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
——43
山西 :亚丽
李芳义
整理
(三)明四果差别
我们下面又是一个大的题目了,讲明四果差别。
我们进度加快一点,有些一般的名词我就不多说了。明四果差别,开头大慧菩萨就有一段引起这个问题的话。
1.正说四果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为我等说须陀洹等行差别相。我及一切菩萨摩诃萨等。善知须陀洹等修行相已。如实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如是如是为众生说。众生闻已入二无我相净二种障。次第进取地地胜相。得如来不可思议境界修行。得修行处已。如如意宝随众生念受用境界身口意行故。
|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诸须陀洹、须陀洹果行差别相。我及诸菩萨摩诃萨闻是义故,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皆得善巧,如是而为众生演说,令其证得二无我法,净除二障,于诸地相渐次通达,获于如来不可思议智慧境界;如众色摩尼,普令众生悉得饶益。”
|
|
谈
|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世尊言:唯愿告我,世尊,诸预流果及其所至之预流果境界性相,令我及馀菩萨摩诃萨,善通达预流果及预流果所至境界,则进而通达一来果、不还果以至无生果阿罗汉)境界性相之方便行相,且得向一切有情解说。令其知二无我、净二种障、次第历具各别性相之菩萨诸地,至如来不可思议境界。此如众色摩尼宝,普令一切有情悉得饶益,令得教、缘、行、身与乐等受用。
|
黄
| 然后,大慧菩萨大士又对世尊说道:“请世尊为我宣示众预流进入预流的差别相。凭借这种进入预流的差别相,我和其他菩萨大士可以通晓进入预流的差别相,明瞭依次递进的一来、不还和阿罗汉性的方便相,而后向众生示法。这样,净化二无我相和二障,依次越过诸地相,达到如来不可思议境界,如同一切色摩尼珠,成为一切众生的供养者,供应一切法境界中身体的享受。”
|
注解
| |
| | | | |
就是大慧请佛说须陀洹果和这个果的趣差别的通相。这个“趣”就是趣向,我们讲趋势嘛,就是他的道,走哪条道。须陀洹是修证以后得的果。小乘声闻修阿罗汉道,他证的果有四个层次,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叫须陀洹。这里问证须陀洹这个果的差别通相是什么,就是讲在须陀洹的这个初果的修证上有哪些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情况。
如果菩萨摩诃萨能够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以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方便相,也就是二果、三果、四果的方便相,分别知道这个以后,“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因为他知道这四个果的差别相、真实相,就为众生说法。说什么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
因为他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就人无我了,烦恼障已经断了,而且能了分段生死了。但是,要进一步用菩萨的方法跟他说,你人无我还不行,还要法无我。去掉我执还不行,还要去掉法执。你断烦恼障还不行,还要断所知障。你了分段生死还不行,你还要了变易生死。所以佛要讲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就是烦恼障、所知障都要干净,然后像菩萨一样,“度诸地相”。诸地,一地、二地、三地,就是经上前面讲的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最后“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
“如众色摩尼”,像各色的珠宝,利益一切众生,能够以一切法界无尽的宝藏供养一切。希望佛能够给我讲。这是大慧问佛说的一段话。
大慧菩萨为什么忽然在这里问阿罗汉、问四果呢?因为我们前面是讲离垢证如来藏,其中讲了如来藏的涅槃嘛。前面讲了佛的涅槃,那么大慧接着就问了,小乘也讲涅槃,小乘讲的涅槃有四果。所以是这么联系着问的。
(1)须陀洹——预流果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佛告大慧: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 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 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
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三种有三结, 下、中、上。云何三结?
