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世 俗 菩 提 心
                         净界法师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那么只有一个东西是不会被破坏的,就是虚空啊!为什么呢?因为虚空不是有为的因缘创造出来的,所以它不会有所谓的变坏。这段文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我们的心,有的是造作出来的,有些是你本来就有的。你看你缘一个佛像,那么佛的功德相是造作出来的啊,它是有为诸法,佛陀必须有因地六波罗蜜的功德,才有这个佛的相状出来啊!那么佛像也会因为因缘而消失掉;但是有一个东西,是你本来就有的,所以只要是经过造作,才有的心态,都不能当因地发心,你要找一个你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不是造作出来的心,你安住在那个地方;这时候不管因缘怎么变化,临命终的时候──诸根败坏、眷属舍离,你的信心永远不动摇,因为你那个心,是住在一个非常坚固不可破坏的一个基础。

    所以这里的发菩提心,它不是一般的发菩提心,是要产生一种坚定、不可破坏的菩提心,你的菩提心要坚固,你产生的力量才会坚固。实际上,我们可以看看很多的例子:一路走来,我们看到很多在家居士,修行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能够保持最初发心的,没几个人了!在这个菩提道上,继续往前跑的…你看有些人跑得很快,但是到最后跑到…没这个人了,是生灭心嘛!问题是:

    一、什么是生灭的菩提心?二、什么是不生灭的菩提心?了解这二个,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开始要付出行动,开始去返妄归真、去创造未来的时候,第一个你要有一个愿力、一个愿景,在这个当中,首先你要知道你的菩提心的立足点,是生灭还是不生灭?我们看这当中有两段:

    壹、二种差别:(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跟胜义菩提心二种差别。)

    一、世俗菩提心他的思考模式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种,刚好配苦、集、灭、道。

    依苦谛而产生─众生无边誓愿度;

    依集谛产生─烦恼无尽誓愿断;

    依道谛产生─法门无量誓愿学;

    依灭谛产生─佛道无上誓愿成。

    那么这四弘誓愿当中,其实菩萨是有二种:

   (一)悲增上菩萨:他在缘境的时候,他缘的大部分是众生的相,众生的苦恼相而发心,这种人是悲增上菩萨;就是启动他修行的动力,来自于众生的苦,这种人是悲增上菩萨。

   (二)有些人他的发心是缘佛的功德,他为什么愿意放弃他生命的享受,还要减少睡眠、减少饮食,他要减少他福报的受用而修学呢?因为他看到佛的功德。那么缘佛的功德而发心的,是偏重在智增上。

    这两种菩萨有么不同呢?悲增上菩萨的修学:你看他大部分的时间,都不是在佛堂,他是在人群,那个尘劳的世界,去跟人家助念啦、参加义工啦,这种人是悲增上的,他大部分的时间是跟众生打成一片的;当然这个也没什么好、坏,人生就是你的抉择。那么这种菩萨在成佛之道当中,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他成就圣道的时间会比较晚。

    那么智增上菩萨,他的生命当中的时间,大部分是在佛堂,或是去打佛七,或是去听经。因为他偏重在上求佛道。悲增上菩萨偏重在下化众生。所以我们讲上求下化,其实这个过程是有所偏重的,没有一个人,两方面都具足的,不太可能。

    总而言之,菩萨是有两种,一个缘众生相而发心,一个缘佛道相而发心,就产生悲、智。智增上的菩萨,他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总之,只要你缘众生相也好,缘佛道也好,只要你发起了菩提心,你就是一个菩萨,你就有菩萨的戒体了。

TOP

胜 义 菩 提 心   
净界法师

    二、胜义菩提心

    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法法消归自性。我们刚开始发心,的确要假借相状,这个是正确的,缘境发心──缘众生的境、缘佛道的境而发心。但是最后你要把它坚固、回归到一念心性。你要告诉你自己:

    所谓的众生在哪里?在你的心中。所谓的佛道,也在你的心中。它们都只是你心中的一个影像而已。你是假借这个影像,来开显你真实的功德,叫借相修心。发心要假借相状是没有错,但是你那个相状要回归到你的内心,借那个相来修心,你才不会退转!

