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为什么我们要修习《首楞严王三昧》?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净界法师

    《 楞严经》修学的重点,简单的说就是在修习《首楞严王三昧》。

    我们在讲《首楞严王三昧》内涵之前,我们先跟大家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们要修习《首楞严王三昧》?到底这三昧对我们在修行当中,有什么样的好处?

    在大乘佛法的内涵当中讲到,宇宙间有二种的力量是特别的殊胜广大:一个是我们内在心灵的力量,一个是外在佛陀的力量。当我们这念心很清楚的现前,很坚定来忆念阿弥陀佛功德的时候,这时候所谓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这时候产生了一种感应道交。

    在感应道交的状态之下,使令我们的生命产生重大的变化;从现世来说,让我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创造了今生的安乐;从来生来说,使令我们在临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成就一种来世的解脱。感应道交可以说是我们所有净土宗的修学者所追求修学的最终目标。

    但感应道交的内涵我们过去也一再的强调,以心力为主导,佛力只是一个被动的配合。也就是说,假设我们内心产生了障碍,特别是烦恼的障碍,这时候即便你忆念阿弥陀佛,这样的加持力是非常的有限,这样的感应的力量就相对的就减少很多。

    所以感应道交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要破除烦恼的障碍,必须安住在正念,这是非常重要的标准。

    安住正念在《楞严经》里面它讲一个观念:我们这一念心是一体二面的,我们有时候产生烦恼变成一个魔鬼,我们有时候安住在正念,变成一个佛陀;我们这一念心有时候是魔鬼、有时候是佛陀,它是一体二面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将魔鬼势力、烦恼的势力降低,把正念的力量加强。

    当然我们佛教的修学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对治烦恼,譬如持戒,譬如我们修四念处…都可以。但是这样的对治,一般来说只是一个表面上的对治,从一种功能作用上的对治,我们说是如石压草。这地方草很多怎么办呢?我把那石头铺上去,这草生长的势力就降低,但是我们就没办法从根本上去把它除。

    本经《首楞严王三昧》它的特色,是把烦恼的根源找到,然后把它拔掉,从根本上去破坏烦恼的势力。当然烦恼的根被破坏以后,它上面枝叶花果的势力相对减低了;我们再配合持戒,再配合四念处来对治,这效果就更好了。

    我们在进入《楞严经》正文的时候你会发觉,它刚开始先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告诉你怎么把这根源拔除。《首楞严王三昧》它的一个特色,它能够让我们很快的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安住正念。这就是我们在研究《楞严经》时候,能够使令我们很快的保持正念,乃至于达到临终的正念;有临终的正念,感应佛陀的加被而往生净土。

    这也就是我们一般常说的禅净双修,以禅观来破除烦恼的势力,以念佛增长我们的功德,这样的配合就非常的殊胜,这也就是我们修习《首楞严王三昧》的目地,就是能够达到临终的正念。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首楞严王三昧》内心的状态是不变的、是随缘的!

净界法师

   《首楞严王三昧》内心的状态是不变的、是随缘的!

    甲一、总说  (分二:乙一、赞叹述益。乙二、誓愿请加。)

    乙一、赞叹述益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这段经文是阿难尊者在听佛陀讲完《首楞严王经》三卷的观念以后,他开悟以后讲出的一句偈诵,来表达他内心的状态。

    这段偈诵蕅益大师的科判叫做赞叹述益,赞叹法门的殊胜,而叙述自己所得到的利益。

    第一段讲到赞美人法,先赞叹能说的人,再赞叹所说的法。

    赞叹人法

    妙湛总持不动尊

    赞叹能说法的佛陀,佛陀您能够把这《首楞严王》的法门传授出来,这件事不可思议。佛陀能够将此法门传授出来,表示佛陀的心是安住在《首楞严王三昧》。蕅益大师他就用《首楞严王三昧》的三大特色来诠释这段经文。