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 得阿罗汉。
|
佛告大慧言。善哉善哉。善哉大慧。谛听谛听。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言。大慧。须陀洹有三种果差别。大慧言。何等三种。佛告大慧。谓下中上。大慧。何者须陀洹下。谓三有中七返受生。大慧。何者为中。谓三生五生入于涅槃。大慧。何者为上。谓即一生入于涅槃。大慧。是三种须陀洹有三种结。谓下中上。大慧。何者三结。谓身见疑戒取。大慧。彼三种结上上胜进得阿罗汉果大慧。
|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诸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有三,谓下、中、上。大慧,下者,于诸有中极七返生;中者,三生、五生;上者,即于此生而入涅槃。大慧,此三种人断三种结,谓身见、疑、戒禁取,上上胜进得阿罗汉果。
|
谈
| 世尊答言:谛听,大慧,善用汝心,我当为汝说。
大慧答言:唯然,世尊。
於是世尊言:大慧,预流果有三种差别(旧译作须陀洹有三中差别,误),云何为
三?大慧,此即上中下三等。下者於诸有中七返受生而至终极;中者三生至五生而得涅桀;上者即生可得涅粱。
大慧,此三中人,断三种结,谓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大慧,於此三结渐进,至最上地,得阿罗汉果。
|
黄
| 世尊说道:“那么,大慧啊,请听!请你安下心来,我会为你讲述。”大慧菩萨大士回答世尊,说道 :“好吧,世尊。”世尊对他说道:“大慧啊,预流获得的预流果有三等。哪三等?下、中和上。其中,大慧啊,下等最多可达七次生。还有,大慧啊,中等三次或无次生后达到般涅槃。还有,大慧啊,上等此生就达到般涅槃。大慧啊,这三等有三种结,也分下、中和上。大慧啊,哪三种结?身见、疑惑和执取持戒。大慧啊,这三种结依次向上,达到阿罗汉果。
|
注解
|
| | | |
这就是讲佛说四果的差别。下面这段就是正说四果,正面地说四果。
梵语,须陀洹果就是预流果,斯陀含果是一来果,阿那含果是不还果,阿罗汉果是无生果。证阿罗汉当证到初果的时候,首先有预流相,然后是预流果。就是他已经能够把思惑或者见惑断到一定的程度了。他准备进入了(脱)生死的阶段了。斯陀含,一来嘛,因为在预流时,了(脱)生死还要来回地流几次,才能够到斯陀含果。到了一来,只要来一次就再不受生了。到了阿那含果,再不还了,他不受生了。到了阿罗汉,他无生了。这是讲生死阶段的。
特别是我们现在,出家人修阿罗汉道的不多了。实际上.因为他是小乘就轻视,这是不应该的,真正要学大乘,阿罗汉道不应该不修的。这个修阿罗汉道有具体的方法,并不是很难很难的事情,这是从胜义谛上来说。不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成阿罗汉果啊,听了法,一下子得无生法忍,一下子成阿罗汉果,那是真的啊,为什么会那样?他就有具体方法,确实能够证阿罗汉果。我写过一篇《如何修阿罗汉》在“佛学研究”上登过(见《禅定述要》一书),大家可参考,也是根据经论所讲的,从四念处开始,当然四念处之前还有些准备的修法。
佛告诉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就是讲有三种预流果,预流果的差别有下中上三种。
“下者极七有生。”下品就是还要在人间来回七次受生,就是还要来投胎七次,才能够得到预流果,这是下者。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中品要经过三次或五次投生才能够得预流果而般涅槃。
“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上品呢,“即彼生”,就是他这一生一次他就可以进入涅槃了,而不是再来回五次或者七次,这是上者。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有这三种须陀洹果位的人,还有下中上三结,所以不得解脱。什么叫结呢?结就是疙瘩,像绳子打的绳结一样。哪三结呢?“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三结就是身见、疑见、戒取见,这个是三结差别。要一层一层解开这三结,那就“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下面就说明三见,先说身见。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如热时炎,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 | 身见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俱生。二者虚妄分别而生。如因缘分别法故。大慧。譬如依诸因缘法相虚妄分别而生实相。彼因缘法中非有非无。以分别有无非实相故。愚痴凡夫执著种种法相。如诸禽兽见于阳炎取以为水。大慧。是名须陀洹分别身见。何以故。以无智故。无始世来虚妄取相故。大慧。此身见垢见人无我乃能远离。
