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弥陀经导读】

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就好,为什么要调伏烦恼呢?
                        净界法师

    这个妄想是比较表面的东西,心中的对立是比较深层的东西。

    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刚开始修行的人,很容易随妄想而转,因为我们的心都活在表层的心态。

    什么叫妄想?诸位知道吗?

    就是你过去生所累积的一些习惯性的想法、等流习性;慢慢慢慢你观察它是无常、无我的,妄想无性的,你就开始不动。

    所以一个老修行者,你看他做什么事,他不会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他不动。

    有人说即知即行,其实这句话也有问题,知道了马上去做!

    修行人你知道什么事,你不能马上去做,你要等一等;因为你的心跟所缘境接触的时候,你第一个概念往往是妄想,是习惯性的想法;你要等待你下一个真心的出现。

    所以你会发觉,修行人修久了以后,他的心好像比较迟钝?

    不是的,他开始跟妄想脱离了。

    我过去亲近忏公师父,忏公师父以前要我做北斋教育的设计,我给他呈上一份报告书,他看一看以后,他说:这件事情我们再看看,放着。结果放在桌上,放了三个月都没有动。就是说,忏公师父在等待内心的声音出来。

    我慢慢觉得,做什么事情再看看这句话,有很深层的意思。

    刚开始你这个达妄本空,你不要跟妄想纠缠在一起,你要慢慢脱离妄.

    就是说妄想起来的时候,你不要管它,你会发觉它自然消失掉;然后它在起一个念头,你不管它,它又消失掉,它自然消失掉,就像水泡一样自然消失掉。那你要管它,那这件事情就没完没了。

    所以到了末期的念佛,除了念佛以外,开始调伏自己的烦恼,所以到了彻悟禅师的时候,就说明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

    那大家会质疑:不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就好,为什么要调伏烦恼呢?

    因为临终的时候,有二个力量会引导你:第一个是你的佛号,第二个是你的妄想,而妄想是熟境界,佛号是生疏的境界,所以调伏烦恼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讲到一心不乱,就是说,你在末法时代修行,你要想办法将圣道止观跟净土对佛号的归依,把它合在一起,你才有百分之百成功的希望,就是自力跟他力要合在一起,就是自他和合。

    好,这个大家再体会一下。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TOP

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净界法师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阿阇世王因为杀父而身受毒疮,痛苦不堪;但是他前生为他的父亲所杀,所以今生为子而来报仇。在因果上是一命抵一命的,在理论上是如此,为何还要受毒疮之报?

    答:这个因跟果是交互作用,就频婆娑罗王来说,他是在得果报;但对阿阇世王来说,他是在造业。

    也就是说,虽然频婆娑罗王欠阿阇世王一命,但是阿阇世王把这个命要回来的时候,除非他不起嗔心、除非他不造新业,他只是在无意中,比如说他刚好弄一个东西,不小心撞到父亲,死掉了,这样因果就消失了。

    如果他刻意的去杀生,有杀心的话,那这个果报受完以后,这个阿阇世王也有罪业。

    这个诸位知道吗?就是说,虽然他的父亲欠他一命,但是他还命的时候,他(阿阇世王)起了嗔心,他不是无意间的。

    所以你不要以为因跟果这么简单,因跟果二个是交互在一起的,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你看频婆娑罗王也是,我欠你一命,我本来应该还;但是你把我杀死的时候,我也起嗔心,那也不得了了,那以后还是有问题。

    所以说,在得果报的时候,同时又有一个因地在里面,这就是为什么生生世世很难还清楚的道理。

    阿阇世王在要回一命的时候,他起了嗔心、又造了杀业,所以他本身又有这个杀业的力量在。

TOP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净界法师


    问:在科技发达的传媒时代,佛教的杂志五花八门,身为一个佛弟子应该如何选择,才不会被误导?或者应该不要看杂志,先看祖师的语录比较妥当?

    答: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在没办法判断真伪之前,我建议你先看祖师大德的话,因为它都是牛奶。

    等到你有判断能力了,现代人的著作可以参考,他有他的优点,他资料整理的很好;但是他的邪见,你能够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你能够把他的问题点过滤掉,然后吸取他的优点。

    如果你是初学者,你百花丛里过,可能会沾满了身体:所以就是看你的功力。

    你刚开始的时候,是要培养你的宗教情操、对三宝的归依,我觉得直接看祖师的著作,是最好的方法;那你要是有一段功夫以后,你再看现在的学者怎么说,他们有他们的见地。

TOP

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是否还会遇到恶因缘现前?
                        净界法师

    问:法师曾提到说:我们八识田中,今生是最好的种子起现行,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遇到恶因缘,还会起恶种子。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是否还会遇到恶因缘现前?

    答:一心不乱是否会退失?

    如果你今天的烦恼只是调伏的话,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事一心,那是一个调伏的话,还可能会退失;如果你是断烦恼,那就不会退失。

    所以你没有临命终之前,都要谨慎小心。

    问:得到一心不乱,是否还会遭到怨亲债主、天魔的障碍?

