法”,一如诸法跟诸法一如,有什么不一样?“诸法一如”是从相上看体,诸法是相,一如是体、性体。“一如之诸法”,是从体上再看现相,原来森罗万象都是从一如变现出来的。一个是从相见性,一个是从性见相,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在佛学术语里面,用“法无我”、“无我法”这两个名词,来表达这个意思。
“2、上文(一二八节)‘佛说一切法无我’,因佛已证无我理,具无我智,能于一切法中无我,故曰法无我。后归结处(一六四节)曰,‘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是明其不但于一切法能知无我,且安忍于无我,故曰法无我。此处是令通达本来无我之一切法,故曰‘无我法’也。犹言去分别之妄心,见本无分别之真性耳。”
“上文(一二八节)”,诸位翻开经本能看得到,“佛说一切法无我”,我们回顾这一段,世尊所说最精彩的几句话。“因佛已证无我理,具无我智,能于一切法中无我,故曰法无我。”我们看这一段细细去体会,佛实在难得,的确不容易!他居然能够在一切法里面,都通达无我,也就都做到无我。这是诸法的真实义,诸法的真实相,真实相是无我。我们凡夫、二乘、权教菩萨,在一切法里面,都有一个“我”这个念头,与事实真相违背。事实真相是“无我”,哪里来的一个“我”?佛证到彻底,证到究竟圆满,见到彻底的真实相,为我们说出这个事实。
后面是归结处,在一百六十四节,“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是明其不但于一切法能知无我,且安忍于无我,故曰法无我。”这是说明不但他事实真相完全通达明了,他能够安忍。“安”,是讲那个心安住在那个地方,“忍”是同意、认可的意思。为什么他同意、认可?因为事实真相如是。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无我,完全同意,完全肯定接受,自己也确确实实契入这个境界。
“此处是令通达本来无我之一切法,故曰无我法也。犹言去分别之妄心,见本无分别之真性耳。”这两句话解释得很好。这一段为我们说明,这名相当中,一个“法无我”,一个“无我法”,差别在哪里。总而言之,佛的意思是教我们离妄想、分别,这个念头决定不能有,唯有离妄想、分别,真相才能大白,这是本无分别的真性。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着。所以妄想、分别、执着都是假的,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事情。我们学佛,没有别的,就是想明心见性,就是想恢复我们的真心。佛告诉我们,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你的真心永远不能现前。不能现前的原因,就是被这个障碍住,你必须把障碍去掉,你的真心才能现前。佛为什么要这样强调恢复真心?他用意何在?这是我们不能不明了的,明了之后,你才懂佛的意思,你才愿意接受佛的教诲。我们学佛,目的是不是想求得圆满的智慧?所谓圆满的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是不是想求这个?我们是不是想恢复我们圆满的德能,在一切法里面随心自在?而圆满的智慧德能,佛告诉我们,是我们自性当中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确实是圆满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假的,是真的。我们可以一念回到过去世,我们也可以回到未来世,确实有这个能力。不但是此界他方应念即到,神通的能力无量无边,比孙悟空七十二变,那真是大巫见小巫,孙悟空不能比!我们就是想恢复这个能力,恢复智慧。佛告诉我们,去掉妄想、分别、执着,你的智慧德能就恢复。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明白,你才晓得这个重要!
