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六种信佛的层次

六种信佛的层次

.

   

     

      随着“人间佛教”的风起云涌,现在举世的佛教徒增加了。但是,总说虽然都是佛教徒,其中却有“信佛”、“求佛”、“拜佛”、“念佛”、“学佛”与“信佛”的不同:

  一、信佛:一般人信佛,刚开始仅止于表示不反对,承认自己是佛教徒,但并不是真的认识佛教,对佛教的义理并不了解,也没有皈依、受戒,只是觉得《佛像》很庄严,知道《佛教》很好。甚至,因为父母是佛教徒。因此很自然的传承父母之教,只是一种文化的继承。

二、求佛:有的人知道佛教很伟大。认为:理所当然的佛祖应该会帮人的忙。因此,平时虽然没有想为佛教做什么。但是,一遇到生病、贫穷、失意、失败、失业等人生困境时,就想到求佛帮忙。姑且不管佛祖有无帮助,但是有此希求之心,自己的佛祖会在心中增加力量。

三、拜佛:有的人感觉佛陀很慈悲、伟大。在他面前很自然的就会礼拜,表示恭敬。有的人拜得如法,也能与佛接心,感到身心有一种轻安乐喜的变化,获得佛的力量、慈光加持,这就是信仰的升华。

四、念佛:有的人刚开始念佛,只是随缘的念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慢慢念到感觉佛与自己同在。所谓“朝朝共佛起”,念佛心中就有佛,念到身心舒畅、清安自在、烦恼减少、心开意解,当然就会欢喜念佛。

五、学佛:经过念佛,身心有了感受之后,再经师长指导,觉得应该要学佛。所谓“学佛”,佛有慈悲,自己有学到佛的慈悲吗?佛有智能,自己有佛的知能吗?佛有愿心、忍耐;佛是无有执着、无有计较、无不放下。如果,自己也能如佛一样无牵无挂、自由自在,这就是“学佛”。

 六、行佛:学佛如果没有实践,则“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因此,学佛之后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慈悲喜舍、要行四摄法、要有六度万行、要“行佛所行、做佛所做”。如果能按佛所说去实践,到了最后即“我是佛”,这就是学佛的最高层次。
      

      佛教讲“解行并重”、“福慧双修”,都是说明学佛不能只在义理上钻研,佛法要在生活中体验、印证。惟有透过自己力行,才能融入身心,成为自己血液里的养份,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轮回的根本原因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幸福安乐,不愿贫困痛苦。但人一旦来到世间就得经历生、老、病、死,就算有快乐也是短暂的。人为什么会落入这种苦难的境地?而为什么这种苦难不是一世,我们总是在不断的轮回流转之中?

  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痴愚、贪爱、瞋恚。痴愚即是无明,众生的意欲大多是盲目的,以盲目的意欲指导行为,这种盲目的不能见到世间实相的意欲就是无明,也是我们执取和贪爱的根源。不了解事相的本性,被痴愚所驱使,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产生爱乐之心,而对不喜欢的讨厌的事物产生忿憎感;又因为贪爱与瞋恚,助长了痴愚。因为它们我们的心灵外观扭曲。

  我们常常会说“我觉得”、“我认为”、“我可以”等等这样的话,这就是由痴愚、贪爱、瞋恚三毒构成的每时每刻的我执。我执,指人类执著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或者自我意识太强,或者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有情众生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做下或善或恶的业,如此种种造成了众生的苦难。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