    什么是妙湛呢?就是《首楞严王三昧》的第一个特点,它是随缘不变的;也就是说,修行者根据空观的智慧来破除我们心中的执取,而安住在不变的体性,不会随因缘变化的称之为妙湛。

    总持发明不变随缘的作用,在不变当中随顺种种的因缘,能够善巧方便来积功累德,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总持总摄一切的波罗蜜。这是讲到它随缘的作用,是修习假观。

    不动尊是修习中观,当我们把空假二观达到平衡的时候,显现的一种相貌就是不动,不动就是不为一切内外的魔境所扰动;内在的魔境就是我们的烦恼,外在的魔境《楞严经》所强调的就是鬼神道;不为内在的烦恼,不为外在的鬼神所扰动。

    所以这个妙湛总持不动尊就显现整个《首楞严王三昧》内心的状态是不变的、是随缘的,而它的总相貌就是不动。

    而怎么样能够成就这样的心态呢?


    首楞严王世稀有

    我们必须透过《首楞严王》法门的修学,才能够达到的。

   《首楞严王》翻成中文叫做一切智的究竟坚固,我们以这样的心态来做一切的功德:

    第一、它是究竟圆满没有欠缺;

    第二、它是坚固不可破坏的。

    你安住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状态,你修习所有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都不能破坏,特别的坚定。

   《首楞严王三昧》包括究竟义跟坚固义,这个法门是非常珍贵稀有的,佛陀也不是随便开显的。

    下一段是说明阿难尊者,在修学过程当中他自己得到的利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当你的想法是由感受来牵动的,这就是颠倒想!



净界法师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首楞严王三昧》它所破的当然是烦恼。我们刚刚讲过烦恼它是有根本的,什么是根本呢?《楞严经》讲生灭心或者讲妄想,这地方讲颠倒想,这都是烦恼的根本。

    我们解释一下:

    颠倒想我们又叫妄想,在《楞严经》的观念,它第一个要你分别真妄。

    我们这一念心,你要随时知道你现在是安住在妄想还是安住在真心。

    那么怎么知道什么是真心跟妄想呢?《楞严经》做出一个判断的方法,什么叫颠倒想?

    想是没有错,人是应该有思想,问题是不能落入颠倒;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而我们的想法是跟着外在的感受而走,跟着感觉走这就是颠倒想,因为这个就会引生烦恼。

    譬如我们吃苦瓜,当我们的舌头跟苦瓜接触的时候,有一个苦的感受;这受我们就产生一个想法,这苦瓜不好吃,这个就是颠倒想。

    我们今天去吃蜂蜜,我们的心跟蜂蜜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一个甜蜜的感受,这蜂蜜很好吃,这也是颠倒想。

    当你的想法是由感受来牵动的,这就是颠倒想。

    那什么是真实的想,真心出来的呢?

    譬如说我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你这想法是从你内在对道理的思惟而产生的一个想法,是从内心生起的,这就是真实的想。

    所以我们在判断什么是颠倒想,什么是真实的想,你要找到它的根源是从哪里来的;只要你这想法是从外面来的,通通是妄想,通通是痛苦的根源,这都是你要破的。

    就是说我现在有一个想法,你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这想法是我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而产生的,外境消失了我这想法就消失,这就是颠倒想。

    我今天生起一个想法,外境不管怎么变,我一定要利益有情,我一定要弘扬佛法,外面怎么变你的想法还是不变,这就是真实想。

    只要从内心深处生起的想法,这就是真实的功德,由外境的刺激引生的就是颠倒想。简单的判断就是这样,当然《楞严经》它会很详细的说明。

    总而言之,阿难尊者说:这法门我得到最大、最大的好处,就是消灭我的颠倒想。

   《楞严经》说:所有的烦恼有一个根本,不管贪欲、嗔恚,就是颠倒想。

    你这个根拔掉以后烦恼就没有根本了,所以当我们把颠倒想拔掉以后,就很快能够证得清净的法身。

    这是讲到阿难尊者修习《首楞严王三昧》,所成就的一个自利自受用的功德。当然它的功德不仅于此,它会产生利他的功德。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今天要度众生,是怎么来度众生呢?



