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思阻乎空寂。尘沙障乎化导。无明翳乎法性。为三身之覆障。为三德之纠缠。
其所由来亦旧矣。
向者所明本具性德之全体大用。今明因障而不得显。文中阻障翳者。乃谓三惑也。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以惑而不知具义。诸法本具空寂真理。因见思迷惑。阻碍不显。见惑者。以迷身境为我我所。思惑者。以迷法尘缘影为我我所。以此阻碍。故诸法本具真空之相不显。故曰见思阻乎空寂。尘沙障乎化导者。以尘沙之多。表众生分别其他非我我所者而成惑。既有如是分别之多。自然互不相容。彼此抵触。岂有化导之机。故曰尘沙障乎化导。故佛随情说法。略举众生之纲目。尚有十二类。嘱菩萨化导众生。要见诸相非相也。若不离相。不能化导众生。不化众生。不能破尘沙惑。不破尘沙惑。不能究竟化导众生。不能究竟化导众生。
不能解脱成究竟佛果。无明翳乎法性者。法者。即是五蕴实法。有情众生法。无情国土法。性者。不变不坏之义。不变不坏者。乃五蕴不失为五蕴。众生不失为众生。国土不失为国土。虽变坏之名属于不相应行法。亦不失为变坏之名。以法性不相离故。故谓之法性。执法为性。即是执法昧性。故曰无明翳乎法性。若于法无心。则法法皆是法性。噫。学佛者理穷于斯。
则分别之技俩。可以休矣。所谓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古德云。有作之修。多劫终成败坏。无心体极。一念顿契佛家。为三身之覆障者。谓见思惑、覆障应身佛。尘沙惑、覆障报身佛。无明惑、覆障法身佛。又应身不现。因见思缠般若德。报身不显。由尘沙缠解脱德。法身不露乃无明缠法身德。此三身三德之缠覆。由于三惑之粗细浅深。起惑造业。由之分别。以分别不摄性具。而反显之。故曰其所由来亦旧矣。
空观者破见思惑。假观者破尘沙惑。中观者破无明惑。断烦恼生死之圣药。成菩提涅槃之真因。其所由来亦旧矣。
上明三德不显之病源。此明因病而医之圣药。是以三观而破三惑。观者。谓心目同起观念之义。大矣哉观念之功能也。造百界而未动。具千如而不息。动之则吉凶相随。静之则鬼神回避。撼须弥不用欷嘘之力。移剎海未费反掌之功。摄诸佛于芥子。纳法界于毛端。小大由之。染净任之。如是伟大功能。纵述之经多劫而难尽。众生本具此体用而不自认。或闻之而不自信。纵有信者而亦不生观念。各各随自业识。将大材而小用。或观念私人名利。拜相封侯。荣幸一时。杀害众生者。当酬多劫之命债。观念营私舞弊。敛财肥己者。当酬多劫之牛马。观念奸盗邪淫者。当酬地狱之剑树刀山铜床铁柱。观念孝弟忠信者。当酬人天之福果富贵寿考等报。如是因果。复杂无穷。枚举不尽。略举数端。包括一切。纵享福亦有限。若受苦则无边。何则。以有漏之善则有限。无漏之恶则无边。
有漏之恶菩萨权用。有漏之善众生偶修。无漏之恶。执迷相续。无漏之善。解悟恒观。故观念之功能不可稍忽。如是种种业果。无一毫能离观念。而得成就者。我圣祖承佛慈怀。普救众生出苦。以转认小弃大之观念为急务。故极唱止观法门。夫止观者、立义真实。大造宏远。非片言能尽者。略述必需之纲要。以便信而行之。止者安定之义。谓安于明了理境。决定不疑。方起观念。观念有三。曰空观。假观。中观。空观起之于体真止。体真止起之于真谛理境。以真谛泯一切法。法指境言。境有广略之分。广之谓蕴入处界。略之专用第六意识。此识审而不恒。本无自体。由缘而生。剖缘求实。了不可得。无得理体。审成真谛。安心于谛。名体真止。