|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分别,如依缘起有妄计性。大慧,譬如依止缘起性故,种种妄计执著性生。彼法但是妄分别相,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凡夫愚痴而横执著,犹如渴兽妄生水想。此分别身见,无智慧故久远相应,见人无我即时舍离。
|
谈
| 大慧,身见有两中,谓俱生与遍计,此与依他与遍计有之关系相似。例如,大慧,依於诸法依他自性,种种遍计自性之执着由是生起,然而[有境]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彼非是缘,而是遍计,唯是凡愚之虚妄分别,彼施设种种相,复热衷执取,犹如鹿之於阳焰。大慧,此即遍计身见,为预流所遍计,然此实为长时以来由彼无明与计着所积集。於得人无我时,此见即坏。
|
黄
| 其中,大慧啊,身见有两种:天生和妄想,如同依他自性和妄想自性。例如,大慧啊 ,依靠依他自性,产生对种种妄想自性的执著。由于是不实妄想,那里非有,非无,也非也和无。愚夫们执著种种自性相而妄想,如同群鹿妄想阳焰。预流的这种妄想身见是出于无知,长期执著,积累而成。一旦凭借人无我,摆脱执著,就能消除。
|
注解
|
| | | |
身见有两种,就是说抓着自己身体不放的我执有两种:“谓俱生,及妄想。”也就是我们讲过的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妄想”就是分别。一个俱生我执是与生俱来的,一个分别我执是后天的。身见有这两种。先讲分别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阿罗汉他修行的时候,他对心识攀缘所生的这些现象,因为他前面经过很多阶段的修行,到须陀洹果了,到预流相、预流果这个初果的阶段了,他已经能够分别它们的缘起自性,晓得这些诸法因缘而生的道理。很多疑惑他断了,他知道缘起自性是空,但是他抓着空性,认为还有个空性存在,还有个空的境界存在。这个空性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呢?“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相妄相故。”这种空性的境界,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是非有,也不是非无。因为阿罗汉在他修证的过程当中到预流果的阶段已经远离四句了,没有妄想相了。不过虽然在须陀洹果初果这个阶段,他看到缘起了,也看到性空了,但他有个问题,他把空性抓着不放,他认为空性是真实的,抓着不放,他不知道空亦复空,所以他还有法我执。
“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如热时炎,鹿渴水想。”前面说了,这个是诸法如幻,好像鹿渴了,看到炎热时的幻影,误以为是水,用这个来比喻须陀洹妄想的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只证了人空,自以为就究竟了。就是说须陀洹到预流果的时候.他抓着空性不放,他还总是抓着法我执,这个法执就是须陀洹的妄想身见。所以须陀洹他修的时候一定要断身见才行。这是讲须陀洹后天分别妄想的身见。接着下面讲俱生的身见。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 大慧。何者须陀洹俱生身见。所谓自身他身俱见。彼二四阴。无色色阴生时。依于四大及四尘等。彼此因缘和合生色。而须陀洹知已能离有无邪见断于身见。断身见已不生贪心。大慧。是名须陀洹身见之相。
|
大慧,俱生身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故,色不集故。如是观已,明见有无即时舍离;舍身见故,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