    答:一般念佛人比较不会有这种障碍,因为他有佛力加被。

    不过是这样子,平常的时候有可能;但是一般有魔障的人,我在看──不管是印光大师《文钞》也好、现在的一些现实的情况,一个人念佛会有魔障,这个多数都是心外求法,他的心往外,他很少做理观,那个有所得心太强,就会有问题,这是约平常,有可能。

    但是临终的时候,决定不可能。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你去查查看,他说:临命终的时候,魔障不可能现前,不可能。

    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念佛的时候见到的佛,那是真的佛,临命终的时候,魔不可能变成佛,不可能,平常有可能,但是临命终不可能。

    所以蕅益大师说:临终的时候,不可能招感魔境,不可能,这个地方是有差别的。

    好,大家体会看看,我们先回答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TOP

这就是自永明延寿大师以后所强调的法门!
                         净界法师

    我们前面介绍过,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我们根据所观境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类的修行。

    第一个叫做自力的法门:这个自力的法门,它的所观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的现前一念心性,在观心的时候,不管我们的心跟各种的人事因缘接触,我们先不管谁对谁错,总而言之,我们就是回光返照我们当下一念明了分别的心性。要怎么观照呢?

    这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王三昧。

    首楞严王三昧讲到观心,说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我们跟人事接触的时候,首先我们要达妄本空,用无常、无我的智慧,来消灭心中的妄想;第二个用法空的真如,来发明我们的清净本性。

    所以在整个自力的修学当中,他在观心的时候,基本上是有所消灭、有所发明,消灭的是心中的妄想,发明的是我们内心清净的本性。

    因为他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都是向内观照、莫向外求,所以我们叫做自力的法门。

    第二种叫做他力的法门:这个他指的是佛菩萨的加持力,这当中最具有代表的,就是善导大师所强调的三业专修的法门。

    既然他整个断恶修善是仰仗他力,所以他的所观境就不是一念心性了,他的所观境就是本尊的功德。

    所以善导大师说:在净土当中,你要三业专修──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业也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所以他整个身口意的修学,都是以本尊的功德来当做所缘境。所以他整个修行,可以说是向外祈求佛菩萨的救拔,这个我们叫做他力法门。

    第三种叫自他不二的法门:他的修行当中,具足了前面的观照现前一念心性,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来调伏内心种种的遮障;一方面他能够从空出假,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祈求佛力的加被:所以在整个自他不二当中,他是有理观跟事修的。

    所以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说:整个自他不二的修学,他内心的相貌,叫做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当我们观心的时候,那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但是当我们依体起用的时候,那是弥陀的功德历历现前,这个就是《本经》所说的。

    这个地方,就是宋朝的永明延寿大师以后所强调的禅净双修、自他不二的法门。

    在整个修学的内涵当中,我们前面的正宗分都讲得很清楚了,我们讲到三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那是一种自我的回光返照;名号功德力,是向外的祈求归依。

    所以在三力的修学当中,有自力、他力双方的加持。

TOP

念佛法门的殊胜,在于它能够摄佛功德成己功德
                        净界法师

    流通分分成二段:一、普劝;二、结劝。

    这个普劝是普遍的劝勉我们,要修学信、愿、持名。

    前面正宗分的信、愿、持名,那是偏重在整个修学的内涵;这个地方,是偏重在赞叹信、愿、行三资粮所成就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讲它的功德。

    普劝当中有三段,有劝信、劝愿、劝行。

    我们先看信,说明我们在净土当中,修行信心所成就的功德,这个地方有二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略引标题,略引标题有六小段,先看‘东方’: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 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段经文有东、南、西、北、下、上六段的经文,它的结构是很类似的。这样的经文,它的结构有二个重点:第一个,释迦牟尼佛引出六方诸佛弘传阿弥陀佛法门的真实性;第二个是标出《本经》的经题。

    我们先看第一个重点。

    舍利弗,如我今者释迦牟尼佛,我在前面的经文,如是的赞叹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议功德。

    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议功德,我们前面讲得很清楚了,就是因跟果,无上因,成就无上果。净土的因,在《本经》来说,是信、愿、持名为因,往生不退为果。

    为什么这净土的因果特别的殊胜呢?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念佛法门的殊胜,在于它能够摄佛功德成己功德。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透过忆念弥陀的名号,能够摄受阿弥陀佛广大的功德,而转变成我自己的功德,摄佛功德成己功德。

    印光大师就把这个道理,讲得更加详细了,他说:这个念佛的因果是怎么一回事呢?

    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

    身为一个众生,我们哪有什么功德!我们心中都是妄想。但是我们妄想的心跟名号一接触的时候,诶,投大觉海。这个名号能够引导我们,趋向弥陀广大的本愿功德海,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可以这样讲:因小果大。因地只是一个名号的忆念,但是这个果地的功德是广大的依正庄严,这个的确是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在前面的时候,广泛的赞叹净土法门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因果,释迦牟尼佛讲完说:其实不是只有我在赞叹,他引出东方的诸佛,比如说阿 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总而言之,在东方有像恒河沙这么多的诸佛,他们在什么地方呢?各于其国。这个各于其国就是本所住国,每一尊佛陀都有他安住的国土。东方的诸佛在他们自己的国土,以广长舌相弘扬这部《阿弥陀经》的功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