止而难恒。故应观念。此识为境。缘生无性。当体即真。摄此体真。名修空观。空观若成。我及我所俱空。复何可见可思。般若现前。谓之空观。破见思惑。虽名破见思。而圆伏尘沙无明。不可与二乘同日语也。假观起之于方便随缘止。随缘止起之于俗谛理境。以俗谛立一切法。此法亦指境言。成立此境。所观极广。无情国土世间。有情众生世间。五蕴实法世间。虽有各相。因缘所生。随缘观察。历历分明。有为事实。审成俗谛。安心于谛。名方便随缘止。止而难恒。故应观念。此三世间为所观之境。皆是无性缘生。虽有皆假。以随缘度化众生。何妨假名假相。名修假观。假观若成。非我我所皆破。知众生之根性。因机施教。化道有方。神通智辩。
任运无穷。解脱现前。谓之假观破尘沙惑。虽名破尘沙。而圆伏无明。中观起之于息二边分别止。息分别止。起之于中谛理境。中谛统一切法。此法指一切境言。一切境者。乃中统真俗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泯立同时。不息之息。息执情而不息圆具真俗实法。审成圆中谛理。安心于谛。名息二边分别止。止不易恒。故应观念。此所观之境。缘生无性。无性缘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统归诸法实相。法法不可思议。名修中道妙观。此观若成。法身现前。上与诸佛同一慈愍。下与众生同一悲仰。圆破四十二分无明。谓之中观。破无明惑。虽曰破无明。乃破而不破。何以故。以烦恼即菩提故。皆是破执情不破实法。如人有病。医病而不医人。此中道所息二边。以二边皆中故。非同别教息二边。而独显中道。以边非中。故落次第。不能顿破无明。此法非山外所知。彼分别名相之家。不明圆理。与佛妙法反对。难免谤毁。断烦恼生死之圣药者。以此一心三观。圆断五住烦恼之因。二种生死之果。永除惑根。故名圣药。断烦恼成菩提。不断之断。断生死成涅槃。生死即非生死。皆是去病。不去病者之本体。谓之真因。不起执情。烦恼生死。皆是本具之妙用。故又曰其所由来亦旧矣。
烦恼生死断。则解脱大用成。解脱大用成。则般若智照朗。般若智照朗。则法身性德显。
此承上文以喻表法。医病得方。病除身健。此法身解脱般若三德秘藏。不落先后。而先而后。举一即三。而一而三。连带而起。隐显不一。唯凭三观用之缓急耳。若空观急。则般若照朗。法身显。烦恼生死断。若假观急。则解脱大用成。般若照朗。法身显。若中观急。则法身显。烦恼生死断。解脱大用成。而先而后。而一而三。若一心三观俱急。则烦恼生死顿断。则解脱般若法身三德顿显。不落先后。举一即三。知性具者。方能一心三观名顿。不知性具者名渐。故又曰、其所由来亦旧矣。
是则三观者。为传佛心印之真宗。祖祖相承之大法。凡有志于佛道者。是不可不明。又不可不修也。
向来首明性具三德。次明有据可审之三谛。为生佛因果之原素。三明为惑所障。不得空寂理体。不得化道庄严。不得法性自在。故三身被缚三德不显。四明解缚除障之方。以三观而破三惑。可谓圣药真因。五明服药有效。真因方成真果。故结之以三观为要务。是心印之正宗。即相承之大法。明而后修。断无唐捐虚弃之虞。以有实理可据也。经云一切唯心。的指观念功能。遍察世法。何事不由观念成耶。然成者无非苦恼之事。何以故。以观念于极端偏小故。夫偏者偏于形式。小者小于我见。以逞我见。作非我之公敌。以着声色。作生灭之根株。以此二种行于极端。自成苦恼之境。佛之心印。俾人离苦得乐。必要变转偏小之观念。修空假中一心三观。破素执之声色我见。起性具之法界大观。修德不容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