我们学一部经,这个经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怎么苦学也不懂?障碍就是在妄想、分别、执着。把妄想、分别、执着拿掉了,不认识字,学《金刚经》也一接触就通达,这真有其人。过去唐朝六祖惠能大师就是的。《金刚经》这么深,念的人还不懂,他在旁边听了几句,他就都懂了。什么原因?他心清净,他心里面妄想、分别、执着比别人少,他一听就懂了。我们今天无论怎么苦学用功都搞不通,就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太重了。佛来讲也听不懂,也体会不到里面的意思,真正的原因在此地。可见得破妄想、执着的重要性。刚才说过了,就在生活上,一切随缘度日,不要攀缘。所谓随缘是一切随顺自然,这随缘。攀缘是什么?我一定要讲求,那就是攀缘。我要穿什么衣服,我要吃什么饮食,我要怎样怎样,那里面就是有妄想、分别、执着。随缘是一切恒顺众生,决定没有计较,随缘度日。出家人随缘,完全听从在家人的供养,供养什么都好,都没有分别,这就很好了,随缘!不要去要求。在家人也要懂得随缘,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从事哪一个工作,都好!做生意,今天赚了钱,很好;今天赔了本,也好;没有得失心。赚钱,要认真努力去做;赔钱,也认真努力去做,这叫随缘,这叫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的日子很快乐。得失不相干,这就好了。日子好过,过得很快乐,过得很自在,这就叫真正修行,在修行里面真正得到功夫。
“3、一切法皆无我,则一切皆无我法。故自着衣持钵,入城乞食,乃至还至本处,敷座而坐,皆所以表示无我之法也。此正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气象。”
“一切法皆无我,则一切皆无我法。”可见得“法无我”跟“无我法”关系非常密切。你要是不懂一切法无我,你就没有办法达到无我法,“无我法”是功夫。一切“法无我”是知见,你真正明白,真正了解,是解;后面“无我法”是行、是功夫。
“故自着衣持钵,入城乞食,乃至还至本处,敷座而坐,皆所以表示无我之法也。”《金刚经》一开端是这么发起的。世尊每天都是这样生活的,没人发现!这一天被须菩提发现。当然,这些都是示现的。须菩提为什么不早一天发现,为什么不晚一天发现,偏偏这个时候发现?因为这个时候,大众的机缘成熟了。也就是说佛为大家讲“法无我”、“无我法”,大家能够听得进去,能够听得懂,听了能觉悟,这就是缘成熟了。须菩提跟释迦牟尼佛,就像表演双簧一样,一问一答,他们两个演戏,让大家看着、听着开悟。所以佛法也是因缘所生,也讲因缘的。这一提起,大家就警觉到,果然没错!我们应当学习。六度万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实在讲显示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显示出“无实无虚”,显示出“法无我”、“无我法”。佛通达一切法无我,所以他自己也成就无我法。“此正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气象。”气象也是气氛,确确实实入了这种境界。
“4、不离众生,故曰‘善护念’。行不言之教,故曰‘善付嘱’。若善能通达,又何劳世尊开口。若未能通达,将更说方便,令得通达。即下文开佛知见是也。由是言之,谓开佛知见,尤为无我之妙法可也。”
“不离众生,故曰善护念。行不言之教,故曰善付嘱。”这都是须菩提尊者说出来的,所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平常所做的。佛没有舍弃众生,没有离开众生。虽然居住在道场,每天要到城市里面去乞食,天天不离开众生,这是善护念。念,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关怀。佛关怀众生,爱护众生,没有离开众生。护,就是保护他。用什么方法?自己做一个榜样,自己做一个好样子给一切众生看。释迦牟尼佛的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都随缘,心地那么样的清净,这给众生看。烦恼轻一点的人会觉悟:“我为什么斤斤计较,自寻烦恼,日子过得这么苦?虽然富有,富还是过得更苦。释迦牟尼佛什么也没有,他生活过得自在,过得那么快乐。”会令众生去想这个问题,这一想他就觉悟了,他自然就放下了。佛不必用言教,做出一个榜样来给你看。他这个护是真的护,这不是假的。“行不言之教”,不说一句话,教化一切众生,做样子给你看,这是我们中国人讲身教,言教不如身教,一定要做个样子给大家看。
“若善能通达,又何劳世尊开口。”要像须菩提这样子,一看就明白,不必要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说了那么多话,说得那么累,用不着!看看他的生活行为就开悟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要学佛的生活,要学佛工作的心态,要学佛处事待人接物,这真正叫学佛。从事上讲,佛无论在哪一方面,比我们都做得圆满,都做得周到,我们不如。从精神生活来讲,我们跟佛相差,那是天上地下,天渊之别!佛心多清净,佛心平等,佛心慈悲,我们这三样都没有。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心不平,我们没有慈悲,不但不会爱护别人,说实实在在话,不爱自己。你爱自己,怎么会生烦恼?一个人天天生烦恼,那是爱护自己吗?爱护自己,不可以让自己生烦恼,爱护自己,不能让自己不快乐;你不快乐、生烦恼,连自己都不知道爱护,你还爱护别人吗?佛菩萨真正自爱,懂得自爱,能自爱而后才能爱护别人。你细细在佛经里面去观察、去体会,这里面其味无穷,法喜充满!