谈
| 大慧,预流所持之俱生身见,於观察我等相同之各别身已,见有色及馀四蕴,色蕴由四大种及其所属生起,大种相互为缘,故於此见实无蕴聚可以称之为色。此际预流众证有与无,俱生身见於时即坏,贪亦不现,大慧,此即身见性相。
|
黄
| 还有,大慧啊,预流天生的身见。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相同,有四蕴和色相。色生于四大和造物,而四大互为原因,因此,确认并无色的生起。预流洞悉有无二翼,也就消除身见。而消除身见,贪欲也就不产生。大慧啊,这是身见相。
|
注解
|
| | | |
须陀洹他虽然没有断了法执,但是他已经断除烦恼了,他可以很快地了分段生死了。须陀洹的身见不是有两种吗,除了分别我执,还有一种是俱生的身见。就是因为须陀洹到初果的时候,对受、想、行、识四蕴这些没有色相形状可得的现象,以及色生造的四大种(地水火风)所生的这些现象界,展转相因相等等,对这些现象,他都能够“观有无品不现”,在预流果这个阶段,他都能够看到这些现象不迷惑,看到这些展转因果的现象,他都知道是因缘而生,知道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所以他就不执有,也不著无,断除了凡夫认为这个身是常有的,他就断掉了这个东西。“如是身见则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这个叫身见相。这是讲身见的这个结,这个疙瘩要解开。
第二个是疑见要解开。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大慧, 疑相者, 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 大慧。何者须陀洹疑相。谓得证法善见相已。先断身见及于二见分别之心。是故于诸法中不生疑心。复不生心于余尊者以为尊相为净不净故。大慧。是名须陀洹疑相。
| “大慧,疑相者,于所证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分别断故,于诸法中疑不得生,亦不于余生大师想,为净不净,是名疑相。
|
谈
| 复次,大慧,关於疑之自性,於现证法时,通达其性相,且如前所说,两种身见已
坏,於教法中疑即不得有,更不思追随馀师,以净不净故。大慧,此即预流所断之疑。
|
黄
| “还有,大慧啊,疑惑相。通晓获得的正法而具有善见,消除上述两种身见妄想,故而对诸法没有疑惑。考虑到纯洁和不纯洁,也不追随其他导师的见解。大慧啊,这是预流的疑惑相。
|
注解
|
| | | |
这是讲什么叫断疑相。就是上面我们讲了须陀洹对俱生的身见和分别的身见这两种先天和后天的身见他能够断,他以为这个境界就是“得法善见相故。”所以到初果的时候认为能够断掉俱生我执、分别我执,他以为这就是最高的境界了。就怀疑还有超过这种境界的法门,还有应该断法执的这个法门。因为佛菩萨这些大师都说嘛,你要断我执以后还要断法执,你才能够真正解脱,才完全的清净,否则那还不是完全清净。他就是对这些怀疑,“不于余处起大师见”,怀疑还有什么更清净的,还有什么比断我执这个法门更高的。这是讲须陀洹的第二个疙瘩。
那么第三个疙瘩呢,是戒取。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 大慧。何者须陀洹戒取相。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戒相。大慧。戒取者。谓诸凡夫持戒精进种种善行。求乐境界生诸天中。彼须陀洹不取是相而取自身内证回向进趣胜处。离诸妄想修无漏戒分。大慧。是名须陀洹戒取相。大慧。须陀洹断三结烦恼离贪嗔痴。
|
“大慧,何故须陀洹不取戒禁?谓以明见生处苦相,是故不取。夫其取者,谓诸凡愚于诸有中贪著世乐,苦行持戒愿生于彼。须陀洹人不取是相,唯求所证最胜无漏无分别法,修行戒品。是名戒禁取相。
“大慧,须陀洹人舍三结故,离贪瞋痴。”
|
谈
| 复次,大慧,何以预流不持戒禁取?以彼等已明见今彼再生之苦自性。取者,大慧,凡愚与浅智者持戒虔敬,而且苦行,以彼实愿得世间安乐故,彼望得生於所欲之境遇中,预流则不持此,唯求内自证最胜无漏无分别戒品之法相,大慧,此即预流之戒禁取。大慧,由坏此三结(三结,即上来所说之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预流故得离贪嗔痴。
|
黄
|
