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以戒为佛苦之根源在贪欲 戒除贪得解脱

以戒为佛苦之根源在贪欲 戒除贪得解脱

.



    佛陀是在远离了世俗的物欲生活,参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谛以后才得道成佛的。一切皆苦乃是佛陀对世间生活的最根本看法。而苦之根源在于人心之贪欲,由此一贪欲而对外境外法起执着贪恋,由是而生起无明与烦恼。因此,佛陀出家,首要的就是要远离人间欲望的诱惑,过一种纯净的精神生活。而戒律即是这种纯洁之精神生活的重要保障:为使自心得以澄净,就要执行严格的戒律,以戒除心中不堪的贪欲,过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因此,戒律的生活即是精神的生活,依戒律而行的佛陀才是真正的佛陀。

    然而,我们不能肤浅地来体认“依戒律而行的佛陀才是真正的佛陀”这句话,佛陀岂是仅以戒律而行,根本上说,佛陀是超越于戒律之上的“自在的”佛陀。非是戒律规束着佛,而是佛成就了戒律,佛乃是戒律的体现和化身,佛即是戒,戒也即是佛。

    佛成立戒律的真正因缘乃是为着普度众生。众生因贪欲执着而坠在生死大海,不得解脱。佛以慈悲力故,成立戒律以导人向善。因此,由佛的此一导人向善、普度众生的本怀,则佛的愿望实并非只要求人们有戒律的行为。戒律的人而非戒律的行为,才是佛的法印和佛陀的本怀。因为戒律的行为顶多只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束缚,带着强制的因素。即为外在的施加和强制,就会显出它的不自然来。而一不自然,就会生出诸多的牵强,那就是非心之真愿意了。若此,不自然之牵强心就会时时有突破戒律束缚的意念和可能,那对于守戒将是极其危险的。那么,当此之时,这表面上遵守戒律的行为还能表明是虔诚与纯洁的吗?实际上,此不纯洁之守戒实已是对戒律之破坏了。

     所以戒律的人其戒律的行为是在超开世俗的层面上对佛说之真理的遵循与践履。此时,戒律的人其行为在在处处都体现为佛的教诲,体现为佛。此时,戒律的人便真正地成为了佛。

没有人能给我们痛苦只有自己执着烦恼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

    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

    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去楼上或楼下去东家长、西家短。说说隔壁的小姐,没结婚就大肚子。唉呀!这个太太真不识相,先生不在家就怎样怎样……讲完又跑到隔壁去讲东讲西。一天到晚讲这个讲那个,希望获得快乐,他怎么会快乐呢?一天到晚讲人家是非,讲人家不对。自己坏透了,自己不知道,却讲别人不好。

人就是这么可怜,自己的脸黑了一半,却看到别人的脸很脏,然后就笑人家,说:“嘿嘿,你的脸黑了一点。”人家就告诉他:“我黑了一点,你黑了一半!”

    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面目,却很注意地看别人的言行,看得很清楚。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而每天在批评别人的好坏,每天在唠骚抱怨。人就是这样,用别人的缺点来烦恼自己,活得很痛苦!

所以说,有智慧的人随时随地可以快乐,只要放下心情,天地万物都会使你快乐。你要是放不下这个心情,你怎么都活得不快乐。

    佛陀说:“没有人能给我们痛苦,只有自己给自己痛苦。”又说:“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快乐的人,好比一个乞丐向人乞讨,很痛苦。”因为快乐不是别人给我们的,而是靠自己解脱、自己超越一切顺逆的境界,放下所有的执着烦恼,如此才可以得到快乐。一切要靠自己,无论别人给你多少,都不能快乐。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