“若未能通达,将更说方便,令得通达。”确实,所谓上根利智之人,少数,一看就明了,就通达,毕竟是少数。多数中等根性的人,必须要加以说明,我们才能通达;要不说明,我们看不出门道。像我们读《金刚经》,初学读《金刚经》,不懂!经古来这些大德一解说,再一看:“不错!是这个意思。”这才能明了,才能通达。我们是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根人,世尊不得不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来为我们讲解,为我们说明,令我们也能通达。
“即下文开佛知见是也”,底下一段经文要讲这一个主题。“由是言之,谓开佛知见,尤为无我之妙法可也。”诸位要晓得,“开”就是开示,为我们讲解说明,说明什么?说明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换句话说,是一个觉悟人的知见。真正觉悟人的知见,就是此地讲的通达无我法者。明了法无我、通达无我法,这个人的思想、见解,就是佛知佛见。
“5、虽然,法即非法。若闻开佛知见,而有一知见存,便又成法执。又是我见。岂佛知佛见哉。此理当深长思之。”
这是佛法最困难的一个环节,自古以来,多少学佛的人,走到这个地方走不通,没有方法突破。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能力突破?下面一段开佛知见,如果我们心里面,真的还有一个念头:“开佛知见、佛知佛见”,又完了!这个路又不通了,又走死了。这就是前面讲的“层层细入”,每一个环节都要突破,都要解开。如何突破?一切不执着。必须要用“若无其事”,这样才能够突破,稍稍有一点意思在,就不行。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实在讲,我们如果有个念头:“要留意、要知道”,那又坏了!这难处在此地。真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传是什么?怕你落实在言语上,一落实在言语就错了。
“6、众生于一切法,动生障碍,不能通达,因偏执故。偏执即是我见。今令开佛圆见,圆则不执。开佛正知,正则不偏。”
“众生于一切法,动生障碍,不能通达,因偏执故。”这一段讲凡夫的毛病,也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种种环节没有方法突破。原因在哪里?这一动就生障碍了。动是什么?念头。所以世尊在本经末后教给须菩提,教须菩提实际上就是教我们。他教须菩提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为人演说,用现在的话讲是弘法利生。世尊在这部经上,从头到尾不晓得讲了多少遍,“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受持、去读诵、去为人演说?佛讲了一个原则:“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因为法无我;如如不动,是无我法,不就是这两句吗?我们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世法、佛法都要记住这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就是重重关卡一帆风顺就通过了,没有障碍了。你起心动念,就障碍了,你就不能通达;不能通达,说老实话,不但不能进步,会退步。怎么会退步?执着。愈是严重的执着,愈是虚妄的分别,就愈往后退。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的因素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这个东西愈严重,退得就愈多。“因偏执故”,偏是偏见,执是执着,偏见是妄想。这两个字“偏执”,就是妄想、执着,因为这个缘故。
“偏执即是我见”,有了我见,当然就有我相,于是四见、四相统统具足。这又退到凡夫了,菩萨就退到凡夫。麻烦在此地!错在这个地方。我们学佛,大家现在都知道,不是这一生才开始,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善根、福德诸位都了不起,过去生中都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什么今天还落得如此地步?原因在哪里?念念《金刚经》都明白了,原因就是执着四见、四相,没有办法把四见、四相舍掉;换句话说,没有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没做到,如果做到了,早就成佛、成菩萨。取相,就是着相。眼见色,耳闻声,动心!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就着了,就动了心,起了烦恼。妄想、分别、执着三样都具足。所以学佛也不行,大家在一块共修,维那师法器敲错了一下,都生烦恼,你说糟糕不糟糕!他为什么会生烦恼?着相。这才晓得难!为什么生生世世搞到今天这种地步,没有成就,我们的病就在此地。所以你才晓得,后头这两句开示,是我们这一生修行成败的关键,真正能够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面如法也好,不如法也好,都不执着,心永远保持清净,永远保持光明,这样才能突破。还得要“无住生心”,“无住”是样样放得下,无住;“生心”,要生起真诚热心去帮助一切众生。这个帮助,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就是帮助,不一定说:“你有什么麻烦,需不需要我帮忙?”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做一个好榜样就是帮助,像释迦牟尼佛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那就是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做出一个放得下那个样子,做出一个随缘的样子,不要搞成一个攀缘的样子。