“还有,大慧啊,预流怎样不执取持戒?看到痛苦的产生和入处相,故而不执取持戒。还有,大慧啊,执取持戒。愚夫们渴望享乐,通过持戒、苦行和约束,追求再生。然而,他们不执取。相反,他们转向自觉内证胜道,而修习具有无分别和无漏法相形态的戒支。大慧啊,这是预流的执取持戒相。大慧啊,预流消除三结,也就不产生贪、瞋和痴。”
|
注解
|
| | | |
什么是戒取?我们一般都讲三见,身见、边见、戒取见,在须陀洹这个预流果上,也有戒取见(也叫禁戒取见)。戒取见讲的什么呢?“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须陀洹他知道受生处苦相故,就是指众生在生死轮回上投胎受身这种种苦相他能够看得到,所以他对人天福报都能够不执著的,特别是到了初果,这些早已不在话下了,“是故不取。”在这方面执取的是愚夫。
“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具众乐,故求受生。”愚夫决定修习苦行是为了生天堂或为得到来世的快乐,而去受生死轮回。如果得天报,那可以很快乐,但毕竟快乐享尽了还得又轮回。须陀洹他知道不可取,所以“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所以须陀洹不取人天乘的果报,不守取停留在人天乘的戒行法则上。他们返心回归到自觉的殊胜境界,能够远离妄想,受持断除烦恼无漏法的清净戒,除此以外的都不执取,都要断掉。“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这就叫须陀洹戒取见断。这三个疙瘩要解开,身见、疑、戒取,这三结。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他断了三结,如果他作意,这么想:“此诸结我不成就者”,阿罗汉断了这三个结,他如果还在作念头,我断了三个结,我成就,有这种自负的心理,如果又是执著不放的话,他又会犯两个错误,“堕身见,及诸结不断。”他又会堕到身见里头去,或者其他两个结也解不开。
这个说须陀洹上中下三种境界。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著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须陀洹离何等贪。佛告大慧。须陀洹远离与诸女人和合。不为现在乐种未来苦因。远离打掴呜抱眄视。大慧。须陀洹不生如是贪心。何以故。以得三昧乐行故。大慧。须陀洹远离如是等贪。非离涅槃贪。
| 大慧白言:“贪有多种,舍何等贪?”
佛言:“大慧,舍于女色缠绵贪欲,见此现乐生来苦故,又得三昧殊胜乐故,是故舍彼非涅槃贪。
|
谈
| 大慧问言:世尊所教,贪有多种,何者须当舍离?
世尊答言:世间由爱起,此如女色,起打掴鸣抱眄视等(此依魏译),[预流]见此
现时乐生将来苦,故於此无贪。何以故?以彼已住於已得之三摩地乐中。此贪须离,非涅槃贪。
|
黄
| 大慧说道:“世尊指出贪欲有许多种。在这里应该消除哪种贪欲?”世尊说道:“感官贪婪对象,贪求与女人和合,拍打、暗示、亲吻、拥抱、嗅闻、斜视和凝视等等,现时快乐,而将来受苦。大慧啊,不产生这种贪欲。为什么?因为住于入定之乐。因此,消除这种贪欲,而不是消除对涅槃的贪欲。
|
注解
|
| | | |
大慧问佛:世间众生有种种贪欲,须陀洹是怎么断的呢?佛告诉大慧,世俗愚夫“爱乐女人,缠绵贪著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就是讲饮食男女问题,缠绵贪著种种享乐方法不放,造三恶业。
现在的享受,“种未来苦”,这个是凡夫。至于修阿罗汉果的须陀洹,“彼则不生。”他早就断了。就是修阿罗汉的人在须陀洹初果上,这些食色问题已经解决了。为什么呢?“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因为初果的人已经进入禅定的境界,他能够得到三昧定境的正受之乐,正受的法乐,所以他断掉贪爱、淫欲这些东西。“非趣涅槃贪断。”不是说一定要涅槃了才断,在初果须陀洹上就能断了。
(2)斯陀含——一来果
, PAN>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中品要经过三次或五次投生才能够得预流果而般涅槃。