    你看:我自己做僧教育十多年,我实际带领新生带十多年,一个苦恼的众生发心,我们从辅导…陪着他拜佛,帮他开示,解决他的烦恼,然后开启他的智慧,创造很多因缘,让他修福报,福报不错了,走了、离开了!你会怎么想?你要住在这个众生相,你肯定退转嘛!所以菩萨住相修行,你会有挫折感的,你受不了的!但是你是想说:诶,我假借这个众生的相─借假修真,我因为众生这样的因缘,而启发我自心的福德智慧资粮。这个时候你从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而提升到自性众生誓愿度。如果你受了菩萨戒,你现在还有挫折感,表示你的心住在外境,只有这个情况,没有其它的原因。

    我告诉你:外境不能住!因为外境是你不能控制的,外境是你过去的业显现。我们菩萨是要有相没有错,但是你是假借这个相,因为你没有相你也不能修啊,借相修心,不是说:教你整个是住在这个相状啊,那你就叫心随境转,就不是在修心!所以如果你受了菩萨戒,你在这个众生的世界里面,断恶、修善、度众生,你弄到最后是─心有千千结,那表示…你是住相。不可以这样子!你这个菩萨戒、菩萨道走不远,而且你的功德也不会大,第一个不够坚固,第二个你功德不会圆满。

TOP

菩萨的戒体有两种相貌


                         净界法师


    菩萨的戒体有两种相貌:


    第一个、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受菩萨戒跟没有受菩萨戒,有什么差别?受了菩萨戒,他当然也会犯过失嘛!但是他是怎么样呢?

    虽作恶业,速疾能悔。

    所以一个人,如果你造了一个身口意的过失,你到晚上的时候,诶!你自己会检查出来。哦!你这个菩萨戒体很强,这个防非止恶的力量,虽作恶业,速疾能悔,那种增上惭愧。你今天讲一句话伤到别人,你自己都不知道,到晚上也不知道,你的戒体可能很羸弱了,你那个防非止恶、自我反省的力量薄弱。所以你检视菩萨戒体,就从这个因地检查。

    第二个、果报─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发了菩提心的人,即便这个菩萨由于过去的罪业,堕落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他马上弹出来。

    所以忏公师父常讲一句话发菩提心,逍遥自在。你一个人发了心以后,你的业就改变了,你那个重大的业力,就被破坏了,真正发心的人,你即便堕三恶道,也是很快出来。

    你看某甲跟某乙在过去生,两个同时造了一个重大的罪业,两个人同时变成一只蚂蚁,但是这个某甲是受了菩萨戒的,他变成蚂蚁的时候,他那个菩提心的戒体,发生了作用以后,他很快的就从蚂蚁当中,产生了增上惭愧,他那个蚂蚁的寿命不会太长的。有些人做蚂蚁是─七佛出世犹为蚁子;你看这种人,根本就没有戒体的。

    所以一个人堕落到三恶道以后,他跳不出来啊!这个人没有发心过,没有戒体,没有那种防非止恶、灭恶生善的功能。

    所以这个戒体,的确是有它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戒体你要坚固,你必须要提升到胜义菩提心。

TOP

净土宗的修学者一生就是追求一件事情─感应道交


                   净界法师


    我们身为一个净土宗的修学者,当我们开始在佛堂中,忆佛、念佛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我们明了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圣号,一接触的时候,在我们生命当中,会产生二种强大的力量:


    一个是我们内在一个心灵的力量,我们那种皈依的心;一个是外在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这种强大的加持力──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那么,当这两种力量在交互作用的时候,我们称为感应道交。感应道交从两方面来说:当我们平常在感应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是消我们的业障、增长我们的福报;但临终的时候,感应道交,使令我们带业往生、求生净土。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净土宗的修学者,他整个生命的目标,就是追求一件事情─感应道交,想尽任何办法跟阿弥陀佛的本愿,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你就成功了!