“今令开佛圆见”,圆是圆满,圆是圆融。“圆则不执”,稍稍有一点执着就不圆,知见就不圆了。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这里有几位同学,发心将来学讲经的,经要讲得好,见解要圆,要能达到圆解,我们教下常讲“大开圆解”,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跟大彻大悟,同一个境界。要怎样才能做到?还是《金刚经》上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古德的这些注解,我们可不可以看?可以看。要怎样看?不取其相,要这个看法,要如如不动,你才能看出意思。换句话说,古人注解提供我们做参考,这个可以,不可以执着,执着就错了。为什么不能执着?连佛都无有定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可说,简直就是无有法可说,你怎么能执着?不能执着,不执着就对了。我可以听,我可以看,我绝不执着,心永远是清净的,这个听了会生智慧,会开智慧。稍稍有一点分别、执着,就把你的悟门堵死了,你会跟着别人转,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没有智慧。这个要紧!当然,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我们开头学,一定要跟着人家走,这是自古以来初学的人不能避免。为什么?自己不认识路,只好跟着人家后头,等到自己认识路,不要跟人了,可以走在前面带着别人走了。不认识路时跟人走,没错;认识路,带路、带头,带着别人走。诸位从这比喻当中,细细去深思。所以圆融的知见、圆满的知见非常要紧。圆就没有执着,执着就不圆。“开佛正知,正则不偏。”偏就不正。
“7、欲开通无我之智慧,达到无我之理体。必先通达其知见。俾得见无不圆,知无不正。”
《华严》、《法华》里面所讲的“佛知佛见”、“正知正见”,这个很重要。圆知、正知,《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出这个标准,用这个标准来观察、来衡量,是不是圆知圆见,是不是正知正见,就不会错误;换句话说,凡是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这个知见决定不圆、不正。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他的知见就是圆、就是正。符合《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如”、“无实无虚”,符合经上所讲的“法无我”、“无我法”,这个知见才是圆、才是正。
“8、‘无我法’,亦可分为无我、无法。然无论人我、法我,总一我执。而法我细于人我。法我无,人我自无。故不必局分二事说之。”
“无我法,亦可分为无我、无法。然无论人我、法我,总一我执。而法我细于人我。”这个要懂,不能不懂!佛跟我们讲两种“无我”,法相宗一入门,法相宗入门的第一本书《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的,这是相宗入门的第一本教科书。《百法明门》讲的是什么?百法是讲一切法,它里面讲两桩事情,一句话两桩事情,“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把它归纳成一百法,百法是一切法。“无我”里面讲两种:“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里面无我。可见得“法无我”这三个字,一部《百法明门论》就解释这个名词,就解释“法无我”这一句话。无论是人无我、法无我,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一个我执。但是“人我执”粗,这个执着粗;“法我执”细,还是我执。破了人我,就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断了,我执破了,人我执破了。他还有法我执,法我执还是我执,但是那个执着微细,不像前面这个粗重。法我执到什么时候破尽?破尽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是法执,最微细的法执。谁执着法执?当然还是“我”!没有“我”,哪个执着?你才晓得,等觉菩萨还有非常微细的我执,那个断掉之后,完全做到“无我法”。“无我法”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等觉菩萨都不行。等觉菩萨懂得“法无我”,还没有做到“无我法”,一定到成佛,如来的果位上,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那是到“无我法”;两种执着:人我执、法我执,统统断尽。
“法我无,人我自无。”这是一定的道理。人我执断了,法我执在;法我执断了,人我执一定断。这是粗细的差别。“故不必局分二事说之”,法相宗里面,把它分为两桩事情,说得很详细。性宗,没有那么繁琐,它讲的是总纲领、总原则,所以往往在一句话里面,统统把这个意思圆圆满满的包含。这是性宗跟相宗说法的义趣不相同。中国人的根性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所以对于性宗,中国人是特别的爱好。禅能够在中国,这样的普遍,这样的殊胜,有它的道理,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味道。法相宗也不容易,玄奘大师辛辛苦苦把它传到中国来,到现在,对于法相爱好的人比较少。为什么?太麻烦了,说得太详细、太繁琐,反而叫人不太容易接受。特别是现代这个时代,大家工作繁忙、生活紧张,分秒必争,哪有时间去分析这些复杂、琐碎的法相?所以法相在现代这个世界要推行,有它困难的因素。这些我们都要明了,自己修学循着哪个方向,劝导一切众生,要知道选择哪一种法门。最简单、最容易的,无过于念佛。道理懂也好、不懂也好,没有关系,只要老实念都能成功,这是大家最欢迎的。中等根性的人说:“叫我老实念,我老实不起来,我不明了道理,为什么要这个念法?”那就跟他讲解净宗经典就可以了。把西方世界详细的介绍,他知道了、明了了,产生信心、产生愿心、产生向往之心,他的佛号就得力。果然能够把这个世界不再牵挂,都能放下,他就决定得生。这是在所有一切法门,无比的殊胜,就是它简单、容易、直捷、稳当。所以《金刚经》,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经》,讲解《金刚经》,注释《金刚经》,劝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功不唐捐。如果不生净土,依《金刚经》理论、方法来修行,很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