“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上品呢,“即彼生”,就是他这一生一次他就可以进入涅槃了,而不是再来回五次或者七次,这是上者。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有这三种须陀洹果位的人,还有下中上三结,所以不得解脱。什么叫结呢?结就是疙瘩,像绳子打的绳结一样。哪三结呢?“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三结就是身见、疑见、戒取见,这个是三结差别。要一层一层解开这三结,那就“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下面就说明三见,先说身见。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如热时炎,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 | 身见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俱生。二者虚妄分别而生。如因缘分别法故。大慧。譬如依诸因缘法相虚妄分别而生实相。彼因缘法中非有非无。以分别有无非实相故。愚痴凡夫执著种种法相。如诸禽兽见于阳炎取以为水。大慧。是名须陀洹分别身见。何以故。以无智故。无始世来虚妄取相故。大慧。此身见垢见人无我乃能远离。
|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分别,如依缘起有妄计性。大慧,譬如依止缘起性故,种种妄计执著性生。彼法但是妄分别相,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凡夫愚痴而横执著,犹如渴兽妄生水想。此分别身见,无智慧故久远相应,见人无我即时舍离。
|
谈
| 大慧,身见有两中,谓俱生与遍计,此与依他与遍计有之关系相似。例如,大慧,依於诸法依他自性,种种遍计自性之执着由是生起,然而[有境]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彼非是缘,而是遍计,唯是凡愚之虚妄分别,彼施设种种相,复热衷执取,犹如鹿之於阳焰。大慧,此即遍计身见,为预流所遍计,然此实为长时以来由彼无明与计着所积集。於得人无我时,此见即坏。
|
黄
| 其中,大慧啊,身见有两种:天生和妄想,如同依他自性和妄想自性。例如,大慧啊 ,依靠依他自性,产生对种种妄想自性的执著。由于是不实妄想,那里非有,非无,也非也和无。愚夫们执著种种自性相而妄想,如同群鹿妄想阳焰。预流的这种妄想身见是出于无知,长期执著,积累而成。一旦凭借人无我,摆脱执著,就能消除。
|
注解
|
| | | |
身见有两种,就是说抓着自己身体不放的我执有两种:“谓俱生,及妄想。”也就是我们讲过的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妄想”就是分别。一个俱生我执是与生俱来的,一个分别我执是后天的。身见有这两种。先讲分别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阿罗汉他修行的时候,他对心识攀缘所生的这些现象,因为他前面经过很多阶段的修行,到须陀洹果了,到预流相、预流果这个初果的阶段了,他已经能够分别它们的缘起自性,晓得这些诸法因缘而生的道理。很多疑惑他断了,他知道缘起自性是空,但是他抓着空性,认为还有个空性存在,还有个空的境界存在。这个空性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呢?“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相妄相故。”这种空性的境界,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是非有,也不是非无。因为阿罗汉在他修证的过程当中到预流果的阶段已经远离四句了,没有妄想相了。不过虽然在须陀洹果初果这个阶段,他看到缘起了,也看到性空了,但他有个问题,他把空性抓着不放,他认为空性是真实的,抓着不放,他不知道空亦复空,所以他还有法我执。
“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如热时炎,鹿渴水想。”前面说了,这个是诸法如幻,好像鹿渴了,看到炎热时的幻影,误以为是水,用这个来比喻须陀洹妄想的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只证了人空,自以为就究竟了。就是说须陀洹到预流果的时候.他抓着空性不放,他还总是抓着法我执,这个法执就是须陀洹的妄想身见。所以须陀洹他修的时候一定要断身见才行。这是讲须陀洹后天分别妄想的身见。接着下面讲俱生的身见。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 大慧。何者须陀洹俱生身见。所谓自身他身俱见。彼二四阴。无色色阴生时。依于四大及四尘等。彼此因缘和合生色。而须陀洹知已能离有无邪见断于身见。断身见已不生贪心。大慧。是名须陀洹身见之相。
