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济群法师问答 出家·在家

济群法师问答 出家·在家


   问:
1.在家学佛是否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如何使学佛与生活、工作相适应?
   2.老人学佛有没有用?晚年犯了错误如何弥补?
   3.有家庭会对从事弘法工作带来影响吗?
   4.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
   5.出家后是否就没有烦恼了?长期吃素会有障碍吗?
   6.您是受到挫折才遁入佛门的吗?平时又是怎样处理人生中的逆境?
   7.请法师现身说法,谈谈出家学佛后命运起了什么变化?
   8.出家有什么条件?
   9.出家后,户口、医疗、生活费用等问题怎么解决?


答:
1.既然是在家居士,当然可以正常地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只要所作所为在五戒允许的范围内,对家庭生活没有什么妨碍。从另一个角度说,学佛使我们的道德得到净化,人格得到提升,正是维护家庭幸福和睦的保障。
  至于相适应的问题,首先是发心,在生活或工作中,能以菩提心去做每件事,自然与学佛相应。其次是明确做事原则,知道何为应作,何为不应作。关于谋生之道,佛教中有正命和邪命之分。正命,即符合戒律的工作;邪命,即不符合法律或戒律的行为。作为佛弟子,应以正命立业、造福社会。若依邪命自活,即使念佛、诵经,也与学佛不相应了。除此而外,还应在做事过程中保持智慧观照,以免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各种情绪,引发执著妄想。倘能做到这几点,学佛就能与工作、生活相互促进。
  2.对每个人来说,任何时侯学佛都不会早,也不会晚。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有机会听闻佛法,就应及时把握。而从修行角度来说,也不在于时间早晚。有些人信佛几十年,但没有在修学上真正用心,烦恼、习气丝毫没有减少,并未比那些不学佛的更好。相反,有些人虽然起步很晚,但学佛后很投入、很用心,并能得到善知识的正确引导,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所以,学佛不在于时间长短,也不在于起步早晚。关键在于,是否将佛法落实到生命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犯了错误,不管在早年或晚年,罪都存在。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错误已经发生,就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那也于事无补。对于所犯错误,应生起猛利的忏悔心,既要真诚悔过,更要发誓决不再犯。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才是弥补过失的有效方法。如果没有实际行动,无论口头上说多少悔过的话,都是没有实际作用的。
  3.有个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当你有家庭时,你的爱首先会给自己的家人,而一个没有家庭的人,才会把爱平等分给每个人,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家庭显然对从事弘法工作更有利。当然,这只是指通常情况,并不是说,有家庭的人就不能弘法。只是他们会有更多牵挂,有更多家庭责任需要承担,需要操劳,难以全力以赴地投入。
  4.什么是现实?一般人所说的现实,只是代表世俗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比如结婚、成家、生子、工作,赚钱。按这一方式生活,便是积极的人生。而出家人却将这些通通放弃,于是,人们便觉得出家是逃避现实。事实上,出家人虽然放弃了世俗生活,但有更高的人生追求,那就是追求真理、追求智慧、利益众生。这些难道不是人生的现实吗?怎么能说出家是逃避现实呢?
  人们觉得出家是一种逃避,我还觉得,世俗生活是一种逃避。在生命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不是外在的一切,而是我们的心。但是,世间很多人却一直不愿面对它,不想了解它,也不会花工夫去改善它。只是顺着自己的习性、欲望,盲目地向外追逐。在忙忙碌碌中,将宝贵的生命消耗殆尽,这难道不是人生最大的逃避吗?
  5.如果说彻底没有烦恼,那就是阿罗汉,就是佛陀了。
  俗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从哪里来?是自己找来的。我们要求得越多,烦恼相应也就越多。我们想要结婚成家,殊不知,结婚成家就是烦恼的开始,生儿育女更是牵挂的开始。我们想要事业有成,事实上,事业做得越大,我们就会陷得越深,就会有操不完的心思,忙不完的工作。
  我出家二十多年,从未担心过生计、工作、家庭之类的问题。所以,世人常有的这些烦恼,对我是不存在的。就我个人来说,一直在随缘弘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事,但并没有非要完成不可的事。因为没什么执著,所以烦恼也不太明显。
  至于长期吃素,那是不会有烦恼的。恰恰没有素吃的时候,就会比较麻烦。因为长年素食,生理系统早已改变。有时在外面吃饭,碰到做得不太干净的饭菜,如有葱蒜味道或是锅没洗干净,我吃了是会吐的。如果说有烦恼,那就是这个了,并不是想吃的烦恼。