    感应道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啊?古德说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是高高的挂在空中,充满了广大的光明,那我们没有光明,我们希望把佛的光明,转成我们自己的光明,怎么办呢?千江有水,你把这个脸盆准备好了,这个月亮的光明就映上了。感应道交说得清楚一点,就是把佛的功德,转成你内心的功德——转他成自。那么站在一个转他成自的角度,就知道一件事情:就是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力,佛陀永远居在被动的角度。

    所以我们修净土宗的人,要知道一个真相,佛陀无法主动的救拔我们,不可能!月亮虽然有无量的光明,但是它不能主动的照耀我们,我们必须把水准备好了,它才能够成就感应。所以我们的心灵力量,永远都是居于主动的地位,这就是印光大师说的:我们今天在念佛的时候,你释放出一分的力量,佛陀给你一分的感应;你释放出是三分的力量,佛陀给你三分的感应;你是十分的力量,他给你十分的感应。

    所以从这当中,就知道一件事情─你念佛,问题不在你念的数目多少,而是你在忆念佛陀的那个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产生多大的力量,就产生多大的回应,所以如何加强我们心灵的力量,变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当然我们内心的力量,从本经来说,是有两种差别─

    一种是从真实的心所发出的力量,一种是从虚妄的心所发出的力量:

    什么叫真实的心?它的内涵叫做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个人,进入真如三昧的时候,他心中是没有相状的。古人说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没有对立、没有相状,它也不是杂染相,但它可也不是清净相,所以说是离一切相,或者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禅宗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没有相状。它虽然没有相状,它可也是即一切法,它具足无量无边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种功德之法,它有那种强大的能量,所以它随时可以现出杂染相,和现出清净相,所谓的普门示现。所以一个人把心带回家以后,他本身没有相状的,但是他随缘可以显现任何相状,这种力量是特别的强大。

    但是不幸的是,我们现在不是安住在真实的力量,我们现在凡夫是什么力量?是一种虚妄的力量。

    什么叫虚妄的力量?就是我们那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内心有五种相貌会出现,过去的业力有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相貌在心中同时显现出来。我们跟每一个人、跟任何的事情接触的时候,有一个色尘的相貌。这个色尘包括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福报大的─显现安乐美妙的色尘;福报差的─显现一种苦恼卑贱的色尘。接下来是感受,快乐痛苦的感受。第三个是想像。那么这都没有错,因为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这个叫循业发现!我们的心,只是如实的把我们过去的善恶业力,把它显现出来,如此而已。过去造的业今生表现出来,而自作自受。问题出在哪里呢?在于我们的心跟色尘接触的时候、跟感觉接触的时候、跟心中想像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啊,就住在上面,这个就糟糕了!

    整个因缘一念方动,乌云遮,风云变色!我们强大的真实力量,就全部消失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住在我们的感觉、住在我们的想像。我再讲一次:感觉有没有错?没有错!我们打很多妄想,也没有错!阿赖耶识如实显现出来,你有这个种子,遇到外缘显现出——现行。但是问题是我们住在上面的时候,这就叫颠倒了。我们错误的开始,就是当我们的心,把我们的五阴现出来的时候,唯识所现没有错,但是唯识所住这个地方,很多生死的问题,就产生出来了。

TOP

我们怎么去皈依阿弥陀佛的功德?


                   净界法师


   《阿弥陀经》的修行重点在于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谁代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法身是没有形象的,阿弥陀佛是存在十万佛土外,我们怎么去皈依阿弥陀佛的功德?


   本经的开示就是以名号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

   《阿弥陀经》的主要修行特色,就是一心皈命阿弥陀佛的名号,既然要我们皈命阿弥陀佛的名号,当然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有需要为来解释你所皈依的境,它的特殊功德在哪里?

    阿弥陀佛圣号是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也就是说它所代表的是阿弥陀佛的法界体。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圣号是阿弥陀佛清净法身所流露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去忆念阿弥陀佛圣号,等于忆念阿弥陀佛清净法身是一样的,所以讲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总而言之,我们念佛当下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这里把念佛因果标出来,一念相应是念佛的因地,一念佛是念佛果地功德。

    就是说当我们在执持名号的时候,佛号在我们心中运转的时候,一句佛号念、诵、听,当你听到自己声音的时候叫做一念相应。虽然相应的时间这么短暂,但是在你生命当中已经产生变化,就是在你心中已经积集了一种极乐世界一念功德的力量,乃至念念相续,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里为我们正式标示出本经的无上因果。

    我们身为一位佛教徒的基本观念:一切法因缘生!不管你是什么宗派,不管你是大小乘,如果你不肯定一切法因缘生,你就不是佛教徒!