|
大慧,俱生身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故,色不集故。如是观已,明见有无即时舍离;舍身见故,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
谈
| 大慧,预流所持之俱生身见,於观察我等相同之各别身已,见有色及馀四蕴,色蕴由四大种及其所属生起,大种相互为缘,故於此见实无蕴聚可以称之为色。此际预流众证有与无,俱生身见於时即坏,贪亦不现,大慧,此即身见性相。
|
黄
| 还有,大慧啊,预流天生的身见。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相同,有四蕴和色相。色生于四大和造物,而四大互为原因,因此,确认并无色的生起。预流洞悉有无二翼,也就消除身见。而消除身见,贪欲也就不产生。大慧啊,这是身见相。
|
注解
|
| | | |
须陀洹他虽然没有断了法执,但是他已经断除烦恼了,他可以很快地了分段生死了。须陀洹的身见不是有两种吗,除了分别我执,还有一种是俱生的身见。就是因为须陀洹到初果的时候,对受、想、行、识四蕴这些没有色相形状可得的现象,以及色生造的四大种(地水火风)所生的这些现象界,展转相因相等等,对这些现象,他都能够“观有无品不现”,在预流果这个阶段,他都能够看到这些现象不迷惑,看到这些展转因果的现象,他都知道是因缘而生,知道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所以他就不执有,也不著无,断除了凡夫认为这个身是常有的,他就断掉了这个东西。“如是身见则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这个叫身见相。这是讲身见的这个结,这个疙瘩要解开。
第二个是疑见要解开。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大慧, 疑相者, 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 大慧。何者须陀洹疑相。谓得证法善见相已。先断身见及于二见分别之心。是故于诸法中不生疑心。复不生心于余尊者以为尊相为净不净故。大慧。是名须陀洹疑相。
| “大慧,疑相者,于所证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分别断故,于诸法中疑不得生,亦不于余生大师想,为净不净,是名疑相。
|
谈
| 复次,大慧,关於疑之自性,於现证法时,通达其性相,且如前所说,两种身见已
坏,於教法中疑即不得有,更不思追随馀师,以净不净故。大慧,此即预流所断之疑。
|
黄
| “还有,大慧啊,疑惑相。通晓获得的正法而具有善见,消除上述两种身见妄想,故而对诸法没有疑惑。考虑到纯洁和不纯洁,也不追随其他导师的见解。大慧啊,这是预流的疑惑相。
|
注解
|
| | | |
这是讲什么叫断疑相。就是上面我们讲了须陀洹对俱生的身见和分别的身见这两种先天和后天的身见他能够断,他以为这个境界就是“得法善见相故。”所以到初果的时候认为能够断掉俱生我执、分别我执,他以为这就是最高的境界了。就怀疑还有超过这种境界的法门,还有应该断法执的这个法门。因为佛菩萨这些大师都说嘛,你要断我执以后还要断法执,你才能够真正解脱,才完全的清净,否则那还不是完全清净。他就是对这些怀疑,“不于余处起大师见”,怀疑还有什么更清净的,还有什么比断我执这个法门更高的。这是讲须陀洹的第二个疙瘩。
那么第三个疙瘩呢,是戒取。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 大慧。何者须陀洹戒取相。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戒相。大慧。戒取者。谓诸凡夫持戒精进种种善行。求乐境界生诸天中。彼须陀洹不取是相而取自身内证回向进趣胜处。离诸妄想修无漏戒分。大慧。是名须陀洹戒取相。大慧。须陀洹断三结烦恼离贪嗔痴。
|
“大慧,何故须陀洹不取戒禁?谓以明见生处苦相,是故不取。夫其取者,谓诸凡愚于诸有中贪著世乐,苦行持戒愿生于彼。须陀洹人不取是相,唯求所证最胜无漏无分别法,修行戒品。是名戒禁取相。
“大慧,须陀洹人舍三结故,离贪瞋痴。”
|
谈