  6.我还没来得及挫折,就遁入佛门了。我出家时年龄小,还没机会经历什么挫折。当然,僧团中的确有些人是因为受到挫折,因为事业和感情出现问题而找一个地方聊度余生。这样的人出家后,如果没有调整心态的话,在佛门中不会有什么作为。古人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为什么呢?因为将相虽能征服他人,但未必能对付自身烦恼。而一个出家修行的人,是要战胜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要万缘放下,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能行。此外,还要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志,只有这样,出家才可能自利利他。如果只是将出家当做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是很难得到佛法真实受用的。所以,要成为英雄容易,要成为圣贤困难。
  至于逆境和顺境之类,在我的记忆中,似乎不曾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我认为,一个出家人不存在得意和失意的问题。如果有因缘做事,能为佛教事业和社会民众提供些帮助,我很乐意去做一做。如果没有因缘做事,就能过一种自由自在的日子,可以读读书,在山中享受大自然,这对我来说也非常重要。总之,在任何情况下,我都觉得挺好,挺适合自己。
  7.我选择出家时只有十多岁,而且是农村孩子,受的教育也不高,对人生的认识几乎是零。所以选择这条道路,和家庭环境有些关系。我生长在一个佛化家庭,不知不觉间亲近了很多出家人。因为喜欢寺院生活,就决定去了。父母既没有要求我出家,也没有反对我出家。从我自己来说,似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现在回头再看,也许是命运自有安排。
  我出家时,宗教政策还没有全面落实。我和其他出家人一道,只是在寺院过着单纯的农禅生活。1980年中国佛学院招生,以我当时的文化程度,也不应该能够考上,结果不知怎么就被录取了。进了佛学院之后,因为基础比较差,就如饥似渴地学习,在那几年打下了比较扎实的佛学基础。毕业后,先是在广化寺,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继续修学并任教几年。然后,种种因缘聚合,使我来到厦门南普陀,并从那里开始走上弘法道路。
  随着对佛法的深入认识,尤其是开始面向社会弘法后,对人生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发现自己走上这条路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对这一选择越来越有信心,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走上学佛之路。出家二十多年来,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每个因缘也是看似巧合地送上门来。就我自己来说,不会特别争取什么,却有很多机缘推动着,使我多少也做了些事情。但有一点,我对佛教事业始终抱有热情,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愿力,才有很多善缘来成就。回顾我的成长过程,起着关键作用的,可能一半是愿力,一半是命运。
  8.最重要的条件,是你的认识。当你觉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只有走这条路人生才过得有意义,具有这种观念,是决定出家的基本条件。尚未形成这一认识前,暂时先不要出家。另外,家庭关系要处理好。按照戒律,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但这也不是原则性的。历代很多高僧大德,如虚云老和尚等,出家时也未征得父母同意。因为很多父母对佛教根本不理解,想要让他们同意了再出家,今生也许都没有机会。但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善巧处理,妥善安排。如果已经结婚,出家前应先离婚。从年龄来说,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也不能出家。戒律规定,七岁以下和七十岁以上不能出家。寺院是修行办道之地,不是托儿所或养老院,不能想着出家后让别人照顾自己。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条件:如果担任重要的党政职务,须辞职后才能出家;如果欠了债,须将债务还清后才能出家。除此而外,阴阳人不能出家,曾破坏他人梵行或假冒出家人参与僧团羯磨者也不能出家。总之,有十三种情况不允许出家。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保障僧团的整体素质和健康发展。
  9.对于出家人来说,户口和档案都不重要。很多寺院的僧人都没有户口,真正把户口迁到寺院的没几个。我所在的南普陀寺,住了三百多个出家人,大概只有二、三十人有户口。如果寺院希望有些人能长期、稳定地住在那里,就会设法将其户口迁到寺院。但对出家人来说,这些都不重要,无论有没有户口,待遇是一样的。另外,你住在哪个寺院,就由哪个寺院为你提供日常所需及医疗费用。寺院的经济是独立的,国家对于寺院的政策是自给自足。每个寺院都有各自的经济来源,某些寺院拥有土地,可以从事一些农业生产,还有很多寺院的收入来自旅游业。在绝大部分寺院中,僧人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