    因缘生就有所谓因跟果,我们先看极乐世界的果。

    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它是一个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你在极乐世界的活动范围是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土,活动范围多广!它的正报是长远无尽的正报庄严,所以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国土!

    那你说我今天不念阿弥陀佛,我很想要成就这样的依报国土,你怎么办呢?我*布施、持戒!不可以!因为我们众生在布施持戒的时候,心中有所得。你布施的时候,可以像普贤菩萨说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你持戒的时候是有对象的持戒,是有时间性的持戒,你睡觉的时候就不能持戒了!

    你在积集因地的时候有时空的限制,怎么招感没有时空限制的果地功德呢?你离开了圣号,离开了佛陀所施设的因缘,你不可能成就这个果地功德的,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国土!

TOP

住在我的感觉、我的想像有二种过失!


                   净界法师


    在经典上说:我们的心,住在我们的感觉、住在我的想像,有二种过失:


    第一个、你经常喜欢住在─心中的感觉跟妄想,心的力量变得很狭隘。

    我们住在某一种相状,就像我们去追求一个水泡,结果失去了广大的大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去念大悲咒,我们的感应是如此的小;观世音菩萨念大悲咒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同样是法力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同的心,去接触大悲咒的时候,效果是不同的呢?因为我们的心─心有千千结。我们住在很多的相上,结果我们强大的力量都失掉了。所以祖师告诉我们把心带回家─见相离相。因为,我们住在相状,使令我们心灵变成非常的狭小,所以一个人对相越执着的人,他的胸量肯定越小,他今生的成就也就越小,不管你做多少定课…因为你作功课是心力嘛!

    第二个、你经常喜欢住在─心中的感觉跟妄想,你的心变成非常脆弱。

    为什么呢?因为感觉跟妄想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你经常会觉得心不安,——弟子心不安啊!你看,我们很多念佛的人,你问他说,你有没有把握往生?没有几个讲得出来。佛力是现成的啦,佛力不可思议─这一部分是佛菩萨已经准备好了,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已经整个摄持在一句佛号当中,这个地方没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把握把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全部把它开显出来呢?因为我们的心力太薄弱了。

    我们住在一个相上,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当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因为你心中有所住,(这种攀缘心,要假借外缘而有),你就要假设你临命终的时候,没有人来干扰你;你要假设你心中的烦恼,不要来刺激你;你要假设你临命终的时候,不发生任何的状况;你还要假设临命终的时候,善知识的现前跟你开导安慰…所以我们用生灭的攀缘心来念佛,你要达到临终正念,你必须要很多、很多条件的具足,而每一个条件你都没有把握,所以你在念佛的时候,你完全不是操之在我。

    而我们修了《首楞严经三昧》以后,我们会告诉我们自己──临终的正念,是我自己作主的。因为你开始学着:勉强自己─去离开自己的感觉、去离开自己的妄想,把心带回家。你慢慢知道,原来你真实的力量,是可以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的,这件事情是做得到的!就像祖师说的,不管房子外面风吹雨打,你房子里面,是安然无恙的!

    所以:修首楞严王三昧最大的特点,就是你可以成就平时的自在、平时的正念;你也可以得到临终的自在、正念。因为很多外在的环境,是你没办法决定的,但是你可以决定─你要不要住在上面?外境要显现什么样的因缘,这个叫做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但是这个业显现的时候,你要不要住在上面,这个是你决定的,可以操之在我。

    所以《楞严经》它的整个思考模式只有一个,就是把心带回家!你不要去攀缘外在的色尘,不要去攀缘你内在的感受跟你的想法,这对你没有好处,会把你的心量弄得很狭隘、会让你所修的功德不圆满,会把你内心弄得很不安定。反过来,我们安住在一念心性——是常乐我净,所以回家是好的。总之,整部的《楞严经》主要就是告诉我们:返妄归真─把一个虚妄、在外面攀缘的心,带回到我们真实的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