| 复次,大慧,何以预流不持戒禁取?以彼等已明见今彼再生之苦自性。取者,大慧,凡愚与浅智者持戒虔敬,而且苦行,以彼实愿得世间安乐故,彼望得生於所欲之境遇中,预流则不持此,唯求内自证最胜无漏无分别戒品之法相,大慧,此即预流之戒禁取。大慧,由坏此三结(三结,即上来所说之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预流故得离贪嗔痴。
|
黄
|
“还有,大慧啊,预流怎样不执取持戒?看到痛苦的产生和入处相,故而不执取持戒。还有,大慧啊,执取持戒。愚夫们渴望享乐,通过持戒、苦行和约束,追求再生。然而,他们不执取。相反,他们转向自觉内证胜道,而修习具有无分别和无漏法相形态的戒支。大慧啊,这是预流的执取持戒相。大慧啊,预流消除三结,也就不产生贪、瞋和痴。”
|
注解
|
| | | |
什么是戒取?我们一般都讲三见,身见、边见、戒取见,在须陀洹这个预流果上,也有戒取见(也叫禁戒取见)。戒取见讲的什么呢?“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须陀洹他知道受生处苦相故,就是指众生在生死轮回上投胎受身这种种苦相他能够看得到,所以他对人天福报都能够不执著的,特别是到了初果,这些早已不在话下了,“是故不取。”在这方面执取的是愚夫。
“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具众乐,故求受生。”愚夫决定修习苦行是为了生天堂或为得到来世的快乐,而去受生死轮回。如果得天报,那可以很快乐,但毕竟快乐享尽了还得又轮回。须陀洹他知道不可取,所以“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所以须陀洹不取人天乘的果报,不守取停留在人天乘的戒行法则上。他们返心回归到自觉的殊胜境界,能够远离妄想,受持断除烦恼无漏法的清净戒,除此以外的都不执取,都要断掉。“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这就叫须陀洹戒取见断。这三个疙瘩要解开,身见、疑、戒取,这三结。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他断了三结,如果他作意,这么想:“此诸结我不成就者”,阿罗汉断了这三个结,他如果还在作念头,我断了三个结,我成就,有这种自负的心理,如果又是执著不放的话,他又会犯两个错误,“堕身见,及诸结不断。”他又会堕到身见里头去,或者其他两个结也解不开。
这个说须陀洹上中下三种境界。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著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
|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须陀洹离何等贪。佛告大慧。须陀洹远离与诸女人和合。不为现在乐种未来苦因。远离打掴呜抱眄视。大慧。须陀洹不生如是贪心。何以故。以得三昧乐行故。大慧。须陀洹远离如是等贪。非离涅槃贪。
| 大慧白言:“贪有多种,舍何等贪?”
佛言:“大慧,舍于女色缠绵贪欲,见此现乐生来苦故,又得三昧殊胜乐故,是故舍彼非涅槃贪。
|
谈
| 大慧问言:世尊所教,贪有多种,何者须当舍离?
世尊答言:世间由爱起,此如女色,起打掴鸣抱眄视等(此依魏译),[预流]见此
现时乐生将来苦,故於此无贪。何以故?以彼已住於已得之三摩地乐中。此贪须离,非涅槃贪。
|
黄
| 大慧说道:“世尊指出贪欲有许多种。在这里应该消除哪种贪欲?”世尊说道:“感官贪婪对象,贪求与女人和合,拍打、暗示、亲吻、拥抱、嗅闻、斜视和凝视等等,现时快乐,而将来受苦。大慧啊,不产生这种贪欲。为什么?因为住于入定之乐。因此,消除这种贪欲,而不是消除对涅槃的贪欲。
|
注解
|
| | | |
大慧问佛:世间众生有种种贪欲,须陀洹是怎么断的呢?佛告诉大慧,世俗愚夫“爱乐女人,缠绵贪著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就是讲饮食男女问题,缠绵贪著种种享乐方法不放,造三恶业。
现在的享受,“种未来苦”,这个是凡夫。至于修阿罗汉果的须陀洹,“彼则不生。”他早就断了。就是修阿罗汉的人在须陀洹初果上,这些食色问题已经解决了。为什么呢?“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因为初果的人已经进入禅定的境界,他能够得到三昧定境的正受之乐,正受的法乐,所以他断掉贪爱、淫欲这些东西。“非趣涅槃贪断。”不是说一定要涅槃了才断,在初果须陀洹上就能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