净界法师


     乙二、誓愿请加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铄迦啰心无动转

   《楞严经》我们刚刚前面讲过,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不变跟随缘的时候,先从我空法空的智慧,破除颠倒想,成就不变的体,先悟入这个体。接下来从这个体依体起用,产生随缘的作用,这就是菩萨的誓愿。这时候他发起一个菩萨的誓愿,而且请求佛陀再一次的加持。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分成三小段:

    第一、发大誓愿。

    当阿难尊者消除颠倒想以后他说:我对于未来有二个祈望:

    一、愿今得果成宝王

    我希望我能够赶快成就无量的波罗蜜,成就佛陀,成就宝王。

    二、还度如是恒沙众

    我希望以我的波罗蜜,来救度一切恒沙的众生,下化众生。

    这样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的心态是怎么样?

    将此深心奉尘刹

    这段话最主要就是深心。

    古德解释深心就是真实而不虚妄的心,不为名利,不为人天果报,不求二乘涅槃,一心一意为了众生、为了菩提这种深心。当然阿难尊者能够生起这样的深心,也就是因为他经过《首楞严王三昧》的洗涤,消除了颠倒想才做得到,没有夹杂任何的颠倒想,依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报答佛陀的说法之恩:

    是则名为报佛恩

    这一段蕅益大师说:它是一个总相的菩提心,一般性的菩提心 ,下一段叫做别相的增上的菩提心。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阿难尊者这时候跪在佛前,请佛陀来证明他的内心。他说:我今天要度众生,是怎么来度众生呢?

    是五浊恶世誓先入。

    这地方就很特别,蕅益大师说:五浊恶世的特色,从外在的环境来说,去佛久远,魔强法弱;五浊恶世就是染污的力量很大,清净的力量很少,诱惑很多。从内心的世界说,众生烦恼粗重,刚强难化;众生这个时候烦恼很重,到五浊恶世大家都很重。在这样一种外缘跟内因都非常污浊的环境之下,一般的菩萨是不敢来到这个世界度众生。阿难尊者他以坚固的誓愿,他说:五浊恶世誓先入。而且他说假设还有一个众生没有成佛,他绝对不成就大般涅槃。

    蕅益大师他在讲别相的菩提心时他说:菩萨的誓愿,是以他心中的智慧作基础。

    阿难尊者今天敢发一个这么重的誓愿说:五浊恶世誓先入,表示阿难尊者是透过《首楞严王三昧》而成就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他能够从众生的妄想当中,找到清净的本体,说是把心带回家;而从这家当中,他产生了一种同体大悲,方能致此,才能够发起这样的誓愿,否则一般人不敢发这种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表示阿难尊者已经过《首楞严王三昧》,也真实的洗涤他的颠倒想,真实的找到他自己的家。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修习《首楞严王三昧》的特点,就是道心不退!


                       净界法师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这一段是请佛加被:阿难尊者他只是悟得清净的法身,他还未证得,所以他再次请求佛陀开示。

    大雄是佛陀的法身;大力是依止法身所产生的智慧,它能够破烦恼障;大慈悲是依法身所生的慈悲心。

    阿难尊者这时候,他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消灭他微细的烦恼。

    在蕅益大师的判教,阿难尊者他这时候觉悟了清净法身,他的阶位是圆教的初住位断见惑,他知见的烦恼破坏了,但是他还有爱取的思惑。

    在《楞严经》佛陀说:阿难尊者你已经觉悟了清净的法身,你也知道妄想是不真实的,是外境的刺激产生的,你现在慢慢的能够不为烦恼所扰动,能够成就不动尊,但是你无量劫来在六根门头中累积很多的习气,这个都要消除。

    微细惑就是要经过二十五圆通,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从六根门头当中,去洗刷我们过去所残余的烦恼习气。

    这段经文等于是承先启后,把前面三卷的观念作一个总结,又带动下一段二十五圆通的修行。

    所以他说希更审除微细惑,等于是再一次的请法,使令我能够早一点把六根的烦恼洗干净,而成就无上菩提,到十方界去广度众生,这是请佛陀更进一步的加被。

    第三段是说明道心不退:

    舜若多性可销亡  铄迦啰心无动转

    阿难尊者修习《首楞严王三昧》的特点,就是道心不退。舜若多就是虚空的意思。虚空是无形无相的,我们看到树木被台风一吹倒了,房子也被台风吹倒了,但是我们没看过虚空被破坏了。

    这段的意思是说:即便虚空是可以破坏,即便铄迦啰(金刚),是可以破坏,我的心还是不动转。

    这段的经文可以看出《首楞严王三昧》它的理体,它所根本的思想就是妙湛总持不动尊,不变跟随缘二种观念。我们这一念心跟这观念接触了以后,产生一个修德。这样的修学有什么好处呢?

    从自利的角度能: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破除我们的颠倒想,从利他的角度,我们能够产生坚固的誓愿: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首楞严王》的殊胜,它能够从这地方来加深我们自利利他的功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蕅益大师说:其实《首楞严王三昧》就是在正念真如!


                                           净界法师

    甲二、别释

    乙一、原文

    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心事造与理具,遍摄遍含。一境三谛,横辨与竖历,非并非别。依此成自行因果,故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即此为化他因果,故名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因果妙修,全归性具。化他力用,宁隔体宗。二本明而金沙立辨,二义决而华屋有门。圆通既陈,信方便之无非圣性。圆根既选,知耳门之独利此方。明诲殷勤,戒乘俱急。道场安立,显密互资。无渐次而立渐次,能历之正助圆彰。即位次而非位,所历之转依如幻。精研七趣,只因迷此大佛顶理而妄受轮回。谁达空华无别体。详辨五魔,本求悟此大佛顶理。而中途成惑,那知妄想作根原。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所以一念示人,灭业障如翻大地。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观掌果。智者大师,闻名遥礼,不惮其劳。般剌尊者,剖膊远传,不辞其苦。智旭生逢像季,获遘雄诠,自非大士神功,曷繇染指,特以文圆义妙,旨远趣深。注疏虽多,宗极未立,悲了义之尚隐,痛迷津之孰告,不辞固陋,聊殚隙明,遍采众长,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愿我同仁,虚心着眼,必有知其同异浅深,违顺得失者矣。

    出自 藕益大师全集 第六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

    这段是蕅益大师他在解释楞严经之前的序,这段序蕅益大师讲了三个重点:第一他先解释经题,第二他将经文的纲要作说明,第三讲他自己作《楞严经》注解的心态。

    乙二、释义

    丙一、约经题明性修二德
  
    从经题中我们知道《首楞严王三昧》它所依止的性德跟修德。

    发明真性

    性就是真实的理性,这个就讲到性德。

    我们整个《楞严经》的修学观念,就是根据《大佛顶》这三个字(到经文再解释)。

    简单的讲《大佛顶》就是真如理。

    蕅益大师说:其实《首楞严王三昧》就是在正念真如。真如理表现在内心,我们称之为佛性;表现在万物称之为法性。《大佛顶理》就是我们所依的性德。

   《大佛顶》是什么相貌呢?

    即心自性之理体也。这地方的关键就是自性。

    我们在修《大佛顶》的时候你要有一个观念,《大佛顶》的道理是本来就这样子,自性就是众生本具的,我们只是恢复它本来的相貌,不是你后来增加的。

    譬如你从小接受教育,我们要好好的帮助别人,我们要好好的读书。这观念是怎么来的呢?这不能说本具,因为你是受过教育,经过后来的薰习产生,这是外来的。但《大佛顶理》不是,是不管你怎么流转,你永远不会改变的一个本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